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治理
公司治理問題在我國是一個熱門話題,公司治理結構的好壞對公司的績專效有很大的影響屬。公司治理要
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委託代理問題,另一個是對小股東的保護問題。公司治理包括內部控制機
制和外部控制機制。而媒體的監督是一種重要的外部治理機制。
一、外部監督的內涵
(一)外部監督與內部監督的區別。二者的區別可以闡述如下:
公司的內部監督是指公司股東、監事會、職工在法律和公司章程賦權的基礎上對公司內部管理的監督
制約,他是公司內部權力制衡的體現,也是公司內部治理的重要內容。
公司的外部監督,則是公司外部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通過法律法規、國家政策、社會力量、
倫理道德等手段,從外部對公司進行規制,促使公司的運作遵循法律法規、國家政策和公司章程的要求。
(二)外部監督是間接的公司治理
公司外部監督是一種間接的公司治理,它不直接介入公司內部治理的權力體系,也不幹預公司的微觀
運作,而只是把公司作為一種市場主體納入到整個市場經濟的宏觀運行中,加以綜合的把握、監督和制約,
使各公司在達到內部治理制度化、效率化的同時,自覺維護國家、社會、其他市場主體、公民的利益,有
效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法制化,推動社會經濟總量的增長。
『貳』 如何運用新媒體加強社會治理思考
隨著社會上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不斷改變著社會輿論的生成、存在與傳播方式,對既有的社會管理模式不斷提出新的挑戰。新媒體從業人員對於溝通網路虛擬空間與社會現實世界,正確引導社會輿論,表達公眾的政治意見與利益訴求,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監督執政行為,抑制網路不良信息,化解社會矛盾,表達人文關懷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
統一戰線工作應當從創新社會管理的高度來認識新媒體從業人員這一新社會階層群體,深度挖掘和充分發揮他們在參與社會管理、構建和諧社會的功能和作用。做好新媒體從業人員的統戰工作,團結和引導他們積極履行社會職責,為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構建和諧社會做出獨特的貢獻,這是現代社會建設賦予統一戰線的新的歷史任務。
『叄』 沒有政府的治理的媒體推薦
書評
本書是一部集十位學者之力、歷經數年研究討論而最後匯集而成的論文集。雖然該書主題較為生疏、充滿爭議,並缺乏統一的陳述和一致的定義,但各章的內容仍然有著十分緊密的內在聯系。考慮到十位作者之間的不同語言風格,在組織翻譯的過程中,我們也做了細致的分工。第一至第十章的翻譯任務分別由張志新、東海、姚志剛、張勝軍、主父笑飛、李宇晴、李莉萍、陳紅、袁雪珍和劉小林等同志擔任。劉小林同志於百忙之中還擔任了第二、三、七、八章的校對工作,最後由張勝軍對全書文字做了統一。
由於譯者水平所限,書中難免出現誤譯或欠妥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肆』 傳媒治理
傳媒治理就是傳媒治理結構
傳媒治理結構,是指黨和政府、股東、社會、利益相關者等對傳媒的宣傳、經營、管理、績效進行監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其本質是關於傳媒控制權和剩餘索取權分配的一整套法律體系、文化和制度規范的安排,這些安排決定了傳媒的宣傳和經營目標,誰在什麼狀態下控制傳媒,如何控制,風險和收益如何在國家、傳媒、利益相關者之間分配等一系列問題。
傳媒治理的核心是傳媒控制權的配置,無論是黨和政府、股東、傳媒經營管理者、利益相關者都要以其法律賦予的權力承擔相應的責任,通過建立既分權又相互制衡的制度來降低代理成本和代理風險,實現黨和政府對傳媒的依法管控,並形成科學的決策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確保傳媒最有效的運行,確保傳媒各方面參與人的利益得到維護和滿足。
傳媒治理分為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內部治理是傳媒治理的核心,也就是通常講的法人治理結構,即傳媒的內部組織結構設計,包括黨委會、董事會、編委會、經委會、監事會、采編層、經營層的制度安排以及它們的功能、義務和權利。外部治理是一個包含了政府——市場——社會的三維利益制衡機制的過程,其目的在於監督、校正傳媒功能的發揮,消除傳媒運作中的負外部性,促成傳媒正向功能的最大化。在中國,外部治理包括黨政治理、市場治理和社會治理。在外部治理上,除了實現輿論導向的控制外,還要實現產業進入管制、反壟斷、價格政策、消費者保護等產業控制。
現有大型媒體集團要通過資本市場進行收購擴張或重新組合,加快集團化、規模化步伐,不僅實現了文化產業子產業內的媒體匯流,而且實現了文化產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在此,提出中國傳媒集團公司政府治理、外部治理、內部治理「三級治理」的概念模型。在中國,政府對傳媒集團的產業政策實施嚴格管制,特別是產業進入管制、產權管制、許可許可權管制、數量管制等。建立完善的中國傳媒集團治理結構,首先要確立適應市場機制的政府治理結構。政府治理機制的構建應該從以下方面著手:政府應逐步放鬆對傳媒業的產業組織政策管制,允許探索傳媒集團公有制的新形式,在條件允許的時候,對傳媒集團進行股份制改造,吸收其他國有資本參加到傳媒行業;對傳媒業的產業進入實施分類管理和分步推進改革的方式:即先放鬆對服務類內容和專業類內容的市場准入限制,再逐步放鬆對綜合類傳媒的市場准入限制,形成整個傳媒業的開放式競爭市場。也可以考慮對傳媒經營的不同環節分步放鬆進入限制;消除行政性壟斷現象和行政性的不公平競爭行為。外部治理機制有效地發揮作用,首先要存在一個有效率的具有評定公司價值、轉移公司控制權功能的資本市場。近年來,由於不同新聞媒體的主體紛紛展開不同形式的資本運營,業外資本、民營資本事實上已經在不同程度上融入媒體行業中,政府可通過對投資行為進行專門的立法和其他一些制度安排,比如競爭性的傳媒職業經理人市場、勞動力市場等,以促進我國媒體通過有效的資本運營促進媒體產品經營的穩步成長與擴張。就內部治理機制的構建而言,結合我國傳媒的實際情況,傳媒集團應該設置以社委會、監事會、編委會、經理會為基本框架的組織結構,實行決策層、管理層(包括采編和經營)、監督層相互制約的領導體制。
『伍』 什麼是傳媒治理結構
文化體制改革後,產權被重新界定,公司制將逐步成為傳媒產業的組織形式,現代企業制度賦予傳媒公司法人財產權,出資人不得對傳媒的經營權進行干涉,形成了傳媒采編權、所有權、經營權的分離。這種情形下,傳統的黨管媒體的方法已經不適用,傳媒實行的公司制改革會不會導致傳媒失控?會不會影響黨和政府對傳媒的控制?
傳媒治理結構也就是傳媒治理,是指黨和政府、股東、社會、利益相關者等對傳媒的宣傳、經營、管理、績效進行監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其本質是關於傳媒控制權和剩餘索取權分配的一整套法律體系、文化和制度規范的安排,這些安排決定了傳媒的宣傳和經營目標,誰在什麼狀態下控制傳媒,如何控制,風險和收益如何在國家、傳媒、利益相關者之間分配等一系列問題。
傳媒治理就是提出通過傳媒內部結構治理和外部功能治理,對傳媒體制進行改革,讓黨和政府依法通過資本控制實現對傳媒的管控,形成科學的決策機制、制衡機制、激勵機制,使傳媒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
傳媒治理的核心是傳媒控制權的配置,無論是黨和政府、股東、傳媒經營管理者、利益相關者都要以其法律賦予的權力承擔相應的責任,通過建立既分權又相互制衡的制度來降低代理成本和代理風險,實現黨和政府對傳媒的依法管控,並形成科學的決策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確保傳媒最有效的運行,確保傳媒各方面參與人的利益得到維護和滿足。
傳媒治理分為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內部治理是傳媒治理的核心,也就是通常講的法人治理結構,即傳媒的內部組織結構設計,包括黨委會、董事會、編委會、經委會、監事會、采編層、經營層的制度安排以及它們的功能、義務和權利。外部治理是一個包含了政府——市場——社會的三維利益制衡機制的過程,其目的在於監督、校正傳媒功能的發揮,消除傳媒運作中的負外部性,促成傳媒正向功能的最大化。在中國,外部治理包括黨政治理、市場治理和社會治理。在外部治理上,除了實現輿論導向的控制外,還要實現產業進入管制、反壟斷、價格政策、消費者保護等產業控制。
『陸』 正確的公司治理的媒體推薦
歐洲管理學科領域中領先的分析師和專家。作為一位咨詢顧問,他對這個領域的成形和發展方向有著強大的影響力。無論在理論領域還是在管理實踐領域,他都是權威性的大師。
——彼得·德魯克((PeterF.Drucker)
歐洲最有影響的商業思想家之一,他的課程吸引了德語國家最高層的CEO。
——《商業周刊》
如果把企業比作一棵大樹,公司治理就是它的根基部。如果大樹的根基不牢,即使是大樹能夠「開花」、「結果」,「花」和「果」也會隨之飄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於當今眾多所謂的「主流」管理概念、體系、態度和行為,馬利克教授提出了現實的和建設性的批評意見,這使得他成為一名獨特的學者。
——李維安南開大學商學院院長
從來就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司治理模式,作者以自己的實踐和理論,從另一個視角揭示、驗證了一個真理:在建立公司治理結構中,只有從所處實際出發。削足適履則遺患無窮。無論對於出資人、企業領導者還是行政管理者來講,這都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非常有借鑒價值,非常有開拓思路和啟迪創新靈感的好書。
——周孟芹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馬利克的書是寫給那些願意實實在在地做企業管理的人看的,是寫給那些想成為腳踏實地的未來管理者看的。讀者懷有這種心態或是從這個視野去讀他的書,去細細體味他書中的思想,一定會覺得受益匪淺。
——姜躍濱天健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柒』 怎樣對自媒體加強治理
近年來,隨著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台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各種自媒體亂象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加強自媒體亂象治理打擊,營造健康有序的網路環境成為了當前政府部門必須正視的問題。
一、自媒體領域亂象的表現
(一)「刷」字當頭,流量造假吹起繁榮泡沫。隨著自媒體的興起,自媒體的營銷價值逐漸得到重視,為了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的廣告主將重金砸向微信、微博和新興的直播平台。點擊率、閱讀量、粉絲數是考量新媒體平台傳播力的重要依據,因而靠機器刷閱讀量、花錢買微博「僵屍粉」等自媒體亂象開始層出不窮。
(二)謠言滋生,危害社會健康穩定發展。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新聞信息需要遵循客觀真實的原則,有其嚴格規范的生產流程。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自媒體逐漸成為謠言滋生的平台,有的公眾號惡意對事件進行抹黑,有些網站則用「標題黨」推波助瀾,各種失實報道比比皆是,擾亂了社會秩序,影響了社會穩定。
(三)格調低下,為博眼球低俗獵奇。一些網路直播平台為了吸引網友眼球進行「奇葩」的網路直播或涉黃「網紅」直播,這給直播平台帶來了短暫的用戶流量高峰,但直播平台在由此獲得暫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走入了內容低俗與高度同質化的死胡同。
二、相關建議
一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網路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網路營銷行為必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目前由於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網路營銷的造假問題、侵權問題、安全問題大量涌現,影響了企業和顧客之間的營銷活動的正常運行。建議進一步完善《廣告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配套規章,出台專門的網路營銷管理辦法,針對網路營銷主體登記、網路消費欺詐、網路不當廣告行為、網路格式條款、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問題作出明確的解釋,用法律的手段保障網路營銷活動正常,以利於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穩定運行。
二是提高技術監測水平。建立自媒體大資料庫,加強自媒體帳號監測和自媒體平台運營數據分析,實時演算個人動態數據,藉助大數據技術,助推互聯網流量造假問題的解決,幫助企業進一步優化廣告投放效益。
三是加大監管打擊力度。進一步明確工商、文化、經信、公安等監管部門職責,形成協同監管合力,堅決打擊擾亂互聯網經營秩序和信息傳播秩序的現象。以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目標,加強網路交易監管,加大對售假、虛假廣告等不法行為的打擊力度,營造安全公平的網路交易環境;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標,加強網路信息監管,各地公安機關設立並普及網警派出所,履行網路輿情維穩等工作職責。引導市民通過電話、QQ實現網路空間報警,從而對網路信息進行直接的干預或控制活動,提高打擊的主動性和時效性。對利用互聯網造謠、誹謗或者發表、傳播其他有害信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責任。
四是明確發布平台義務。自媒體運營平台要嚴格遵守國家網信辦發布的《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審核賬號的身份和資質,做好分類備案,為不同類型的賬號貼上不同標識,採取不同的管理辦法。對違規發布和直播等行為,視情節嚴重採取警示、限制發布、暫停更新、關閉賬號、永久封禁等措施,讓低俗化的內容和主播失去生存空間,並保存有關記錄,履行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義務。
五是建立行業誠信機制。鼓勵倡導原創性新聞發布,培養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性自媒體,開展國內或地方性的年度品牌性自媒體評選活動並給予適當獎勵。制定自媒體平台行業自律公約,加強自媒體人的自律,塑造行業自律形象。將違反自律公約的自媒體人和主播名單列入黑名單,行業主管部門將其違法違規行為記入相關信用檔案,造成「一處失信、處處被動」的懲戒效果。
六是加大網民監督力度。充分發揮廣大網民的監督和參與作用,在大中專院校建立網路衛士志願者隊伍,對涉嫌造假售假、不當廣告宣傳、誘導分享欺詐、發布不實小道消息、涉黃直播等不法行為及時舉報投訴,大力凈化自媒體生態環境。
『捌』 根據2 019年香港問題,中國媒體如何治理和引導輿論
媒體怎麼可能治理輿論?現在是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和體制內媒體對此毫無優勢,更不要說治理了。他們應該順應時代要求,說真話,才能生存下來。
『玖』 媒體在危機治理中的功效
媒體與政府的關系、社會功能以及在危機管理中的作用
傳播學的四大先驅之一的哈羅德·拉斯維爾分析研究並提出媒體傳播過程的五大要素,即著名的5W公式:誰(Who)、說什麼(Say What)、通過什麼渠道(In What Channel)、對誰說(To Whom)、帶來什麼效果(With What Effect)。在此基礎上,拉斯維爾概括出大眾傳播的三項社會功能:環境監視、協調社會各部分的關聯以適應環境的變化、社會文化世代相傳。作為一種獨特的公共資源和社會力量,大眾媒體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傳播學創始人韋爾伯·施拉姆指出:「媒介一經出現,就參與了一切意義重大的社會變革。」 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今天,大眾媒體發揮著更加突出的作用,它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人類的社會環境、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價值觀念、文化結構、教育發展、精神世界等方面產生著重要影響。」 傳播學理論把大眾媒體的社會功能總結為四個方面:一是看守功能:媒體廣泛報道生存條件和質量,成為公眾對現實作出反應和抉擇的主要依據;二是決策功能:媒體形成議程設置,影響公共決策;三是教育功能:媒體廣泛傳播知識性信息;四是娛樂功能:媒體向民眾提供各類消遣娛樂節目。作為信息的過濾器,媒體會按照媒體機構的輿論傾向和報道方針,通過信息的選擇和處理機制,最終提煉和公開報道某些社會事件。
就政府和媒體之間的關系而言,世界上各個國家大眾傳播媒介通常情況下都是作為公共部門存在,信息傳播權利也是公共權利的一部分。媒體所具有的強烈的社會公共色彩,使得它承擔著輿論導向和穩定社會的責任,成為社會心理狀態的指示器。作為政策主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和政府與社會之間的中介,媒體在可能成為政府、政黨和其他利益群體的宣傳工具,但由於對於社會事件報道的主動權,報道的內容、方式及效果都被媒體掌握和控制,如何協調與媒體之間的協同運作,增強政府利用媒體進行社會整合的能力,便成為需要關注的命題。特別是在社會突發性危機事件的處理和應對中,由於報道內容的特殊性和信息傳播帶來的巨大社會擴散效果,更需要危機管理者與媒體作深入的溝通、協調和合作,構建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因此,危機潛在的社會傳染效應,要求危機管理主體必須採取相應的社會溝通、社會動員的措施,喚起社會對危機管理主體應對危機所作努力的認可和支持。社會傳染論很好地解釋對危機事件報道的潛在社會擴散效應。危機問題、目標與行為越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時,人群越容易受到感染、而參與運動的可能性則越大。在人群越聚集的地方和組織內,人們相互影響和傳染的幾率越大,危機參與者可能越多。在危機管理的三個階段,即危機潛伏期的事前管理階段、危機爆發期的危機過程管理階段、危機恢復重建期的事後管理階段,危機管理主體都應當完善良性的危機溝通系統,主動尋求與媒體的合作,建立與媒體之間暢通的交流通道。
從媒體在社會中發揮作用的效果來看,表現為正、負兩個方面。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作為公共資源的媒體具有很強的外部性,當媒體的正面作用發揮時就具有正外部性,當媒體的負面作用發揮時就具有負外部性。媒體的外部性在危機時期表現得很突出,在危機管理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發現危機徵兆。在危機的潛伏期,媒體利用發達的信息網路,及時發現危機徵兆,及時向政府傳遞信息,從而引起有關部門重視,及時採取行動。在危機爆發前一時期,危機具有某些外部的表徵,危機管理體系應根據媒體的反映多方面、多角度地採取初步的措施。同時通過媒體在從眾生活中對危機意識的宣傳,形成一致的社會危機共識。通過強化全社會的危機意識,預防和檢測危機的出現和發生,進而統一社會價值觀念,整合社會秩序。第二,滿足信息需求。在危機時期,公眾對信息的需求更加迫切,媒體進行及時、准確、全面的信息披露和解讀,使公眾信息的需求得到滿足。為控制危機事態,穩定社會秩序、避免社會恐慌,危機管理主體首先必須快速應急,對危機事件有目的選擇信息源和信息傳播渠道,有效地控制傳播的導向性,防止媒體為搶獨家頭條新聞或提高刊物的知名度,發表刺激危機局勢的新聞消息,激化危機事態。同時,還要防止媒體傳導不正確、不全面的消息,誤導社會民眾,使其錯誤地理解危機管理者的行為意圖,或加強公眾的社會恐懼心理,為危機的順利解決設置障礙。第三,引導公眾情緒。危機因具有高度的破壞性而成為公眾情緒的興奮點,公眾的興奮情緒受媒體的影響很大。媒體的正確引導,可以穩定公眾情緒,凝聚社會力量,共同戰勝危機。對危機事件的不恰當的負面報道,往往帶來強烈的社會負面影響。因此,要有針對地通過和媒體的對話、宣傳、誘導,大力發動社會新聞媒體的傳播、聚合功能,迅速通過多渠道獲得信息並對其加以分析綜合,向社會公眾闡明政府危機管理行為的意義、指導思想和現實條件所採取的各種措施的必要性,闡述政府的有關政策,採取有效方式說服社會大眾對危機管理主體所作努力的支持。在疏通主渠道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防止各類謠言和小道信息的蔓延,控制其傳播的范圍和渠道,消除其破壞性作用。第四,影響政府決策。媒體一方面把危機狀況及民眾心態及時反饋給政府,幫助政府進行科學決策;另一方面把政府的應對措施、相關政策等及時向公眾發布,實現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與此同時危機管理者必須掌握指導性原則,發揮媒體的信息傳輸和輿論導向功能,穩定民眾心理,引導公眾選擇正確的行為,正確對待各種突發性危機事件。第五,塑造政府形象。媒體及時報道政府處理危機的各項措施及其效果,這些報道對塑造政府形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危機事件解決後,危機管理主體在盡快恢復社會結構和功能,重建社會秩序同時,要有效地利用媒體發動全社會對危機事件進行冷靜的理性思考,作多側面多層次的分析,挖掘危機事件的原因,尋求今後避免此類危機事件和改進社會政策的辦法。
可參考資料:
1 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3年5月
2《國際危機管理概論》時事出版社 2003年3月
『拾』 如何實現對新媒體時代的合理治理
目前企業數字營銷,都很看中新媒體這快,一方面本身成本低,也比較好傳播。回所以,導致了新媒體這塊呈現答不斷發展和壯大的趨勢。有一個智能廣告投放的平台,采媒在線,整合了大量的新媒體資源,做廣告交易,對企業來說,也省去了很多尋找媒體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