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治理
1. 10分封賞~關於商業賄賂的會計治理的文章
摘要:當今的中國正在發生普遍的商業賄賂現象,這種現象對社會經濟與政治的侵蝕是非常嚴重的。商業賄賂作為一種行業「潛規則」,長期游離於執法部門的視野之外,如何遏制商業賄賂已成為我國當前的頭等大事,本文主要從會計監管的角度提出治理商業賄賂的措施。
關鍵詞:商業賄賂 影響 原因 會計治理
「商業賄賂」一詞,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使用得如此頻繁。2006年初,中紀委將治理商業賄賂作為當年反腐工作重點。3月份,國家22個部委組成治理商業賄賂領導小組。那麼商業賄賂為什麼會被政府如此重視,它到底會有多大危害,國家又該如何治理呢?本文針對這一問題從會計治理的角度作了初步探討。
一、商業賄賂的簡單解釋
商業賄賂指為謀取商業利益而發生的賄賂,它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發展起來的一種負面經濟現象。商業賄賂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一、回扣和手續費。回扣即在商品或勞務的買賣中,由賣方從收到的價款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一部分返還給買方或其經辦人的款項。手續費包括好處費、辛苦費、介紹費、酬勞費、活動費、信息費等;二、禮品和禮金。即在節假日以禮品和禮金的名義行賄;三、以購代賄。即高價購買受賄人或其親屬出售的物品、字畫等;四、以賭博輸錢代賄;五、以提供消費項目代賄。例如免費提供旅遊、宴請等滿足受賄人吃喝玩樂慾望的活動等。由於商業賄賂形式的多樣性,決定了它的隱蔽性較強,犯罪雙方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不斷才用新的賄賂方式,商業賄賂的辨別變得越來越難。
二、商業賄賂的影響
(一)加劇了社會誠信的危機。商業賄賂不僅損害了民眾的經濟利益和社會的商業秩序,而且更為長久地損害了中國的社會道德。2006年3月初,南開大學國際經濟法研究所與中央黨校《中國黨政幹部論壇》編輯部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統計表明,有72.72%的被調查者認為在中國做生意,給回扣、好處費和請客送禮的現象很普遍,20.98%的人認為比較普遍,只有2.1%的被調查者認為是不普遍。當被問及在中國做生意,如果不行賄、不請客送禮,生意是否能做好時,9.79%的人認為能做好,72.03%認為做不好、只能勉強維持,18.18%認為肯定要做垮。
(二)扭曲了公平競爭規則,妨礙了市場機制的運轉。商業賄賂背離了市場經濟對公平競爭的要求,使價值規律和競爭規律無法正常發揮作用,阻礙了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轉,破壞了市場交易的正常秩序。一些誠信經營的企業淪為受害者,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影響了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質量的提高。這種「腐蝕劑」正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企業卻只能屈從這種「潛規則」,以避免在競爭中失去市場機會和份額。更重要的是,商業賄賂的本質是對公正的社會秩序環境的收買,它是社會法治與正義公平的大敵。同時,商業賄賂加大了交易成本,增加了消費者負擔,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
(三)破壞了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合理的競爭能准確的反映市場狀況,使生產者知道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為誰生產以及在什麼時候生產。企業為社會提供所需要的產品,並且通過競爭,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優化,防止資源和勞動的浪費。但是商業賄賂的出現,使交易的天平不公平地向行賄者一邊傾斜。資源及勞動的不合理流向了行賄者一邊。這勢必阻礙市場機能的正常發揮,從而影響了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技術、生產的進步。
(四)敗壞了官員政治道德。商業賄賂已成為孳生貪污、受賄等經濟犯罪的溫床。隨著商業賄賂漸成氣候,必將出現大批利用工作之便、收受賄賂、損公肥私的企業經理、采購、供銷人員和政府官員。別看「商業賄賂」四個字只關乎「商業」、關乎 「腐敗」」,其實商業所賄賂的是權力。有道是「門檻出腐敗,審批見賄賂」,或許可以這么說,哪裡有涉及商業審批的,哪裡就有商業受賄的可能,因為「審批」之權就能換來利益。商業賄賂的存在,既誘發了仇富、仇官的心理,還嚴重損害了社會和諧,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破壞更是無法估量。
三、商業賄賂盛行的原因
(一)商業賄賂查處難度較大。商業賄賂的查處非常困難,難就難在取證困難。商業賄賂一般都採用「一對一」的交易形式,交易雙方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往往共同隱瞞相關情況,隱瞞性較強。在一些行業和領域中,商業賄賂往往被社會認同為行業行銷的「潛規則」,導致民眾對商業賄賂認知的模糊。面對這樣的「潛規則」,企業只能屈從,以避免在競爭中失去市場機會和份額。
(二)多頭監管導致無人管理。在我國,眾多執法機關和部門均有權管轄商業賄賂行為,但互相沖突,處處留下空隙,讓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例如在我國《刑法》中,商業賄賂是否「構成犯罪」一般以「數額較大」作為標准,多大金額算是「數額較大」沒有確定標准。司法部門往往結合一些具體的「內部指引」作為判斷的依據,這種內部指引並不向行政監督部門傳達。行政監督部門對一起商業賄賂案件是否介入管轄,是根據其自身的理解做出判斷,在部門利益的支配下,許多行政監督部門往往不主動把情節嚴重的案件移交司法部門管轄,僅簡單地處以行政罰款、通報批評、警告記過了事。實踐中,行政監督部門為了避免與司法機關管轄權的沖突,可能對商業賄賂案件採取不介入的態度;而公安、檢察機關因缺乏對商業活動的日常監督手段,對市場上發生的商業賄賂行為多不知情,因此造成了多頭監管、誰也不管的局面。
(三)法律規定尚不完善。在我國關於商業賄賂的法律規定比較分散,而且對一些重要的問題規定得並不清晰、完善,例如對行賄主體和受賄主體范圍的界定,對執法主管機關的統一等,都存在問題。現實中商業賄賂的花樣很多,如手續費、勞務費、辛苦費、茶水費、咨詢費等,有很大的迷惑性。我國司法實踐對商業賄賂缺乏具體的司法解釋,執法人員在執法中對商業賄賂行為的認定也存在著模糊認識,以至於法律沒能被很好執行。更主要的是,中國現有專門打擊商業賄賂的規范性法律條文明顯不足,立法層次太低且規定滯後,無法滿足打擊和懲治商業賄賂的需要。
(四)官員職位的「權力尋租」。雖然商業賄賂發生在經營者的交易活動中,但與一些政府工作人員利用權力「尋租」有密切關系。在工程建設、土地出讓、葯品生產審批、出口配額審批、物資采購招標等部門,少數政府工作人員與不法經營者相互勾結的事並不鮮見:誰給好處給誰審批、誰給回扣給誰配額、誰給傭金給誰工程。當少數人利用「公權」與不法經營者勾結,獲取不正當利益時,正常的交易方式就沒有了立足之地
2. 會計造假的防範與治理措施有哪些
會計造假的防範與治理措施:
1.不斷完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力度
誠信守法是對每一個會計從事人員乃至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一位會計工作者職業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其工作質量的好壞,要想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就必須先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為此,應該建立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體系,不斷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是會計人員都能遵紀守法的工作,對會計造假採取一種鄙視與鄙棄的態度。
2.加強內部控制制度,提高企業內部管理
會計內部控制是指企業內部建立會計控制體系。一個企業擁有完善的會計控制體系,就可以對會計的行為進行嚴格的約束,切斷會計造假行為的途徑與載體,從而可以從源頭上阻止會計造假事件的發生。因此,企業應該加大對內部會計監督和審查的重視,在遵守《會計法》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提高企業的內部管理。
3.完善法律法規,提高造假成本
由於會計造假收益大於成本,使得一些會計人員不惜不顧道德底線、無視法律去進行偽造會計信息。目前我國《會計法》對會計造假者的處罰是,情節嚴重者吊銷會計資格證,二年內不得重新申請,情節特別嚴重者,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五年內不得重新申請。這顯然處罰力度過小,間接成本過低。因此,我國應該根據我國的會計造假事件的實際情況,來重新制定會計造假事件的處罰方式,使會計從事人員絕不敢越雷池一步。
4.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實行會計集中核算的重要性
實行會計集中和核算能夠全方位、全過程的掌握和監督各單位的每筆資金活動情況,能夠為單位資金支出的有序性、計劃性提供保障。會計核算中心應該選配業務素質較高的專職會計來負責日常資金收支事物,並且要定期對資金收支進行清查盤點,防止因賬務不實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同時還要建立明確的經費開支標准,規范經費的支出渠道,對於互相攀比、濫發錢物的現象要進行嚴肅的處理,除此之外,還應所引進一些會計電算化系統,來提高會計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和會計信息的質量。
3. 財務治理的簡介
企業財務治理,應該是一種企業財權的安排機制,通過這種財權機制來實現企業內部財務激勵與約束機制。企業財務治理作為企業治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這種經濟利益沖突。
財務治理有狹義與廣義解釋,「狹義財務治理,一般指財務內部治理,尤其是特指財務治理結構,烽.火獵頭專家認為:由企業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層、監事會等權利機構對企業財務權利進行配置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通過財務治理結構安排,對企業財權進行合理分配,以形成一種財務激勵約束機制。廣義財務治理,一般是指企業採取共同治理,即企業內外部利益相關者共同對企業財務進行治理。可定義為:用於協調企業與其利益相關者之間財務關系、平衡財務權利的一套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或機制。」「涵義可概括為:財務治理就是基於財務資本結構等制度安排,對企業財權進行合理配置,在強調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財務激勵約束等機制,實現公司財務決策科學化等一系列制度、機制、行為的安排、設計和規范」。
財務治理可以歸結為:財務治理是在公司制條件下,政府、出資人和經營管理者之間在財務收支管理、財務剩餘索取、財務監督、財務利益分配和財務人員配置等方面劃分許可權,從而形成相互制衡關系的財務管理體制。
4. 如何治理會計造假問題
1 我國會計存在的虛假問題
當前,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信用體系還尚未建立,利益主體多元化、產權不清晰、權責不分明,導致了社會各行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職業道德危機,不講誠信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層面,這樣的大環境勢必波及會計行業,以至造成了會計信用缺失的現狀。
2 會計做假的原因
2.1 產權不明晰,使會計失去信用建立的基礎。在國有產權制度下,企業經營者與其經營的企業信用沒有長期的相關性。民營企業雖有明晰的產權和天然的制度優越性,但在國有經濟為主體的經濟體系中,他們深感產權沒有安全的保障,面臨隨時被剝奪的可能,因而產權實際上也是不清晰的。於是只好追求短平快,不願為維護信用的建立而投資,導致其失去了長遠而穩定的預期;企業受短期利益的驅動又會導致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審計部門也因此失去了利害關系人(股東)對他們公正審計的壓力。當受託人著眼短期利益時,他們就不可避免會選擇不守信,而這些不講信用的行為將通過會計造假並以會計失信的形式表現出來。
2.2 「委託——代理」契約中缺乏獨立存在的委託人。所謂委託代理關系,應包括委託方、代理方兩方:一方是資產的實際所有人即委託人;另一方為資產的實際經營者即代理人。委託方獨立地位如何決定著信息不對稱情形下會計誠信的實際履行程度。若委託人能明確其存在,意味著委託方有可能對會計產生足夠的影響,會計誠信的實現會比較現實;相反,一旦找不到確定的委託人,就意味著委託方不可能對會計產生作用,此時會計誠信就失去了實現的動力和必要,於是會計造假會層出不窮。
2.3 企業及會計人員獨立性差,且法律保護不夠。身為企業會計人員本應對企業負責,做到客觀、公正、廉潔、自律;但作為企業會計人員就表明他們必定依附於企業而存在,這種地位上的不獨立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會計人員監督職責的履行;另外《會計法》規定會計人員有檢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對其進行打擊報復。但法律賦予會計人員的監督作用與社會現實環境還是存在較大差距。集中體現在會計人員的任免、晉級、聘用等切身利益均由領導決定,堅持原則就會遭到壓制,從而缺乏現實的監督勇氣和行為。受經濟利益驅動,有的單位或部門領導為了自己或部門利益會授意並指使會計人員做假賬,編制虛假會計報表,以此尋求一定的經濟利益以至政治好處。
2.4 政府監管部門政策行為多變,為會計失信創造了條件。政府管制越多,其政策就越變化無常,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就越不穩定,建立長期的社會信用機制就越困難。如:政府對某些經營領域及經營業務時放時管,對有些市場時開時關,隨意改變和提高市場准入門檻等。
2.5 社會監管部門未能充分發揮有效作用。在會計信息對外披露過程中,審計的作用至關重要,原因在於委託人對於會計信息的判斷及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注冊會計師的鑒證意見。一般來說,審計雖然不能發現所有的錯弊,但可大大降低虛假會計信息的存在。審計聘任權的轉變、審計市場的無序競爭和審計與會計服務一肩扛,使注冊會計師獨立性喪失,嚴重威脅著會計誠信的建設和維護。中天勤與銀廣廈、安達信與安然便是最好的說明。
3 治理會計造假問題的對策
3.1 委託人地位獨立 在會計行業中,會計成為維系投資者與經營者、企業與市場之間關系的基礎。在這種委託代理關系中,委託方若處於信息劣勢,則可通過現代會計制度用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有效保護委託人利益;但若委託方未能獨立明確其地位,會計造假就會成災,由於委託方不明確又會導致會計信用缺失的受害主體不確定,從而會進一步加劇會計信用缺失。為此,明確委託人的獨立地位十分重要。
3.2 明晰產權 產權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給人們提供一個追求長期利益的穩定預期和重復博奕的前提或規則。講求信用就是人們為獲得長遠利益而約束自己的日常行為,使之符合特定環境下的社會道德規范。由此可見,清晰的產權是保證人們考慮長遠利益的前提,在此前提現實存在的條件下,信用便得以建立和維護;否則沒有清晰的產權作基礎,也就不會有人為獲得長遠利益而恪守信用,信用就無從談起。
3.3 嚴格內控
3.3.1 加強會計基礎工作。合理配備會計崗位人員,實現會計崗位之間的內部牽制,加強內部控制的實施;規范會計核算資料所需原始憑證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同時對會計賬簿、報表的合法有效性進行規范,以保證各單位依法設置賬簿、編制會計報表;明確崗位責任制,嚴格執行內部審計制度,設置內部審計機構,加大對各類會計基礎資料的監審力度,保證賬證、賬賬、賬表相符,保證其真實性、合法性。
3.3.2 實行管理參與制,以有效監督經理層的日常經營活動,防止會計舞弊行為。管理參與制是使處於服從地位的雇員或其代表有機會參與決定公司發展目標的決策、監督經理的日常經營活動,是對經理管理權力的再分配,即對僱主、雇員之間的不平等權利關系進行的調整,從而使掌權者權力受到更好的約束,使服從者的權利和自主得到提升和補償,以實現權力的監督、約束和平衡,防止舞弊行為發生。
3.3.3 建立股東對經理的強力約束機制。股東大會要定期審議公司財務報告,嚴格評估經理經營業績,並決定對經理的聘免撤換。
3.4 改進並逐步完善利益分配及激勵機制 利益分配與考核激勵機制不夠健全、不盡合理是誘發會計造假的經濟根源,只有改進和完善利益分配及激勵機制,才能從根本上防止會計信息造假。①建立起利益分配均衡機制,理順國家、地方、企業及職工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兼顧各方利益。②改進現行績效考核制,完善相應的激勵機制。對領導幹部及管理人員的考評除看數字外,更要與定性考核結合進行。
3.5 規范政府行為 西方國家的失信者是由社會和市場自然淘汰的,所以不可以給政府過多的權力,要嚴格限制並明確界定其權力范圍。比如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審批;清理政府部門幾乎不受限制的制定利己不利人的法律和政策的權力;禁止政府直接參與市場交易活動;保持政策穩定性等。只有政府率先守信,政府政策才能真正有效,管制也才能恰到好處,產權才能得以保護,整個社會才會形成講信用的風尚。
另外,依靠政府獲得壟斷權力的行業協會和認證中介機構,對信用的建立有害而無益。他們依靠壟斷尋租,根本不會考慮自己的信用,因此,必須對與會計密切相關的中國會計協會、注協進行市場化改革。在市場中成長起來的行業協會才會真正懂得關心信用問題。
3.6 實施誠信工程,建立誠信檔案 加緊建立和實施注冊會計師、企業單位和會計人員的誠信檔案管理及考評制度,對違反誠信的單位、事務所和個人要記錄在案,以便於公民隨時查詢,從而增強單位和個人的執業危機感及誠信意識。
3.7 實行市場退出機制 我國應盡快建立有效的退出機制,對那些不守行業操守的企業或個人,一旦出現失信行為後就應將其驅逐出相關行業。如對會計造假上市公司要立刻退市;對參與造假的中介機構要進行取締;對單位負責人、會計人員、注冊會計師不允許繼續從事相關職業。
5. 寫論文現在在修改要求舉一個例子說明會計治理是怎麼起作用的
感激不僅里,
我肯我
實習哦,兄弟
我理應的,同學額 哈
靜
6. 會計管理如何應對金融風險
一、會計管理面臨的金融風險
(一)會計許可權不明即操作管理風險
在包括銀行在內的一些企業內部,我們通常都制定了會計崗位的有關職責,但是很多職責是形式性質的,也就是說沒有真正的將職責從原有體系當中剝離出來,職責交叉的現象普遍存在。雖然對各個會計崗位的許可權和不同許可權的職責都進行了劃定,但是這種職責的劃定是人為因素佔有主導,傳統固定劃分模式占據主導。這些職責劃分,不能適應商業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發展具體要求。
(二)賬外有賬,凸顯監督乏力風險
由於缺乏嚴格的會計管理,很多的企業,在大賬之外設小賬,搞幾套賬,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違規經營的風險。《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等專門法律對於銀行等企業進行了嚴格的規制,但即使這樣,在不正當利益驅動下,發放繞規模貸款、違章拆借、賬外投資、私設小金庫、越權承兌、貼現銀行匯票等違規情況屢禁不止,賬外吸存,或開出存單不入賬,或以代企業融資而高息吸存,賺了錢通過各種方式分掉,虧了錢就是銀行的損失,然而再以這些資金用以非法經營,如炒股票、炒房地產等。類似於這樣的所為,都潛伏著巨大的風險,作為銀行等企業放貸難以收回的可能性較大。
(三)會計資料失實風險
企業缺乏系統、完整、科學的內部會計管理體制和可操作的會計管理規程,使得企業在維護自身利益,人為地違反金融政策和上級行有關要求,提供嚴重失實的會計資料。會計在缺乏監控的情況下,搞假發票,做假賬,編假會計報表,其直接後果就是會計報表資料的嚴重失實,一級會計的資料失實會在一定范圍內在相關企業,在上下級部門之間引起連鎖效應,自上而下的逐級授信和監控成了一種形式。
(四)會計決策風險
會計部門不僅僅是會計核算,而且也通過數據整合,數據分析來為決策提供依據。未能充分發揮會計管理職能,未能及時向領導層提供決策需要的反饋信息,甚至未能通過核算分析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使得領導層決策失誤,這是會計決策風險的重要表現。
(五)會計創新風險
企業管理、發展模式、產品結構等都需要創新,這是市場經濟對於企業的要求,同樣對於企業的會計體系來說,同樣需要創新。無論是從市場競爭的需要、金融國際化趨勢的需要以及擺脫當前金融危機困境的需要來看,企業會計體系都必須創新。但創新也要有一定的範式和一定的尺度,如果不顧及適應企業自身開拓性行為的良好的內外部環境,盲目照搬先進經驗,就會造成先進的管理經驗和落後的經管水平、客觀條件相違背的情況。
二、會計管理存在金融風險的原因分析
會計管理中存在上述的風險,有外部環境的原因,也有會計管理體系自身的矛盾。從外部環境來看,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是使會計管理產生金融風險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從我國的情況看,社會平均利潤率尚未形成,而金融機構的賬面投資回報率又吸引了大量的社會資源湧入。在缺乏健全的市場准入標准情況下,在利益驅動下的大量增加的金融機構通過違規經營、從事非法活動的來提高利潤率,使得金融風險進一步增大。從企業會計管理體系的內部因素來說,主要就是管理體系落後、人的素質不高等原因造成的。我國現階段的金融企業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政府主導色彩,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之間的競爭。因為地方政府的保護措施,可以使某些企業享有更多的「政策」優勢。對於有些企業不遵守會計管理法規和制度的競爭行為,宏觀監管也缺乏有效性。企業內部的制衡機制軟弱,存在內控體制不順、權利制約失衡、會計信息失真等現象。企業的發展遠遠超過了會計制度的發展。我國的很多企業在生產技術等多方面已經實現跨越式發展,但是能夠反映企業會計核算水平的會計電算化體系很多企業沒有建立或者仍較落後,應用程度不高,覆蓋面不廣,會計軟體的開發跟不上實踐的需要。
三、會計管理如何應對金融風險
(一)強化和完善會計管理制度體系
要完善會計管理制度體系,首先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會計崗位職責體系,進一步釐清每一個會計崗位的職責,將交叉的會計職責進行剝離,根據商業企業的特點,以及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重新劃定不同許可權的職責。而明確職責劃分的重要手段,還是建立和完善會計管理制度體系當中的會計業務體系。會計業務的制度體系是銀行內部控制機制的組成部分之一。在加強會計業務制度體系建設時,要根據全面性、規范性、適用性和協調性的原則,使會計業務對於企業會計管理制度整體中進行全覆蓋,從而通過一套完善的以會計業務制度為核心的會計管理制度體系嚴格堵塞漏洞,化解風險。
(二)強化會計治理監督體系
會計核算與監督是會計的兩大職能,在建立了全面的會計制度體系,完善了業務體系、管理體系之後,更重要的是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理體系來規范和約束企業會計按照規定進行會計核算,這是一種事中、事後監督。在強化會計管理在防範與化解金融風險的過程中,要構建會計治理體系,充分發揮會計的治理職能,切實運用現代治理會計的理論與方法,對企業的業務經營進行全過程的跟蹤與監控,積極參與企業經營決策,逐步建立起能適應商業化經營特點的治理型會計新體系。
(三)強化會計風險評估與預警體系
會計管理中的金融風險要從事中、事後向事前評估、監督、預警轉移。事前評估與預警,主要應包括對金融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制定與考核。即反映流動性風險指標體系,如備付金比率等;反映資本不足風險指標體系、金融市場風險指標體系等風險指標體系。事中評估與預警主要應包括對企業經營是否穩健的動態評估與預警。企業從決策部門到會計部門再到其他一般部門,都要將事中動態評估指標反映的金融風險作為部門考核的一個重要工具。會計部門要與其它職能部門一道建立起對金融風險實施動態監控的機制,隨時將來自各方面反映金融風險的各項指標與金融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警戒值相對比,並及時向有關部門發出反饋信號,敦促並監督各有關部門及時採取修正措施,以確保企業經營始終在穩健與安全的可承受范圍內。
(四)加強會計人員素質建設
加強會計人員素質建設是一個長期性的任務。首先要讓他們在思想上統一認識,重視了會計工作在防範金融風險中的重要作用,在崗位設置,人員配置上給予支持。其次要加強對會計人員的法紀政紀和職業道德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增強會計人員自我約束的意識和能力,使他們能夠自覺遵守財經制度和執行有關的規章制度。最後是以多種形式的培訓和學習,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能力,使他們能夠在工作中及時發現問題,防範風險。
7. 會計信息與公司治理有什麼關系
公司治理與會計信息的相互關系:
1、公司治理與會計信息都是現代企業制度的產物
現代企業制度的典型特徵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由此產生了企業的委託代理關系。由於企業的運行環境存在資源有限性、環境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有限理性和有限知識儲備的管理者難免出現機會主義行為和決策不當,由此產生了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
而會計信息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委託代理關系產生了信息不對稱,對外提供財務報告正是基於解決這種信息不對稱的一種措施。會計信息不僅是公司內部經濟決策的基礎,而且是外部市場和政府資源配置的基礎。
2、會計信息與公司治理相伴而生,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會計信息系統與公司治理有著天然的聯系,兩者之間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在公司治理結構形成與運行的過程中,會計信息披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樣,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也有助於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改進。它們之間就是系統與環境的關系,不斷發生著信息的輸入、輸出、相互作用。一方面,會計信息系統在公司治理這套制度安排中充當信息提供者和監督管理的重要角色,是所有者對經營者進行控制的主要工具,它不斷作用於公司治理這一環境。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結構這一制度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會計信息系統輸出的會計信息質量。
綜上所述,公司治理機制有效,才能保證會計信息的高質量;而會計信息的高質量是公司治理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