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全球治理模式

全球治理模式

發布時間: 2021-02-15 02:24:06

『壹』 什麼是"全球治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角色發生了那些重要變化

全球治理屬於多邊外交范疇,現代全球治理起始於1945年以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和附屬職能部門為中心的雅爾塔體系。這個體制形態包括聯合國和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世界銀行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等。
20世紀70年代以後,7國集團成為主要由發達國家協調世界經濟與政治的「大國俱樂部」。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中國、印度、巴西為代表的部分發展中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新興經濟體與發達國家的力量差距明顯縮小。自2003年後,7國集團根據不同議題邀請新興發展中國家代表進行對話,逐步形成G7+5等對話機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證明,現有的國際體系和全球治理機制已經無法適應全球化新形勢,也無法破解全球化快速發展引發的新挑戰和新問題。

在參與全球治理與制度建設的過程中,中國經歷了從參與者到建設者,再到引領者的三重身份轉換。從1971年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開始,中國真正地參與到了國際制度建設之中;而改革開放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發展的利益相關者和制度建設者;2000年以後,中國努力成為國際制度建設的引領者。G20峰會在杭州的圓滿召開,體現了中國聲音、中國責任、中國擔當和中國主張,證明中國在二十國集團這樣的國際制度框架內參與全球治理的作用明顯增加。
中國的角色轉變建立在國際制度不斷發展演進的大背景下。陳岳將國際制度分為傳統型、改良型和創新型三種。傳統型是指二戰以後,在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的基礎之上建立的國際制度,例如聯合國體制、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改良型國際制度指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後新出現的國際合作制度,以及那些對傳統型制度進行過適當改革與調整的制度,例如亞太經合組織、東盟與中日韓的「10+3」機制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等;而目前的創新型國際制度則是由中國和其他新興發展中國家倡導建立的。創新型的國際制度與原有國際制度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是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來推動新國際制度的誕生,而中國在其中應當發揮引領、主導的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袁正清認為,現在的全球治理模式主要由西方國家主導,具有很強的排他性,但隨著新興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原有的治理模式已不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合法性明顯不足。當前的國際社會需要一種著眼於當前和長遠的治理挑戰,更包容、更平衡的全球治理方案。中國在全球治理方面應發揮更大作用,積極參與治理規則的制定工作,為全球治理提供創造性的中國方案,增強中國在全球治理活動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貳』 全球治理中主要治理范疇包括什麼治理

根據「全球治理委員會」的定義:治理是個人和制度、公共和私營部門管理其共同事務的各種方法的綜合。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其中,沖突或多元利益能夠相互調適並能採取合作行動,它既包括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包括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由此可見,全球治理的基本特徵包括:一是全球治理的實質是以全球治理機制為基礎,而不是以正式的政府權威為基礎。二是全球治理存在一個由不同層次的行為體和運動構成的復雜結構,強調行為者的多元化和多樣性。三是全球治理的方式是參與、談判和協調,強調程序的基本原則與實質的基本原則同等重要。四是全球治理與全球秩序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全球秩序包含那些世界政治不同發展階段中的常規化安排,其中一些安排是基礎性的,而另一些則是程序化的。
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
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包括五個方面:
一是全球治理的價值。即在全球范圍內所要達到的理想目標,應當是超越國家、種族、宗教、意識形態、經濟發展水平之上的全人類的普世價值。
二是全球治理的規制。即維護國際社會正常秩序,實現人類普世價值的規則體系,包括用以調節國際關系和規范國際秩序的所有跨國性的原則、規范、標准、政策、協議、程序等。
三是全球治理的主體。即制定和實施全球規制的組織機構,主要有三類:(1)各國政府、政府部門及亞國家的政府當局;(2)正式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3)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會組織。
四是全球治理的客體。指已經影響或者將要影響全人類的、很難依靠單個國家得以解決的跨國性問題,主要包括全球安全、生態環境、國際經濟、跨國犯罪、基本人權等。
五是全球治理的效果。涉及到對全球治理績效的評估,集中體現為國際規制的有效性,具體包括國際規制的透明度、完善性、適應性、政府能力、權力分配、相互依存和知識基礎等。有學者把上述五個核心要素轉化成五個問題:即為什麼治理、如何治理、誰治理、治理什麼、治理得怎樣。
全球治理的基本模式
在各治理主體參與全球治理的過程中,由於其自身特色以及在國際體系中的不同地位,體現出三種不同的治理模式:一是國家中心治理模式。即以主權國家為主要治理主體的治理模式。具體地說,就是主權國家在彼此關注的領域,出於對共同利益的考慮,通過協商、談判而相互合作,共同處理問題,進而產生一系列國際協議或規制。二是有限領域治理模式。即以國際組織為主要治理主體的治理模式。具體地說,就是國際組織針對特定的領域(如經濟、環境等領域)開展活動,使相關成員國之間實現對話與合作,謀求實現共同利益。三是網路治理模式。即以非政府組織為主要治理主體的治理模式。具體地說,就是指在現存的跨組織關系網路中,針對特定問題,在信任和互利的基礎上,協調目標與偏好各異的行動者的策略而展開的合作管理。
全球治理的制約因素
當然,當前的全球治理也面臨著諸多制約因素,所以對全球治理的前景不能抱過分樂觀的態度。這主要體現在:一是各民族國家在全球治理體系中極不平等的地位嚴重製約著全球治理目標的實現。富國與窮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發展程度和綜合國力上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作用也極不相同,它們在全球治理的價值目標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二是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結束後它加緊奉行單邊主義的國際戰略,對公正而有效的全球治理造成了直接的影響。三是目前已有的國際治理規制一方面還遠遠不盡完善,另一方面也缺乏必要的權威性。四是全球治理的三類主體都沒有足夠的普遍性權威,用以調節和約束各種國際性行為。五是各主權國家、全球公民社會和國際組織各有自己極不相同的利益和價值,很難在一些重大的全球性問題上達成共識。六是全球治理機制自身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如管理的不足、合理性的不足、協調性的不足、服從性的不足和民主性不足等。

『叄』 中國倡議的全球治理體系以什麼為目標

全球治理理論是順應世界多極化趨勢而提出的旨在對全球政治事務進行共同管理的理論。該理論最初由社會黨國際前主席、國際發展委員會主席勃蘭特於1990年在德國提出。1992年,28位國際知名人士發起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員會」(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並由卡爾松和蘭法爾任主席,該委員會於1995年發表了《天涯成比鄰》(Our Global Neighborhood)的研究報告,較為系統地闡述了全球治理的概念、價值以及全球治理同全球安全、經濟全球化、改革聯合國和加強全世界法治的關系。

中文名
全球治理
外文名
Global governance
時間
1990年
提出人
勃蘭特
提出地
德國
快速
導航
概念內涵

基本模式

實踐意義

制約因素
核心要素
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包括五個方面:
一是全球治理的價值。即在全球范圍內所要達到的理想目標,應當是超越國家、種族、宗教、意識形態、經濟發展水平之上的全人類的普世價值。
二是全球治理的規制。即維護國際社會正常秩序,實現人類普世價值的規則體系,包括用以調節國際關系和規范國際秩序的所有跨國性的原則、規范、標准、政策、協議、程序等。
三是全球治理的主體。即制定和實施全球規制的組織機構,主要有三類:(1)各國政府、政府部門及亞國家的政府當局;(2)正式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3)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會組織。
四是全球治理的客體。指已經影響或者將要影響全人類的、很難依靠單個國家得以解決的跨國性問題,主要包括全球安全、生態環境、國際經濟、跨國犯罪、基本人權等。
五是全球治理的效果。涉及到對全球治理績效的評估,集中體現為國際規制的有效性,具體包括國際規制的透明度、完善性、適應性、政府能力、權力分配、相互依存和知識基礎等。
有學者把上述五個核心要素轉化成五個問題:即為什麼治理、如何治理、誰治理、治理什麼、治理得怎樣。
概念內涵
根據「全球治理委員會」的定義:治理是個人和制度、公共和私營部門管理其共同事務的各種方法的綜合。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其中,沖突或多元利益能夠相互調適並能採取合作行動,它既包括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包括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由此可見,全球治理的基本特徵包括:一是全球治理的實質是以全球治理機制為基礎,而不是以正式的政府權威為基礎。二是全球治理存在一個由不同層次的行為體和運動構成的復雜結構,強調行為者的多元化和多樣性。三是全球治理的方式是參與、談判和協調,強調程序的基本原則與實質的基本原則同等重要。四是全球治理與全球秩序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全球秩序包含那些世界政治不同發展階段中的常規化安排,其中一些安排是基礎性的,而另一些則是程序化的。[1]
基本模式
在各治理主體參與全球治理的過程中,由於其自身特色以及在國際體系中的不同地位,體現出三種不同的治理模式:一是國家中心治理模式。即以主權國家為主要治理主體的治理模式。具體地說,就是主權國家在彼此關注的領域,出於對共同利益的考慮,通過協商、談判而相互合作,共同處理問題,進而產生一系列國際協議或規制。二是有限領域治理模式。即以國際組織為主要治理主體的治理模式。具體地說,就是國際組織針對特定的領域(如經濟、環境等領域)開展活動,使相關成員國之間實現對話與合作,謀求實現共同利益。三是網路治理模式。即以非政府組織為主要治理主體的治理模式。

『肆』 在2015年巴黎會議之後,全球氣候變化治理模式發生轉型,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模式就是強調各個國家,各個地區

在2015年巴黎會議之後,全球氣候變化治理模式發生轉型,即由原來的自上而下內向未來的自下容而上的轉變,分析了從氣候變化、能源轉型到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沖擊,以及與中國正在進行的轉型發展的契合關系,探討了國際合作的途徑。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模式改變的核心就是強調各個國家、各個地方自立規劃、自願減排、全球評審,實現自主貢獻目標,這與「全球共識年」的宗旨不謀而合。

『伍』 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模式改變的核心是強調什麼

雖然互抄聯網具有高度全球化襲的特徵,但每一個國家在信息領域的主權權益都不應受到侵犯,互聯網技術再發展也不能侵犯他國的信息主權。在信息領域沒有雙重標准,各國都有權維護自己的信息安全,不能一個國家安全而其他國家不安全,一部分國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國家不安全,更不能犧牲別國安全謀求自身所謂絕對安全。國際社會要本著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則,通過積極有效的國際合作,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路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
每一個國家在信息領域的主權權益都不應受到侵犯,互聯網技術再發展也不能侵犯他國的信息主權。信息主權是互聯網時代國家主權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是對國家主權思想的思想發展,也是對世界各國的提醒,無論你的技術如何先進、領先都不能肆意侵擾他國,信息主權不容侵犯,網路時代必須尊重信息主權。

『陸』 全球治理中最重要的治理范疇是什麼治理

在各治理主體參與全球治理的過程中,由於其自身特色以及在國際體系中的不同地位,體內現出三種不同的治容理模式:一是國家中心治理模式。即以主權國家為主要治理主體的治理模式。具體地說,就是主權國家在彼此關注的領域,出於對共同利益的考慮,通過協商、談判而相互合作,共同處理問題,進而產生一系列國際協議或規制。二是有限領域治理模式。即以國際組織為主要治理主體的治理模式。具體地說,就是國際組織針對特定的領域(如經濟、環境等領域)開展活動,使相關成員國之間實現對話與合作,謀求實現共同利益。三是網路治理模式。即以非政府組織為主要治理主體的治理模式。具體地說,就是指在現存的跨組織關系網路中,針對特定問題,在信任和互利的基礎上,協調目標與偏好各異的行動者的策略而的合作管理。

『柒』 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模式改變的核心是什麼

減少投入產出,一個節儉的世界,人類能做到嗎?
大宇宙自然之律是生和滅,妙的是它通過我們自己的手來執行它。
人類僅能做到剜肉補瘡。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