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誰先治理黃河

誰先治理黃河

發布時間: 2021-02-17 11:49:51

A. 中國歷史上第1位成功的治理黃河水患的英雄是誰

黃河在古代的時候可不像現在這么平靜,歷史上,黃河幾度泛濫,洪水成災,百姓苦不堪言,那麼,歷史上第一位成功治理黃河水患的英雄是誰呢?
毫無疑問,自然是大禹。大禹治水的故事,我們大家都聽過,最一開始,堯帝派鯀治理水患,鯀用了九年的時間,採用堵的方法,結果一點效果都沒有,堯帝很生氣,最後在羽山將其處死。之後,他的兒子接替了他的工作,就是大禹。



大禹治水是將治水與治國養民結合進行,在他治理黃河水患的時候,還知道人們恢復農業發展和生產,幫助人們重新建立家園,美志力好一個地方,都會幫助他們恢復農業發展,讓當地的百姓安居樂業,因此,大禹治水成功以後,舜帝為了表彰他的功德,把自己的天子位禪讓給了大禹。

B. 歷史上有誰治理過黃河

為治理黃河,歷代勞動人民,特別是先賢們不斷努力,提出過各種治黃方略。從遠古時代的「疏川導滯」到戰國時期的「寬立堤防」,從漢代的「賈讓三策」(漢代人賈讓提出治理黃河的三種策略:上策是人工改道,不與水爭;中策是在黃河狹窄段分流,分水殺怒;下策是在原有的河道上加固堤防)到宋代的「興築遙堤」,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

明末潘季馴提出的「束水攻沙」、清代靳輔和陳璜提出的「以水攻沙」等治黃方略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潘季馴提出的「束水攻沙」治黃方略創造性地把水堤分為遙堤、縷堤、格堤、月堤幾類,因地制宜在黃河兩岸築壩。為保障漕運暢通(須先保證淮運暢通),潘季馴又提出了「蓄清刷黃」的觀點(黃河曾多次奪淮河水道,使黃、淮水系連為一體),即在築堤防止黃河水南入洪澤湖的同時,加固洪澤湖東岸的高家堰,利用洪澤湖蓄淮河之水,以清刷黃。黃、淮二水匯合後,沖刷力增強,有利於排沙入海。這樣,「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清代的靳輔、陳璜基本繼承了潘季馴的治黃思想,高築堤壩,約束洪水,以水攻沙,增強了黃河下游的防洪能力。

近代,李儀祉、張含英、恩格思(德國水利專家)等人對黃河治理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見解。李儀祉認為,治黃之要務在於防洪和防沙,特別是防沙,沙患不除,河無寧日。李儀祉指出:歷代治黃皆注重下游,對中、上游鮮有過問者。而洪水源於中、上游,泥沙也源於中、上游,治理黃河須從中、上游入手。這些治黃思想為黃河治理開辟了新途徑。

新中國成立後,治黃專家王化雲主張對黃河上、中、下游進行綜合治理,在下游「寬灘窄槽」。「寬灘」指滯洪、削峰和淤灘刷槽;「窄槽」指固定黃河中遊河槽,增強河床的泄洪、輸沙能力。1986年5月,王化雲又提出「攔、用、調、排」四字治黃方略,其中「調」就是調水調沙

C. 治理黃河的古代首領是誰

大禹。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古代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回說。他是黃答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D. 歷史上,治理過黃河的有哪些﹖

治理黃河的故事,從神話就開始了,註明的大禹治水說的就是治理黃河的故事.涉及治理黃河的人物如:夏禹、鄭國、賈讓、張戎、王景、司馬孚、姜師度、劉晏、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宋用臣、蘇轍、都實、周用、萬恭、潘季馴、楊一魁、朱之錫、靳輔、陳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則徐、吳大澄、張曜
治理黃河,興修水利,歷史悠久.中國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黃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陝西省咸陽西南),《詩經》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記載.
到了戰國初期,黃河流域開始出現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西門豹為鄴令,在當時黃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築了引漳十二渠,灌溉農田.公元前246年,秦在陝西省興建了鄭國渠,引涇河水灌溉4萬多頃(合今280萬畝)「澤鹵之地」,「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為秦統一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
漢朝對農田水利更為重視,修建六輔渠和白渠,擴大了鄭國渠的灌溉面積,同時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國渠、靈軹渠等,關中地區成為全國開發最早的經濟區.
為了鞏固邊陲,從秦、漢開始實行屯墾戍邊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黃河的寧蒙河套平原等地,開渠灌田,使大片荒漠變為綠洲,贏得了「塞上江南」的贊譽.

E. 東漢誰治理黃河

東漢的一次治理?應該是王景,其餘三人都不在這個歷史段

F. 以下名人中哪一位最早治理過黃河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相傳很早以前,黃河經常泛濫,大禹帶領自己的部落對黃河進行疏導,為此三過家門而不入.此後黃河再也沒有泛濫,並且造福人類.
故選A.

G. 歷史上都有誰治理黃河,都是怎麼治理的

為治理黃河,歷代勞動人民,特別是先賢們不斷努力,提出過各種治黃方略。從遠古時代的「疏川導滯」到戰國時期的「寬立堤防」,從漢代的「賈讓三策」(漢代人賈讓提出治理黃河的三種策略:上策是人工改道,不與水爭;中策是在黃河狹窄段分流,分水殺怒;下策是在原有的河道上加固堤防)到宋代的「興築遙堤」,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

明末潘季馴提出的「束水攻沙」、清代靳輔和陳璜提出的「以水攻沙」等治黃方略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潘季馴提出的「束水攻沙」治黃方略創造性地把水堤分為遙堤、縷堤、格堤、月堤幾類,因地制宜在黃河兩岸築壩。為保障漕運暢通(須先保證淮運暢通),潘季馴又提出了「蓄清刷黃」的觀點(黃河曾多次奪淮河水道,使黃、淮水系連為一體),即在築堤防止黃河水南入洪澤湖的同時,加固洪澤湖東岸的高家堰,利用洪澤湖蓄淮河之水,以清刷黃。黃、淮二水匯合後,沖刷力增強,有利於排沙入海。這樣,「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清代的靳輔、陳璜基本繼承了潘季馴的治黃思想,高築堤壩,約束洪水,以水攻沙,增強了黃河下游的防洪能力。

近代,李儀祉、張含英、恩格思(德國水利專家)等人對黃河治理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見解。李儀祉認為,治黃之要務在於防洪和防沙,特別是防沙,沙患不除,河無寧日。李儀祉指出:歷代治黃皆注重下游,對中、上游鮮有過問者。而洪水源於中、上游,泥沙也源於中、上游,治理黃河須從中、上游入手。這些治黃思想為黃河治理開辟了新途徑。

新中國成立後,治黃專家王化雲主張對黃河上、中、下游進行綜合治理,在下游「寬灘窄槽」。「寬灘」指滯洪、削峰和淤灘刷槽;「窄槽」指固定黃河中遊河槽,增強河床的泄洪、輸沙能力。1986年5月,王化雲又提出「攔、用、調、排」四字治黃方略,其中「調」就是調水調沙。

H. 清康熙年間,治理黃河的功臣是誰

靳輔。

靳輔(1633年—1692年12月26日),字紫垣,遼陽州(今遼寧遼陽)人,隸漢軍鑲黃旗,清代大臣,水利工程專家。

清順治時為內閣中書,康熙初自郎中遷內閣學士,康熙十年(1671年)授安徽巡撫,參與平定三藩。康熙十六年(1677年)調任河道總督。

靳輔治河繼承明朝潘季馴方法,對黃河水患進行了全面勘察,提出了對三大河流進行綜合整治的詳細方案,並積極組織實施,終使堤壩堅固,漕運無阻。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御史郭琇誣告靳輔治河九年無功,被免職。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十一月逝世,賜祭葬,謚文襄。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政府允江南士民所請,在黃河岸邊為其建祠。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追贈太子太保,予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職。雍正五年(1727年),復加工部尚書,入祀賢良祠。生前著有《治河方略》一書,為後世治河的重要參考文獻。

(8)誰先治理黃河擴展閱讀:

清初,黃河多次泛濫成災,在河南、安徽一帶經常決口,後來竟改道與淮河合流,從今天的蘇北地區入海,既影響了漕運,又使許多良田成了沙洲,嚴重威脅著國庫收入和人民生活。

對此,康熙帝曾把「三藩、河務、漕運」作為其時三件大事,並親自書寫成條幅,懸掛於宮中大柱上。他選派靳輔為河道總督,又對治河專家陳湟,委以重任。

經過十年(1677年—1687年)的辛苦經營,終於使黃河、淮河各歸故道。永定河原名渾河,又稱「小黃河」,在流經北京附近時,常常淤塞成災。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政府招募了十幾萬民夫,在蘆溝橋附近的良鄉到東安,開掘了一條200里長的新河道,使原來的斥鹵之地,成為膏腴良田。康熙曾親自視察,並將渾河改名為「永定河」,賦予永遠安定之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靳輔

I. 中國古代對黃河的治理

一、東漢王景治河
據《後漢書.王景傳》的記載:永平十二年(69 年)「夏,遂發卒數十
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景乃商度地勢,鑿
山阜,破砥績,直截溝澗,防遏沖要,疏決壅積,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
注,無復遺漏之患。」
從以上記載看,「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是「治河」;「鑿
山阜,破砥績,直截溝澗,防遏沖要,疏決壅積」是「理渠」,也就是整理
引黃入泗的汴渠;「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則是在汴渠受河處設立
水門,以控制水量。可見王景治河是河、汴兼顧,而以治河為主。其治河的
主要措施是修築大堤,把黃河重新置於兩岸大堤的約束之中,並順著自然地
勢而採取一條下游遠比西漢大河為徑直的距海最近的行洪路線。由於河流比
降大,水流挾沙能力強,再加上他建立汴口水門和整修汴渠的成功,使汴渠
成為黃河下游理想的分洪道,對黃河也起了分流分沙減少主河床淤積抬升速
度的作用,成為東漢以後河床能得到較長時期穩定的原因之一。
⑥《淮南子.原道訓》。
⑦《孟子.告子下》。
①②《漢書》卷二九《溝洫志》。
二、元代賈魯治河
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 年),「河決白茅堤,又決金堤。……(賈)魯
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復數千里,備得要害。為圖上進二策:其一,議修
築北堤,以制橫潰,則用工省;其一議疏、塞並舉,挽河東行,使復故道,
其功數倍。……丞相(脫脫)取其後策」①。十一年(1351 年)四月,命魯
以工部尚書為總治河防使,同年十一月,治河完成。
賈魯治河採取「疏、塞並舉」的方針。即疏南河,塞北河,使復故道。
他挽河使南流,大致上系循金明昌五年(1194 年)「灌封丘而東」的舊道,
而把白茅(黃陵岡附近)至歸德府哈只口九十餘公里作為施工的重點,使黃
河合於歸德故道,由徐州入泗,至清口會淮而東入於海。在「疏」的這一方
面,賈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他堙塞北河(指白茅決口)後不久,從至正
十四年到二十六年(1354—1366 年),連續五次河決入單州、濟州、東平、
東阿,向北突入清河。當時賈魯如保留北河,以收分殺水勢之效,這幾次河
決還是可以避免的。這不能不算是他的一個失策。
賈魯的同伴歐陽玄所寫的《至正河防記》(1360 年),詳細而全面地敘
述了築堤、修埽、開渠等方法,為我國第一本有系統的水利工程著作。
三、明代潘季馴治河
明嘉靖、萬曆年間(約在 1565—1592 年),潘季馴四任總河,前後十餘
年間,在領導治黃的實踐中,創立了「塞旁決以挽正流」,「築堤束水,以
水攻沙」的理論。在其所著《河防一覽》一書中總結說:「水分則勢緩,勢
緩則沙停,沙停則河飽,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見其高;水合則勢猛,勢
猛則沙刷,沙刷則河深,尋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見其卑。築堤束水,以水
攻沙,水不奔溢於兩旁,則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勢,此合之所
以愈於分也。」
潘季馴進一步發揮了王莽時張戎所提出的水流快自能刮除淤積的見解,
強調合流以增強沖刷力量,從而達到「借水攻沙,以水治水」的目的。他的
辦法主要是築堤。堤分縷堤、月堤、遙堤、格堤四種:縷堤近河,用以約束
水流,意在束水攻沙;縷堤以內又築月堤,作為前衛,以免水流直沖縷堤,
起保護縷堤的作用;縷堤之外,另築遙堤,作為第二道防線;遙堤和縷堤之
間又築格堤(即橫堤),萬一縷堤發生事故,橫流遇格而止,防止水流順遙
堤而下,另成河道。潘季馴還在沿河低窪的地方,建造減水石壩(相當於現
在的溢洪堰),使洪水漲到一定的高度時,通過減水壩適當宣洩到分洪區,
以殺水勢。他還制定了縝密的防堤制度和修守方法。
潘季馴所創造的這一套「束水攻沙,以水治水」的方法,是合乎當時的
實際需要,也是合乎科學原理的,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把築堤束水
奉為唯一的治河策略,而反對「分流以殺水勢」,則又不免有片面性。如他
合黃於淮,即不顧黃強淮弱的自然條件,築堤障淮,逼淮敵黃,造成淮水倒
灌為患,就是違反河水自然之性的錯誤。
①《元史》卷一八七《賈魯傳》。
四、清代靳輔與陳潢的治河
清代靳輔治河十餘年,大體上沿襲潘季馴「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遺
策,而比潘季馴有所發展。如潘季馴認為黃河入海口因潮汐往來,「無可浚
之理」,靳輔在他的治河第一疏中卻說:「治水者必先從下流治起;下流疏
通,則上流自不飽脹」①。他在黃淮入海水道的清江浦、雲梯關之間挑「川字
河」,以浚淤築堤。並在雲梯關外築束水堤,堤土也系挑諸河身,把浚口、
築堤二者統一起來。他並把施工范圍擴展到潘季馴所沒有達到的黃河中遊河
南境內,在考城、儀封及封丘縣荊隆口築堤,其治河的成效遠過於潘季馴。
當時協助靳輔治河的陳潢,並在實踐中認識到在黃河下游束水攻沙只是治
標,提出了必須從上游設法阻止泥沙的下行,但他的這一卓越見解未為當時
人所重視。

J. 古代治理黃河的是誰堯舜禹

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當堯還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帶洪水泛濫,無邊無際,淹沒了莊稼,淹沒了山陵,淹沒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離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離鄉,水患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在這種情況之下,堯決心要消滅水患,於是就開始訪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邊,對他們說:「各位大臣,如今水患當頭,人民受盡了苦難,必須要把這大水治住,你們看誰能來當此大任呢?」
於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領都推舉鯀。堯素來覺得鯀這個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沒有更合適的人選,於是就暫且將治水的任務委任給鯀。
鯀治水治了九年,大水還是沒有消退,鯀不但毫無辦法,而且消極怠工,拿國家這一艱巨的任務當兒戲。後來舜開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問題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後來鯀就死在那裡。
舜也來徵求大臣們的意見,看誰能治退這水,大臣們都推薦禹,他們說:「禹雖然是鯀的兒子,但是比他的父親德行能力都強多了,這個人為人謙遜,待人有禮,做事認認真真,生活也非常簡朴。」舜並不因他是鯀的兒子,而輕視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給了他。
大禹實在是一個賢良的人,他並不因舜處罰了他的父親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他暗暗下定決心:「我的父親因為沒有治好水,而給人民帶來了苦難,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這是一個多麼重大的職責啊!他哪裡敢懈怠分毫。考慮到這一特殊的任務,舜又派伯益和後稷兩位賢臣和他一道,協助他的工作。
當時,大禹剛剛結婚才四天,他的妻子塗山氏是一位賢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灑淚和自己的恩愛妻子告別,就踏上了征程。
禹帶領著伯益、後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走遍了當時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窮鄉僻壤,人跡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大禹感到自己的父親沒有完成治水的大業而空留遺憾,而在他的手上這任務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無數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掙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離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淚,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識的和不相識的人都會向他獻上最珍貴的東西,當然他不會收下這些東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實在太濃太濃,這也倍增了他的決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著准繩,右手拿著規矩,走到哪裡就量到哪裡。他吸取了父親採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訓,發明了一種疏導治水的新方法,其要點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大禹每發現一個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個部落去發動群眾來施工,每當水利工程開始的時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勞動,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簡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裡,吃得比一般百姓還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錢的,每當治理一處水患而缺少錢,他都親自去爭取。
他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過自己的家,聽到小孩的哭聲,那是他的妻子塗山氏剛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他多麼想回去親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務艱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個大禮,眼裡噙著淚水,騎馬飛奔而走了。
大禹根據山川地理情況,將中國分為九個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兗州、揚州、梁州、豫州、雍州、荊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個中國的山山水水當作一個整體來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該疏通的疏通,該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變成肥沃的土地。
然後他治理山,經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荊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撾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華山、大別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往下流去,不至於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後,他就開始理通水脈,長江以北的大多數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跡。
他治水講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黃河上游的龍門山就是如此。龍門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將黃河水從甘肅的積石山引出,水被疏導到梁山時,不料被龍門山擋住了,過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覺得這地方非得鑿開不可,但是諾大一個龍門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選擇了一個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開了一個80步寬的口子,就將水引了過去。因為龍門太高了,許多逆水而上的魚到了這里,就游不過去了。許多魚拚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極少數的魚能夠跳過去,這就是我們後人所說的「鯉魚跳龍門」,據說只要能跳龍門,馬上魚就變成了一條龍在空中飛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時間,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惡,馴馴服服地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崢嶸,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後代人們感念他的功績,為他修廟築殿,尊他為「禹神」,我們的整個中國也被稱為「禹域」,也就是說,這里是大禹曾經治理過的地方。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