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環境治理案例

環境治理案例

發布時間: 2020-11-21 13:51:53

Ⅰ 改革開放以來治理環境的事例

因為和專業相關,我選擇環境領域,看看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得失。如上題所述,這
三十年的改革是一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過程,這個過程在私人領域非常成功,
極大地增加了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人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是在環境這個公共領域,
卻積累了很多問題,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至今為止沒有改變。

1 中國三十年的環境變化情況
選取對生活影響最大的水質量、大氣質量,比較直觀地表現中國三十年環境變化。
1.1水質量。根據2006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全國地表水總體水質屬中度污染,七大水系中
超過一半劣於三類水(不能作為飲用水源),松花江、黃河、淮河為中度污染,遼河、
海河為重度污染。2006年,27個國控重點湖(庫)中,沒有I類水質湖泊,滿足Ⅱ類水質
的湖(庫)只有千島湖、丹江口水庫這兩個,Ⅴ類、劣Ⅴ類水質的湖(庫)18個,佔67%

飲水不安全。全國113個重點環保城市的222個飲用水地表水源的平均水質達標率僅
為72%,不少地區的水源地呈縮減趨勢,有的城市沒有備用水源,有3億多農村人口的飲
用水存在安全問題。 一些地區甚至出現「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現象。
地下水的水質逐年惡化,淺層地下水由於工業排放和生活污染,以及不適當的開采利用
,超過一半城市的地下水污染嚴重。在華北、西北、華東地區,由於超采地下水,水位
逐年下降,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達到上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
重大污染事故屢屢進入公眾視野,04年四川沱江污染,05年松花江重大水環境污染,廣
州北江鎘污染,06年廣西欽州水污染……造成的直接損失都以億計,間接損失更是難以
計算。
有一則民謠形象地描述了一些地區水質污染的演變:上世紀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
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90年代不洗馬桶蓋。

1.2大氣質量。最近奧運會臨近,有一條消息很吸引眼球:澳大利亞田徑隊運動員由於「
北京的大氣污染情況嚴重」而不參加北京的奧運會開幕式,只在比賽期間才到北京參賽
。「運動員最多能在北京待五六天,如果超過五六天將不可避免地給運動員的呼吸系統
帶來問題」(《悉尼先驅晨報》,08年6月17日)。
在中國,肺癌的發病率,在過去30年上升了465%,佔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的22.7%,代替肝
癌成為我國惡性腫瘤首位死亡原因(08年4月29日,衛生部第三次全國居民死亡原因抽樣
調查結果)肺癌發病率的大大增加,一方面和吸煙等習慣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城市空氣
污染情況密切相關。
工業帶來的廢氣逐年增加,下圖是1999年以來工業廢氣的增加量(統計局網站目前只有1
999年以來的數據),觸目驚心。

空氣污染和能源消耗密切相關,下圖是30年能源消耗變化趨勢,3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
量提高到1978年的5倍(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而且其中煤炭增加量更大,燃燒造成
的污染比石油、天然氣更加嚴重。
其他環境問題還有:酸雨、城市垃圾、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和生物多樣性喪失
、礦產開發帶來的生態破壞、海洋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等。由於環境污染和破壞引發
的沖突也逐年增加,從1995年的年均不到6萬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60萬人次,增加了10倍

篇幅有限,這些問題不再展開陳述。單從環境質量角度來看,中國人民面臨不斷惡化的
環境,付出的代價是非常巨大的。根據世界銀行和中國政府2007年的一份合作研究報告
《中國環境污染損失》(Cost of Pollution in China – Economic Estimates of
Physical Damages),室外空氣和水污染對於中國經濟造成的健康和非健康損失的總和
就有每年約10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GDP的5.8%.

2 環境領域問題成因分析

2.1環境問題的經濟學分析
我對經濟學的理解簡單說是這樣幾句話:資源是稀缺的(預算約束),人是理性的(追
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各不相同的(偏好曲線不同),競爭是有益的(降低成本,促進
技術進步),信息也是有益的(降低交易成本),制度是重要的(形成穩定的預期,懲
罰不守信用者)。
環境問題之所以成為環境問題,經濟驅動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較為普遍的、長期存在
的環境損害其實都有經濟制度上的原因(當然也有法律、道德等因素,但經濟驅動力是
最為強大和持久的)。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環境問題,可以發現環境問題有這樣幾個特性

一、環境具有公共物品屬性,即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或者排他的成本非常高),比如
大氣和水資源,森林的生態服務價值等等。環境物品當然是有價值的,包括使用價值、
美學價值、生命支持系統的價值等等,但是這種公共物品屬性決定了環境價值很難形成
可交易的市場,往往形成了很強的外部性,無法內部化,人們對環境的真實需求無法通
過市場來體現或者顯現出來。更進一步,因為沒有市場,人們沒有交易的鍛煉,對於環
境的定價更是無所適從。
在環境基礎設施的提供上,還明顯地體現為區域性和壟斷性。比如一個地區給排水、電
力、公共交通供應,自然保護區開放和維護等,都表現得比較明顯。
解決方法,一是更加深入地使用市場化工具,盡可能地將外部性內部化,通過公權力的
強力干預來引入多元的交易主體,形成市場(比如排污權交易市場);二是通過民主制
度的建設,對自然壟斷的環境物品提供進行監督監管,體現人們的環境需求。但這些都
需要很多條件支持,尤其是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執行力。
二、環境問題具有累積性和閾值。環境污染從積累到成為環境問題有一個過程,短的可
能幾小時,幾天,長的可以達到數十年(比如臭氧層空洞),甚至上百年(比如核廢料
);同時環境問題的爆發是有一個閾值的,污染在達到這個閾值之前不一定有明顯的顯
示,但一旦達到閾值就可能突然爆發形成環境問題,比如太湖的富營養化程度和藍藻爆
發之間的關系。
由於這種屬性,環境問題特別難以查找「肇事者」,因為這個「肇事者」很可能是多個
機構或個人的共同行為,甚至於已經不存在了,區分和追索責任非常困難,信息的不充
分性也造成監管的困難。一些國家對於環境問題賦予了受害者歷史求償權,能夠對於歷
史遺留的問題進行追索,給予大公司很大壓力,也促進了大公司重視環境問題。在我國
目前還沒有創立這種制度。
三、環境問題具有科學上的不確定性。人類對於自然的認識在不斷進步,但是仍然有很
大的空白。比如,1970年代以前,人們對於臭氧層空洞的形成機理還完全不了解,認為
氟利昂等氟氯烴是很安全方便的製冷劑;再比如,對於全球變暖的趨勢,現在人類科學
家基本達成了一致意見(IPCC氣候變化研究),但是對於人類活動對於全球變暖的貢獻
程度和地球生態系統對於氣候變暖的反饋程度,現在還眾說紛紜,無法達成一致意見。
沒有確定的依據,就難以進行決策。發達國家對於有些不確定的環境影響採取謹慎原則
(precautionary principle),盡量避免可能發生的環境影響,但在我國這方面還比較
薄弱。
總的來說,環境問題是一類很特殊的經濟問題,理性人假設、充分競爭、充分信息等經
濟學假設都很難在現實中更加難以體現,所以對於世界各國來說,破解環境問題都具有
相當的難度,在我國更是如此。

2.2我國環境問題形成的幾個重要原因。
以上分析了環境問題的一般性、普遍性的規律,但是結合我國的國情,環境問題更加嚴
峻。大致有這樣幾個因素:
一、巨大的人口壓力。中國在1949年之後的短短半個多世紀中,發生了人口增長方式的
歷史性轉變:由傳統社會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增率過渡到20世紀60-80年代的高
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增率,再轉變到快速工業化時期(90年代後)的低出生率、低
死亡率和低自增率。尤其是建國初期,在生活水平的逐漸改善中,"多子多福"的傳統生
育觀使得人口在擺脫了戰亂、疾病、動盪、貧窮等抑制因素後迅速增長。
從50年代中期,國家開始意識到人口壓力,因此開始了「服務性的計劃生育」,以鼓勵
宣傳為主,從60-70年代才開始逐漸強硬起來,正式從80年代初實行部分地區(主要是
城市)獨生子女政策
盡管實施了嚴厲的計劃生育政策,2005年1月6日,中國人口總數也達到13億,人口對生
態環境的壓力以各種形式顯現出來。為了生產足夠的糧食,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農葯
,飼養大量牲畜,人們生活需要使用能源,在21世紀中葉建設成為中等發達國家的宏偉
目標下,人均物質消費水平也會不斷提高,對環境的壓力會持續不斷地增加。

二、消費品快速發展階段的影響。
從經濟發展階段來說,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認為經濟發展有六個階段:(1)傳統社會階
段;(2)起飛醞釀階段;(3)起飛階段;(4)成熟階段;(5)大眾化高度消費階段
;(6)追求生活質量階段。 他的理論並不完善,但是提供了一種視角,就是:經濟發
展的不同階段,人們的需求是不同的。在經濟發展的初期,人們追求基本的營養,基本
的醫療、教育等;之後這些物品的邊際效益遞減,開始追求消費品數量的增長,尤其是
家電、住房、汽車;當這個社會普遍擁有這些物品之後,才進入追求生活質量的階段,
追求個人價值,金融、文化娛樂、旅遊、醫葯等服務性行業進一步發展。對環境質量的
需求基本也屬於這一階段。
回顧改革開放的歷史,可以看到,追求財富是中國人改革開放之後的最大心聲之一。打
開國門,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點燃了中國人追逐財富的熱情,甚至於
給國際上留下了中國人「能吃苦,能賺錢什麼都干」的印象。加上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
的改革,提供了無數機會,消費品行業快速發展,人們的購買力不斷增強,對於大眾消
費品的需求增加非常迅猛。以汽車為例,中國1999年的消費量只有100萬輛,而到了2007
年,我國汽車市場產銷量達830萬輛,總體增長率達16.3%。中國汽車消費量佔全球總消
費量的12%左右,僅次於美國佔世界第二位,且有可能在2015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汽車消費大國。 空調、電視年產銷量也都在數千萬量級。
考慮中國的城鄉二元(或加上流動人口,三元)結構,在城市和部分發達地區的農村中
,基本可以看做是進入了大眾化高度消費階段,並向追求生活質量階段轉移,而還有很
大一部分人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逐漸認同城市的生活方式,迅速進入大眾高度消費階段
的浪潮中。可以想像,短短三十年間,從傳統社會迅速進入大眾高度消費社會,而追求
環境質量的需求僅僅在部分較為發達的地區顯現,這個過程對於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是非常巨大的。

三、出口導向發展路徑的影響
我們在經濟改革過程中,選擇了一條出口導向型的發展道路。這在初期內需很低的時候
,是非常重要的,引入資本和技術,利用了閑置的勞動力資源,提高了經濟效率。這條
道路我們一直沿用至今,低成本和低匯率的優勢,以及中國人勤勞能吃苦的精神,將「
中國製造」的皮鞋、玩具、打火機、化工產品、五金、家電、機械,甚至汽車,打入全
世界的市場。
但是這條路徑對於中國自己的生態環境不吝一場災難。發達國家由於人們對環境的需求
和呼聲,環境門檻逐年提高,這些淘汰落後的產能轉移到中國;同時我們自己對於資源
要素的價格(能源,金屬非金屬礦產,土地)和人力資源的價格一直採取壓低的手段。
這些對於環境的影響都是負面的:由於價格壓低,鼓勵了高耗能、高污染、高資源消耗
的產業迅速發展(這些產業對於就業的貢獻還很小),等於說是透支了子孫後代的資源
,把將來可以用的資源在今天貨幣化、變現。我國鋼材、水泥、部分化工產品都成為世
界產量第一,而產量第一的背後,必然也是污染的第一。而人力資源價格的壓低導致工
人們難以對自己和下一代的人力資本進行投入,從而重復低端的勞動,與「以人為本」
的目標相當矛盾。
應該承認,中國處於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對於鋼材、水泥等的需求是很大的,這些產業
的發展有其合理性;但是仍然需要區分那些污染留在中國,上下游卻都在國外的產業,
對這些產業保持足夠的警惕性,因為這些產業的中國部分處於「微笑曲線」的最底端,
利潤稀少,環境污染卻相當巨大。

四、中國特色的鄉鎮企業
中國特色的鄉鎮企業在環境問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鄉鎮企業,最初叫社辦工業,由1959年2月毛澤東稱其為「社辦工業」而得名,1972年改
叫社隊企業,1984年改叫鄉鎮企業,1996年上升為正式的法律地位。從企業組織形式看
,它既有公司制,也有合夥制,更多的是個人獨資;從企業規模看,既有一些大型企業
,但大部分是中型和小型企業,是我國中小企業的主體。鄉鎮企業的綜合性可以概括為
多輪驅動、多軌運行、多元投資、多業並舉這「四多」。
從經濟學上分析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的變化可以發現,由於改革開放初期農業改革的
大大成功,極大地調動了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和生產效率,以至於1982-1984年就出現了賣
糧難的問題,農村富餘勞動力不斷增加。在城鄉二元結構的壓力下,農村勞動力難以進
城,中央為了解決富餘勞動力的問題,鼓勵農村「離土不離鄉」,舉辦鄉鎮企業。
應該說,鄉鎮企業在解決就業和經濟創新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在改革開放初期鄉鎮企業
利用短缺經濟迅速完成了資本快速積累,1987年鄉鎮企業產值就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1
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進一步鼓勵鄉鎮企業發展,到2001年,中國鄉鎮企業工業增加值超
過2萬億元,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47.8% ,鄉鎮企業的活力一方面形成了國企改革
的「參照系」,另一方面鄉鎮企業的巨大需求也養活了不少上游的國企們。
但是,鄉鎮企業的「小、散、亂」,技術水平低下的特點是農村面源污染的最重要的成
因之一,給環境管理帶來了極為巨大的困難:以水污染為例,鄉鎮企業大部分沒有污水
處理設施,直接排放到水體的污水80%沒有任何處理;小造紙、五金、水泥、印染、化工
、電鍍、制磚遍地開花;鄉鎮企業平均下來每家只有6個人,93%在農村的家中購置機器
就開工運行,工藝落後,能效低,污染高,每年造成的水污染就造成佔GDP4.5%-18%的代
價。
同時,另一方面,更為致命的是,鄉鎮企業在成立初期就和地方基層政權有著千絲萬縷
的緊密聯系,形成了利益共同體,環境監管法律對其幾乎不起作用,監管成本極高,逃
避處罰的動力極大,中國的近5萬名環境監管人員面對73萬個村莊中的2000餘萬家鄉鎮企
業,幾乎無法形成有效監管 。

五、對上負責的政治體制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分稅體制的影響
官員考評中的唯GDP論與對上負責制對環境問題有重要的影響。政府的目標很多,但是在
優先考慮經濟發展的目標激勵下,官員考評過分注重經濟增長和GDP指標,加之我國的對
上負責制,再有公心的官員也很難照顧底層民眾的呼聲和需求,涉及環境問題的決策過
程隱蔽不公開,民眾只有被動接受。
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在環境問題上也有重要的影響。分稅制改革後,「中央收走西瓜,
給地方留下芝麻」,上級政府與下級政府「分灶吃飯」,一般性轉移支付的不到位,使
得地方政府在日常支出上捉襟見肘,地方政府用45%左右的財政收入,支撐著75%左右的
支出責任,如公共教育、醫療,當然也包括環境保護 。這使得下級政府成為利益主體,
不惜一切招商引資,謀取財稅收入,逼迫生態比較脆弱或者不適合發展重化工業的地區
也紛紛上馬此類項目。廈門的px化工就是很明顯的例子,一旦上馬將占整個廈門市的GDP
的2/3,大大增加當地的財稅收入,促使當地政府不顧廈門旅遊城市的定位和居民的訴求
,做出這個決策,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六、法制觀念和執行的缺失
法制的缺失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如前所述,我國對於形成環境物品的交易市場、對環
境公共設施的監督監管、對環境損害的追溯求償、以及對涉及環境不確定性的公共決策
等法律規定上,都存在空白。
同時,我國憲法中對於居民的環境權,至今沒有明確的規定,同時憲法的地位也偏低,
並不能作為判例的直接依據。
在法律執行上,執法的精華力量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在基層,尤其是經濟
相對不發達地區,執法的力量極為薄弱,對於分散的鄉鎮企業污染、農村生活污染、農
業污染難以控制,甚至難以有足夠的人手進行統計。

3 結語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就環境領域來說,問題
非常嚴峻,而且趨勢是在惡化,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將會在不久的將來付出重大的代
價,環境問題一旦出現,治理需要很長時間和非常巨大的投入。在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應
該是正視我們所處的發展階段,改變增長觀念,將環境成本納入增長的代價,將環境成
本體現在發展過程中,理順中央和地方的環境責任,增加環境投入,建設完善環境法制
,並進一步進行公眾參與環境決策的公共改革。經濟改革取得了階段性的巨大成功,下
一步的重要任務恐怕應該是政治體制改革,尤其在環境這個公共領域更是如此。

Ⅱ 關於環保的事例

正面:

1、田桂榮從事環保工作。

她自費9萬余元,回收廢舊電池65噸1998年,當她得知廢舊電池對人類有強烈危害時,毅然決定自費回收廢舊電池。她用綠色條幅製作了3000面三角旗,寫上回收廢舊電池的地址以及電話:製作了600個透明的廢舊電池回收箱、5萬張環保倡議書,到市內各學校發放。

在《新鄉日報》上以個人名義發出了題為《不要再糟蹋地球了》的倡議書。從此,田桂榮憑著一個環保志願者質朴的情感和對環保前前所未有的關注,走街串巷,以每年2分錢的價格回收廢舊電池。她還組織了大量環保宣傳活動,利用地球日,環境日,節假日開展環保宣傳,並通過電視,報紙使更多的人認識到了廢舊電池的危害。

五年來,她個人投入9萬余元回收65噸廢舊電池,使近700萬平方米的土地免遭廢舊電池污染。二、積極開展多種環保宣傳實踐和環境教育活動田桂榮利用節假日在全省各地個人自費組織大規模的環保宣傳活動,僅在鄭州,新鄉就組織了「綠色申奧萬人簽名」,「生命之網愛環保」等大型活動38次,參與人數達26萬人。

同時,她還義務為大學生講授環保知識。幾年來,田桂榮曾到國內的110多所學校為30多萬學生宣傳環保知識,講解廢舊電池的危害性,直接受眾達360多萬人。每逢寒暑假,田桂榮自費組織環保志願者考察白色污染,河流污染,濕地保護等環保課題。

為了保護母親河,田桂榮率領30多名大學生多次冒酷暑,徒步150公里沿衛河,人民勝利渠,共產主義渠,沁河和黃河考察排污口,進行水源污染,水質分析,與排污企業的違法排污行為進行面對面的斗爭,並向上級環保部門遞交考察報告24份,為進一步保護母親河,凈化水質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

2、吳慶賢——基層老黨員吳慶賢的生態扶貧故事。

黎平縣雙江鎮四寨村,一個因樹而美的侗寨,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裡的風雨橋、鼓樓、學校、侗家民居,以及侗家人冬天取暖的木柴,皆取材於山。村頭古樹虯枝,溪水淙淙。村落四周古樹環繞,連綿的杉樹挺拔聳立,日日年年守護著這個侗寨。

飲水思源,四寨村的美麗,飽含「貴州造林王」、共產黨員吳慶賢的汗馬功勞。

從不惑之年棄商造林,到年逾古稀痴心不改,30多年光陰彈指一揮,吳慶賢風雨無阻地種樹護綠,在山上存了數千萬元綠色財富。盡管日子清貧,他卻不肯為自己輕易砍一棵樹。然而,當公益事業和侗家人建房需要用木材,他又毫不猶豫地捐獻和贈送。他用執著和堅守、無私和奉獻,感動著鄉親,把種樹護綠的事業做成奔向小康的支柱產業。

據統計,到2015年底,吳慶賢種植苗木500多萬株,累計造林55000畝,木材總方量達25萬方,經濟價值達2500萬元,並帶動鄉親們造林5萬多畝,使雙江鎮的森林覆蓋率從1984年的47%增長到現在的75%。吳慶賢因造林面積貴州第一、全國第二,被譽為「貴州造林王」,獲得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的「全國綠化獎章」,成為國家有關部門聯合評選出的「中國生態英雄」。

反面:

1、英國倫敦的煙霧事件 。

素有霧都之稱的英國倫敦,1952年12月5日—8日期間,又被濃霧籠罩。這期間許多人突然患呼吸系統疾病,一下住滿了倫敦的各家醫院。四天中,死亡人數較常年同期增加4000多人,死亡者以45歲以上最多,約是平時死亡人數的3倍,1歲以下的死亡較平時增加1倍。

事件發生的1周中,因支氣管炎、冠心病、肺結核、心臟衰竭的死亡人數分別是平時同類病死亡人數9。3倍、2。4倍、5。5倍、2。8倍,因肺炎、肺癌、流感等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的人數較平時均有成倍增長。事件後的兩個月里又有8000多人死亡。

人們就此事件分析認為,這於倫敦當時大量的耗煤有關。事件期間塵粒濃度最高達4。46毫克/米3,為平時的10倍,SO2濃度最高達平時的6倍,在濃霧的特定條件下,煙霧中的Fe2O3促使SO2氧化成SO3,從而形成H2SO4,並凝在微塵上,從而形成酸霧,成為這一事件的殺手。

2、日本四日市事件 。

四日市位於日本東部海灣。1955年這里相繼興建了十多家石油化工廠,化工廠終日排放的含SO2的氣體和粉塵,使昔日晴朗的天空變得污濁不堪。

1961年,呼吸系統疾病開始在這一帶發生,並迅速蔓延。據報道患者中慢性支氣管炎佔25%,哮喘病患者佔30%,肺氣腫等佔15%。1964年這里曾經有3天煙霧不散,哮喘病患者中不少人因此死去。1967年一些患者因不堪忍受折磨而自殺。1970年患者達500多人。

1972年全市哮喘病患者871人,死亡11人。據報道,事件期間四日市每年SO2和粉塵排放量達13萬噸之多,大氣中SO2濃度超過標准5—6倍,煙霧厚達500米,其中含有害的氣體和金屬粉塵,他們相互作用生成硫酸等物質,是造成哮喘病的主要原因。

3、日本水誤事件 。

在日本南部九州灣有一個叫水誤的小鎮,這里居住著4萬居民,以漁業為生。1939年開始,日本氮肥公司的合成醋酸廠開始生產氯乙烯,工廠的生產廢水一直排放入水誤灣。

該公司在生產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時,使用了含汞的催化劑,使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汞。這種汞在水體中,被水中的魚食用,在魚體內轉化成有毒的甲基汞。人食用魚後,汞在人體內聚集從而產生一種怪病:患者開始時,只是口齒不清,步履蹣跚,繼而面部痴呆,全身麻木,耳聾眼瞎,最後變成神經失常,直至躬身狂叫而死。

1972年據環境廳統計,水誤鎮共患水誤病180人,死亡50多人,就在新線縣阿赫野川亦發現100多水誤病患者,8人死亡。據報到,患者人數遠不止此,僅水誤鎮的受害居民,即達萬餘人。

Ⅲ 中國古代的環境治理的事例 知道的大俠請說一下 論文需要 謝謝了!!!

水利工程居多
鄭國渠
前 246 年(秦王政元年)秦王採納韓國人鄭國的建議,並由鄭專國主持興修的大屬型灌溉渠,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余里。涇河從陝西北部群山中沖出,流至禮泉就進入關中平 原。平原東西數百里,南北數十里。平原地形特點是西北略高,東南略低。鄭國渠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地形,在禮泉縣東北的谷口開始修乾渠,使乾渠沿北面山腳向東伸展,很自然地把乾渠分布在灌溉區最高地帶,不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積,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統,可灌田四萬余頃。鄭國渠開鑿以來,由於泥沙淤積,乾渠首部逐漸填高,水流不能入渠,歷代以來在谷口地方不斷改變河水入渠處,但谷口以下的乾渠渠道始終不變。
都江堰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Ⅳ 生態建設的例子 生態失敗的例子

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經典案例

作者 : 鞠美庭 2007年第十期
從20世紀70年代生態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國對生態城市的理論進行了不斷地探索和實踐。目前,美國、巴西、紐西蘭、澳大利亞、南非以及歐盟的一些國家都已經成功地進行了生態城市建設。這些生態城市,從土地利用模式、交通運輸方式、社區管理模式、城市空間綠化等方面,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生態城市建設提供了範例,研究這些生態城市的規劃和管理經驗,無疑會對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產生積極的指導意義。

巴西庫里蒂巴
巴西庫里蒂巴是南美國家巴西東南部的一個大城市,為巴西第7大城市,環境優美,在1990年被聯合國命名為「巴西生態之都」、「城市生態規劃樣板」。該市以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受到世界的贊譽,尤其是公共交通發展受到國際公共交通聯合會的推崇,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也給予庫里蒂巴極高的評價。該市的廢物回收和循環使用措施以及能源節約措施也分別得到聯合國環境署和國際節約能源機構的嘉獎。

美國伯克利
國際生態城市運動的創始人,美國生態學家理查德·雷吉斯特於1975年創建了「城市生態學研究會」,隨後他領導該組織在美國西海岸的伯克利開展了一系列的生態城市建設活動,在其影響下美國政府非常重視發展生態農業和建設生態工業園,這有力地促進了城市可持續發展,伯克利也因此被認為是全球「生態城市」建設的樣板。
根據理查德·雷吉斯的觀點,生態城市應該是三維的、一體化的復合模式,而不是平面的、隨意的。同生態系統一樣,城市應該是緊湊的,是為人類而設計的,而不是為汽車設計的,而且在建設生態城市中,應該大幅度減少對自然的「邊緣破壞」,從而防止城市蔓延,使城市回歸自然。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
「影子規劃」是在理查德·雷吉斯特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的。1992年他在阿德萊德參加第二次生態城市會議的時候,驚奇地發現澳大利亞政府的部長和內閣被稱為「影子部長」和「影子內閣」,於是提出了「影子規劃」的設想。「影子規劃」向我們展示了在具有非常清楚的城市生態規劃和發展框架情況下,應該如何創建生態城市。
阿德萊德就是「影子規劃」一個成功的實踐案例,它的時間跨度為300年,從1836年早期的歐洲移民來到澳大利亞,到2136年的生態城市建成,描述了300年來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地區的變化過程。整個「影子規劃」由六個板塊組成。

瑞典馬爾默
馬爾默是瑞典第三大城市,很早就是一個工業和貿易城市,但是由於受到了高科技產業的沖擊,舊有工業面臨關停並轉,使得整個馬爾默面臨城市轉型。基於馬爾默市政府和瑞典政府對「生態可持續發展和未來福利社會」的共同認識,他們希望通過改造,使馬爾默西部濱海地區成為世界領先的可持續發展地區。1996年,由馬爾默、瑞典、歐盟等有關公共和私營機構一起組織了一次歐洲建築博覽會,通過地區規劃、建築、社區管理等進行持續發展的超前嘗試,這個項目稱為B001,也被稱為「明日之城」,該項目2001年獲歐盟的「推廣可再生能源獎」。

日本北九州
日本北九州市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以減少垃圾、實現循環型社會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城市建設,提出了「從某種產業產生的廢棄物為別的產業所利用,地區整體的廢棄物排放為零」的生態城市建設構想,其具體規劃包括:環境產業的建設(建設包括家電、廢玻璃、廢塑料等回收再利用的綜合環境產業區)、環境新技術的開發(建設以開發環境新技術、並對所開發的技術進行實踐研究為主的研究中心)、社會綜合開發(建設以培養環境政策、環境技術方面的人才為中心的基礎研究及教育基地)。
市民積極參與,政府鼓勵引導,是北九州生態建設的經驗之一。為了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北九州開展了各種層次的宣傳活動,例如,政府組織開展的汽車「無空轉活動」,製作宣傳標志,控制汽車尾氣排放;家庭自發的「家庭記賬本」活動,將家庭生活費用與二氧化硫的削減聯系起來;開展了美化環境為主題的「清潔城市活動」等。

新加坡
一提到「花園城市」,人們最先反映在腦海中的就是新加坡。新加坡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矚目的「花園城市」,與人們對自然的關愛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追求天人合一的觀念是分不開的。「園林城市」和「花園城市」的本質應是「天人合一」,而非人為第一位,無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人類社會的繁榮發展應同自然界物種的繁衍進化協調進行,最終創造一個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城市。新加坡人深深地感到,城市化高度發達的新加坡留給自然的空間越來越少,因此更要珍視自然,讓他們的後代能夠看到真正的動植物活體而不僅僅是標本。
新加坡城市規劃中專門有一章「綠色和藍色規劃」,相當於我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該規劃為確保在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的條件下,新加坡仍擁有綠色和清潔的環境,充分利用水體和綠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質量。在規劃和建設中特別注意到建設更多的公園和開放空間;將各主要公園用綠色廊道相連;重視保護自然環境;充分利用海岸線並使島內的水系適合休閑的需求。在這個蓬勃發展的城市,是植物創造了涼爽的環境,弱化了鋼筋混凝構架和玻璃幕牆僵硬的線條,增加了城市的色彩,新加坡城市建設的目標就是讓人們在走出辦公室、家或學校時,感到自己身處於一個花園式的城市之中。

Ⅳ 科學技術對環境污染的治理,最好舉例子說明。

在造紙、電鍍、印染等行業用水及廢水處理中常常用到反滲透技術。
對內透過的物質具有選擇性容的薄膜成為半透膜。一般將只能透過溶劑而不能透過溶質的薄膜視為理想的半透膜。當把相同體積的稀溶液和濃液分別置於一容器的兩側,中間用半透膜阻隔,稀溶液中的溶劑將自然的穿過半透膜,向濃溶液側流動,濃溶液側的液面會比稀溶液的液面高出一定高度,形成一個壓力差,達到滲透平衡狀態,此種壓力差即為滲透壓。滲透壓的大小決定於濃液的種類,濃度和溫度與半透膜的性質無關。若在濃溶液側施加一個大於滲透壓的壓力時,濃溶液中的溶劑就會向稀溶液流動,即發生反滲透。

Ⅵ 分析魯爾區產業結構調整與環境治理「案例的圖文資料,回答(12分)魯爾區位於德國中西部,立足於區內的優越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便利的交通運輸豐富的水資源市場廣闊
② ABC
③植樹造林建立治污措施改組污染嚴重的企業
④調整工業結構調整工業布局發展第三產業拓展交通運輸

Ⅶ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會有嗎

創新企業第三方治理機制(五)培育企業污染治理新模式。在各級各類工業園區引入環境服務公司,對園區企業污染進行集中式、專業化治理,開展環境診斷、生態設計、清潔生產審核和技術改造等工作。認真總結推廣神木錦界等中省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經驗,合理構建企業間產業鏈,促進資源綜合利用,降低污染治理綜合成本。在電力、鋼鐵等行業和中小企業,鼓勵推行環境績效合同服務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六)探索實施限期第三方治理。在陝北能源化工基地、渭河和漢丹江流域及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的地區,選擇高污染、高環境風險行業,對因污染物超過排放標准或總量控制要求,被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制生產、停產整治且拒不自行治理污染的企業,列出企業清單向社會公布,督促相關企業在規定期限內委託環境服務公司進行污染治理。四、落實相關方責任機制(七)落實排污單位責任。鼓勵排污單位委託第三方治理企業開展污染治理工作,沒有能力實施污染治理的排污單位,須委託具有相應資質和能力的第三方治理企業治理污染。排污單位承擔污染治理的主體責任,按照相關合同協議約定履約排放污染物,污染物排放超出合同約定的,應依法承擔排放污染的相關行政和法律責任。排污單位應對第三方治理企業治理行為實施有效監督。(八)落實第三方治理企業責任。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業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標准以及排污單位委託要求,承擔合同約定范圍內的污染治理及達標排放等相關責任。在治理工作中,因第三方治理企業過失造成的違法排放導致環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企業應依法承擔相關責任,並對相關方依法、依約進行補償。排污單位實際排放情況與委託內容嚴重不符時,第三方治理企業應當進行督促和檢舉。

Ⅷ 人們有哪些保護自然環境的例子

不亂佔耕地、不焚燒秸桿、不吃田雞,保蛙護農、提倡觀鳥,反對關鳥、拒食野生動物。

1、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資源和條件。進入21世紀,人口不斷增多,耕地逐漸減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首先要確保耕地的數量和質量。

2、秸稈是成熟農作物莖葉(穗)部分的總稱。通常指小麥、水稻、玉米、薯類、油菜、棉花、甘蔗和其它農作物(通常為粗糧)在收獲籽實後的剩餘部分。

3、田雞又稱蛙、水雞、坐魚,包括普通青蛙、牛蛙等。因其肉質細嫩勝似雞肉,故而稱田雞。田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糖類、水分和少量脂肪,肉味鮮美,春天鮮、秋天香,是餐桌上的佳餚。

4、鳥類: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體均被羽,恆溫,卵生,胚胎外有羊膜。前肢成翼,有時退化。多營飛翔生活。心臟是2心房2心室。骨多空隙,內充氣體。呼吸器官除肺外,有輔助呼吸的氣囊。地球上的鳥類分為游禽、涉禽、攀禽、走禽、猛禽、鳴禽六大類。

5、野生動物,顧名思義,為野外環境生長繁殖的動物,一般而言,具有以下特徵:野外獨立生存,即不依靠外部因素(如人類力量)存活,此外還具有種群及排他性。

(8)環境治理案例擴展閱讀:

防止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化學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雜訊、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雜訊,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

Ⅸ 環境惡化典型例子5個,環境治理有明顯成果的例子5個

google,.sogo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