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造像治理

造像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2-15 19:43:40

A. 古代時候的城池名字

1.幽州。

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即現在的北京市。

出處:唐·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譯文: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2.蘭陵。

即現在的山東省棗庄市。

出處:唐·李白《客中行》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譯文:蘭陵美酒甘醇,就像鬱金酒的香氣芬芳四溢。興來盛滿玉碗,泛出琥珀光晶瑩迷人。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鄉之客。最後哪能分清,何處才是家鄉?

3.姑蘇。

即現在的蘇州市。

出處:唐·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譯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鍾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4.徽州。

即現在的安徽省。

出處:明·湯顯祖《有友人憐予乏勸為黃山白岳之游》: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譯文:想要識得金子銀子的氣息,多多到黃山白岳游覽。我這一生最痴迷的事情,就是不在做夢的時候到訪徽州。

5.長安。

即現在的西安市。

出處:唐·盧綸《長安春望》: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閑。家在夢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幾人還?(春生 一作:春來)川原繚繞浮雲外,宮闕參差落照間。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

譯文:東風吹拂,微微春雨灑過青山;登高遠望,長安城中房舍疊嶂,草色閑閑。故園就在夢中,可是何時才能歸還;冬去春來,江上舟來舟往,又有幾人得以還家。

長安城外,河流原野,縱橫交錯,一直延伸到天邊浮雲之外,長安城中,宮闕參差錯落,籠罩在一片殘陽之中。又有誰理解我這位讀書人,生逢亂世,孤身一人,滿頭白發,形容憔悴,漂泊流盪在荒遠的秦關。

B. 公元675年,武則天為龍門什麼石龕造像

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作於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位於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處。
武則天及在龍門奉先寺雕刻盧舍那大佛的消息傳入日本後,740年聖武天皇發願「朕亦奉造」,即東大寺的盧舍那佛。
一、建造背景

盛唐是一個崇尚光明並充滿光明的朝代,不以苗條纖秀為美,開明開放富強是大唐的標志,這些在盧舍那大佛身上都有所體現。歷史記載盧舍那大佛是武則天的「報身像」。武則天自起名「曌」。姓,不用辨。則:在辭海里有乃,即,只,而,若,之,那麼的含義;天:在辭海里有顛,天帝,天空,依靠,精神源本的含義。曌,不言而喻,光照乾坤。而盧舍那的譯意正好為「光明遍照」。
盧舍那大佛開鑿於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也許這是唐高宗為給武則天獻禮而專門開鑿的。時為昭儀,為盧舍那大佛的開鑿,48歲的武則天一人就捐錢兩萬貫,這里不能說唐高宗和武則天之間沒有達成一種默契。佛像一鑿就是3年9個月,直到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才告完工。這座高高的盧舍那大佛就是則天皇後的形象與儀表及容姿,大佛的頭部就是武則天48歲時容貌的再現,大有母儀天下的威嚴與風度。可是,則天皇後卻是在盧舍那大佛這座則天皇後報身像建成後近十年(公元684年)才臨朝稱制國。在這期間,則天皇後在弘道元年(公元684年)廢中宗(李顯)立睿宗(李旦)又廢睿宗,親理朝政,改元光宅。到公元690年,則天皇後直接自稱聖神皇帝,國號為周。改元天授。此時的武則天除唐高祖(李淵)外,已經歷了大唐四帝,成為封建社會和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以千古一女帝的氣魄、睿智、才華和堅毅,納諫用賢,協助高宗,扶助中宗、睿宗和親自治理國家50年。是武周皇帝開創了殿試的先河,親自考試貢士;是武周皇帝允許九品小官和百姓自行薦舉;是武周皇帝改官制,規定五品官可升入士流;是武周皇帝減賦稅、輕徭役;是武周皇帝督修了《姓氏錄》。這些都是大唐國度開明、開放,公平、公正,社會穩定繁榮向上的延續和體現。直到武周皇帝死後近50年唐玄宗(李隆基)後期,才出現了安史之亂,大唐盛世的光環才略顯暗淡。
二、建造技藝

這座大佛是大唐國師善導監制的,《像龕記》中保留了一些「支料將」的名字,他們是李君瓚、成仁威和姚師積。他們的名字對世人是那麼生疏,而那些為雕造這座大佛而付出畢生精力的匠師們更是默默無聞。為什麼他們沒有像米開朗琪羅、羅丹一樣留下輝煌的名字?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匠師社會地位低下的原因。然而他們創造的奇跡、創造的輝煌為人類留下了大唐文化的精粹。
這座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處。龍門西山的奉先寺是唐高宗咸亨三年開始修建的,共花了三年零九個月完成。它供奉的主神為盧舍那佛,「盧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廣大,光明普照,民間又稱他為報身佛,除此之外還有肋侍菩薩兩尊,佛弟子、金剛、神王各兩尊,高度則逐漸降低,造成一種眾星捧月的效果。

整個像龕東西進深38.7米,南北寬33.5米,由西京實際寺善導禪師等人主持修建。主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 米,頭部高4 米,發髻呈波紋狀,面部豐滿圓潤,眉如彎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睜半合,俯視著腳下的芸芸眾生,嘴邊微露笑意,顯出內心的平和與安寧。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嚴肅中帶有慈祥,慈祥中透著威嚴,威嚴中又有著一種神聖與威武,是一個將神性和人性完美結合的典範。大佛端坐於八角束腰蓮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紋簡潔清晰而流暢,背光華美而富於裝飾性,烘托出主像的嚴整圓潤。

大佛依山而坐,居高臨下,使前來瞻仰的人們需登到半山腰才可見到大佛,增添了人們的崇敬之感。盧舍那大佛至今上半身保存完好,下半身雖然手足有些殘破,但其整體所顯示的當時佛雕的高超技藝仍令人嘆服。
三、名稱來源

傳說盧舍那佛像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
在佛教中,盧舍那是報身佛。盧舍那這個名字其實就是法身「毗盧遮那」的簡稱,釋迦如來在立名時,把他的報身和法身立在同一個名中,表示法、報不二。

佛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質、最圓滿的智慧,是無相可言的。法身佛就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所以一切佛的法身根本無分別,都是摩訶毗盧遮那佛(漢譯為 大日如來)。

報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來的報應身,是修行圓滿、大徹大悟的表現。阿彌陀佛、葯師佛等都屬於報身佛,盧舍那如來也是。釋迦如來原本是蓮華藏世界中,盧舍那座下的十地菩薩,也是盧舍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來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門修行而成就了盧舍那的報身。
釋迦牟尼佛則是化身。他以盧舍那化身的身份,來到娑婆世界示現成佛。一切佛像實際上都是以他為根本原型而塑造的,包括我們不曾見過的阿彌陀佛、葯師佛、盧舍那佛,甚至毗盧遮那佛等等。

20世紀20年代,瑞典漢學家喜龍仁寫了一本有關龍門石窟的專著,對龍門石刻藝術給予很高的評價。過去西方學者總是用鄙視的眼光看待東方的雕刻藝術,而喜龍仁在深刻透析過龍門石窟的雕刻藝術後,認為東方雕塑更具「整體平靜的和諧」。

C. 該如何保護石窟藝術

、政府提供充足的資金,以維護保養,並且建立一支專業化的長期負責的文物維護隊伍。
2、控制參觀遊客的數量,輪回開放可參觀處。
3、採用高科技手段保養石窟造像。碑刻、壁畫。及時探測文物的病灶、內傷。加以修復。
4、採取國際合作,借鑒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文物保養新技術、新方法

下面的可以參考一下:
雲岡石窟2窟現狀調查的內容和方法
閆宏彬 黃繼忠
--------------------------------------------------------------------------------
閱讀次數: 3149 發布時間:2008年4月16日
默認字體 9pt 10pt 11pt 12pt 13pt 14pt 15pt 16pt 17pt 18pt 20pt 25pt

雲岡石窟是國務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01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佛教傳入中原的經典巨作,也是那個時期民族大融合的見證,以其規模宏大、雕像奇偉精絕冠於一世,現有大小洞窟242個,造像51000餘尊。長期以來在各種自然營力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下,石窟風化嚴重。
1938~1942年日本學者長廣敏雄等人曾對雲岡石窟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細致的調查工作,其研究成果——《雲岡石窟》至今仍是研究雲岡石窟的權威著作,但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石窟的保存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況且該書僅有日文版,目前國內僅存3套,不便查閱。1961年趙不憶等人對雲岡石窟的病害情況做了較為全面的調查,開了石窟病害調查之先河。在此之後還有許多前輩從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角度研究了雲岡病害的機理和控制因素。至目前為止,尚沒有全面的洞窟現狀和病害情況的調查報告,文物保護面臨著家底不清的尷尬局面,同時也不利於後人了解洞窟病害的發展過程。
為此,我們於2006年4月開展了2窟現狀試驗調查工作,意圖在全面總結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制定一套適合於雲岡石窟的現狀和病害調查描述的體系和方法,進而對雲岡石窟開展全面的調查,建立完整的洞窟檔案體系和病害風險評價體系,明確不同病害的形成機理和控制因素,從而合理地調配科研和保護的力量,選擇更為有效和細致的保護方法和材料,制定出將來較長一個時期保護和修復的計劃。本文著重介紹本次洞窟病害調查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該項工作分為制定病害描述標准語言、病害和現狀描述、繪制病害分布圖、資料調研、檢測分析等幾個部分。
首先,我們綜合了前人關於病害的認識和實地觀察的結果,按成因的不同,如外來物質造成的、石質本身缺陷造成的、水引起的、大氣污染造成的、鹽類活動造成的、不恰當修復造成的等,從較為宏觀的尺度制定了雲岡石窟砂岩病害描述的標准術語,從容易觀察判定的形態學角度,明確了各種病害判定依據。
病害的分類同時也是病害嚴重或危險等級的劃分依據。如酥鬆的鱗片狀脫離是較為危險的並且不易修復和控制的一類病害,而層狀脫離和鱗片狀脫離雖有相似的成因,卻遠不及鱗片狀脫離危險,並且可以通過適當的方法修復,而這類病害繼續發展的結果,會形成表面平滑的侵蝕帶,造成雕刻表面信息的完全喪失。
制定了病害描述的標准後,我們結合 「雲岡石窟洞窟調查」的研究成果,參照考古方面的習慣,制定了洞窟保存現狀的描述的規范,主要內容涉及洞窟的形制、造像的內容、保存情況、病害情況等,對殘存的泥塑和彩繪內容、施工工藝、保存情況、病害情況亦進行描述。
洞窟測繪圖是繪制病害分布圖的基礎。60年代長廣敏雄等人的實測圖(正投影)雖與現在的實際情況略有出入,但變化不是很大,同時變化正好反映了半個世紀以來雕刻的變化情況。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原來的紙張已經發黃,字跡和線條也有些模糊,不能直接使用。為此,我們首先把圖紙掃描到計算機中,然後用圖像處理軟體做了凈化處理,去掉了影響圖像質量的噪點,用專門的矢量化軟體處理後,得到了較為滿意的矢量化的測繪圖,與在洞窟內的實際測量結果比較,圖形的尺寸是准確的。
為了保證病害圖的准確性,同時也為了直觀表現洞窟的現狀,光在測繪圖上手工標明病害情況,或直接將手工測繪圖數字化,都是明顯不能滿足要求的。為此我們試圖將影像圖疊在實測圖的下方,然後繪制病害圖。但是,實際過程中,無法用普通攝影方法完全解決鏡頭槌差和色差。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後在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劉建國老師的幫助下,應用全站儀和圖形圖像處理軟體和地理信息處理軟體,成功解決了這個難題。得到的洞窟照片是令人滿意的,基本可以和實測圖對應。
在圖形處理軟體中,將糾偏拼對後的照片疊放在矢量化的實測圖的下方,配合實測的手工病害圖,就可以在矢量化的實測圖上畫出准確的病害分布區域,然後就可以用圖例填圖了,應該指出的是,要將各類病害圖分層繪制,這樣將來使用時就可依據不同的需要,屏蔽或顯示相應的圖層,得到所需要的圖了。
病害面積的量算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求積筆,輸入圖紙比例,沿病害邊界走一遍就可量算出該區域的面積;另一種是通過地理信息軟體,也可以很方便地計算出所選區域的面積,病害圖矢量化以後,我們將病害面積也加入到病害描述中去,這樣病害描述就更為科學了。
完整的病害調查報告還應包括下述內容:①雕鑿年代、開鑿背景、形制和內容;②歷史、藝術、科技價值的評估;③歷代修建和維護情況、破壞情況;④解放後加固修復實驗和工程的名稱、時間、主要內容、實施者、具體位置、效果評價;⑤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情況,如地貌、地層岩性、層理、節理分布、地下水活動情況等;⑥岩石(砂岩和泥質頁岩)物理化學特性,如:岩石的孔隙度、粒度、容重、比重、力學強度、抗壓、抗剪性能、導熱性能、熱脹性能、吸水性能、透水性能、毛細吸水性能等,膠結物的成分、結構和性質,特別是岩石的劣化機理和耐候性能等;⑦區域氣候和水文;⑧環境污染情況,主要包括降塵(量、成分)和污染氣體(SO2、CO2、NOx等);⑨病害檢測分析,結構、化學成分、礦物組成等。由於前人已經作了大量的工作,上述資料通過調研基本完備,需補充的主要有岩石(砂岩和泥質頁岩)的導熱性能、熱脹性能,病害的檢測分析,病害監測等。
病害描述與病害圖結合,就能客觀地評價洞窟內各種病害的分布規律,再配合檢測及監測的結果,我們可以了解病害的成因和控制因素,進而針對每個洞窟甚至是每個位置的不同病害提出相應治理和控制方法。例如:平滑狀侵蝕往往位於洞窟的下盤壁面(距現地面高度約3米左右),調查原始檔案發現洞窟內的原始地面高於現在80厘米左右,雲岡砂岩的毛細水高度約為2米,洞窟北壁原有一泉水直接出露在洞窟內,氣象觀測結果表明雲岡所處位置的氣候特點是四季乾旱風大。因此,我們認為:洞窟下盤在毛細水的作用下長期潮濕,又由於風力作用發生干濕交替的過程是造成該洞窟下盤壁面嚴重侵蝕的主要原因。為此最為有效治理方法應該是降低毛細水作用的高度,而砂岩的毛細水上升高度是砂岩的一個基本性質,除非用附加的材料來改變它,而許多研究成果又證明這不是一個明智的方法,所以唯一的解決方法只有降低窟內的地面和地下水位,實際上我們已經在60年代進行了類似的處理,將地面下降了80厘米,同時將2窟泉水降低1米左右,沿暗溝排出窟外。事實證明這種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對文物本體實施現狀和病害調查是文物保護的客觀要求,針對單體文物由於其體量較小,一般容易實現,對於像石窟寺這樣體量較大、自身結構和保存環境條件都很復雜的文物來說,無疑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藉助先進的技術手段,更需要廣大基層工作者甘於寂寞、樂於奉獻的精神和責任感。國內目前已有許多兄弟單位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如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克孜爾石窟等,本文亦不是最終的調查報告,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主要由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投資維修,成立法定專門機構實施保護管理。1952年成立「大同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下設「大同市古跡保養所」。1953年更名為「山西雲岡古跡保養所」。 1957年5月更名為「山西雲岡文物管理所」。1959年3月更名為「山西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1964年5月山西省人民委員會設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岡石窟」保護標志,該標志以大理石碑鑲嵌於山門東側牆上。1989年9月大同市人民政府發文,決定成立「山西雲岡石窟文物研究所」。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主要採取以下措施進行保護管理:

1.依法保護
現行有關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有關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山西省文物保護實施細則》、《山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大同市雲岡石窟保護管理條例》。

2.公布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保護范圍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雲岡石窟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5年2月,首次劃定保護范圍,包括重點保護區、安全保護區與地下安全線三部分,制定了安全規則;1989年,大同市人民政府頒發了國土使用證,計510723.883m2;1995年8月,制定《雲岡石窟規劃》時,根據周圍環境的變化情況,調整和修訂了雲岡石窟的保護范圍及保護措施。即在原有保護范圍的基礎上增加了絕對保護區,擴大了原重點保護區,安全保護區更名為建設控制地帶,其中增設了環境控制區。這樣使得絕對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以及地下安全線形成「上、中、下立體交叉保護與近、中、遠多層保護體系」。

《雲岡石窟規劃》中的絕對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和地下安全線(地下安全線是因周圍煤礦眾多,為防止地下掘進而設它),屬於世界遺產保護概念中的「保護范圍」,因雲岡石窟環境條件特殊,在具體管理方式上依條件不同又作了細微劃分。建設控制地帶與環境控制區,屬「緩沖區」,也因具體條件不同而作了進一部劃分。

3.石窟維修保護
建國以來,雲岡石窟的廣大文物保護工作者,一貫堅持在保護研究的基礎上,針對不同時期影響石雕保存的主要因素,採取不同的保護措施。雲岡石窟維修保護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0-1973),這一階段主要是建立健全保護機構,進行了大量的保護試驗工程,維修加固了部分洞窟,也培養了保護人才。

1950年國家文物局組織有關專家對雲岡石窟進行勘測調查,1955年正式成立專門保護機構,1960年國家文物局召開「雲岡石窟保護會議」,拉開了雲岡石窟科學保護的序幕。

60年代,技術人員應用「丙烯酸脂類」先後對第1窟塔柱、第10窟、第11窟前立壁的佛龕座、佛頭部進行化學灌漿粘接,取得了一定效果。同時,科學保護人員應用環氧樹脂進行了大量的粘接試驗,並將研究成果應用在第1窟門拱、第23窟、第28窟的裂隙灌漿加固中,還對一些殘斷落石進行了歸安粘接。在此基礎上,又結合傳統的拉錨支護技術對1、2窟前立壁進行了錨桿加固和混凝土澆鑄支護。這些試驗工程為70年代大規模洞窟加固工程提供了依據和方法,同時使保護方面的人才得到了鍛煉。

第二階段(1974-1989),主要解決石窟的穩定性的問題。

1974-1976年,對五華洞(9-13窟)和曇耀五窟(16-20窟)實施圍檐裂隙灌漿加固、錨桿牽拉、鋼筋砼框架結構料石支護;窟頂窟前做了排水工程;整修了保護性圍牆以內的環境(包括1-4窟的圍牆、5、6兩窟木結構窟檐的防腐工程);發掘清理1-4窟;並進行了石雕風化的監測和地下震動的測量工作。工程中大規模應用的「石窟圍岩裂隙灌漿粘接加固」的研究成果於1978年獲得國家科學大會獎,並且推廣到國內一些石窟的加固中,如甘肅的麥積山石窟、重慶的大足石刻等。

三年工程以後,又陸續對其他洞窟進行了加固,並恢復了一度中斷的窟區小氣候監測和環境狀況監測,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雲岡石窟的穩定性問題已基本解決。

第三階段(1990-1995),主要是石雕防風化綜合治理及相關研究。

1990年,在雲岡石窟召開了「雲岡石窟石雕風化治理規劃」專家論證會,1991年成立「八五」工程領導組。隨後在中央和省、市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分別撥款,從1991年到1995年,展開了大規模的石雕防風化綜合治理。主要工程有:加固14窟、13窟西無名窟、29-31窟、32-5、33-1、33-6等洞窟;山頂防滲排水;降低並硬化窟前地面;修建保護性圍牆;修建7、8保護性窟檐及其它改善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的綜合性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研究方面主要是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合作:
1991年在窟頂建立了全自動氣象站。
進行了大氣環境質量,特別是粉塵的監測工作。結果表明雲岡石窟及洞窟內外降塵與漂塵超標,這些數據為研究制定有效合理的防護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也有力地說明了治理環境的必要性。
在5、12、16窟安放了半自動溫濕度記錄儀。
對石雕表面鹽分及顏料進行分析研究,為清洗鹽分及顏料的保護提供了依據。
對19窟窟檐建造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19窟窟檐設計草案。
1992年10月10日-1992年10月29日舉辦「石窟遺址管理培訓班」。

第四階段(1995至今),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進行環境治理。

雲岡石窟文物研究所自成立以來一貫重視環境治理工作,1987年成立了綠化隊,在窟區做了大量的綠化工作,使窟區綠化面積占總面積的50%強。

大同市是中國的主要產煤基地。位於石窟前面的109國道雲岡段是煤炭外運的主要道路之一,運煤車輛川流不息,造成窟區大氣環境指標嚴重超標。研究表明,煤塵沉積在石雕表面與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和水作用加速石雕的風化。為徹底扭轉這種局面,保護雲岡石窟文物安全,國家於1998年投資2億元人民幣新建運煤專線,同時改造原有109國道雲岡段,使之成為一條旅遊專線,從而大大地改善了雲岡石窟的旅遊環境。

1.採用現代檢測手段進行監測、建檔
從六十年代起,先後採用鑽探、物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方法對石窟的地質構造、裂隙發育情況進行了勘測調查;採用?散射探測石雕風化層和岩石含水量;應用差熱分析、X衍射、X熒光、紅外光譜、偏光顯微鏡、化學分析等手段測試分析岩石的物理力學性質、化學組成及結構;分析研究石雕表面鹽分和顏料;利用近景攝影技術建立洞窟檔案;同時建立氣象站,對石窟區的小氣候進行多年監測;針對近年來大氣污染日益嚴重的問題,從1988年起,開始監測石窟區的環境污染狀況,做了酸性氣體和煤塵對石雕風化的影響研究。通過幾十年的研究,初步摸清了石窟氣候變化的規律,找到了影響石雕保存的主要因素,為更加科學的保護雲岡石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維修保護現行技術手段
雲岡石窟的維修保護嚴格遵守「不改變原狀」即盡最大可能保存文化遺產的真實性的原則,採用傳統手法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在窟龕岩體加固中,主要採取支護、錨桿加固等工程方法,對裂隙進行化學灌漿粘接處理。在水害治理方面,主要採取堵截、引導、鋪設防水層、大規模改善周邊環境等方法。在污染治理方面,主要採取環境綠化、修建窟檐、消除主要污染源的方法進行綜合治理。同時積極開展化學保護材料的研究,以期解決雲岡石窟石雕表面防風化的問題。

3.窟區安全保衛工作
1986年我所正式成立保衛科,全面負責窟區的文物及遊客的人身安全,維護正常的游覽秩序。1995年成立雲岡石窟文物安全警衛隊。現有專職保衛幹部4人,警衛隊員20人,負責對窟區晝夜巡邏。

1996年始安裝雲岡石窟文物安全技術防範系統,該工程正在進行之中,此工程的完成必將進一步加強窟區的安全保衛工作。

D.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有關知識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從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至於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象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而要鑒賞建築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徵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後再通過比較典型的實例,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

一、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二、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徵。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地說,一座歐洲建築,是比較一目瞭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築,卻象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築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宮就是最傑出的一個範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三、豐富多採的藝術形象
如前所述,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採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詩經》里就有「作廟翼翼」之句,說明三千年前的詩人就已經在詩中歌頌祖廟舒展如翼的屋頂。到了漢朝,後世的五種基本屋頂式樣——四面坡的「廡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牆與屋面齊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牆之外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頂」就已經具備了。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後,又大量採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後來又陸續出現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復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築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築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築重要的特徵之一。

2、襯托性建築的應用
襯托性建築的應用,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級建築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築。最早應用的並且很有藝術特色的襯托性建築便是從春秋時代就已開始的建於宮殿正門前的「闕」。到了漢代,除宮殿與陵墓外,祠廟和大中型墳墓也都使用。現存的四川雅安高頤墓闕,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漢代墓闕的典型作品。漢代以後的雕刻、壁畫中常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闕,到了明清兩代,闕就演變成現在故宮的午門。其它常見的富有藝術性的襯托性建築還有宮殿正門前的華表、牌坊、照壁、石獅等。

3、色彩的運用 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築裝飾中最敢於使用色彩也最善於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築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築很早就採用在木材上塗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接,同時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以後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築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在北方的宮殿、官衙建築中,很善於運用鮮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房屋的主體部分、也即經常可以照到陽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別是用朱紅色;房檐下的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朱紅色門窗部分和藍、綠色的檐下部分往往還加上金線和金點,藍、綠之間也間以少數紅點,使得建築上的彩畫圖案顯得更加活潑,增強了裝飾效果。一些重要的紀念性建築,如北京的故宮、天壇等再加上黃色、綠色或藍色的琉璃瓦,下面並襯以一層乃至好幾層雪白的漢白玉台基和欄桿,在華北平原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的蔚藍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無比動人的。當然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與北方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平坦廣闊的華北平原地區,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單調嚴酷的。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這種鮮明的色彩就為建築物帶來活潑和生趣。基於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築的色彩一方面為封建社會的建築等級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南方終年青綠、四季花開,為了使建築的色彩與南方的自然環境相調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較淡雅,多用白牆、灰瓦和栗、黑、墨綠等色的樑柱,形成秀麗淡雅的格調。這種色調在比較炎熱的南方的夏天裡使人產生一種清涼感,不像強烈的顏色容易令人煩躁。從這里也可知道,我國古建築的色彩的運用,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主要格調外,隨著民族和地區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別。中國古代建築的類型很多,主要有宮殿、壇廟、寺觀、佛塔、民居和園林建築等。其中宮殿與園林建築的成就最為突出。所以,這里著重欣賞宮殿建築和園林藝術。

一、宮殿 自www.netbian.com彼岸社區
自www.netbian.com彼岸社區
我國由於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歷代帝王為了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和維護其統治的威嚴,往往大興土木,營建各種宮室殿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興建的阿房宮,就已達到驚人的規模。西漢初年修建的未央宮,宮城周圍達8900米。漢高祖劉邦曾因見到這座宮殿建築的奢華而動怒,主持這一工程規劃的蕭何說:「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無以重威。」這說明統治階級已經認識到,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也可以作為鞏固其政權的一種工具。蕭何的這個看法,使以後歷代帝王更加重視都城和宮殿建築。所以,秦漢以後,宮殿建築始終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可惜許多宮殿建築都已成為遺跡。現在保存下來的規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宮殿建築,首推北京的故宮。 自www.netbian.com彼岸社區
自www.netbian.com彼岸社區
整個故宮規模宏大,極為壯觀。僅以宮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為例,它東西長760米,南北長960米,佔地72萬多平方米。根據宮廷建築的一般習慣,故宮也可以分作皇帝處理政務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內廷兩大部分。故宮中的乾清門,就是外朝和內廷之間的分界線。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主,前有太和門,兩側有文華殿和武英殿兩組宮殿。內廷以「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它的兩側是供嬪妃居住的東六宮和西六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宮六院」。故宮的這種總體布局,突出地體現了傳統的封建禮制「前朝後寢」的制度。而整個故宮的設計思想更是突出地體現了封建帝王的權力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例如,主要建築除嚴格對稱地布置在中軸線上外,特別強調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點突出舉行朝會大典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此,在總體布局上,「三大殿」不僅占據了故宮中最主要的空間,而且它前面的廣場面積達2.5公頃,有力地襯托出太和殿是整個宮城的主腦。再加上太和殿又位於高8米分作三層的漢白玉石殿基上,每層都有漢白玉石刻的欄桿圍繞,並有三層石雕「御路」。使太和殿顯得更加威嚴無比,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氣象非凡。至於內廷及其它部分,由於它們從屬於外朝,故布局比較緊湊。 自www.netbian.com彼岸社區
自www.netbian.com彼岸社區
此外,還應當指出的是,故宮是最能體現建築是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持續性藝術的最好的例子。人們從天安門一步步走進故宮,穿過端門和午門時,兩旁是一間間重復出現的朝房,再進去就是太和門和「三大殿」,這一系列建築、特別是其中的三大殿彷彿是一部樂章中的一個重要樂段。然後又出現「後三宮」。它們是大同小異建築的不斷的重復,可說是又一個樂段,或者說是樂曲主題的「變奏」。而每一座宮殿的本身,也都是由許多構件形成的重復。至於東西兩側比較低矮的廊、廡、樓、門等建築則猶如配合主調的伴奏。這樣,人們漫步故宮中的感受,是在時間進程中對一系列連續的空間序列印象所產生的總和,這與樂曲的藝術效果是很相象的,所以,整個故宮,就象一部大型的、凝聚的樂章。 自www.netbian.com彼岸社區
自www.netbian.com彼岸社區
當然,整個故宮建築由於是為體現帝王的政治權力而服務的,因而不可避免的產生嚴正而刻板的缺點,但是,從故宮建築群的整個建築藝術來說,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殊風格和傑出成就,是世界上優秀的建築群之一。而這一傑作,從明代永樂年間創建後,五百餘年中,不斷重建、改建,動用的人力和物力是難以估計的,真可謂「窮天下之力奉一人」。所以,這宏偉壯麗的故宮,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 自www.netbian.com彼岸社區
自www.netbian.com彼岸社區
古典園林中國現存的著名古典園林數量不少,多數是明、清兩代的遺物。而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則集中在江南。前人有所謂「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評語。我國建築界也認為「中國古典園林精華萃於江南,重點則在蘇州,大小園墅數量之多、藝術造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區所少見。」之所以形成這一情況,主要是因為從春秋以來,蘇州一直是我國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質豐裕、文化發達、山明水秀的優越條件,自晉室南遷以後直至清代,歷代貴族官僚不斷地在蘇州建造供他們享受的園林。因此,現存的蘇州古典園林相當可觀。在劉敦楨的《蘇州古典園林》一書中論述的古典園林就有十五處(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網師園、怡園、耦園、藝圃、環秀山莊、擁翠山莊、鶴園、暢園、壺園、殘粒園、王洗馬巷某宅庭院)其中,最為著名的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和網師園,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在江南其他地方和北方地區,至今也保存著一些著名的古典園林,北京的頤和園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就是北京地區最著名的古典園林。不論是南方的還是北方的古典園林,也不論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宮苑,還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園,盡管由於地區和園主在政治、經濟上所處的地位不盡相同,而在園林的規模、風格等方面表現出各自的特點,但是,它們都是為滿足封建統治階級的享樂生活而建造的,在園林布置和造景的藝術手法上有許多共同之處。這些共同之處,構成了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的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從我們欣賞古典園林藝術的角度來講,下面的一些造園藝術手法,是應當特別加以指出的。
http://www.netbian.com/topic_10039_1.html

1。結合實例敘述我國古代建築的藝術特色?
1.大屋頂
2.門
3台樓
4.高台
5.牆
建築群的藝術特色,和諧,含蓄,寧靜,內向。
(1)選址:人們以最大的限度發揮其建築基地的優點,彌補不足。
(2)布局:受中庸之道的影響,對天圓地方等諸多傳統學說的遵從,中國的傳統建築除休閑的園林外,多是中軸對稱,這在大型建築群上顯得尤為突出。即使受地形限制,也要想辦法對稱。達到心理和意念上的平衡。
例子:北京的紫禁城的規劃和布局突出這一點。

(3)中國古代建築以木構架為主,也決與之對應的平面和外觀。
古代木構架式:穿斗式(受空間限制,節省材料,抗震)
抬梁式(長江以北)
井乾式(林區適用)
木架結構的特點:
A. 結構靈活,易於拆裝
B. 堅固與柔韌並舉,適應性強
C. 取材容易,便於加工
(4)斗拱
斗拱在中國木構架建築的發展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它的演變可以看作是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築形制演變的重要標志,也是鑒別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年代的一個重要依據。
斗拱在中國古建築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它位於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通過斗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傳到基礎,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層的桁檀挑出一定距離,使建築物出檐更加深遠,造形更加優美、壯觀。
三、它構造精巧,造形美觀,如盆景,似花蘭,又是很好的裝飾性構件。
中國官式建築所特有的結構之一。
東漢和三國時期技術相當成熟。
元清以退化。
由於森嚴的等級制度,斗拱只出現在宮殿,廟宇等官式建築上,斗拱以成為衡量建築的等級標准之一。 http://iask.sina.com.cn/b/9699693.html?SHID=1194225653.798

E. 怎樣保護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的保護比較復雜,首先是控制遊客數量,其次是保護周邊環境,三則要治理病害,防止風化。

F. 關於大同的歷史

大同,在大禹劃分九州的時代,是屬於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邊界,離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華夏族與北狄的交接地帶。等到商朝的時候,商朝開國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區,分封了一個國家,叫代國,他跟商朝王室一樣,姓子。

代國的歷史從商朝初年一直到戰國初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代國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領地,史書記載,這些部落有東胡、林胡、婁煩等幾個不同的民族。等到戰國時期,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滅亡了代國,其領土就跟這些游牧名族接壤,經常受到他們的侵擾。

不久,趙國就建立了強大的騎兵部隊,憑借這支部隊,趙國軍隊將東胡,林胡,婁煩這個幾個民族從大同地區驅逐了出去,並在山西北部、內蒙古南部,建立了三個郡,雲中郡、雁門郡和代郡,並建立了大同歷史上第一座城市——平城。後來,趙武靈王的墓也建在了大同下面的靈丘縣。

西漢初年,剛剛建立漢朝的漢高祖劉邦在大同白登山,被匈奴冒頓單於四十萬騎兵,圍困了七天七夜。據說,最後靠陳平獻美人計而逃脫。從此,一直到漢武帝時期,七十多年,漢朝和匈奴一直是以和親政策為主。

等到漢武帝時期,大同是邊關重地,飛將軍李廣也長期在大同一代同匈奴作戰。

大同,在大禹劃分九州的時代,是屬於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邊界,離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華夏族與北狄的交接地帶。等到商朝的時候,商朝開國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區,分封了一個國家,叫代國,他跟商朝王室一樣,姓子。

代國的歷史從商朝初年一直到戰國初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代國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領地,史書記載,這些部落有東胡、林胡、婁煩等幾個不同的民族。

正是由於大同是山西北部難得的一塊平原,而且又緊靠游牧民族所佔據的蒙古高原,是他們進入中原地區的門戶。所以歷史上,這里一直是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爭奪的焦點。

等到三國時期,這里重新被游牧民族烏桓和鮮卑佔領,平城逐漸成為廢墟。等到南北朝時期,蒙古高原上的鮮卑族逐漸強大起來了。他們建立了北魏王朝,他們在漢代遺址之上,重新修建了平城。公元398年,北魏帝國正式遷都平城,大同開始了他作都城的歷史。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重要的事情,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漢族大融合的一段時期,也是佛教、道教、儒家文化大融合的一段時期。大同作為北魏帝國的首都,見證了一段歷史。

在遼代,大同作為這里的地名被正式確定下來,一直到現在。看來,游牧民族對大同世界,也是非常的嚮往。

明代,大同終於又回歸漢民族政權的統治之下。但也意味著,他又成為邊塞之地,殺戮的戰場。更重要的是,自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這里成為保衛北京最重要的軍事重症,將會承擔更多的沖擊。

1453年,蒙古大軍入侵大同,皇帝明英宗帥50萬大軍御駕親征,如同漢高祖一樣,又被包圍了。但這一次,他沒有劉邦那樣幸運能夠逃脫,而是全軍覆沒,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悲慘的俘虜皇帝之一。

明代,大同對北京太重要了,所以這里留下了堅固的城牆。城牆的夯土是如此的結實,以至於建國後一直沒有拆除完畢。當城牆磚被後人漸漸拿去建房子之後,就剩下黃黃的土牆了。

這種狀況持續了好多年,曾經讓大同的市容大受影響。近年來,大同重新維修了城牆,加添城牆磚,重修城樓,讓大同城牆的雄姿重現於世。

(6)造像治理擴展閱讀

大同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北方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大同自古為軍事重鎮和戰略重地,是兵家必爭之地。曾發生上千次大小戰事。大同境東北的采涼山是漢代劉邦與匈奴奮戰七晝夜的戰場;金沙灘(今屬朔州界)是楊家將血浴沙場的故址。

大同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在促進中華民族大融合上功績卓著;是都城建設的里程碑,北魏平城的城市建設獨具特色;是改革創新的大舞台,北魏平城時代的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影響深遠,蔭及盛唐;是佛教中國化的先行者,佛教的政治化、本土化是從平城時代開始的;

是古都藝術的新模式,無論是北魏時代的雲岡石窟,還是遼金時代的華嚴寺、善化寺等,均堪稱曠世精品,開創了大同模式;大同還是軍事防禦的大前沿。大同是在中國歷史上地位顯著的古都、藝都、佛都、軍都、融合之都、改革之都。

G. 關於文成公主的故事

公元復641年,24歲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制李道宗的護送下前往遙遠的吐蕃和親,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彌補文成公主遠嫁的辛苦,給她准備了十分豐厚的嫁妝。不僅有許多金銀財寶,綾羅綢緞。還有許多蔬菜和穀物的種子。

除此之外,還帶了大批的關於醫學、農學、天文地理等各個方面的書籍前往吐蕃。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傳到吐蕃,從唐朝邊境到吐蕃境內,一路都有人在接應,每個地方都會文成公主准備好了氂牛、食物、水源等各種需要的東西,為文成公主的和親之旅准備的妥妥當當。

松贊干布對文成公主也十分重視,親自從從邏些趕到柏海迎接。於是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盛大的婚禮也在柏海舉行了。

(7)造像治理擴展閱讀:

文成公主入藏的主要功績:

1、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間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

2、文成公主的博學多能,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

3、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藏,西藏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營養得以長足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成公主

H. 一城人文典故,傳承楚漢文化,千年魅力楚都,頌揚時代精神,弘揚豆腐

東坡肉
蘇東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時候,治理了西湖,替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西湖治理後,四周的田地就不怕澇也不愁旱了,這一年又風調雨順,杭州四鄉的莊稼得了個大豐收。老百姓感謝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好處,到過年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
蘇東坡收下很多豬肉,叫人把它切成方塊,燒得紅紅的,然後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冊,每家一塊,將肉分送給他們過年。
太平的年頭,家家戶戶過得好快活,這辰光又見蘇東坡差人送肉來,大家更高興:老的笑,小的跳,人人都有誇蘇東坡是個賢明的父母官,把他送來的豬肉叫做「東坡肉」。
那時,杭州有家大菜館,菜館老闆見人們都誇說「東坡肉」,就和廚師商量,把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掛出牌子,也取名為「東坡肉」。
這只新菜一出,那家菜館的生意就興隆極了,從早到晚顧客不斷,每天殺十頭大豬還不夠賣呢,別的菜館老闆看得眼紅,也學著做起來,一時間,不論大小菜館,家家都有「東坡肉」了。後來,經過同得公認,就把「東坡肉「定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
蘇東坡為人正直,不畏權勢,朝廷中的那班*臣本來就很恨他。這時見他得到老百姓的愛戴,心裡更不舒服。他們當中有一個御史,就喬裝打扮,到杭州來找岔子,存心要陷害蘇東坡。
那御史到杭州的頭一天,在一家館里吃午飯。堂倌遞上菜單,請他點菜。他接到菜單一看,頭一樣就是「東坡肉」!他皺起眉頭,想了一想,不覺高興得拍著桌子大叫:「我就要這頭一道菜!」
他吃過「東坡肉」,覺得味道倒真是不錯,向堂倌一打聽,知道「東坡肉」是同行公認的第一道名菜,於是,他就把杭州所有的菜館的菜單都收集起來,興沖沖地回京去了。
御史回到京城,馬上就去見皇帝。他說:「皇上呀,蘇東坡在杭州做刺史,貪贓枉法,把惡事都做絕啦!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
皇帝說:「你是怎麼知道的?可有什麼證據嗎?」
御史就把那一大迭油膩的菜單呈了上去。皇帝本來就是個糊塗蛋,他一看菜單,就不分青紅皂白,立刻傳下聖旨,將蘇東坡掉職,遠遠地發配到海南去充軍。
蘇東坡被調職充軍後,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處,仍然象過去一樣贊揚他。就這樣,「東坡肉」也一代一代地傳下來,直到今天,還是杭州的一道名菜。
飛來峰
傳說四川峨眉山上,從前有一座會飛的小山峰。它一會兒飛到東,一會兒飛西;飛到哪裡,就在那裡壓坍許多房子,壓死很多人。
那時,西湖靈隱寺里有一個和尚,因為他整天瘋瘋癲癲的,不守佛門的清規,所以人們都叫他瘋和尚。有一天,瘋和尚得知中午辰光,那座奇怪的飛山將飛落到靈隱寺前的村莊上來。他擔心山落下來會壓死很多人,就五更爬起身,奔進村莊,挨家挨戶地告訴說:「今天中午有座山要飛到這村莊上來了,大家趕快搬場呀,遲了就來不及啦!」
老頭兒聽了直搖頭:「瘋和尚,你又來尋開心了,山是頂重的東西,誰見過會飛的山呀!」
當家人聽了嘆口氣:「我們窮佃戶往哪裡搬家呀!要是真的有山掉下來,壓死也只好怨命啦!」
小夥子聽了哼鼻子:「別編謊話嚇人啦!山壓下來就拿肩膀頂著,我們不怕!」
小伢兒們嘻嘻哈哈地跟在他後面,指手劃腳看熱鬧。
瘋和尚這家進那家出,全村百十戶人家都關照過了。他說得嘴唇破、唾沫干,卻沒有人信他的話,更沒有一家人准備搬場的。
太陽越升越高,中午眼看就要到了,瘋和尚急得團團轉。這時,他忽地聽到「的的打,的的打」吹嗩吶的聲音,趕緊順著聲音奔過去。一看,好呀,原來有一家結婚,人進人出,熱鬧極了。瘋和尚搔搔頭皮想一想,就推開眾人,鑽到堂前,不管三七廿一,把新娘子往肩上一背,搶出大門往村外飛跑。
新娘子頭上的紅披巾還沒有揭掉,忽然糊里糊塗地叫人背著飛跑,也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只嚇得哇哇叫。瘋和尚搶新娘子,這還了得!人們抓門閂的抓門閂,掄扁擔的掄扁擔,揮鋤頭的揮鋤頭,舉釘耙的舉釘耙,沒命地追趕上來。一面追,一面喊:
「抓住瘋和尚!」
「前面快快攔住呀,別放他跑了!」
這一下,把全要都哄動了。也不管是親戚不是親戚,是朋友不是朋友,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全村人都追了出來。只有村東一家財主沒有動,倒反站在門前看熱鬧,講風涼話:
「出家人搶新媳婦,真是件新鮮事,嘻嘻!」 瘋和尚背著新娘子,一個勁住前奔。他跑得真快哩!大家一直追出十幾里路,還未追上他。等到太陽當頭,瘋和尚站住腳,不跑啦。他從背上放下新娘子,自己往地上一座,搖著扇了扇風涼。人們趕到他跟前,剛要揪住打他,卻不料一霎時天昏地暗,伸手不見五指,大風颳得呼呼地響。突然「轟隆」一聲,人們都被震得跌一跤,大家爬起來一看,已經風停雲散,太陽剛照在頭頂上了,卻見一座山峰剛剛落在他們的村莊上。人們這才明白過來:瘋和尚搶新娘子,是為了救大家的性命。
村莊被壓在山底下,大家都無家可歸了。有的人急得捶胸頓腳,哇哇大哭起來。瘋和尚說:「哭什麼!你們不知道,村裡的財主已被壓死在山下了,今後你們各人種自己的田,還怕蓋不起房子!」
人們被說得高興起來,歡歡喜喜地正想散去,瘋和尚又講話了:「別走別走,大夥聽我說,這座山峰既然能從別處飛來,也就會從這兒飛走;飛到別的地方,以會害死許多人命脈。我們在山上鑿它五百尊石羅漢,就能把山鎮住,不讓它再飛往別處害人,你們看好不好?」
大家聽了,一齊說好,馬上就動起手來,錘的錘,鑿的鑿,「丁丁當當」忙了一夜,五百尊石羅漢就鑿全了,山上山下布滿石龕佛像。只鑿了羅漢的身軀,卻來不及鑿出眉毛眼睛。瘋和尚說:「我有辦法,讓我來!」他不用錘了用鑿,只用他長長的手指甲到石羅漢臉上去劃。半天工夫,便把五百尊石羅漢統統都安上了眉眼。
從此,這座小山峰就再也不能飛到別處去,永遠留在靈隱寺前面啦!因為它是從別處飛來的,所以就叫做「飛來峰」
風荷御酒坊
風荷御酒坊 麴院風荷,南宋時曾是宮廷制曲作坊。2003年設南宋酒文化陳列,用壁畫、場景復原等手法生動地展示南宋御酒製作流程、宮廷酒宴、民問酒肆、賽酒會等內容。不但可了解南宋酒文化內涵,且可品嘗南宋名酒。
杭州人文景觀
西湖美景,不僅有陽春里夾岸相擁的桃柳,夏日裡接天連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後疏影橫斜的紅梅,更有那煙柳籠紗中的鶯啼,細雨迷濛中的樓台。西湖不僅擅山水之勝,林壑之美,她更因眾多的人文景觀而增色生輝。自古以來,西湖就和英雄的名字聯系在一起。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飛、於謙、張蒼水,清末革命家秋瑾、徐錫麟、陶成章等,都埋骨西子湖畔。他們的光輝業績,一直為人民所傳頌。他們的英名和浩然正氣,將長留在西湖的青山綠水之間。
自唐宋以來,西湖就和詩人、畫家結下不解之緣,詩人白居易、蘇東坡、林和靖、柳永┅┅都留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篇。"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白居易、蘇東坡的這些名篇,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漫步在綠柳籠煙、桃花灼灼的蘇、白兩堤之上,默誦白居易、蘇東坡當年吟詠西湖的名句時,自然會追念起他們治理西湖的功績。正是他們,給西湖開拓了至今叫人流連忘返的詩一般的境界。名聞遐邇的"西湖十景",散布在西湖四周的山山水水、茂林修竹之間。"十景"的名目來源於南宋宮廷畫家馬遠等人西湖畫卷的題名,後來經過清朝康熙、乾隆兩位皇帝的題字勒石,一直流傳到現在。近代大畫家吳昌碩,現代大畫家黃賓虹、潘天壽等,都描繪過西湖的仙姿麗質。西湖正是由於有古今詩人、畫家的題詠和描繪而更負盛名。
西湖的名字也和燦爛的文化聯系在一起。這里的許多古代石窟造像、碑刻和建築,是我國古代人民的藝術瑰寶、珍貴遺產。飛來峰上的200多尊崖石刻,是五代至宋、元時期的作品,線條流暢,栩栩如生。慈雲嶺的後晉造像和煙霞洞的五代造像,神情飄逸,雄渾自然。它們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西泠印社珍藏的東漢"三老諱字忌日碑",杭州碑林的南宋石經,都是古代著名碑刻。六和塔、白塔、保叔塔、靈隱寺和梵天寺經幢等建築和雕塑藝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知慧的結晶。孤山南麓的文瀾閣,是我國珍藏《四庫全書》的七大書閣之一。
清代以來,杭州僅存十個城門,每個城門各有特點,用杭州話說起來,便是:北關門(武林門)外魚擔兒;壩子門(艮山門)外絲籃兒(附近多織綢的機坊);正陽門(鳳山門)外跑馬兒;螺螄門(清泰門)外鹽擔兒;草橋門(望江門)外菜擔兒;候潮門外酒壇兒(紹興運來的酒由此進城);清波門外柴擔兒;涌金門外劃船兒;錢塘門外香籃兒(經此到昭慶寺、靈隱、天竺燒香);太平門外糞擔兒(農民運糞由此進出)。
李泌於唐代大歷年間到杭州任刺史時,為了解決居民飲水問題,他在人口稠密的錢塘門、涌金門一帶開鑿6井,採用"開陰竇"(即埋設瓦管、竹筒)的方法,將西湖水引入城內,對歷史上杭州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李泌開的六井現大都有湮沒,僅相國井遺址在解放街井亭橋西。其餘五口是:西井(原在相國井之西),方井(俗稱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龜井(原在龍翔橋西),小方井 (俗稱六眼井,原在錢塘門內,即今小車橋一帶)。
康熙題匾
康熙皇帝下南,來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到處遊山玩水,吟詩題字,自稱是個風流皇帝。
一天,他要到靈隱來耍子了。
靈隱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真是又驚又喜,連忙撞鍾擊鼓,把全寺三百多個和尚都召集攏來。和尚們披起嶄新的袈裟,頭頂檀香,手敲法器,嘴裡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大家跟著老和尚,趕到三里路外的石蓮亭,把康熙皇帝接到靈隱來。
老和尚陪著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後、山上山下轉遊了一遍。康熙皇帝見靈隱有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長滿綠蔭蔭的樹,地下開遍紅艷艷的花,真是一個好地方哩!他心裡一高興,就吩咐在寺里擺下酒席。
皇帝擺下酒席,可熱鬧啦!吹的吹,彈的彈,唱的唱,一時把這個佛門凈地,竟變成了帝王之家!康熙皇帝一手拈著山羊鬍須,一手捧著酒盞,又灌黃湯又吟詩。
老和尚早聽說過康熙皇帝喜歡吟詩題字。這時見他那搖頭晃腦的樣子,便去找跟隨康熙皇帝的地方官商量:「大人老爺呀,我想求皇上給山寺題一塊匾額,你們看能不能?」
杭州知府說:「好哩,好哩,如果皇上給你靈隱寺題了匾額,就連我整個杭州府都沾光啦!」
錢塘縣官也接上來:「皇上酒興正濃呢。你這辰光去求他題匾,我看一定會答應的。」
老和尚心裡落了實,就壯壯膽子,走到康熙皇帝面前跪下磕頭:
「皇上呀,看在靈隱寺大菩薩的佛面,替山寺題塊匾額,也讓我們風光風光吧!」
老和尚這一求,正好搔著康熙皇帝的癢處。他點了點頭,抓起筆刷刷幾下,就寫起一個歪歪斜斜的「雨」字。這辰光,他已經喝醉了,手腕有點發顫,落筆又忒快了些,這個「雨」字竟佔了大半張紙!靈隱寺的「靈」字,按老寫法,在「雨」下面還有三個「口」和一個「巫」呢!現在只剩下這小半張紙的地位,隨你怎樣也擺不下了。重新寫一張吧,那多麼丟臉呀!康熙皇帝一隻手抓著筆,一隻手不住在拈他那撮山羊須可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圍在旁邊的官兒們,明知道康熙皇帝下不了台,但是誰也不敢明說,只有站在旁邊干著急。還好,有個大學士名叫高江村的,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先在自己手掌心寫了「雲林」兩個字,再裝作磨墨,挨近康熙皇帝身邊,偷偷地攤開手掌。康熙皇帝一看,哎呀,這兩個字真是救命王菩薩呢!不覺酒了醒一半,便稀里湖塗地寫下「雲林禪寺」四個大字。寫完,把手一揚,將毛筆拋出老遠。
老和尚過來張張,不對呀!「靈隱寺」怎麼寫成「雲林禪寺」呢?他也不看看風色,就結結巴巴在問:
「我們這里叫做『靈隱寺』,不叫『雲林寺』呀!是不是皇上寫錯啦?」
康熙皇帝聽了,把眼睛一瞪,喝聲:「多嘴!」老和尚哪裡還敢再開口,只好恭恭敬敬地立在旁邊了。康熙皇帝回過頭來,問官兒們:
「這地方天上有雲,地下有林,你們說說,把它叫做『雲林寺』對不對?」
「對呀,對呀,皇上聖明!」
……
聽官兒們七嘴八舌地奉承他,康熙皇帝樂得哈哈大笑,便吩咐把匾額雕起來掛上。
皇帝一句話,官兒們就忙了。他們一面叫人將靈隱寺原來的匾額換下來,一面找來雕花匠,把康熙皇帝寫的「雲林禪寺」四個大字雕在紅木上,貼金底,黑漆字,二龍戲珠鑲邊,當場掛到山門上。
從此以後,靈隱寺就掛著名不副實的「雲林禪寺」的匾額。但是,杭州的老百姓並不賣他的帳,盡管「雲林禪寺」這塊匾額一直掛了三百年,大家還仍舊叫它「靈隱寺」。
錢江大橋
橫貫錢塘江南北,是連接滬杭甬、浙贛鐵路的交通要道。1934年8月8日開始動工興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這是我國第一座自己設計、自己建築的現代化大橋。由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持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雙層大橋。正橋15墩、16孔,下層鐵路橋長1322.1米,單線行車;上層公路橋長1453米、寬6.1米。建國後曾多次維修。在六和塔上俯瞰錢江大橋,大橋如江上飛虹,壯麗景觀,歷歷在目

I. 山西省昔陽縣有什麼風景區

昔陽縣重要景點

昔陽縣地處太行山區,境內山巒棋布,溝壑縱橫。大寨是縣境內典型的太行山村,大寨與虎頭山森林公園一直是國內外知名的旅遊景點。名勝古跡則有石馬寺、崇教寺和卧佛岩等。

大寨和虎頭山森林公園

大寨位於昔陽縣城東南5公里處,是太行山深處的一個在國內外知名度很高的山村。大寨新村建於1963年8月洪災後的層疊排窯式村民住宅,依坡就勢而建,景觀獨特,是大寨新村建設史的一個縮影。全國著名勞動模範、被稱為「扎白毛巾的副總理」陳永貴的故居位於村南端、排窯東側,為一低矮的瓦房小院。院中房屋陳設簡朴依舊,有陳永貴及其家人使用過的傢具和中外友人贈送的小禮品。附近的宋立英、郭鳳蓮家舍,也都是遊人常常造訪的場所。村前的大寨旅行社舊院內,有周恩來、李先念、葉劍英、鄧小平、陳毅等住過的房間,均按原樣陳設布置。
位於大寨村南的虎頭山森林公園,面積1.75平方公里,為一綜合性的游覽區。區內綠樹成林,枝繁葉茂,果實累累。七溝八梁一面坡已建成「人造小平原」,山腰有210畝果園。山坡上全部用青石砌壘的290道梯田塄沿映襯田間。橫跨團結溝的高空水槽凌空飛架崖間,5000餘米長的軍民渠盤繞山樑田邊,引來清水灌滿山腰散布的5個蓄水池。登山約數十步,有周恩來紀念亭,為一八角攢尖式小亭,1994年建成。該亭是為紀念周恩來1965—1973年間先後3次到大寨登.上虎頭山所建。亭下北側,有1995年圍繞水池修建成的、長約數十米的半月形水榭,供遊人臨池遊玩賞景。陳永貴墓位於虎頭山西向山腰,依山面村,墓後林木環繞,墓基坐東南朝西北,墓體圓形,高1.5米,水泥砌築。與陳永貴墓相鄰的,還有一代文豪巨匠郭沫若詩碑,為漢白玉碑,於1992年11月16日為紀念其百年誕辰所立。碑上刻有郭沫若1965年12月7日參觀大寨時寫的《頌大寨》詩一首。著名作家孫謙墓依次建在虎頭山下。在陳永貴墓北側山坡上有一道三層228級台階,可直接通向大寨展覽館。山頂建有陳永貴題字的大虎牧場,飼養有近200頭梅花鹿,其中近百頭小鹿放牧林間。

石馬寺
位於昔陽縣城西南15公里處的洪水鄉石馬村,距大寨村約10公里,佔地面積700平方米,是一座摩崖石刻與廟堂建築相結合的佛教寺宇,1986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534年(北魏永熙三年),原名石佛寺,後因寺前建有石馬一對,故改稱石馬寺。現存有元代所建的大佛殿,明代所建的觀音閣和子孫殿、伽藍殿、鍾鼓樓、山亭及南窟廊等古建築,但大部坍塌嚴重,寺僧正在國家支持下進行維修。寺四周群山環抱,清泉繞流。寺坐東向西,西端隔石馬河建有戲台和石牌坊各1座。石馬河上有1745年(清乾隆十年)所建石橋1座。石刻造像雕在一塊高17米、東西長16米、南北寬15米的巨石四周和附近30多米高
的石崖上。現存有石刻造像1300餘尊,大者高5米,小者高僅5厘米,高l米以上者有66尊。其中,魏齊時期造像佔70%左右,佛像、菩薩、力士、脅侍及供養人像肉髻磨光,面容消瘦,寬衣博帶,肩胛狹窄。隋唐時期的彌陀、觀音、十六尊者造像面形豐滿,比例適度,姿態自如,雕工精緻,線條流暢。

崇教寺

位於昔陽縣城東北隅。始建於1069年(北宋熙寧二年),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與壽聖寺合並稱北寺。寺內前後大殿與左右配殿圍成天井式院落,四殿梁架互相銜接,屋頂殿身融為一體,東西寬20米,南北長27.5米,佔地面積550平方米,是一座由元代和明代建築組成的四合殿堂,建築結構頗具特色。令人稱奇的是院內四周無水道泄水,下雨排水,全為地面自然滲透。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卧佛岩

位於昔陽縣城東40公里處的丁峪鄉孔氏村西的太行山峻嶺中,又稱卧佛寺,為一天然岩洞。洞坐東向西,寬36米,深34米,高20米,洞後壁鑿一卧佛長5.2米,寬1.4米。據寺內石碑記載:「元至正年間鑿石佛,長數丈,卧於岩下。」洞內另有石雕佛像20餘尊,為1525年(明嘉靖四年)增鑿。卧佛岩地處太行深山的懸崖絕壁之中,兩崖相距甚近,似巨大屏風懸立,地勢險峻,環境幽雅,近年前往觀光旅遊者絡繹不絕。

龍岩大峽谷
龍岩大峽谷旅遊區位於太行山中段主脊西側,山西省昔陽縣東南部孔氏鄉境內,東鄰河北省贊皇縣嶂石岩國家風景名勝區,西距大寨森林公園76公里,旅遊區總面積140平方公里,當前開發面積近50平方公里,具有優美的山水風光,豐富的物種賦存,多樣的植被覆蓋,優越的避暑氣候,鮮明的地域文化和寶貴的歷史遺跡,在此建設旅遊風景區,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並能使其實現資源得到永續利用。

毛家大院
樂平鎮西南溝村的毛家大院位於昔陽縣城西12華里,始建於清嘉慶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它閱歷大清朝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六朝,以古樸典雅不予規整,太行風情濃郁。太行清代民居毛家大院太行風情、歷史悠久、造型莊重、情趣別致、典雅濃郁的儒文化品味。
毛家大院背山面水、依山而建。整個建築群有一街兩巷六組大院、十五個相互貫通小院組成,雖經歲月滄桑保存基本完整,現有房屋120餘間,窯洞20餘孔。毛宅院落集軸線布局前堂後院,座西向東為基本特徵,如三益堂大院主體建築居中,左右廂房對稱,前中後三園逐級遞升,院院相通,充分體現了以禮為本的儒文化內涵。
……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