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岩治理
① 危岩治理方案
樓主您好。這要看現場情況,如果是坡下無人區,可以採取爆破等方式徹底解決。如果無法爆破,可以採用錨樁加固,同時要加固地表,如採取護坡等形式,防止水土流失造成危險。
② 與**辦事處簽訂危岩治理合同怎麼寫
找律師
③ 崩塌或危岩體治理工程
在崩塌或危岩來體治理工作源中,常採用以下工程措施的一種或多種,應根據災害體的特徵、危險性、發展趨勢和受災范圍、對象、經濟承受能力等具體情況加以選擇。
1.全部或部分清除崩塌或危岩體
對於規模小、危險性大的崩塌或危岩體可採用爆破或開挖的方法全部清除,消除隱患。對於難以全部清除的崩塌或危岩體,可以將其上部岩土體部分清除,降低臨空面高度,減小坡度和減輕上部荷載,提高坡體的穩定性。
2.排水防滲工程
在崩塌或危岩體及其周圍地帶,地面排水系統和堵塞裂隙空洞,排走積水,減少崩塌的幾率。
3.加固邊坡、改善危岩體或土體結構
採用錨桿與錨索加固危岩體,或採用支撐墩、支撐牆等支撐措施,或採用灌漿加固增強岩土體的整體性。
4.攔擋工程
採用攔石溝、落石平台、攔石樁、障樁、攔石牆、攔石網等將崩落過程中的岩土體消能攔擋,隔離崩塌體與受災體。
5.遮擋工程
通過修建明硐、棚硐等設施對工程進行保護。
④ 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對鏈子崖危岩體的重點險段進行治理,採取了哪些治理措施
國家對子牙岩體和重點治理手段是已經提出了明確要求。
⑤ 地質災害危岩治理保修期是多久
地質災害危岩治理保修期沒有明確規定,雙方可在工程合同里具體約定。
一些岩體雖然還沒有發生崩塌,但具備發生崩塌的主要條件,而且已出現崩塌前兆現象,因此預示不久可能發生崩塌,這樣的岩體稱為危岩體。危岩體是潛在的崩塌體。其判別的主要根據是:高差大,或者坡體是孤立陡峭的山嘴,坡體前有巨大臨空面的凹形陡坡;坡體內裂隙發育,岩體結構不完整,有大量與斜坡傾向一致或平行延伸的裂隙或軟弱帶;坡腳崩塌物發育,表明曾發生過崩塌活動;坡體上二部已有拉張裂隙出現,並不斷擴展;岩體發生蠕變,出現墜石,預示崩塌隨時可能發生。
⑥ 四川省自貢市危岩怎麼解決了
施工總體思路是先防護後施工,先浮石、浮土後危岩危石,邊施工邊監測,從上至下逐層清理,對於浮土浮石採用人工撬除清理的方法,對於危岩體採用人工機具配合鑿成小塊,然後清除運出。
(1)針對浮石浮土採取一看、二敲、三撬的作業方法,對可能隨時滾落的零小危石、活石按輕重緩急定人、定時處理;對於危岩體採用機具鑿孔,鋼契擠壓的方法進行破碎作業。
(2)對暫時無法處理的危石,指派專人進行重點監控,全面排查;
(3)逐層清除,逐層掛網。每清除完一層危石,立即進行掛網施工。危岩清理採用同時進行兩個工作面:第一階段清除WY1區域危岩,該階段臨近主線施工挖方段且危岩較為緩和,可就地搭設支架平台人工鑿除危岩;第二階段清除WY2區域危岩,該工作面地處陡峭山體,落石滾動波幅較大,施工過程中涉及下方橋梁承台、墩柱施工及當地灌溉水管及砂場房屋安全,需採取必要防護措施。
(4)因清危石量及施工難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施工進度有一定的減緩,施工工期可能會延長。
⑦ 什麼是危岩
危岩是正在開裂變形,並可能發生崩塌或滑坡的危險岩體或山體。危岩在廣西石灰岩山區較常見。
柳州市樂群路危岩(治理前)
柳州市都樂山危岩(治理前)
⑧ 忠—武管道張家溝危岩治理工程
8.4.1張家溝危岩基本特徵
張家溝危岩(群)位於重慶市石柱縣黃水鎮張家溝左側斜坡,管道里程047+603~047+826。地理坐標:北緯30°05′10.9″、東經108°25′43.3″,高程(溝底)1325~1340m。川漢公路(省道)從張家溝左側通過,交通便利。
石柱縣屬於雲貴高原東北的延伸部分,為巫山大婁山中山區,齊耀山、方斗山近平行排列縱貫全境。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呈起伏狀下降。黃水鎮大風堡海拔高1934.1 m,西沱鎮陶家壩海拔僅119m。境內以中山、低山為主,兼有山原、丘陵,危岩所在地海拔高程1324~1400m。區內出露地層主要為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J2s)砂岩夾泥質粉砂岩,砂岩呈中厚層狀,泥質粉砂岩呈中薄層狀。岩層產狀近水平,張家溝測得岩層產狀為55°∠4°
危岩(群)發育在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J2s)長石石英砂岩地層中,危岩所在的張家溝溝底高程1325~1340m,危岩所在高程1340~1400m,臨空高度20~75m。在順管道約200m范圍段,共發現6個危岩體,自上游往下游依次編號為A、B、C、D、E、F(圖8-7),危岩體之間相距10~40m。單個危岩體積300~2300m3。
8.4.1.1危岩地形地貌特徵
張家溝自西向東流,旱季(調查期間)流量約5l/s,溝底寬度一般在10~30m。危岩發育在張家溝的左側斜坡,處於張家溝向南彎拐的突出斜坡部位。斜坡坡度40°~60°,局部陡崖(危岩)部位近直立。根據陡崖(危岩)分布高程,可分出兩級,下一級基腳部位高程1350~360m,臨空高度(距管道高度)20~30m左右,分布有A、C、D、E等4個危岩體;上一級1380~1400m,臨空高度(臨下級危岩頂部高度)也為20~30m左右,分布有B、F等2個危岩體。兩級危岩陡崖之間有10~30m寬窄不等的緩坡過渡帶。
8.4.1.2危岩空間形態結構
根據現場地質調查測繪資料,繪出各個危岩體的剖面如圖8-8~圖8-12。這些危岩體的一些基本特點是:後緣拉裂張開,正面上懸下凹。後緣拉張裂縫寬數厘米至數十厘米,一般都是上寬下窄。前緣臨空面,由於岩層的差異風化和剝蝕,危岩體下部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內凹岩腔,使得危岩上部岩體懸空。外傾的拉張裂縫與內凹的岩腔聯合控制下,使得危岩體呈現「頭重腳輕」的不穩定狀態(照片8-19~照片8-23)。
圖8-7 張家溝危岩(群)平面分布示意圖
各危岩體規模特徵列於表8-4。
表8-4 各危岩體規模特徵
危岩體發育在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J2s)細粒長石石英砂岩,岩性堅硬,產狀平緩,層理傾角在10°以內。堅硬的近水平產出的岩體,易於形成高陡的斜坡,從而有利於危岩體的孕育。
岩層中發育節理,節理主要兩組,一組傾向南東、傾角中等到陡傾(120~130°∠60~70°);另一組傾向南西、傾角中等到陡傾(210~220°∠60~70°)。由於張家溝在此段由南東流轉向北東流,使得拐點上游與下游左岸斜坡分別與其中一組節理平行,從而節理成為危岩體的控制結構面。
促使危岩體形成的另一個因素是卸荷作用。新構造運動以來渝東—鄂西地區強烈隆升、河流快速下切,陡峻的山坡中卸荷作用強烈。順坡向的節理在卸荷作用下易於張開。兩組節理分別平行和垂直於邊坡臨空面。
圖8-8 A危岩體剖面圖
照片8-19 A危岩體後側裂縫
圖8-9 B危岩剖面圖照片
照片8-20 B危岩體仰視
圖8-10 C危岩剖面圖
照片8-21 C危岩後側裂縫
圖8-11 D危岩剖面圖
照片8-22 D危岩及後側裂縫
圖8-12 E危岩剖面圖
照片8-23 E危岩體及後側
8.4.1.3岩石物理力學特徵
危岩體所在地層為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J2s)厚層-塊層狀砂岩,基岩較完整,表層岩石中等到弱風化。採取了一些岩塊及結構面樣品,試驗結果見表8-5,結構面抗剪強度參數見表8-6。根據試驗參數及類比相似地質條件的岩體物理力學性質,給出張家溝危岩岩體的物理力學建議參數(表8-7)。
表8-5 危岩岩塊物理力學試驗成果
表8-6 危岩結構面抗剪強度檢驗成果
表8-7 張家溝危岩岩土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
8.4.2危岩穩定性分析
8.4.2.1危岩變形宏觀分析
張家溝危岩群各個危岩體後側均不同程度的發育拉張裂縫,縫最寬處近1m;各個危岩體兩側均見到裂縫,它們很可能是相互貫通的;裂縫切割深度大,接近基腳部位。從正面看,危岩體中下部內凹,上部突出。從空間上看,危岩體幾乎是「站立」在陡坡上,且「頭重腳輕」,所以,危岩體呈不穩定狀態。
相鄰兩危岩體之間地形上呈一缺口,此缺口是老危岩體崩塌後留下的,一些部位還可觀察到危岩崩塌後岩壁上留下的滑動擦痕。
影響危岩體穩定的因素包括降雨、風化剝蝕及地震動。降雨、特別是特大暴雨時,危岩後側裂縫可能積水,形成靜水壓力,給危岩體增加了側向的推力;由於存在差異風化剝蝕,危岩體下部均出現了岩腔,在進一步風化的條件下,支撐力降低,最終導致危岩崩塌;當遇到地震動如地震時,震動力可能導致危岩崩塌。
8.4.2.2危岩穩定性計算分析
危岩後部裂縫張開,按危岩順底部滑面滑動,即單平面滑動計算其穩定性。假定滑動面的強度服從庫侖-莫爾判據。
由於該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故而不將地震因素列入考慮范疇。
張家溝危岩體經過計算,得出穩定性系數η=1.17,處於臨界~欠穩定狀態,存在潛在危險。而危岩體下方正是忠縣—武漢輸氣干線,一旦發生危岩體的破壞,將直接威脅整個忠縣—武漢輸氣管道線。
8.4.3危岩危害性評價
8.4.3.1計算方法
根據根據運動學原理,在各種邊坡坡面條件下,落石會產生不同運動狀態。
1)墜落
當塊體在陡峭邊坡下落,在自重作用下,基本不受阻擋時,會產生自由落體運動。落石速度為:
山區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式中:v為塊體崩落速度(m/s);
g為重力加速度(9.8m/s);
H為崩落點至計算點高度(m)。
2)滑動
當塊體的自重下滑分力大於摩擦力時,即mgsinα>T時,塊體將發生向下的滑動。根據功能原理,落石速度為
山區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式中:v0為塊體滑動運動初速度(m/s);
H為滑動點至計算點垂直高度(m);
f為滑動摩擦系數;
α為坡角。
3)滾動
塊體在初速度和加速度的作用下,會發生滾動理想的剛體運動學中,滾動不考慮接觸面的彈塑性變形,而在實際的工程中往往要考慮彈塑性問題,邊坡坡面會在接觸點處產生彈塑性變形,從而阻礙塊體的運動.考慮彈塑性變形時,根據機械能守恆定律,得塊體的速度:
山區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式中:r為塊體慣性半徑(m);
a為球體或柱體的半徑(m);
k為滑動摩阻系數(m);
h為滑動開始點至計算點的垂直距離(m)。
4)彈跳
彈跳時,塊體做斜拋運動,由運動學基本原理,塊體做斜拋運動時的速度為:
山區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式中:v0為落石的初速度(m/s);
vx為任一時間沿x方向的速度分量(m/s);
vy為任一時間沿y方向的速度分量(m/s);
β為初速度方向與斜坡坡面的夾角;
t為碰撞發生開始至計算點的時間(s)。
發生碰撞前的運動軌跡方程為:
山區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式中:x為沿x方向的位移分量(s);
y為沿y方向的位移分量(s)。
在下一次碰撞發生前的瞬間塊體速度為:
山區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根據牛頓的碰撞理論,下一次碰撞開始後,由於碰撞中產生的動能損失,需要將初速度乘以恢復系數。在落石計算中,恢復系數可以根據現場推石試驗或者由崩塌遺跡的岩塊位置利用上述公式,經過多次試算得到,則碰撞結束後的初始速度為:
山區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式中:Rt為切向恢復系數;
Rn為法向恢復系數。
5)動能的計算
計算速度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動能公式計算能量,以便選取防護措施,動能的計算公式為:
山區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式中:v為塊體速度(m/s);
m為塊體質量(kg);
E為塊體動能(k J)。
8.4.3.2計算結果
1)A危岩
A危岩相對位置低,危岩墜落時初速度為0,計算得危岩的運動路徑、運動過程中速度變化及能量變化的結果分別如圖8-13、圖8-14、圖8-15所示。
A危岩重4378.5t,危岩在斜坡下部覆蓋層處停止,由4m/s驟減至0,需在覆蓋層處消耗0.5×105KJ的能量,能量巨大,足以把覆蓋層連同管道一起推走。一旦危岩墜落,必然摧毀管道。
圖8-13 A危岩運動路徑
2)B危岩
B危岩相對位置較高,計算得危岩的運動路徑、運動過程中速度變化及能量變化的結果分別如圖8-16、圖8-17、圖8-18所示。
B危岩墜落後直接砸中管道的概率約40%,此時速度近25m/s,總動能近4.5×105KJ。危岩墜落,有可能摧毀管道。
3)C危岩
計算得C危岩崩塌後的運動路徑、運動過程中速度變化及能量變化的結果分別如圖8-19、圖8-20、圖8-21所示。
C危岩墜落後在斜坡下覆蓋層界線上有一個落地點,此時速度近13m/s,總動能近9×105KJ。一旦危岩墜落,必然摧毀管道。
4)D危岩
計算得D危岩崩塌後的運動路徑、運動過程中速度變化及能量變化的結果分別如圖8-22、圖8-23、圖8-24所示。
從危岩可能運動路徑分析,D危岩墜落後都會在管道附近(距管道5m以內)有落地點,此時速度近14m/s,總動能近3.5×105KJ。一旦危岩墜落,必然摧毀管道。
5)E危岩
圖8-14 A危岩動能變化曲線
圖8-15 A危岩速度變化曲線
計算得E危岩崩塌後的運動路徑、運動過程中速度變化及能量變化的結果分別如圖8-25、圖8-26、圖8-27所示。
從危岩可能運動路徑分析,E危岩墜落後都會在管道附近(距管道5m以內)有落地點,此時速度近9m/s,總動能近2×105KJ。一旦危岩墜落,必然摧毀管道。
6)F危岩
圖8-16 B危岩運動路徑
圖8-17 B危岩動能變化曲線
計算得C危岩崩塌後的運動路徑、運動過程中速度變化及能量變化的結果分別如圖8-28、圖8-29、圖8-30所示。
從危岩可能運動路徑分析,F危岩墜落後都會在管道附近(距管道5m以內)有落地點,此時速度近18m/s,總動能近2×105KJ。一旦危岩墜落,必然摧毀管道。
圖8-18 B危岩平均速度變化曲線
圖8-19 C危岩運動路徑
8.4.4治理方案
張家溝地質環境條件差,危岩集中,在本次勘察的200餘米長地段,共發現了6個危岩體,單個危岩體體積小者300餘立方米,大者2000立方米以上。危岩體後緣裂縫寬大,前側下部存在岩腔,呈三面臨空狀態。進一步剝蝕風化或遇強降雨、地震等條件下,危岩體有失穩的可能。歷史上有崩塌留下的痕跡,溝中有崩塌留下的巨型塊石。管道敷設在斜坡坡腳,上距危岩30~50m。若危岩崩塌滑落,勢必會摧毀管道,從而對管道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所以,對危岩進行治理非常有必要。
圖8-20 C危岩動能變化曲線
圖8-21 C危岩平均速度變化曲線
治理的總體思路是:①對危岩體逐一進行加固,防治其崩塌;②對管道進行保護,遇危岩崩塌時不致破壞管道。針對這兩條治理思路,提出兩種治理方案:
一是對各個危岩體設置支撐柱+錨桿。岩腔部位設置鋼筋混凝土支撐柱,通過錨桿將支撐柱與危岩體聯結,錨桿穿過危岩後側控制結構面進入穩定岩體一定深度,使支撐柱、危岩體及基岩成為一個整體,達到防治危岩崩塌滑落的目的。
圖8-22 D危岩運動路徑
圖8-23 D危岩動能變化曲線
二是管道上設置鋼筋混凝土拱架。拱架的作用相當於蓋板,但能承受的沖擊力更強,因為危岩體規模大、勢能大,崩塌岩塊到達管道附近時會有很大沖擊力。
在具體實施中採用了二者結合的治理方案,即:在上部採用錨索錨固的方法將即將下墜的、規模較大的岩體或塊石進行固定,防止崩塌;下部的管道採用拱形結構梁加覆蓋的方法進行防護,保障了管道的安全。
竣工見照片8-24、照片8-25。
圖8-24 D危岩平均速度變化曲線
圖8-25 E危岩運動路徑
⑨ 鏈子崖危岩體防治工程效果評價
王洪德金梟豪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51)
【摘要】長江三峽鏈子崖危岩體防治工程1995年開工,1999年8月竣工。危岩體經過施工階段和竣工後的應力重新調整,岩體逐漸趨於新的穩定,且危岩體安全度有了很大提高,防治工程效果日漸顯著。本文通過對鏈子崖危岩體防治前後監測資料分析、對比,評價危岩體的穩定性,預測危岩體變形趨勢,並對工程治理效果作出初步評價。
【關鍵詞】鏈子崖危岩體防治工程效果評價
1概述
1.1地質概況
長江三峽鏈子崖危岩體位於湖北省秭歸縣屈原鎮(原新灘鎮)境內,與黃崖老崩塌體、新灘滑坡區及其他隱患區共同組成長江西陵峽崩滑隱患區。鏈子崖危岩體北端危岩高聳百米以上,俯視長江。總體呈近南北向分布,與長江呈60°~700角斜交,南高北低,北寬南窄,崖頂向北西傾斜,坡角20°~30°,分布高程由南500m降至北臨江180m。危岩體由下二疊統棲霞組灰岩夾數層薄層灰岩、頁岩組成,其下為厚1.6~4.2m的馬鞍山組煤層。危岩體內發育有30多條寬、大裂縫。山體被切割成3個大小不等的危岩區,Ⅰ區為T0—T6縫段;Ⅱ區為T7縫段;Ⅲ區為T8—T12縫段。
1.2工程概況
鏈子崖危岩體防治工程於1994年10月開始,整個體系主要由 T0—T12縫段地表排水工程、T8—T12縫段煤硐承重阻滑鍵工程、「五萬方」及「七千方」錨索工程、猴子嶺防沖攔石壩工程等組成。防治的重點為T8—T12縫段(250萬 m2)危岩。兩大主體工程——承重阻滑鍵工程和錨索工程於1995年5月開始,分別於1997年8月、1999年8月竣工,標志著危岩體防治工程施工部分於1999年8月結束,而後全面轉入防治工程效果監測階段。
1.3監測系統概況
鏈子崖危岩體監測系統從20世紀70年代起逐步建立,到防治工程結束時,形成了監測手段多樣、數據採集及處理自動化的立體監測系統,包括:
(1)岩體表面絕對位移監測點(大地形變)30個;
(2)裂縫相對位移自動監測點26處39點;
(3)水平孔多點位移計自動監測點3處11點;
(4)預應力錨索測力計監測點9個;
(5)承重阻滑鍵岩體應力監測點41點;
(6)岩體深部位移監測(鑽孔傾斜儀)5處;
(7)中心處理機房1處,可24小時隨時採集、處理監測數據。目前,上述監測設備均正常運行。
圖1鏈子崖危岩體裂縫分布及承重阻滑工程布置圖
1.承重阻滑鍵;2.地表裂縫;3.平硐入口;4.深部位移監測鑽孔
2 工程施工前危岩體變形狀況
2.1T8—T9縫段
據1978~1994年監測資料,危岩體治理前,崖頂岩體朝 NW向蠕動,即大體上順岩層傾向運動。其中東部朝N17°W水平位移1.2mm/a,下沉0.9mm/a;地表中、西部則向NW向水平位移0.7~2.5mm/a,下沉0.4~0.9mm/a;崖下T9縫南側岩體向NNE位移,水平位移為2.3mm/a(見表1)。
表1鏈子崖 T8—T9縫段岩體治理前年平均位移量表
2.2T9—T11縫段
長期以來,T9—T11縫段岩塊以不均一的蠕動朝 NNW—NNE方向運動,據1978~1994年絕對位移監測資料:東部崖頂向 NNW向位移,速率為1.4~1.7mm/a,下沉0.5~0.8mm/a;中西部崖頂岩體向N22°~29°W位移,速率為1.6~1.9mm/a,下沉0.6~0.7mm/a;東部崖下岩體向近N方向位移,速率為1.8~2.0mm/a(見表2)。
表2鏈子崖 T9—T11縫段岩體治理前年平均位移量表
2.3「七千方」滑體
「七千方」表層滑移體長期以來一直順傾向以R402為滑面向NW向滑移。據S7點監測資料,該滑體1995年以前,順R402軟層朝N30°~45°W累進位移34.36mm,速率為4.9mm/a,滑移角30°,與岩層產狀基本一致(岩層傾角27°~35°)。
2.4「五萬方」岩體
崖頂 G上點自1978~1995年朝 N20°W位移,速率為1.5mm/a,下沉0.7mm/a,F/H=1/0.47。表明「五萬方」在治理以前的變形特徵為順岩層傾向蠕滑並伴隨下沉。
2.5雷劈石滑體
1978~1995年底,雷劈石滑體朝NW方向位移,速率為1.6~2.0mm/a(T801和T802點)。
可以看出:工程施工前,T8—T12縫段崖上岩體及「七千方」滑體、「雷劈石」滑體主要以NW向順層滑移變形為主,崖下岩體則朝近N向長江方向位移。
3工程施工後危岩體變形狀況
3.1T8—T9縫段
根據1997~2003年監測資料(見表3),危岩體治理後,T8—T9縫段岩體崖頂東部水平位移量由治理前2.5mm/a減小為2003年2.0mm/a(T81點),下沉量由治理前0.9mm/a減小為2003年0.4mm/a(T81點);西部水平位移量由治理前0.7~1.8mm/a減小為2003年0.6~1.1mm/a,下沉量由治理前0~0.4mm/a減小為2003年0~0.2mm/a(T82、T83點);變形方向由治理前NW變為NE方向;崖下T9縫南側岩體由NNE轉向SW方向位移,水平位移量由治理前2.3mm/a減小為2003年0.8~1.7mm/a(T9x1、A下點)。
岩體變形趨於穩定狀態(見圖2、圖3、圖4),說明防治工程已經發揮效力。
圖2T8—T9縫段T81點年變化量—時間曲線圖
相對位移監測資料(見表4)也可以看出危岩體工程治理以後,岩體經過應力調整變形逐漸趨於相對穩定。
圖3T8—T9縫段T83點年變化量—時間曲線圖
圖4T8—T9縫段T82點年變化量—時間曲線圖
表3T8—T9縫段岩體治理前後絕對位移監測點年變化量表
表4T8—T9縫段岩體相對位移年變化量表
3.2T9—T11縫段
根據多年的絕對位移監測資料,T9—T11縫段岩塊在治理前一直以不均一的蠕動朝 NNW—NNE方向運動,治理後絕對位移監測資料顯示(見表5),該縫段崖頂岩塊水平位移量由治理前1.4~1.9mm/a減小為2003年0.6~1.9mm/a,下沉量由治理前0.5~0.8mm/a減小為2003年0.1~0.5mm/a,變形方向基本上為NNE—NE—NS;崖下岩體由近 N方向轉向 NNE、NE方向位移,位移量由治理前1.8~2.0mm/a減小為2003年1.3~1.7mm/a(B下、T9x2點)
圖5T9—T11縫段B上點年變化量—時間曲線圖
表5T9—T11縫段岩體治理前後絕對位移監測點年變化量表
該縫區岩體治理後位移變形量及下沉量逐步減小並且低於多年平均位移速率,其值均小於點位中誤差,並且變形趨勢已經基本相對穩定(見圖5、圖6),這表明岩體位移變形不明顯,防治工程已經發揮效力。
圖6T9—T11縫段 F上點年變化量—時間曲線圖
3.3「七千方」滑體
「七千方」表層滑移體長期以來一直沿傾向以R402為滑面向NW向滑移。根據絕對位移監測資料(見表6),「七千方」滑體錨固工程加固以後,岩體朝錨索拉張力方向位移,此後沿該方向的位移量逐步減小,位移量由治理前4.9mm/a減小為2003年1.3mm/a(S7點),並且變形趨勢(見圖7)已經基本上趨於相對穩定狀態。說明防治工程已經發揮效力。
表6「七千方」滑體治理前後位移年變化量表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圖7「七千方」滑體S7點年變化量—時間曲線圖
「七千方」滑體治理後相對位移監測資料(見表7)分析可以知道岩體變形趨於穩定狀態,說明防治工程已經發揮效力。
表7「七千方」滑體治理後相對位移監測點年變化量表
3.4「五萬方」岩體
「五萬方」危岩體經歷了NW向順層滑移(施工前)到朝SE向運動,再朝SE、SW向緩慢位移,位移量由大到危岩體逐漸趨於穩定的過程(見表8)。錨索工程施工後,「五萬方」岩體均朝有利於岩體穩定的方向位移且變形量漸趨穩定。以崖頂G上點為例,治理前多年平均水平位移量為1.5mm/a,2003年為0.8mm/a,治理前下沉量0.7mm/a,2003年該點垂向沒有發生變形(見圖8)。其他各監測點變形情況與G上點類似。
錨索測力計監測也反映了上述變形現象(見圖9,圖10,表9),該危岩體1996年、1997年經錨索加固鎖定後,錨索鎖定力逐漸變小(測力計年變數為負值,且絕對值越來越小),表明危岩體朝錨固力方向位移,位移變化量由大到小。1999年錨索測力計年變數多為正數,顯示錨索持力之特點,與位移監測表明的岩體變形現象一致,通過近幾年的監測資料岩體應力已經重新調整並趨於相對穩定狀態,說明錨固工程效力已經發揮。
表8「五萬方」絕對位移監測點年變化量表
圖8「五萬方」危岩體G上點年變化量—時間曲線圖
圖9「五萬方」危岩體錨索測力計監測數據—時間曲線圖
圖10「五萬方」危岩體錨索測力計位移—時間曲線圖
表9錨索測力計監測年變化量統計表
相對位移監測資料(見表10,圖11)顯示治理後由於防治工程發揮效力,危岩體變形已經趨於相對穩定狀態。
表10「五萬方」危岩體相對位移監測點年變化量表
圖11「五萬方」危岩體裂縫相對位移歷時曲線
3.5雷劈石滑體
雷劈石滑體位移量由治理前1.6~2.0mm/a減小為治理後(見表11)2002年0.6~1.7mm/a(T801和T802點),變形量逐步減小並且相對穩定,變形方向由治理前NW方向改為基本上向NE方向。
表11雷劈石滑體絕對位移監測點(T801、T802)年變化量表
從監測資料分析可以看出,危岩體在防治前後變形趨勢明顯減緩並且趨於相對穩定,這表明防治工程已經發揮效力,有效遏制了危岩體向不利於岩體穩定方向的變形。
4效果評價
以上分析表明,防治工程結束以後,T8—T9縫段岩體、T9—T11縫段岩體、「七千方」岩體、「五萬方」岩體和雷劈石滑體位移變形已不明顯;塊體間無明顯的位移變形。從變形趨勢來看,危岩體在防治工程結束以後,岩體應力重新調整,變形趨勢逐步趨於穩定。表明防治工程已經發揮效力。
綜合分析認為,防治工程結束以來,危岩體在經歷了變形調整後,岩體變形進入相對穩定期,岩體的穩定性明顯提高。危岩體已經達到相對穩定狀態。防治工程效果已經初步體現。
5結語
鏈子崖危岩體防治工程竣工後,通過危岩體監測資料進行分析,對危岩區的岩體變形可得出:危岩體各縫段岩體變形明顯減小,已經趨於相對穩定;各縫間岩體變形已趨於相對穩定。這表明防治工程已經發揮效力,防治工程效果已經初步體現,危岩體已經處於相對穩定狀態。
參考文獻
[1] 殷躍平,康宏達,張穎.三峽鏈子崖危岩體錨固工程施工方案[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6,7(1):44~51
[2] 王景宏.鏈子崖危岩體穩定性分析與治理[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4,5(3):56~62
[3] 徐衛亞,孫廣忠.鏈子崖危岩體整治工程地質適應性[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4,5(3):43~55
[4] 王尚慶.鏈子崖危岩體監測預報初步研究[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4,5(3):79~89
[5] 王洪德,高幼龍,薛星橋等.鏈子崖危岩體防治工程監測預報系統功能及效果[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1,12(2):59~63
[6] 王洪德,韓子夜.監測工作在鏈子崖危岩體防治工程中的重要作用,2004(未出版)
[7] 王洪德,姚秀菊,高幼龍等.防治工程施工對鏈子崖危岩體的擾動[J].地球學報,2003,24(4):375~378
⑩ 危岩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屬於什麼行業計價時套用什麼定額建築定額還是市政定額呢
不知道你是什麼地方,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部分地方有專門的概預算定額,比如四川有一套《四川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概)預算標准》,如果沒有的地區,一般套用水利定額或公路定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