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西漢治理環境

西漢治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15 00:45:59

A. 西漢最強盛的時期是由哪位皇帝治理

西漢時期最強盛的時期是漢宣帝時期,史稱昭宣之治。漢宣帝是漢武帝的曾孫,衛太子劉據的孫子。漢武帝長期對匈奴用兵,基本上解決了匈奴問題,但是離解決匈奴問題還是有距離。但是漢武帝為此付出的代價也相當大,漢朝出出了民升調蔽的現象。因此到了漢武帝末期對匈奴的戰爭基本上是以失敗告終,漢武帝不得不調整政策,回到修養民生的軌道上來。漢武帝死後,遺命霍光、金日的、桑弘羊、上官桀四人輔佐年幼的漢昭帝,實際上是霍光大權獨攬。霍光繼續漢武帝時制度的修養生息的政策,國家力量逐步恢復。漢昭帝去世,由於沒有子嗣,因此只好從漢武帝的子孫中找繼承人。權臣霍光先是找了昌邑王劉賀,但是昌邑王令霍光很不滿意,因此霍光發動政變廢掉了昌邑王。這時有大臣提議立衛太子劉據的唯一後代劉病已。霍光認為不錯,於是立劉病已為皇帝。劉病已當時在民間,經有十八九歲,是一位僅具有皇族民份的平民百姓。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使得衛太子全家死光,僅留下劉病已一人存活下來。而且劉病已剛出生沒多久,也被下到詔獄等侯處決。好在事後漢武帝事後了漸漸了解到真象,知道太子劉據的冤情,下令赦免太子。可是詔書晚了一步,太子劉據藏身的地方官在接到詔書前已經攻殺了太子及其兩個兒子。漢武帝內心非常悲痛,於是又下令誅殺挑起巫蠱之禍的人。於是詔獄連年不決,劉病已也就只好獃在監獄里了。不過劉病已的遭遇也得到了一些正直之士的同情。時任廷尉獄吏的丙吉(字少卿)就是其中之一。他憐憫年幼的劉病已無辜,於是在監獄中找了兩個有奶水的女犯人照顧劉病已。劉病已就這樣慢慢長大。晚年的漢武帝非常多疑,有人說南面監獄中有天子氣,漢武帝下令反長安監獄中的犯人無論罪的大小全部誅殺。不過當使者拿著漢武帝的詔令到了丙吉所管的監獄時,丙吉堅決地阻擋了使者,說:「皇曾孫在此,任何人不得擅入!」。使者三番幾次都無法進入監獄執行命,只好回報漢武帝。漢武帝沒想到自己還有個曾孫在人世,於是下令赦免了犯人,皇曾孫劉病已則從監獄中接了出來交由掖庭撫養。出獄後的劉病已得到了一些祖父當年部下的照顧。其中就有時任掖庭令的張賀。張賀是漢武帝時大臣張湯的兒子,曾任衛太子的家令,與衛太子劉據交情很深。巫蠱之禍,張賀也受牽連,被處以宮刑(閹割)。事件過去後,張賀被任命為掖庭令。劉病已到了掖庭後,張賀從生活和學習上無微不至的照顧劉病已,為他延請名師教育劉病已。所以當劉病已長大後已經精通儒家經典了。劉病已漸漸長大,離開掖庭,來到祖母史良娣(衛太劉據的良娣)娘家。史良娣的母親和兄弟也很憐憫劉病已的不幸遭遇,對他也很照顧。又過了幾年,劉病已來到了長安求學。當他到了結婚年齡時,張賀又開始為他的婚姻發愁。因為劉病已是皇曾孫身份,如果選一般的人家不太好,但是名門大戶對他避之唯恐不及,怎麼還會把女兒嫁給這位淪為平民的皇孫。於是張賀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劉病已,可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時為右將軍的張安世時,張安世沒有答應。於是張賀只好只選了一位姑娘,就是他的部下許廣漢(也受過宮刑)的女兒許平君。許家很有錢,是當時的暴發戶。劉病已結婚後與妻子的感情很好。不久他們生下了後來當上皇帝的漢元帝。而且婚後的劉病已遍游三輔,開拓了眼界。霍光廢掉了昌邑王,經過對其他有資格繼任的諸侯王考察後都不滿意。當丙吉向他舉薦了劉病已時,霍光大為滿意。其實這是他出於自己的私心。要知道當時諸侯王都有自己的一套人班子,上台自然會用自己的人馬。而劉病已平民百姓一個,沒有自己的勢力,正適合自己的控制,以方便自己專權。於是霍光向自己的外孫女上官太後說明,傀儡一個的上官太後根本沒有反駁的權力,於是封劉病已為陽武侯,同一天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本始。宣帝初即位,政事一決於光。朝臣和上官太皇太後都認為應立霍光的小女兒霍成君為皇後,但宣帝顧念舊情,「詔求微時故劍」,於是群臣議決立許平君為皇後。霍光的夫人顯非常惱怒,於本始三年派人鴆殺許皇後(謚號「恭哀皇後」),霍光授意宣帝不追查此事;次年,霍成君如願以償成為皇後。地節二年(前68年)霍光病逝,宣帝開始親政,逐步開始剝奪霍家的權力,霍家人開始感到恐懼。地節四年(前66年)霍家試圖發動政變,事情敗露,遭鏟除,霍皇後也同年被廢,於十二年後被迫自殺。由於宣帝長期在民間生活,深知民間疾苦,所以他在位時期,勤儉治國,進一步確定儒家地位,而且還很放鬆人民的思想,對大臣要求嚴格,特別是宣帝親政以後,漢朝的政治更加清明,社會經濟更加繁榮。在親政的二十年中,他著重於整肅吏治,加強皇權。他不但族滅了腐敗的霍氏家族,而且誅殺了一些地位很高的、腐朽貪污的官員。為維護法律正常行使,宣帝設置治御史以審核廷尉量刑輕重;設廷尉平至地方鞠獄,規定郡國呈報獄囚被笞瘐死名數,重視民命之餘又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此外宣帝又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宮講論五經異同,目的是為了鞏固皇權、統一思想。其餘如廢除一些苛法,屢次蠲免田租、算賦,招撫流亡,在發展農業生產方面繼續霍光的政策。對周邊異族的關系,則軟硬皆施。神爵元年(前60年),先零部(屬羌族)與諸羌聯盟並和匈奴借兵,企圖對漢復仇。宣帝派後將軍趙充國、弩將軍許延壽出金城攻擊西羌,均獲勝利,留趙充國屯田。神爵二年五月(前59年),羌族殺其首領楊玉、猶非等,遂降漢。宣帝設金城屬國,撤回屯田軍。襲破車師。時匈奴發生內亂,呼韓邪單於於甘露三年(前51年)親至五原塞上請求入朝稱臣,成了漢朝的藩屬,宣帝又得以完成武帝傾國之力而未完成的事業。漢宣帝在位期間,「吏稱其職,民安其業」,號稱「中興」,應該說,宣帝統治時期是西漢武力最強盛、經濟最繁榮的時候,因此史書對宣帝大為贊賞,曰:「孝宣之治,信賞必罰,文治武功,可謂中興」。他與前任漢昭帝劉弗陵的統治被並稱為昭宣之治。黃龍元年(前49年),漢宣帝去世,在位25年,享年43歲,謚號孝宣皇帝,東漢建武年間上廟號中宗 ,逝後葬於今天西安市東郊的杜陵。漢宣帝為人與仁弱的祖父衛太子劉據很不相同,其作風很像曾祖父漢武帝劉徹。他雖然自幼學儒,但是行事作風卻頗象法家。因此招致了崇儒有兒子漢元帝的不滿。漢宣帝為此訓斥兒子道::「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用德教,用周政乎?」 。其實以後歷朝歷代的皇帝無不遵循此道,即所謂的「外儒內法」,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滿口仁義道德,私下裡男盜女娼」。漢宣帝時期,人才濟濟。漢宣帝無論內政還是外交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正是在他任內,漢朝達到了巔峰。國力空前強盛,侵擾漢代100多年的匈奴終於被他馴服,呼韓邪單於款塞,向漢代稱臣,淪為漢朝的附屬國,這是漢武帝做夢都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也是在他的時期,校尉陳湯斬殺匈奴的郅支單於,並在奏書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而後將軍趙破奴平定了羌亂。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漢朝在西域建立西域都護府,把西域正式納入漢朝的版圖,鄭吉為第一任西域都護。

B. 漢朝時期主要對黃河進行了哪些治理

兩漢時大規模治來理黃河有自兩次
第一次:西漢初期,黃河下游決口,十幾個郡縣遭受洪災,漢武帝下令治理黃河,親臨治河工地,命隨從的文官武將都去背柴草,堵塞決口。
影響:經過這次治理,有八十多年,黃河下游沒有發生過大水災
第二次:西漢末年,黃河水患又嚴重起來,東漢明帝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修河。經過幾次十萬人一年的辛勤勞動,疏通黃河,修建了千餘里的黃河大堤。
影響:黃河下游幾十個縣,被淹的土地又變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後的八百多年裡,黃河沒有改道

C. 為了管理西域地區,西漢政府採取了什麼措施,有何意義

設置西域都護府,最重要的意義是正式在西域設官、駐軍、推行政令,開始行使國家主權,西域從此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漢西域都護府的建立有著重要意義。首先是使西域諸國擺脫了匈奴的殘酷統治,轉向生產技術先進,經濟比較發達的漢王朝,從而加強了與內地經濟、政治與文化的聯系。這種聯系無疑是有利於當地社會發展的,對於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有著深遠的影響。匈奴是個奴隸制國家,在西域設置「僮僕都尉」,目的是向各國勒索奴婢和財物,「備其逋租,高其價值,嚴以期會」(《後漢書·班勇傳》),以最大限度的剝削強加在各族人民頭上。漢開西域後情況迥然不同,諸國不需向漢貢賦納稅,漢派駐在西域的戍卒和官員,其給養供奉完全取之於屯田和內地朝廷,不要各國負擔。同時,內地的農業灌溉技術和冶煉工業等由此而傳播到西域,促進了當地生產力的提高。漢朝的統一有效的治理,使西域有了一個比較安定的生活環境,這也符合於各族人民的願望。因此,西域各國「不樂匈奴」而「慕漢」。每當漢不在西域設置都護,匈奴勢力卷土重來的時候,西域諸國無不「區區東望扣關者數矣」(《後漢書·西域傳》),熱切地嚮往著內地,希望能重開玉門關、陽關,恢復漢的管轄。
西域都護府使被匈奴切斷了的「絲綢之路」得以恢復發展,暢通無阻,各國人民在這條中西交通要道上撒下了友誼的種子。西域的胡麻(芝麻)、胡豆(蠶豆、豌豆等)、胡瓜(黃瓜)、胡蔥(大蔥)、胡蘿卜等植物和駱駝、驢、馬的優良品種傳入中原,內地的絲綢織品和鐵器等工藝品、生產品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東西方的交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地豐富了各國人民的生活。
漢西域都護府這種管轄方式,也為中國後世王朝開創了先例,十六國後涼呂光在統一西域後,曾仿效漢代,設置西域大都護,行使主權。唐代,在邊區各族先後統轄在一個政府下之後,也分別設置了都護府。唐東北有「安東都護府」;北邊有「安北」、「單於」等都護府;西北有「安西」、「北庭」等都護府;西南有「保寧」、「支南」都護府。這都借鑒於漢代,適應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形成和鞏固的需要,有著積極的歷史作用。
西域都護府的設立,保障了東西商路的暢通,加強了中原地區和西域廣大地區的交流,以及對西域地區的管理。

D. 概述西漢對西域的有效管轄方式

概述答案:
1 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保護商旅往來;2 漢武帝時西漢依靠強盛國力對匈奴展開了長達十年的軍事反攻,衛青,霍去病率兵與匈奴進行三次大戰,匈奴受重創,被迫遷徙漠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絲綢之路商旅往來;3 漢朝的和親等行為與西域各國和平相處也是對絲綢之路的保護;4 漢明帝時班超經營西域,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

相關歷史:
秦朝滅亡後,劉邦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西漢王朝。漢朝自立國之初,就別無選擇地承擔起了與匈奴爭雄的歷史使命。自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起,漢朝與匈奴的政治軍事較量就一直處於白熱化狀態。匈奴騎兵對漢朝北部疆域的不斷襲擊,成為西漢王朝初期統一疆域內國土安全和邊防穩固的嚴重威脅。為爭取休養生息、增強國力的時間和空間環境,西漢帝國的文帝(劉恆)、景帝(劉啟)兩朝,只能無可奈何地對匈奴採取和親以及貨賄政策,才與匈奴勉強保持了相對和平的關系。即便如此,匈奴依然於公元前176年(漢文帝四年)前後首先西進控制了西域,並在天山以南設置「僮僕都尉」,先於西漢王朝在西域實施了具有實質意義的統治。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後,為了進一步積蓄力量,繼續推行文、景遺策,經過數十年休養生息的西漢王朝,逐漸形成了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國力雄厚的強盛國勢。於是,漢武帝開始主動採取強勢的對外政策。一方面繼續積極發展經濟,全面整頓軍備,做好打擊匈奴的國內准備;另一方面則擬與數遭匈奴擊敗而西遷的大月氏及其他中亞小國結成聯盟,做好徹底擊敗匈奴的「國際」外交准備。從武帝起,西漢王朝對西域的經營和統治,主要採取了征伐、厚賂、恩威並施等政策。

在武力征伐方面,漢武帝首先出兵奪取河西走廊,接著多次進軍西域,憑藉赫赫武功啟動了經營西域的歷史進程。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元狩二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漢軍大敗在河西走廊一帶駐牧的匈奴軍隊,並在此地先後設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開始以河西為前沿基地與匈奴直接爭奪西域。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元封三年),漢朝使者出使西域被殺,漢將趙破奴率領屬國及郡兵數萬西擊姑師(今新疆吉木薩爾縣)、樓蘭(今新疆羅布泊一帶)報了一箭之仇。經艱苦鏖戰,趙破奴俘虜樓蘭王,剿滅姑師政權,一時間「暴兵威以動烏孫、大宛(今費爾干納)之屬」,西域諸國無不震懾。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大宛(建於蔥嶺的西域古國)殺西漢使者車令,再次觸怒了西漢朝廷。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屬國兵卒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西擊大宛。此次西征規模雖然龐大,但由於西域諸國「各堅城守,不肯給食」,漢軍「皆飢疲」。在飢寒交迫的境況下,漢軍損失慘重,李廣利被迫回師敦煌,「士還不過什一二」。漢武帝認為,此番遠征耗費了王朝巨大的軍力財力,但最終竟然是「宛小國而不能下,則大夏之屬漸輕漢」,「烏孫、輪台易苦漢使,為外國笑」的尷尬結果,實在使人難以釋懷。於是,武帝在公元前102年(漢武帝太初三年)再次下詔「發天下七科謫,及載備給貳師」,責令貳師將軍李廣利再次出兵大舉西征,以雪前恥。此次遠征,西漢大軍圍困大宛四十餘日,最終逼迫「宛貴人殺王出降」,漢朝選立「遇漢使善者名昧蔡者為宛王,與盟而罷兵」。這些重大的軍事行動,尤其是西擊大宛的大規模征伐,威鎮了西域各地。西域諸國紛紛遣子為質,表示降服,西漢王朝以武力手段經營西域的政策取得顯著成效。

在經濟交往和財貨賂遺(wèi)方面,博望侯張騫的兩次出使西域堪稱成功的典範。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建元三年),漢武帝派張騫率使團第一次出使西域,以期與遠徙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結盟,共同抗擊匈奴。張騫率領使團歷盡艱辛,但因長期被匈奴扣押滯留,輾轉周折耗時十三載後才返回長安。此次西行雖然沒有達到出使的初衷,但卻為漢武帝帶回了許多關於西域的有價值的重要情報:有如「大宛及大夏(塞種人吐火羅部所建的中亞小國)、安息(今伊朗高原至兩河流域)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其北則大月氏、康居(蔥嶺小國)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等。漢武帝獲悉這些新鮮而重要的信息後,產生了採取遠交政策的想法,即「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重九澤,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匈奴渾邪王投降西漢,河西一帶空無匈奴,西漢與西域聯系的道路暢通,漢王朝開展和平外交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張騫建議武帝「厚賂烏孫,招以東居故地。漢遣公主為夫人,結為昆弟」,可斷匈奴右臂,烏孫之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為外臣」。武帝接受張騫的建議,決定採取「厚賂」的經濟攻勢來招撫西域諸國。於是,武帝拜張騫為中郎將,攜帶「牛羊以萬數,賚金幣帛直數千巨萬」,組成三百人的龐大使團第二次出使,前往西域「厚賂」烏孫。西漢使團到達烏孫後,張騫「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面對漢朝的親善舉措,西域諸國很快就產生了回應,各國紛紛派遣本國使者,隨漢使不辭萬里到達長安答謝西漢朝廷,這就為西域諸國了解西漢和西漢王朝進一步了解西域又創造了更為便利的條件,「厚賂」攻勢政策初見成效。此後,西漢王朝又大規模向西域派遣使團,不斷加強對西域諸國的經濟攻勢。

征伐和厚賂政策在經營西域方面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懾於匈奴在西域的強大威勢,西域諸國在政治態度上卻依然大多搖擺於西漢、匈奴兩大強權之間。為徹底打破這種兩屬猶疑的局面,西漢王朝採取「恩威並施」的政策和謀略,最終實現了一統西域的政治理想。

「恩威並施」政策和謀略的主要內容是和親、誅滅異己、扶持親漢勢力等,政策的執行者往往是西漢王朝派駐西域的軍政長官、使節以及和親公主。公元前101年(漢武帝太初四年),西漢王朝在天山南部的輪台(今新疆輪台縣策大雅)、渠犁(今新疆庫爾勒市西)等地駐兵數百人進行屯田,並設「使者校尉」等軍政長官來具體統領管轄。後來,「使者校尉」又改稱為「護鄯善以西使者」。公元前77年(漢昭帝元鳳四年),漢持節使者、平樂監傅介子殺樓蘭王歸,立尉屠耆為樓蘭王,使樓蘭俯首歸漢。在和親方面,西漢王朝曾把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公主遠嫁烏孫。細君公主在烏孫期間,由於語言不通而生活難以習慣,思鄉之情與日俱增,時間不長就在憂悶中早逝。細君公主死後,為了繼續維護漢朝和烏孫的和親聯盟,漢武帝又把楚王劉戊的孫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昆彌(烏孫王稱號)軍須靡。解憂公主到烏孫國後,積極參與政事,致力於興國安邦的事業,經常不辭辛勞到各部落視察民情、訪貧問苦。如逢國中發生山洪、寒流、地震等自然災害,解憂公主都毅然奔赴前線,與烏孫牧民並肩抗洪救災,在國中贏得了崇高的聲望。解憂公主還說服烏孫王和烏孫長老,開通了烏孫國通往大宛、康居以及塔里木城郭諸國的通商渠道。公元前64年(漢宣帝元康二年),烏孫「願以漢外孫元貴靡(解憂公主與第二任丈夫、軍須靡堂弟翁歸靡之子,後為烏孫王)為嗣,得令復尚公主……結婚重親,畔(叛)絕匈奴」,提出了再次和親的要求。漢朝又以解憂公主的侄女相夫為公主,派遣長羅侯常惠等四人為使者,持節護送公主遠嫁。只是由於中途獲悉烏孫昆彌已死,國人重新擁立泥靡(軍須靡與匈奴公主所生之子,解憂公主第三任丈夫)成為新昆彌,漢朝使節於是返回長安,這次和親未能實現。此後烏孫分裂,在西漢王朝的支持下,解憂公主的長子元貴靡作了大烏孫國王(烏孫昆彌與匈奴公主的兒子烏就屠當了小烏孫國王)。解憂公主的次子萬年被立為莎車王,漢王朝還派遣奚充國為使,專門輔佐莎車王萬年。解憂公主的女兒則嫁給龜茲(今庫車)王絳賓為妻。公元前65年(漢宣帝元康元年)龜茲王妻來朝省親,西漢朝廷曾賜「以車騎旗鼓,歌吹數十人,綺秀雜繒珍數千萬」。公元前65年(漢宣帝元康元年),原莎車王之弟呼屠征在匈奴支持下殺莎車王萬年及西漢使者奚充國,聯合南道諸國,「攻劫南道,與歃盟畔漢」。西漢使者衛侯馮奉世及副使嚴昌「以節諭告諸國王」,率領西域諸國兵25000餘人,分南、北兩路夾擊莎車,攻拔其城,呼屠征自殺。公元前60年(漢宣帝神爵二年),匈奴統治層內部發生*,駐守西域的日逐王先賢撣「率其眾數萬騎」自願歸服漢朝。至此,西漢政府終於統一西域,並設置了代表中央管轄西域的軍政機構「西域都護府」,委任護鄯善以西使者鄭吉為首任「西域都護」,駐烏壘城(今輪台縣境內),治理西域全境。西域各地首領及主要官吏都接受了西漢朝廷賜予的印綬。在這樣的時代政治背景下,中原地區的漢人或為官,或從軍,或經商,不斷進入新疆,逐漸成為新疆的世居民族之一。

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標志著西漢王朝開始在西域地區全面行使國家主權,西域成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重要的組成部分。

縱觀整個西漢時期,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經營管理已逐漸形成了一些成熟的經驗和策略。主要有:一是利用西域諸國原有官吏進行管理。西漢王朝統治西域期間,地方主要官吏基本上都接受西漢王朝的任命而「佩漢印綬」,代表西漢王朝管理西域諸國。二是西漢王朝從中原委派官吏到西域。西漢王朝在西域設有西域都護、戊己校尉、伊循都尉等官職。其中西域都護代表西漢王朝總領西域事務,戊己校尉和伊循都尉等負責屯田、防禦匈奴,並兼管駐地附近諸國事務。三是不斷派遣使者參與西域管理。使者直接受命於西漢皇帝,其職責主要是代表朝廷冊封西域諸國王侯官吏並輔助西域都護、和親公主處理西域各國的重大事件。四是漢和親公主參與西漢王朝對烏孫及其他諸國的管理。其中解憂公主在西漢王朝治理西域(尤其是烏孫)的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為維護西北疆域的穩定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東漢王朝建立之後,在西域先設「西域都護」,後置「西域長史」,繼續行使對天山南北各地的軍政管轄權。但是,東漢王朝對西域的經營並不是有始有終的,而是時斷時續的。大致經歷了三次由絕到通的過程,史稱「三絕三通」。

第一次由絕到通:東漢初年至公元75年(漢明帝永平十八年)。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期,西域諸國屢屢派遣使節請求內屬,並請恢復設置西域都護。由於東漢政權草創之初百廢待興的緣故,西域各國的這一請求一直未能得到東漢王朝的應允。公元41年(漢光武帝建武十七年),莎車(今莎車、葉城一帶)王賢再次派遣使者請求東漢在西域恢復都護府建置,以使西域各國在政治上有所依靠。光武帝權衡得失後,聽從大司徒安豐侯竇融的意見,「賜西域都護印綬」給莎車王賢,委任其代行西域都護之權。不久,敦煌太守裴遵上書,認為「夷狄不可假以大權,又令諸國失望」,極力反對朝廷的這一舉措。於是光武帝改弦更張,重新賜封莎車王賢為漢大將軍,並令裴遵強迫莎車王使者交回西域都護印綬。東漢王朝政策的朝令夕改,嚴重影響了莎車王對東漢王朝的態度。莎車王由此開始有意脫離東漢王朝而圖謀稱霸西域,從而加劇了西域的動盪。公元46年(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西域諸國再次請求派遣王子到東漢為人質,期望得到東漢王朝的庇護,而光武帝卻認為「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也」,再次拒絕了西域諸國的懇請。光武帝從無視西域諸國「內屬」,到企圖委託莎車王代為管理西域,再到任由「東西南北自在也」的變化,說明東漢王朝在建立初期還沒有形成明確而穩定的西域政策。

公元72年(漢明帝永平十五年),針對北匈奴不斷南侵的緊張態勢,東漢王朝緊急磋商抗擊匈奴的萬全良策。駙馬都尉耿秉認為:「唯有西域,俄服內屬,其勢易乘也……先擊白山,得伊吾,破車師,通使烏孫諸國以斷其右臂……然匈奴可擊也。」建議孝明帝以西域為突破口,徹底解決匈奴問題。耿秉的建議得到了孝明帝及朝廷諸多大臣的贊同。於是,駙馬都尉耿秉及奉車都尉竇固奉旨領軍出屯涼州。公元73年(漢明帝永平十六年),耿秉、竇固等領兵出擊匈奴呼衍王於天山,東漢大軍向西挺進抵達蒲類海(今巴里坤湖),攻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市西北)之地。初戰取得勝利後,東漢王朝在伊吾設置宜禾都尉,留駐將士屯墾戍守。

東漢西征大軍攻佔伊吾的同時,還採取剛柔並濟的策略,派遣班超率使團出使天山以南諸國。此舉的目的意在先禮後兵,即以使團為先鋒招降西域諸國,如遇拒降者則以軍隊為後援,加以武力征伐。公元74年(漢明帝永平十七年),竇固率部擊破車師(今新疆吐魯番),東漢王朝在西域重新設置西域都護和戊己校尉,初步完成了對西域統一的重任。然而,公元75年(漢明帝永平十八年)明帝死後,在北匈奴的支持下,西域焉耆(今新疆焉耆縣)、龜茲(今新疆庫車縣)等國圍攻並殺死西域都護陳睦。與此同時,北匈奴和車師後王又聯合圍攻西域戊校尉耿恭和已校尉關寵。此圍雖經耿恭率部苦守兩年始解,但東漢王朝在西域的統治卻從此陷入了困境。

第二次由絕到通:公元75年至公元107年(漢安帝永初元年)

公元75年(漢明帝永平十八年)漢明帝劉庄死,章帝劉■(dá)繼位。此時,東漢朝廷就如何應對西域困境,面臨兩種選擇:一是出兵*北匈奴,平定西域叛亂;二是撤回西域軍力,放棄西域。章帝採納了校書郎楊終的建議而選擇了後一種意見,下詔撤回了西域的戍守駐軍。

東漢王朝雖下令撤走西域所有統治機構,但派駐西域的各級官吏並未因此完全撤盡。特別是駐守天山南部的班超,在疏勒(今新疆喀什市)、於闐(今新疆和田地區)王侯及臣民的苦心勸阻和挽留下,在撤退途中重新返回駐地,繼續留在西域。班超的留駐為東漢王朝第二次統一西域做了大量的鋪墊准備工作,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班超返回疏勒時,西域形勢已相當嚴峻:北匈奴不但占據了北道諸國,而且重點盤踞在疏勒、鄯善(今新疆若羌一帶)兩地,基本封死了西域與中原往來的咽喉要道。面對這種殘酷形勢,班超一面以疏勒為根據地,聯合周邊諸國抗擊匈奴,一面上書章帝稱:「臣竊見先帝欲開西域,故北擊匈奴,西使外國。鄯善、於闐即時向化……前世議者皆曰取三十六國,號為斷匈奴右臂,今西域諸國,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貢奉不絕,唯焉耆、龜茲獨未服從,」請求朝廷以積極的態度恢復經營西域。班超提出「與諸國連兵,歲月之間,龜茲可擒。以夷狄攻夷狄,計之善者也」,並認為「兵可不出中國而糧食自足」。章帝採納了班超的良策,於公元84年(漢章帝元和元年)派遣徐幹、和恭領兵挺進西域增援班超。班超先攻莎車,在打敗龜茲等國援軍後,收復了莎車。公元91年(漢和帝永元三年),龜茲、姑墨(今新疆阿克蘇)、溫宿(今新疆烏什縣)等國遣使稱臣。至此,西域諸國除焉耆、危須(今新疆和碩縣)、尉犁(今新疆尉犁縣)等國因擅殺前任都護陳睦而拒不投降外,其餘全部重新向東漢納貢稱臣。同年,東漢王朝封班超為西域都護,封徐幹為西域長史,恢復了對西域的軍政管轄。公元94年(漢和帝永元六年),班超率領西域諸國兵7萬余,攻破焉耆王及尉犁王等,西域諸國「皆納質內屬」,東漢王朝再次統一西域。

繼承班超擔任西域都護這一要職的任尚,未能延續班超治理西域的政策,而是以嚴苛的為政措施,終於激發了西域諸國的再次反叛。公元106年(漢殤帝延平元年),西域諸國聯合圍攻任尚於疏勒。雖然任尚平息了這次叛亂,但由此而產生的後遺症,即使段禧繼任西域都護一職後,也未能使西域的動盪局面恢復穩定。不久,龜茲、溫宿、姑墨等國又先後反叛。這樣,就使得東漢王朝對西域的統治又一次陷入了困境。

第三次由絕到通:公元107年至東漢滅亡(公元200年左右)。

因為西域諸國的背叛,東漢朝廷又以「其險遠,難相應赴」,而「詔罷都護」。公元107年(漢安帝永初元年),漢安帝派遣騎都尉王弘帶領關中軍隊西進,迎還西域都護段禧及伊吾、柳中(今新疆鄯善西南的魯克沁)等地屯田吏士,東漢三「絕」西域。

公元119年(漢安帝元初六年),北匈奴與西域諸國「共為邊寇」,敦煌太守曹宗派長史索班,領兵千餘人屯於伊吾以為屏障。翌年,北匈奴殺索班,占據絲綢之路北道。於是曹宗上書朝廷,建議「出兵五千擊匈奴,以報索班之恥,因復取西域」。班超的兒子班勇認為,此時應該出兵收復西域。他指出:「舊敦煌有營兵三百人,今宜復之。復置西域副校尉居於敦煌,如永元故事。又宜遣西域長史將五百人屯樓蘭(今若羌境內羅布泊一帶),西當焉耆、龜茲經路,南強鄯善、於闐心膽,北捍匈奴,東近敦煌。」經反復斟酌,東漢王朝採納了班勇的計策,置副校尉於敦煌,再次啟動了經營西域的軍事政治活動。

公元123年(漢安帝延光二年),班勇作為西域長史,領兵五百屯守柳中。在鎮守西域期間,班勇先後納降樓蘭、龜茲、姑墨、溫宿,擊敗匈奴的強大軍隊,征服並占據了前、後車師(今新疆吐魯番、吉木薩爾)。公元126年(漢順帝永建元年),班勇盪平且彌(今新疆烏魯木齊市),車師附近六國全部降漢。同年秋,班勇率領西域諸國軍隊大舉進攻匈奴,擊敗匈奴呼衍王。127年,班勇領兵出擊焉耆,焉耆王元猛遣使乞降。這場戰爭使得「龜茲、疏勒、於闐、莎車等十七國皆來服從,而烏孫、蔥嶺以西遂絕」。東漢王朝終於又恢復了對西域的控制。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東漢王朝滅亡。

比較以上的史跡,由於兩漢對西域的經營理念、攻守策略和統治方式不同,從而導致了其統治效果的大相徑庭。西漢王朝自武帝開始,就能夠有計劃地逐步完成統一西域的歷史大業,並始終對西域實施行之有效的管轄和統治;而東漢王朝對西域的經營則遠不如西漢王朝鞏固,且時斷時續,從而出現「三絕三通」局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統治者的指導思想不同。西漢王朝自漢武帝起,一改前期唯「黃老之學」是遵的成法,取消許多「休養生息」政策,變「無為」為「有為」。在政治、經濟、思想諸方面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正是在這種「大一統」思想指導下,漢武帝才產生「以義屬之,則廣地千里,重九澤,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的想法。更重要的是,這一指導思想能為後來者所繼承。這就保證了西漢王朝不但可以統一和控制西域,而且能夠使西漢王朝對西域的統治得以不斷鞏固和發展。東漢王朝則不同,光武帝劉秀建國後,就主張以「柔道」治理天下。這種治國指導思想對於大亂甫定、中興伊始的東漢初期統治的確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使東漢王朝社會經濟和生產力得以恢復與發展,但在整肅各方政治勢力和發展「國際」交往方面,則顯得軟弱無力。於是,東漢王朝出現了對內無法抑制豪強地主勢力,對外則無力解決邊疆危局的兩難困境。當西域諸國主動謀求內屬時,光武帝卻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為由加以拒絕。其後的繼承者雖然不以「天下初定」為由,對放棄經營西域尋求開脫的說辭,卻又以「西域阻遠,數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費無已」為理由,使西域屢屢孤懸塞外,任由匈奴擄掠,從而表現出更大的保守性和畏懼心理。

其次,統治西域的政策不同。從漢武帝開始,西漢王朝在「大一統」思想指導下,有計劃地開拓經營西域,並逐漸形成了一整套「恩威並施」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政策,保障西漢王朝逐步完成了統一西域的時代使命和進一步持續經營西域的歷史任務。東漢王朝則在「柔道」思想指導下,始終都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西域的政策或謀略。雖然東漢王朝派耿秉、竇固率兵西征的同時,也派遣班超率使團出使和安撫西域,對西域諸國採取剛柔並濟的策略,但這種舉措維持不足兩年,收效甚微。整個東漢時期,最值得稱道的是班氏父子對西域的經營,尤其是班超運用「以夷治夷,合小攻大,寬於降者,嚴於叛者」的政策,卓有成效地經營西域30餘年,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央政權經營西域的一個典範。

E. 西漢與東漢時期,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當時在位的皇帝分別是( ) A.漢文

西漢與東漢時期,兩次大規模治理黃河,當時在位的皇帝分別是漢武帝、漢明帝。
正確答案 C

F. 西漢中央打擊和削弱地主勢力的措施

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王國和豪強地主的勢力;
推恩令:
中國西漢武帝為削弱諸侯王勢力而頒行的重要法令。西漢自文、景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臨的嚴重問題。文帝時,賈誼鑒於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曾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這一建議,但沒有完全解決問題。漢景帝即位後,採納晁錯的建議削藩,結果吳楚七國以武裝叛亂相對抗(見吳楚七國之亂)。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亂,並採取一系列相應的措施,使諸侯王的勢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國仍然連城數十,地方千里,驕奢淫逸 ,阻眾抗命 ,威脅著中央集權的鞏固 。因此 ,元朔二年( 前127),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一建議既迎合了武帝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為武帝所採納。同年春正月,武帝頒布推恩令。推恩令下達後,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為列侯,不少王國也先後分為若干侯國。按照漢制,侯國隸屬於郡,地位與縣相當。因此,王國析為侯國,就是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這樣,漢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其後,王國轄地僅有數縣。

附益法。
諸侯也知道"朝里無人莫做官"的道理,往往賄賂中央大臣,讓他們在皇帝面前說幾句好話,附益法就是針對這個情況制定的。朝廷大臣交結諸侯,幫助其獲得不正當的利益,或者自己受賄,為附益,重者也至於棄市。

G. 西漢初王國勢力強大威脅到皇權漢武帝如何巧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漢武帝是通過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解決這個問題的,推恩令在當時能推行成功也是有潛在基礎的。接下來,具體來看一下推恩令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推行的,以及是如何推行的。

文景之治,國家實力增強,為推恩令的施行提供了基礎

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經過兩位賢明皇帝的治理,西漢的政治軍事以及經濟都快速發展,整個社會相對比較穩定,外在威脅通過和親的政策,與北方匈奴尚未有大戰發生。其實這個時期,漢文帝和漢景帝已經想對諸侯國下手了,只不過文帝的時候條件還不成熟。等待漢景帝的時候,其實大環境已經可以去削弱諸侯國的勢力了,但是景帝所採取的削藩政策太過激烈,導致了七國之亂的發生,可以說削藩失敗了。

從上面可以看出,推恩令的產生是在整個國家政治軍事都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推行的,而且這項政策會受到諸侯國內部人員的擁護,所以漢武帝才能如此巧妙化解了諸侯王的威脅,加強了中央集權。

H. 西漢,唐朝在政治、經濟方面的表現

西漢:經濟來 治理黃河,使黃河八自十多年沒有發生大水災;
安裝了犁壁,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小麥在北方廣泛種植,南方多種水稻.
絲織品使用提花機,染色技術很高.
將地方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大大增加中央的財政收入.
政治 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
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
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

唐朝:經濟 農民佔有一定土地,賦役負擔減輕,有了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社會經濟出現繁榮景象.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增強.
修建了四十多處水利工程.
南方水稻廣泛採用育秧移植栽培,產量大大增加,飲茶之風在全國盛行.
改進犁,創造灌溉工具筒車.
絲織品花色品種多,絲織技術高超.陶瓷業有所發展.
政治 用分科考試的方式來選拔人才.
與藏族和親,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與日本交往密切;派玄奘前往天竺.

我就知道這些,祝你好運!

I. 西漢的經濟狀況 吳晗

西漢時期牛耕和鐵器的使用非常普遍,手工業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尤其紡織業和瓷器製作發達。西漢是中國古代商業非常發達的一個朝代,國家的穩定和交通的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不僅國內貿易,而且對外貿易也非常發達。通過絲綢之路西漢甚至與古羅馬、印度等國家有間接的貿易關系。 [95]
農業
牛耕普遍,鐵農具推廣
西漢時牛耕更加普遍,在黃河流域逐漸盛行起來,也存在用馬耕地的現象。鐵制農具的製作與使用比較廣泛,在漢武帝時期,冶鐵業歸國家壟斷,鐵器的推廣更為迅速。不但中原地區普遍使用鐵器,而且推廣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鐵制農具的種類也增多了。僅鐵犁中,就有鐵口犁鏵、尖鋒雙翼犁鏵、舌狀梯形犁鏵,還有大型的犁鏵。水利工程的大量興建,耕作技術有了顯著的改進。特別是在山東安丘、河南中牟和陝西西安、咸陽等地都發現有鐵犁壁。犁壁的發明是耕犁改革中的一個重大發展。沒有犁壁就起不到碎土、鬆土、起壠作畝的作用。
治理黃河和興修水利
西漢的水利事業比戰國時期有了新的發展。突出的是治理黃河和關中等地興修了一些較大的水利工程。漢初,黃河屢次決堤。前132年,黃河又在瓠子(今河南濮陽西南)決口,泛濫成災,遍及16郡。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調幾萬民工前去修治。經過這次治理,黃河在八十年間沒有發生大災。治理黃河是西漢規模較大的水利工程。
漢武帝時在關中開鑿了幾條較大的灌溉渠。公元前129年,為了轉輸由關東西運的漕糧,在徐伯的領導下,征發幾萬民工開鑿了與渭河平行的漕渠。漕渠在渭河南岸,東注入黃河,長達一百多公里。修成後,不僅使這一段的漕運時間縮短一半,而且使沿渠兩岸萬余頃地受益。
與此同時,又修龍首渠。這條渠是從陝西澄城縣狀頭村引洛水灌溉陝西蒲城、大荔一帶田地。渠道要經過商顏山。這里土質疏鬆,渠岸易於崩毀,不能採用一般的施工方法。於是發明了「井渠法」,使龍首渠從地下穿過七里寬的商顏山。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
公元前111年,在鄭國渠上游修了六條輔助的小渠,稱六輔渠。前95年,從仲山口 [96] 引涇河至櫟陽 [97] ,這就是白渠。全渠長近二百里,灌溉農田4500餘頃,水中泥土又可肥田。此外,又在東泰山下引汶水灌溉農田,在甘肅境內引黃河水灌田,在安徽境內引淮水灌溉,等等。
「代田法」與「區種法」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耕作技術也有提高。漢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趙過總結了西北地區抗旱斗爭的經驗,推廣了「代田法」。
趙過還發明了耬車。耬車是一種播種機,能同時播種三行,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在遼陽三道壕西漢晚期村落遺址中發現過一件鐵制耬足,山西平陸棗園村王莽時墓葬壁畫上的三足耬畫像,證明當時已廣泛採用耬車播種技術。漢武帝曾下令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這種新式農具。
到漢成帝時,氾勝之又總結了一種新耕作方法── 「區種法」。是一種園藝式耕作技術,把土地劃成許多小區,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細作,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 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耕地面積也不斷擴大,到西漢末年,墾田面積已達8270500餘頃,人口達六千餘萬,比秦朝增加兩倍以上。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