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阿什河治理

阿什河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1-20 17:38:04

⑴ 契丹族是哪裡的人

契丹族
1.民族

契丹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深遠影響的少數民族。「契丹」本意為鑌鐵,表示堅固。由於契丹的名聲遠楊,國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國稱做「契丹」。

契丹本屬東胡族系,是鮮卑的一支,4世紀中從鮮卑族中分離出來,游牧於潢水(今內蒙古赤峰市境內的錫拉木倫河)。土河(今赤峰市境內的老哈河)一帶。6世紀前期,契丹族尚處在部落階段,唐初形成部落聯盟,曾臣服於漠北的突厥汗國。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聯盟背棄突厥,歸附唐朝。契丹與唐朝之間,既有朝貢、入仕和貿易,也有戰爭和擄掠。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權,成為中國北方一個強大勢力。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創建契丹國。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遼成為中國北方統一的政權。契丹王國強盛,其疆域東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長城,北絕大漠。1125年,遼為金所滅,此後契丹逐漸被融合。

契丹是一個進取開放的民族,通過與中原及西方的密切交往,創造了具有特色的文化。契丹人採取因俗而治的政策,「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又仿漢制實行科舉,制訂成文法典。建立全體男丁皆人兵籍的兵制,又依本身游牧民族習俗而首創五京制。共建有5個都城,即上京、中京、東京、南京和西京。其中首都遼上京和陪都遼中京均建在北方草原契丹本土內(今內蒙古赤峰市境內),是著名的草原城市。

契丹人於920年仿漢字偏旁創制了契丹文字,史稱大字,後又仿回鶻文創制了契丹小字。契丹文字的創造標志著契丹族的進步。契丹人還喜歡繪畫,皇太子耶律倍便是契丹國著名的畫家,尤其擅畫馬。契丹族廣建佛寺和佛塔,使遼王朝的文化頗為昌盛。內蒙古草原東部是契丹族的發祥地,也是其立國後統治的中心區。在這里留下了大量珍貴的契丹族遺跡遺物,成為草原文明繁榮的象徵。

2.藝術
契丹是騎馬打天下的民族,騎兵部隊是其立國之本,契丹騎兵驍勇善戰,與宋、西夏戰爭中經常取勝。在契丹貴族墓葬中,均有殉馬或馬具隨葬,還有打馬球圖、引馬圖等壁畫。

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白塔子遼墓出土的《契丹人引馬圖》,描繪了一個髡發短須的契丹引馬,右手執杖,左手牽一匹膘月巴體壯的棗紅馬。這是研究遼代契丹風俗、服飾及馬具的珍貴資料。馬鞍具和鉸鐵兵器也是契丹貴族墓中常見的物品,特別是契丹鞍,可以與中原的端硯、蜀錦、定瓷並稱,被北宋人評為「天下第一」。出土於赤峰市大營子遼駙馬贈衛國王墓的銅鎏金馬鞍具等全套馬飾具,數量達l64件,反映了江代馬具成套成成組配置隨葬的特徵。

契丹瓷器是在契丹傳統制陶工藝的基礎上,吸收北方系統的瓷器技法而饒制的,在五工和北宋時期南北諸窯的產品中獨樹一幟。其中,具有契丹族傳統工藝的仿皮囊式雞冠壺可謂遼瓷中的典型器物。雞冠壺造型別致,製作精美,堪稱國之瑰寶。此外,如內蒙古博物館館藏的三彩摩揭壺、「官」字款鑲金口白瓷盤、綠釉刻花鳳首瓶等瓷器,皆為遼瓷中的佳品。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赤峰市松山區發現了松州窯,又稱「缸瓦窯」,這是遼金兩代的官窯址,被譽為草原瓷都。

遼代金銀器是中國古代金銀器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了契丹貴族的奢華生活,也反映了契丹本上文化與內地文化、外域文化之間的交融。遼代貴族墓葬中大量出土金銀器。如赤峰市耶律羽之墓中出土的花式口圈足金杯、金花工藝御賜「萬歲台」石硯、金花銀唾盂、摩羯紋金花銀碗,哲盟奈曼旗陳國公主墓出土的鎏金道教銀冠、鏨花銀靴、金銙銀碟躞帶等,皆是遼代金器中之上品。

契丹王國與周邊各族各國的交往甚為密切,經濟文化各方面都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因素,尤其與漢文化的交融最為深入。以服飾為例,契丹人傳統的服裝為長袍左衽,圓領窄袖,腰間束帶,下穿長褲,褲在靴筒之內。在內蒙古興安盟出土的大批契丹式服裝,表現了契丹服飾的豐富多采。其中有些服飾的圖案具有明顯中原特色。出土於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寶山2號遼墓的《仕女出遊圖》,高0.7米,寬2.3米,為巨幅工筆重彩,具有晚唐至五代宮廷繪畫的風格。圖中女主人可能是從內地遠嫁到契丹的漢家閨秀,頗具中原仕女的風尚。此壁畫對於研究唐末五代的繪畫藝術及契丹與中原的關系,具有重要價值。

契丹王國統治者崇信佛教,自太祖以來一代勝似一代,至道宗時達到極盛。百多年間,契丹皇族和高級僧侶投入巨資,請能工巧匠建造了大量佛教寺院,與寺院密不可分的遼塔和佛教法器也大量出現。內蒙古地區現存著名的遼塔有中京大明塔、上京南塔、慶州白塔、豐州萬部華嚴經塔等。在慶州白塔內出土的釋迦涅盤石雕像、萬部華嚴經塔磚雕菩薩頭像、白瓷迦葉、阿難像等文物,都是遼代佛教藝術的代表作。

契丹王國在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方面,也有很大貢獻,由於遼國的疆域東西橫長,正好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渠道。在遼代貴族墓葬中出土的琥珀、瑪淄和玻璃籌文物,很多都來自西方。
契丹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深遠影響的民族。「契丹」本意為鑌鐵,表示堅固。然而,自元末明初以來,契丹族卻從史籍中突然消失。阜新,開州立縣是從遼開始,阜新被史學家稱為契丹人的「故地」和「搖籃」。遼時,阜新建有頭下州9座,人口達20萬。可以說,阜新與契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最近,在有關專家用DNA技術認定達斡爾族及雲南阿、莽、蔣姓「本人」為契丹族後裔的消息公布於眾之後,阜新成為解開契丹源流問題的「重地」。昨日,記者對契丹族的源流問題做了進一步追蹤調查。

用DNA技術破解契丹消失之謎

曾經創建了持續219年之久的遼王朝的契丹民族,從元末明初以來忽然從史籍中消失得不見蹤影。而在現實生活中,這個民族是否如逝去的時間一樣不復存在了?

日前,中國醫學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部分專家利用DNA技術解開了契丹族消失之謎:達斡爾族與契丹有最近的遺傳關系,為契丹人後裔。雲南的阿、莽、蔣氏「本人」與達斡爾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後裔。

事實上,雲南省保山地區約有十餘萬分屬現在十來個民族的阿、莽、蔣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稱是契丹族後裔,要求有關部門澄清他們的來歷。但是因為考古技術上的障礙,學術界對這個自稱是契丹族後裔的人群始終未能「正名」。同樣,從前關於達斡爾族的族源問題,學術界也一直存在爭論,有說源於契丹大賀氏者,也有說自古就獨立發展於其他民族者,各執一詞。

而現在,這個一直令歷史學家困惑的歷史之謎終於被破解,DNA技術解決了達斡爾族和雲南阿、莽、蔣姓「本人」的源流問題。這個破解過程是這樣的:在雲南保山的5個小村莊,專家們取到了阿、莽、蔣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樣;在四川樂山取到了契丹女屍的腕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取到了有墓誌為證的契丹人牙齒、頭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旗和其他幾個旗和縣提取到了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經過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比較,顯示出了准確的結論:達斡爾、阿、莽、蔣氏「本人」都是契丹後裔。

至此,專家們做出這樣的結論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時,連年征戰,頻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較大的族群,如達斡爾族作為民族續存保留下來,有的則被當地人同化了。後者是最難尋找的,因為,契丹族一千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外婚制」,所以純粹意義上的契丹人已不復存在了。經過不斷地遷徙、隔離和融合,多數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樣融化了,用一個專業術語命名即「分子意義上的後裔」。

這些業已融化了的「冰」還能找到嗎?

兩份家譜述說著這個耶律姓人家的家史

20世紀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彧在作一項調查時,在王府鎮河東村葉長青家發現了葉家珍藏的兩份家譜,一份以蒙文書寫,一份以漢文書寫。與這兩份家譜一同珍藏的還有兩份土默特官府發給這個家族的文書,一份頒於清道光十五年,一份頒於1918年,均為蒙文。後來,這兩份家譜與文書一同載入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高勒巴干主編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此後,阜新市建設局幹部陳志健根據漢文版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結合葉長青家的家譜認定這個葉氏人家是契丹後裔,肯定其族源出自耶律氏,即現在的這個「葉」姓源自遼契丹的「耶律」姓。

昨日,記者見到了葉長青。盡管年過七旬,但葉老精神矍鑠、身體硬朗。他向記者展示了他家珍藏的兩份家譜及隨同珍藏的兩份官府文件。頒於道光十五年文書的題頭是:「准耶律氏希如們寶路等入冊入甲土籍執照」。其漢文家譜序言為:「大清康熙庚子年奉旨陪侍和碩格格。祖父系正白旗包衣牛錄,康熙壬寅年故於本京。至雍正元年,父與祖母鄭氏陪從出外」。這份家譜從祖父那哈、祖母鄭氏起,記到第四代。

著名契丹史學家朱子萬這樣評價葉長青家珍藏的兩份家譜:「它為遼亡後契丹人之流向提供了一份珍貴資料。」

契丹:留給今人的一份歷史記憶

阜新,是契丹族故地,這早已被史學家所認同。自北魏開始,契丹族就開始在阜新活動。遼建國於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38年(一說94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從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創建大遼開始,在整個遼朝時期,契丹統治者將阜新當成了它的「腹地」。據考證,今阜新境內有9座頭下州,屬於遼早期的有遂州、順州、豪州、歡州,屬於中期的有徽州、成州、橫州,另有一個時代不太明確的閭州。這9個頭下州當時有人口19萬多人,如再加上軍隊人口等,可達20多萬人,其中契丹人佔10%之多。

遼亡後,阜新的這些契丹人流向何方?還有多少外地的契丹人流向阜新,他們究竟融化在哪些民族當中?

目前,阜新的這份家譜為證的契丹後裔的發現,為探索契丹消失之謎提供了一個實實在在的脈絡。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消失的民族契丹會帶給人們更多的驚喜。

女真族
女真(或「女貞」),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肅慎」, 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清朝以後,「女真」稱為滿族。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

《金史·世紀》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車骨部,曰拂涅部,曰號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稱靺鞨,而七部並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無聞。」

中國歷史上「女真」建立的政權

--------------------------------------------------------------------------------

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

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為「大金」,史稱後金;

1644年女真人(滿族)入主中原,建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

女真族

宋元時代,女真族形成和崛起,從根本上改變廣東北地區的歷史,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個中國的歷史。

宋朝人說女真族「本名朱里真,番語訛為女真」。可見,朱里真是漢名。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改稱女直,也寫作女質。

女真族一名,最早出現在7世紀。《金史》是這樣記述女真族的起源的:

女真族的始祖函普,有兄阿古迪弟保活里。在唐朝貞觀年間,因氏族離散,年逾 60的函普,從高麗舊居出走。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麗,只有保活里隨他出來。走到完顏部時,正巧碰上人們互爭財物,械鬥不已,函普出面調停,平息了事態。作為酬謝,完顏部送給了他一頭青牛。為了在這里站穩腳跟,他又用這頭青牛作為聘禮,和完顏部的一個60歲老婦人的女兒結了婚,婚後生了二男一女,他和他的子女們理所當然地就成了完顏部人。

完顏部居住在鴨綠江上游及圖們江流域,女真族是由這一帶的朱里真人組成的,與採集珍珠的居民有關。

完顏一詞,是從漢語「蜿蜒」音轉的女真語。依傍綏濱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布各地以後,就以蜿蜒河之名來作為姓氏。「蜿蜒」、「完顏」乃是同音異寫。所以,完顏部作為黑水靺鞨一支,是從蜿蜒河畔輾轉游徙,遷移至阿什河之濱的。天長日久,女真語「完顏」演變為漢語的「王」。完顏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女真族從長白山移居黑龍江中游,而完顏部就定居在完達山。完達山,相傳是完顏部人女真王到過的地方,主峰在黑龍江中游北岸的俄國境內。

在遼代,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有七十二部落」,地方數千里,人口超過10萬戶,散居山谷之間。漸漸地,女真族由分散的氏族部落統一起來。部是從部落發展來的,族由氏族血緣關系改組而成。不相統一的部落,發展到「遠近相服」而推舉了「酋領」的部族,酋領必然派出自己家族成員,到那些歸附的部落取代原來首領的職權,於是出現了以氏代姓、統屬其部的新的社會組織形式。

遼代女真族分布范圍較廣:南起鴨綠江、長白山一帶,北至黑龍江中游,東抵日本海。居於咸州(今遼寧開原)東北至束沫江(今第二松花江)之間,以輝發河流域為中心的稱之為「回跋」(回霸);居於松花江以北、寧江州(今吉林夫余石頭城子)東北,直至黑龍江中下游的稱之為「生女真」;居烏蘇里江以東而近東海 (日本海)的稱之為「東海女真」。

契丹人對女真族的政策,是實行「分而治之」。他們把強宗大姓騙至遼東半島,編入契丹國籍,稱為「合蘇館」,又作曷蘇館、合蘇袞、是女真語「藩籬」的意思。這些人就是「熟女真」。另一部分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寧江州(今吉林扶余縣)之東,這些人就是「生女真」。黑水靺鞨後裔,是生女真的主體。後來建立了金朝的完顏部,就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後裔。

遼國還特別設了一些王府,目的在於以女真治女真。

北女真分布在遼河中游一帶,遼設北女真國大王府、北女真兵馬司管轄;南女真:分布在遼東半島上,遼設南女真國大王府、南女真湯河司管轄;鴨綠江女真:分布在鴨綠江一帶,遼設鴨綠江女真大王府管轄;長白山女真部:分布在長白山一帶,遼設長白山女真大王府管轄;蒲盧毛朵部;分布在海蘭江流域,遼設蒲盧毛朵部大王府管轄。

遼代的生女真長期沒有本族文字,通常還是用結繩、刻木之類原始的方法記事。他們既不懂漢文,也不懂契丹文,至多通曉契丹語,僅僅憑記憶往來傳話和充當翻譯。至於成文的天文和歷法就更談不上了,只是憑借世代相傳的經驗來識辨四季和記憶自己的年齡。以「青草幾度」來判斷歲月,草青一次當作一年,自然本人也就增長了一歲。生女真人遇疾病,很少用葯醫治。同時,居處地勢的復雜和生產生活的多樣化,煉就了生女真人的嫻熟騎術。《說郛》上說他們「騎上下崖如飛,渡江河不用舟楫,俘馬而渡」,簡直可以說是神奇至極了。農副產品除自用和就地交換外,還遠運到寧江州的榷場上去出售,主要貨物有北珠、人參、生金、松實、白附子、密臘、麻布之類。

生女真習慣於依山谷而居,住的是木板屋,大門一律東向。家家產戶燒火炕,用來取暖、抗寒和除濕。他們久居深山,多饒林木,因陶器粗陋,瓷器又難得到,於是盛行使用木器,碟、盆、杓之類生活用具多為木製。女真人很喜歡飲酒,愛吃別具風味的肉菜粥糜,這是由鮮肉和野菜搗成的肉餡泥。他們還採摘芍葯花的嫩芽做成鮮脆佳餚,味脆美,香久留。

生女真地處寒冷地帶,衣裳多用各種皮毛製作,富人以貂鼠、狐貉皮為裘,貧者以牛、馬、豬、羊、貓、犬、魚、蛇之皮為衫。

在婚姻形態上,大體確定了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形式,同時存留諸如自尋配偶和搶婚的遺風,還表現為「男下女禮」,就是在女家舉行結婚儀式,鼓勵「入贅」。

而生女真中最強大的完顏部,又分12部,以部為氏。

函普的後人,擔負了統一女真各部的重任。綏可時期,已定居安出虎水(黑龍江阿什河流域),種植五穀,製造舟車,建築房屋,學會了燒炭和煉鐵。烏古迪時期,史稱「自景祖(烏古迪)以來,兩世四主,志業相因,卒定離析,一切治以本部法令」。烏古(辶西)奠定的基礎,為他的後人所繼承和發展。

女真族的強大,引起遼王朝的不安。不僅派重兵防禦,大遼皇帝還年年東巡。遼國每年要向女真族徵收貢馬萬匹,契丹貴族強買女真族的北珠、人參、生金、松實、白附子、蜜蠟、麻布,他們還隨意強搶、毆打女真人。遼國和契丹貴族的殘暴,自然也引起了女真人的不滿、憤怒和反抗。

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不僅統一了女真各部,形成一個民族共同體,發展了本民族的經濟文化,壯大了武裝力量,還領導了當時東北的漢族、渤海族、契丹族、室韋族、鐵驪族、兀惹族人民共同反遼的武裝斗爭。他生前還和南宋王朝達成協議,南北夾攻遼軍,協助南宋收回燕雲十六州。宋、金間的海上交通也日益頻繁。

阿骨打在繁忙的戰爭年代,仍很注意農業生產,對黑龍江流域的手工業和商業也做了不少努力。在他生前還創制了女真文字。1125年,宋金聯合攻滅遼國。後來,宋、金雙方締約,東以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形成新的南北對峙。崛起於白山黑水的金國,擁有了北部中國的廣大版圖。

金朝採用了宋,遼官制。在地方上,州縣制與猛安謀克制並行。猛安謀克,是女真族在氏族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組織。

金朝有19路總管府,分掌各路兵馬和居民。東北地區分屬北京路、上京路、東京路。北京路以今遼寧寧城縣為中心,領遼西地區和吉林北部。上京路以今黑龍江阿城縣為中心,領吉林北部、中部及長春、黑龍江。東京路以今遼寧遼陽市為中心,管轄遼東廣闊地帶。

女真族在奪取了遼國政權以後,強令中原人口搬遷到黑龍江流域。這里,土地平坦肥沃,人來多了以後,出現了到處有村落、莊稼滿田野的興旺景象。農業生產技術有所發展,如松花江畔的肇州、冷山一帶,不僅種植五穀和蔬菜,還從外地移植回鶻豆、西瓜、紅芍葯、桃樹、李樹。

金兵從中原擄掠來一些木匠、造船匠,學習修造中原式的運糧船。他們還廣泛應用中原建築的工藝流程和風格。開礦、冶煉也有了較高的技術水平。礦洞規模之大,冶鐵爐之多,還有金銀製品、陶瓷燒制、鐵制農具的生產技術,大大超過遼代。幾乎與中原一樣,只是質量稍有不及而已。如鑄銅以銅鏡居多,工藝一般雖較粗糙,不過也有像在黑龍江阿城縣出土的雙龍紋銅鏡這樣的精品。

金代也有了自鑄的銅錢,包括「正隆通寶」,「大定通寶」、「泰和重寶」,還發行了叫「小鈔」、「交鈔」的紙幣。商業貿易以國家經營為主,以鹽為大宗。只有一些金、銀首飾的經營,歸私人商家經營。金、銀器上的「上京翟家記」字款,說明上京的翟家是自產自銷的私人銀號。

女真族不僅有本民族的語言,還有本民族的文字。女真文字最早是由一個叫完顏希尹創制的,他仿照漢字楷書,參照契丹文而創制了女真大字。後來,又頒行一種女真小字,是仿照契丹字和漢字的偏旁創制而成。這種女真小字流行很廣。流傳至今的女真文已經不多,吉林扶余縣石碑崴子屯有一通碑,叫《大金得勝陀頌碑》,是目前最為珍貴的女真文實物。女真文字一直沿用到明代,凡是在女真族地區任職的文武官員,晉京朝見的奏疏、表章,一律要用女真文字書寫。在中國文字史上,女真文字和契丹文字一樣,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女真貴族不僅以儒家思想治理國家,還自覺用它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

金代建國之初,女真族的文化還很落後。入主中原後,徵集到大批漢族圖書,一批漢族文人前來歸附,使女真文化迅速發展起來。女真貴族自幼學習漢族語文和各種文化知識,朝廷還採用駢體文寫詔諭和奏章。唐、宋詩詞,也是金代宮廷文學的主要形式。女真貴族完顏躊,能詩善畫,他在《思歸詩》中有「新詩淡似鵝黃酒,歸思濃如鴨綠江」這樣頗為風趣的詩句。

金代女真族的歌舞音樂也受中原影響,常用樂器有的簫、琵琶、笙、鼓之類。宮廷樂工、歌女也能表演柳永的《望海潮》一類的樂曲。

女真族信奉珊蠻教。珊蠻,即薩滿。在女真語中,把巫婆叫珊蠻。所以,珊蠻教實際是一種巫術。重要的是,後來的滿洲人也信奉珊蠻教。金代女真人也接受了佛教和道教,於是各地出現了許多佛寺和佛塔。

1234年,在蒙古人鐵馬金戈的有力打擊下,盛極一時的大金國土崩瓦解。先前徙居中原、華北和遼東的女真族迅速被同化。而那些留居在故地的女真族,似乎一夜之間作鳥獸散,重又分散為眾多的部落,接受來自元朝新政權的統治。

在元代,松花江和黑龍江下游,稱之為混同江,元朝在這里設立桃溫、胡里改、斡朵憐、脫斡鄰、荸苦江5個萬戶府;又在黑龍江口特林地方設東征元帥府,在烏蘇里江流域設阿速古千戶所,在濱海地區設鯨海千戶所,在黑龍江下游設兀者野人、乞列迷萬戶府。一般情況是,萬戶府下有千戶所,千戶所下又有百戶所。這些女真部落,「各仍舊俗,無市並城郭,逐水草為居,以射獵為業」。

永樂元年(1403),明朝皇帝朱棣派人到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招撫女真族。女真,原作「朱里真」,又作「朱里扯特」、「主兒徹惕」、「主兒扯惕」、「拙爾察歹」,滿語稱之為「珠申」、「諸申」。

明朝女真族的分化和重組

明朝先後設遼東都司25衛,奴兒幹部司384衛,統轄整個東北地區。女真族分布在松花江以東,黑龍江下游以西,瀕臨日本海,南界朝鮮半島的廣大地區。明初,依照分布區域,把女真族劃作三大集團,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建州女真,以原渤海國建州為部名,分布在長白山、牡丹江、綏芬河之間,以今吉林琿舂縣、黑龍江寧安縣為聚居地。

建州女真,原為居住在黑龍江三姓(今依蘭)的火兒阿部。明初,火兒阿部酋長阿哈出,賜名李思誠,任建州衛指揮。永樂八年(1410),阿哈出死後,他的兒子釋家奴,賜名李顯忠,世襲父職。宣德年間,阿哈出之孫李滿住,率部從三姓遷至寧古塔,又遷至婆豬江(今渾江)一帶。正統初,因受海西女真、朝鮮的侵擾,又遷到蘇子河上游的灶突山(今遼寧新賓縣呼蘭哈達)附近。建州女真另一支,為居住在三姓附近的斡朵里部,酋長為猛哥帖木耳(孟特穆),永樂八年,因野人女真侵擾而南遷,幾經轉遷,於正統初重新集結於渾河流域。

正統七年(1442),明朝設建州左衛、建州右衛,與建州衛合稱「建州三衛」。萬曆年間,明朝先後封努爾哈赤為都督僉事、龍虎將軍。1583—1593年,努爾哈赤用兵11年,以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為中心,逐漸統一了女真各部。1599—1616年,又相繼統一扈倫四部。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大金」,以赫圖阿拉為興京,史稱後金。

海西女真,沿用元代地名,因居地在東海之西而得名,分布在松花江下游的吉林扶余縣至黑龍江阿城縣一帶。

海西之名,始見於元代,泛指海西諸衛的女真人。海西女真有哈達、輝發、烏拉、葉赫四部,又有山夷、江夷之分。山夷依山作窟,即熟女真完顏種;江夷居黑龍江,即生女真。哈達、葉赫屬山夷,而輝發、烏拉則屬江夷。後遷至呼蘭河流域,呼蘭與呼倫(扈倫)為音轉,又稱呼倫四部。17世紀初,為努爾哈赤所統一。

野人女真,同樣是沿襲元代舊名,是女真中比較落後的一部分,故冠以「野人」之稱,分布在黑龍江中下游兩岸及烏蘇里江以東。

野人女真,又稱東海女真、東海窩集部,分為薩哈連、呼爾哈、瓦爾喀、庫爾喀四部。而呼爾哈部,是建州女真的老家所在。後來,留居原地的仍為呼爾哈部,而遷走的就是建州女真。

明代女真族是重新組合的民族。建州衛、毛憐衛的女真族,多是渤海族遺民,從事農耕定居生活,種谷紡線,飲食服用,與漢族沒有多大區別。海西女真人,多是金代完顏部後裔,同樣也從事耕稼,他們倚山作寨,親屬聚居在一起。野人女真,又稱女真野人,是女真族同赫哲族、鄂倫春族融合而成的一支,風俗與海西女真相同,所不同的是,「不事耕稼,惟以捕獵為生」。

滿族的形成

滿族始稱滿洲,後有新(滿語「伊徹」)舊(滿語「弗」)滿洲之分,實際上包含東北幾乎所有的少數民族。

正統七年(1442),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在明朝統治下形成一個強大的部落。「建州三衛」的出現,標志了滿族主體部分的形成。在女真族的旗幟下,不止是女真各部,還有赫哲族、鄂倫春族、錫伯族的先民們,也採用了女真族的名號。15—17世紀,滿族已成為一個新的共同體。所以,滿洲之為族稱,是以建州、海西女真為主體,同時又包括了大部分野人女真,當地的漢族、蒙古族和別的民族,也是構成滿族的重要因素。

歸結起來說,肅慎作為滿族的最早先民,盡管史書上語焉不詳,但考古發掘資料卻提供了有說服力的物證。至於肅慎及其後裔,既有關聯又不能等同,不應該把肅慎以下的邑婁、勿吉、靺鞨、女真各族的形成發展過程,當為滿族本身的形成發展過程。可又不能把肅慎以下,直至明代女真人的世代相承關系,與滿族的形成割裂開來。否則,是不能正確反映滿族悠久的歷史淵源的,當然,滿族真正以一個民族出現,只能說在明代末期的17世紀之初。這不是說構成滿族的成員到了明末才降臨人間,而是表示這時已從女真人中間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的歷史,起源於明代女真的分化和重新組合。從女真到滿族,這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飛躍,是歷史進步的重大成果。

⑵ 阿什河的治理開發

阿什河灌區,在阿城區境內,偽康德6年始建楊木林子攔河壩。1960年攔河壩被沖垮,當年建阿什河抽水站,乾渠一條長達10公里。開發之初灌水田1 500畝,灌田歷史最高年份1959年達5 500畝。主要建築構造物有倒虹吸水閘涵等11處,溢洪閘1處,橋14座,排洪閘2處。

⑶ 在阿城都可以看到那些景點尤其是一些有歷史意義的景點

阿城,位於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市東南23公里處的阿什河畔。基本地貌為「五山二水三分田」,東部山區峰巒迭翠,西部平原坦盪如砥。是黑龍江省城市化水準最高的縣級市。先後被授予全國衛星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先進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城市、全國科技實力百強縣(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縣級歷史文化名城、省文明城市建設先進市標兵、省級綠化先進市、全省十佳城市等榮譽稱號。

阿城,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底蘊的名城。公元1115年,女真人傑出首領完顏阿骨打在這里建立了聲威顯赫的大金帝國。這里曾產生過眾多傑出的歷史人物,發生過許多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遺存著歷久彌珍的文物。

阿城,風光秀麗的龍江旅遊明珠城。處在環哈爾濱最佳旅遊領半徑內,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頗多。這里有位於南效2公里處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上京會寧府遺址;東北最早的道教聖地松峰山;黑龍江最大的水庫——西泉眼水庫及金泉國實級森林公園;亞洲最大的封閉式獵場——玉泉狩獵場、金源文化旅遊區、西泉眼水庫、玉泉威虎山森林公園、松峰山等旅遊景點。

阿城,風光秀麗的龍江旅遊明珠城。處在環哈爾濱最佳旅遊領半徑內,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頗多。這里有位於南效2公里處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上京會寧府遺址;東北最早的道教聖地松峰山;黑龍江最大的水庫——西泉眼水庫及金泉國實級森林公園;亞洲最大的封閉式獵場——玉泉狩獵場、金源文化旅遊區、紅星仙湖、金泉湖、蓮花池、萬興水庫風景區、松花江濕地保護區、滿族風情村、玉泉威虎山森林公園、金太祖陵園、金代歷史博物館和會寧公園等旅遊景點。

阿城市旅遊局邀請哈爾濱各大旅行社代表到阿城觀光,並向他們推薦了幾條新的旅遊線路。
阿城主推兩日游和一日游線路,從金上京博物館起步,經紅星水庫,攀登松峰山,漂流阿什河。阿什河漂流段是今年新開發的,在阿什河上游,全長十公里,落差近二十米,水流湍急。

⑷ 各省為治理環境都取得哪些進展

2月8日,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西、雲南、寧夏等8省(區)公開了中央環保督察的整改落實情況。

內蒙古自治區深入推進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湖綜合治理工作,目前呼倫湖水域面積和濕地面積明顯擴大,鳥類種類和數量增多,水質指標總體趨於好轉。

雲南省深化九大高原湖泊污染防治,滇池流域569個自然村實現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洱海周邊約2500戶餐飲客棧停業整治,異龍湖退耕還湖5620畝。

寧夏回族自治區全面開展自然保護區清理整治,賀蘭山自然保護區169處違規開發點位全部關停並開展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沙坡頭、哈巴湖、白芨灘、六盤山等自然保護區內違建項目基本整改到位。

⑸ 山丘水庫型水源地,應採取哪些治理措施改善入庫水質

水環境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水污染防治必須著眼於整個流域或區域,進行綜合防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十條明確規定:防治水污染應當按流域或者區域實行統一規劃。根據我國《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方案》,規劃重點流域范圍為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松花江、黃河中上游、三峽庫區及其上游、南水北調水源地及沿線(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等10個流域,共涉及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51個市(州、盟),1555個縣(市、區、旗)。
1.淮河
淮河流域包括河南、安徽、山東、江蘇4省的35個地市,流域面積27萬平方千米。氨氮已成為淮河流域的首要污染因子。
2.海河
海河流域是水資源開發程度最高、我國水污染最嚴重的流域之一。流域水環境問題復雜。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總磷是主要的污染因子,其他超標因子還包括高錳酸鹽指數和石油類。
3.遼河

遼河流域總面積22.11萬平方千米。除西遼河水資源區外,全流域47個國控監測斷面水質數據表明,氨氮已成為導致流域水質達標率相對較低的重要污染因子。流域內部分水庫總氮、總磷嚴重超標,個別水庫存在富營養化問題嚴重。
4.太湖
太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流域總面積3.69萬平方千米,環湖出入湖河流共有100多條,其中入湖河流約佔60%。
太湖具有飲水、工農業用水、航運、旅遊、流域防洪調蓄等多種功能,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水資源。

5.巢湖
巢湖是我國重點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20世紀70年代,巢湖就多次出現「水華」污染,2004年以後已達到全湖劣Ⅴ類,水質惡化趨勢十分嚴峻。2009年,巢湖流域10條主要環湖河流中,斷面水質達標河流只有裕溪河,水質類別為Ⅲ類。未達標的河流有9條,主要超標因子為COD、氨氮、總磷超標、石油類。巢湖水體總體營養狀態為輕度富營養。
6.滇池
滇池屬長江流域,地處長江、紅河、珠江三大水系分水嶺地帶。滇池是我國重點治理的「三湖」之一,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滇池水體中營養鹽TN、TP呈逐年上升趨勢。2009年草海和外海各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質均處於劣Ⅴ類。
7.松花江
松花江流域涉及黑龍江、吉林兩省大部分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及遼寧省部分地區,共26個市(州、盟),流域總面積約56.12萬平方千米。影響水質超標的主要污染因子是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和糞大腸菌群。阿什河、伊通河等仍為劣Ⅴ類。
8.三峽水庫
三峽水庫壩址位於長江西陵峽三斗坪,東起湖北宜昌,西迄重慶巴縣,涉及20個縣(市、區)。庫區水質Ⅰ、Ⅱ類水為主,庫區支流水質Ⅱ類、Ⅲ類為主,長江出庫斷面以Ⅰ、Ⅱ類水為主;烏江、嘉陵江入長江幹流水質現狀穩定達到Ⅱ類水質標准;金沙江水質達到Ⅱ類;赤水河入長江幹流水質穩定達到Ⅱ類以上水質。
9.黃河中上游
流域面積73.4萬平方千米。「十一五」期間,黃河幹流各水期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平均濃度均呈下降趨勢,符合Ⅲ類水質標准,溶解氧達到Ⅱ類水質標准。中衛下河沿(甘-寧)、拉僧廟(寧-蒙)等斷面水質顯著改善能達到Ⅲ類水質標准。但支流湟水河、湟水河小峽橋斷面等,「十一五」期間連續5年各水期水質均劣於Ⅴ類。
10.南水北調水源地及沿線(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
「十一五」期間,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的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等措施初顯成效。丹江口水庫庫區7個斷面水質均穩定達到Ⅱ類水標准。
重點流域水質考核指標包括4類:一是《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表1中除總氮、總磷、糞大腸菌群3項指標以外的水溫、pH值、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銅、鋅、氟化物、硒、砷、汞、鎘、鉻(六價)、鉛、氰化物、揮發酚、石油類、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硫化物21項指標;二是富營養化指標,包括總氮和總磷;三是糞大腸菌群指標;四是流域特徵污染物指標。以上4類指標分別進行考核,河流不考核富營養化指標。

⑹ 宋法棠兒子是宋希斌嗎

不是。

宋希斌的父親是個普通幹部或知識分子,不是高幹,也不是農民。

宋法棠1999年12月—2006年1月在黑龍江省歷任黑龍江省委副書記、中共黑龍江省委副書記,省政府代省長、黨組書記、黑龍江省省長、中共黑龍江省委書記、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宋希斌現任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1986年3月至2019年7月,其都在黑龍江省任職。

兩人之間存在工作關系,並無其他特殊關系。

(6)阿什河治理擴展閱讀:

宋希斌做客中央台,回答記者「對收音機前的中國之聲聽眾和中國之聲微博網友有什麼想說的」問題指出: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好,是我們建設生態文明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應該說哈爾濱的生態環境優良是我們一個獨特的優勢,也是哈爾濱的寶貴財富,所以我們特別注重保護哈爾濱的生態環境,特別是在建設生態低碳美麗宜居的哈爾濱城市上,我們採取了一些措施和辦法。

從去年以來,我們在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工作的基礎上,重點抓了三件事情:一個是打造森林城市,堅持走特色化、生態化、景觀化的道路,要多種樹、少種草,強化樹木的管護,比如說去年我們在市區就新增了綠地250公頃。

第二個是要搞好大氣污染的治理,去年我們市委市政府拆除了505座小鍋爐,實行了集中供熱,所以今年的空氣指數比往年好,這和我們大力推進綠化,改造影響城市環境的小鍋爐有直接的關系。

第三個是修復水生態系統,這兩年我們舉全市之力,通過對城市三條「龍須溝」,就是馬家溝、何家溝、信義溝和阿什河進行了整治,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三溝」從去年開始,結束了每天近30萬噸污水直排松花江的歷史;阿什河的下游治污工程進展也很順利,就這一項,松花江水質主要污染指標就下降了3.7%;為了確保「三溝」清水入河,兩年內要全面改造阿什河,通過我們的努力,共同建造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⑺ 道外區的風景名勝

哈爾濱清真寺
西起十二道街,東至十四道街,南起育民街,北至靖宇街,是國家一類保護建築,該寺始建於1897年,1904年改建,1935年在眾多穆斯林朋友的倡議和捐助下再次擴建,保存至今。1998年哈爾濱清真東寺被評為為全國百座模範清真寺之一。2003年清真寺擴建改造工程是在清真寺南北兩側臨十二道街新建兩座附屋用房建設面積440平方米,並對清真寺主殿進行維修和裝飾,現穆斯林文化廣場建設工程於2005年6月竣工。是東北最大的伊斯蘭清真寺,是全國清真寺中少有的阿拉伯式建築,主殿高13米,可容納500~600人,後窯殿有21.75米高的尖塔(俗稱望月樓)。阿拉伯式建築風格。
哈爾濱關道-道台府
道台府是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道外十八至十九道街之間,始建於1905年,是哈爾濱市第一任行政政府所在地。20世紀初,沙俄建成中東鐵路。強行租借鐵路沿線的哈爾濱市區時,傅家甸(道外)就被劃於租借地之外,處於與哈爾濱市並存的特殊地位,屬於中國政府治理的行政區域,清政府為加強對傅家甸地區的治理,在政權建置上設立了級別較高的「道」一級政權機構。清朝的「道」是介於府與縣之間的機構,是哈爾濱最早和最高的行政機構,前後有16任清政府官員在此辦公。2005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道外區對哈爾濱關道進行了保護性的修復擴建工作,修建後的哈爾濱關道,佔地兩萬八千餘平方米,按古式建築布局,呈對稱式,同時遵循封建禮儀,左文右武,前衙後寢,中軸線上由外至內依次為照壁、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宅門、三堂(內宅或上房),東側線上由北至南有衙神廟、書房、廚房、戈什房、雜項人房。西側線上有冰窖、督捕廳、洪善驛、會華官廳、會洋官廳。院牆內有車棚、馬號、茶房、糧倉等,整個建築群主從有序,錯落有致。 江畔公園 江畔公園位於道外區松花江畔堤頂,西起濱洲橋下,東至太平閘口橋,全長4.8公里,總面積20.3公傾。該園始建於1955年,原名「道外區江沿公園」,是哈爾濱市沿江主要游覽區之一,屬沿江帶狀公園,其整個建設布局結合堤防建設進行。1987年至今,根據哈爾濱市沿江一條線總體規劃,配合題防加高,在完成防洪達標工程的同時,對園內綠地、道路、設施進行了大規模的新建和改造。江畔公園環境優美,綠化彩化面積佔全區五分之三。園內有針葉、闊葉、喬木、灌木花卉品種近30個,有樹木6289株,草坪54000多平方米,彩化面積4000餘平方米,剪型樹百餘株,雕塑有《母嬰》、《天鵝》、《群鹿》、《冰舞》、《騰飛》、《海豚》、望江亭長廊、蘑菇亭等。
靖宇公園
靖宇公園位於道外區靖宇二十道街,正門西向正對靖宇大街,佔地面積52528平方米,始建於1917年,是哈爾濱最早建成的公園之一。靖宇公園原名「東四家子公園」。據史料記載,東四家子公園佔地13垧,南北長85丈,東西寬5太,正門向西開設,北面設一便門出入。園內建涼亭兩座園中建築為東洋式建築。該園在建園後至建國前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被作為本區地方政府官方聚會活動的場所。1919年宜名為「濱江公園」,建國後改名為「道外公園」。1952年至1957年道外區建設科接管了道外公園,修建了辦公室和溫室,增修了園內柏油馬路,開辟出一個冬季滑雪場。1985年為紀念楊靖宇將軍,經有關部門批准,道外公園改名為「靖宇公園」。同年在園內新建花壇,重建了公園正門和售票亭。2000年,政府把封閉式公園改建成開放式公園,新建一處哈市最大的紀念廣場,周邊種植大量樹木和草坪,增加庭院燈和園林設施。
長青公園
長青公園位於道外區八區體育場北側,佔地面積56平方米,園中有樹木5種700餘株。公園主景「東北抗日暨愛國自衛戰爭烈士紀念塔」是由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於1947年10月10日落成的。塔佔地面積471平方米,塔高45米,全部為花崗岩塊石結構。紀念塔兩側植有綠地,整個布局給人以庄嚴肅穆的感覺。因此,這時是歷年來人們祭掃英靈、緬懷先烈、進行革命性傳統教育的場所,同時也是娛樂休閑為一體的娛樂廣場。
天恆山風景區
天恆山是哈爾濱市城郊唯一的一座自然山體,位於哈爾濱市道外區團結鎮境內,距城區僅3公里,北望松花江,西臨阿什河,南靠哈同公路,向東綿延數公里。天恆山海拔高度在120~215米之間,森林植被覆蓋面積達70%以上,並時常有野生動物出沒。天恆山是我國東北地區較早開展第四紀地質研究地點之一,也是從新石器時代到肅慎、勿吉、遼金各代沿用的古城遺址所在地。天恆山不僅生長繁衍著數十種動植物,而且地質層面復雜,發現過梅氏犀、猛瑪象等多種古生物化石,還保存著南北古城等古代人類文化遺址、遺跡。天恆山風景區包括天恆山和阿什湖兩部分,總規劃面積36平方公里。

⑻ 黑龍江的港口叫什麼名字

尊敬的網路用戶您好!
歡迎使用網路知道!很高興為您解答!

一、哈爾濱港
哈爾濱港位於哈爾濱市松花江濱北鐵路橋以西南岸約500米處,港區水域水流平緩,江岸為泥沙質、坡形,是一天然良港。
(一)建制
哈爾濱早期的碼頭始建於1898年。當時,中東鐵路開工鋪設後,其築路器材由哈巴羅夫斯克(伯力)經水路運至哈爾濱,船舶碼關設在遊艇俱樂部(今道里區鐵路江上俱樂部)及濱州鐵路橋附近。這是早期形成的哈爾濱港區。
1903年中東鐵路建成通車以後,沙俄為了從中國掠取更多的資源,在哈爾濱港區的八區碼頭修築一些與鐵路干線相通的支線,還在碼頭區附近設有儲存物資的貨場和倉庫,貨物轉運十分方便。當時,比較重要的碼頭有八區碼頭、中央大街碼頭、頭道街碼頭、十二道街碼頭、三棵樹碼頭。碼頭區內的船舶幾乎都為中東鐵路所有,水上運輸業務也歸中東鐵路船舶部管理。1906年,隨著黑龍江民族航運業的相繼興起,哈爾濱碼頭區才逐漸由中國人管理。盛極一時的戊通航業公司船舶,先以道里區江沿為碼頭,後因泥沙堆積,碼頭遷至道外十二道街。松黑兩江郵船局也在道外三道街修築碼頭。從此,道外碼頭區日益興盛。
隨著沙俄對黑龍江腹地資源掠奪的加劇和黑龍江民族航運業的發展,哈爾濱港逐漸成為船舶始發的中心港及水陸運輸的中轉港。並開始出現了以船種、客貨、企業為分類的專用碼頭,形成分段「自治」的局面。八區、頭道街、七道街、十二道街、三棵樹碼頭,歸東北航務局所屬;十八道街劃歸其他航商所屬。東北航務局所屬的幾個碼頭情況如下:
八區碼頭:從濱洲線鐵橋起至道外頭道街,總稱八區碼頭。岸線為562延長米。該碼頭包括船塢1處,水域面積48874平方米。塢內後方接連市區,設有鐵路專用線和八區糧庫。船運進口的糧谷大部在此碼頭卸船,其中有部份糧谷加工後供應哈爾濱市民,其餘大部則由鐵路轉運各地。1950年以後,由於該船塢淤塞,大部進口糧谷移至道外七道街及三棵樹碼頭卸船。至1960年,根據市區建設規劃的要求,已將該碼頭廢棄。
頭道街碼頭:從頭道街起至下游七道街間,計326延長米,是清末民初東北航務局、松黑兩江郵船局客貨運的主要碼頭。現在此間已不停靠船隻,只有頭道街,辟為舢板船渡江碼頭。
七道街碼頭:這個碼頭當時歸東北航務局及江防艦隊司令部共同使用,主要停靠航政船隻及艦艇。東北淪陷時期,已將該碼頭改為客貨運碼頭。1960年以後,根據城市規劃的要求,該碼頭只作客運碼頭,大宗貨運全部移往三棵樹碼頭裝卸。
十二道街碼頭:由十二道街起至十八道街383米處,原為木材、薪材、煤炭碼頭。新中國建立後,劃歸民船碼頭。
三棵樹碼頭:這個碼頭位於濱北線鐵橋上游約1公里處,岸線約500延長米。東北淪陷時期,在後方場地鋪設鐵路專用線兩條,每年約有20萬噸木材和15萬噸糧食在此碼頭中轉運往各地,是松花江木材、糧食、煤炭最大的中轉港。
1955年3月29日,航運管理局決定在原來三棵樹碼頭的基礎上正式成立哈爾濱港務局,作為水陸貨物裝卸中轉的直屬國營企業。
哈爾濱港務局成立以後,機構體制曾多次變動。1957年2月28日,經國家交通部批准,哈爾濱港務局為縣團級單位,並設置8科1室,管理全港的生產經營、港區建設和職工生活等。1958年因精簡機構,撤銷港務局編制,改為三棵樹作業區。
1960年5月30日,哈爾濱港劃歸哈爾濱市,但港口業務仍由黑龍江航運管理局領導。「文化大革命」期間,哈爾濱港的機構名稱幾經變動,至1975年又恢復了1957年時期哈爾濱港務局的建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生產的發展和體制改革,哈爾濱港務局的機構又作了新的調整,
1985年哈爾濱港務局黨群部門組織機構設:黨委、黨委辦公室(含武裝部)、組織部、宣傳部、紀律檢查委員會、工會(含退休辦)、團委。
1985年全港有國營職工2169名,是黑龍江航運系統職工最多的一個企業。
(二)設施
哈爾濱港在中東鐵路修建前,碼頭處於自然狀態。1903年以後,隨著水路客貨運輸的增多,中東鐵路局開始在哈爾濱碼頭區沿岸建築簡易的碼頭倉庫。由於碼頭區沿岸地勢低窪,每到洪水來臨就有被淹沒的危險,因此,中東鐵路局從1908年起,用兩年時間在碼頭區東起傅家甸的八區,西止遊艇俱樂部(今江上俱樂部),修築塊石護岸2000多延長米。
當時,哈爾濱港的倉庫及貨物,大部分都集中在八區。八區倉庫及貨物又分為中東鐵路所有和個、商會及中國官方所有。向中東鐵路租借地號建造倉庫貨場的商會和個人有60多家,租地面積達300多萬平方米,建築倉庫3萬多平方米。
在八區碼頭有鐵路專用線通過,長度約9000米。另有幾條環形鐵路直通八區中東鐵路材料倉庫,裝卸貨物方便。傅家甸江岸只有人行道,沒有沿江車行道。通往江岸的街道只有頭道街及十八道街。1918年以後,傅家甸碼頭逐步修築了護岸,由頭道街至十八道街江岸,其長度為1608延長米,由花崗岩石砌築。為了方便客運及貨物的裝卸,該碼頭設有簡易的木製斜坡道。
傅家甸下游的岸邊還有木材碼頭,但沒有護岸設施。
1926年,中國政府收回松花江和界江航權,於8月31日又收回中東鐵路建造的碼頭及設備,由中國航運部門統一管理。
東北淪陷時期,1933年「滿鐵」接管了哈爾濱八區、道里和傅家甸3個碼頭。為了與拉濱線鐵路連接,1935年擴建了三棵樹碼頭,成為水陸聯運的樞紐港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哈爾濱港以三棵樹為重點建設碼頭,設施逐年增加,機械化比重不斷提高,逐步消除挑、抬、扛繁重的體力勞動,在黑龍江航運中成為最大的水路中轉港。全港擁有陸地面積105萬平方米,其中:生產區31萬平方米,佔29.5%;生活區74萬平方米,佔70.5%。有挖人式塢池兩個,1962年後,西塢由於利用率低,逐漸淤塞,後廢止。
生產區貨場面積12.4萬平方米。其中:糧雜區1萬平方米(有960平方米倉庫1座);木材區9萬平方米;煤區2.4萬平方米。貨場最大容量為9萬噸。
三棵樹碼頭岸線總長4077延長米。其中:人工築岸2777延長米(包括日偽建造的鋼板樁直立式碼頭518延長米,干砌石護岸1834延長米)。自然岸線1300延長米。
全港有鐵路專用線6條,全長4764米。其中:屬於港口所有的4條,長2409米;港口租用鐵路局的2條。長2355米,與鐵路干線直接聯通。
哈爾濱港務局只管理本港區裝卸。在市區松花江沿岸20公里的范圍內,其它單位也修築了一些碼頭和設施,如停靠地方航運木帆船及小型機動船舶的正陽河碼頭,岸線長約500延長米,基本處於天然狀態。後來由水利局填平了正陽河船塢,在小九站另設地方航運客運碼頭,岸線長1000延長米。由此至道外五道街的松花江右岸,除道里中央大街街口和道外五道街街口(1980年遷至七道街街口)分設兩個輪渡碼頭外,皆劃為游覽區。七道街口設有船廠輪渡碼頭和港監救助等船舶停泊碼頭,九道街至巨興街為哈爾濱航運(客運)站。這個客運站,是黑龍江水系最大的客運碼頭,承擔著哈爾濱至清河、沙河子、佳木斯,哈爾濱至北澇洲、肇源、三家子、長春嶺的旅客運輸任務。設有總面積為873平方主候船室1座,碼頭總長約300延長米。1977年以後,哈爾濱客運站由松花江航運局管理。
道外巨興街以下1000延長米岸線,為待航的客貨輪、拖輪、駁船、航道工程船舶及社會船舶停靠處。十九道街以下至造紙廠為市航運公司貨運碼頭,岸線長400米。皮革廠以下為哈爾濱港區,可同時停泊千噸級駁船11艘。港區東側為貨主所有的石油專業碼頭,岸線長200米,設有鐵質輕型框架式棧橋和輕型可移動式輸油管。
1985年,哈爾濱港貨運區已有9個泊位。其中木材位3個、糧食泊位1個、煤炭泊位1個、雜貨(包括件雜貨和散貨)泊位4個。裝卸機械總共85台,其中汽車吊14台、履帶吊7台、輪胎吊9台、塔吊2台、卸船機2台、門機8台、皮帶機4台、單斗機15台、叉車4台、木材裝載機2台、牽引車10台、推土機3台、卸煤機2台、固定吊3台。為方便船隊出入港編解隊作業,在距作業區下方約1.4公里處設下遊船隊錨泊地,另在道外十四道街至十八道街的江面上設上遊船隊錨泊地,由專用港作船運行於錨地和碼頭之間。
1985年在阿什河口投資400萬元,建築煤炭砂石專用碼頭,擴大了港區的泊位,提高了港口吞吐能力。
(三)生產
哈爾濱港口生產主要是貨場吞吐的裝卸活動。
沙俄利用《中俄密約》取得修建中東鐵路權以後,組織龐大船隊,從伯力裝運築路器材直達哈爾濱港。據統計,在1898年至1902年中,運往哈爾濱的鐵路器材達65萬噸。至1908年至1923年16年中運出木材、煤炭、糧食等物資,計168.9萬噸,平均年水運量在10萬噸以上。
黑龍江民族航運興起以後,哈爾濱碼頭成為松花江沿岸的第一大港,港口吞吐量逐年增多。哈爾濱港區5年進口糧食150多萬噸,平均每年30萬噸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大豆及豆餅。據統計,1928年由松花江各地輸入哈爾濱的大宗貨物共達682880噸,其中糧食472800噸,佔69.2%。這表明當時哈爾濱港的裝卸是以糧食為大宗的。
東北淪陷時期,哈爾濱是北滿貨物集散中心,據統計,哈爾濱港每年裝卸貨物約90萬噸,運送旅客達60萬人左右。
從進口的大宗貨物來看,煤炭居首位,糧食退居第二位。這說明日本帝國主義掠奪的物資主要是煤炭和糧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哈爾濱港的生產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三年恢復時期,港口年吞吐量達341929噸。「一五」和「二五」計劃時期,港口生產穩步發展,平均年吞吐量達609694噸,比恢復時期提高近1倍。三年調整時期,港口生產仍穩步增長,到1966年,港口吞吐量創造歷史最高紀錄,突破100萬噸大關。「文化大革命」的10年給哈爾濱的生產帶來嚴重破壞,平均年吞吐量僅有60萬噸左右,倒退到「一五」時期的水平,累計虧損額達到680萬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哈爾濱港口生產結束了10年徘徊、連年虧損的局面。1978年港口吞吐量達113.4萬噸。超過歷史最好水平,並扭轉了虧損局面。1979年哈爾濱港試行了木材、糧谷的水陸聯運。1979年9月至10月在哈爾濱—大連—上海之間進行了兩次原木成組裝卸。試運1789噸,基本取得成功。1980年9月15日至20日又在哈爾濱—大連—上海之間進行了第二次原木組裝卸車,試運385噸,又一次獲得了成功。
為了搞活經濟,提高港口工作效率,哈爾濱港務局於1979年冬開始實行庫場對外開放,多收入8.2萬元。
1983年哈爾濱港務局實行了以承包為核心的經濟責任制,調動了全港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同時開始對西塢(原海軍船塢)散貨碼頭及木材區進行了全面改造,又修建了阿什河碼頭,1985年底第一期工程竣工投產。
自1983年起,哈爾濱港的生產連年創歷史最高紀錄。1983年吞吐量為150多萬噸,利潤首次突破100萬元。1984年再創歷史最高紀錄,吞吐量達到199萬多噸,創利潤255萬多元,利潤比1983年翻了一番。1985年吞吐量又突破200萬噸,利潤達到268萬元,是1979年的20倍,並第一次為國家上繳利利稅超百萬元,為黑龍江航運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哈爾濱港吞吐量中,礦建材料已佔首位,達80萬噸以上;其次是煤炭和木材,各為50多萬噸。而且輸入的物資為輸出物資的5倍,這說明松花江上水的貨載大大超過下水。哈爾濱港作為水陸樞紐港,起到了集散和中轉的重要作用。
二、佳木斯港
(一)建制
佳木斯港位於松花江下游右岸的佳木斯市,居三江平原的西部,是居黑龍江水系第二位的水陸碼頭。通過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和密如蛛網的公路與鐵路,使廣大腹地相連接,擔負著三江平源22個國營農場、15個市縣的貨物中轉任務。
大宗貨物的主要流向是:將糧食、木材運人佳木斯港,轉向全國各地;同時把煤炭、化肥、石油等生產、生活物資運往沿江各地,起到支邊支農和繁榮邊疆的作用,而且可以與東北主要海港——大連港進行聯運。佳木斯港對黑龍江航運事業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912年,佳木斯還只是一個很小的集鎮,隸屬於樺川縣。1919年,才正式有碼頭,那時吞吐量很少。自然碼頭上有糧棧、倉庫及客店,市街距江岸1.5里,周圍是開闊的沃野。
隨著土地的開墾與移民的增加,加上鶴崗煤礦的開采,使佳木斯得到迅速發展,並促進了港口的繁榮。當時佳木斯城內有糧食加工業70家。每家在碼頭均設有糧場,因而糧食和煤炭的裝卸運輸成為佳木斯碼頭的主要任務。東北淪陷後,1933年由「滿鐵」強行接管了佳木斯碼頭並設立了海關。
哈爾濱—佳木斯和圖們—佳木斯線鐵路(即圖佳線)通車,使佳木斯成為水陸交通中心點之一。佳木斯又是佳虎線(佳木斯—虎林)、佳黑線(佳木斯—黑河)國境河川客船的始發港和終點港。三江省的建立又使佳木斯成為三江地區的行政中心,港口、航運日趨興旺。
1945年日本投降後,佳木斯成為合江省省會所在地。在人民政府領導下,佳木斯港開始恢復生產,支援解放戰爭。
1955年3月,正式成立了佳木斯港務局,管轄佳木斯、富錦、綏濱、樺川、依蘭等碼頭業務。1958年,實行港航合一,成立了合江航運局,佳木斯港改為裝卸作業區和營業站,歸合江航運局領導。1961年,合江航運局下設佳木斯港務局,局設1室5科,管理全港。佳木斯港和合江航運局歷經幾分幾合,直到1981年,港航再次分開,佳木斯港務局成為獨立的核算單位,負責港口裝卸任務。
1985年,佳木斯港務局作為黑龍江航運管理局所屬的縣團級企業。
(二)設施與生產
1919年,佳木斯碼頭江岸只有小部分木樁擋土工程,大部分處於自然狀態。
東北淪陷時期,修築了751延長米的直立鋼板樁碼頭和1條2300米長的鐵路專用線,沒有機械設備,全靠人力裝卸。
1946年解放初期,佳木斯港稱汽船營業所,有5艘汽船拖帶風船,從蓮江口運煤至佳木斯。
1955年,佳木斯港務局正式成立,港口逐漸發展。至1957年,已有倉庫11座,總面積4490平方米,貨物可容量7603噸;有4座堆場,總面積178624平方米,有效面積103702平方米,貨物可容量181282噸;碼頭2801延長米;港區機械設備除鐵路專用線外,增加了4台54型皮帶機,2台履帶吊車,合計起重量20噸;有車床2台、鑽床1台,其它機床1台,供維修港機用。這一年,完成港口吞吐量34.2萬噸,裝卸量38.1萬噸。
1962年,佳木斯港的吞吐量為50萬噸,裝卸量為77.7萬噸,分別比1957年增長87.64%和104.47%。裝卸總收入95萬元,獲利潤3萬元。1965年,港口吞吐量達到74萬噸,裝卸量首次突破100萬噸,實現利潤16萬余元。
1970年,港口運輸機械由1965年的691米/19台增加到1251米/25台。經過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增加了2台卸煤機,1台拖拉機,提高了裝卸效率,減輕了勞動強度。這一年完成吞吐量884746噸,為1965年的125.64%。
1975年完成吞吐量為911611噸,完成裝卸量1292950噸,分別為1970年的103%和122%。
1976年,佳木斯港自行設計製造了新型卸煤機,改革了落後的裝卸工藝,台時數率達到70噸。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佳木斯港進一步發展。1980年港口機電設備增加,共有運輸機械1330米/25台、起重機械7台、卸糧機2台、卸煤機2台、其他機械18台。新建變電所1座,總容量820千伏安。機械化程度達到了94%,比1976年提高14%。
1983年由於對企業進行了全面整頓,綜合治理,使港口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港口吞吐量創建港以來的最高紀錄,達到1080574噸,實現利潤64.5萬元。1984年生產穩步增長,利潤翻了一番,首次突破百萬元。1985年吞吐量達1242157噸,實現利潤130萬元,為黑龍江航運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全港共分4個作業區,一區為糧食、化肥、百雜貨裝卸作業區;二區為煤炭作業區;三區為木材裝卸作業區;四區為砂石作業區,另有一個客運站。4個作業區加客運碼頭,共有16個千噸級泊位。港區東西狹長,碼頭岸線長1890多米,岸壁多為直立式的。其中:鋼板樁結構的碼頭751延長米,墩柱式碼頭207.7延長米,樁柱混凝土碼頭360延長米,重力方塊碼頭99.2延長米,其餘為自然碼頭。港區總面積有316276平方米,倉庫總面積為7027平方米,堆場
堆存量可達18萬噸。客運碼頭佔地10680平方米,年客運量15萬人左右。港區內有庫場與船舶泊位相適應的3條鐵路專用線,共長3449.5米,成為連接黑龍江省腹地與邊疆地區的水運中心,也是內河與界工水運的中轉樞紐。
三、沙河子港
沙河子位於松花江中游南岸,居著名的三姓淺灘上方。局址在黑龍江省方正縣境內,全港陸域面積35.5萬平方米,是黑龍江水系僅次於哈爾濱、佳木斯港的第三大港。
東北淪陷時期,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掠奪當地的煤炭資源,在沙河子港建造了鋼板樁直式專用碼頭。後因年久失修,洪水泛濫,原來的鋼板樁被沖毀,沙河子港逐漸變成了自然碼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沙河子只是個簡易的航運站,經營少量的客貨運輸。50年代後期,隨著當地煤炭產量的增長,黑龍江航運管理局開始籌建煤港。經過兩年時間的緊張施工,修成了石砌護坡直立式碼頭,前沿水深2米,枯洪水漲落差6米,可泊千噸級駁船5艘。碼頭內設有堆場和倉庫,並鋪設了小火車鐵路專用線,正式建立了沙河子航運站,隸屬於船舶管理處(後為松花江航運局)。
1964年,依蘭縣達連河煤礦開採的煤炭大部分由沙河子港中轉運往沿江各市縣。沙河子航運站成為以輸出煤炭為主的專用碼頭。
1970年4月,沙河子航運站升格為沙河子港,直屬於黑龍江省航運公司(現在的黑龍江航運管理局)領導。到1973年全港職工總數為223人,碼頭作業區3個,碼頭總長800延長米,泊位12個,倉庫2個,使用面積300平方米,堆存能力500噸。堆場1個,使用面積3萬平方米,堆存能力8000噸。裝卸機械有起重機2台,皮帶運輸機9台組。
由於煤炭的大量開采,沙河子港務局吞吐能力逐步擴大。1974年沙河子港升格為沙河子港務局,直屬黑龍江航運管理局領導。
沙河子建港前機械化程度很低,推煤使用獨輪車,勞動強度大,裝船速度慢。建港後,開始使用機械運煤。1975年裝卸機械由9台組增加到17台組,1984年達到19台組,同年專用鐵道線由2條增加到4條,方便了運輸生產。
1984年,為擴大沙河子港的吞吐量能力,黑龍江航運管理局將依蘭航運站劃歸沙河子港領導,成為沙河子港的第四作業區,運煤業務統一由沙河子港管理。碼頭總長由1973年的800延長米增加到了1984年的1470延長米。到1985年,共有泊位12個,倉庫384平方米,堆場73735平方米,裝卸機械21台組。
沙河子港以輸出煤炭為主,同時兼營客運業務。自建港後,發展很快,煤炭吞吐量不斷增加。1964年輸出煤炭僅1.6萬噸,至1968年輸出量突破了10萬噸,5年翻了兩番多。1976年,創造了日裝原煤萬噸以上的記錄。這一年全航運系統各單位仍虧損,唯有沙河子港為盈利單位。盡管利潤只有8.6萬元,但在;十年浩劫」之後,成為航運戰線首先扭虧為盈的單位。1978年,沙河子港的煤炭輸出量達到47萬噸,利潤33.4萬元,為1976年的4倍多,由於生產及財務收入取得顯著的成績,受到黑龍江航運管理局的通報嘉獎。
1983年,沙河子港吞吐量突破60萬噸,利潤達到47萬元。
1985年,沙河子港務局生產和財務收入突破了「雙百」大關,即港口吞吐量達到100萬噸,創利潤100萬元。

本解答由【謝小夫】友情提供! 若有不足之處望諒解, 希望本次解答對您有幫助! 望您能及時【採納】,在此表示謝謝!有緣下次再見!!!!

——————————————————————————————————————————

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問題,服務廣大網民。【網路知道顧問團】 現招募知道名人、達人、熱心知友。朋友,你有問題?點擊連接,直接提問!感謝大家對【網路知道顧問團】http://..com/team/view/%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9%A1%BE%E9%97%AE%E5%9B%A2的支持與關注,祝大家天天快樂。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