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
⑴ 為什麼說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部署中,以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定位財政,賦予了財政以「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特殊定位。
首先,之所以說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是因為,在任何經濟社會和任何發展階段,國家治理的主體都是政府,財政則是政府履行職能的基礎所在。這個道理不難解釋。一是政府做任何事或從事任何活動,都是需要花錢的,都是要以花錢為條件的。政府所花的錢,來自於財政支出的撥付。政府要花錢,就要籌錢,就得有錢的來源。政府所籌措的錢,構成了財政收入。這一收一支之間或財政收支的過程,實際上便是作為國家治理主體的政府履行職能的活動。沒有財政支出的撥付,沒有財政收入的籌措,就不可能有政府職能的履行,也就不可能有國家治理的實現。可以說,財政與政府、財政與國家治理如影隨形、亦步亦趨,系綁在一起、密不可分的統一體。二是 財政職能所具有的一個特殊品質或突出特點,就在於其最具「綜合性」——覆蓋全部、牽動大部。由於財政收支既是所有政府活動的基礎,又是連接政府和家庭企業的最直接的紐帶,財政職能的履行,其范圍,能夠覆蓋於所有政府職能、所有政府部門和所有政府活動領域。其觸角,能夠延伸至所有家庭和企業、所有經濟社會活動領域。牽住了財政職能這個牛鼻子,順藤摸瓜,就等於抓住了政府職能履行、國家治理實現以及整個經濟社會運轉的全部內容。三是作為政府的收支或政府的收支活動,圍繞政府收支所形成的一系列財政制度安排,不僅直接決定著財政職能的履行狀況,而且事關所有政府職能的履行狀況,進而決定著國家治理體系的運行狀況和國家治理的實現水平。所以,財政制度的現代化與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息息相關。它們之間彼此依存,互為表裡,相輔相成。只有打下了現代財政制度的堅實基礎,才可能收獲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成果。
其次,之所以說財政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支柱,是因為在構成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諸種要素中,財政幾乎是最重要的一種要素。一是縱觀當今世界各國政府所履行的職能,盡管項目繁多,表現各異,但從大類分,無非是「事」和「錢」兩個方面。與之相適應,國家治理的實現線索,無非位於兩個層面:事權與財權的界定和支出責任與財力的配置。只有各級政府和各個政府職能部門的事權與財權界定清楚了,各級政府和各個政府職能部門的支出責任和財力配置妥當了,各項政府職能的履行才可能落到實處,國家治理的相關活動才可能運行順暢。二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部署中,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際面臨著從「事」入手還是由「錢」入手來轉變政府職能兩種選擇。而比較看,一定程度上「有多少錢才能辦多少事」,財權對事權有制約作用。以財稅體制改革為突破口,有助於從根本上實現政府職能格局的調整目標。財稅體制改革不僅可以也應當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柱,而且可以也應當成為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支柱。三是在現代社會的國家治理體系框架中,政府預算絕對是一個重要載體。通過政府預算治理國家,更是迄今可以觀察到的有關現代國家治理活動的一個基本軌跡。同時,政府預算也是控制政府支出規模的一個有效手段,通過政府預算,可以形成對政府支出規模和國家治理活動成本的有效控制。
⑵ 什麼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
明代 吳承恩(約1506-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明代傑出的小說家,著名神話小說《西遊記》的作者。 吳承恩從小天資聰明,有著廣泛的興趣愛好和多方面的才能。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貼。少年時代他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出了名,受到人們的賞識,認為他科舉及第,「如拾一芥」。可是事實恰恰相反,他在科舉場上極不得志,考了多少次竟連個舉人都沒考中,直到45歲才考上一個歲貢生。由於科場失意,境遇不好,生活貧困,他曾遭到勢利之行徒的笑罵。這種種遭遇使他加深了對封建官場、科場的腐敗以及社會上的炎涼世態的認識,心靈里埋下了不平和反抗的種子。 吳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剛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屢試不第,很可能與他不願作違心之論以討好上官有關。他厭惡腐敗的官場,不願違背本心,對黑暗的現實持否定態度。他在《二郎搜山圖歌》一詩中寫道:「民災翻出衣冠中,不為猿鶴為沙蟲。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凶。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嘆惜。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誰能為我致麟鳳,長令萬年保合清寧功。」認為「民災」的形成,社會現實的丑惡,原因就在於統治者用人不善,讓「五鬼」「四凶」那樣的壞人當道。他想「致麟鳳」,行「王道」,扭轉乾坤,但是懷才不遇,壯志未酬,只能空懷慷慨,撫事臨風嘆息。 《西遊記》雖然是吳承恩晚年寫成的,但卻作了畢生的准備。小時候,吳承恩經常跟從父親遍游淮安近郊的古寺叢林,聽來許多優美神奇的神話故事。他從小就有好聽奇聞的習性,在讀私塾時,經常瞞著父親和老師,偷偷地閱讀「野言稗史」。隨著年齡的增大,這種愛好有增無減。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後完成《西遊記》的創作。 吳承恩曾寫過一本志怪小說《禹鼎志》。他在這本書的序言中說,他的志懌小說、神話小說,寫的雖是神仙鬼怪,其實著意的還是在於「人間」,為的是寄託他的政治理想,鞭笞邪惡勢力,使讀者「悚然易慮」,並非無為而作,或搜奇獵異以資談笑。他創作《西遊記》,目的也是如此。在《西遊記》四十五回中,寫到孫悟空布置自然之神布雲、打雷、下雨時,特別命令雷公鄧天君說:「老鄧仔細替我看那貪臟壞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幾個示眾!」孫悟空最恨的是「貪臟壞法之官」,這與吳承恩在許多詩文中所表現的特別仇視貪官污吏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在《西遊記》的神話世界裡,處處有人間的影子:神聖的天宮表面氣派不凡,至高無上的玉帝卻賢愚莫辨,十分昏庸,天庭和人間的王朝相彷彿;地府森嚴,官官相護,貪臟枉法,無辜的人有冤難伸,和地上的衙門並無兩樣;妖魔鬼懌殺人吃人,貪財好色,仗著魔力法術稱霸一方,無惡不作,簡直是人間惡霸、官僚的化身。《西遊記》還寫到了一些人間國度,那裡的統治者大多是「文也不賢,武也不良,國君也不是有道的」,這同樣是明朝廷君臣禍國殃民罪行的寫照。吳承恩塑造的孫悟空,嫉惡如仇,神通廣大,一切稱凶逞狂的妖魔鬼怪在它的金箍棒下都推動失去了往日的威風,或一命嗚呼,或束手就擒,這都反映了吳承恩掃盪社會丑惡現象和丑惡勢力的強烈願望,也是《西遊記》民主性精華之所在。 吳承恩的文學才能是多方面的。除了《西遊記》和前面提到的《禹鼎志》外,他還寫了許多風格清逸的詩歌,收集在《射陽先生存稿》中。
⑶ 為什麼說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
之所以說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是因為,在任何經濟社會和任何發展階段,國家治理的主體都是政府,財政則是政府履行職能的基礎所在。這個道理不難解釋。
政府做任何事或從事任何活動,都是需要花錢的,都是要以花錢為條件的。政府所花的錢,來自於財政支出的撥付。政府要花錢,就要籌錢,就得有錢的來源。政府所籌措的錢,構成了財政收入。這一收一支之間或財政收支的過程,實際上便是作為國家治理主體的政府履行職能的活動。沒有財政支出的撥付,沒有財政收入的籌措,就不可能有政府職能的履行,也就不可能有國家治理的實現。可以說,財政與政府、財政與國家治理如影隨形、亦步亦趨,系綁在一起、密不可分的統一體。此其一。
相對於其他方面的政府職能,財政職能所具有的一個特殊品質或突出特點,就在於其最具「綜合性」——覆蓋全部、牽動大部。由於財政收支既是所有政府活動的基礎,又是連接政府和家庭企業的最直接的紐帶,財政職能的履行,其范圍,能夠覆蓋於所有政府職能、所有政府部門和所有政府活動領域。其觸角,能夠延伸至所有家庭和企業、所有經濟社會活動領域。牽住了財政職能這個牛鼻子,順藤摸瓜,就等於抓住了政府職能履行、國家治理實現以及整個經濟社會運轉的全部內容。此其二。
作為政府的收支或政府的收支活動,自然要遵從一定的制度規范來進行。圍繞政府收支所形成的一系列財政制度安排,它的優劣不僅直接決定著財政職能的履行狀況,而且事關所有政府職能的履行狀況,進而決定著國家治理體系的運行狀況和國家治理的實現水平。所以,財政制度的現代化與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息息相關。它們之間彼此依存,互為表裡,相輔相成。只有打下了現代財政制度的堅實基礎,才可能收獲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成果。此其三。
之所以說財政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支柱,是因為,在構成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諸種要素中,財政幾乎是最重要的一種要素。這個道理也不難理解。
第一,縱觀當今世界各國政府所履行的職能,盡管項目繁多,表現各異,但從大類分,無非是「事」和「錢」兩個方面。前者主要涉及行政事務,後者主要指財政事務。與之相適應,國家治理的實現線索,無非位於兩個層面:事權與財權的界定和支出責任與財力的配置。只有各級政府和各個政府職能部門的事權與財權界定清楚了,各級政府和各個政府職能部門的支出責任和財力配置妥當了,各項政府職能的履行才可能落到實處,國家治理的相關活動才可能運行順暢。無論是就政府職能歸類的「事」和「錢」的兩個方面事務而言,還是就國家治理實現的「事權與財權」、「支出責任與財力」的兩個層面線索而論,財政都可謂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支柱。
第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部署中,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都是一場硬仗,也是一塊最難啃的骨頭。而在這方面,我們實際面臨著從「事」入手還是由「錢」入手來轉變政府職能兩種選擇。相對於各級政府之間和各個政府部門之間的權力歸屬和利益分配關系而言,有關「事」的方面即行政管理體制的調整,對其的觸動是直接的、正面的,有關「錢」的方面即財稅管理體制的調整,對其的觸動則是間接的、迂迴的。顯然,前者實施的難度較大,遇到的阻力因素較多。後者實施的難度和阻力,通常會弱於前者。以財稅體制改革為突破口,順勢而上,顯然有助於迂迴地逼近政府職能格局的調整目標。這意味著,財稅體制改革不僅可以也應當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柱,而且可以也應當成為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支柱。
第三,在現代社會的國家治理體系框架中,政府預算絕對是一個重要載體。通過政府預算治理國家,更是迄今可以觀察到的有關現代國家治理活動的一個基本軌跡。作為政府財政收支安排的一個基本計劃,政府預算反映和規定了政府在預算年度內的工作或活動范圍、方向和重點。一本政府預算,就是一面反映政府工作的鏡子,就是一本有關政府活動的詳細記錄。通過政府預算,我們可以了解政府的工作,透視國家治理的活動;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批的一個重要文件,政府預算還是人大代表和全體人民監督政府收支運作的途徑和窗口。通過政府預算,我們可以評價政府收支運作的成本,考核國家治理工作或活動的績效;作為必須經過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批才能生效的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政府預算也是控制政府支出規模的一個有效手段。通過政府預算,我們可以形成對政府支出規模和國家治理活動成本的有效控制。
⑷ 如何理解「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的支柱」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的支柱」。這是一個站在歷史和理論高度提出的論斷,對當前財稅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治理」來自於企業(公司)治理,是微觀概念在宏觀上的應用,是將私人領域或者市場領域的概念借用到公共領域的實踐。企業的治理產生於股份制的出現以及隨之而來的委託代理關系。這形成了企業內部的多元主體和多重利益現象,使企業需要改變組織架構並創新組織形式,以形成一種共建、共擔、共享的利益共同體。國家也是一樣。多元利益主體的出現使社會變得復雜,內生的不確定性和公共風險開始變大。由於主體間產生了復雜的利益博弈,要使這種博弈不至於危害社會共同體的公共利益,就必須有一種能包容多元利益的治理結構,規范各自的責、權、利和行為。在這里,作者重點強調治理與統治和管理的概念是不同的。雖然統治、管理和治理三者有共同的基礎——公共權力和相同的功能——穩定秩序,然而統治強調的是通過一種外在力量去維護秩序,而治理強調的是共治,是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而內生的秩序。
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是社會復雜利益關系的交匯點。財政先天就是公共利益的化身,並與社會多元利益主體相關聯。它通過安排社會剩餘控制權而保證社會共同體的維系。上述三個維度是三個利益總閥門,可調節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集團、各個區域的利益關系,因此三個維度是構建財政體系的新坐標。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嵌入到了國家治理結構每個維度的方方面面。但從不同維度來觀察財政,其景象是不同的。從經濟維度來看,財政與市場的關系是主脈,關鍵詞是效率,通過形成公共財政理論,維護市場,促進經濟增長;從社會維度來觀察,財政與社會的關系是主脈,關鍵詞是公平,努力推進民主財政,讓社會參與財政決策;從中央與地方維度來觀察,集權與分權的關系是主脈,關鍵詞是適度,逐步具體化地方財政的獨立性;從治理來分析,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是主脈,關鍵詞是包容,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制定民生財政。
⑸ 什麼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
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部署中,以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定位財政,賦予了財政以「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特殊定位。那麼,為什麼是財政而非其他別的什麼范疇獲得如此的定位呢?這是需要深刻領會和系統把握的。
之所以說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是因為,在任何經濟社會和任何發展階段,國家治理的主體都是政府,財政則是政府履行職能的基礎所在。這個道理不難解釋。
政府做任何事或從事任何活動,都是需要花錢的,都是要以花錢為條件的。政府所花的錢,來自於財政支出的撥付。政府要花錢,就要籌錢,就得有錢的來源。政府所籌措的錢,構成了財政收入。這一收一支之間或財政收支的過程,實際上便是作為國家治理主體的政府履行職能的活動。沒有財政支出的撥付,沒有財政收入的籌措,就不可能有政府職能的履行,也就不可能有國家治理的實現。可以說,財政與政府、財政與國家治理如影隨形、亦步亦趨,系綁在一起、密不可分的統一體。此其一。
相對於其他方面的政府職能,財政職能所具有的一個特殊品質或突出特點,就在於其最具「綜合性」——覆蓋全部、牽動大部。由於財政收支既是所有政府活動的基礎,又是連接政府和家庭企業的最直接的紐帶,財政職能的履行,其范圍,能夠覆蓋於所有政府職能、所有政府部門和所有政府活動領域。其觸角,能夠延伸至所有家庭和企業、所有經濟社會活動領域。牽住了財政職能這個牛鼻子,順藤摸瓜,就等於抓住了政府職能履行、國家治理實現以及整個經濟社會運轉的全部內容。此其二。
⑹ 國家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哪些重要作用
財政大部分用於國家機構運作與公務人員的工資待遇的開支。其他如調節資源配置,促進公平,調節經濟發展都是財政的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