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失敗
Ⅰ 我要一篇關於公司發展歷程 或者說是怎麼治理成功或失敗的論文 3000字
民營企業的變革路徑與成長特點 作為多年來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民營企業可以說是匯聚了中國社會制度變遷中的各種矛盾,各種新舊思想、新舊規則、新舊利益在此發生著最為直接、也是最為激烈的碰撞與交鋒。為了准確把握什麼是「民營經濟」或「民營企業」,安排設計更富成長性的制度,需要我們對民營企業的成長歷程進行系統的分析。從民營企業變革路徑與成長特點看,其演進過程可大致劃分為混沌、激情與理性三個階段: (一)混沌階段(1978—1992年):在爭論中發展 1978年底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民營企業春天的來臨,但由於受到計劃經濟思維和「左」的錯誤思想的影響,民營企業還是一個充滿爭議的經濟形式。從1978年到1992年,民營企業是以公有制經濟的「有益的、必要的補充」的形式出現,這在具體政策上體現為兩個限制:一是限制民營企業使用包括銀行貸款、石油、礦藏、鋼材、煤炭等重要物資在內的體制內資源;二是限制民營企業進入一些被認為重要的行業。盡管民營企業存在上述種種約束,在理論上也有關於它是「姓資」還是「姓社」的諸多爭論,以及由此所導致的政策上的反復,但由於其自身機制的優勢和社會上所存在的「兩大空白」(市場空白和法律空白),使得它在這種充滿爭論、又充滿機遇的混沌的環境中,一直快速地向前發展著。 這一時期民營企業成長的特點可以概括為:經營者相對較低的文化素質與其財富的迅速膨脹形成巨大反差。具體分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民營企業領導人主要來自於農民。這一時期,人們經常用兩個70%來刻畫這一時期民營企業領導人的狀況,即70%的領導人出身於農民,70%的領導人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短缺經濟」和體制缺陷為民營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長期的計劃經濟嚴重地束縛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即便在改革開放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1978-1997年),我國經濟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擺脫短缺的局面,這種短缺的經濟格局所形成的巨大市場潛力,為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同時,由於存在著很多法律上、政策上的空白與漏洞,就為這一時期的民營企業老闆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用武」之地,使得很多民營企業老闆在極短的時間里迅速地積聚了巨大的財富。 (二)激情階段(1992—1997年):在肯定中發展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之後,中國共產黨迅速確立了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改革戰略。與此同時,黨對民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了新的認識。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非公有制經濟要與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而不再是過去的「補充」。這一思想隱含著給予民營企業「國民待遇」的政策取向。民營經濟的發展前景開始變得明朗起來,政治風險大大地降低,打消了很多人對私人從事工商經營的顧慮。民營企業的又一個春天來了,神州大地到處都掀起一股股經商的熱潮,到處都飛揚著人們創業的激情。 這一時期民營企業的成長特點可以概括為:知識分子成為經商的主體,科技型企業迅速成長。從統計數字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經商人員主要來自於有一定社會關系或學歷較高的那部分人群。過去知識分子不願意經商是因為放棄的成本對他們來說太高,而隨著社會上其他群體收入的不斷增加,收入增長緩慢的知識分子感覺到繼續留在現有工作單位的機會成本在迅速上升,於是心理上就越來越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性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就達到了頂峰。由於缺乏「用手投票」的機制,知識分子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激勵之下選擇了「用腳投票」,即離開原來的工作崗位、轉向通過辦企業來表達自己的人生追求(當時社會將其稱之為「下海」)。例如,北京的中關村地區雖然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已經享譽海內外,但是其具有歷史意義的發展卻是在1992年以後,一大批高科技民營企業就是從那個時候起陸續創辦起來的。 (三)理性階段(1997年至今):在競爭中發展 1997年是中國宏觀經濟從總體上的「短缺」到「有效需求不足」的一個分水嶺。有效需求不足或總供給過剩意味著市場競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激烈、殘酷。與此同時,1997年7月泰國爆發的金融危機,迅速波及到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使我國產品的對外出口受到嚴重的影響,企業經營者越來越感覺到,現在的市場越來越難做了。總之,在宏觀經濟退潮的背景下,中國民營企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些民營企業失敗了,更多的民營企業提出「二次創業」 的口號,並對自身的經營方式和體制開始進行深入的反思,民營企業進人了一個理性、反思、學習的年代。 這一時期民營企業的成長特點可以概括為:「集中」破產,普遍陷入「二次創業」的困境之中。這一時期民營企業的破產不是以分散的形式出現,而呈現出一種集中的特點:一是時間上的集中,即民營企業破產數量在1997-1998年這兩年時間突然飆升,以致有人把這兩年稱作為中國民營企業的「破產年」。二是出現問題的形式也比較集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民營企業是在其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急轉直下的。顯然,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離不開對改革開放後中國這段歷史的分析。其實,民營經濟的問題並不是1997年後才開始出現,而是很早就已經存在,只不過這些問題被短缺所推動的經濟繁榮所掩蓋,當經濟發展速度慢下來之後,這些被掩蓋著的問題都暴露出來了。究其根本原因是由於我國絕大多數民營企業治理結構不健全,還基本上是一種人治型企業,企業老闆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民營企業實現持續成長的制度安排 通過對民營企業成長過程和成長特點的分析,民營企業只有從管理層面上建立起一整套系統、規范、科學的「責、權、利」相統一的企業管理體制,真正走出家族式、人治式管理模式,才能實現自身的持續成長。從實踐中看,企業管理水平的高低取決於制度和人才,而制度和人才則來自於企業的「分權讓利」,所以,通過「分權讓利」重新安排設計更富成長性的制度,是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關鍵。 (一)「分權」 「分權」可以給企業帶來制度。民營企業能不能突破原來的家族經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分離經營權和部分控制權,安排設計更富成長性的制度成為民營企業持續成長的關鍵。我們清楚的看到,許多民營企業並不缺乏紙上的制度,但是很難落到實處。這除了企業老闆帶頭破壞制度之外,還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三權合一」所帶來的權力的過度集中。設想一下,當一個企業老闆集「三權」於一身的時候,那麼他所制定的關於防止權力濫用的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呢?但是,如果老闆開始分權,即把自己掌握的部分權力讓給別人來行使,他就會這樣考慮:我把這項權力給了張三,張三會不會濫用?他會在什麼情況下濫用?如果濫用,他應該受到什麼樣的懲罰?這樣,在下放權力的時候,他就會與對方約法三章,規定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如果做了不該做的事情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等等。顯然,這種「約法三章」的過程也就是制度的制定過程,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老闆也有積極性來執行和監督它。 (二)「讓利」 「讓利」可以為企業贏得人才。民營企業向現代企業發展、實現自身持續成長的主要障礙是缺乏高層次經營人才,而家族經營像一堵高牆攔住了外面經營人才的進入。能否贏得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闆對利益的態度,中國古代就總結出了「財聚則人散,財散則人聚」的經營智慧。這就是說,當企業的老闆把盈利全部裝入自己口袋的時候,就沒有人願意給他幹活;而當老闆同員工一起分享利益的時候,則人才就會從四面八方而來。這並不是說人才都是見錢眼開的,而是人才可以從老闆對金錢的態度當中,發現企業的經營哲學、老闆的胸懷以及企業的發展前景,從而決定自己的去留。有鑒於此,建立一套基於約束的職業經理人激勵機制可以促使企業所有者的物質資本與經營者的人力資本有機結合,使兩者的利益有機的統一起來,同時又可以最大限度調動經營者的主觀能動性,防止偷懶和機會主義行為,從而推動企業的運行效率。當前,我國很多民營企業已經開始重視通過管理層持股或員工持股的方式來實現利益的共享,雖然在實踐中出現了諸多問題,但通過規范治理結構、硬化約束,是可以實現多贏目標的。
Ⅱ 1.帕瑪拉特與安然公司治理失敗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有人認為,帕瑪拉特似乎具有很機敏的能力,它通過快速收購提高利潤和收入打消了市場疑慮。一些全球著名的銀行,包括花旗集團、J.P.摩根公司和德意志銀行,它們心甘情願地構築衍生交易,使帕馬拉特這樣的公司能夠向海外轉移資金和利用這種交易進行投機。
像安然公司一樣,帕馬拉特公司過於喜歡復雜的債務和衍生交易,經常使用包括它的某些子公司在內的復雜的海外機構進行關聯交易。許多投資者和銀行都難以理解它的資產負債表,也難以對它的債務情況進行准確評估。因此,由於帕馬拉特公司的財務缺乏必要透明度,投資者無法把握股票的真實行情,結果蒙受巨大損失。
對於帕瑪拉特破產事件,也許人們應該從中得到這樣一個啟示:盡管一個公司曾經擁有不斷創新的進取精神、前景看好的強勢品牌、幅員廣闊的營銷市場與數額頗豐的銷售收入,但是一旦公司的高級管理層違背創業初衷,依靠有意設計財務謎局欺瞞投資者與信貸機構而獲取暫時的利益,最終將會前功盡棄並遭到市場的無情懲罰與摒棄。
(2)治理失敗擴展閱讀:
帕馬拉特 Parmalat 是典型的義大利家族式企業集團,在全球30個國家開展業務,共擁有3.6萬余名雇員,年收入超過75億歐元,並一度被視為義大利北部成功企業的代表。
但是一周前,帕馬拉特還是義大利最大的乳品巨頭,轉眼之間,爆炸新聞接二連三:其資產負債表出現了143億歐元的黑洞;公司提出破產保護申請;帕馬拉特股票急劇波動直至最終停牌。
司法、財政機構迅速介入;債權人公開宣布追討投資;創始人兼公司董事長卡利斯托·坦齊鋃鐺入獄…… 短短2周多時間,號稱牛奶帝國的帕馬拉特就終結了它的神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帕瑪拉特
Ⅲ 為什麼中國食品安全治理會失敗
政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相應的食品安全檢測權威機構及審核機構甚至於是虛設機構,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導致治理失效。
Ⅳ 自然災害國家出錢治理失敗導致民房倒塌求救求救找那個部門
拯救者Y7000 2019新款 15.6英寸游戲本筆
Ⅳ 政府管制失敗 原因
第一,地方財政體制弊端扭曲了政府治理機制對鄉鎮政府的工作激勵。從政府職能上講,鄉鎮政府是直接服務於鄉村並依法對鄉村直接實施管制的一級政權組織。現階段鄉鎮政府所承擔的事權十分繁雜,大體上可區分為經濟管理事權和社會管理事權。根據事權和財權相統一的原則,既然鄉鎮政府承擔了如此眾多的事權,也理應擁有與之相適應的財權。然而在我國地方財政級次中,鄉鎮級財政是最為薄弱的一級財政。1994年的財政分權改革並沒有為地方政府建立起獨立的地方稅體系,目前地方各級政府都沒有構成自己財力基礎的特色稅種,而是共享相同、有限的地方稅源。在這種情況下,上級政府必然首先考慮本級政府的財政利益,往往會利用其所擁有的體制決策權制定出按行政隸屬或行業進行分稅的財力分配模式以便自己能夠佔有大稅種和大稅源,同時也不願意通過轉移支付的形式向下級政府讓渡自己的財力,結果導致地方財政的財力層層向上集中,使鄉鎮政府的事權和財權極不對稱。事權和財權的不對稱刺激鄉鎮政府巧立名目亂收費、亂集資和亂攤派,以擺脫財政困境。顯然,不同於稅,費的種類和規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鄉鎮政府的斂財意圖,其隨意性很強,而且費收到政府手中之後,其用途很難得到外界的監督和控制。這樣,一旦鄉鎮政府的「亂收費」行為在客觀上具有合理性並被冠以政府的名義,不僅會抑制農戶的正當經營活動,從而降低農戶生產性投入,而且會使鄉鎮政府治理機制滋生許多制度漏洞,進而導致官員個人收益控制權膨脹,最終扭曲對鄉鎮政府的激勵。這表現在,一方面鄉鎮政府財政陷入困境,農村社區公共產品的供給嚴重不足,另一方面鄉鎮政府的機構卻有增無減,而且經常在缺乏嚴密的市場調研和可行性論證的情況下,便通過「亂收費」大搞社會效益很差的「政績工程」。
第二,地方財政體制弊端扭曲了政府治理機制對縣級政府的工作激勵。同鄉鎮政府一樣,縣級政府也是直接為農村居民提供公共服務的基層政權。所不同的是,縣級政府需要在更大的范圍內實施其政府職能。盡管承擔了如此眾多的事權,但由於其在地方財政級次中處於底層,在財力分配上處於不利地位,所以縣級政府財力也十分薄弱。縣級政府所承擔的事權與其可支配財力的高度不對稱不僅直接導致我國縣級行政區內大型公共產品供給嚴重不足,而且還從以下兩方面扭曲了對縣級政府的激勵:(1)縣級政府在實施社會性規制時通過濫用行政權力對企業進行各種形式的收費、罰款和攤派,以補足其履行事權所需的財力。政府濫用行政權力一方面會給企業經營帶來額外的成本,從而削弱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還會給某些地方官員的抽租行為打開方便之門,即他們能夠非常方便地利用手中的行政規制權力提出某些不利於企業的行政決策作為威脅,迫使企業向之行賄。抽租行為的直接後果是誘導許多人把努力方向轉移到抽租或尋租領域,最終不僅導致公共部門運行效率降低,而且造成私人部門生產性資源投入的減少。(2)縣級政府為了獲得更多的財源或者直接介入競爭性產品生產領域,或者在對企業經營的整體風險狀況沒有把握的情況下便貿然以財政信用的方式支持地方企業的發展。政府介入競爭性產品生產領域顯然違背了公共財政原則,會導致社會經濟資源的低效配置和浪費,而盲目對地方企業投入財政信用資金會導致政府或有負債增加,進而可能使其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
第三,地方財政體制弊端扭曲了政府治理機制對地市級政府的工作激勵。在地方政府體制中,地市級政府管轄的范圍既包括中心城市,又包括下屬各縣。相應地,其政府職能應主要體現在促進城市經濟和縣域經濟協調發展,以實現城鄉一體化。由於在地方財政級次的位置僅次於省級政府,所以地市級政府具有較大的財權,能夠將一些好的稅種和稅源集中到本級政府,從而能夠在地方財政體制所安排的財力分配模式下獲取較多的財政收入。從政府管理的角度講,充足的財力應該有利於地市級政府在整個轄區內調控經濟運行,從而更好的完成其職能。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絕大多數地市級政府通過財力分配權將資金集中後,更多地用於支持中心城市的發展,而不是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結果反而加大城鄉之間的分割和矛盾。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激勵扭曲,是因為地方財政體制中對地市級政府事權的界定與地市級政府官員的利益目標具有不相容性。具體講,盡管從資金使用的邊際社會效益上看,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增加一單位資金所創造的社會收益可能遠遠高於在城市經濟發展中投入一單位資金所增加的社會效益,但是從地市級政府官員的利益角度看,投資於縣域所帶來的個人效用要低於投資於城市所增加的個人效用,因為在城市建立的政績往往容易被觀察到,而在縣域建立的政績不易被觀察到。這樣,地市級政府在財政預算決策中往往是重「市」輕「縣」,以追求最優的政績效應。
Ⅵ 企業管理失敗案例有哪些
商場浮沉,很難得說清楚。從以前到現在失敗的例子很多。
以下是一些經典案例。
Ⅶ 中國在治理氣候變暖上有什麼失敗的案例不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自然現象。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而當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這一現象。
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但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而且威脅人類的生存。
2012年10月14日,英國《周日郵報》借英國氣象局名義宣稱全球已停止變暖16年,再次引發熱議。同年,16位科學家共同發表文章對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一說提出質疑。
Ⅷ 徐匯匯治理為何認證失敗
您上傳的身份證照片可能有問題,要按照他的要求拍攝並上傳,再不行就撥打他們的熱線客服電話詢問。
Ⅸ 腐敗不治理會亡黨 治理會亡國------這句話是「蔣介石」說的原話。
這句話出自電影《建國大業》中「蔣介石」的一句台詞:「反腐敗,亡黨,不反,亡國。」
只是電影人物的台詞,未必就真正出自蔣介石的原話,但反映的卻是當年國民黨政府腐敗的真實情況。
民國後期國民黨官員的貪污腐敗,確實驚人。
吳相湘在《孫逸仙先生傳》一書中評論說:「南京時代官僚腐化比較北洋時代過之無不及」。「國民黨高級軍官90%以上擁有自己的商業背景」。在孔祥熙中央銀行總裁及財政部長任內,公開揭露的貪污大案就有孔祥熙、呂咸私分美金公債案、郭景琨黃金案等多起。在孔祥熙、呂咸私分黃金案中,孔祥熙等人貪污的美金摺合國幣達20多億元。
蔣經國,派往當時的全國金融中樞—上海當副督導,主導上海的經濟改革。蔣經國躊躇滿志,全力反腐,最後卻無法撼動四大家族的利益鏈,以失敗告終。
電影中蔣介石在蔣經國反腐失敗後說的這段話
因為當時的老蔣靠的就是這些富商巨賈,
一旦治理他們,這些奸商勢必背叛老蔣。蔣介石所說的亡國,其實是指自己失去政權。
Ⅹ 古代治水失敗的故事
夏鯀,即鯀,傳說為堯舜時代的部落首領,夏禹之父,由四岳推舉,奉堯命治水,九年未成,被殛於羽山。相傳他始作城郭。 在史記的記載中,鯀是被堯的幾個大臣名字叫四岳的推薦的,當時的 連環畫封面
堯對鯀好像不太放心,但是由於沒有合適的人選,最終,堯還是起用了鯀,頗有一些死馬當活馬醫的味道。也有說鯀與當時的三苗同樣都是顓瑞的臣子,三苗被貶去南方,而鯀也被罷免。直到洪水泛濫時,帝堯才重新任命他。在其他的神化傳說中,鯀就不是堯的臣下了,就象後羿一樣,是天上的神主。他下界是為了幫助地上的人們的。但是與後羿不同,他的下界是不在天帝的准許下的,也就是私自下界。不僅如此,在他下界的時候,他還偷了天帝的一件寶貝,這件寶貝的名字叫息壤,據說是一種可以自己生長的神土,鯀大概就是想利用他來治理洪水的。 洪水治理的結果如何,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總是他方法不對而終於失敗被殺,其實從屈原的天問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鯀治理洪水幾乎就要成功了,只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天帝發現了鯀的行為,大為震怒,派了著名的劊子手火神祝融下界將鯀殺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終於使鯀的治水失敗了,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天帝是多麼的無情和自私。也可以看出來鯀的偉大,在某種程度上,鯀就類似於古希臘神化中的盜火的普羅米修斯,但是我認為在偉大之處,鯀實在是不輸於他的,因為鯀在死後也沒有放棄幫助人類的志願,他留下了一個偉大的繼承人,他就是中國上古著名的英雄人物----大禹。
傳說中,鯀死後屍體三年不腐爛,後來不知道是誰,有說就是祝融, 鯀治水
用吳刀剖開了他的屍體,這時禹就出來了,而鯀的屍體則化為黃龍,飛走了。一說黃能,所謂黃能相傳是一種三足鱉,在山海經中有記載。 大禹繼承了父親的遺志,開始治水,不知道為什麼,這次的治水非常的成功,天帝不僅沒有從中搗亂,還派了大神應龍相助。這位應龍也是非常著名的龍神,在山海經中也有記載,代表了雨神的意思。傳說只要在地上畫上應龍的樣子,就可以招來雨水。這時他則幫助大禹挖河開山,在治理的過程中,伏羲、河伯也紛紛相助大禹,後來在東漢幾乎成為國學的讖緯學鼻祖的河圖洛書,傳說也是在這個時候由神龜所獻的。終於依靠疏導和圍堵兩個方法的結合,洪水終於被制服了,人們擁戴治水有功的大禹做了他們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