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渭河治理

渭河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1-22 05:34:03

1. 陝西渭河流域綜合治理生態為什麼會紅利顯現

據了解,近年來陝西省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保護成效明顯。截至2019年底,陝西省渭河流專域綜合治理屬已累計完成投資215億元,新建和加固堤防630公里,建成支流入渭口交通橋54座,退建加固渭河下游南山支流堤防103公里,建成5個支流蓄滯洪區和3個支流防倒灌工程,出境斷面水質穩定在Ⅳ類。環保除垢劑十分重要,除垢找誰?
座談會上,與會專家重點從渭河流域暨渭河生態區水資源節約開發利用、生態保護修復、生態區空間管控、水土保持、渭河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進行了研討,並就陝西省渭河流域暨生態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出具體建議。環保除垢劑十分重要,除垢劑找誰?
下一步,陝西省將繼續深化河長制和湖長制,建立協調解決跨區域重大問題機制,組建科技創新聯盟,推進水生態修復保護和水資源節約利用工作。

2. 民間故事有哪些

一、聯詩奇事

明朝末年,廣東一帶天降大雪,一日,某縣一縣令、一財主和一秀才聚在一起飲酒,邊喝邊看雪,好不愜意。酒酣耳熱之際,秀才詩興上來了,一邊喝一邊對著無邊飛雪脫口吟誦:「大雪紛紛墜地。」縣令看秀才出手了,自己也是舉人出身,如何落下?忙不迭接道:「都是皇家瑞氣。」看縣老爺、秀才都吟起詩來,財主不淡定了,咋三人中就顯得我沒文化?擠破腦袋咱也得吟啊,半天憋出一句:「再下三年何妨!」

縣令也是閑,孩子也是真聰明。不愧是後來學富五車,有明一代三才子之一。

類似這類奇異有趣的故事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了。

3. 渭河治理要怎樣才行之有效

1.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是一項根本途徑

渭河流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具體反映是嚴重的水土流失。由於水土流失不僅造成土地資源破壞、生態平衡失調、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而且導致渭河下游嚴重淤積、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形成了集中大范圍的貧困地區,嚴重製約了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因此,要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只有以小流域為治理基礎,在千萬條小流域范圍內,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與蓄水保土耕作措施緊密結合配套,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各種措施互相依存,互為補充,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綜合防護體系,就地就近攔蓄降水,鏟除洪水之源,從根本上遏制水土流失。流域內水文狀況改善了,泥沙得到控制或最大限度減少了,河流生態系統與水文狀況才能從根本上得到好轉,生態環境才能逐步得到改善。

2.人工培育與自然修復相結合

加大和恢復植被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實施的退耕還林、人工造林種草,對遏制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態環境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渭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大,范圍廣,完全依靠人工措施,很難做到短期內的有效遏制,更難以實現規模性治理。而實施生態修復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發揮大自然繁衍生息能力,加速林草植被的恢復和生態系統的順向演替進程,其單位治理費用低,勞力投入較少,而且生態效益十分可觀。因此,在治理思路上要樹立全面生態觀念,一方面建立起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措施控制體系,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合理布局,綜合應用,加快治理步伐和生態系統的改善。在治理過程中,要針對一個地區、一條流域水土資源實際,根據人們的需要,合理劃分生產用地和生態用地,將工作重點和資金的投入放到生產用地的改造和生產力的提高上;生態用地的治理應發揮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的雙重作用,遵循自然規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終實現生態環境的全面改善。

3.工程措施相配套,建立科學完整的綜合防護體系

林草措施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手段,它與工程措施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林草措施為工程措施提供了良好的運行條件,同時工程措施也為林草措施的運行提供了保證。多年來的水保治理實踐表明,離開工程搞林草措施,林草生長所需的水分得不到保證,不但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而且植物正常生長發育也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同樣,離開林草搞工程,大量的泥沙淤積使工程壽命大大縮短,甚至還會存在因泥沙無限而工程容量有限,造成洪水摧毀水利工程的惡化現象。只有林草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從上游到下游、從坡面到溝道,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治理框架,各種措施互相依存,互為補充,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綜合防禦體系,才能大幅度減少入渭泥沙。在渭河流域的綜合治理中,則應根據不同地型地貌特徵,以小流域為單位,按照梁峁坡、溝谷坡、溝道三個地貌單元,配置各自適宜的水保治理措施。梁峁坡多為坡耕地,除緩坡修築梯田外,其餘坡面可推行等高灌木帶、林草間作及保土耕作措施等;溝谷坡侵蝕破碎,坡度在25°以上,實行退耕還林(草),發展以灌木為主的水土保持林;溝道以支毛溝為主,大力發展壩系工程建設,做到支毛溝小壩與骨幹壩有機結合;另外,還應在渭河一、二級支流上部署小型水庫、河道整治等工程,治標與治本同步進行,形成節節攔蓄降水,層層開發利用的良好布局,逐步建立起科學完善的綜合防禦體系。

4.治理與開發相結合,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渭河流域生態環境建設的目的是要獲得更大的生態效益,為西部發展創造一個比較好的生態環境和投資環境。但是,生態環境要搞好,加大投入只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要調動廣大群眾和社會力量參與的積極性。在治理過程中,如若一味強調長遠的生態效益,而忽視群眾的近期利益,那麼,群眾和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治理成果也難以鞏固。因此,在渭河流域生態環境建設中,客觀生態效益必須與群眾的微觀經濟效益緊密結合起來,以市場為導向,結合重點治理工程建設和小流域綜合治理開發,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優勢,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實行綜合開發利用。在注重生態效益的同時,要適當發展具有特色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以市場連接企業,以企業連接生產基地和農戶,逐步形成規模化治理,區域化開發,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發展的格局。通過綜合治理開發,不斷開拓自然資源的利用空間,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高產穩產、優質高效的生態農業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長遠與近期、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最終實現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全面發展的良好格局。

5.加大科技含量,積極推廣水土保持科技成果

生態環境建設涉及農、林、水、牧各個方面,是一項科學性較強的系統工程。在治理中,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注重理論與實踐、科技與生產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先導作用,引進先進理念,學習先進經驗,推廣先進技術,轉化科技成果,開展科普教育,不斷提高治理水平。陝西是一個科技大省,具有雄厚的技術力量和豐富的人才資源,多年來,各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及地方水保科技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潛心研究,從中總結了一大批具有實際價值的科技成果。其中,許多科技成果先後在實踐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廣和應用,已成為水保綜合治理的動力和保障。渭河流域生態環境建設亦應跳出傳統的治理模式,增加科技含量,將目前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理技術成果,如等高灌木帶、檸條植苗造林、坡耕地治理技術及一些先進的施工經驗、工程材料、測試方法和工程管理技術,逐步在治理中加以推廣和應用,提高治理水平,走科技發展之路。

6.建管並重,確保治理成果長期發揮效益

生態環境建設實施多年來,由於重建設輕管護,人為破壞嚴重,導致邊治理邊破壞,甚至一方治理多方破壞的現象普遍發生,大大抵消了治理效果。因此,渭河流域生態環境建設必須堅持建管結合、建管並重,把管護和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視自然資源和治理成果的管護。首先,抓好流域區內現有林草的保護,實施封山育林、封山綠化、封山育草,這是管護工作最重要的一項,也是水土流失區恢復植被的有效途徑;其次,保護好現有梯田、淤地壩、治溝骨幹工程、小型水庫等工程設施。尤其對已成工程,應及時移交當地政府部門,制訂規章制度,加強管理,確保各項工程正常運行;其次,依法保護生態環境,制止新的資源破壞。隨著經濟建設快速發展,一些基本建設單位亂墾亂伐、亂挖亂採的現象十分嚴重。因此,要特別注意在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發展的同時,運用法律手段,堅決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發生。同時,深入貫徹落實《水法》、《水保法》、《森林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加大監督力度,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的環保意識,依法保護生態環境。

4. 渭河治理是任留鄉周華村村民關心的問題,十年來渭河吞掉了我們千畝土地,群眾拉沙成風,治渭辦拿錢放車,

建議盡快向相關區縣或市部門反映該問題,土地是咱老百姓的命,相信政府會給解決的,如果不解決也會給個合理解釋的。

5. 陝西渭河治理工程開工沒

陝西省渭河流域綜合治理
五年規劃(2008年—2012年)情況介紹

2007年10月,省政府安排編制《陝西省渭河流域綜合治理五年規劃(2008年—2012年)》,通過近一年的努力,並歷經多次討論和研究。今年8月25日,規劃得以省政府批復,並下發給各有關單位,要求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為了將渭河治理五年規劃中涉及我局的事情做好,現將規劃的主要內容作如下匯報,以供探討和研究。
一、規劃編制的背景
為了謀劃好我省未來五年的發展,把建設西部強省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2007年6月起,由省長、副省長牽頭,對事關我省全局九個方面的重大課題進行了調研。在此基礎上,省政府於9月26日召開重大調研課題研討會,進行了深入研討和交流,在一些事關未來發展的重大問題上形成了共識,同時確定盡快將調研成果轉化為具體的項目、方案、規劃和政策措施付諸實施。渭河治理問題是其中調研的課題之一,並在洪峰副省長牽頭調研的「好的發展若乾重大舉措研究報告」提出了明確的解決措施。要求按照提出用10年時間使渭河水質和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的目標要求,依據《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和《陝西省水污染防治規劃》等相關規劃,突出重點,分布實施已有的治理方案,制定渭河五年規劃。另外,《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於2005年12月經國務院批復後,由於國家投資力度不夠,規劃中的項目實施緩慢,在規劃期限內難以實現制定的目標。但渭河的治理又刻不容緩,為此省委省政府決定對於規劃中涉及我省的主要建設項目,編制計劃,籌集資金,盡快實施。
二、規劃編制的過程
2007年10月省政府下發了關於落實省政府重大調研課題研討會確定事項的通知,要求省水利廳牽頭,制定渭河治理五年規劃。按照省水利廳安排,我局負責組織編制渭河五年治理規劃。接到任務後,我局組織專門班子,迅速開展規劃編制工作,於2007 11月1日完成規劃編制綱要,並通過省水利廳評審。隨後,按綱要內容,收集資料,完成《規劃》初稿編制工作。11月13日省廳對規劃初稿進行了評審,提出了修改意見。11月21日,完成規劃修改工作,並將規劃報告報送省林業廳、環保局、建設廳、發改委,徵求各廳局意見。12月3日,按照各廳局意見,完成修改完成工作,並將規劃成果上報省政府。2008年4月8日,省政府召開第八次常務會議,審查並原則通過渭河治理五年規劃。並安排由省環保局組織各有關單位對規劃報告做進一步修改完善後,上報省政府批復。5月15日我局按照有關意見完成了規劃中水利項目的修改工作,並對規劃成果進行了評審;5月20日,省環保局組織召開了規劃成果協調會議,5月28日省政府召開會議,對渭河治理5年規劃修改成果進行了討論和研究;6月17日,省政府又組織會議對渭河五年規劃成果進行了復審,隨後進行修改。7月省環保局將修改後規劃正式成果會簽各有關單位後,上報省政府。整個規劃編制過程中,我局對規劃報告先後進行了兩次集中討論,省廳對規劃報告進行了兩次評審,省政府召開四次會議對規劃報告進行討論、研究、評審。2008年8月25日,省政府批復了渭河治理五年規劃,並將規劃報告轉發沿渭各市及省級工作部門和直屬機構,要求結合各自實際,認真貫徹執行。至此,渭河治理五年規劃編制工作全部結束,規劃的批復為渭河今後五年的治理提供了依據,明確了方向。
三、規劃的主要內容
1.規劃水平年:五年規劃的現狀年為2007年,規劃水平年為2012年。
2.規劃范圍:規劃將范圍限定為渭河流域陝西省關中地區,包含了渭河流域在關中地區涉及的全部52個縣、市、區和不在渭河流域的寶雞市鳳縣及渭南市的韓城市,共54個縣、市、區。
渭河支流北洛河流域涉及的榆林市、延安市的9個縣,部分污染治理項目已納入《黃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06—2010年)》。其河道綜合治理也應納入兩市的相關規劃,統一安排
3.治理目標
規劃提出了6個方面的治理目標:
(1)渭河水質得到改善
以工程治污和淘汰關停污染企業等措施,削減渭河污染負荷,改善渭河水質。到2012年,在削減新增量的前提下,使渭河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在2007年27.3萬噸的基礎上削減15%以上,控制在23.2萬噸以內。突出重點支流的污染治理,以支流水質改善帶動幹流水質的改善。到2012年,渭河幹流消滅黑臭現象;在引漢濟渭工程完成、有生態基流保障的前提下,渭河幹流消滅劣Ⅴ類水。城市飲用水水源區水質達到或保持Ⅱ~Ⅲ類水質目標要求。建成水污染監控體系,形成水質監管和應急處置的快速反應能力。
(2)節水型社會建設初見成效
大中型灌區農業畝均灌溉用水量較現在減少20立方米—40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在2006年84立方米基礎上降低30%,城鎮生活用水標准降低10%。初步實現行業節水的較高目標,使節水型社會建設初見成效。
(3)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推進水土流失防治、河道生態環境建設、森林生態系統的修復與保護工程建設,使渭河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初步建立起以南北兩山為屏障、以渭河綠色走廊與主幹道路為骨架,以河濱公園、沿河濕地和城市森林為主體的渭河流域整體生態系統框架,實現人水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將渭河建設成為生態型河流,使渭河中下游成為關中經濟區的綠色長廊。流域內國家級重要濕地得到有效恢復,90%的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晉升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1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2.6%。
(4)河道防洪能力得到提高
完善渭河防洪減淤工程體系,建設和加固渭河幹流堤防,使寶雞市區和咸陽市區左岸防洪標准達到百年一遇;咸陽市區右岸隴海鐵路橋以下堤防達到百年一遇防洪標准;西安市區段堤防達到百年一遇防洪標准;渭河下游重點堤防渭南市臨渭區、華縣、大荔段達到或基本達到國家批準的五十年一遇防洪標准;三門峽庫區返遷移民防洪保安工程達到批準的設防標准;加大南山支流治理力度,完成尤河、赤水河、羅紋河、石堤河、羅夫河、柳葉河等支流的治理工程,使經過治理的支流河段達到國家批準的防洪標准。
(5)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全面推進
力爭四年內建成「引紅濟石」工程,為關中地區跨流域調水0.94億立方米,緩解生產生活用水緊缺矛盾;「引漢濟渭」工程力爭2009年正式開工,2012年建成三河口水庫以下工程,為關中地區從漢江支流子午河自流調水5億立方米,初步解決渭河中下游地區用水緊張局面,並盡快建成三河口水庫以上工程。整體工程建成後,可從漢江流域給渭河流域調水15億立方米。同時,加快黑河亭口水庫、李家河水庫前期工作進度,爭取盡快開工建設。
(6)產業結構得到優化
壓縮高污染行業的規模,大力發展科技型、環保型、節水型、低耗能產業;創新發展模式,利用關中地區的科技優勢進行廢物綜合利用和中水回用技術開發,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促進渭河流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逐步摸索出一條科技含量高、既節能又環保的經濟發展之路。規劃期內,渭河流域不再新上造紙、果汁、化工、印染、電鍍、澱粉等高污染項目,現有造紙企業總規模再壓縮10%以上。
4. 治理任務及主要工程
今後五年渭河流域要完成的主要目標任務和重點工程項目如下:
(1)治理渭河污染,改善渭河水質
一是建設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工程。2010年前,渭河流域54個縣區的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要全部建成投運。西安市、寶雞市、咸陽市的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於80%,其他地區的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於70%。新建的污水處理廠要達到一級排放標准,並逐步配套建設除磷、脫氮設施;寶雞市、咸陽市、渭南市的中水利用率要達到20%以上;西安市的中水利用率要達到30%以上。
二是開展工業污染綜合治理工程。對渭河流域現存的81家造紙企業,視其排污治理情況再淘汰10家以上,削減生產能力約30萬噸。規劃期內要完成129個工業污染治理工程。
三是進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工程。規劃期內完成46個農業治理和生態保護工程項目。
四是進行重點支流治理工程。規劃期內要抓好小韋河、皂河(含太平河)、新河、澇河、灞河、漆水河、涇河、灃河、尤河、北洛河等10條支流的污染治理和水質控制,以支流水質的改善帶動幹流水質的改善。
五是建設城市飲用水源保護工程。一是各地要編制本行政區域內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二是要加強水源地保護區的污染防治,合理進行工業布局,有效控制工業污染源對飲用水源水質的影響。三是建立健全水源地監測體系,編制飲用水源保護區突發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四是加大飲用水源保護資金投入,用於飲用水源地的規劃建設、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
六是加強水污染監測體系建設及管理能力建設。規劃期內,建成省、市、縣網路監控平台與渭河干支流水質自動監測站、排污單位污水排放自動監控裝置相互聯網的渭河流域污染監控體系,實現對渭河干支流水質和重點排污單位的實時監控。同時,加強流域各市、縣監測站能力達標建設和水質應急監測能力建設,配備必要的應急監測儀器設備,提高處置突發水質污染事件的能力。
(2)加強水資源管理,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建設節水型社會
一是開展農業節水工程。到2012年,農業畝均灌溉用水量比現狀減少20立方米—40立方米。年節約灌溉用水約1.20億立方米。渭河流域大中小純井灌區共新增節水面積161萬畝。
二是開展工業節水工程。今後五年規劃在火電、紡織、造紙等七大行業實施重點節水工程。每年節水2.27億立方米。
三是開展城市節水工程。規劃安排城市供水管網改造、推廣使用再生水、節水器具標准化等節水措施,力爭三年內完成老城區中運行超過50年以上的嚴重老化和漏損供水管網的改造工程,逐步推廣城區雨水利用示範工程。每年可節水0.68億立方米,
四是加強水量監測能力建設。規劃在現有水文監測站網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渭河流域水資源監測體系,安排地表水、地下水資源監測體系和水資源監測信息系統建設項目。
(3)加快實施渭河流域生態工程建設,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綠色生態渭河
今後五年,要重點加快渭河流域水保生態工程、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工程、渭河河道綠色生態工程的建設進程。將渭河建設成為生態型河流,其排洪灌溉、氣候調節、景觀休閑等功能得到初步恢復和完善,使渭河中下遊河段成為關中經濟區一道靚麗的綠色生態走廊。
一是建設以溝道壩系建設為主的水保生態工程。規劃布設20個溝道壩系工程;布設陝西省渭河流域預防保護區3處,分別為國家級子午嶺森林保護區,國家級六盤山森林保護區和省級秦嶺、關山森林保護區。建立1個國家級渭南市監督管理示範區;建設2個省級預防保護示範區;在關中平原城市區布設2個省級城市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示範區;布設水土保持監督區2處,分別為國家級晉陝豫接壤地區和省級渭北黑腰帶區;安排建設國家級重點監督區監測分站1個(潼關縣),5個市級監測分站(咸陽市、銅川市、寶雞市、西安市和渭南市)。結合溝道壩系配置結果,建設以小流域監測為主的監測點37個,初步形成覆蓋我省渭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動態監測體系。
二是開展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工程。主要是建設秦嶺北麓水源涵養林帶;建設「北山」南坡經濟及水土保持林帶;建設渭河沿岸護堤及景觀林帶;建設主幹道路沿線綠色長廊。
三是進行渭河河道綠色生態建設。規劃期內,渭河中下游幹流及主要支流河道範圍安排城市段河流生態治理和河道綠色生態長廊及水文化建設。
(4)提高渭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防洪能力。
規劃期內防洪項目的任務是按照《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內容對應確定的,按照國務院批復意見,近期要把渭河下游防洪減淤作為治理重點。在河道防洪工程項目中,渭河中下游項目主要按照水利部已審查通過並上報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渭河下游防洪近期可研》、《渭河移民防保近期可研》和《渭河中游防洪工程可研》三個項目成果提出具體安排意見。工程實施後,基本完成《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中的主要河道防洪項目,使渭河中下游重點堤防達到國家批準的防洪標准。
(5)加快重點水源工程建設
渭河流域水資源短缺,用水十分緊張,必須加快重點水源工程建設,保證經濟發展對水的合理需求,歸還河道生態流量。規劃期內重點安排推進「引漢濟渭」調水工程的前期工作,力爭2009年開工建設,2012年建成通水;續建引紅濟石調水工程,力爭2011年建成通水;加快亭口水庫、李家河水庫前期工作步伐,力爭2010年前開工建設。
(6)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節能減排。
加快推進落後產能企業的關停並轉和改造,對3.4萬噸以下化學和半化學制漿造紙企業、2萬噸以下廢紙造紙企業、不造紙只售漿的爆破制漿企業予以淘汰關閉。加快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污染減排,鼓勵電力、化工等企業積極使用中水,提高節能節水水平,構建安全、清潔型資源開發產業體系,支持向技術含量高、清潔節約型大型企業發展,促進規模集聚、技術提升、布局優化,實現渭河流域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
5.規劃投資情況
規劃估算總投資為133.87億元(不含重點水源工程項目投資81.56億元)。在各類項目投資中,水污染防治及保護項目投資70.297億元,占總投資的52.52%;節水及水資源管理項目投資30.18億元,占總投資的22.54%;流域生態建設工程項目投資18.85億元,占總投資的14.08%;防洪項目投資14.54億元,占總投資的10.86%。
6.保障措施
規劃共提出了8項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統一領導,明確目標職責。明確提出沿渭各級政府是渭河治理的責任主體,須設立相應機構,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力推進規劃項目的實施。
二是拓寬投資渠道,積極籌措資金。明確提出了堅持政府引導、市場為主、公眾參與的原則,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資機制。
三是明確治理思路,嚴格項目管理。明確要求按照項目建設程序進行項目建設。
四是創新管理機制,提高治理效益。明確要求進一步理順和完善水價體制。加快完成水價「三步走」改革方案,啟動實行「兩部制水價制度」。按照「補償成本、合理收益、優質優價、公平負擔」的原則,完善水價形成機制,發揮價格杠桿宏觀調控作用,提高節水效益。推進農業用水計量收費,完善農業水費計收辦法,推行到農戶的終端水價。
按照《水法》規定,依法徵收水資源費。已經徵收水資源費的,應做到足額徵收。還未徵收水資源費的地區,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逐步實施。
五是健全節水制度,落實節水措施(原文)。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關鍵是體制和制度保障。應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進一步發揮省渭河流域管理局的統籌協調管理職能,以各市、縣水資源管理部門為依託,建立統一的渭河流域水資源管理體系。加強流域行政區域內的水資源綜合管理,嚴格按照《黃河水量調度條例》要求,認真貫徹實施《陝西省渭河水量調度辦法》,加強取用水的管理,逐步增加渭河河道生態流量,確保渭河不斷流。健全水功能區管理制度,完善入河排污口、取用水戶退排水的監督管理。
建立健全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建立省、市、縣三級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全面實行定額用水,促進計劃用水,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實行市(區)用水指標制度,對於耗水已達到或超過用水指標的市(區),不再審批新的取用渭河水資源的工程。
加強以水權為核心的水資源制度建設,嚴格取水許可管理,推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加強對地下水資源的監管,全面實施水資源有償轉讓制度,引導水資源向節約、高效領域配置。
採取強制節水措施。根據審批的年度用水計劃,搞好取水口用水的監督管理,控制用水總量。同時,要限制高耗水項目和產業發展。各地在申請新建及改擴建取水工程時,必須進行水資源論證並經審批,未進行水資源論證或水資源論證未經過審查的不得開工建設;獲准建設的工程要嚴格按照主體工程與節水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運行的要求進行建設;已建取水工程必須做到「四到位」,即用水計劃到位、節水目標到位、節水措施到位、管理制度到位。
建立節水激勵機制。將節水與用水戶的經濟利益緊密結合起來,發揮水價對節約用水的經濟杠桿調節作用;研究建立水市場、允許節約水量水權的轉讓;允許農戶自建、自管節水工程,並在稅費上給予優惠等。
六是加強科學研究,促進渭河治理。積極實施「科技治渭」戰略,堅持「圍繞中心,重點示範,創新機制,搭建平台」的原則,認真落實環境保護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決策機制,積極開展流域相關領域戰略研究。以解決突出流域問題為重點,力爭在理論和實踐都有創新和突破。
加強潼關高程式控制制與三門峽水庫運行方式、渭河下游沖淤演變規律與河道治理、渭河污染物總量控制、旱作農業生產技術模式等關鍵問題研究。深入開展渭河流域水資源演變形勢分析、渭河流域區域地表水和地下水轉換關系、水土保持對減少入渭泥沙作用、渭河健康生命指標體系等重要基礎性課題的研究,使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
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橫向協作,聯合攻關,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思路和新方法,解決渭河治理工作遇到的技術困難和問題。加強國內、國際的科技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先進適用的治理、管理技術和經驗。建立渭河治理的專家決策咨詢機制,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研究課題要結合實際,既要著眼當前,又要放眼長遠,做到研究目標明確,研究成果可行,並在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試點及示範工程的推廣。
七是加強能力建設,嚴格行政執法(原文)。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具有系統性、復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必須將其納入法制軌道,依法保障渭河流域綜合治理的順利實施。要著力推進渭河流域五大建設工程。一是推進水質監測標准化建設,按照建體系、保重點、建網路的原則,編制流域水質監測標准化建設規劃,籌集資金,分級建設;二是努力推進行政監督管理的標准化建設,省、市相關部門要加快推進以「數字渭河」為核心的能力建設,實現省、市兩級管理信息化、視頻化、實時化和電子政務化。三是加強渭河流域政策法制建設,實現依法管理;四是著力推進渭河流域文化建設,堅持面向社會,多層次、大范圍、有重點地推進環境宣傳工作,促進公眾參與,提高全社會保護渭河意識。五是嚴格流域行政執法體系建設,強化行政主管部門執法主體的地位和責任,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嚴格落實對於長期違法排放和嚴重危害渭河水環境的行為和人員的懲處。
八是加強監督檢查,落實責任追究(原文)。各地、各部門要認真落實規劃要求,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制,保障規劃的順利實施。要將渭河治理工作完成情況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制訂具體的評價考核實施辦法,作為政府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和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沿渭五市一區政府(管委會)和省環保、發展改革、財政、建設、水利、林業等部門要將落實規劃情況於每年年底前專題報告省政府,省政府將對此項工作進展和完成情況及時予以通報。
四,規劃中涉及我局的項目情況
1.涉及我局的項目
規劃中涉及我局的項目有:水資源管理與監測能力建設、渭河沿岸護堤及景觀林帶建設、渭河河道綠色生態建設和渭河流域中下游地區防洪能力建設等四類項目。主要項目情況是:
(1)水資源管理與監測能力建設。主要建設任務地表水資源監測體系建設、地下水資源監測體系建設和水資源監測信息系統建設等。
(2)渭河沿岸護堤及景觀林帶建設。主要建設任務是今後五年,重點在西咸段渭河干、支流兩側河堤外營建寬不少於200米的生態景觀林帶,其他河段營造寬不少於50米的護岸林、防浪林和行道林帶。
(3)渭河河道綠色生態建設。主要任務:一是城市段河流生態治理。主要規劃項目有寶雞市、咸陽市、西安市、渭南市等城市段河道生態景觀工程;眉縣、武功縣、周至縣等渭河縣城段的濱河綠地公園。二是河道綠色生態長廊及水文化建設。規劃的主要工程措施包括堤防綠化美化、沿河林帶管護及觀賞道路完善、河道清障整治河道環境、花園式河道工程建設,水生態及水文化建設等。重點完成渭河幹流和主要支流的堤防、河道工程綠化美化、沿河林帶管護及觀賞道路和渭河水文化博覽園等景觀工程。
堤防綠化美化工程范圍包括渭河中下游干支流河道兩岸的堤防工程,安排堤肩種植行道林,堤坡植草皮等措施;城市河段按生態景觀的要求配置生物措施。
花園式河道工程建設指對渭河下遊河道中的整治工程進行綠化美化,依託現有工程建設休閑景觀小品。
沿河林帶管護及觀賞道路完善工程主要是結合河道護岸林帶建設,新建渭河兩岸無堤段的管護及觀賞道路,與現有的渭河堤頂道路連成一體,修通斷頭路,打造便捷的渭河工程管理、休閑觀賞交通體系。
水文化及水生態建設項目包括渭河水文化博覽園、涇渭分明景區、遇仙河口橋上橋渭河淤積標志點、三河匯流區及涇渭匯流區觀測台、渭河口濱水生態工程等。
(4)渭河流域中下游地區防洪能力建設。主要任務:
一是渭河幹流下游段以堤防培厚加固、河道整治為重點,提高防洪能力。培厚大堤58.88公里,按標准完成堤頂硬化、堤身綠化、美化、防浪林、生態林建設。加固堤段115.04公里,其中淤背固堤39.68公里。續建河道整治工程12處,壩垛76座,長6.53公里,加高加固河道整治工程10處,壩垛57座,長4.95公里,新建防汛道路3處,長2.0公里,硬化聯壩路10.18公里。修建北洛河護岸1km,新建工程防汛道路11公里,新建移民區防汛撤退路4.08公里,新建排水站1座。
二是渭河幹流中游以重要城市城區段防洪為重點,進行堤防工程建設。規劃安排渭河中游幹流寶雞市、咸陽市、楊凌示範區城區段防洪工程規模為:新建堤防15.58公里,加高培厚堤防30.6公里,退、改建堤防8.21公里,堤防護坡4.76公里。新建圍堤4.6公里,改建穿堤涵閘4座。新建支流河口堤防2.53公里,加高加固支流堤防3.79公里。
三是渭河下游南山支流,以堤距展寬為主進行治理。規劃安排石堤河、羅紋河、柳葉河、羅夫河拓寬堤距,增大過流斷面,歸順河勢;加高培厚尤河、赤水河堤防,共計安排移堤新建堤防40.38公里,加高培厚44.63公里。赤水河、方山河堤頂寬度兩側均採用8米,其餘支流堤防一側為8米,另一側為6米。
四是完善水文測報、洪水調度、管理、基礎研究等措施。新建1個水文站(赤水河靳家村)、11個水位站,改建15個水文站(臨潼、桃園、南榮華、馬渡王、羅李村、安頭、秦渡鎮、澇峪、鸚鴿、柳林、鳳閣嶺、淳化、漫灣、高橋、大峪)、7個水位站和11個雨量站,配備測驗儀器,改善測驗手段。對原有機動搶險隊補充必要的搶險設備,配備相應設備。
加快防洪信息化建設,建設信息網路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和信息採集等系統。安排修建渭河下游三門峽庫區防汛調度指揮設施、管理信息處理中心,完善管護設施及防汛料物倉庫等工程。為各基層單位補充配備工程觀測設備、交通工具、通信設備、工程探查維護設施以及基層管理站等。開展潼關高程式控制制與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等防洪基礎研究工作。
五是加快東庄水庫前期工作,規劃安排前期工作費用1.01億,另外安排開展渭河中下游幾項重點防洪及河道治理項目前期工作經費2100萬元。
2.投資情況及資金籌措方式
(1)投資情況。規劃中涉及我局的項目總投資為20.4億元。其中水資源監測體系建設0.43億元,渭河沿岸護堤及景觀林帶建設3.47億元,渭河河道綠色生態建設1.95億元,渭河流域中下游地區防洪能力建設14.54億元。
(2)資金籌措方式。
水資源監測體系建設省級財政籌集。
渭河沿岸護堤及景觀林帶建設。鑒於渭河沿岸護堤及景觀林帶建設屬於沿渭市政建設的一部分,其投資主要由市、縣政府結合植樹造林及其他重點項目建設等自籌解決;
渭河河道綠色生態建設。城市段河流生態治理工程投資主要由城市或地方政府自籌,補助資金擬由省級安排;河道綠色生態長廊及水文化建設為社會公益項目,建議投資由市、縣政府自籌安排;
渭河流域中下游地區防洪能力建設。《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將河道防洪工程列為優先實施項目,原計劃2010年前完成,相關工程可研報告已報國家發展改革委,但由於項目尚未立項,無專項投資,年投資額僅為4000萬元左右。鑒於《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中防洪項目中央投資尚未正式安排,投資來源不確定,為了盡快提高渭河中下游的防洪能力,滿足經濟快速發展對防洪的迫切要求,根據中央和地方對防洪工程投資的分擔比例(中央2/3,地方1/3)將河道防洪項目的投資額和工程項目分列,由省上先安排部分資金加快重點防洪工程項目的建設進度。截至2007年底,中央已安排基建或國債投資1.47億元用於規劃防洪項目。本規劃安排的河道防洪項目總投資13.53億元,由陝西省安排地方資金4.56億元(其中省級財政3.86億元,寶雞市、咸陽市、楊凌示範區、西安市、渭南市財政0.7億元),申請中央安排投資8.97億元。重大防洪項目前期工作列經費1.01億元,按中央、省級1∶1的比例籌措資金。

6. 渭河的開發治理

渭河流域的水利事業歷史悠久,在陝西境內,除了前已論述的龍首渠、鄭白渠外,較大的古代水利工程還有成國渠、漕渠等。
成國渠,修建於公元233年,從眉縣杜家村附近引渭水向東流,過漆水河至今興平縣境入蒙蘢渠,它是渭惠渠的前身。灌溉今眉縣、扶風、武功、興平、咸陽一帶70萬畝田地。該渠修於漢武帝時期,後來失修淤廢。三國時魏衛臻又重新整修,向西延長近150公里,同時自興平開渠東行,至涇渭交匯處以西注入渭水,使成國渠向東又延伸了50多公里。西魏大統十三年(547年),在成國渠築堰,建六斗門。唐代又進一步發展,咸通十三年(872年),又匯集了葦谷、莫谷、香谷、武安四水,增加了水源,灌溉武功、興平、咸陽、高陵等縣2萬余頃土地,其效益可與涇白渠相當,稱為渭白渠。唐以後成國渠始終延續,其利不斷。
漕渠,公元前129年開挖,是關中古代的人工運河。漢武帝時,為把黃河下游出產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長安,供京城的需要而修築。渠道從長安城西南昆明池起,東北流經今臨潼、渭南、華縣、華陰至潼關,直通黃河,長150餘公里,沿途接納滻、灞、沋、赤水等河流,水量充足,航運便利,成為當時重要的運輸線,而且可灌溉漕渠兩岸1萬多頃農田。
到解放時,除洛惠渠、涇惠渠外,關中地區的主要灌溉工程有:
渭惠渠,1935~1937年修,自眉縣引渭河水向東灌溉武功、興平、咸陽等狹長地帶的60萬畝土地;
梅惠渠,1936~1939年修,自眉縣斜峪關引石頭河水,灌溉歧山、眉縣斜峪關引石頭河水,灌溉歧山、眉縣9萬畝田地;
黑惠渠,1938~1942年修,自周至縣黑峪口引黑河水灌溉周至縣8萬畝農田;
灃惠渠,1941~1947年修,引灃河水,灌溉灃、渭三角地帶4萬畝農田;
澇惠渠,1943~1947年修,灌溉戶縣境入灃河兩岸2萬畝農田。
據統計,到20世紀末,關中地區設施面積萬畝以上的灌區有108個,有效灌溉面積在萬畝以上的有88個,其中1萬~10萬畝的灌區有78個;10萬~30萬畝的中型灌區有羊毛灣水庫灌區、灃惠渠灌區、梅惠渠灌區、石川河灌區及黑惠渠等五個灌區。面積在50萬畝以上的大型灌區有:涇惠灌區、寶雞峽灌區、洛惠渠灌區、交口抽渭灌區及馮家山水庫灌區等五大灌區,它們均分布在渭河北岸,自西而東連成一片。涇惠渠、洛惠渠前已論述,其餘三大灌區介紹如下:
寶雞峽灌區,分塬上灌區和塬下灌區兩部分。塬下灌於區即原渭惠渠灌區,於1935年開工修建,1938年正式投入灌溉,1949年僅灌農田27萬畝。建國後整修擴展,灌溉面積為57萬畝。1958年修建了渭高抽工程,灌溉面積發展到53萬畝。塬上灌區於1956年修建,1962年停工,1968年1月復工,1971年竣工通水。塬上與塬下兩灌區於1975年4月合並,統稱寶雞峽引渭灌區。
塬上引水樞紐工程,在寶雞市西11公里處,即從林家村渭河峽谷口築坎設閘,攔河引水。總乾渠設計引水流量為50立米/秒,校核流量60立方米/秒。總乾渠長170.2公里,沿渭河北岸黃土塬坡蜿蜒東行至眉縣上塬,此段長98公里,稱為塬邊渠道。渠道從常興上塬後,跨越水、信儀溝、漆水河、大北溝、南溝至乾縣壇子坊,分東西兩乾渠,東乾渠長26.3公里,西乾渠長18.5公里,均延伸到泔河畔上,可控制191萬畝面積。
塬下引水樞紐工程,從眉縣魏家堡築坎設閘,攔河引水,總乾渠設計引水流量45立方米/秒,可加大55立方米/秒。總乾渠全長17公里,到扶風的孝母村,分南北兩乾渠,南乾渠長67公里,至咸陽市西郊入渭河,北乾渠長105.4公里,至涇陽狼溝入涇河,可挖制109萬畝面積。
寶雞峽引渭工程,是關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工程,灌溉咸陽市、寶雞市和金台、寶雞、岐山、眉縣、扶風、楊陵、武功、興平、秦都、乾縣、禮泉、涇陽、高陵等十三個縣區的300萬畝土地。其中自流灌溉214萬畝,抽水灌溉86萬畝(包括群眾抽灌26萬畝,水庫周圍抽灌10萬畝)。全灌區有總乾渠二條,乾渠4條,支渠和支分渠68條,斗渠1643條,有渠庫結合工程——水庫5座,總庫容1.9億立方米;有陂塘756座,總蓄水能力3032萬立方米;機電井11000多眼,已初步形成引、蓄、提相結合的水利灌溉網,從根本上改變了千古旱原的自然面貌和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使渭北旱原成為陝西糧棉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
交口抽渭灌區,是1960~1970年分兩期建成的一個大型電力抽水灌區。1984年1月,把原來的東方紅灌區改為此名稱。渠首在臨潼縣油槐鄉西樓子附近,由渭河北岸抽水。全灌區共有28處抽水站,分八級抽水,平均凈揚程35.2米,最高累計凈揚程86米。乾渠5條,支渠31條。灌溉渭南、臨潼、蒲城、富平、大荔等5縣的126.08萬畝田地。排水干溝4條,支溝38條,控制面積79.8萬畝。
馮家山水庫灌區,於1970年7月開工,1975年完成第一期工程,1979年底全部竣工。它是一座以蓄水灌溉為主,兼作防洪、發電、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庫樞紐工程在千河下游寶雞縣橋鎮馮家村下,築坎攔河蓄水,坎高73米,總庫容3.89億立方米,其中有效庫容2.86億立方米。修渠引水灌溉,設計引水能力36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為47立方米/秒。總乾渠長39.1公里。北乾渠長50.8公里,南乾渠全長27.8公里,均由混凝土襯砌。東灌區共有支渠29條,斗渠28條,西灌渠長2.25公里。渠庫結合工程6座,總庫容2133.5萬立方米。灌溉寶雞、鳳翔、岐山、扶風、眉縣、永壽、乾縣等7縣136萬畝土地。灌區以千河為界,分東、西兩灌區,東灌區有121萬畝土地,西灌區僅有15萬畝土地。自流灌溉面積65.33萬畝,約占灌渠面積的一半。 (一)歷代堤防
渭河堤防工程始於唐代咸陽柳堤。據《重修咸陽縣志·古跡》載:唐時咸陽築堤防渭水潰決,植柳逾萬,故名柳堤。清代華縣、寶雞等地築堤防水。《續修陝西通志稿》載:乾隆二十一年(1756)八月,渭水溢岸,危及田舍,華州牧席紹葆勸民於沿河低窪處築堤捍水,居然無恙。乾隆二十五年(1760)夏,淫雨多,渭河漲,水從無堤段漫出,州牧聞訊後親赴華縣侯坊、吳家橋和大荔胡村等處,與各村耆老共謀接築渭堤,數千人費工一月,增新補舊,接築赤水以東、方山以西渭河大堤50餘里,民樂安堵,齊頌席功。
清宣統年間,寶雞縣曾請准撥款在陽平鎮修築河堤。民國24年(1935)陝西省水利局會同寶雞縣在陽平鎮南修建丁壩5座,全長1145米,壩體以直徑約0.2米、長約6米的木樁排成兩行,插於河內,排距2米,樁跨0.7米,排樁之間縱橫平鋪梢料,上壓石子。5壩成後,河泓流勢已見南遷,北岸各壩間河床逐漸淤高,使陽平鎮得到保護。民國25年(1936)渭惠渠攔河大壩建成後,先後在大壩上下游兩岸建丁壩34座,並建起了護岸防護林帶,用以穩定河勢,防止塌岸,保證引水。
(二)當代堤防
963年,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成立由水利、農業、林業、畜牧、交通等部門和沿河各專區、市、縣(區)領導組成的渭河治理領導小組,1972年在領導小組下專設治渭辦公室。1973年,周至、武功、興平、咸陽、西安、高陵等縣市成立渭河管理站。至1995年,渭河共有管理機構15個,管理人員169名。
1954年渭河洪水(簡稱「54型」洪水)以後,開始對渭河進行全面規劃治理,並採取統一目標,分段設防,縣(市)包干,逐步實施,集中會戰與經常維修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治理。至1995年,中游段的堤防基本建成,下游包括南山支流的治理逐步得到加強,並初步建成了防洪搶險通訊預警系統。
1.中游段治理
1954年陝西省水利局提出整治河道、利用灘地為目的的防洪工程規劃,由國家投資,組織沿河社隊開展重點治理。到1963年,共建成砌石護岸、壩垛、丁壩等重點工程44處,總長50公里。由於工程標准和質量較低,建成不久大都被洪水沖毀。
1965年,省治渭領導小組制定《渭河中遊河道治理規劃報告》,提出以防禦5年~10年一遇洪水為主,遠期穩定中水河床,以防禦「54型」洪水為目標,布設生產堤和防護堤兩道防線。生產堤以防禦3年~5年一遇洪水為標准,堤內河床寬500米~1500米,堤外布設固灘生物帶,以保護、改良灘地;防護堤以防禦「54型」洪水為標准,堤內河寬1000米~1500米。1965年~1972年新建堤防45處,總長190公里,初步穩定了中遊河道,改變了「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的局面。
1972年,省水電局制定《渭河中下游主河道治理規劃》,以穩定河槽,縮窄河寬,實現河道渠槽化為目標,歸並生產堤和防護堤,重新劃定洪水防護線。防禦標准仍按「54型」洪水分成4段,過水流量林家村—千河口—漆水河口—黑河口—咸陽鐵路橋分別為5030立方米每秒、5780立方米每秒、6200立方米每秒、7220立方米每秒;林家村一渭惠渠大壩一黑河口一咸陽鐵路橋劃分3段,各段堤距分別為600米、700米、1000米。其中眉縣種馬場以上、八一抽水站、黑河口等處因有夾心灘或支流匯入放寬至1700米左右。主要工程有砌石護岸、短壩、輕型工程等38處,長120.6公里。截至1986年,新建堤防及護岸工程180公里,連同加固利用原有堤防,渭河中游堤防累計達到256公里,約占需要治理河段的78%。其中護岸壩垛3013座,護岸林帶220公里。計完成工程投資2760萬元,土方2100多萬立方米,石方220萬立方米。從1987年起,每年投入數百萬元資金,以建立河堤化為目標,對渭河中下游段連年進行集中治理會戰。經過6年艱苦奮戰,累計投資6856萬元,共移動土方1866萬立方米,石方123.4萬立方米,加高培厚原堤段152.4公里,加固壩垛1088座,新建河堤88.4公里,壩垛3300座,新修淤背埂120.8公里,大部土堤內坡作了砌石處理,新修防汛路8條,改善防汛路50條,在三門峽庫區修建避水樓6466座。至1995年,渭河中游段西起寶雞市,東至咸陽市,南岸河堤基本貫通聯成一體,北岸河堤伸至興平田阜,中游段堤防總長約300公里,防洪標准已由過去的5年左右提高到15年~20年。
2.下游段治理
渭河下游指咸陽鐵橋至潼關卡口共208公里。渭南以下過去一直是地下河,華縣站平槽過水能力約在5000立方米每秒~5500立方米每秒,自流排水暢通。新中國成立初除在槐衙渡口、華縣水文站和樹園修建共計3公里護岸工程外,其它河段均未設防。
1958年,陝西省入民委員會為減少陝西三門峽庫區移民搬遷,降低淹沒損失,決定按渭河兩岸地面335米至338米高程和三門峽水庫壩前340米水位修築防護堤。防護堤由黃委會西北黃河工程局設計,陝西省水利廳、省三門峽庫區管理局和沿渭各縣分期組織實施。到1978年,在渭河北岸建成大荔拜家至渭南姜郭60公里、臨潼三王至高陵吳村楊10公里堤防,在南岸建成方山至渭南田家90公里(其中包括支流50公里)和渭南孟家至白楊寨20公里堤防,總長180公里,堤頂寬6米,臨、背邊坡分別為1∶2.5和1∶2,初步形成庫區渭河堤防,可防禦渭河7000立方米每秒~8000立方米每秒洪水。
1960年三門峽水庫建成蓄水以後,渭河下游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至1964年黃河淤積,潼關卡口抬高4.6米,形成攔門沙,渭河入黃口上移5公里,渭河變成地上懸河,導致12條南山支流入渭不暢,洪澇災害頻生。1964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召開陝、晉、豫、魯4省治黃會議,提出「確保西安、確保下游」治理原則。1965年、1969年,國家對三門峽水庫樞紐進行了兩次改建,並改變運用方式,但三門峽庫區泥沙淤積仍在發展,至1991年已達51.41億噸,其中渭河下游15億噸。
1967年8月、9月,黃河龍門至潼關間豐水豐沙,形成對渭河涌水倒灌,渭河尾閭倉西至西楊8.8公里河道全部淤積,水流分股,農田受淹面積達70多萬畝,威脅10多萬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同年12月,由黃委會和陝西省水電廳組織西北水科所、三管局、地質部地質5大隊、渭南地區水電局和陝西農建師等單位進行勘測規劃後,提出了開挖深1.5米、寬20米~30米、比降0.12‰的引河,堵復西楊村土堤的疏流方案。經國務院批准,工程於1968年4月開工,由渭南、臨潼、華陰、華縣、大荔、潼關6縣和省農建師組織6400人施工,至7月底完成引水歸流河道工程,總計投資30萬元,開挖土方16萬立方米。
渭河仁義灣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形成,河灣平面呈環形,曲線總長12公里,直線距離僅2.5公里,彎曲系數4.8,嚴重淤積阻水。1969年由省三管局設計裁彎工程,引河長3.05公里,底寬30米,平均深5.5米。1973年由省農建師施工,1974年8月挖成小斷面引河,經4次洪水擴沖,於1975年形成寬380米的新河道。工程總用工12萬個,機械台班5000個,開挖土方48萬立方米。裁彎後河道縮短9公里,泄洪暢通,擴大耕地6000畝。
1969年三門峽水庫樞紐完成一期改建以後,臨潼、渭南等地群眾按「54型」洪水標准於耿鎮橋上下正常水位335米以上修建生產堤130公里,其中橋以上長20公里,以下110公里,可保護耕地19.9萬畝。同年,陝西農建師和駐軍在三門峽庫區335米高程以下沿渭河北岸仁義村至果園、南岸方山村至潼關龔庄渡口分別修建20多公里生產堤,保護耕地30萬畝。1972年,在耿鎮橋至咸陽鐵路橋間又按防禦7220立方米每秒洪水修建生產堤30公里,生產堤增至160公里。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於陝西省三門峽庫區移民安置問題的會議紀要》,近10萬名移民返庫安家落戶,庫區防洪形勢更為嚴峻,成為陝西心腹之患。1986年國家撥專款1.2億元安置返庫移民,至1994年規劃工程基本完成,其中建有防洪設施村台67個,加固朝邑圍堤35公里,避水台63座,防汛撤退道路60.73公里。
1964年至80年代末,渭河下游干、支流上共建堤防178公里。1990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渭洛河下游治理規劃》,1991年由水利部、黃委會審查通過並報國家計委待批。1992年至1993年加高培厚渭河圍堤工程55公里,之後,又對柳葉河、羅敷河、長澗河等南山支流堤防進行加高培厚和拓寬疏浚。
二、支流
陝境渭河幹流南北兩岸15條主要支流已建堤防工程443.24公里,其中50公里以上的有灃河103公里,灞河66公里,澇河63公里;10公里~50公里的有千河47公里,黑河44公里,漆水河40公里,滻河38公里,太平河14公里;10公里以下的有王家河8公里,涇河6公里,沮河5公里,北洛河4公里,金陵河3公里,清姜河與石頭河各1公里。以上堤防共保護45.86萬畝耕地、79.96萬人口和36座城鎮。
灞河平原段河流彎曲擺動,洪水災害頻繁,堤防工程自清末增多。清光緒二年(1876),李有成主持修建了紅岩子至楊家村馬家堰堤防,長3219米,堤頂寬1.53米,可保護農田2212畝。民國時期專門成立灞河堤防協會負責工程維修。民國6年(1917),修建了沙河滄堤8公里。民國10年~15年(1921~1926),多次堵復沖決,至16年(1927)築堰堵復決口267米,耗大洋6934元。民國26年(1937)5月,右岸香湖灣河堤決口21米,省水利局征工搶修,修成土堤105米,丁壩3座長45米。同年8月,申家村、毛家灣決口,省水利局徵集民工,開挖引河修築阻水壩埝300餘米,大堤護岸300米,以月堤連接上下堤防,長約70米,高出原河床1米。民國27年(1938)8月,灞河讀書村附近隴海鐵路橋下右岸堤防決口,省水利局派員搶修,開挖引河1100米,修築導水壩200米,築壩護岸1000米,次年5月完工。民國28年(1939),省水利局擬定了灞河上下游防洪治理甲乙兩種規劃,陝西省政府批准甲種計劃,並於民國28年、29年先後撥款2.47萬元和5萬元,對河堤作了一次較大的加固改善。
新中國成立以後,灞河堤防建設仍以中下游為重點。1949年秋,安家村、將軍廟、安邸村等河堤多處決口,灞河奪滻、滻河復決。1949年12月至1950年4月,人民政府撥小麥3000石(1石摺合300斤),修丁壩15座、土堤4公里和護岸工程90米。1951年至1954年,按防禦1949年1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流量,對堤防進行了全面改建與加高培厚,累計新建和加固堤防70公里,修建丁壩107座,護岸工程165米,完成土方60萬立方米,石方0.9萬立方米。至1973年累計完成土方120萬立方米,石方20萬立方米,改造灘地1.58萬畝。1975年1月省水電局擬定了灞河中下遊河道全面治理規劃,計劃對藍田固京至灞河入渭口34公里河段,按20年一遇洪水布設工程,新修加固堤防58公里,堤頂寬3米~6米,堤距300米~500米。工程由灞橋區與未央區負責建設,1988年全部完工。
1962年11月,灞河上游沿河社隊聯合修建了惠家斜段70米挑流壩,改造灘地700多畝。後張家斜、張家灣、拾旗寨等村又聯合修堤7公里,改造灘地1100餘畝。1963年至1965年,泄湖、三里鎮、普化、李後、馬樓、玉山等鄉村,採取沉捆壩、鉛絲籠壩、干砌石壩等形式,對17處河道進行了治理,完成土方40多萬立方米,砌石6萬立方米,共用工70多萬個,投資31萬元(其中群眾集資5萬元),修築堤防15公里,保護村鎮10多個,改造灘地3000多畝,保護耕地7000多畝。1977年10月,藍田縣成立灞河治理臨時指揮部,組織沿河的九間房、玉山、馬樓、普化、大寨、城關、三里鎮、泄湖、安村、孟村、華胥等12個公社,日上勞3萬多人開展治河工程。至1978年春,共建干砌石堤50多公里,漿砌石堤15公里,丁壩350座,植樹40萬株,總計投資100多萬元(其中群眾集資66萬元)。但由於強調「百里灞河一條線」,1980年大寨鄉清河改道工程即被沖毀,河水復歸故道,淹沒農田100多畝。

7. 渭河治理會不會改造周至縣聯三村十一組嗎聯三村十一組要遷到楊凌新小區嗎

近幾年是不會的,楊凌新小區是高房地產的。最起碼也先是裕盛村民入住的.

8. 陝西渭河治理近況

前幾天到公路大修工地幹活路過渭南渭河,我發現渭河水好像變清了一些,地震後為了檢查渭河大橋的安全情況,我還下到渭河河床上去過,發現河水聞起來幾乎沒有什麼異味了,考慮到當時剛剛下過雨,我不認為渭河水質有了明顯好轉,因為渭河上的一條小支流——尤河上的排水孔並沒有像報紙上說的那樣得到徹底封堵和改道

幾年沒有去過楊凌了,對那裡的情況也只能依靠報紙電視和網路去了解,都說是改善了,但實際上是不是那樣,真的說不好。

老百姓對環境問題什麼時候有決定權了,渭河才能得到徹底的治理,才能重現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

本人在渭南公路局下屬單位幹活,平時比較關心環境,

9. 涇渭分明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應該怎麼治理

原因:涇、渭河河流受鋒面雨的推移規律,先後錯開了雨季和訊期。(當鋒面雨版帶北移時,渭河首先進權入雨季時,水渾,而涇河水清;及後涇河進入雨季水渾,而渭河則水清。當鋒面雨帶南移時,涇河先進入雨季,及後渭河進入雨季。)"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