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治理術的理論

治理術的理論

發布時間: 2021-02-17 11:19:43

Ⅰ 法家學說主張什麼治理國家理論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極力誇大法律的作用,強調用重刑來治理國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對輕罪實行重罰,迷信法律的作用。他們認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沒有什麼道德的標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榮譽來誘導人民去做。比如戰爭,如果立下戰功就給予很高的賞賜,包括官職,這樣來激勵士兵與將領奮勇作戰。這也許是秦國軍隊戰鬥力強大的原因之一,滅六國統一中國,法家的作用應該肯定,盡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簡略介紹如下:
反對禮制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後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個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的所有權。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淺顯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積兔於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分定不可爭也。」意思是說,一個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對於集市上的那麼多的兔子,卻看也不看。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權已經確定,不能再爭奪了,否則就是違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個作用是「興功懼暴」,即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並戰爭的勝利。
「好利惡害」的人性論
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說過,商人日夜兼程,趕千里路也不覺得遠,是因為利益在前邊吸引他。打漁的人不怕危險,逆流而航行,百里之遠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漁的利益。有了這種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結論:「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歷史觀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這點應該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借鑒、利用。

Ⅱ 彼得斯提出的四種治理模式是什麼

市場式、參與式、彈性化、解制型。

市場式管理:按勞取酬;運用其他私域部門的管理回技術。利用答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將企業內部上下工序之間的關系和服務與被服務之間的關系由行政關系變為等價交換的經濟往來關系。

參與式管理:全面質量管理;團隊。在不同程度上讓員工和下屬參加組織的決策過程及各級管理工作,讓下級和員工與企業的高層管理者處於平等的地位研究。

彈性化管理:管理臨時雇員。使組織系統整體能隨外界環境的改變而在一定餘地內自我調整以具有適應性。

解制型管理:更多管理自由。其基本內涵是放鬆政府規制,使政府的活動更具有創造力、效率和效能。

(2)治理術的理論擴展閱讀

治理的任務目標:

1、治理的任務是設計和維持一種環境,使在這一環境中工作的人們能夠用盡可能少的支出實現既定的目標,或者以現有的資源實現最大的目標。

2、細分為四種情況:產出不變,支出減少;支出不變,產出增多;支出減少,產出增多;支出增多,產出增加更多。

3、這里的支出包括資金、人力、時間、物料、能源等的消耗。總之,管理基本的原則是「用力少,見功多」,以越少的資源投入、耗費,取得越大的功業、效果。

參考資料

網路-城市管理

Ⅲ 治理理論的介紹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志願團體、慈善組織、社區組織、民間互助組織等社會自治組織力量的不斷壯大,它們對公共生活的影響日益重要,理論界開始重新反思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如果說新公共管理運動主要關注公共部門對市場機制和企業管理技術的引進,治理理論的興起,則進一步拓展了政府改革的視角,它對現實問題的處理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成為引領公共管理未來發展的潮流1。

Ⅳ 法家學說主張什麼治理國家的理論

「法」「術」「勢」結合的治國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這點應該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借鑒、利用。

治國之道

為了適應新的政治形勢,法家提出了新的治國之道,如上所述,他們自以為是立於不敗之地的。照他們所說,第一個必要的步驟是立法。韓非寫道:「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韓非子·難三》)通過這些法,告訴百姓,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法一經公布,君主就必須明察百姓的行為。因為他有勢,可以懲罰違法的人,獎賞守法的人。這樣辦,就能夠成功地統治百姓,不論有多少百姓都行。
關於這一點,韓非寫道:「夫聖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恃人之為吾善也,境內不什數;用人不得為非,一國可使齊。為治者用眾而舍寡、故不務德而務法。」(《韓非子。顯學》)
君主就這樣用法用勢治民。他不需要有特殊才能和高尚道德,也不需要像儒家主張的那樣,自己作出榜樣,或是通過個人的影響來統治。

法家不相信一二人的力量足以轉移社會風氣,決定國家的治亂,根本反對有治人無治法,人存政存,人亡政亡的辦法,法家所需要的是必然之治,使社會長治久安,而不是渺茫不可期、時治時亂的人治辦法,法家主張:「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己」。「治國使眾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故貧者非不欲奪富者財也,然而不敢者,法不使也;強者非不能暴弱也,然而不敢者,畏法誅也」、「國有常法,雖危不亡」、「法任而國治矣」。「法所以為國也,而輕之,則功不立,名不成」。「故有明主,忠臣產於今世,而能領其國者,不可以須臾忘於法,破勝黨任,節去言談,任法而治矣」、「一民之軌莫如法」、「明主之國,無書簡三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是境內之民,其廣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歸之於功,為勇者盡之於軍。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此之謂『王資』,既蓄『王資』而承故國之釁,超五章,侔三王者,必此法也」。

法家反對「人治」,主張「法治」,反對把國家的興亡治亂完全系於「聖主、賢主」身上,韓非子曾說:「堯、舜至乃治,是千世亂而一治也,今待堯舜之賢,乃治當世之民,是猶大待梁肉而救飢之說也」,這是不切實際的。而且「釋法術而心治,堯不能正一國,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守規矩尺寸,則萬不失矣」,從韓非之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即使出現象堯舜那樣的聖主明君,如果不搞法治,辦事沒個准繩,完全憑「心治」是治理不好國家的,而一個中等才能的國君,只要「守法術」、「唯法為治」、「以法治國」,也可以把國家治理好。再者,我們知道,皋陶是堯舜時期的大法官,可見堯舜治理國家審判司法也是有法度的。

Ⅳ 以環境治理為例,論述有哪些治理工具,理論分析說明其原理

環境科學專業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有扎實的環境科學理論基礎與較強的專業實踐技能,有創新思維能力,具備國際視野,理工結合的環境科學類應用型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環境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受到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環境管理的基本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一定的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掌握環境監測與環境質量評價的方法以及進行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技能。

知識技能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環境科學與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熟悉國家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可持續發展、知識產權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5.了解環境科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以及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狀況;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Ⅵ 治理理論包括哪些理論

治理理論作為英語國家的日常用語,治理()概念源自古典拉丁文或古希臘語「引領導航」(steering)一詞,原意是控制、引導和操縱,指的是在特定范圍內行使權威。它隱含著一個政治進程,即在眾多不同利益共同發揮作用的領域建立一致或取得認同,以便實施某項計劃 。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志願團體、慈善組織、社區組織、民間互助組織等社會自治組織力量的不斷壯大,它們對公共生活的影響日益重要,理論界開始重新反思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如果說新公共管理運動主要關注公共部門對市場機制和企業管理技術的引進,治理理論的興起,則進一步拓展了政府改革的視角,它對現實問題的處理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成為引領公共管理未來發展的潮流,
隨著全球對公共治理的關注變得更為廣泛和日益重要,對於這一概念的界定出現了多種說法,治理仍是一個相對模糊和復雜的概念。「治理」被定義為多種,如「在管理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權力的行使方式」,如「確定如何行使權力,如何給予公民話語權,以及如何在公共利益上作出決策的慣例、制度和程序「,這些定義有助於我們更加明確治理這一概念的內涵。然而,鑒於關系概念的性質,「治理」永遠不可能被定義成一個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通用方式。
在治理的各種定義中,全球治理委員會的表述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權威性。該委員會於1995年對治理作出如下界定:治理是或公或私的個人和機構經營管理相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並且採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它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機構和規章制度,以及種種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種種均由人民和機構或者同意、或者認為符合他們的利益而授予其權力

Ⅶ 什麼是行政管理學當中的治理理論

自從1989年世界銀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機"一詞並於1992年將起年度報告稱為《治理與發展》後,治理(governance)和善治(good governance)便成為國際社會科學中最時髦的術語之一,成為多學科領域中的最新研究領域。它主要研究如何通過政府與民間的合作,改善國家,特別是地方、地區、公司、機關、學術機構等的治理結構,提高效率,增強民主。90年代後,治理和善治不僅是經濟學的重要話語,也是政治學家、社會學家和管理學家的重要話語。治理和統治有什麼區別,善治與善政有什麼不同,怎樣評估一個國家的治理狀況?這些都成了國際社會科學界的熱門話題。
政府治理理論在西方的興起有其必然性。開放的中國處在開放的世界體系中,全球化這一全人類共同面對的現實同樣對中國產生影響,同樣對中國政府的治理提出挑戰。中國政府從自身實際出發。即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全球化的沖擊,吸取西方國家政府治理的成功經驗,提出新的治理思路並提煉出一些適合中國的治理理念,這既是對中國當前面臨問題的回應,也是對政府治理理論的充實和完善。

Ⅷ 西方語境下的治理理論是什麼

西方影響的這個什麼東西啊,這個應該是比較一個零食,或者是一個當地人研究出來的東西。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