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全球治理學生

全球治理學生

發布時間: 2021-02-21 11:56:18

❶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政策文件

中央政法委員會教育部關於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
教高[2011]1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黨委政法委員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黨委政法委,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
隨著中國高等法學教育的快速發展,體系不斷完善,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法律人才,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但我國高等法學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需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還不夠深入,培養模式相對單一,學生實踐能力總體不強,應用型、復合型司法職業人才培養不足。提高法律人才培養質量成為我國高等法學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
為了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清華大學百年校慶重要講話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深化高等法學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法律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中央政法委決定聯合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現提出如下意見。 指導思想
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主動適應依法執政、科學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質量法律服務的需求,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主題,以提高法律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深化高等法學教育改革,充分發揮法學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
總體目標
經過10年左右的努力,形成科學先進、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學教育理念,形成開放多樣、符合中國國情的法律人才培養體制,培養造就一批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法律人才。
分類培養卓越法律人才
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是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重點。適應多樣化法律職業要求,堅持厚基礎、寬口徑,強化學生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強化學生法律實務技能培養,提高學生運用法學與其他學科知識方法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促進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深度銜接。
把培養涉外法律人才作為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的突破口。適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國家對外開放的需要,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
把培養西部基層法律人才作為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的著力點。適應西部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需要,結合政法人才培養體制改革,面向西部基層政法機關,培養一批具有奉獻精神、較強實踐能力,能夠「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層法律人才。
創新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機制
探索「高校-實務部門聯合培養」機制。加強高校與實務部門的合作,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共同設計課程體系,共同開發優質教材,共同組織教學團隊,共同建設實踐基地,探索形成常態化、規范化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機制。
探索「國內-海外合作培養」機制。加強國內法學院校與海外高水平法學院校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推進雙方的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聯授,積極利用海外優質法學教育資源,探索形成靈活多樣、優勢互補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機制。
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
深化高等法學教育改革,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融入法律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入推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增強學生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加強學生職業意識、職業倫理教育,增強學生服務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法學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手段,提高高等法學教育質量。
強化法學實踐教學環節
加大實踐教學比重,確保法學實踐環節累計學分(學時)不少於總數的15%。加強校內實踐環節,開發法律方法課程,搞好案例教學,辦好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充分利用法律實務部門的資源條件,建設一批校外法學實踐教學基地,積極開展覆蓋面廣、參與性高、實效性強的專業實習,切實提高學生的法律詮釋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論證能力以及探知法律事實的能力。
加強法學師資隊伍建設
探索建立高校與法律實務部門人員互聘制度,鼓勵支持法律實務部門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到高校任教,鼓勵支持高校教師到法律實務部門掛職,努力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法學師資隊伍。
鼓勵法學骨幹教師到海外學習、研究,提高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教學團隊,聘請世界一流法學專家學者到國內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建設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建設80個左右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建設20個左右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建設20個左右西部基層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實施高校與政法實務部門人員互聘「雙千計劃」。
選派1000名高校法學骨幹教師到實務部門掛職1-2年,參與法律實務工作。選派1000名法律實務部門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到高校任教1-2年,承擔法學專業課程教學任務。
建設法學實踐教學基地
依託「本科教學工程」,支持高校與法律實務部門重點建設100個共享共用的示範性法學實踐教學基地。鼓勵各地各高校結合實際,建設相應的法學實踐教學基地。
開展法學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
依託國家留學基金,重點支持法學專業學生到海外留學深造,重點支持高校法學骨幹教師到海外學習交流或開展合作研究。
建設高水平教材
做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法學類重點教材的編寫、培訓和使用工作。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組織編寫一批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科學性權威性強的案例教材。有鑒別、有選擇地引進一批國外法學優秀教材。
制定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標准
參與高校根據人才培養類型和實務部門需求,研究制訂本校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標准。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在此基礎上研究制訂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國家指導標准。 實施原則
統籌布局、擇優遴選。根據高校類型和所處區域,擇優遴選一批辦學方向正確、辦學特色鮮明,教學科研水平高、有一定法學教育規模和較好工作基礎的高校,整體規劃,統一部署。
分步實施、動態調整。有計劃、分階段地推進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實施工作。加強檢查評估,建立參與高校動態調整機制。
管理機構
成立由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和法學教育領域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指導委員會,負責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實施的指導、咨詢和協調。
成立由法學教育教學一線專家學者組成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專家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家委員會),負責高校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申報方案的評審以及實施情況的評價工作。
申報和評審
高校自主選擇參加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人才培養類型,提交加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申報方案。專家委員會對高校申報方案進行評審,教育部、中央政法委根據評審意見,確定參加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高校。
建設周期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實施周期為10年,分期實施,首期為5年(2011-2015年)。
檢查評估
專家委員會依照參與高校的申報方案和人才培養標准,進行檢查評估。不合格的退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一)支持參與高校圍繞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實施,在招生、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學制設置等方面進行改革。鼓勵具有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資格的參與高校,在本校推免名額內重點支持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的發展。
(二)支持參與高校改革專業教師准入、職務聘任、考核和培訓等相關制度。
(三)支持具備條件的參與高校申請成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開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四)依託「本科教學工程」,對參與的中央部屬高校給予經費支持。聯合有關部門,為實務部門承擔法律人才培養工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與經費保障。各地應為參與計劃的地方高校提供專項經費支持。支持參與高校多渠道籌集資金,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實施提供專項經費保障。
各地各部門各高校要認真貫徹落實本意見精神,結合實際,研究制訂具體實施方案,把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全面提高法律人才培養質量。
請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將本意見轉發至本行政區域內所有高等學校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政法委員會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經濟全球化席捲世界各國,已經和正在滲透到國際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不僅給各國的法律、經濟、政治、文化等帶來了深刻的影響,而且由於經濟全球化是以本國法律與國際社會通行規則的對接為媒介的,這對法律人才培養的目標模式產生廣泛的影響,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2012年,中央政法委、教育部聯合推出《關於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提出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國家對外開放的需要,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司法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涉外復合型法律人才。這是國家高等法學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是深化法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和提高法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標志著國家法學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
改變法學教育質量評價標准
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目標應該是富於正義感、責任感和高尚情操,具有深厚的教養和專精學識,嫻於法律技術,善於進行創造性思考,具有國際視野的法官、檢察官、律師、跨國公司法律顧問以及其他處理法律實務的專業人員。
當今世界的制度規則大部分是在文明的進程中,通過不斷試錯與優勝劣汰而存留下來的。與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並列的規則文明,是人類三種文明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沒有這一套規則文明,就不可能使前兩種文明得到保護和發展。而在這個大規模的立法完善與法律趨同化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大量的法律研究者參加外,也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法律實踐工作者的參與、配合。因此要培養卓越法律人才參與到全球治理過程中。全球治理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西方一些學者和政治人士提出的、順應世界全球化和多極化趨勢、對全球事務進行共同管理的理論。它強調由各國政府、政府間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一道,對超國家、跨國性的安全、生態環境、國際經濟、跨國犯罪以及基本人權等問題進行治理。全球治理理論進一步催生了法律人才國際化的需求。
一般認為國際化人才應具備以下7種素質:寬廣的國際化視野和強烈的創新意識;熟悉掌握本專業的國際化知識;熟悉掌握國際慣例;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獨立的國際活動能力;較強的運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且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能經受多元文化的沖擊,在做國際人的同時不至於喪失中華民族的人格和國格。
應對經濟全球化,中國法學教育培養的人才應當是具備扎實的法律知識功底,完善的人文知識背景,嚴密的邏輯分析能力,突出的語言表達能力,具備崇尚法律,恪守法律職業道德的精神品質,具有國際視野與全球觀念的復合型實用型的卓越法律人才與治國之才。因此法學教育必須順應全球化時代的發展趨勢,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熟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政治、經濟等事務,具有國際交流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能夠與時俱進的復合型實用型人才,以提升解決復雜社會問題與加強社會管理的能力,應對強大的現實挑戰。因而今後的法學院教育,尤其是國內頂尖的法學院,應將教育的視野從主要向內,變為內外平衡、內外交融。今後對法學院教育的評價體系中,也應加入相應的指標,將能否培養出符合全球治理需要的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法律人才作為一個評價因子。
優化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
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卓越法律人才是使我國在人才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從而增強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競爭實力的有效手段。
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卓越法律人才不能只是簡單的國際間的迎來送往和師生的進進出出,而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變化過程」。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的國際大學聯合會所下定義,「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把跨國界和跨文化的觀點和氛圍與大學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主要功能相結合的過程,這是一個既有學校內部的變化,又有學校外部的變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還有學校自身的政策導向變化。」
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首先要樹立人才培養的全球性觀念,即以全球性的眼光審視法律人才培養的標准、內容、層次和機制,使培養的法律人才具有國際化的適應能力;要樹立法律人才培養的市場觀念,法律人才培養應面向市場,培養國際化人才競爭中短期和長期需求的人才,卓越法律人才應該在國際化市場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能適應國際化發展的需要。
其次要改變現有的法律課程設置,增加國際法律規則、國際法律前沿動向等方面內容,不斷充實國際化的教學內容,強化國際經濟、貿易和國際文化知識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培養學生參與國際交往、國際競爭的能力。重點在於在法學的各個學科設置中強調擁有全球問題意識,這既要求有全球的視野,也要關注全球的問題,並嘗試從法律的角度去剖析和解決這些問題。
最後在培養方式上,採用更為靈活的培養模式,例如通過交流生計劃、海外實習項目、優秀學生海外研修項目、聯合培養項目等多樣化形式,增加學生參與國際教育的機會;同時,還要積極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營造校園國際化文化氛圍,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
總之,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卓越法律人才應具備國際交流、理解、合作、競爭的能力,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變革。卓越法律人才國際化,是一種過程。這種過程是各種法律文化交流碰撞的過程,絕不是唯「洋」是用,而是相互學習,相互滲透,互通有無。

❷ 中方學生 挑戰權威 西方學生 遵守規則 這話誰說的

國際秩序之爭與未來發展方向 目前,有關國際秩序之爭的焦點是「規則之爭」。 如果把這種規則比作我們熟悉的「交通規則」,那麼在國際關系中,幾乎所有的現行「交通規則」,都是由西方國家制定的。它們認為所有在路上跑的「車」都得遵守這個規則,這個規則就成了國際規則。現在,新興國家並沒有尋求現有的「交通規則」,不過是希望在某個地方加一個拐彎燈罷了。 現在的世界經濟規模也比過去大了很多,新興經濟體也在不斷增加,新進來的「車」對規則提出改進意見,也是正當要求。原來制定規則的大國,雖然意識到了只有現在的「燈」不夠,但出於自身利益又希望規則大體延續。怎麼調整和改善這些規則呢? 「舊車」和「新車」肯定有利益糾纏,博弈過程很復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經貿規則主導權之爭。這些年來,多哈洽談而無果,陷入僵局,世貿組織(WTO)作用有所弱化。在此背景下,一方面,美國打起了另起爐灶的算盤,奧巴馬推出了「兩洋戰略」,即將中國排除在外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年10月5日,經過5年的艱難談判後,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12個國家在亞特蘭大成功達成TPP協議,若協議最終生效,占據世界GDP總量40%的全球最大自貿區將應運而生。更關鍵的是,TPP提出了比WTO更為嚴格和高標準的產業准人、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保護、關稅等方面規則,奧巴馬更是直言此舉是為了「不能讓中國書寫全球經濟規則」,毫不掩飾其借TPP為核心架空原有的多邊貿易體系、主導世界經濟規則的企圖心。另一方面,新興場國家在補充和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秩序上愈加主動。國際金融機制創新加強,各方持續推動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進行改革,同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銀行等新的金融機制不斷涌現,地區性金融安排加快推行,傳統國際金融體系面臨沖擊。 二是安全體制改革之爭。安全體制改革主要指的改革,而改革的核心,是理事國席位及否決權問題。成立70年來,國際力量對比和國際關系格局已發生重大變化,國際社會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和威脅,改革勢在必行。中國支持改革,但改革應是全方位的,不應簡單化為改革或「擴常」。視「入常」為戰後夙願的日本聯合德國、印度、巴西組成「四國聯盟」(G4),以日德為代表的二戰後重新崛起的戰敗國中的發達國家,它們是國際關系中的「修約派」,急於通過「入常」而徹底甩掉歷史包袱,圖謀在國際體系中東山再起;以印度、巴西為代表的部分新興大國,它們是國際關系中的「激進派」,急於通過「入常」而獲取大國身份。 三是網路空間規則制定權之爭。當前,全球網民人數約為23億,每秒新增用戶8人。人類已站在跨越工業文明、步入信息文明的歷史路口上,共享網路繁榮與安全是世界的共同渴望和基本權利。然而,網路空間背後還是被實體空間的叢林法則主導。美國仍在謀求網路霸權,希冀永久把持網路資源,壟斷互聯網「生殺大權」,意欲憑借自身超強能力繼續在網路「叢林」中佔山為王。網路空間治理規則之爭更趨激烈,中方提出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受到國際社會好評。 未來,國際體系中的規則,要符合更多發展階段不同的各種行為體的最廣泛利益,才能使大家服氣並遵守。當前,大國角力未來國際體系主導權,國際關系正在經歷新一輪結構性和趨勢性調整,國際秩序有望迎來階段性演變的重要歷史時期,將呈現以下三個特點: 其一,多極化趨勢進一步鞏固。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仍然沒有變,但是相對實力消長確實在發生變化。美國依然以「世界老大」和國際秩序捍衛者自居,正如奧巴馬總統所講:「在未來年內,美國還要繼續領導世界。」但美「領導世界」日漸力不從心。歐洲疲於應對難民危機,面臨內憂外患進退失據,竭力呼籲國際社會為其分憂解難。西方國家對國際秩序主導權和掌控力下降。與此同時,新興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實力增強,推動治理體系改革,在世界上有了更多的發言權,世界發展道路也呈現多樣化。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有利於國際關系的化,抑制和削弱霸權主義強權,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經濟新秩序。 其二,地區秩序變化將為全球秩序變化奠定基礎。各大國紛紛打出區域合作方案,謀求建立於己有利的地區秩序。歐盟一體化建設在曲折中發展,東盟共同體建成,TPP協議達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談判取得進展,非盟、拉共體等地區合作機制影響力上升。地區秩序變革將對全球秩序調整演變產生重要推動作用,特別是以中美互動為核心的亞太秩序變革,醞釀著未來國際秩序雛形。 其三,合作與競爭將共存。在多極化時代,塑造國際秩序的不是大國間的對抗,而是合作。無論是新興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還是西方國家,都認為有必要改革現行國際秩序以適應形勢需要,加強全球治理。目前,中美兩國已經在伊核問題的解決、全球氣候變化治理、應對埃博拉疫情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為其他大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做出了表率。但各方對國際秩序改革、全球治理的目標和側重點不同,形成了國際秩序變革競爭中合作、摩擦中深化的總體態勢。 同時要看到,國際秩序演變的漸進性和復雜性依然突出。新興力量在總體保持上升的同時,發展曲折性時有顯現。「西強東弱」「北強南弱」的力量格局短期內尚無法根本扭轉。現行國際秩序已經歷相當長時期適應性調整和變革,也為各國尋求發展合作創造了條件。在推進改革中擴大利益共同點,在參與、融入中實現改造,成為國際秩序變革的主基調,使得國際秩序調整可能在合作大框架下進行。當前,西方國家逐步走出國際金融危機陰影,底氣有所上升,合力維護現有秩序的聲音增強。同時,自身發展困難、利益差別等也限制了新興力量整體影響力發揮。國際秩序變革進程將是漫長而曲折的,難以一蹴而就。

❸ 留學生回國就業現狀分析 工作都去哪兒了

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迎來了第四十個年頭。四十年前,「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推動了中國留學事業的快速發展。海歸,作為留學人員回國發展群體的代名詞,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海歸群體活躍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各個領域,像跨國公司在中國的高管以及本土國有和民營企業的員工,幫助中國企業「引進來、走出去」。在一些高端服務業像律師、會計師等崗位也聚集了很多海歸,在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更有一批具有專業背景和國際溝通能力的海歸人才進入國際組織任職,推動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進程。與此同時,創業海歸們帶來大量高精尖技術和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引入風險投資、國際資本及各種新的融資方式,帶來多樣化的產業選擇,推動了國內在新經濟、新技術、包括互聯網、IT、通訊、生物醫療、傳媒、文化教育等諸領域的發展,促成了更多的國際合作。「發揮作用」正在成為新時代海歸群體的重要特點。
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影響力的逐步提升,留學生回國發展正在成為主流,高層次人才迴流趨勢愈發明顯。目前每年大概有六十多萬留學生出去,有近五十萬留學生回來,現在回來的90後,甚至95後留學生,呈增長的態勢,這既反映了留學潮,也反映了海歸潮。中國留學生的這種「大進大出」,形成中國獨特的人才環流現象。這些留學生中的很多人在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個領域做出突出貢獻,成為新時代我國國際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進一步促進留學人員更多、更好地回國發展,智聯招聘與全球化智庫(CCG)再度聯手,就中國海歸就業創業情況開展了新一輪的調查研究,報告就中國海歸就業創業情況開展了新一輪的調查研究,本次調查報告聚焦90後出國留學人員,並初次關注95後海歸群體。在留學前後的發展變化和就業、創業情況,並對海歸對於留學與回國的選擇、留學安全的認知等熱點話題進行了調查。
報告指出,從首次出國前所處教育階段分布來看,海歸群體中本科學歷出國留學的佔比最高,達到51.54%,但是本科留學生佔比卻比之前降低了4個百分點,2018年高中階段出國留學的比例則提高了9個百分點,留學低齡化趨勢明顯。
從海歸群體獲得的學位、學歷看,碩士學位最多,佔比達56%,其次是學士學位,佔比38%,博士學位、專科和其他佔比都在2%左右。在獲得學位/學歷層次的男女佔比分布上,學士與博士學位男性比例較高,碩士學位女性比例略高於男性。同時與去年相比,碩士學位佔比下降了6個百分點,學士學位佔比上升了7個百分點,出國讀取本科的留學生越來越多。
從最近一次留學國家/地區分布佔比情況看,去英國和美國留學的人最多,佔比分別為19%和18%。其中,女性更青睞英國,佔比高達22%,其次是美國;而男性恰恰相反,21%的男性選擇美國。留學的意義不再局限於出國深造鍍金。「體驗國外文化、生活,豐富個人閱歷」成為海歸群體選擇出國留學的主要原因,佔比達到76%。其中,女性相對於男性來說,更青睞於該選項為其出國留學所帶來的附加意義。此外,「磨煉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和「國外教育水平相對較高」也是重要原因,分別佔比52%和51%,另有33%的人選擇「海歸回國發展更有競爭力。
另外與2017年相比,金融業就業比例超過信息技術服務業升至第一位,再次成為海歸就業中最主要的行業領域,當然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雖退居第二,排名依舊靠前,是大多數留學生的優先選擇。
改革開放40年,表達強烈回國意願的海歸受訪者人數由七成上升為九成,其中留學生、企業或政府駐外工作人員回國意願更強烈,擁有碩士、博士學歷的留學高層次人才回國意願更強烈,中國迎來「海歸潮」。「國內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就業、投資、創業機會較多」、「家庭因素」和「文化與生活習慣」也是海歸群體決定回國發展的三個關鍵因素。
最近一年,「人才爭奪戰」也越來越激烈,已經從一線城市擴展到二、三線城市,從海歸群體的現居住地來看,北上廣三座城市是受益者,大量海歸群體遷入。有些省市在該過程中成為人才磁鐵,吸引和集聚海歸,另一些省市則在人才競爭中面臨海歸人才流失的挑戰。
海歸回國求職主要通過App和招聘網站投遞簡歷,95%的海歸在回國後半年內可找到工作,說明海歸在國內就業市場的競爭力有一定提升。但同時逾七成海歸認為其工作崗位與海外所學專業匹配度不高;80%的海歸認為其收入水平低於預期;超過半數海歸有更換工作的經歷,主要原因是企業發展前景不明和薪資水平問題。
報告顯示,從就業狀態看,72%的海歸已就業,16%的海歸正在找工作,5%的海歸正在創業。但是總的說來,95%的海歸都能在歸國以後的半年內找到工作。其中,1個月以內找到工作的佔比42%。而需要6個月及以上才能找到工作的佔比僅為5%,海歸找不到工作而待業的情況越來越少。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所以留學生的優勢和劣勢相對都比較明顯,所以留學生要做好自身職業發展規劃,選擇好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

❹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學校專業

國際政治專業(學制四年法學學士):旨在通過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國際政治和經濟方面知識的傳授、全方位的智力創新培養、專門的外交禮儀訓練,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現代意識的國際政治經濟復合型創新人才。
課程設置
學院國際政治專業的課程體系具有鮮明的特色。第一,強調政治和經濟的結合,突出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之間、中國對外貿易與中國外交政策之間的融合與互動。第二,注意國際事務與國內事務的結合。第三,突破學科界限,加強學科間的交流與合作,擴大人才培養的口徑。
國際關系學院已建成完整的國際政治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為學生開設的課程包括政治學、國際政治學、國際關系史、國際政治經濟學、外交學、當代中國外交、外交工作實務、世界經濟、美國政治與經濟、歐盟政治與經濟、日本與東亞政治經濟、俄羅斯政治與經濟、國際法、比較政治學、西方政治學說史、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等。
國際關系學院在國際政治專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研究方面都不斷取得進展。「國際政治經濟學」獲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項,「政治學」已建成為校級精品課程,「國際政治學」已獲校級精品課程立項,「國際政治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培養方案比較分析」和「國際政治榮譽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獲校級教學試驗研究立項。
同時,國際關系學院的英語教學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美國政治與經濟」、「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等課程採用全英文教學,「外交學」、「外交工作實務」等課程採用雙語教學,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國際關系學院已開始啟動政治學榮譽學士課程體系的建設,開設了「現代政治學理論與方法」、「當代中國政治發展與制度創新」、「當代國際關系理論專題研究」、「大國外交與中國戰略」、「全球治理與國家安全」等五門榮譽課程,並已經開始著手培養國際政治榮譽學士。

❺ 為什麼說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我們青年學生的歷史使命

1、青年是時代的開路先鋒

每一個時代都需要弄潮兒,青年憑借其思想活躍、觀念新穎、精力充沛、行動快捷,往往走在時代的最前面,成為時代的開路先鋒。

2、青年是時代的覺醒者。

一個時代的開啟,以思想的覺醒為先導。青年思維敏捷,易於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成為時代最早覺醒的群體。

3、青年是時代責任的擔當者。

一代人擔負一代人的責任,這是國家、民族發展的動力所在,也是歷史得以延續的基礎。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在使命感的驅使下,憑借其創造力、想像力,成為國家、民族發展的主力,成為時代責任的擔當者。

4、青年是時代精神的倡導者。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時代精神既是民族精神的傳承,又是民族精神的發展。

(5)全球治理學生擴展閱讀

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歷史使命。總書記指出:「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也是世界的未來。中國夢與世界夢息息相通,中華民族應該對人類社會作出更大貢獻。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有家國情懷,也要有人類關懷,發揚中華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新時代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推動全球治理理念、治理體系變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廣大青年參與和擔當。

新時代青年視野開闊,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強,應穩步走向世界舞台,向國際社會闡釋中國道路、展示中國智慧、傳播中國聲音、詮釋中國故事。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國際影響力的擴大,也為青年走向國際社會創造了條件。應當說,新時代是中國青年在世界舞台、國際社會大有作為的時代。

❻ 清華大學今年本科錄取"一帶一路"國家學生140人是怎麼回事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中國教育積極行動,為「一帶一路」建設不斷厚植民意根基、培養人才、貢獻智慧。在這些行動中,中國的高校承擔了哪些任務?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清華大學副教務長、國際教育辦公室主任高虹5月12日就這些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繼續教育:跨界合作、多元創新

問:在繼續教育領域,清華大學進行了哪些與「一帶一路」相關的探索?

答:2015年以來,清華大學共舉辦了12個「一帶一路」相關的培訓項目,如土木工程系「一帶一路」國際投融資PPP高峰論壇、金融學院發展中國家金融領袖培養計劃項目、經管學院印尼企業家「領航計劃」工商管理人才培養項目等,培養學員500餘人。

此外,金融學院正在積極探討與匈牙利中央銀行的合作,尋找能盡快開展的合作點,並計劃以匈牙利為切入點,拉動與中東歐國家相關機構的交流與合作,使「一帶一路」相關課程的學生群體和影響對象更加廣泛和多元化,起到以點帶面的推進作用。

❼ 北外英語專業的本科學生都有什麼課程對應教材都有哪些

大一大二基本還是精讀,泛讀,聽力,口語,寫作,語音之類的技能課,教材以外研社自己編的《現代大學英語》為主,但很多時候老師都不用書的。
精讀沒什麼可說的,就是講課文,適度延伸增加知識面和思想深度什麼的。
聽力大一時就是鼓勵大量多樣的聽,大二因為專四所以就是做練習而已,比較應試一點。
泛讀大一上是《小王子》《野性的呼喚》《聖經的故事》《man, woman and child》(這本書比較冷門哈),順帶介紹一些快速閱讀技巧,大一下是老師自己選擇的一些新聞閱讀,大二上開始欣賞文學《麥田裡的守望者》《喜福會》《簡。愛》《藻海無邊》(這本是算是《簡愛》的前傳),大二下九沒有泛讀了。
寫作大一上是一些記敘描寫,大一下是說明文(350字左右),大二進入比較嚴格的學術寫作,上學期還是打基礎,一學期大概寫五篇下學期開始按文學,語言學,社會研究,國際關系分成方向,一學期寫一篇大論文。
口語大一上就是比較輕松的聊天,大一下是演講,用的是《演講的藝術》這本書,大二是英國議會制辯論,會參考《贏在辯論》這本書。

鑒於本人是大二的學生,對大三大四的不太了解,但觀摩過他們的課表,大三,大四的專業必修就是口筆譯。筆譯不清楚,口譯用的是《漢譯英口譯教程》

另外就是從大二下開始的數量繁多的各種選修課,如西方戲劇,社會學與現代社會,當代國際政治理論,女性與文學,短篇小說與西方文化,美國政府與政治,英語電影分析,戰後美國史,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等等等等,教材也有各自要求,就無法為你一一列出了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