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內蒙治理蝗災

內蒙治理蝗災

發布時間: 2021-02-21 07:42:27

① 唐山大地震、06年內蒙古蝗災、超強台風「桑美」救災事列3則。

唐山大地震
當幾乎筋疲力盡的李寶昌又一次帶人鑽進廢墟的時候,他突然發現,一群法國人和丹麥人也自動地跟在他的身後,領頭的竟是法國訪華團60歲的團長蒙熱。「我們也要去找日本人……」「不,不行!」李寶昌被這意外的情況弄得不知所措,「你們,快回去!」可是外賓們已經奔上了廢墟。李寶昌通過翻譯喊叫:「你們別參加!別參加!你們倖存下來就是我們最大的安慰,我們不能讓你們再被砸傷!」幾個年輕的外國人掙脫開拽住他們的手,已經跑到了中國人的前面。一位法國太太也跑了上來。她脫下自己的高跟皮鞋,塞在李寶昌的手裡 ,又指指李寶昌被鮮血染紅的赤裸的雙腳。
所有的人回憶起來,都認為這是奇異而動人的一幕:在一片黑魆魆的廢墟上,白種人、黃種人,自動地組成了一個救死扶傷的集體。他們身邊是隨時可能倒塌的斷柱、殘壁,他們頭頂有晃動著的斷梁;然而他們除了記著那幾個瀕死的生命,已經把一切都忘了。他們忘了傷痛,忘了時間,忘了地點,忘了國度。那一瞬間一切都模糊了。踮著一雙法國高跟鞋的李寶昌在喊叫,在指揮。法國人、丹麥人、中國人在一起尋找日本人的蹤影。人們最後發現:日本專家田所良一、武騰博貞已經遇難,身負重傷的須永芳幸也在送到唐山機場後死亡。7月28日下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決定派一架專機到唐山接運外國人。兩輛汽車從賓館風馳電掣般地駛向機場。像任何汽車在7月28日那天都會遇到的情形一樣,它們在路上被成群的傷員截住了。司機面前是老人、孩子、重傷員……無數雙求救的眼睛。「這是外賓,」司機嘴發澀,心發顫,「這里有受重傷的外賓。讓我走吧。……」這就是我們善良而真摯的中國人民。
當他們聽到「外賓」兩個字時,那一片呼救聲、叫罵聲立時止息了。中華民族歷來把禮儀看得重於一切,高於一切,世世代代繼承了這種民族的風格。他們默默地退讓開去。盡管那些被木棍支撐著的傷腿能挪動的每一步都痛得鑽心,那些躺在板車內的被推開去的傷員的每一聲呻吟都揪著親人的心,他們還是讓開了道路。這幾十名外國人在機場同樣受到了最高的禮遇:在飢餓的7月28日,他們得到了空軍警衛連給他們送來的一人一小杯寶貴極了的米湯和一個又厚又硬的油餅。最後,他們穿著空軍戰士捐獻的綠軍裝、藍褲子和「老頭布鞋」登上飛機。那一刻,他們哭了。他們拉著中國朋友沾血跡的手,一遍遍地問:「你們自己的家人不知怎麼樣?」「開灤礦工不知怎麼樣?」「還有他們,那些扮演小白兔的小朋友,他們現在在哪裡呢?」這些外賓還沒有忘記那些可愛的中國兒童,就像今天,唐山人民還在向我充滿感情地談起這些外賓一樣。

06年內蒙古蝗災
記者在草原上見到了用來滅蝗的8台拖拉機,據滅蝗隊的隊長介紹,8台拖拉機連軸干,10天最多隻能消滅20萬畝的蝗蟲。而整個蘇尼特右旗發生蝗災面積1375萬畝,重災區面積280萬畝,要單靠這8台拖拉機承擔如此繁重的滅蝗任務,只能用杯水車薪這個詞來形容。
而最快的方式,就是利用飛機空中撒葯滅蝗。一架農用飛機一小時的飛行費用是2400元,一個小時飛機可以噴灑一萬畝的草場,那麼280萬畝的重災區就需要六十多萬元。蘇尼特右旗副旗長王哈斯對記者說:「旗里、盟里都無力支付如此高額的滅蝗費用,我們盡了最大努力,僅僅對160萬畝的受災草場撒了葯,而剩下的1215萬畝受災草場只能任其發展。

超強台風「桑美」
當晚,市120急救中心所有醫護工作者24小時堅守崗位,「120」電話鈴聲不斷響起,急救車不停歇地出入醫院大門,接診求救傷病員。隨著水位上漲,暴風雨中的120急救車幾次熄火。盡管情況十分危險,但醫護人員依然不顧個人安危,爭分奪秒地迎著暴雨尋找遇難者,盡可能地把每個求救病人接到醫院。當晚120急救中心救治了200多位在台風中受傷的病人,其中有三位是臨產孕婦,一位孕婦家住麻坑裡,為二胎產婦,即將臨盆,當時120急救車駛出院大門時,院門口的大樹倒壓路面,一米多高的積水淹沒車道,車身受狂風猛擊在風雨中搖晃,險情環生,車內的醫護人員卻牽掛著這電話一求兩命,大家互相鼓勁,一定要小心行駛,把產婦安全接到醫院。

120當晚接診的多是被玻璃砸傷的、被門夾傷的、骨折的外傷病員,其中一個小時內就收了47位傷員。120急救中心展開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急救工作,門診及住院手術室病人不斷,急救中心醫生辦公室、護士站、醫生值班室、護士值班室全成了臨時的清創手術台,市醫院李桂心院長、林琛副院長、敖日影助理及外科醫生及時趕來忙著給傷者清創,當晚調動全院的清創包仍不夠用,聯系了中醫院請求增援,傷員不斷增多,投入急救工作的醫護人員滴水未進,連續作戰,克服飢餓與疲倦,搶救和陪護傷病員。台風中的傷病員大多沒有家屬陪伴,沒有辦法繳納住院費用,醫護人員自覺當起傷員的守護神。

② 如何治理蝗災

1、環境保護

蝗災的發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為因素。蝗蟲必須在植被覆蓋率低於50%的土地上產卵,如果一個地方山清水秀,沒有裸露的土地,蝗蟲就無法繁衍。

現在有些地方的生態意識不強,有的單純認為治理污染才是保護環境,而對於改善蝗蟲適生區的植被、土壤和小氣候等工作,由於短期內看不到效益,並不重視。

2、葯劑防治

建議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對口農葯,如5%銳勁特懸浮劑,每畝用20—30毫升兌水50—60公斤噴施。

也可以在蝗蝻(蝗蟲若蟲)出土10日內,用敵百蟲粉撒於小竹、雜草上,或用敵敵畏煙劑熏殺。施葯後還要加強監測,在一周內迅速檢查防治效果,對漏治和防效差的地段及時補施葯一次。

還可使用誘殺法:將稻草切成四五寸長,放入用人尿50公斤,加入50%可濕性敵百蟲0.05-0.l公斤配製的葯液中,浸沒8小時,於晴天早晨分散堆放於蝗蟲多處。

目前,最有效的滅殺蝗蟲辦法是用飛機噴灑農葯,該法殺蟲率高、滅殺范圍廣,但成本高,而且以化學防治為主的防治方式只能應一時之需,不能保證長治久安。

3、天敵防治

從長遠看,要有效防治蝗災,必須著眼於生態建設,要實行植物保護、生物保護、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四結合。特別是要確保生物的多樣性,保護好蝗蟲的天敵。據統計,我國目前有68種蝗蟲的天敵,包括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等,它們對控制蝗蟲的數量具有重要作用。

(2)內蒙治理蝗災擴展閱讀:

災害物種:

蝗災的致災物種主要為蝗蟲。蝗蟲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蝗科,身體一般綠色或黃褐色,咀嚼式口器,後足大,適於跳躍,不完全變態。

其幼蟲稱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為食,種類很多,世界上共約有1萬余種,在我國就有300餘種,如飛蝗、稻蝗、竹蝗、義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農林業的主要害蟲。

蝗蟲在後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觸碰時,蝗蟲就會改變原來獨來獨往的習慣,變得喜歡群居。蝗蟲通常膽小、喜歡獨居,危害有限。但它們有時候會改變習性,喜歡群聚生活,最終大量聚集、集體遷飛,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災,對農業造成極大損害。

③ 歷史上中國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辦法1:人工撲打法
這是中國古代歷史最為悠的滅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記載,這種方法,主要是由鄉民們用竹竿撐起八尺長的白布,以順風的方向三面圍追,把蝗蟲驅趕到一處後,再集中力量撲打。屬於自春秋戰國年間起,農民們迎戰蝗災的「白刃戰」。
這種方法雖說耗費體力,卻工具簡單方法簡便,且適合大批鄉民集體作戰。因此兩千年來,在中國農村十分普及。
辦法2:壕塹掩埋法
人工撲打法雖說簡單,但畢竟人力體力消耗太大。於是到了漢朝年間,累壞了的國人們,也腦筋靈光一現:何必要和蝗蟲打白刃戰?給蝗蟲挖坑不就行了?於是「壕塹掩埋法」應運而生。
以東漢《論衡》等典籍介紹,這種方法,要先在蝗蟲要經過的地區,挖出大量深寬二尺的大坑,然後在蝗蟲到來後,以撲打等方法把蝗蟲引入坑裡,再集中力量進行填埋。這種辦法的「殲敵」效果極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難度卻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淺,蝗蟲也能鑽出來。
《晉書》里記載,河東地區當時發生蝗災,人們採用「壕塹掩埋法」埋殺蝗蟲,熟料埋進土裡的蝗蟲,轉眼就飛出來,反而把莊稼啃了個光。
於是,一種更狠的辦法,唐朝時就普及了:篝火誘殺法。
辦法3:篝火誘殺法
其實,火燒蝗蟲的願望,在春秋戰國年間,就是十分強烈。《詩經》里就有「秉被蟊賊,以付炎火」的吶喊。到了唐朝時,這種「火燒蝗蟲」的操作,也終於成熟起來。
以《捕蝗圖冊》和《治蝗全法》里記載,要想「火燒蝗蟲」,就要在天黑時點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還要在蝗蟲密集的地區分路設燈,用密切配合的燈光,把大批蝗蟲吸引而來。然後被火燒到的蝗蟲,就會失去飛行能力。大批百姓趁機捕殺。還可以以將被殺的蝗蟲,在壕塹處集中掩埋。

唐朝開元年間,面對席捲中原的大蝗災,唐朝宰相姚崇果斷啟用「篝火滅殺法」,短時間里成功將大災撲滅!
而發展到農業科技更發達的宋代,大規模的滅蝗燒荒也被採用:將蝗蟲的滋生地一把火燒光,不但斷絕災難隱患,更可在燒荒處開荒種地,可謂一舉多得。
辦法4:據蟲除卵法
也同樣是在農業科技井噴的宋代,防災意識也深入人心:與其在大災時累死累活滅蝗,不如提前斬草除根。趁著冬天的機會,把蝗蟲的蟲卵滋生地端掉。因此,就有了「據蟲除卵法」。
以《宋史》的記載,宋代的農民們,就常在冬天尋找蝗蟲滋生地。《治蝗全法》也總結了宋代以來「據蟲除卵」的經驗:凡是蝗蟲蟲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無數像蜂巢一樣的小孔,必須果斷挖土鏟除。明清年間,人們更開發出了原始「農葯」,比如「百步草濃汁」和「陳醋混合液」,專用滅殺蟲卵。
但這種找蟲卵的辦法,以北宋沈括等名臣的叫苦說,簡直就是累斷腿。有時累死累活刨蟲卵,第二年蝗災還是洶涌而來。到了明朝年間,人們更明白一個事實:種地其實比找蟲卵更能杜絕隱患——墾荒除蝗法。
嚴格說來,墾荒除蝗法其實起於元代,以《農書》記載,元朝的農民們,就常墾荒種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災。發展到明朝時,更有了系統的操作:滋生蝗蟲的地方,都是「涸澤」地區,必須要將其改造成為農田,在墾殖的過程里,通過各種方式殺滅掉蟲卵,同時種植綠豆豌豆等蝗蟲不吃的植物,用於蝗災時的備荒口糧。
在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里,這種「墾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記錄,更隨著《農政全書》的享譽世界,流傳於歐美各國。對西方近代的病蟲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響。
但話說回來,上面這幾個辦法,雖說各個靠譜,可在古代的科技條件下,這些辦法也只能做到緩解災情,把糧食損失降到最低點。一直到現代社會,世界各國運用各種現代科技手段,才能夠勉強控制蝗災。叫這個可怕災害,看似離現代生活比較遠。某些「吃貨拯救蝗災」的調侃,更可以說是對病蟲害災難的嚴重無知。
可是,就是在科技條件有限的古代,堅強的中國人,依然世代更新著治蝗滅蝗的經驗,勇敢面對著每一次災難。這樣的智慧與勇敢,恰是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④ 唐山大地震、超強台風桑梅、06年內蒙古蝗災救災事例事例

唐山大地震救災事例
在唐山發生強烈地震後若干小時,通往唐山的各條公路上,便出現了日夜兼程趕往唐山的解放軍救災部隊和滿載救災物資的解放軍車隊,有的冒著滂沱大雨連續一天一夜強行軍趕到災區。短短時間內,數不清多少軍種、兵種,人數逾十萬的人民子弟兵即進入唐山各個區域實施緊急救災。到處都能看到軍民並肩戰勝災害的動人景象,許多人是在這里真正讀懂了「魚水情深」的真切含義。
在唐山救災的58天里,炙熱的太陽曬黑了我們的皮膚,單調的給養使身體虛弱,缺少清洗條件使軍裝被汗水漬得變了色,但沒有誰發出怨言。「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也在規范著我們的行為。我們小分隊在清理死難者時遇到手錶、戒指等貴重物品和人民幣,全由師群眾工作幹事老劉登記在簿,移交給當地居民委員會,並由收到人簽字。群眾的一針一線都沒人染指。
在唐山救災中,酷熱和大雨是輪番陪伴我們。我們曾三次在夜雨中起來,扛上油毛氈、塑料布,送給附近和稍遠的群眾。
就在我們奉命幫助居民搭建簡易住房的一天下午,臨近收工時突然烏雲滾滾,遮天蔽日,接著傾盆大雨鋪天蓋地而來。我們立即把汽車上的油毛氈和塑料布分發給居民並幫助搭蓋。下午來的時候沒有一個戰士帶雨衣,戰士們搭蓋油毛氈全是冒著大雨進行。淋濕的衣褲緊緊地貼在身上,由於氣溫陡然下降,許多戰士凍得渾身打顫。

⑤ 中國古代多次發生蝗災,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災的辦法呢

我國古代對於蝗蟲的防治經歷了多個朝代的發展,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

最古老的方法就是人工防治法,利用蝗蟲的趨光性,用火將蝗蟲殺死。

其次還有用器具捕殺的方法。到了後期開始在農業上進行發展,培育特殊的種子來避免蝗蟲災害的發生。

還有一些地區採用生物防治法,利用其他生物來減少蝗蟲災害等。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政府的主要賦稅來源也來自農業,人民的生產生活也依靠農業。因此水災、旱災和蝗蟲並稱為我國歷史上三大自然災害。隨著華夏五千年的發展,蝗蟲曾多次威脅過華夏大地。為了戰勝這一災害,古人主要採取了政策+技術兩種措施來處理蝗災。

總結:

在我國古代,治理蝗蟲的方式有很多,這些都是古代人民勤勞創造的結果,蝗蟲災害也給了我們深深的啟示,我們不能夠過度開發破壞大自然,應該與自然和諧共處。

⑥ 呼倫貝爾大草原著蝗災了嗎

7月初以來,受高溫少雨等氣候因素影響,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發生蝗蟲災害。據最新通報,截至月15日,全區草原蝗蟲危害面積3334.6萬畝,嚴重危害面積1473.6萬畝。不過,農牧業廳工作人員表示,今年蝗災主要以點片狀發生,總體上預計不會形成嚴重危害。
啃食植被進村上街
前天和昨天,京華時報記者探訪了受災嚴重的赤峰市巴林左旗多處草原,蝗蟲的影響遍布草原、村落甚至鄉鎮街道。
前天下午5點左右,隆昌鎮常勝村村南草地仍留有不少蝗蟲啃食痕跡。據村民介紹,7月初,蝗蟲先在附近的丘陵和山區孵化,後進入草地。「有人在山區見到了剛孵化的小蝗蟲,一開始並不多,後來就成規模了。」
「蝗蟲太多,在大街上都能見到,我們趕緊關緊房門。」村民張女士稱,7月15日前後,隆昌鎮街道上都能見到成群的蝗蟲。
村民們還稱,蝗蟲不僅啃食草原草地,還有一些進入耕地啃食穀物。「我家谷地就被毀了5畝,穀苗都被吃了。」村民胡女士稱。
投入4140萬元滅治蝗災
昨天上午11點左右,巴林左旗白音烏拉鎮查干白其嘎查(「嘎查」即蒙古族行政村)附近草原仍有成群的蝗蟲,巴林左旗草原站工作人員正在草原上滅蝗。牧民走過時,能看到數十頭蝗蟲蹦出,甚至有蝗蟲跳到臉上。
巴林左旗草原站副站長巴特爾介紹,從7月初開始,工作人員每天噴灑生物葯劑滅治蝗蟲,目前巴林左旗南部草原已完成噴葯,工作人員仍在北部滅蝗。
巴特爾稱,由於近期內蒙古開始降雨,給滅蝗行動增加了困難,「降雨會稀釋葯劑,不利於滅殺蝗蟲」。
昨天,農牧業廳工作人員表示,為滅治蝗災,自治區政府及時下撥草原蝗蟲防治資金4140萬元。截至7月15日,全區累計投入勞力17216人次,調運飛機3架,飛行作業176架次,動用大型噴霧機械1379台套,防治草原蟲害766.2萬畝。
據介紹,滅蝗70%以上採用生物措施。截至7月15日,全區採用綠僵菌、苦參鹼、煙鹼·苦參鹼、牧雞、牧鴨等完成防治面積507.5萬畝。目前,滅蝗工作正在進行中。
呈點片狀未形成連片災害
昨天,農牧業廳最新通報稱,受氣溫偏低、降水偏少等因素影響,全區草原蝗蟲發生危害較常年有所推遲。截至7月15日,全區草原蝗蟲危害面積3334.6萬畝,嚴重危害面積1473.6萬畝,平均蟲口密度為每平米19.8頭,最高蟲口密度為每平米70頭。
農牧業廳工作人員表示,今年蝗災主要以點片狀發生,未形成大面積集中連片、高密度暴發,但不排除受乾旱等氣候影響,發生面積擴大、危害程度局部加重的可能。總體上預計不會形成嚴重危害。
據介紹,蝗卵在不適宜孵化條件下滯育期較長,最長可達14年,每年還不斷積累,待溫度、濕度等條件成熟,卵就會孵化,形成危害。隨著內蒙古草原植被有效恢復,並經過多年綜合治理,草原蝗蟲危害面積和危害程度已連續6年下降。從目前看,今年是較輕的一年。2004年,內蒙古草原蝗蟲危害面積1.5億畝,嚴重危害面積近8000萬畝,蟲口密度基本在百頭以上,最高達550頭。
文/京華時報記者常鑫
圖/京華時報記者趙思衡

⑦ 近來,內蒙古2000多萬畝草場發生蝗災。蝗蟲蠶食草場,損失了牧草,即損失了牛羊等人類的蛋白質資源。

這個蝗災是這個季節應該發生的么?

⑧ 內蒙蝗災對旅遊有影響嗎

是么『

⑨ 內蒙古蝗蟲災害是什麼蝗蟲

稻蝗

外觀特徵:體長♂21~31mm,♀26~39mm。體背灰褐色;腹部和各腳綠色。生態習性:本種是平地與低海版拔地區權草叢間極常見的蝗蟲。成蟲除了冬季外,幾乎隨處可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葉片為食,早期是稻作的重大害蟲。
生活環境:平地地區、低海拔地區〈800公尺以下〉。
生活小環境:草叢環境。 食性:植食性昆蟲,包括植物各部位與腐果。
活動時間:晝行性昆蟲。

⑩ 2014內蒙古蝗災每年都有嗎

反正達茂每年都有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