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力量規模結構調整改革

力量規模結構調整改革

發布時間: 2020-11-22 00:39:49

⑴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什麼階段

「十三五」時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經濟發展全面進入「新常態」,各項改革事業進入「攻堅期」。

⑵ 中國就業形勢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認為大學生就業前景最好的專業就是科技類型的專業,比如說現在鬧得沸沸揚揚的華為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雖然美國對於華為非常制約,但是華為卻屢次都通過艱難險阻、突破障礙,靠的就是人才,如果沒有人才日以繼夜的幫助華為奮斗的話,那麼華為是不會有今天的,所以大學生就業的話,我個人認為應該以華為為標桿。類似於華為這種科技公司的主要業務就是科技類型的專業,比如說CPU的研究,晶元的研發,通信工程技術的開拓等等,當然這些專業都是男孩子比較喜歡學習的專業,這並不是說女孩子不行,而是很多女孩子不喜歡從事而已。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幾個專業,我認為是比較有前景的:

3、大數據

大數據領域可以說是在未來發展當中起到著舉足輕重作用的領域,道理非常簡單,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經過大數據的判斷來預測行業的未來,所以這個領域是必然會非常有前景的領域之一,而且這個領域目前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

⑶ 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已經結束,接下來會相對平緩的經濟增長。在外貿乏力的情況下,拉動內需成為關鍵了。刺激和拉動內需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的關鍵因素。

⑷ 新中國有什麼日新月異的變化

1、新中國經濟實力大幅躍升。

經過70年的奮斗,我國經濟總量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600多億元到2018年突破90萬億元大關,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在推動世界經濟增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新中國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

我國實現了從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跨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制度建設全面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重大成就。

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更加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大力弘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顯著提升。中國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大幅度提高,精神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創造力和活力競相迸發,「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生動景象成為新時代的社會標識。

3、新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分量越來越重,影響力越來越大。與我國建交的國家,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0多個增加到現在的178個。中國堅持正確的對外方針和政策,廣泛開展雙邊和多邊外交,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無論是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還是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無論是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還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彰顯了中國外交的大國特色、大國風格、大國氣度,為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4)力量規模結構調整改革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新中國「新」的含義意思是現在的社會制度相對於之前的封建制度和奴隸制度是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前進趨勢、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

1、創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開辟,無論在中國革命史上,還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土地革命,是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滿足農民土地要求的革命。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的土地革命,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這條路線,調動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證了土地革命的勝利。

3、土地革命使廣大貧雇家政治上翻了射,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他們積極參軍參戰,努力發展生產。

⑸ 2010-2011年形勢與政策答案的Word文檔

2010重慶工商大學形勢與政策標准答案 YYY

1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有:
(1)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能力較為薄弱。
(2)高等教育持續發展條件不足不穩,我國普通高校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2001年的時候,已經達到了7300元,後來一度跌到了5000多元,現在回到7500元左右,財政拔款不充足,是同期發達國家相近統計口徑1/5,而且不同省之間相差6倍之多。
(3)擴招後畢業生就業競爭壓力較大,對高等學校學科專業結構優化及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4)制約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還沒有完全解決,分別體現在人才培養的模式、考試招生制度、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方面,
2 明確了制定「十二五」規劃的重大意義、戰略原則和根本保證
(1)制定「十二五」規劃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結合
全會指出,制定「十二五」規劃,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科學發展、改善民生相結合
全會強調,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諧穩定。
(3)文化建設與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相結合
全會提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4)改革開放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結合
全會強調,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加快社會事業體制改革。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5)加強黨的建設與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相結合
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各級黨委要准確把握發展趨勢,科學謀劃發展藍圖,努力創新發展模式,加強對發展的統籌協調,切實提高發展質量。全體共產黨員要堅定不移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切實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帶領廣大群眾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樹立正確政績觀,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要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大力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形成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力量。
4.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
全會全面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強調經過全黨全國共同努力,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各項事業取得新的成績,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全黨必須增強黨的意識、宗旨意識、執政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大力發揚真抓實干精神,把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看得比泰山還重,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以黨同人民更加堅強的團結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扎扎實實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3 「335」政策體系,即3年過渡,3項保留,5項納入。
3年過渡是指對農村居民轉戶後承包地、宅基地的處置,設定了3年過渡期,允許轉戶農民最長3年內繼續保留宅基地、承包地的使用權及收益權。
3項保留是指農村居民轉戶後,保留林地使用權、計劃生育政策、農村各項補貼等三項農村權益。
5項納入是指農村居民轉戶後,可享受城鎮的就業、社保、住房、教育、醫療政策,實現轉戶進城後「五件衣服」一步到位,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真正體現「勞有所得、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

4 兩江新區戰略目標:
兩年初見成效,五年形成框架、十年基本建成。到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翻番,超過1500億;到2015年,超過3000億;到2020年,兩江新區將建成功能現代、產業高端、總部聚集、生態宜居,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內陸開放示範效應的新區,GDP達到6000億元,工業銷售值達到1萬億元,相當於10年再造一個重

5
一、 世界經濟溫和復甦,深層次結構性問題未根本解決

但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存在,世界經濟的發展走上正軌還面臨許多嚴峻挑戰:
一是世界經濟復甦很不均衡。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增長強勁,中國經濟增長今年預計達10%;而主要發達國家中,美國雖然保持了復甦勢頭,但近10%的失業率居高不下;日本在中國等新興市場需求的拉動下,出口增長,推動了經濟復甦,但其財政赤字高企,債務規模接近 GDP的200%;歐元區經濟總體上保持上行態勢,但受到希臘等多國主權債務危機的拖累,經濟復甦和調整舉步維艱。總的看來,發達經濟體普遍面臨後危機時期的結構調整,很難快速實現穩定的增長
二是世界經濟復甦基礎仍較脆弱。其一,發達國家普遍面臨高財政赤字風險,這可能成為影響世界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因素。目前從歐洲到美國,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都呈現加劇的狀況,一旦主權債務危機爆發,金融市場將大幅震盪,拖累經濟的恢復性增長。去年以來相繼發生的冰島、西班牙、希臘和迪拜債務危機,就對世界經濟的恢復帶來很大沖擊。
發達國家的巨額主權債務或財政赤字、就業市場不振,新興國家的通脹壓力等問題,都反映了刺激經濟政策的後遺症正在顯現,世界經濟復甦的基礎尚不穩固。
三是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方興未艾,但引發危機的結構性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全球性經濟危機的爆發,說明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乃大勢所趨,構建國際金融新秩序至關重要。危機後,主要國家和集團相繼召開峰會,就國際金融機構改革和金融監管達成廣泛共識。由於當今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源於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反映的是當時以歐美為主導的世界經濟格局。數十年過去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越來越重,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兩大機構中的發言權勢在必行。在匹茲堡金融峰會上,與會國代表一致同意將基金組織和世行份額向發展中國家分別轉移5%和3%。在今年4月的基金組織和世行會議上,也決定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3.13個百分點的投票權重。世行這一改革進展,使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投票權整體超過47%。

四是各國需要加緊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新的世界經濟條件下,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工業化道路越來越難以為繼,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成為重要發展方向,各國經濟結構都面臨大的調整。與此同時,全球產業轉移和國際分工更趨深化,推動各國加快以科技創新來帶動產業的升級。而不同經濟體都面臨如何處理好自身的調整問題:發達國家力圖在更高起點上實現「再工業化」,即重振製造業(經歷金融危機打擊後,美、英等發達國家意識到,其經濟過度依賴服務業,靠消費拉動經濟存在的問題,欲通過重振製造業來實現經濟的再平衡,切實解決就業問題和擴大內需);新興經濟體則需要努力增強自身的發展後勁。但經濟的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是一個艱難甚至痛苦的過程,目前歐洲高福利國家的經濟調整就面臨強大阻力,歐美國家的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不少國家還出現了社會動盪,英、法等國都接連發生大規模罷工抗議活動。

二、力量對比變化推動著國際體系的演變,大國關系的調整更顯復雜
經過國際金融海嘯的沖擊,國際力量板塊正在發生新的變化。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地位下滑,中國、印度、巴西等一批新興國家加速興起,新舊力量的相互擠壓,推動大國關系的調整呈現更加復雜的態勢。
(一)國際力量對比進一步消長變化,新興大國整體崛起勢頭強勁。美國繼續受金融危機和伊阿反恐戰爭拖累,軟、硬實力都明顯受挫。據統計,自9•11事件以來,美國用於反恐戰爭的費用已超過1萬億美元。美國近期雖然從伊拉克實現撤軍,但在阿富汗仍然得維持大量投入。此外,美國國債和財政赤字不斷創新高,對中國、日本主要債權國的依賴愈深。金融危機後,美國的自由主義模式遭到質疑,自信心和優越感大大受挫。歐盟、日本也是困難重重。歐洲受主權債務危機影響深重,經濟的復甦緩慢,多國社會發生震盪。日本面臨通貨緊縮、日元升值、個人消費勢頭減緩等多重挑戰,在亞洲的經濟龍頭地位已受到挑戰。

(二)美國等大國加緊調整對外戰略。為應對金融危機後世界的變局,同時著眼於「後危機時代」的國際競爭,各大國都在對外戰略和政策方面做出新的調整。
美國奧巴馬政府上台後對美國對外戰略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將其主要著力點放在:一是對外告別「布希主義」,努力修復美國的國際形象。奧巴馬上台後宣布放棄全球反恐戰爭的提法,並於今年8月底按計劃將其戰斗部隊撤離伊拉克。在解決國際爭端方面,奧巴馬政府更強調使用外交手段,不輕易對外動武,盡量通過對話等外交手段來達到美國的目標。如對僵持不下的朝鮮、伊朗問題以及巴以等問題的處理都表現出相當的靈活性。美國對外喧囂一時的新保守主義基本偃旗息鼓。二是把重振美國經濟,擺脫危機陰影放在重要地位。為此,美國特別提升了G20對話機制,兩次主辦G20金融峰會,推動各國採取刺激經濟增長的協調行動;另一方面,為緩解國內的經濟壓力,繼續壓中國人民幣升值,並採用形形色色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確保美國的經濟利益。三是放棄單邊主義,更注重推動多邊外交。為應對當前一系列全球性的政治、經濟、安全重大問題,美國更加註意借重各種國際力量,推行「多夥伴」外交。既鞏固與其傳統盟友的關系,也爭取同中、俄、印等大國的合作。

各大國對外戰略的調整,目標均在於爭取更加主動的國際地位,伴隨這些調整而來的相互競爭和合作的深化,勢必為各國的交往關系和世界局勢增加新的變數。

(三)大國關系互動更加活躍。當今各種力量對比發生明顯改變,全球性問題大量凸顯,任何大國都無力單獨應對,這使世界各大國的相互需要明顯增加,由此帶來大國間的互動呈現異常活躍和復雜的態勢。09以來,各大國的高層會晤、互訪非常頻繁,就當前國際重大問題及各方的利益關切展開對話、溝通。中美首腦在今年以來就進行了多次接觸,4月華盛頓峰會、5月在北京舉行的中美戰略對話,6月在加拿大的G20峰會,還有下半年將進行的一系列會見。其頻密程度為以往少見。在俄美之間,布希政府採取的對俄「擠壓與削弱」引發的矛盾已趨於緩和,俄美雙方在應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和恐怖主義等一系列國際問題上加強了磋商與合作。雖然俄美發生間諜事件,但似乎並未影響到俄美軍事領域推進交流。此外,俄歐在經濟與及安全領域也在積極展開協調與合作。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新興大國之間出現的加強協調聯合的態勢。被稱為「金磚四國」的中、俄、印、巴領導人峰會自去年首次舉行以來,今年4月再度舉行,受到國際社會普遍關注。幾個新興大國基於自身的發展和國際事務中的共同關切點,開展彼此協調合作,擴大在國際事務中更大的影響力,這對推動世界多極化、國際民主化將產生深刻影響。

三、地區熱點此起彼伏,國際安全形勢更顯復雜
當前國際和地區安全形勢總體上仍然保持緩和態勢,但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也在繼續交織發展,給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帶來新的挑戰。雖然目前大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因民族、宗教、恐怖主義、核擴散、陸海邊界、能源、糧食、互聯網糾紛、氣候災害等所引發的問題明顯增加,且擴散效應更加突出,成為考驗各國應對能力的重大挑戰。
一是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在亞洲,「天安號」事件引發朝鮮半島出現新的軍事緊張,不僅朝核問題六方會談進程受阻,針對美韓進行大規模聯合海上軍演,朝鮮表示將「以強有力的核遏制力」來對付,使朝鮮半島安全局勢一時烏雲密布,雖然目前局勢有所緩解,但實現朝鮮半島的無核化正變得更加遙遠。此外,吉爾吉斯斯坦、泰國相繼出現嚴重政局動盪,緬甸、尼泊爾等國也出現不穩定狀況;緊鄰我國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反恐形勢仍然嚴峻。在中東,以色列襲擊給加沙運送人道救援物資的土耳其船隊,激化了以巴以、以土矛盾,中東和平進程在各方矛盾難以緩解的情況下舉步維艱。近期巴以在美國的斡旋下在華盛頓重啟談判,但由於涉及猶太人定居點、巴以相互承認及安全保障問題的障礙,和談成果難以預期。伊拉克在今年美國實施撤軍計劃期間(8月完成大部分美軍撤走)其安全狀況一直不穩,甚至有惡化跡象。
二是核裁軍、核安全與防擴散成為國際議程中的熱點問題。今年以來核問題在國際安全領域中進一步升溫。美俄簽署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新條約,4月首次核安全峰會在華盛頓舉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八次審議大會召開。各國對合作應對核安全問題的共識在增強,對推進國際核裁軍進程的期待上升。

三是世界高科技武器裝備競爭趨於激烈。美國一方面倡導建立「無核武器世界」,以削弱戰略對手,減少自身風險;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快速全球打擊」系統等新型武器,維護美常規軍事力量的絕對領先地位。美國著力提高各類作戰平台的智能化水平,並正式成立網路司令部。其他軍事大國也大力推行軍事變革。國際軍事競爭正由傳統的陸海空向陸、海、空、天、網等新「戰略邊疆」拓展。
四是各種非傳統安全威脅有增無減。 (註:非傳統安全是相對傳統安全而言,傳統安全主要指一國主權、領土的安全,即軍事、政治、外交的安全;而非傳統安全則主要指除軍事、政治和外交沖突以外的其它對一國安全及國民、社會構成威脅的因素。包括生態環境、災害疫情、糧食能源供應、網路安全、金融安全、恐怖活動等)今年的冰島火山爆發、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俄羅斯森林大火等的跨國影響引人關注。猖獗的海盜活動嚴重威脅到海上運輸和能源、貿易的安全,成為當今國際安全的一大頑疾。此外,近年糧食安全、水資源糾紛等問題也愈加突出。非傳統安全已經是當今各國須全力應對的一大挑戰。


一 論述題
十二五」規劃建議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共分十二個部分56條,具體內容如下。
1.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主要闡述了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客觀依據(即:國內條件和國際環境)、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包括,1—4條:(1)「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2)「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環境,(3)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4)「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由於第三部分將全面展開闡述,在此僅介紹其特點。

2.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必須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包括5—7條:(5)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6)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7)調整優化投資結構。
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任務。要提高展。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逐步使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
3.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包括8—11條:(8)加快發展現代農業,(9)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10)拓寬農民增收渠道,(11)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
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 。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認真總結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經驗,積極探索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新途徑。
4.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我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包括12—17條:(12)改造提升製造業,(13)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14)加快發展服務業,(15)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16)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17)發展海洋經濟。

5.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科學制定城鎮化發展規劃,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包括18—21條:(18)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19)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20)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21)加強城鎮化管理。

6.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包括22—26條:(22)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2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24)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25)加大環境保護力度,(26)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7.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必須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發展,發揮人才資源優勢,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奠定堅實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包括27—30條:(27)增強科技創新能力,(28)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29)加快教育改革發展,(30)建設人才強國。

8.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小型微型企業,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鼓勵自主創業,促進充分就業,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建立和諧勞動關系
9.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弘揚中華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建設和諧文化,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包括37—39條:(37)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38)推進文化創新,(39)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10.加快改革攻堅步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改革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進一步調動各方面改革積極性,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包括40—45條:(40)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41)推進行政體制改革,(42)加快財稅體制改革,(43)深化金融體制改革,(44)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45)加快社會事業體制改革。

11.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適應我國對外開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資為主轉向進口和出口、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的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擴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完善更加適應發展開放型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有效防範風險,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包括46—49條:(46)優化對外貿易結構,(47)提高利用外資水平,(48)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49)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

12.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起來,為實現「十二五」規劃而奮斗
主要闡述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和創造良好的國內外政治環境。強調黨的領導是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包括50—56條:(50)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51)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52)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53)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54)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55)積極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56)全黨同志要充分發揮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先鋒模範作用。

⑹ 軍事高技術對現代戰爭的影響主要有哪些

1、高技術的時效性決定了在現代化戰爭中誰先掌握技術、誰先開發出產品並搶先投放市場或用於戰場,誰就能獲得優勢,占據主動。

2、高科技在空中武器裝備中的大量應用使當代軍事戰爭逐步向空中化發展,空中及空間力量正在成為未來戰場的主力。

3、高技術的運用使現代化戰爭中的武器裝備在五個方面發生了質的飛躍: 一是武器的毀傷效能劇增;二是突防能力增強;三是偵察監視能力擴展;四是自動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五是機動能力更強。

(6)力量規模結構調整改革擴展閱讀

目前軍事高技術主要可分為6大新技術群,即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航天技術和海洋技術6大領域,每個高技術領域都包含成千上萬的高技術。這6大技術群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不斷涌現新的學科和技術,並且都被運用到軍事上。

軍事高技術的分類:從軍事高技術與武器裝備的關系來看,軍事高技術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支撐武器裝備發展的基礎技術,主要包括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新材料技術、高性能推進與動力技術、模擬技術、先進製造技術等;

二是直接用於武器裝備並使之具有某種特定功能的應用技術,主要包括偵察監視技術、偽裝與隱身技術、精確制導技術、信息戰技術、指揮控制系統技術、軍事航天技術、核生化武器技術、新概念武器技術等。

⑺ 如何用科技的力量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結構的調整

用科技的力量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當今時代,科技與人們的生產生活越來越緊密地融合在一起。中華民族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有強大的科技,有創新型的人才,這是發展的力量所在、後勁所在。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始終把科技擺在重要戰略地位,獨立自主地建立起現代科學技術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2006年開始實施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確定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對我國科技發展作出了前瞻性、戰略性的部署。

近年來,我們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在基礎研究和高科技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具有代表性的是:高性能計算機「天河1號」研製成功,每秒運算速度超過1000萬億次,使我國在這個領域進入世界領先行列。TD—SCDMA無線通信標准研製成功,成為以我國知識產權為主的無線通信國際標准。「龍芯」系列高性能處理器研製成功,實現了高性能處理器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在量子通信這個通信技術尖端領域,建成了世界首個全通型量子通信網。雙價轉基因抗蟲雜交棉培育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兩個擁有轉基因抗蟲棉知識產權的國家之一。2009年我國科學家首次利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成功培育存活並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標志著我國在幹細胞研究領域進入世界前沿。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有影響的科技大國和經濟大國。

2008年9月以來,歷史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遭受了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挑戰。我們預感到,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將推動全球進入一個創新密集和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時代。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危機往往孕育著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創新,推動經濟結構重大調整,提供新的增長引擎,使經濟重新恢復平衡並提升到更高水平。誰在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夠掌握發展的主動權,率先復甦並走向繁榮。西方各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同時,都在對本國科技和產業發展進行新的部署,開始了新一輪搶占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的競爭。對我國來說,挑戰前所未有,機遇也前所未有。我們把大力加強科技支撐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一攬子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重要的戰略考慮,就是要緊緊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大趨勢,緊緊抓住這個歷史性機遇,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等方面的差距。

當前,要著力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既代表著科技創新的方向,也代表著產業發展的方向,完全可能推動新一輪產業革命。要把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葯、高性能寬頻信息網等作為重點,選擇其中若乾重點領域作為突破口,例如新能源汽車、「三網融合」等,科學制定發展規劃,重點增加研發投入,集中力量,加強攻關,力爭在較短時間內見到成效,使戰略性新興產業盡快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二是運用高新技術加快改造傳統產業。我國傳統產業規模大,總體上技術水平比較低。加快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幅度提高傳統產業的科技含量,提高傳統產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是我們必須作好的一篇大文章。在能源資源方面,我國是生產大國,也是消費大國。利用新技術降低消耗,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潛力很大,也是當前的迫切需要。在製造業方面,我國是製造大國,但不是強國。「中國製造」總體上還處於國際產業鏈的低端。我國許多工業品產量居世界前列,但核心部件和重大裝備嚴重依賴進口。2009年汽車產銷量超過美國,但製造汽車的關鍵設備還依靠進口。還有農業方面,我國有13億人口要吃飯,土地資源有限,糧食安全始終是最大的隱憂。解決這個問題別無他途,必須依靠高科技改造傳統農業,培育優質、高產、安全的農作物新品種和健康、專用的動物新品種,大幅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總之,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是我們走向現代化強國必須完成的一項重大任務。

三是大力推動自主創新。自主創新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中心環節。特別是要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和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只有形成強大的原始創新能力,才能在突飛猛進的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機;只有具備強大的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世界經濟科技競爭中搶占制高點並贏得主動權。原始創新源於基礎研究,基礎研究需要花費心血長年積累,需要腳踏實地潛心鑽研,需要敢冒風險艱辛探索。我們要目光遠大,選擇若干對國家長遠發展具有帶動作用的領域進行前瞻性部署,比如加強生物、納米、量子調控、氣候變化、空天海洋等領域重大基礎研究。同時,要緊緊扭住科技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中心任務,加快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滿足我國當前和長遠發展對科技的緊迫需要。

四是加強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和保護。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的原動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激勵創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加快結構調整的迫切需要。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大力營造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制、市場和文化氛圍,大力提升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五是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大膽革除一切阻礙科技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有效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努力提高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進一步加強財政對基礎研究和社會公益性研究的投入,建立健全經費保障機制。要通過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和完善科技政策,最大限度地激發科技工作者和全社會科技創新的活力。

⑻ 90年代至今人民幣匯率變化歷程

下表列出了1971年至2015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化:

注:年平均值,1美元兌換人民幣金額。特別說明:1949年-1952年採用浮動匯率換算,53-71年都是2.462。

(8)力量規模結構調整改革擴展閱讀:

率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下降,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上升,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影響匯率變化因素:

(1)國際收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則外匯收入大於外匯支出,外匯儲備增加,該國對於外匯的供給大於對於外匯的需求,同時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則該國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對外升值;如果為逆差,反之。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不斷增加,但美元卻保持長期的強勢,這是很特殊的情況,也是許多專業人士正在研討的課題。

(2)通貨膨脹率。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通貨膨脹,如果本國通貨膨脹率相對於外國高,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外匯匯率上升。

(3)利率。利率水平對於外匯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資金流動導致外匯需求變動。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該國貨幣升值,則其匯率下降。當然利率影響的資本流動是需要考慮遠期匯率的影響,只有當利率變動抵消未來匯率不利變動仍有足夠的好處,資本才能在國際間流動。

參考資料:匯率 網路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