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的關系

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2-18 01:47:29

㈠ 與傳統的末端治理相比,清潔生產在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優勢有哪些

污染物排污量減小,資源消耗減少,資源的利用率提高,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且不存在污染物轉移的問題。

㈡ 為什麼清潔生產並不排斥末端治理

末端治抄理主要關注「治」,而清潔生產關注「防」和「治」。
清潔生產是對企業生產和服務全過程把控,原料控制、技術工藝、生產設備、過程式控制制、生產/環境管理、人員素質、產品、廢棄物的回收及利用都屬於清潔生產的范疇,末端治理是清潔生產的重要補充。

㈢ 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有啥區別論文一篇

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的區別 由清潔生產的定義可以知道,清潔生產是關於產品和產品生產過程的一種新的、持續的、創造性的思維,它是指對產品和生產過程持續運用整體預防的環境保護戰略。 從上述清潔生產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到:清潔生產是要引起研究開發者、生產者、消費者,也就是全社會對於工業產品生產及使用全過程對環境影響的關注。使污染物產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達到最小,資源充分利用,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而末端治理把環境責任只放在環保研究、管理等人員身上,僅僅把注意力集中在對生產過程中已經產生的污染物的處理上。具體對企業來說只有環保部門來處理這一問題,所以總是處於一種被動的、消極的地位。側重末端治理的主要問題表現在: (1)污染控制與生產過程式控制制沒有密切結合起來,資源和能源不能在生產過程中得到充分利用。 任一生產過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實際上都是物料,如農葯、染料生產收率都比較低,這不僅對環境產生極大的威脅,同時也嚴重的浪費了資源。國外農葯生產的收率一般為70%,而我國只有50~60%,也就是一噸產品比國外多排放100~200公斤的物料。因此改進生產工藝及控制,提高產品的收率,可以大大削減污染物的產生,不但增加了經濟效益,與此同時也減輕了末端治理的負擔。 (2)污染物產生後再進行處理,處理設施基建投資大,運行費用高。「三廢」處理與處置往往只有環境效益而無經濟效益,因而給企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使企業難以承受。 根據廢水水質、處理工藝流程及基礎設施情況不同,處理1噸水/時需要基建投資2~6萬元。據統計:處理1噸化工廢水需要1~4元,而去除1公斤cod則往往需要2~6元。目前許多企業由於種種原因,使物料流失嚴重,提高了物耗和產品成本,已經造成經濟損失,而流失到環境中的物料還需要很高的費用去處理。 (3)現有的污染治理技術還有局限性,使得排放的「三廢 在處理、處置過程中對環境還有一定的風險性,如廢渣堆存可能引起地下水污染,廢物焚燒會產生有害氣體,廢水處理產生含重金屬污泥及活性污泥等等,都會對環境帶來二次污染。 但是末端治理與清潔生產兩者並非互不相容,也就是說推行清潔生產還需要末端治理,這是由於:工業生產無法完全避免污染的產生,最先進的生產工藝也不能避免產生污染物;用過的產品還必須進行最終處理、處置。因此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永遠長期並存。只有共同努力,實施生產全過程和治理污染過程的雙控制才能保證環境最終目標的實現。 人類為「末端治理」付出了巨大代價,但環境問題依然日趨嚴重。因此必須大力推行「清潔生產」。 二戰以後,尤其是二十世紀60至70年代,世界經濟迅猛發展,由於人類對工業化大生產的負面作用(環境污染)缺乏足夠認識,許多工業污染物任其自流,讓自然界稀釋、降解。工業界長期濫用稀釋排放政策,污染物排放量超過了自然界的容量和自凈能力,從而導致地區性公害乃至全球性環境污染,生態環境亦遭到嚴重破壞。在輿論和法規的壓力下,工業界不得不從「稀釋排放」轉向「治理污染」,即針對生產末端產生的污染物開發行之有效的治理技術。這種做法被稱為「末端治理」,也是所謂「先污染後治理」模式的由來。 與稀釋排放相比,末端治理是一大進步,不僅有助於消除污染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生產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程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末端治理的局限性日益增大。實踐發現:這種僅著眼於控制排污口(末端),使排放的污染物通過治理達標排放的辦法,雖在一定時期內或在局部地區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工業污染問題。 首先,隨著生產的發展,工業生產所排污染物的種類越來越多,規定控制的污染物(特別是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標准也越來越嚴格,從而對污染治理與控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達到更加嚴格的排放標准,企業不得不大大提高治理費用,即使如此,一些要求還難以達到。另一方面,「三廢」處理與處置往往只有環境效益而無明顯經濟效益,因而給企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使企業難以承受,進一步影響了企業治理污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據美國EPA統計,美國用於空氣、水和土壤等環境介質污染控制總費用(包括投資和運行費),1972年為260億美元(佔GNP的1%),1987年猛增至850億美元,80年代末達到1200億美元(佔GNP的2.8%)。如杜邦公司每磅廢物的處理費用以每年20%~30%的速率增加,焚燒一桶危險廢物可能要花費300~1500美元。即使如此之高的經濟代價仍未能達到預期的污染控制目標,末端治理在經濟上已不堪重負。 我國是以傳統的高消耗、低產出、高污染的生產方式來維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實際工程中,一般處理1噸水/時需要基建投資2~6萬元;運行後,處理1噸化工廢水約需要1~4元,而去除1公斤COD則往往需要2~6元。目前許多企業物料流失嚴重,本來就已經造成經濟損失,而流失到環境中的物料還需要很高的費用去處理、處置,使企業承受雙重的經濟負擔,並且使有限的資源加速耗竭,環境日趨惡化。 其次,由於污染治理技術有限,治理污染很難達到徹底消除污染的目的。排放的「三廢」在處理、處置過程中對環境還有一定的風險性,而且有些污染物不能生物降解,治理不當還會造成二次污染;有的治理只是將污染物轉移,如濕式除塵將廢氣變成廢水排入水體,大量廢水經處理變成含重金屬的污泥及活性污泥等;廢物的焚燒及廢渣的填埋又污染了大氣和水體,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再次,末端治理不僅需要投資,而且使一些可以回收的資源(包含未反應的原料)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而流失,致使企業原材料消耗增高,產品成本增加,經濟效益下降,從而影響企業治理污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污染控制與生產過程式控制制往往沒有密切結合起來,資源和能源不能在生產過程中得到充分利用。任一生產過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實際上都是物料,如農葯、染料生產收率都比較低,這不僅對環境產生極大的威脅,同時也嚴重浪費了資源。國外農葯生產的收率一般為70%,而我國只有50%~60%,也就是一噸產品比國外多排放100~200公斤的物料。如果改進生產工藝及控制,提高產品的收率,可以大大削減污染物的產生,不但增加了經濟效益,也會減輕末端治理的負擔。因此污染控制應該密切地與生產過程式控制制相結合。 盡管人類為末端治理方法付出了巨大代價,但全球性環境問題依然日趨嚴重。這種得不償失的局面使人類醒悟到,與其被動地等待污染物產生後進行末端治理,不如主動行動,在工業生產中進行控制,力求把污染物消滅在產生之前。通過採用各種預防技術,把生產過程中的不同廢物削減下來是可能的,在多數情況下,企業常常無需任何費用調整就能得到實施,同時還能取得可觀的效益。 根據日本環境廳1991年的報告,「從經濟上計算,在污染前採取防治對策比在污染後採取措施治理更為節省。」例如就整個日本的硫氧化物造成的大氣污染而言,排放後不採取對策所產生的受害金額是現在預防這種危害所需費用的10倍。以水俁病而言,其推算結果則為100倍。可見兩者之差極其懸殊。近年來,荷蘭在防止污染和回收廢物方面也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例如:95%的煤灰料已被利用作為原料;85%的廢油回收作為燃料;65%的污泥用作肥料;家庭的廢紙和廢玻璃已有一半以上被收集分類和再生利用。 以上種種理論與實踐證明:預防優於治理。面對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資源日趨短缺的局面,工業發達國家在對其經濟發展過程進行反思的基礎上,認識到不改變長期沿用的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來推動經濟增長的傳統模式,單靠一些補救的環境保護措施,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的。美國國會1990年10月通過了「污染預防法」,把污染預防作為美國的國家政策,取代了長期採用的末端處理的污染控制政策。要求工業企業通過源頭削減,包括:設備與技術改造、工藝流程改進、產品重新設計、原材料替代以及促進生產各環節的內部管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並在組織、技術、宏觀政策和資金方面做了具體的安排。這就是「清潔生產」。 歐洲許多國家把清潔生產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例如歐共體委員會1977年4月制訂了關於「清潔工藝」的政策;1984年、1987年又制訂了歐共體促進開發「清潔生產」的兩個法規。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極為重視發達國家這一工業污染防治戰略的轉移,決定在世界范圍內推行清潔生產。我國也開始大力推行清潔生產,並開始著手進行清潔生產的立法。 由清潔生產的含義可以知道,清潔生產是關於產品和產品生產過程的一種新的、持續的、創造性的思維,它是指對產品和生產過程持續運用整體預防的環境保護戰略。清潔生產是要引起研究開發者、生產者、消費者,也就是全社會對於工業產品生產及使用全過程對環境影響的關注,使污染物產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達到最小,資源充分利用,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而末端治理把環境責任只放在環保研究、管理等人員身上,僅僅把注意力集中在對生產過程中已經產生的污染物的處理上。具體對企業來說,只有環保部門來處理這一問題,所以總是處於一種被動的、消極的地位。 綜上所述,清潔生產的思想是將污染物消除在生產過程中,實行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式控制制,從而減少資源的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使企業全方位受益。「末端治理」要向「清潔生產」轉化。 需要指出的是,末端治理與清潔生產兩者並非不能相容。推行清潔生產還需要末端治理,因為工業生產不可能完全避免污染的產生,最先進的生產工藝也會產生污染物。比如,絕大多數企業生產總要用水,用水就意味著廢水排放的可能;用過的產品還必須進行最終處理、處置,比如汽車、家用電器總會因耗損而被廢棄。「零排放」在目前還是一種難以達到的理想狀態,我們必須先在生產過程中盡量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然後再對不得不產生的污染物進行末端治理。也就是說,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將緊密結合,長期並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護好我們的環境,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㈣ 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中,氣,水,聲,渣的處理技術有哪些

環境污染治理簡單的可以概括為三方面,源頭控制,中途治理,末端控內制
可以說源頭控容制是從預防這個概念出發的,是減少污染污染效率最高,付出代價最小的方式。
末端治理則正好相反,他往往是在污染物進入水體或者大氣之前收集,通過集中或者分散的處理方式進行處理,達到對環境污染最小的效果,但是這種方法成本較高, 而且儀器設備和構築物往往需要維護和運行費用。

㈤ 怎麼樣認識「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的關系

相互補充吧.清潔生產是治本的辦法,而末端治理是治標的辦法,最終目的都是消除環境不良影響.目前提倡清潔生產,但是末端治理卻是主要的.還有待進步呀.

㈥ 什麼是清潔生產,與末端處理有什麼區別啊!!

清潔生產是指將綜合預防的環境保護策略持續應用於生產過程和產品中,以期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

清潔生產與末端處理的主要區別如下:

一、作用不同

1、清潔生產:對生產過程與產品採取整體預防的環境策略,減少或者消除它們對人類及環境的可能危害,同時充分滿足人類需要,使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的一種生產模式。

2、末端處理:對生產過程產生的並通過管道在其末端排出的廢物,在污染控制設施中進行的凈化處理。

二、性質不同

1、清潔生產:屬於一種生產模式。

2、末端處理:屬於一種處理方式。

三、特點不同

1、清潔生產:新的創造性的思想,該思想將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持續應用於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中,以增加生態效率和減少人類及環境的風險。

2、末端處理:只有在採取上述措施後仍不可避免產生的 廢物,才進行末端處理,使之無害化後最終排入環城。

㈦ 清潔生產:說明清潔生產的實現途徑,對清潔生產與末段處理進行比較(附參考文獻)

目 錄

概述…………………………………………………2
第一章 籌劃與組織………………………………14
第二章 預審核……………………………………18
第三章 審核………………………………………32
第四章 方案產生與篩選…………………………41
第五章 方案可行性分析…………………………50
第六章 方案實施…………………………………62
第七章 持續清潔生產……………………………70

概 述
一、清潔生產
1.含義
(1)工業生產模式的新理念
首先應當說明,在當今社會中,工業生產是社會物質生產的主要方式,它對綜合國力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但同時,工業生產又是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這是因為,工業生產是一種物質轉換過程,其輸入端是資源,輸出端是產品和廢棄物。另外,我們知道,物質資源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和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顯然,「清潔性生產」方式是對「污染性生產」方式的挑戰和進步。因此,清潔生產是二十世紀80年代末,由聯合國整理提出的一個科學合理的工業生產模式的新理念。其核心內容就是「節能、降耗、減污、增效」。所以,清潔生產是可以達到經濟、環境、社會三個效益高度統一的工業生產的嶄新模式,是關於產品和產品生產過程的一種新的、持續的、創造性的思維,是指對產品和生產過程持續運用整體預防的環境保護新戰略。

(2)清潔生產定義
什麼叫「清潔生產」?它的定義是什麼?
清潔生產是一個相對的抽象的概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公認的說法和標准。即清潔生產在不同年代,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曾有過不同的名稱提法,如歐洲國家稱之為「少廢無廢工業」,日本稱之為「無公害工藝」、「環境預防」,美國稱之為「廢料最少化」、「減廢技術」。此外還有「綠色工藝」、「生態工藝」、「再循環工藝」、「源削減」、「無廢工藝」、「廢物減量化」、「污染預防」等清潔技術。
清潔生產的定義較多,與我國關系較為密切的定義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定義和我國的定義。聯合國的定義有兩種:1989年和1996年,我國的定義也有兩次:1994年(中國21世紀議程)和2003年(清潔生產促進法)。
A.199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定義
即:清潔生產指將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持續應用於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中,以期增加生態效率並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按照這個定義,清潔生產的基本要素可用圖0-1表示。

圖0-1 清潔生產的基本因素

這個定義也可用文字表述:清潔生產是一種新的、創造性的思維方式,意味著對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持續運用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以增加生態效率,並降低人類和環境的風險。具體的說:①對生產過程,要求節約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②對產品,要求減少從原材料提煉到產品最終處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響;③對服務,要求將環境因素納入設計和所提供的服務中。
B.2003年我國的定義
即「不斷採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採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減輕或者消除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危害」。
我國的這個定義,科學地概括了清潔生產的全部內涵,把清潔生產的目的、內容、措施都作了具體明確的闡述。
2.清潔生產的主要內容
清潔生產的內容,可歸納為「三清一控制」,即清潔的原料與能源、清潔的生產過程、清潔的產品,以及貫穿於清潔生產的全過程式控制制。
(1)清潔的原料與能源——清潔的原料與能源,是指在產品生產中能被充分利用而極少產生廢物和污染的原材料和能源。為此:①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及稀缺原料,選用品位高的較純潔的原材料;②常規能源的清潔利用,如何用清潔煤技術,逐步提高液體燃料、天然氣的使用比例;③新能源的開發,如太陽能、生物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的開發利用;④各種節能技術和措施等,如在能耗大的化工行業採用熱電聯產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
(2)清潔的生產過程——生產過程就是物料加工和轉換的過程,清潔的生產過程,要求選用一定的技術工藝,將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直至將廢物消滅在生產過程之中。
廢物減量化,就是要改善生產技術、工藝和設備,以提高原料利用率,使原材料盡可能轉化為產品,從而使廢物達到最小量;
廢物資源化,就是將生產環節中的廢物綜合利用,轉化為進一步生產的資源,變廢為寶;
廢物無害化,就是減少或消除將要離開生產過程的廢物的毒性,使之不危害環境和人類。
實現清潔生產過程的措施為:
①盡量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在工藝設計中就應充分考慮);
②消除有毒、有害的中間產品;
③減少或消除生產過程的各種危險性因素,如高溫、高壓、低溫、低壓、易燃、易爆、強雜訊、強震動;
④採用少廢、無廢的工藝;
⑤選用高效的設備和裝置;
⑥做到物料的再循環(廠內、廠外);
⑦簡便、可靠的操作和控制;
⑧完善的管理等。
(3)清潔的產品
是指有利於資源的有效利用,在生產、使用和處置的全過程中不產生有害影響的產品。清潔產品又叫綠色產品、可持續產品等。
為使產品有利於資源的有效利用,產品的設計工藝應使產品功能性強,既滿足人們需要又省料耐用。為此應遵循三個原則:精簡零件、容易拆卸;稍經整修即可重復作用;經過改進能夠實現創新。
為使產品避免危害人和環境,在設計產品時應遵循下列三原則:產品生產周期的環境影響最小,爭取實現零排放;產品對生產人員和消費者無害;最終廢棄物易於分解成無害物。
清潔產品具體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條件:
①節約原料和能源,少用昂貴和稀缺原料,盡可能「廢物」利用;
②產品在使用過程中,以及使用後不含有危害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因素;
③易於回收、復用和再生;
④合理包裝;
⑤合理的使用功能,節能、節水、降低雜訊的功能,及合理的使用壽命;
⑥產品報廢後易處理、易降解等。
(4)全過程式控制制
貫穿於清潔生產中的全過程式控制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生產原料或物料轉化的全過程式控制制和生產組織的全過程式控制制。
①生產原料或物料轉化的全過程式控制制——也稱為產品的生命周期的全過程式控制制。它是指從原料的加工、提煉到生產出產品、產品的使用直到報廢處置的各個環節所採取的必要的污染預防控制措施。
②生產組織的全過程式控制制——也就是工業生產的全過程式控制制。它是指從產品的開發、規劃、設計、建設到運營管理,所採取的防止污染發生的必要措施。
應該指出,清潔生產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概念,所謂清潔生產的工藝和產品,是和現有的工藝相比較而言的。推行清潔生產,本身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需要適時地提出更新的目標,不斷採取新的方法和手段,爭取達到更高的水平。
3.清潔生產的目標
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就是使用清潔的原、輔材料,通過清潔的工藝過程,生產出清潔的產品,清潔生產謀求達到以下兩個目標:
(1)減緩資源的耗竭——即通過資源的綜合利用、短缺資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各種節能、降耗、節水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等手段,減緩資源的耗竭。
(2)降低整個工業活動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通過減少廢料與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進工業產品的生成、消費過程與環境相容,以降低整個工業活動對人類環境的風險。
總之,清潔生產同時具有經濟和環境雙重目標,通過實施清潔生產,企業在經濟上要能贏利,環境也能得到改善,從而達到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協調的目的。清潔生產是手段,目標是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使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
4.清潔生產的特點
推行清潔生產是現代科技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從資源和環保角度上要求工業企業實施的一種新的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其特點有以下4個:
(1)是一項系統工程——推行清潔生產,企業必須建立組織機構,加強科學管理,制定發展戰略、規劃、政策和法規。
(2)重在預防和有效性——清潔生產是對產品生產過程產生的污染進行綜合預防,以防為主,並通過污染物產生源的削減和回收利用,使廢物減至最少。
(3)經濟性良好——在技術可靠前提下,推行清潔生產及污染預防的方案,進行社會、經濟、環境效益分析,使生產體系運行最優化,即產品具備最佳質量價格。
(4)與企業發展相適應——清潔生產結合企業產品特點和工藝生產要求,既要使其目標符合企業生產經營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企業經濟的承受能力,而且要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因此,清潔生產是一個持續工程,即清潔生產的理念是一個永恆的課題。
5.清潔生產的意義
工業是經濟的主導力量,從一定意義上說,它代表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資源的持久利用是工業持續發展的保障。清潔生產是使工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對政府部門來說,它是指導環境和經濟發展政策制定的理論基點;對工業企業來說,它是一個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方針;對公眾來說,清潔生產是一個衡量政府部門和工業企業的環境表現及可持續發展的尺度。
(1)清潔生產可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防治污染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清潔生產一方面用節能、降耗、減污、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產品質量,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可大大減少了末端的污染負荷,從而節省大量環保投入(一次性建設投資和設施運行費),提高企業防治污染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2)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 清潔生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和能源,通過循環利用和重復利用,使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產品,把污染消滅在生產過程之中。同時,通過改進設備或改變燃燒方式,進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既可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與排放量,又可節約資源與能源,用較少的投入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3)可減少二次污染。清潔生產可避免和減少因末端治理不徹底而造成的二次污染。因清潔生產採用了大量的源頭削減措施,既可減少含有毒成份原料的使用量,又可提高原材料的轉化率,減少物料流失,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和排放量。所以可減少二次污染的機會。
(4)可提高工人的勞動積極性和工作效率。因為清潔生產可最大限度地替代有毒產品、有毒的原材料和能源,替代排污量大的工藝和設備,改進操作技術和管理方式,從而改善了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工作環境。
(5)清潔生產可改善工業企業與環境管理部門間的關系,解決環境與經濟相割裂的矛盾。
此外,清潔生產會給企業帶來諸多好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優勢,增強綜合競爭能力;推動技術改造,改進工藝技術和開發新產品;有利於企業取得清潔生產產品標志和進入國內外市場的綠色通行證;促進企業整體素質的提高;避免或減少污染環境的風險;建立起一套與國際接軌的管理模式和自我約束、自我完善的運行控制機制;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生存、生產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空間;可改善職工的生產、生活環境,塑造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可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為實現國際標准化的管理體系認證打好基礎。
6.實施清潔生產的途徑
清潔生產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對生產全過程以及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採取污染預防的綜合措施。因此,應該從企業的特點出發,在產品設計、原料選擇、工藝流程、工藝參數、生產設備、操作規程等方面,全面分析減少污染物產生的可能性,尋找清潔生產的機會和潛力,推進清潔生產的實施。實施清潔生產的主要途徑為如下幾方面:
(1)合理布局,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及產業產品結構。
(2)重視產品設計和原料選擇——即在產品設計和原料選擇時,要以保護環境為目標,不生產有毒有害的產品,不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以防止原料及產品對環境的危害。即用無污染、少污染的能源、原材料和產品,替代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原材料和產品。
(3)改革生產工藝、更新生產設備——以提高每道工序的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減少生產過程中資源的浪費和污染物的排放。並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開發、採用和推廣無廢、少廢的新工藝技術。
(4)建立生產閉合圈、廢物循環利用——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物料輸送、加熱中的揮發、沉澱、跑冒滴漏、誤操作等,都會造成物料的流失——這就是工業中產生「三廢」的來源。清潔生產要求流失的物料必須加以回收,返用到流程中或經適當的處理後作為原料回用,建立從原料投入到廢物循環回收利用的生產閉合圈,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實現物料最大限度的廠內循環,使工業生產不對環境構成任何危害。
廠內物料循環有下列幾種形式:將回收的流失物料作為原料,返回到生產流程中;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經適當處理後作為原料或替代物返回生產流程中;廢料經處理後作為其他生產過程的原料應用或作為副產品回收。(參見圖0-2)。

圖0-2 物料循環形式
(5)加強科學管理——內容包括:
①安裝必要的高質量監測儀表,加強計量監督,及時發現問題;
②加強設備檢查維護、維修,杜絕跑、冒、滴、漏;
③建立有環境考核指標的崗位責任制,防止生產事故;
④完善、可靠、詳實的統計和審核;
⑤產品的全面質量管理,有效的生產調度,合理安排批量生產日程;
⑥改進操作方法,實現技術革新,節約用水、用電;
⑦原材料合理購進、貯存和妥善保管;
⑧產品的合理銷售、貯存和運輸;
⑨加強人員培訓,提高職工素質;
⑩建立激勵機制和公平的獎懲制度;
組織安全文明生產
(6)對必須排放的污染物,採用低費用、高效能的凈化處理設備和「三廢」綜合利用措施,進行最終的處理處置。

㈧ 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有何不同

1、時期不同

清潔生產指將綜合預防的環境保護策略持續應用於生產過程版和產品中,以期減少對人類和權環境的風險。末端治理指在生產過程的末端,針對產生的污染物開發並實施有效的治理技術。

2、本質不同

清潔生產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對生產過程與產品採取整體預防的環境策略,減少或者消除它們對人類及環境的可能危害,同時充分滿足人類需要,使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的一種生產模式。

末端治理在環境管理發展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它有利於消除污染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生產活動對環境污染和破壞趨勢。

3、效益不同

末端治理處理污染的設施投資大、運行費用高,使企業生產成本上升,經濟效益下降;末端治理往往不是徹底治理,而是污染物的轉移,如煙氣脫硫、除塵形成大量廢渣,廢水集中處理產生大量污泥等,所以不能根除污染;末端治理未涉及資源的有效利用,不能制止自然資源的浪費。

清潔生產是一項系統工程,經濟性良好,與企業發展相適應,廢物循環利用,建立生產閉合圈,發展環保技術。

㈨ 關於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關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答案B
本題考查環境保護。清潔生產是指從資源的開發、產品生產、包裝、運輸、消費到廢棄物的處理全過程應符合一定的環保要求,故B項正確。

㈩ 淺淡環境保護規劃與末端治理的關系

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的區別

由清潔生產的定義可以知道,清潔生產是關於產品和產品生產過程的一種新的、持續的、創造性的思維,它是指對產品和生產過程持續運用整體預防的環境保護戰略。
從上述清潔生產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到:清潔生產是要引起研究開發者、生產者、消費者,也就是全社會對於工業產品生產及使用全過程對環境影響的關注。使污染物產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達到最小,資源充分利用,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而末端治理把環境責任只放在環保研究、管理等人員身上,僅僅把注意力集中在對生產過程中已經產生的污染物的處理上。具體對企業來說只有環保部門來處理這一問題,所以總是處於一種被動的、消極的地位。側重末端治理的主要問題表現在:
(1)污染控制與生產過程式控制制沒有密切結合起來,資源和能源不能在生產過程中得到充分利用。
任一生產過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實際上都是物料,如農葯、染料生產收率都比較低,這不僅對環境產生極大的威脅,同時也嚴重的浪費了資源。國外農葯生產的收率一般為70%,而我國只有50~60%,也就是一噸產品比國外多排放100~200公斤的物料。因此改進生產工藝及控制,提高產品的收率,可以大大削減污染物的產生,不但增加了經濟效益,與此同時也減輕了末端治理的負擔。
(2)污染物產生後再進行處理,處理設施基建投資大,運行費用高。「三廢」處理與處置往往只有環境效益而無經濟效益,因而給企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使企業難以承受。
根據廢水水質、處理工藝流程及基礎設施情況不同,處理1噸水/時需要基建投資2~6萬元。據統計:處理1噸化工廢水需要1~4元,而去除1公斤cod則往往需要2~6元。目前許多企業由於種種原因,使物料流失嚴重,提高了物耗和產品成本,已經造成經濟損失,而流失到環境中的物料還需要很高的費用去處理。
(3)現有的污染治理技術還有局限性,使得排放的「三廢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