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河治理
『壹』 濰坊坊子區龍泉街 白沙河什麼時候重整 臟死了濰坊坊子區龍泉街 白沙河什麼時候重整 臟死了
濰坊新聞網6月1日訊 沿北海路向南,進入坊子境內不遠,就會看到路旁波光瀲灧的內鳳翔河,河兩岸點綴著容紅磚綠樹,歐式建築和中式園林依河而建,人們流連於此,陶然自醉。近年來,為推進文明城市建設,坊子區下大力氣治理域內五條主要河流,使之成為景觀河道,扮靚了城市生態文明。
近年來,隨著工業經濟和城市生活的發展,坊子區域內主要河流相繼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為實現區域內河流變清的目標,坊子區對鳳翔河、虞河、白沙河、孝婦河、濰汶河5條主要河流污染情況展開全面摸排。經過細致調研和周密部署,該區果斷關停了沿「五河」流域的81家排污企業。「五河」治理工程計劃總投資1.5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5000萬元。同時,該區投資3700萬元建設了區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實現日處理污水3萬噸,達到一級A排放標准。經過前期治理,全區河流水質已明顯改觀,「魚翔淺底」的靚麗景緻越來越多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
『貳』 嶗山水庫的環境治理
島城環保部門對嶗山轄區內嶗山水庫上游一級飲用水保護區內的農家宴進行了調查,白沙河、五龍河兩條河流兩側的上百家農家宴普遍存在無序發展、缺少監管、缺少營業執照、建築性質難認證、環保設施簡陋等問題。
據統計數據顯示,調查的105家農家宴中,有17家處於停業或關門狀態,其餘88家中,有工商執照58家,佔66% ;污水排入市政管網的25家,佔28% ;利用自有住宅經營的63家,佔71.6%。
據介紹,嶗山景區之所以產生農家宴污染,就是因為基礎設施的不健全,雖然北九水上游主管網已建成,但支管網仍未配套到位。「很多農家宴只有簡單的化糞池,一些農家宴排污只能就近排放,垃圾也是就近處理,沒有統一的管理,周邊的環境受到很大的影響。」工作人員介紹說。
由於農家宴排污的影響,嶗山水庫常年總氮濃度超標,根據《青島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月報》顯示,今年1月由於結冰未能對嶗山水庫實施監測,2月對嶗山水庫、棘洪灘水庫、小珠山水庫、書院水庫、吉利河水庫、鐵山水庫、陡崖子水庫和大沽河水源地8處水源地的監測中顯示,除嶗山水庫、棘洪灘水庫總氮以外的各項指標均達到或好於地表水Ⅲ類標准。嶗山水庫、棘洪灘水庫總氮濃度分別超標2.0倍和1.7倍。3月嶗山水庫、棘洪灘水庫總氮濃度分別超標1.4倍和1.7倍。 5月7日,記者從嶗山環保分局獲悉,嶗山將免費為嶗山景區農家宴建環保設施力求根治污染。
據了解,嶗山水庫上游污水治理工程從2009年開始實施,2010年完成了主管線的施工,但由於支管線不足,部分農家宴未接入主管線,仍處於污水自行排放狀態。根據嶗山區政府的統一部署,由2012年起開始實施嶗山水庫上游污水治理支管工程,嶗山水庫上游污水治理支管工程計劃投資2300萬元,鋪設了污水排放管網,建立的污水處理設施,完成北九水沿線農家宴污水管線的接入工作。
「之前,環保部門曾經選定了十家農家宴作為試點,處理後的廢水全部用於農灌,達到零排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工作人員介紹說,「具體做法是,建立隔油池分離油污,廢水達到農業灌溉標准後,用於果樹等農作物澆灌,安裝油煙凈化設備,油煙經凈化後高空排放,廢油脂委託有資質的單位處置。」
日前,為了更好、盡快解決社區排污問題,青島市嶗山區政府追加180萬元投資,總投資近800萬元,免費為景區農家宴及社區居民建設隔油池以及排污支管道,6月底前,該項工程力求全面完工。 「支管網工程完工後,將對北宅街道轄區內大部分農家宴、企事業單位等所排放污水進行有效收集、處理,真正使嶗山水庫上游污水治理工程發揮截污治污保障飲用水源地安全的作用。」工作人員介紹說。
「嶗山水庫上游流域有30個行政村,流域總人口近2.1萬人。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發展產生的餐飲業廢水沒有得到有效處理,直接排入嶗山水庫上游的匯水區域,影響了嶗山水庫水質。」工作人員介紹說,隨著嶗山上游污水管道等設施的完善及農家宴的逐步治理,嶗山上游環境正逐步走向改善。
記者了解到,根據《青島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月報》顯示,兩年來,嶗山水庫的水質始終處於總氮濃度超標的水平上,「超標的只是原水,從嶗山水庫到飲用水還需要經過層層處理,最終市民喝到的飲用水絕對不會出現問題。」工作人員表示。
就算如此,原水的超標也成為嶗山水庫的一大心病,記者5月7日看到,根據最新《青島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月報》顯示:4月份,8處水源地共向市區供水2235萬噸,根據監測數據評價,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同比保持穩定。這是近年來,嶗山水庫和棘洪灘水庫水質首次全部達標。
『叄』 青島市地下水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途徑
袁西龍
(青島地質工程勘察院,青島266071)
作者簡介:袁西龍(1964—),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和計算機技術應用研究。
摘要:山東省青島市是一個水資源較貧乏的地區,地下水資源分布不均,本文通過對青島市地下水資源的開發歷史、現狀,以及由於地下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的發生、發展、動態變化、採取的治理對策等,總結地下水資源開發保護的一般規律,同時介紹海水入侵區地下水用於海洋水產養殖、城鎮建築區地下水用於地溫空調等利用領域;以及在含水層透水性較差的裂隙水、含水層厚度較小的坡洪積區和花崗岩風化帶增大單井出水量取水技術方法。
關鍵詞:青島市;地下水;開發利用;保護;地下水取水技術
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的西南部,東南瀕黃海,周邊與威海、煙台、濰坊接壤。青島市是一個水資源較貧乏的地區,人均佔有可利用水資源量為170m3,佔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4;同時青島市經濟發展迅速,對水資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增源與節流並重,是緩解青島市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徑。
1 水文地質概況
青島市地貌類型以低山丘陵、剝蝕-堆積準平原為主,並間有山間谷地、山前沖洪積平原,局部為中山(嶗山)。根據不同地貌、水文地質特徵將該區劃分為三個水文地質區:①膠北低山丘陵水文地質區、②膠萊盆地水文地質區、③膠南-嶗山中低山丘陵水文地質區(圖1)。地下水類型有鬆散岩類孔隙水、碎屑岩類孔隙裂隙水、噴出岩類孔洞裂隙水、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水及塊狀、層狀岩類裂隙水。①鬆散岩類孔隙水是青島市集中供水的主要含水岩組,主要分布於大沽河、白沙河-城陽河、白馬-吉利河、王戈庄河、洋河、周疃河、張村-李村河等大小河流中下遊河谷平原和大澤山西南側山前平原,含水岩組主要由第四系沖積、沖洪積層不同粒徑的砂及砂礫石組成,厚度一般5~15m,單井出水量可達1000m3/d以上,其中大沽河、白沙河-城陽河下遊河谷平原地下水為青島市重要供水水源地,其可采資源量分別為7951×104m3/a、2367.6×104m3/a。②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水含水岩組主要分布於平度、萊西,膠南王台也有少量分布,含水岩組為粉子山群中的大理岩,裂隙比較發育,深度一般限於100m以內,含較豐富的岩溶裂隙水,特別在構造及地貌條件有利地段,富水性強,單井出水量500~1000m3/d,水質良好。但因分布面積過小,供水局限性較大。③噴出岩類孔洞裂隙水含水岩組主要分布於即墨、膠州、萊西、城陽境內,含水岩組為青山群和王氏群中的玄武岩類,孔洞和裂隙比較發育,深度一般為30~50m,富水性較強,單井出水量為500~1000m3/d,且水質良好,可形成小的水源地為局部地區供水。④碎屑岩類孔隙裂隙水含水岩組主要分布於膠州、即墨、萊西等地,含水岩組為白堊系萊陽群、王氏群砂岩、砂頁岩及凝灰質砂頁岩,由於其孔隙和裂隙均不發育,透水性、富水性均很弱,單井出水量一般小於50m3/d。⑤塊狀、層狀岩類裂隙水含水岩組主要分布於嶗山、大澤山及膠南大片地區,含水岩組為花崗岩、花崗閃長岩、片麻岩、變粒岩、片岩等。風化帶深度一般不超過30m,富水性弱,單井出水量小於30m3/d,局部構造裂隙密集帶比較富水,單井出水量可大於100m3/d,最大可達500m3/d,但分布極不均勻,僅能為局部供水。
圖1 青島市水文地質分區略圖
2 地下水資源開發及主要環境地質問題
2.1 地下水資源開發歷史與現狀
青島市地下水作為城鎮集中供水水源始於1920年,白沙河-城陽河下游最先作為青島市供水水源地,至新中國成立初期日供水能力達3.0×104m3/d;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受經濟技術水平的制約,地下水資源的開采量增長緩慢,到70年代後期,工農業發展加快,地下水資源的開采量也迅速增加,地下水資源的采補出現了負均衡,水位持續下降,80年代中期,大沽河、白沙河-城陽河水源地等區段均出現地下水降落漏斗,相繼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海(咸)水,90年代後期,通過減少地下水開采量,修建海水入侵截滲牆、河道內修建橡膠滾水壩攔蓄地表水以增加地下水補給量等一系列措施,海水入侵得到了有效控制。青島地區多年平均地下水可采資源量為6.3436×108m3/a,2002年天然補給資源量為5.0586×108m3,2002年地下水實際開采量6.1098×108m3,占總淡水供水量的54.17%,1989年開采量為歷史最高值,達6.78×108m3,1999年開采量為近年最低值,為5.38×108m3。青島地區多年開采實踐基本反映了區內地下水的開采水平和調蓄能力,可看出青島地區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基本為采補平衡,但由於城鄉布局差異和需水量不同,一些地區開采量過大,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同時有些地區開采量較小,僅有少量用於農村居民生活用水,地下水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開發。
2.2 地下水資源開發有關的環境地質問題
2.2.1 海水入侵
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期,在多數富水地段地下水資源均出現超量開采,出現地下水降落漏斗,在各河流下游近海地段,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最嚴重的是在80年代中期,海(咸)水入侵導致大批機井報廢,糧田荒蕪,水質惡化;90年代後入侵區附近開采量大幅度減少,降水量較80年代增多,使地下水位有不同程度回升,部分漏斗平復,海(咸)水入侵勢頭得到減緩,入侵面積略有退縮。2002年為特枯年,部分地區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入侵面積又有所擴大。目前青島市海(咸)水入侵主要發生在大沽河下游、白沙河-城陽河下游、洋河下游、黃島辛安、平度新河-灰埠一帶,2002年6月各地入侵面積見表1。
表1 2002年6月青島市海(咸)水入侵現狀分布面積
2.2.2 水質污染
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城鎮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加大,農業的發展,使農葯、化肥的施用量也不斷加大,在污水處理技術、設施、有關法律尚不完善的時期,河流遭到了嚴重的污染,而受污染河水補給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質的污染。區內地下水水質超標的指標主要有
圖2 大沽河水源地受污染地下水主要陰離子組成餅圖
除工業廢水污染外農業污染更是不可忽視,地下水
3 地下水資源保護及環境地質問題的治理對策
針對地下水資源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關部門經過勘查、研究,提出並實施了相應的治理措施。
3.1 海水入侵的治理
3.1.1 地下截滲牆
為了保護大沽河水源地,增加大沽河水源地的可采資源量,經過1985~1986年的大沽河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質勘察和1990年大沽河地下水庫勘查工作,於1997~1998年由青島市政府投資興建了大沽河水源地小麻灣截滲牆工程,截滲牆全長14.2km,採用連續擺噴法,擺噴深度到達含水層底板,從而截斷了牆下游海(咸)水的倒灌,使海(咸)水的入侵現象得到遏制,為更好地發揮好大沽河水源地的供水能力提供了工程措施保障。2001年又開展了白沙河下游興建地下截滲牆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3.1.2 河道下游修建橡膠滾水壩
白沙河-城陽河下游水源地在發生海水入侵的20世紀80年代,即開展了海水入侵的專項水文地質調查工作,其後在白沙河河道興建了多處橡膠滾水壩,攔蓄河水,增加地下水補給量,並且相應調減地下水開采量,使地下水降落漏斗逐漸縮小,有效減緩了海水入侵的速度。另外大沽河、王戈庄河、洋河等河道上均修建有攔蓄河水的橡膠滾水壩,起到了對地下水的人工補源作用。
3.1.3 河道下游修建(防潮溯河倒灌)攔水閘
當風暴潮、大潮到來時,在河口未有阻水構築物的情況下,海水會順河上溯,並補給地下水,這也是造成海水入侵的另一原因,在海水順河上溯嚴重的河口,選擇適當位置興建了攔水閘,既可阻擋海水,又可攔蓄淡水,增加地下淡水的補給量,對防止海水入侵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應禁止河床挖砂,以免降低河床,導致海水上溯距離加大,防止覆蓋層破壞而加大海水入滲速度。
3.2 地下水污染的治理
3.2.1 通過立法手段建立水源地保護區
青島市通過立法手段,頒布實施了《青島市生活飲用水源環境保護條例》,條例規定已劃定和公布的生活用水水源地受到法律的保護,並且明確禁止了排放、堆放、建設等有關的七種行為;首次公布的地下水源保護區有11處,分別有大沽河、即墨武旗埠、即墨東關、即墨東障、即墨馬山、平度雲山丈嶺、膠州店子河、膠南巨洋河、城陽白沙河、膠州北關玄武岩區,保護區設有明確的地理界線和標志,使保護水源有了法律依據,對保護地下水源起到積極的作用。
3.2.2 污染源治理
自1998年開始,青島市通過制訂相關法規,重點對大沽河流域進行了污染源治理,對河道兩岸27家重點廢水超標排放企業進行限期治理,並對16家企業進行了關停並轉,取締小型采選礦點540個,目前,已建立日處理污水能力5×104m3/d的污水處理廠6座,在上述措施的治理下,大沽河、白沙河等河流水質有了明顯好轉,地下水污染程度減輕,但距根治污染、恢復地下水質尚有很大的距離。
4 不同水質的地下水資源應用於不同的產業或領域
4.1 海水入侵區地下鹹水資源開發用於水產養殖
青島市具有730 km的海岸線,海產品豐富,海洋水產養殖業發達,以往海洋水產養殖業主要利用海水,但海水隨不同季節水溫有較大的變化,水溫對海產養殖特別是海產育苗有較大的影響,水溫過低需要用鍋爐加溫,增大了建設投資與運行成本。在海岸線附近,均分布有寬度不等的原生或由人為因素誘發的海水入侵(鹹水)帶,近年來,海產養殖業開始打井開采近海岸線的地下鹹水進行海產養殖,其恆定的水溫、良好的水質比直接利用海水具有明顯的優越性,這一技術得到了迅速的推廣應用。
4.2 城鎮或工業區內地下水資源開發用於地溫空調
青島市為了減少空氣污染,取締單位自備取暖鍋爐,推廣應用地溫空調,採用淺層地下水作為熱能水源,該區淺層地下水水溫14℃左右,為長期穩定地利用,建設地溫空調需施工2口水井,其中一口用於抽水,另一口用於注水,抽出的地下水經空調設備進行熱能轉換後,排出水的溫度在7℃左右,並通過注水井回灌到含水層中,兩口井保留一定間距,以使回灌到含水層中的較低溫度的水能夠充分吸收地溫,再升溫到14℃左右,達到循環利用的目的。
5 弱含水層增大單井出水量取水技術方法
青島市除小范圍的河谷、山前沖洪積平原區、大理岩岩溶富水區和玄武岩孔洞裂隙水富水區以外,大部分地區含水層或含水構造導水性差,普通井型很難取得滿意的單井涌水量,這些地區雖然有較充足的補給資源,但受取水技術的限制,地下水資源開采利用程度低,在此類地區內有兩種取水技術方法較成功地實現了增大單井出水量的目的,並且其建井成本較低,值得推廣應用。
5.1 大口井開采基岩裂隙水
青島市境內的大口井直徑一般5~50m,井深一般10~15m,單井涌水量一般500~2000m3/d,主要在花崗岩、變質岩等裂隙水分布區內,成井方法一般為人工或機械露天開挖,然後進行石砌護壁;主要應用於農田灌溉,少量大口井也用於城鎮集中供水,膠南市水廠在山前坡洪積平原區成功施工了一口直徑50m大口井,用於城鎮生活集中供水,日供水量2000~5000m3/d。大口井增大出數量的水文地質原理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大大增加了過水斷面面積,從而增大了含水層流入井內的水量。大口井的主要優點是:能夠在弱含水層內取出較多的地下水,提高單井用水量,便於開采與管理。主要缺點是:①水量隨季節變化較大,特枯年水量減少;②由於井的口徑較大,灰塵或其他雜物易隨風落入井內而影響水質。改進方向:通過在井內回填砂礫石,製造人工含水層,在井底部埋設水平集水管,直接在集水管內抽取地下水。這樣可達到兩個目的:①易於管理,保障水質;②少佔耕地,保護自然景觀。
5.2 小徑井群開采弱含水層孔隙水
小徑井群取水方法是將多個小口徑的井,通過一根連接水管(水平集水管)將其並聯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的出水口,採用真空對口抽水泵開采地下水。小口徑井的直徑一般為5~8cm,成井深度一般10~15m,水平間距一般不小於2m,小口徑井的個數一般3~6個,視含水層導水性、擬開採的單井水量而定。該井型在平度市東北部山前、山間坡洪積平原地帶農田灌溉應用較多,取得了較好的取水效果。
6 結語
青島市地下水資源的開發經過了從無序到有序的歷程,同時也經歷了產生環境地質問題到治理環境地質問題、對地下水資源保護不夠重視到立法保護的過程,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但對區內水文地質環境的恢復治理、達到地下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目標仍然任重道遠。本文介紹的地下水資源的應用途徑及取水技術方法,旨在行內能夠繼續對地下水資源的應用途徑及弱含水層取水技術方面進行探討,更好、更廣泛地開發利用地下水這一可再生資源,為經濟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郭秀岩,袁西龍.1999.黃河三角洲地區小徑井群聯合取水方法的應用研究.水文地質工程地質,(5):19~23.
徐軍祥,康鳳新.2001.山東省地下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張永波等.2001.水工環研究的現狀與趨勢.北京:地質出版社.
『肆』 白沙河兩岸陰濕處有何植物
2000年至2004年,城陽區水務局會同夏庄街道分四期對白沙河4.7公里河道進行了治理,建砌石攔河壩6座,完成工程量116.87萬立方米;2007年,城陽區水務局實施了白沙河鐵路橋橡膠壩工程,在白沙河鐵路橋上游100米處,新建枕式橡膠壩1座,配套大口井及充排水泵房各一座,完成工程量7.41萬立方米,增加蓄水45萬立方米,並且按50年一遇防洪標准實施了白沙河下游綜合治理一期工程,完成了雙元路橡膠壩下游右岸1.533公里堤防的培厚砌護,完成工程量20.2萬立方米;2008年,城陽區政府實施了白沙河下游綜合治理二期工程,完成了2688米河道清淤拓寬、堤防砌護、1座攔水橡膠壩、1座排澇站、1座排水閘、10座穿堤建築物,完成工程量148萬立方米……
據不完全統計,從1996年至2012年,市、區兩級政府共投資2.23億元進行治理,治理河道16.188公里,建砌石攔河壩8座,橡膠壩6座,排水閘2座,增加蓄水478萬立方米,完成工程量465萬立方米。通過對河道進行疏浚、拓寬、扶堤、砌護等,使白沙河整體環境面貌和防洪安全有了較大改善。
『伍』 自然保護區內可以開展城市建設嗎
自然保護區要利於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不能
『陸』 流亭鎮的鎮村建設
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惟有小白幹路通過流亭,也是進出流亭的惟一公路。鎮與村、村與村之間,均是狹窄的鄉間土路,交通十分不便。域內白沙河缺少治理,河床甚低,河面較窄,兩岸土坡,河內雜草叢生,屬季節河道。村容村貌、居住條件仍較落後。街道狹窄,路面高低不平,雨季泥濘。1985年,域內建起全國最大的流亭立交橋之後, 308國道、雙元路、青銀高速公路、濟青高速公路、青煙路、女姑口跨海大橋相繼建成通車。1995~1998年,該鎮對重點區域、路域建設和河道治理進行了全面規劃。2000年根據「農村城市化」的要求,聘請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和上海同濟大學等單位,在原規劃的基礎上,全面編制完成了鎮域規劃和村莊詳細規劃。把全鎮劃分為「鎮駐地中心區、流亭立交橋周邊區、空港區、工業園區和女姑山海洋產業區」等五大園區,確立了建設青島市北部生態城市門景、構築城區復合中心的戰略定位。1995年,按規劃分年度對重點路域、河道、園區、住宅區和環境景觀等實施了綜合整治和建設。2000年,全鎮累計投資7672萬元,用於濱河路、南流路、趙紅路、銀河路等公路和重點區域及景觀建設改造。其中,修築鎮級瀝青公路8條,總長16.33公里,面積235968平方米。各村總投資8000萬元,對主要街道進行了改造、拓寬和修築,總長81公里。實現了鎮與村、村與村之間柏油路相通。2000年域內公路密度達到2.98公里/平方公里。對域內南流路、趙紅路、濱河路等3條鎮級公路實施了亮化工程,總長5.5公里,共安裝路燈250盞,總投資達189.6萬元。各村主要街道全部實現亮化。1995~1999年, 投資2720萬元, 對白沙河流亭域內進行了四期綜合整治。其中投資1920萬元, 清河床挖泥沙32.4萬立方米,護坡13.1公里,面積10.48萬平方米;投資800萬元, 在域內白沙河下游新建枕式橡膠壩一座,總長297米,完成工程量6.5萬立方米。1998年開始按規劃對舊村進行改造和村莊整合。總投資1.82億元,共建居民住宅樓103幢,建築面積32.7萬平方米。建苗圃6個、花卉園2個。綠林80畝,植樹11 00株。綠帶10條,長18公里。綠地58塊,150畝。栽道路行道樹15000株,鋪草坪10萬平方米。建村級公園一處,綠地45畝。2000年流亭鎮分別被評為青島市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先進單位和村鎮建設先進單位。
『柒』 成都有哪些河流
1、府河,與南河於合江亭合為府南河,府河是在都江堰市崇義鎮從檢江分流出來的一條支流,原名郫江,繞成都北門,然後東下與南河匯合。
2、白沙河,成都市白沙河是岷江上游左岸的一級支流,因其下遊河沙泛白而得名。其全部流域都位於成都都江堰市境內。白沙河年均徑流量15.8立方米/秒,水能資源豐富,徑流年際變化較穩定,水質也較為清澈,是成都市的重要水源之一。
3、南河是李冰修都江堰時從岷江幹流上分流出來的一條支流,先為走馬河,至郫縣稱清水河,至成都西郊稱南河,繞成都西、南,向東流去。
4、沱江,長江上游支流。位於中國四川省中部。發源於川西北九頂山南麓,綿竹市斷岩頭大黑灣。南流到金堂縣趙鎮接納沱江支流——毗河、清白江、湔江及石亭江等四條上游支流後,穿龍泉山金堂峽,經簡陽市、資陽市、資中縣、內江市、自貢市、富順縣等至瀘州市匯入長江。
5、岷江,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歷史上,岷江曾被認為是長江正源,明代徐霞客通過實地踏查得出:金沙江一支才是長江正源。岷江傳統上以發源於四川松潘縣岷山南麓的一支為岷江正源,但實際上,其西支大渡河從河源學上才是正源。
(7)白沙河治理擴展閱讀:
成都水資源:
成都市有岷江、沱江等12條幹流及幾十條支流,河流縱橫,溝渠交錯,河網密度高達1.22千米/平方千米;加上馳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庫、塘、堰、渠星羅棋布。2004年有效灌溉面積達34.5萬公頃; 全市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61.5萬千瓦。
成都地處岷江流域中游,河水主要由大氣降水、地下潛流和融雪組成,在流入成都平原之前,河道主要在高山峽谷之間,受人為污染極小,因而水質格外優良,絕大部分指標都符合國家地面水二級標準的要求。
參考資料:
網路--成都
『捌』 武江的河道整治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趙倫城興建時,修建了高丈二、長二里的護城河堤,上至水頭廟,下達河南水。漢靈帝時(168-188),桂陽太守周昕,對武水的九瀧十八灘進行清障整治。梁天監十七年(518),修建了三星坪護城河堤。明洪武二年(1369),修建了由西門口至龜峰寺的護城河堤,長2里,高1.5丈。
清代及民國時期,陸續修建了青龍街至船廠的河堤,同時還組織船民,每年對坪石至桂頭一段河道炸礁清障。武江支流中的白沙水、靈江水、盧溪水、黃岑水、泐溪水等11條可行船的河流,則由各區、鄉組織勞力清障和壘砌護村堤。由於砌築河堤的建築材料,都是採用石塊、石灰、粘士等物,所以,一遇洪水,河堤常常被沖垮。
20世紀80年代前,樂昌以下可通10-15噸木船,是粵北木材放運的主要河道。
1953年,樂昌縣水上運輸社對武江進行治理,清障炸礁。同時對護城河堤低矮、崩缺段加固維修。1954年,國家投資,船民動手,對九瀧十八灘進行了全面治理。1955年,重點整治武江上游及廊田水,先後發動船民5000多人,進行疏潑整治,共清除沙石3800多立方米。1958年,對武江及其7條支流進行整治,炸除礁石1000多立方米,扒沙7400立方米。1963年,縣政府成立河道整治領導小組,制定十年河流整治規劃。1974年後,貫徹中央關於「山、水、田、林、路綜合整治」的精神,全縣開展整治河道的群眾運動,結合農田基本建設,進行對廊田河、北鄉河、九峰河、田頭河、白沙河、前溪河等11條武水支流,分段整治,裁彎取直,降低河床,加固護砌河堤。其餘的小河流則由各大隊、生產隊自行組織群眾治理。
1950年至1987年,共修築河堤27.5公里,其中石堤11公里,捍衛耕地面積7400畝,防禦能力達20%。 武水幹流自西向東穿越臨武城區,沙市河、曾家嶺水、李子山水先後於城區匯入武水。由於武水河道本身呈牛軛狀彎曲,加之部分居民、單位防洪意識淡薄,向河中傾倒生活、建築垃圾,使河床不斷淤積抬高。一些單位和個人步步為營,占河建房,使河道變窄,過洪能力明顯下降。1994年「6·16」特大洪災,城區平均積水1米多深。武水河沿岸大量房屋倒塌,沖毀農田1.6萬畝,淹沒耕地1.8萬畝,造成縣城直接經濟損失1172萬元。
1995年,臨武縣武水河防洪工程正式啟動。1995年至1999年,縣財政連續5年投入資金500萬元,完成西城至文昌橋沿河兩岸防洪堤2.5千米,疏浚河道1.5千米。2002至2005年,縣水務局多次向國家水利部及省市爭取支持,先後爭取上級下撥專項資金近1000萬元(含長河水庫除險加固),加上縣財政配套資金1000餘萬元,確保了武水河治理工程的順利進行。1995~2005年底,累計完成河道疏浚4.5千米,防洪堤護砌6.5千米,河堤麻石護欄3200米(其中風光帶高標准護欄350米)。完成主要工程量:土石方開挖10.5萬立方米,漿砌石6.5萬立方米,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0.33萬立方米,土方填築1.62萬立方米,河道清淤21.6萬立方米。按照設計要求,堤型為圬工重力(指壩基寬大的堤壩)防洪堤,堤距為26~50米(西城至武水橋堤距26~28米,武水橋至沙市河口堤距35米,沙市河口至以下堤距50米),工程級別為四級。2005年底Ⅰ、Ⅱ、Ⅲ防護圈已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