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生物綜合治理
⑴ 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面臨的挑戰有哪些求解
化學殺蟲劑、殺菌劑的大量施用產生了農葯殘留、環境污染和病蟲抗葯性等回問題,引起了全答世界關注. 1967 年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 )組織召開的 「 有害生物綜合防治 」 專家組會議上明確了綜合防治( Integrated pest control, IPC )的概念 , 隨後發展為有害生物綜合治理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發達國家在 20 世紀 70 年代初首先開展了綜合防治的理論和應用研究
⑵ 簡述農業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方法有哪些
那就簡述了,綜合治理的本質是為了創造一個有利於植物及病害天敵生存,不利於病蟲發回生發答展的環境條件,從而預防或減少病蟲的發生與為害,要少用葯多利用天敵,但以我國的現狀,土地分散使用,想真正做到這點還需要時間。下面簡單說下幾點:一是栽培管理;比如輪作,機械深松耕,地膜覆蓋,合理密植,中耕培土等栽培手段,對田間微生物群,土壤肥力,作物自身遺留的分泌物等有很好的效果。二是生物防治。利用害蟲的天敵,比如瓢蟲,赤眼蜂,食蚜蠅等,這個得結合農業預測放蟲板,可按害蟲的有效積溫來計算害蟲的繁殖期。三是化學防治。各種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就是農葯了,這個要注意耐葯性,不能一直固定用某種農葯。四是微生物防治。微生物界有拮抗關系,因此可以利用該現象,拿細菌來說,比如枯草芽孢桿菌,蘇雲金芽孢桿菌等。五是物理防治。比如燈光誘殺,紗網阻隔,倉儲里的輻射照射等。友情提示,現實中有些方法並不實用,受限於成本及效果不穩定等,以上幾點重要性依次降低
⑶ 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有什麼特點
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特點:(1)強調自然控制的因素。就是保護有害生物的天敵,保留一部分有害生物是加強及維持自然控制的一個方法。(2)要實施多戰術的戰略。化學防治考慮費用與收益之比、收益與危害之比。在選擇化學殺蟲劑時,一定要解決好生理選擇性與生態選擇性問題,保護好天敵。
⑷ 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有哪些優點
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相對傳統化學防治有以下優點:(1)降低了病蟲害產生抗葯性的內幾容率。(2)經濟上更合算,強調將病蟲害控制在經濟為害水平以下,而不是徹底滅絕病蟲害,降低化學農葯的浪費。(3)生態上更合理,減少了化學農葯的使用,保護了天敵和生物多樣性,維護了生態系統平衡。(4)降低了環境污染和農葯殘留,不會因為農葯的過量施用而造成過多的環境污染和農產品殘留。
⑸ 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核心技術有哪些
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核心技術包括:確定有害生物的經濟為害水平和經濟閾值(防治指標),根據有害生物的防治指標來化學防治;通過農田植被多樣化,提高農田生物多樣性,種植有益植物等措施誘集保護增殖天敵;通過人工調控生態環境,創造不利於有害生物發生發展的環境;最後,綜合運用各種農業的、物理的、生物的措施來控制病蟲害。
⑹ 何謂有害生物綜合治理
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就是根據生態學的原理和經濟學的原理,選取最優化的技術組配方案,把有專害生物的種群數屬量比較長期地穩定在經濟損害水平以下,以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針對荔枝、龍眼而言,現階段的具體體現就是建立一套「以農業措施為基礎,生物防治為主要手段,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為輔」的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系統,以減少化學農葯的污染,為安全優質生產及出口提供技術支撐。
⑺ 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面臨的挑戰有哪些求解
化學殺蟲劑、殺菌劑的大量施用產生了農葯殘留、環境污染和病蟲抗葯性等問題,引起了全世界關注。 1967 年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 )組織召開的 「 有害生物綜合防治 」 專家組會議上明確了綜合防治( Integrated pest control, IPC )的概念 , 隨後發展為有害生物綜合治理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發達國家在 20 世紀 70 年代初首先開展了綜合防治的理論和應用研究, 1972 年美國由政府部門投資和組織實施了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的 IPC 或 IPM 項目, 1992 年國際昆蟲學會議在探討 21 世紀植保科技前景中提出 「Biointensive IPM」 的新思想,即生物強化害蟲綜合治理,其研究內容包括作物抗性、天敵保護利用、栽培制度、生物農葯的利用等 。我國 1975 年提出 「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 的植保工作方針, 1986 年提出了類似國外 IPM 的定義,即「 綜合防治是對有害生物進行科學管理的體系。它從農業生態系統整體出發,根據有害生物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充分發揮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協調應用必要的措施,將有害生物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以下,以獲得最佳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 。隨著對害蟲進行管理思想的提出,人們開始強調 「 經濟受害水平 」( Economic Injury Level, EIL )和「 經濟閾值 」( Economic Threshold, ET )。在防治策略上,改變了徹底消滅害蟲的想法,更多的是考慮害蟲的生態學問題,只是在人類 「 不可容忍 」 的情況下,才協調的選用一些適當的技術和方法。因此,人們認為 IPM 是一種多學科的管理方法,具體體現在審慎地採用多種最有效的方法將有害生物種群控制在可容許的水平。 IPM 理論就是在這樣一種特定的背景下產生的一種社會、環境及經濟諸方面都可接受的涉及多學科的控制技術方法。
隨著IPM 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人們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到害蟲和天敵的種群變化及其與寄主植物的相互關繫上。從經濟和生態學意義上講,就是將有害生物的控制最優化。 IPM 是建立在生態學基礎上的有害生物防治策略,它主要依賴自然致死因子如天敵等,並尋找盡可能不對這些因子產生破壞的防治方法。 IPM 也使用農葯,但只是在對有害生物種群和自然控制因子進行的系統監測表明確有需要之後才使用。從理論上講,一個 IPM 計劃要考慮到所有可行的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包括不採取任何措施,綜合評價各種防治技術、栽培技術、氣象、其他有害生物和要保護的作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其要點是在將對人類健康、環境和非靶標生物的影響最小化的前提下,長期預防與控制有害生物危害。 首選的有害生物管理技術是提高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控制力,栽種抗病蟲植物品種或品系,選用對人類或非靶標生物危害輕的低毒農葯,採用修剪、施肥、灌溉等田間管理措施減輕有害生物危害,改造棲息地環境使之不利於有害生物生長。
可以說, IPM 是一個選擇和使用有害生物控制技術的決策支持系統。在一個治理過程中是使用單一的控制技術,還是統一協調地應用多種技術是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礎上的,它充分考慮了生產者、社會和環境的利益及對他們的影響。在協調決策和行動過程中,它運用最合適的,有利於經濟和環境的控制有害生物方法和策略來達到管理有害生物的目標。有害生物綜合管理的要素包括:( a ) 預防有害生物危害;( b ) 對有害生物及其危害實行監測;( c ) 確定有害生物種群密度和危害閾值;( d )在考慮人類健康、生態影響、可行性和成本效益等的前提下, 應用生物、栽培、機械和化學等多種防治方法治理有害生物,使其種群數量低於預設的危害閾值水平;( e ) 評估有害生物治理的績效。
我國對 IPM 理論的研究與實踐
在我國,對 IPM 認可的時間比較早, IPM 在有害生物管理工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從 1975 年起,我國就將 「 預防為主、綜合治理 」 確定為我國植物保護工作的方針,可以說這既是在 IPM 理論基礎上提出來的,也是在長期的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經驗基礎上總結出來的。 「 綜合防治 」 的含義與 IPM 策略是一致的,而「 預防為主 」 這一思想是對 IPM 思想的重要補充。從「 六五 」 以來的松毛松綜合防治工作 ,就是一次成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嘗試。
我國學者對 IPM 的定義雖不盡相同,但對具體的含義和理解還是比較一致的 : a 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把有害生物作為其所在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來研究和控制; b 強調各種防治方法的有機協調,尤其是強調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調控因素,盡量少用化學農葯; c 提倡與有害生物協調共存,強調對有害生物的數量進行調控,不強調徹底消滅; d 防治措施的決策應全面考慮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總之, IPM 作為作物保護 / 有害生物管理系統( crop protection/pest management system ) , 它喻示著從社會經濟學意義上,將各種跨學科的方法手段應用於農業生產體系中。 IPM 是一種具有良好生態學基礎的可持續農業生產方式。它一般針對農業生態系統( agroecosystem )中所有有害生物,將農作物視為一個能將太陽的能量轉化為可收獲的產品的系統。在 IPM 方案中 , 強調在通過對有害生物進行管理而取得經濟效益的生產實踐中,要盡可能的減少對作物、人類健康和環境所造成的危害;強調在有害生物發生前的預先處理和預防。 IPM 使用所有適當的管理技術,如增加自然天敵、種植抗病蟲作物、採用耕種管理的方法、正確使用殺蟲劑等。它的目標是限制有害生物的發生 , 盡量使用對環境有益的耕作和生物措施,只有當病蟲大面積爆發流行或其危害超過經濟閾值時,才應用化學葯劑。
近年來眾多學者從系統論、生態學、經濟學與環境保護學的觀點出發,探討 IPM 的發展方向。丁岩欽 提出了害蟲種群的生態控制( Ecological pest control,EPC );龐雄飛等 提出了害蟲種群系統控制( Systematic pest control,SPC ); Tshenyshev 提出了有害生物的生態管理( Ecological pest management,EPM );李典謨等認為,未來的 IPM 將更加重視 「 作物 - 害蟲 - 天敵 」 相互作用的生態學基礎研究,強調發揮自然因素的生態調控作用,發展高新技術及生物農葯,盡可能減少化學農葯的使用,建立害蟲綜合治理體系。 EPM 與 IPM 的主要區別: ①EPM 的基礎是維持生態平衡; ②EPM 的實施具有對信息進行搜集、處理的系統,並不斷對害蟲和天敵發生趨勢進行預測; ③EPM 不採用化學農葯 。實施 EPM 必須對生態系統的動態及自然調控機制有深入的了解,就目前對生態系統的認識水平和技術水平,還不能完全實施 EPM ,加強其基礎研究及應用技術研究很有必要。因此, IPM 的發展及未來的 EPM 其核心都體現出無公害,植物病蟲害的 「 無公害 」 治理正成為研究的熱點 ,並將是今後有害生物防治的發展方向。目前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問題 農葯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資料,對農業保持穩產、豐產起到了很大作用,現在生產上應用的農葯品種已有100多種。在我市每年農葯使用總量一般在1000噸以上,由於使用農葯不當造成的農作物葯害發生、農葯殘留量超標、人畜中毒事件頻頻發生。突出表現在:(1)混淆農葯類型。一些農葯存放的時間稍長,瓶上標簽脫落,在未辨清該葯為何類時,部分農戶盲目地使用,必然造成一定的葯害,嚴重時可造成作物顆粒無收,甚至影響下茬作物。部分農戶,在使用農葯時,貪圖省事,經常擅自「復配」農葯,使葯劑效果降低或無效,有的甚至產生意想不到的葯害。(2)施葯方式與農葯類型不相對應。一般除草劑可用噴霧方法來施葯,例如精穩殺得、驃馬等。而有一些農葯須作土壤處理劑,象除草醚要用撒毒土的方法來除草,若作為葉面處理劑,則易造成葯害。同時施葯的時間也很重要,例如除草醚的撒施需光照條件好的天氣,才能發揮其效用,在黑暗條件下除草醚幾乎是無效的。(3)擅增農葯用量。農戶在農田用葯時,由於沒有計量工具,常私自增加葯劑用量,認為「濃度越高,效果越好」,這不僅浪費了財力、物力,同時還造成污染殘留、病蟲抗性增強等系列問題。我市前幾年花生蠐螬發生嚴重時,由於過量施用1605,使花生農葯殘留量嚴重超標,曾導致人畜食用花生以後中毒。三、實現有害生物的綜合治理措施 可持續治理是綜合防治發展的方向,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綜合治理應考慮整個農業生產體系,注重長期的效益,應該為子孫後人留下一片生存的藍天,綜合治理要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1)加強病蟲害測報體系的建設,提高病蟲測報的准確性針對病蟲害的嚴重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預防和減輕病蟲害的發生為害就是要加強病蟲害的預警系統,准確及時發布災害預報,並有效地傳播出去。供領導決策,要逐步在植保系統中成立監測組織系統,完成對病蟲害發生的時間、范圍、程度等進行准確地預見,二是要建立健全信息傳播系統,通過電話、網際網路技術進行信息的長距離傳輸和溝通,同時要有相應的技術保障系統,要積極引進害蟲預測的專家系統和防治專家系統,積累整理數據、資料等技術。 (2)減少化學葯劑的使用量,推廣使用生物葯劑 化學防治是目前病蟲害防治的一個重要措施。據統計,世界上每年的農葯產量為25億公斤,其中殺蟲劑佔30%左右,大多為化學殺蟲劑,化學葯劑的選擇性差,對害蟲和天敵統統殺死,從而破壞生態平衡,造成害蟲失去有效的控制而再度猖獗。而生物農葯具有不殺傷天敵、不污染環境、對人畜低毒等優點。據統計,全世界生物制劑每年以10-20%的速度遞增,預計到2010年,生物制劑的份額將佔到農葯產量的20%左右。另據專家預計,生物農葯將成為21世紀農葯的主導品種。我國利用蘇雲金桿菌、井岡黴素、阿維菌素等生物制劑防治病蟲害已成為綜防工作重要的措施之一,今後應進一步加大生物制劑的宣傳力度。 (3)提高農業防治、物理防治、植物檢疫等措施在有害生物綜合治理中的作用 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能夠控制病蟲害的種群數量,在農業生產中,合理的輪作、換茬、適期播種、施肥、澆水等措施,對控制病蟲害方面是非常有效的,也符合可持續植保的要求,植物檢疫在控制一些為害極大的檢疫性病蟲害由發生區向疫區的擴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⑻ 有害生物綜合治理要具備的條件有哪些
主要有四種防治方法措施:
1.農業防護(通過改革種植制度和改進栽培技術,調節寄主植物、病蟲害和環境條件之間的關系,創造有機植物生長,不利病害蟲發生的條件)
2.生物防治(以蟲治蟲,或者使用專一性生物農葯)
3.物理機械防治(利用物理因子過機械作用及器具防治害蟲。如:熱處理,射線處理,捕殺法,阻隔法等)
4.化學防治(利用農葯對有害生物進行防治)
⑼ 害蟲綜合治理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可分為植物檢疫、園藝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與物理機械防治五大類。
[1]植物檢疫
(1)定義: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國家的地方政府利用法律的力量,禁止或限制危險性病、蟲、雜草人為地通過種苗木以及有關的包裝材料等傳入或傳出;或傳入以後限制其傳播,採取有效措施消滅或控制蔓延。
(2)新區發生為害的因素:害蟲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各地發生的害蟲種類不盡相同。
一種害蟲在其原產地往往由於天敵、植物抗病蟲性以及相應的農業防治措施所控制,其發生和危害常不足以引起人們的重視,但一旦傳入新區以後,缺乏這些控制因素,就可能在新區生存下來,迅速發展嚴重為害,不易根治。
(3)新蟲傳入的可能性增大:近些年,在改革開放政策的鼓舞下,中國從國外引進很多的珍貴樹種、花卉、苗木及種子的數量逐年增加,很可能帶進一些新的害蟲或已被列為檢疫對象的病、蟲、雜草。
如:美國白蛾1979年從朝鮮傳入,在遼寧、陝西、山東等地蔓延,成為林木上的重要害蟲。
二斑葉蟎、溫室粉虱、據資料報道,可能也是由苗木從國外傳入,目前在北方已成為觀賞植物上重要害蟲之一。
[2]園藝防治
(1)定義:是指通過一系列生產管理技術措施,有目的地創造有利於觀賞園林植物良好的生長發育,不利於害蟲發生發展的生態環境,從而消滅和抑制害蟲的發生與為害,它是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基本措施。
(2)具體方法:
A.選用良種:無病蟲害、健壯
B. 土壤消毒:C.合理輪作:
D. 施有充分腐熟的肥料:可招來蠅、金龜子等害蟲產卵,地下害蟲加重。
E. 抗蟲品種:經濟有效的方法
F. 合理配製各種各種樹木、花卉:盡量避免相同食料的觀賞植物間作、混作、鄰作。
G. 清園:破壞越冬、越夏場所,降低蟲源。
H.加強管理、及時修剪:修剪惡化害蟲營養條件,降低蟲源基數;合理施肥與灌溉,使植物生長健壯,提高抗病力;
[3]物理機械防治
(1)定義:利用簡單工具及光、溫、濕度來防治害蟲。
(2)常用的方法: A、誘殺:利用害蟲的趨性(趨光性、趨化性),來進行誘殺。
B、捕殺:群集性、假死性
C、阻隔:採用物理措施阻斷害蟲侵襲或生活周期。如苗期可用網覆蓋,可以防治蚜蟲為害或傳毒。
D、國外利用高頻電流、微波加熱、放射能、激光、紅外線等高科技防治害蟲。1999年南方日報報道美國一則消息:利用高頻電流可以把鑽蛀性害蟲殺死。海關的水果等通過這種技術處理之後,可以免去動植物檢疫。
⑽ 什麼是有害生物綜合治理
有害生物綜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是對有害生物進行科學管理的體系。它從農業生態系統總體出發,根據有害生物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充分發揮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協調應用必要的措施。將有害生物控制在經濟受害允許水平之下,以獲得最佳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
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在理論上的特點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理論基礎和指導原則。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是以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滅變論作為理論基礎,以生態學的原則作為指導,把病蟲害看作是農業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認為農業的高產與穩定必須建立在植物與周圍的生物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協調的基礎上,保持良好的農業生態系統,不斷保護和培養環境資源。病蟲害的防治不是孤立的,要從農業生態系統的總體出發,在防治措施的選擇、運用和協調時,必須考慮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
第二、防治措施的選擇和運用。沒有一種防治措施是萬能的,各種防治措施都各有其長處,也各有局限性。因此,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策略,要求各種措施取長補短,協調運用,特別重視自然控制因素的運用。所有人為防治措施應與自然控制相協調。
第三、就是防治目的。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是管理系統,它不要求將有害生物徹底消滅,而是要將有害生物的種群數量控制在經濟受害允許水平之下。
簡單的說就是綜合使用農業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防治有害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