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Ⅰ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有哪些
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一要突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二要遵循市場規律,建立防治荒漠化的利益導向機制,充分調動各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三要加強科學研究,運用先進科學技術,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四要把防治荒漠化與發展沙區經濟結合起來,堅持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五要強化破壞生態環境的法律責任,加大執法力度;六要積極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認真履行國際公約。
Ⅱ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
1、半乾旱地區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調整不利於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土地利用結構,合理地安排農業、林業、牧業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棄耕地和退化草場,使植被恢復
③採取分區輪作或輪收,限制載畜量
④採用植物固沙為主、工程措施固沙為輔的固沙方法.
2、乾旱地區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內陸河流流域作為生態單元進行全面規劃,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例
②以綠洲為中心,建立綠洲外圍封沙育草帶、綠洲邊緣喬木灌木結合的防沙林帶與綠洲內部的窄林帶、小網格的護田林網相結合的防護林系
③對綠洲邊緣的流動沙丘,採取在沙丘表面設置沙障與障內栽植固沙植物相結合的防護體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礎上,採取改良土壤措施
拓展資料:
狹義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態系統下,由於人為過度的經濟活動,破壞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變化過程。也就是人為濫砍樹木,使破壞土地平衡,變成沙子!
土地沙漠化: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的土地退化.狹義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態系統下,由於人為過度的經濟活動,破壞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變化過程.
土地荒漠化: 指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由於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而引起生態系統的破壞,使原來非沙漠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環境的變化.在乾旱和亞乾旱地區,在乾旱多風和具有疏鬆沙質地表的情況下,由於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原非沙質荒漠的地區,出現了以風沙活動、沙丘起伏為主要標志的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退化過程。 土地沙漠化和土地荒漠化差別不大,但荒漠化嚴重程度要高。
Ⅲ 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和經驗
全國防沙治沙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是沙區廣大幹部群眾熱切期盼的一件大事是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重要會議,對於進一步推進我國防沙治沙事業具有重大意義。
自上次全國治沙工作會議召開十多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全面推進我國防沙治沙事業。我們實現了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有效改善了生態狀況和農牧業生產條件,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變,維護了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為全國生態改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沙化問題的道路。這是沙區人民和廣大治沙工作者艱苦奮斗的結果,是黨和國家生態建設各項方針政策的巨大成功。
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有沙化土地173.9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近1/5,西部和少數民族地區及邊疆地區是沙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區,土地沙化影響著全國近4億人口的生產和生活,部分地區沙化仍在擴展。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沙化問題始終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決定了防沙治沙工作始終是關系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局的一項重要工作。
和諧大業,生態為本。全面推進防沙治沙事業,不僅是提高沙區人民生活質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也是增進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不僅是維護和拓展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空間、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切實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們必須從保護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從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極端重要性,以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把防沙治沙真正擺上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位置,真正擺上沙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切實肩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堅持不懈地將防沙治沙事業向前推進。
新時期的防沙治沙工作,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預防為主、科學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針,遵循自然、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實行綜合防治、科學防治和依法防治。要牢固樹立長期奮斗的思想,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建立和鞏固以林草植被為主體的沙區生態安全體系,盡快使已治理地區的建設成果得到鞏固,盡快使仍在擴展地區的土地沙化趨勢得到遏制,盡快使廣大沙區的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在我國防沙治沙的歷史進程中,涌現出一大批防沙治沙先進集體和英模人物。他們是保護環境的忠誠衛士,也是我國生態建設的有功之臣。他們頑強拼搏、甘於奉獻的精神,將激勵更多的人投身治沙事業。讓我們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奮斗,共同創造更加和諧美好的生活,共同譜寫防沙治沙更加壯麗的篇章。
2、沙漠治理新思路
我國有70多萬平方公里沙漠,57萬平方公里戈壁荒漠,還有高原荒漠15萬平方公里,基本都在西部地區。而且沙漠每年還在以34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不斷擴大,成為我國的心腹之患和災害的根源。改造這些沙漠始終是人類世世代代的夢想。但由於財政投入不足,水資源限制等因素,綠化治沙進展不大:局部好轉,全局惡化,沙塵暴還是屢屢襲來。
最近在強國論壇看了「小小公民」的《治沙良策--把沙漠覆蓋起來》後,覺得「把沙漠覆蓋起來」確是治沙的一條新思路。但若按其文章說的「用太陽能電池板逐步將沙漠覆蓋起來」,雖然有文章中說的那些好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成本過高,同時所發電力也缺乏市場---一方面現在的太陽能電力成本與火電,水電相比仍過高,另外這些沙漠地處西部,電力需求大戶東南沿海城市相隔太遠,輸電成本過高,而北部又有火電優勢。
對此筆者覺得或許可用廉價的塑料編織布,塑料薄膜來覆蓋治沙---即將其鋪蓋在沙地上並用沙袋壓住,使沙塵無法被風吹走。因為一方面與「用太陽能電池板逐步將沙漠覆蓋起來」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經濟可行性。而另一方面與植樹種草等綠化治沙方法比起來,覆蓋治沙的好處是,不受水資源的限制,同時不受種苗,種植時間等等限制,可以日夜,四季不斷地大規模的施工(因為塑料編織布,塑料薄膜等比起種苗來更能工業化地大量生產以滿足大規模的施工的需求)。同時見效更快,因為植樹種草是需要生長時間的,況且又難以保證都能成活。實際上我國以前建設的三北防護林,也已因缺水而面臨毀滅的危險了。
雖然覆蓋治沙不能產出給這項工程以直接回報,但考慮此項工程更能夠促進就業(因其是勞動密集型工程),拉動經濟增長;同時減少風沙侵襲,沙漠擴大等造成的損害及能間接增加產出;另外也為逐步綠化,開發西部創造了有利條件等等---即有水或需要時可揭開覆蓋重新綠化,或供工農業開發用地之用。應是屬於社會效益好的公共工程,值得政府考慮的。
當然用廉價的塑料編織布,塑料薄膜來覆蓋治沙的可行性程度也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比如廉價的塑料編織布,塑料薄膜能抗「風吹日曬」多久,也即維護成本多高,與用價高的抗「風吹日曬」能力好的覆蓋物相比兩者那個方案更好。以及能不能找到既廉價又抗「風吹日曬」的覆蓋物?!同時也需詳細比較覆蓋治沙與植樹種草等綠化治沙方法在短,長期成本和短,長期及直接,間接效益上究竟何者更佳:如果覆蓋治沙的綜合成本太高,則也就可能難以執行了,或者只能重點用於確實難以綠化治沙的地方:即缺水的流動沙丘,容易誘發沙塵暴的古湖泊,鹽咸地等等。若只略高出綠化治沙,則考慮到上述好處,就可以實行覆蓋治沙工程了。假如覆蓋治沙綜合成本少於綠化治沙,那就自然更具可行性了。
但是實際上,考慮到由於受水資源的限制,根本難以在沙漠通過大規模的綠化來永久性地治理好沙漠。因此即使覆蓋治沙成本較高,也可能將成為未來根治沙漠危害唯一可行的方案而不得不實行的。
第二部分:典型觀點和事例
1.「土地沙化」與「土地沙漠化」含義不同。「土地沙化」是自然的和人為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過程以耕地風蝕作用和草場風積作用為主。後者以地表覆蓋沙層厚度在 10 厘米 以上為標准。堆積的風沙物質多來源於本地區地表的物質,即屬於「就地起沙」。土地沙化是環境退化的標志,是環境不穩定的正反饋過程。如不採取根本措施,土地風蝕沙化過程不僅不會自動停止,反而會加劇發展。「土地沙漠化」是指在乾旱多風的沙質地表環境中,由於過度地人為活動破壞了脆弱的生態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以風沙活動為主要特徵的類似沙漠景觀,造成了土地生產力下降的環境退化過程。沙漠化是當前世界上一個重要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是一個突出的地質問題。嚴重的問題是「全球沙漠化仍在曼延」。 我國也存在著土地沙漠化問題。在我國的沙漠化土地中,其中已經沙漠化了的土地為 17.6 萬平方公里,潛在沙漠化危險的土地有 15.8 萬平方公里,在濕潤地帶的風沙化土地有 1.9 萬平方公里。受沙漠化影響的人口達 5000 余萬人,有近 400 萬公頃的旱農田和 500 萬公頃的草場受其影響。近幾年來,我國沙漠化土地面積從原來的 13.7 平方公里增加到 17.6 萬平方公里。因此,我國面臨的土地資源被侵蝕的形勢也是嚴峻的。
2.盡管年年喊生態治理,國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中國西部沙區的生態環境仍在加速惡化。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災難,我們該從撿「芝麻」丟「西瓜」的治沙思路中警醒了。
沙塵源出現生態「難民」。在西北強沙塵暴源頭的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和甘肅省民勤縣境內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當地一批農牧民失去生產生活條件後被迫搬遷,成為生態「難民」。
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鄉),40歲的孟根其其格無可奈何地說,20多年前,她家在塔木蘇鎮放牧駱駝為生,後因草場退化、沙化更加嚴重,她家的羊迅速減少了10多隻,全家4口人無法靠放牧維持生計,便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搬遷到曼德拉蘇木開始了農耕生活,現在種著30畝土地。據了解,這些年曼德拉蘇木先後從阿拉善右旗生態脆弱區接納了像孟根其其格家這樣的生態「難民」140多戶。
阿拉善盟分布著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國土總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土地達80%以上。在強北風的作用下,近年來巴丹吉林沙漠的流動沙丘以年均20米的速度向南侵進,局部地方流沙帶已經與騰格里沙漠的西南緣「握手」相連。據國家林業部門通過衛星監測結合地面調查發現,這兩大沙漠間出現了三條新的流沙帶。而隨著當地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和大風乾旱災害加劇,阿拉善盟的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1000平方公里的面積擴展。
而在西北地區另一強沙塵暴主要發源地甘肅省民勤縣,因石羊河上游來水量逐年減少,加上地下水過量開采導致地表林草枯亡,土地沙化,大批農民被迫流落他鄉。北部青土湖區成了沙漠大舉南侵綠洲的通道,流沙年均推進8--10米,近10年外流人口達3.2萬人,有的村社只剩下零星幾戶人家,44萬畝農田一半以上因缺水和沙害棄耕。
3. 在新疆南部,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態災難仍在繼續,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庫木塔格沙漠已多處「握手」相連。當地幹部群眾擔心,如果兩大沙漠最終交會合攏,導致塔里木河下游的綠色長廊消失,將會造成大片綠洲被風沙湮沒、內外交通阻斷等更加嚴重的生態災難及社會問題。
更令人擔憂的是,如果兩大沙漠會合,塔里木河下游一條由天然荒漠胡楊林和灌木林組成的300多公里長的綠色長廊消失,不但連接新疆與內地的第二通道218國道將徹底被阻斷,連巴州首府、南疆重鎮庫爾勒也會受到沙漠的包圍,進而會使塔里木盆地和阿爾金山豐富的礦產資源失去開發的支撐。
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河,幹流全長1321公里,它既是南疆幾百萬各族人民的母親河,也是阻擋沙漠侵進綠洲的生態河。由於長期開發利用不合理,加之氣候變化,從1972年開始,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庫以下363公里長的河道長期斷流,尾閭台特瑪湖乾涸,沿岸林木大面積枯萎乾死,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庫木塔格沙漠東西夾擊,土地荒漠化加劇。
巴州林業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因塔里木河生態調節功能明顯減弱,下游60%天然荒湖胡楊林和40%的灌木林因缺水枯萎衰敗,400多萬畝草場退化。218國道有幾十處時常被流沙掩坦,局部地區部分群眾失去了家園。
遏制塔里木河下游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的關鍵是確保生態用水。2000年以來,國家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緊急啟動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方案,並6次從博斯騰湖向塔里木河下游輸水,對塔里木河下游生態環境的改善,植被的恢復和綠色走廊的保護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於生態災難積重難返,塔里木河下游並沒有出現預期「碧波盪漾,枯木逢春」的景象。
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據調查,雖然國家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植樹造林,局部地區生態好轉,但由於大面積的天然荒漠林被毀,使西北地區脆弱的生態雪上加霜。當地幹部群眾形象地說,重造林輕封育,撿了「芝麻」丟「西瓜」。
——天然荒漠林遭嚴重破壞。
20世紀80年代以來,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緣的新疆且末縣,共造林18萬畝,為全縣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的生態保障。然而,受自然與傳統習慣的雙重影響,當地農牧民仍然維持著砍柴樵薪的原始生活方式,使天然荒漠林遭到嚴重破壞。而天然荒漠林生態系統屬於世界上最脆弱的森林生態系統,它的自我演替、形成需要上千年的時間,人為破壞只需要幾年時間。
面對風沙危害日益嚴重的情況,目前策勒縣已圍欄封育天然荒漠林48萬畝。記者在現場看到,天然紅柳、野蘆葦已長到1米多高。擔護林員每月150元工資卻沒有解決的來源。
——人工造林投入高,封沙育林效益好。
調查中,記者發現在西北風沙區人工造林成本高得驚人。然而,人工造林有國家資金支持,而天然荒漠林封育下達任務小,資金還往往難以到位。
墨玉縣的波斯坦庫勒生態治理區在茫茫戈壁灘上,當地群眾在國家資金扶持下造林1.2萬畝。縣林業局局長張震年算賬說,這里一畝地僅樹苗費就高達200多元,加上整地、挖坑、打井和水利渠系配套,一畝地的造林要花600~800元。張震年坦言:「戈壁灘上的林子難養活」。
在南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策勒、且末、若羌等縣了解到,在當地自然環境惡劣,以及生態用水與農業生產生活用水矛盾突出的情況下,建設人工防護林不得不採取滴灌技術,而滴灌造林不但投入成本高,後期管護更需要長期投入,有的地方雖然造成了林子卻無力管護,進而背上巨額「包袱」。
4.遏制土地沙化,要以防為主,防治兼顧,做到防中有治,治中有防,防治結合。
5月20日,在全國這些組織的「水與沙漠化」研討會上,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辦公室一位負責人就土地沙化的現狀及對策作了發言。他說,當前,除自然因素外,造成我國土地沙化的主要人為因素是「五濫」,即濫墾、濫伐、濫牧、濫采和濫用水資源。要遏制土地沙化繼續擴展的勢頭,必須做好預防工作,「防」首先體現在加強對「五濫」的管理,杜絕人為破壞因素。
第一,應防止盲目開墾。濫墾是我國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自50年代以來,我國出現了4次大開荒,僅草原開荒就達2.08億畝,其中1億畝已撂荒成為沙地。1994年至1999年,全國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開墾的耕地達1.7萬平方公里,其中變成流動和半固定沙地的面積約佔50%。
第二,應以草定畜。目前,我國大部分草場放牧大大超過其承載能力。全國草場理論載畜量為4.5億羊單位,截至1997年底,全國存欄大牲畜已達1.4億頭,羊2.6億只,摺合8.6億羊單位,超載近一倍。
第三,應控制樵採。濫砍濫伐和過度樵採一直是沙區植被的大敵,它不僅直接減少林草覆蓋面積,更重要的是破壞了和諧的森林、草原環境。從1994年到1999年,青海省共和縣沙珠玉鄉因樵採破壞沙生植被達600公頃,新疆和田地區近5年因樵採共破壞以胡楊林、灰楊為主的天然荒漠林3800公頃。
第四,應嚴禁亂采濫挖。自1994年至1999年,內蒙古全區因摟發菜破壞草原面積達1.95億畝,其中6000多萬畝已經沙化。陝西省榆林地區僅煤田開發一項,就使26萬畝植被被毀,30萬畝土地沙化。近兩年,國家頒布法律和規章,通過執法,摟發菜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濫挖中草葯和無序采礦破壞植被的現象依然十分突出。
第五,應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由於不合理利用水資源造成土地沙化的現象十分普遍。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於50年代以來上游不斷超量用水,造成下游270公里河道斷流,530萬畝胡楊林枯死,100萬畝草場退化,25萬畝農田被迫棄耕。
這位負責人同時強調,造成土地沙化、生態惡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沙化土地的治理上,突出綜合治理。要按照植物演替自然規律辦事,以恢復沙區林草植被為核心,要多管齊下,林業措施、農牧業措施和水利措施綜合運用,要因地制宜實施造林種草、退耕還林、退牧還林還草;耕地要大力推行保護性耕作方法,推廣免耕法和作物留茬。對於水資源,要合理開發利用,做到開源與節流相結合,除保證必要的工業用水、人民生活用水外,還應重點保證生態用水。覆蓋我國90%以上沙化土地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四期工程都綜合考慮了因害設防、因區施策,進展順利,效果明顯。
鑒於目前的現實問題,這位負責人建議國家應盡快推行四項政策:一是草原應盡快全部承包到戶,堅決改變牲畜吃大鍋草的局面;二是國有荒山、荒沙應無償提供給造林種草者使用。落實誰造誰種誰有的政策,並允許繼承、轉讓與拍賣;三是在荒山、荒沙、荒地造林,免交任何稅費;四是對林產品、畜產品加工業減免徵收營業稅。
Ⅳ 治理荒漠化措施
「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先易後難、先急後緩,重點突破、注重實效」。
經濟效版益、生態效權益和社會效益兼顧的原則
整體布局、長遠規劃的原則。
防沙治沙要由局部試驗示範轉向整體控制, 制定整體方案,長期規劃。
分區治理、突出重點
重點抓好京津周邊地區、農牧交錯帶、草原帶、荒漠綠洲帶等四個區域。抓好3-5月起風沙的關鍵時期。
防治用結合,以防為主
改變「重治理、輕預防」的舊思路、舊方法,以防為主。
Ⅳ 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一、合理利用水資源:1、在農作區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避免土壤的鹽鹼化;2、在牧區草原,減少水井的數量,以免畜生的大量無序增長;3、在乾旱的內陸地區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要顧及下游生態環境的保護。 二、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1、乾旱地區的綠洲地區: a、應在綠洲外圍的沙漠邊緣地帶進行封沙育草;b、在綠洲前沿地帶營造喬、灌木結合的防沙林帶(積極保護、恢復和發展天然灌草植被);c、在綠洲內部建立農田防護林網,組成一個多層防護體系。2、在缺乏水源的地區:利用柴草、樹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區設置沙障工程,攔截沙源、鞏固流沙、阻擋沙丘前移。 三、調節農、林用地之間的關系——宜林宜地、宜牧則牧:1、現有林地應該作為防護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毀林開荒。2、綠洲邊緣的荒地與綠洲之間的灌草地帶,不能盲目開墾,主要用於種樹種草,發展林業與牧業。3、對已造成荒漠化的地方,應退耕還林,退耕還牧。 四、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解決農牧民的能源問題的途徑:如營造薪炭林、興建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 五、控制人口增長:控制人口過快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建立一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對荒漠化的防治有著重要的意義。
Ⅵ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
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措施有很多,例如:
設置沙障:
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籬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鋪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在流動沙丘上紮成擋風牆,以削弱風力的侵蝕,同時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層的含水量,有利於沙生植物的生長。黏土沙障是將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 m的土埂,間距1~2 m,走向與風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簡單,固沙效果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植物治理:
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區播種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擴張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騰少,機械組織、輸導組織發達等特點,可抵抗狂風襲擊,並盡快將水分和養料輸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細胞內經常保持較高的滲透壓,具有很強的持續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夠適應乾旱少雨的環境。
水資源利用:
水資源利用在沙漠治理過程中最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區域的降水量不穩定,一般隨氣候的變化而變化,濕潤年份降水量多,而乾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較穩定,其沙層厚,具有一定的「隔熱」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這種穩定是相對的,受到降水的制約。解決水資源主要從汲水、輸水和節水灌溉等方面考慮。
恢復與重建:
荒漠化形成與擴張的根本原因,就是荒漠生態系統的人為破壞所致,是對該系統中的水資源、生物資源和土地資源強度開發利用而導致系統內部固有的穩定與平衡失調的結果。當下荒漠化嚴重真正的原因並非人工植被營造太少,而是天然植被破壞過甚。由此可見,只有保護、重建荒漠生態系統,才能從根本上遏制住沙漠化擴展的勢頭。
Ⅶ 荒漠化的治理對策
(一)生態重建的理論基礎
1.區域可持續發展理論
基本思想是滿足當代和後代的需要;不超過資源與環境承載極限;協調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謀求和諧共處。應以生態規律發展經濟,以經濟手段保護生態。以生態重建成本教育廣大幹部群眾,要讓大家知道:如果不能有效保護生態,將為此付出的代價或重新恢復良好生態環境的成本要比現在得到的經濟利益大得多。
2.恢復生態學理論
根據生態學基本原理,通過一定的生物、生態及工程的技術與方法,人為改變或切斷生態系統退化的主導因子或過程,調整、配置和優化系統內部及其與外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動過程的時空秩序,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生態潛力盡快恢復到原態。
3.社會生態學與地生態學理論基礎
前者是從生態法則的客觀需要出發研究人類活動組織原則,防止社會生態危機,制定生態化社會的方案及具體地區的生態禁令,預測生態危機的發生與發展,分析經濟決策者的生態錯誤並找出相應糾正對策等。後者強調是地理學生態化的結果,是從地理學角度研究社會與自然相互關系的協調化問題,區域生態系統的變化有一個最大允許負荷,要根據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確定不同人為活動的最大允許負荷,以及各類地生態系統的負荷程度。
(二)建設防護林帶
從國家安全的高度認識防治荒漠化的緊迫性,抓住重點構建綠色屏障三北(東北、華北與西北)防護林帶。如2003年我國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積1.605億畝。又如,經過20多年的建設,新疆初步建成一個以農田防護林、大型防風固沙林帶和天然荒漠林為主體、多林種、多帶式、喬灌草、網片帶相結合的綠洲綜合防護林體系。
(三)荒漠化治理爭議
在治理荒漠化過程中,有不少措施引起了各界的爭論,通過爭論逐步理順荒漠化治理的認識。如關於引水恢復甘肅省居延海的爭論,不少學者認為居延海地區蒸發量很大,浪費寶貴的水資源去恢復沒有經濟和生態價值的居延海沒有多大意義。過分強調種樹治沙也值得商榷,一些沙漠地區或邊緣區蒸發量很大,種樹難活,樹木還會把地下水大量蒸發掉,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乾旱加劇。
Ⅷ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一、合理利用水資源:1、在農作區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避免土壤的鹽鹼化;2、在牧區草原,減少水井的數量,以免畜生的大量無序增長;3、在乾旱的內陸地區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要顧及下游生態環境的保護。二、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1、乾旱地區的綠洲地區:
a、應在綠洲外圍的沙漠邊緣地帶進行封沙育草;b、在綠洲前沿地帶營造喬、灌木結合的防沙林帶(積極保護、恢復和發展天然灌草植被);c、在綠洲內部建立農田防護林網,組成一個多層防護體系。2、在缺乏水源的地區:利用柴草、樹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區設置沙障工程,攔截沙源、鞏固流沙、阻擋沙丘前移。三、調節農、林用地之間的關系——宜林宜地、宜牧則牧:1、現有林地應該作為防護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毀林開荒。2、綠洲邊緣的荒地與綠洲之間的灌草地帶,不能盲目開墾,主要用於種樹種草,發展林業與牧業。3、對已造成荒漠化的地方,應退耕還林,退耕還牧。四、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解決農牧民的能源問題的途徑:如營造薪炭林、興建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五、控制人口增長:控制人口過快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建立一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對荒漠化的防治有著重要的意義。
Ⅸ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2、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4、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5、控制人口增長
Ⅹ 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先易後難、先急後緩,重點突破、注重實效」。
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兼顧的原則
整體布局、長遠規劃的原則。
防沙治沙要由局部試驗示範轉向整體控制, 制定整體方案,長期規劃。
分區治理、突出重點
重點抓好京津周邊地區、農牧交錯帶、草原帶、荒漠綠洲帶等四個區域。抓好3-5月起風沙的關鍵時期。
防治用結合,以防為主
改變「重治理、輕預防」的舊思路、舊方法,以防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