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如何治理國家

如何治理國家

發布時間: 2020-11-21 17:05:13

A. 朱元璋是如何治理國家的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即明太祖,幼名重八,又名興宗,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人。1368年建都南京,國號明,年號洪武。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統治。公元1387年,統一全國。

紅巾將領軍紀嚴明

朱元璋出生時,正是元朝一步步走向衰亡之時。他家世世代代做地主的佃農,生活十分清苦,朱元璋10歲左右就開始給地主放牛放羊。在南山放牛時,竟然和小夥伴們把小牛犢給宰殺吃掉了,被地主毒打一頓趕走。

朱元璋16歲時,生活沒有著落,便去皇覺寺當了和尚,後出外化緣。

他在外面化緣漂泊了三年後又返回皇覺寺。當時,由於各地人民群眾不堪忍受元朝統治者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紛紛揭竿而起。在兒時的夥伴湯和的推薦下,朱元璋離開皇覺寺到濠州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朱元璋身材魁梧、英勇機智且多謀善斷,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把他由一名普通士卒升為親兵九夫長,並把養女馬氏許配給他做妻子。之後又升任為鎮撫、總管,成了郭子興的得力助手和親密心腹。當時濠州城裡的紅巾軍節制元帥包括郭子興在內共有五人,均受彭大和趙均用的調遣。

由於朱元璋率兵打仗,十分注意約束部隊,因此很得老百姓歡迎,他在軍中的威望也越來越高。

公元1356年,紅巾軍統帥劉福通在亳州立韓林兒為皇帝,國號宋,年號龍鳳。不久郭子興得病去逝,宋政權委任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祜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實際上軍中大事皆由朱元璋說了算。這年三月,朱元璋率兵攻佔集慶(今江蘇南京),改集慶為應天府。

劉伯溫是大家熟知的明朝開國元勛,他的文韜武略對朱元璋推翻元朝統一全國起了很大的作用。劉伯溫不但是元朝進士,而且當過相當長時間的官吏,只是由於後來官場失意才隱居家鄉的。劉伯溫對紅巾軍也毫無好感。朱元璋攻佔金華後,當即振人帶著禮物去請劉伯溫出山,幫助他與元軍作戰,可劉伯溫軟硬不吃,就是不答應。但朱元璋卻不以為然,再次派人重禮請劉伯溫出山相見。劉伯溫為朱元璋的誠心所打動,當派陳述時務,獻了十八條計策。朱元璋大喜過望,即令屬下為劉伯溫建造禮賢館讓他居住,以後凡軍中大事都與他商量定奪。

俗話說,「三軍易得,一將難求」。自郭天敘、張天祜戰死,朱元璋成了名副其實的元帥之後,為了尋求能征善戰的驍將,他常常不惜任何代價。常遇春就是在一個山坳里的普通人家發現的。常遇春在後來的日子裡隨朱元璋轉戰南北、勇冠三軍,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

關於朱元璋嚴明軍紀,所到之處秋毫無犯的事前面已談及,這里再提一筆關於他假斬徐達整頓軍紀的故事。攻佔南京以後,士兵在街上買東西不給錢、調戲婦女的事時有發生,朱元璋對此十分惱火。有一天他正在與諸將討論向東作戰攻取鎮江之計,忽有人報說一些官兵搶劫財物,橫行街上。朱玩璋本想立即把這些犯法的官兵斬首示眾,但轉念一想大戰當前,此刻斬殺將士,恐動搖軍心。經過一番苦心冥想,朱元璋終於想出一條計來。就在第二天隊伍集合準備出發攻打鎮江時,統兵大將軍徐達違犯軍紀被抓了起來,原因是慫恿部下欺壓良民、作踐百姓,為正軍紀,准備斬首示眾。三軍將領一聽出征之前要斬主帥那還得了,紛紛跑到朱元璋面前苦苦求情。經過眾人的再三請求,最後朱元璋答應饒徐達不死,但必須立功贖罪,攻佔鎮江後約法三章:一不許燒房子;二不許搶財物;三不許濫殺無辜。眾將官異口同聲保證約束三軍,不再為主帥惹事,三軍無不佩服朱元璋執法嚴明。當然,這是朱元璋和徐達早就商量好的計策。

稱帝建明徵戰統一

大約公元1360年,陳友諒殺害徐壽輝,自稱皇帝,約張士誠一塊夾攻朱元璋。這時的朱元璋已羽翼豐滿,兵強馬壯,他立即實行戰略大轉移,採取固守東南,向東北和西線出擊的戰略,開始與群雄逐鹿中原。

公元1361年(龍鳳七年),朱元璋被韓林兒封為吳國公。1366年(龍鳳十年)朱元璋自稱吳王,旋即咒罵紅巾軍為「妖」,並殺害了韓林兒。1368年4月,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定國號為大明,年號為洪武。經過近八年的征戰,朱元璋終於消滅了長江流域勢力較大的兩支紅巾軍力量陳友諒和張士誠部,一躍而成為江南地區最大的軍事力量,並開始著手統一全國的行動。

同年8月,大將軍徐達北伐告捷,元順帝逃亡漠北,元大都(今北京)落入明軍之手。在派兵北伐的同時,朱元璋又派兵南下,陸續平定浙東、福建、廣東和四川。1381年(洪武十四年),傅友德、沐英和藍玉奉命進軍雲南,第二年,攻佔大理,至此已基本完成了南方的統一。1387年(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命馮勝、傅友德、藍玉進攻遼東,迫降元將納哈出。這樣,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外,朱元璋基本上實現了統一大業。

加強集權勤政務實

為實現明朝的長治久安,朱元璋對國家機構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

公元1376年(洪武八年),朱元璋宣布廢除行中書省,設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州按察使司,分擔行中書省的職責,三個機構互相制約,直屬皇帝領導。1380年(洪武十二年),朱元璋一舉廢除丞相制,規定中央的政務分別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管理,每部設尚書一人,侍郎(分左右)二人。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奉行皇帝的意旨。同年,朱元璋還把最高的軍事機構大都督府分成前、後、左、中、右五軍都督府,各自統轄一部分軍隊,並規定都督府只管軍隊的管理和訓練,而軍隊的調遣和將帥的任免權,則由兵部掌握。此外,軍中還有皇帝所派的御史或給事中監軍(後來又加派監軍太監),直接代表皇帝監督軍務,向皇帝提供情報。

為保證各級官員對皇帝的絕對忠心和盡職,朱元璋還加強和完善了監察機構。1373年(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下令改元朝御史台為都察院,設有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僉都御史,下置十三道巡按御史分巡各地,負責糾劾百司、辨明冤枉等。

朱元璋經過近三十年的更改和刪定,最後終於頒布了中國法律史上極其重要的一部法典《大明律》。《大明律》條例簡於唐律,精神嚴於宋律,這集中體現了朱元璋以猛治國的指導思想,但他不主張後人也仿效他的榜樣以苛政治國。

朱元璋出身貧苦,比較能體恤民情。他認為士農工商中,農民最為辛苦。即位之初,就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行休養生息政策,要求各地官吏把開墾新田、增加戶數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並規定官吏的考核都要上報農桑的治績,違者降罰。在賦稅徭役等方面也對農民作了一些讓步,鼓勵興修水利,推廣棉花和桑棗果木的種植,在北方地多人少地區,允許農民盡力開墾,凡開者即為己業,大大地增加了自耕農的數量。所有這些措施在當時都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發展,為明朝前期的繁榮局面奠定了基礎。

在歷代封建帝王中,朱元璋是一個比較勤儉務實的皇帝。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時間,都用在了管理他一手開創的朱家王朝。全國政務不論大小必親自過問和處理。因為他擔心交給朝臣們辦一則會出現徇私舞弊現象,二則那樣會使大權旁落。所以,每天天不亮朱元璋就起床辦公,批閱文件一直到深夜。他對前幾朝流傳下來的繁文縟節非常反感,不提倡古文,反對駢偶文字,而且還提倡用口語寫文章,叫做直解。

總的來說,朱元璋為強化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統治,實行了一系列嚴厲的措施,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為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他同時組織了遍布各地的特務組織,對當時和後來都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在歷代封建帝王中,朱元璋還是一個比較有作為和成就較為突出的歷史人物。

B. 禹是怎樣治理國家的

禹因治水有功,深孚眾望,遂繼舜而當了中原諸部落之共主,初都陽城(今河南禹縣),後都於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長期以來南方的三苗與北方抗衡,禹率領部眾取得了對三苗戰爭的勝利。禹的威望與日俱增,他在塗山大會諸侯,參加者要執玉帛,以示謙恭臣服,遲到者即被認為不敬而被殺。

C. 趙匡胤是如何治理國家的

從開平元年(907年)到顯德六年(959年),這短短的五十三年內,像走馬燈似的,中原更換了五個朝代,更換了八姓十三君。這五個朝代中,除了最初建立的後梁是被長期與之對立的軍事集團太原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推翻的以外,其他各朝都是被統治集團內部的軍人所篡奪的。作為一個軍人,趙匡胤親自參加過擁立後周太祖郭威的行動,在不到十年後,又被人擁立,他是深深懂得立由武將,廢由武將這一點的。特別趙匡胤基本上是以軍事聯盟的形式奪得政權的。登基之後,他原來結盟的義社十兄弟以及資望高於他而又久擁重兵的大將,都成了他的潛在威脅。因此,如何消除這些威脅,使剛剛誕生的大宋王朝長治久安,不至於成為繼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自宋太祖趙匡胤登基之後,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他的頭腦中,使他食不甘味,睡不安枕。節度使李筠與李重進的相繼反叛,使他更感到解決這個問題的緊迫性。因此,在平定了李筠與李重進的反叛之後,趙匡胤就把趙普召來,問道:「天下自唐末以來,幾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火不熄,生民塗地,這是什麼原因?我想要熄滅天下戰火,為國家長久計,應當怎樣做呢?」趙普回答:「以前的動亂,是由於方鎮太重,君弱臣強。

如果改變這種局面,只有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這樣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話還沒說完,趙匡胤就說:「你不要說下去了,我全明白了。」

話雖這么說,但是要讓宋太祖對多年來出生入死、情同手足的結義兄弟下手,頗重情義的宋太祖還是有些猶豫不定。當時他的十兄弟如石守信,王審琦等,分別掌握禁兵軍權,趙普多次勸宋太祖換掉他們。宋太祖都未答應。他說:「他們絕對不會背叛我,你過慮了。」趙普開導說:「我並不是憂慮他們本人會背叛你,在我看來,他們都沒有統御天下之才,但萬一他們手下的人擁立,也由不得他們。」宋太祖聯想到親身經歷的一次次兵士迫立的場面,頓覺不寒而慄,從而下定了決心。

一天,宋太祖專門把石守信等人召來聚飲。酒過三巡,宋太祖發話了:「如果不是你們擁戴,我哪能有今天呢?可這天子也不是好當的呀,真不如當節度使輕松愉快,我到現在哪睡過一個安穩覺!」石守信他們忙問為什麼。宋太祖說:「這還不明白,我這個位置,有誰不想坐!」石守信等人大驚失色,忙說:

「陛下怎麼說起這樣的話呢?現在天命已定,誰敢再有異心!」宋太祖說:「不對,你們雖然沒有異心,但你們手下的人如果貪圖富貴,有一天突然也給你來個黃袍加身,那時你們就是不想做,辦得到嗎?」石守信等人聽了宋太祖這番話,都頓首涕泣說:「我們實在愚蠢,沒想到這一點,千萬請陛下可憐我們,給我們指示一條生路。」宋太祖一看時機已到,就把底兜了出來,說:「唉!人生就像白駒過隙,轉眼即逝。人所追求的不過是多積金錢,吃喝玩樂,使子孫也過上好日子。你們何不放棄兵權,出去當個地方官,買些好房好地,為子孫立業,多置些歌兒舞女,天天飲酒作樂,以終天年,我再與你們結成兒女親家,君臣之間也無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第二天,這些人紛紛稱疾請罷兵權。宋太祖大喜,賞賜他們許多錢財,打發他們到外地去當個基本上僅有虛名的節度使。

這就是聞名於史的「杯酒釋兵權」。

解除了身邊掌握重兵的禁軍將領的軍權之後,分別擔任過殿前都虞侯、都指揮使、都點檢各種禁軍要職的宋太祖,感到目前這種軍事制度是一塊能夠產生新的實力人物的土壤,必須加以改變,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潛在威脅。因此,宋太祖在解除禁軍將領軍職的時候,有的重要職務也就從此撤銷了。如在任慕容延釗為節度使時,就乘機撤銷了殿前都點檢一職。在任高懷德為節度使時,就撤銷了副都點檢一職。在解除石守信軍職時,又撤銷了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一職,逐步形成了禁軍由官職較低的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分別統領的「三衙分立」制度。這比過去一人統領三軍,或兼領馬步軍那種手握重兵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變。而且規定三衙只有帶兵權,沒有發兵權。發兵權歸樞密院。而樞密院雖可發號施令,卻不直接統兵。這樣互相牽制的結果,把軍權都集中在皇帝手裡。這是宋太祖對軍事機構的最大改造,這樣一來,基本消除了武人發動兵變的可能性。

但宋太祖並不滿足,他對以此起家並用來保衛他的江山的軍隊,防範是很嚴的。首先,他加強禁軍的力量。在宋代,禁軍等於正規軍,此外還有廂兵、鄉兵、土兵等地方軍隊。宋太祖下令選擇了一批「琵琶腿、車軸身」這樣身體健壯的兵卒作為兵樣,「令天下長吏擇本道兵驍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這樣一來,各地的強兵銳卒便統統轉充三衙禁兵,剩下的老弱殘兵成了專供雜役的廂兵,使地方部隊,無法同禁軍抗衡。在禁軍的駐防上,宋太祖採取了「強干弱技」的策略,即在京師附近駐有強兵,使各地無以敵京師,同時,禁軍還實行更戍法,經常戍邊換防。這樣既可以使士兵「習勞苦,均勞役」,又不至於使禁軍久駐一地,與地方產生密切的關系。對於禁軍的各級將領也經常調換,目的是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使士兵與將帥之間不可能產生過於密切的關系,不至於形成五代時那種牙兵悍將。

軍隊兵員的來源,宋太祖採取募兵法,除了平時補充兵員外,遇有荒年災歲,更是大量募兵,以便把破產脫離土地的農民招募到軍隊中來。宋太祖對這種做法有個很特別的解釋。他對趙普說:「吾家之事,唯養兵可為百代之利。蓋凶年荒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變生,有叛兵而無叛民。」

宋太祖在軍事制度方面的各種改革措施,成功地防止了宋王朝沒有繼五代之後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但是,他所制定的這些祖宗法,互相鉗制的指揮系統,無限制的募兵,守內虛外的方針,等等,又給宋王朝日後的積貧積弱埋下了種子。

D. 如何理解國家管理和國家治理的區別

國家管理與國家治理的區別如下:

1、主體不同

「管理」存在著主體與客體的界分,即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治理」往往指「協同治理」,強調社會多元主體的共同管理。

管理的主體只是政府,而治理的主體還包括社會組織乃至個人。十八大以來,中央多次強調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這一變化意味著,政府不再只是治理的主體,而且也是被治理的對象;社會不再只是被治理的對象,也是治理的主體。

2、權源不同

政府的管理權,在我國從根本上說是人民授權,是通過權力機關全國人大的授權方式,實現人民間接授權。治理權當中的相當一部分由人民直接行使,是通過自治、共治方式實現的。

公民社會不僅要自身守法,更應參與立法,推動良法建設,優化法律環境;不僅要用好社會准則,更要積極、有效地參與社會准則的立、改、廢,補上公眾社會參與意識差、參與能力低的參政議政短板。

3、運作機制不同

國家治理是制度結構的合理安排和有效協調,最終目標是實現國家秩序的和諧治理與社會經濟的持續、均衡發展,治理過程是政府、市場和公民社會之間的協調互動。

「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剛性模式,而「治理」則是包含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橫向流動的多向復合型模式,更注重協調性、靈活性。

管理的運作模式是單向的、強制的、剛性的,因而管理行為的合法性常受質疑,其有效性常難保證。治理的運作模式是多向復合的、合作的、包容的,治理行為的合理性受到更多重視,其有效性大大增加。

(4)如何治理國家擴展閱讀: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

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

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

E. 查理大帝是怎樣治理國家的

法國巴黎有一座最高貴的藝術殿堂——盧浮宮,在它收藏的無數瑰寶中,有座9世紀製作的青銅塑像。成千上萬的法國人、德國人、義大利人以及其他國家參觀者絡繹不絕地來到銅像前,肅然起敬地瞻仰這位騎在高頭大馬上的古代英雄的風采。但見他,胯下神駿左前腿微曲,右後腿略抬,彷彿正緩步而行;馬上之人正身端坐,魁梧的身軀粗壯挺拔,左手捧象徵權威的金球,右手舉象徵力量的寶劍,峨冠長袍,鼻直口闊,濃密的上髭,炯炯有神直視前方的雙眼,無不露出帝王家莊重森嚴、威武勇猛的氣質。這位英雄就是古代法蘭克國家最偉大的統治者查理大帝。

查理(曼)是法蘭克的國王,薩克森的征服者與神聖羅馬帝國的締造者,歐洲史上最早的君主之一。

公元741年查理出生在亞琛市的附近,該市後來成了他的都城。他的父親是矮子王丕平,他的祖父是偉大的法蘭克領袖查爾斯·馬特爾。馬特爾在732年奪取了圖爾戰斗的勝利,粉碎了穆斯林征服法蘭西的行動計劃。751年丕平宣稱自己為法蘭克國王,從而結束了昏庸無能的梅羅文加王朝的統治,建立了加洛林王朝。768年丕平駕崩,法蘭克王國被查理和他的長兄卡洛曼兩人瓜分。771年卡洛曼猝然去世,這對查理和法蘭克的統一來說卻是幸運降臨,使29歲的查理成為法蘭克王國惟一的君主,該王國當時已是西班牙最強大的國家。

查理登極之時,法蘭克王國主要包括今日的法國、比利時和瑞士以及今日荷蘭和德國的許多地區。查理不失時機地開展領土擴張。他在位46年中,先後發動了55次征服戰爭,迫使許多各不相同的部落和部族服從他的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版圖在他手裡擴大了整整一倍,囊括了現今的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義大利和部分西班牙的領土。

由於查理許多次戰爭的勝利,成功地使西歐大部分地區都歸屬於他的統一領導之下。自從羅馬帝國衰亡以來,歐洲還沒有這么廣闊的領土被一個國家控制過。

在整個統治期間,查理一直堅持與羅馬教皇保持密切的政治聯盟。但是在查理在世期間,人們顯然可以看出,總是處於支配地位的夥伴是查理而不是教皇。公元800年聖誕節,教皇利奧三世把一頂皇冠戴在查理的頭上,宣布他為羅馬皇帝。教皇高聲宣布:「上帝為查理皇帝加冕!這位偉大的、給世界帶來和平的羅馬人的皇帝,萬壽無疆和永遠勝利。」接著,羅馬的貴族們開始高聲贊頌那歷史性的詩文:「奧古斯都·查理!承上帝之命戴上金冠!天佑我羅馬人的皇帝,賜予他和平、勝利!」教堂內歡聲雷動,歡呼查理成為古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和基督教世界的保護者。

從此,「法蘭克王國」變成了「查理帝國」;「查理國王」變成了「查理曼」,「曼」就是大帝的意思。從主要方面來講,這意味著在三個多世紀前被毀滅的西羅馬帝國正在復辟,查理曼現在成了奧古斯都·愷撒的合法繼承人。

查理的業績和才能不僅限於軍事征服,他在行政、司法、軍事制度,以及經濟生產管理等方面都有傑出的建樹。特別在文化教育方面,成就尤為突出,為中世紀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起到了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

公元8世紀時,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傳統隨著許多城市的沒落,早已被破壞了。羅馬時代的公私藏書,從五六世紀以後就逐漸消失。因此,查理帝國的臣民幾乎都是文盲,就是查理大帝本人以及宮廷里的許多顯貴大臣,也大都目不識丁。查理感到沒有文化知識,就不能很好地管理國家,於是就在宮廷里辦起了學校,培養人才。這就是中世紀西歐學校的起源。他從歐洲各地廣泛招聘知名學者,到宮廷傳授學問、知識,其中最著名的人士是來自英格蘭的阿爾昆。

在宮廷學校里,查理特意挑選了三種人家的子弟就學,即名門巨第、中等之家和寒門小戶出身的子弟。每過一段時間,查理便把學生們召集起來,親自檢查他們的作業。檢查完畢,他便親切地對學習好的學生說:「我的孩子們,你們要繼續學下去,我將賜給你們主教的管區和華麗的修道院。你們永遠是光榮的。」對那些學習差的學生,則憤怒地斥責道:「我鄙視你們高貴的出身和漂亮的衣飾!我發誓,除非你們發奮讀書,彌補過去的怠惰,否則你們永遠也不會得到我的任何恩寵。」他說到做到,時常把學得最好的窮孩子提拔上來,授予較高職位,表現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精神。

查理還發布敕令,督促教會和修道院興辦學校,傳授知識文化,搜求、抄寫古典著作和早期基督教的著作,使之得以保存和流傳。查理的這些成就,曾獲得一些西方史學家的大聲喝彩,被嘉譽為「加洛林文藝復興」。這在當時歐洲處於粗野、愚昧和混亂的情況下,查理的作為確實是難能可貴的。他的成績和作法也是非常明顯的,在他統治的46年中,法蘭克的文化教育比過去幾個世紀有了顯著的發展。

公元813—814年冬天,西歐的天氣極為寒冷,大雪覆蓋著山林田野,滴水成冰。但是查理皇帝卻堅持要外出打獵,結果他在狩獵時感染風寒,發起了高燒,肺部和胸膜發炎。醫生束手無策,不敢下葯。公元814年2月,他在首都阿亨宮中逝世,時年72歲。

查理死後不久,帝國就出現了分裂。到了公元843年,他的三個孫子各自為王,帝國一分為三。以後的西歐各國就是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東法蘭克王國成了以後的德國,西法蘭克成了以後的法國。東、西部之間的地區成了以後的義大利。法蘭克人的語言也出現明顯的分化,形成了法語、德語和其他西歐國家的民族語言。

F. 唐太宗對如何治理國家有怎樣的認識

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隋朝的覆亡,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他像荀子一樣,把人民和君主的關系比作水與舟,認識到"水則載舟,亦則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

G. 元朝的統治者是如何治理國家的

在政治制抄度上,元朝首創行省制,以省級為單位來管理國家。
在文化上,繼續以儒家文化為綱領進行統治,同時引入佛教思想。
在關鍵邊疆上確實有突出貢獻,如設立澎湖巡檢司來管理台灣及附屬島嶼,單獨成立宣政院,專門管理西藏。

H. 劉秀在位期間是如何治理國家的

劉秀從即位到死去,共做了33年皇帝。在他統治的年代裡,用戰爭手段統一了天下,卻用柔道來治理天下。據說有一次,劉秀回到南陽故鄉,大擺酒席,宴請親族。酒席之間,劉秀同族的一些嬸子大娘開始紛紛議論。她們叫著劉秀的小名說他從小謹慎誠實、對人厚道、心胸寬廣,但就是太柔順了,缺少男子的剛毅果決。劉秀聽了之後,哈哈大笑,說道:"我治理天下也要用柔道來治理。"劉秀確實實現了自己的計劃,他在大亂之後天下疲敝、民不聊生的情況下,恩威並施治理國家,緩和了階級矛盾,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I. 劉徹是怎樣治理國家的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西漢皇帝,在位50多年(公元前140~前87年)。在他執政期間,政治思想上實行了尊崇儒術的封建文化專制政策;進一步強化了封建的中央集權制,沉重打擊了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了地主階級的專政機構;促進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漢武帝所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改革,在歷史上產生了較大的深遠的影響。西漢中期之所以能夠達到「盛世之治」,成為當時世界知名的西漢帝國,是與漢武帝的雄才大略、識時濟世的改革政策分不開的。

漢武帝即位之前,漢王朝經過高祖、惠帝、文帝、景帝幾代經營,已經出現了政治經濟上的興盛局面。年輕的漢武帝,既具文才大略,又雄心勃勃,力圖振興漢帝國,於是在統治地位稍事鞏固以後,便一反漢初「無為而治」的方針,實行「多欲」政策。首當其沖的,便是力求思想上的統一。

西漢是繼秦之後建立的封建大一統政權,雖然西漢的建立者漢高祖劉邦在立國之初的政治、經濟制度方面,「漢承秦制」,繼續加強封建制度,但在思想理論上,卻總結了「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天下」的經驗教訓,根據當時經濟形勢的要求,提出以主張「無為」的黃老思想作為統治的政治理論。這是因為當時的經濟狀況十分嚴重,統治階級不得不「輕徭薄賦」,減少剝削的數量。但是,實踐經驗證明,黃老的「無為」思想對加強中央集權是不力的。

到了漢武帝時代,封建經濟已經恢復並發展,而由於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不力,造成中央與地方、漢民族與匈奴貴族、地主和農民等矛盾日益尖銳的狀況。再提倡「無為」,就必然會危及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為了加強和鞏固封建統一政權,建立一個適應封建統治的理論十分必要。所以,漢武帝一執政,即下了一道詔令,要各地方長官推薦「賢良方正」的學者到長安獻計獻策。董仲舒的「大一統」理論應運而生了。

董仲舒是西漢大儒。他的青少年時代是在西漢文帝、景帝時期度過的。據說他自幼養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孔孟書的習慣,特別對儒家經典(春秋),更是細心鑽研。在他家房後有個小花園,他三年沒進去過一次;號稱「三年不窺園」。到了漢景帝時期,董仲舒得到了「專精於述古」的聲譽,當上了「博士」。當漢武帝的詔令下達以後,他立即接連給漢武帝上了三道奏章,稱為《天人三策》,宣揚他的那一套「天人感應」的理論。

董仲舒認為:「天」是有意志,有目的,能支配宇宙萬物的最高主宰。「天」創造了自然和人類,同時也創造了一個握有最高權力的人,就是皇帝。「天」和人能感應相通。皇帝受命於「天」。皇帝的意志就是「天」的意志的表現。皇帝按照「天」的意志來統治百姓。「天」常常用災異符瑞來指導皇帝的行動。自然界日月星辰的運行,四季的變化,國家的興亡治亂,都是天的意志的表現。甚至人的模樣也是「天」按照自己的模樣來生成的。他胡說「天」是父親,地是母親;「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臟。他就這樣硬把「天」和人糅合在一起。他的這套「天人感應」的學說,把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化了,這就是「君權神授」論。

董仲舒又編造了一套封建的道德觀,叫做「三綱五常」。他認為「天」有陰陽,人也有陰陽。「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陽是尊貴的為主,陰是卑賤的為次。所以,他把君臣、父子、夫妻的關系叫做「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他把這所謂的「三綱」,說成是符合天意,不可改變的東西。所謂的「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孝悌」、「忠恕」之道,是所謂「仁」的思想的發展。「三綱五常」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是束縛勞動人民精神的繩索。

董仲舒的一系列主張完全是為了適應鞏固封建秩序和皇權的需要,因而他的思想和理論為封建統治者所推崇。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建議以儒家思想作為封建國家的統治思想,凡「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即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建議被漢武帝所採納。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在長安設立太學,置「五經」博士,專門講授儒家經典《詩》、《書》、《易》、《禮》和《春秋》。「五經」博士有弟子50人,成績優良者可以做官。「自此以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

漢武帝雖然在思想領域把儒家作為統治思想,但在實際政治上,他是儒法並用,凡有利於鞏固其統治者無不採納,因而後世一些所謂的純儒評論漢武帝「雖好儒,好其名而不知其實,慕其華而廢其質」,是「葉公之好龍」,其實是並不明白作為統治者的漢武帝是需要文武兩手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所謂「儒術」,其實已經是經過董仲舒改造的儒學。改造後的儒學把法家尊君抑臣、維護專制集權的內容保留下來,又將陰陽家學說糅雜進來,神化君主權力,鼓吹德刑相間、德主刑輔的統治之術,使儒家學說從先秦儒學中脫胎換骨,成為維護封建專制主義制度的學說,並為以後的封建統治者推為正統,延續了兩千多年。

J. 朱元璋是怎樣治理國家的

朱元璋登基以後,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辦公,接見大臣,批閱奏章,一直忙到深夜,沒有休息,也不講究文化娛樂。他兢兢業業,一心想著如何鞏固統治,使朱家王朝得以萬世長存。

明朝剛建立時,社會矛盾還很尖銳。由於那些舊地主和戰爭後涌現出來的新地主,拚命追求土地、財富,並用隱瞞土地和丁口等辦法,逃漏賦稅徭役,把負擔轉嫁給農民,功臣宿將也倚仗權勢,違法亂紀,橫征暴斂,貪污腐化,剛剛緩和下來的階級矛盾又日趨激化,小股的農民起義不時發生。再加上統治階級內部的各派勢力互相爭權奪利,北方元朝的殘余勢力經常南下騷擾,東南沿海又有日本倭寇的侵擾活動,政治局勢動盪不安,封建統治很不穩固。針對這種狀況,朱元璋大力強化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以加強對內鎮壓敵對勢力,對外保衛國土的力量。

明初的國家機構,基本上沿襲元朝的制度。經過了幾年的統治實踐,朱元璋認為這種體制很不理想,特別是中書省的丞相,權力過大,容易產生擅權專恣、皇權旁落的弊端,決心進行改革。行政機構的改革,首先從地方入手。元朝的行中書省是從大都的中書省分設出來的,它總管一省的行政、軍事和司法,職權很大,後來四方兵起,中央根本指揮不動,儼然成為一個獨立的王國。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宣布廢除行中書省,分設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行政(包括財政)、軍事和司法。三個機構彼此獨立而又互相牽制,皆直接聽從朝廷指揮,便於中央的控制。接著,又進行中央行政機構的改革。洪武十三年(1380年),有人告發中書省丞相胡惟庸的謀反行為,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名將他抄家滅族,宣布撤銷中書省,罷除丞相,並相應提高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地位,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本人負責。這樣,丞相的職權實際上就由皇帝來兼任,各行省的權力集中到中央之後,也就都集中到皇帝手裡,朱元璋成了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君主之一。

在軍事上,原先設有大都督府,統領全國所有衛所的軍隊。後來,朱元璋覺得大都督府權力太大,在廢除中書省的同時,把它一分為五,設立左、右、中、前、後五軍都督府,分別統領所轄的衛所軍隊。並規定都督府只管軍籍和軍政,而由兵部掌握軍令頒發和軍官銓選之權,若遇戰事,調遣軍隊和任命將帥均由皇帝決定。只有在皇帝做出決定之後,兵部發出調兵命令,都督府長官才奉命出為將帥,帶領所調集的軍隊出征。一旦戰事結束,將帥即需交還將印,回原職辦事,軍隊也立即回歸原來的衛所。經過這一改革,軍權也集中到皇帝的手裡。

但朱元璋對將領們還是放心不下,覺得他們畢竟不是朱家皇室的人,未必可靠。

他又實行分封藩王制度,把他的兒子封到各個重要城市去做親王,用以監視駐守各地的將領。這些藩王都擁有一支護衛兵,少者三千人,多的達到一萬九千人。他們還擁有指揮當地衛所守鎮兵的大權,遇有急事,封地里的衛所守鎮兵,在接到蓋有皇帝御寶的文書的同時,還必須有親王的令旨,才能調動。這樣,親王事實上就成為皇帝在地方的軍權代表,他們代替皇帝監視各地的將領,起到藩屏王室、翼衛朝廷的作用。

中央的監察機關原稱御史台,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把它改為都察院,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都察院的職權是糾察百官,辨明冤枉,凡有大臣姦邪,小人構黨,擅作威福,擾亂朝政,或者貪污舞弊,學術不正,變亂祖制,都要隨時檢舉彈劾。十三道監察御史在朝監督一切官僚機構,出使到地方則巡按、清軍、提督學校、巡鹽、巡茶、巡馬、監軍等。他們的官階只有七品,但什麼話都可以說,什麼大官都可以告發。特別是巡按御史權力更大,他代表皇帝出巡,按臨所至,小事立斷,大事也可直接奏請皇帝裁決。十三道監察御史並非都察院都御史的屬官,不僅彼此不相統轄,而且可互相糾舉。此外,在中央還設有六科給事中,負責監督六部官吏,並與都察院互相糾舉。這些「天子耳目風紀之司」,起著為皇帝搏擊異己的鷹犬作用。

為了加強對臣民的控制,朱元璋又設立巡檢司和錦衣衛。巡檢司遍設於全國各府縣的關津要沖之地,專門盤查過往行人,負責緝捕「盜賊」,盤詰「奸偽」。軍民的行動一概限在百里之內,如走出百里之外,必須事先請領路引,巡檢司才能讓他通過關津。錦衣衛是由皇帝指揮的特務機構。明朝建立前後,朱元璋曾派自己的心腹做檢校,秘密偵察大小官吏的活動,見有不公不法之事,隨時向他報告。但這種特務性質的檢校,只能察聽、告密,卻沒有扣押、審判、處罰罪犯的權力。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便把身邊的警衛機構親軍都尉府(前身是拱衛司)改為錦衣衛,下設鎮撫司,專管本衛刑名,兼管軍匠,民間稱為「詔獄」。後將鎮撫司改稱南鎮撫司,專管刑名,另設北鎮撫司,專管軍匠。

賦予偵察、緝捕「盜賊姦宄」的大權,成為一個正式的特務機構。洪武年間,檢校或錦衣衛校尉等特務,遍布街坊路途,嚴密監視著朝內外的文武百官。吏部尚書吳琳告老還鄉後,朱元璋曾派特務到他家鄉偵察他的活動,見一個農民模樣的人從小凳上站起,下稻田插秧,問道:「這里有個吳尚書,在嗎?」那人拱手回答:「吳琳便是。」這個特務回去報告,朱元璋聽了很高興。博士錢宰被征調到南京編纂《孟子節文》,罷朝歸家,信口吟詩曰:「四鼓鼕鼕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在旁監視的特務向朱元璋報告,第二天上朝,他對錢宰說:「昨天作的好詩!不過我並沒有『嫌』你啊,改作『憂』字怎樣?」錢宰一聽,嚇出一身冷汗,連忙磕頭謝罪。大學士宋濂有天在家請客,特務即對朱元璋報告。第二天,朱元璋問宋濂:「昨天喝酒了嗎?

請的哪位客人?吃的什麼菜餚?」宋濂一一如實回答,他才笑著說:「說的都對,沒有騙我。」國子監祭酒宋訥有一天在家生悶氣,暗中監視的特務把他的相貌畫了下來。第二天,朱元璋問宋訥:「昨天因何生氣?」宋訥照實說了,問朱元璋怎樣知道這件事,朱元璋把畫像拿給他看,他才恍然大悟,趕緊磕頭謝罪。有時,朱元璋還親自出馬,對臣僚搞特務偵察。弘文館學士羅復仁秉性耿直,能言敢諫,但因為他原是陳友諒的部下,朱元璋對他很不放心。有一天,朱元璋想看看羅復仁在家干什麼,就親自跑到城郊的羅家去私訪。羅復仁正在粉刷他的幾間破房子,見皇帝到來,忙叫妻子抱過一個小凳讓坐。朱元璋見狀,把他誇獎了一通,說:「賢士怎麼能住這樣破爛的房子?」下令賜給他一座城裡的大宅第。

各級的監察官吏和無處不鑽的特務,不斷發現一些文官武將的違法行為,尤其是某些勛臣宿將,情況更加嚴重。胡惟庸在被罷官之前,仗著自己的丞相地位,驕橫跋扈,專恣擅權,朝中生殺黜陟之事,他往往不待奏聞即自行決斷。內外諸司的奏章,他必先行拆閱,於己不利的即藏匿不報。他還大肆結黨營私,排斥異己。朝廷內外的勢利之徒,競相向他賄賂,奔走於他的門下。他收受的金帛、名馬、珍寶、器玩,多到不可勝數。最後竟令其親信「在外收輯軍馬」還偷閱「天下軍馬籍」,為調動軍隊進行謀反做准備。開國大將藍玉,居功自傲,私蓄奴婢假子數千人,恃勢橫暴,在軍擅自黜陟校將,進止自專,不聽命令,北征回來,夜過喜峰關,守關將士未及時開關迎納,他縱兵毀關而入。明政府明令禁止販賣私鹽,他令家人到雲南中鹽萬余引,私行販賣,破壞鹽法。他侵佔東昌民田,御史按問,他竟下令驅逐御史。最後也發展到四處聯絡其親信,准備暗殺朱元璋,起兵謀反。為朱家王朝的萬世長存著想,朱元璋對功臣展開了無情的屠殺。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發後,朱元璋即以胡案為武器,將胡惟庸的罪名逐步升級,由擅權枉法到私通日本,再升級到私通蒙古,最後發展到串通李善長謀反,把與胡惟庸有親戚、同鄉、故舊或其他關系的臣屬加以連坐族誅,先後殺掉了三萬多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特務告發藍玉准備謀反,朱元璋又將藍玉凌遲處死,抄斬三族,並連坐族誅和藍玉關系較為密切的將帥一萬五千人。兩個大案之外,其他的開國功臣,包括朱元璋自己的親侄朱文正、親甥李文忠等,也分別以各種罪名加以誅戮,只有少數人僥幸地逃脫了被殺的厄運。

經過一番改革和經營,朱元璋把全國的軍政大權都集中到中央,最後統歸皇帝一人掌握,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了高峰。朱元璋認為這套嚴密的統治制度,是確保朱家王朝「萬世一統」的最好制度,特地編訂一部《皇明祖訓》,要求他的子孫必須世代遵守,不可加以改變。

在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同時,朱元璋還嚴厲整肅吏治。元末吏治的腐敗,激起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給予朱元璋深刻的教訓。他說:「老百姓的力量是可怕的。如果當權者辦事不當,上違天意,下失民心,發展下去,天怒人怨,沒有不滅亡的。」即皇帝位後,他召見文武百官,對他們宣布:「我從前在民間時,看見州縣的官吏大多不愛恤百姓,他們往往貪財好色,飲酒廢事,對民間的疾苦無動於衷,我的心裡恨透了。如今要嚴肅法紀,發現官吏貪污、虐待老百姓的,堅決治罪,決不寬恕。」

明政府制定了許多法律章程,對各級官吏的職權、任務以及應當遵守的事項,都作出詳細的規定。對官吏的違法亂紀行為,也定出具體的懲處辦法。例如《明律》規定,凡是姦邪進讒言使沒有犯死罪的遭受死刑者,處斬;如有人犯了死罪,大臣小官用巧言進諫,使之免除死刑者,也處斬;如刑部及大小衙門的官吏,聽從上司主使,不按法律的規定處理案犯的,都要處斬,並將其妻子充作奴婢,財產沒收入官。對官吏的貪污,處罪特別重。朱元璋認為:「吏治之弊,莫過於貪墨」,「這種弊端如不革除,要想施行善政,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下令:「凡是官吏貪污的,都要治罪,不容寬貸!」官吏因為枉法而貪贓的,一概發配到北方邊地充軍。官吏貪污獲贓六十兩以上的,處以梟首示眾、剝皮實草之刑。各府州縣衙門左首的土地廟,就是剝皮的刑場,叫皮場廟。貪官被押到這里,砍下頭顱,掛到竿子上示眾,再剝下人皮,塞上稻草,擺到衙門公座旁邊,用以警告繼任的官員。就連因公乘坐官府的牲口車船,附載私人物品超過規定重量的,也要處刑。比如乘坐官府牲口車船,除隨身衣物外,附載私物不得超過十斤,每超過五斤笞一十,十斤加一等,最重至杖六十。整個洪武年間,對違法亂紀、貪污受賄的官吏,除去平常的零星打擊,還進行過幾次大規模的清洗,其中以郭桓案的規模最大,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發北平二司與戶部侍郎郭桓通謀舞弊,貪污稅糧。朱元璋把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吏都處以死刑,追出贓糧七百萬石。供詞牽連到各布政司的官吏,又殺了數萬人。追贓還牽連到各地的地主,許多中產以上的地主被弄得傾家盪產。由於採取了這些有力措施,吏治腐敗的現象逐漸得到扭轉。據《明史·循吏傳》的記載:「一時守令畏法」,「吏治煥然丕變矣」。

另外,朱元璋還採取了一些抑制豪強的措施。豪強地主佔有大量土地,在鄉里橫行霸道,欺凌百姓,是造成社會動盪的一個因素。朱元璋幾次下令把江南的富戶遷到中都鳳陽或京師。如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徙天下富民五千三百戶到京師,後又移富民一萬四千三百餘戶以實京師。遷到京師的富戶,還強迫他們承擔各種差役。據傳修築南京城,即令富豪沈萬三的後裔出資修建城牆的一半。這些豪強地主遷離鄉土,減少了當地百姓所受的欺凌和壓榨。

朱元璋的這些措施,加強了國家的統一,並使社會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政治局面日漸趨於安定。他希望這種安定的局面能夠長期保持,不再發生動盪。每日黃昏,便令專人在道路上敲打木鐸,高聲呼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五更時,又派專人在城門譙樓上吹起畫角,高聲唱道:「創業難,守成又難,難也難!」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