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治理
⑴ 簡述水體治理的常用方法與原理
媒體治理分為生物治理,化學治理和植物自然分解治理。
⑵ 如何治理污水簡略
治理污水可以集中收集廢水排放處理,堅決杜絕企業偷排污水,對違法企業嚴厲打擊並且重罰。
⑶ 水體治理由哪個部門管法律依據是什麼
治理水體是由環境保護部門管轄的,它執法依據是我國的環境保護法。
⑷ 水治理的方法有
(1)減少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廢水量。
(2)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進行區域性綜合治理
等等
⑸ 為什麼要治理水污染
水是生命之源泉,萬物之根本。是水孕育了生命,也正是因為有了水,人類居住的地球才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水不能枯竭,同時水也不允許污染,否則,人類和地球上所有的物種只有死路一條。誠然地球上有許許多多的水,有相互連通的四大洋,有陸地上縱橫交錯的大江大河,有星羅棋布的湖泊,有更多的好像人體毛細血管似的小河小溪,有南極的冰山大陸,還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所有這些構成了地球上宏大的水圈。據測算,在這龐大的水圈裡有大約13.86億立方千米的水儲量。但是,在如此巨大的水儲量里,能夠直接利用的水很少,能夠直接供人畜飲用的水就更少了。我國是一個貧水的國家,我們有96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面積,我們有佔世界總人口20%的人口,但我國可利用的水資源只佔世界的8%。就這8%的水資源在時空的分布上也很不均勻,南方富水,北方乾旱。在一般年景下,有許多省份大面積洪澇成災,江河橫溢,同時又有許多省區大面積乾旱少雨,土地龜裂,農作物絕收或大幅度減產。雨季汪洋一片,旱季河床乾涸,這種現象在我國許多地區已司空見慣。這就是在時間和地域上出現的水資源嚴重失衡的現狀。這種狀況給我國的水利建設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一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加高江河堤壩,防止洪澇災害;另一方面還得不惜一切代價打井汲水,保證生產和生活。地下水也是有限的,隨著工業和生活用水的不斷增加;井也越打越深,以致整座城市出現下沉的情況也時有報道。
一條大江、一條大河被污染之後,只要下決心治理,其實是可以達到目的的。比如截斷污染源,雨季幾次大水沖刷,水質就會立竿見影大有好轉。但是,如果我們的水圈被污染,治理起來可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了,更何況大氣污染也直接影響水污染的治理。例如1998年4月上旬相繼發生在北京和濟南的泥雨現象。大氣中含有多種污染物質,它們也會隨著降水回落到地面的水體中。
無論我們面臨的水污染形勢多麼嚴峻,治理起來多麼困難,我們也要下決心治理,因為不治理是沒有出路的。為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淮河兩岸1億多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哪怕是只為了讓淮河岸邊的人有水喝,淮河也不能這樣污穢不堪了。國務院提出要用「壯士斷腕」的精神來治理淮河的污染,以1998年1月1日零時為最後期限,讓淮河水初步變清,達到飲用水的最低標准。治理淮河的污染,必須徹底堵住淮河流域的污染源。中央和國務院斷然決定,具備污水治理的大型企業,必須讓工業廢水得到凈化後再排放;不具備污水治理能力的小企業在規定限期內堅決關掉,停止生產,或者轉產其他無污染或污染輕微的行業,這一重大舉措就是著名的治淮「零點行動」。一時間馬達轟鳴,喧鬧不止的淮河兩岸冷清了許多,那無以計數的排污口斷流了。零點行動過後不久,淮河這條不堪污染重負的大河,隨著狀如黑墨的臭水漸漸遠去,上游的來水逐漸變清了。零點行動指揮部里,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通過中央電視台宣布:根據淮河不同地段水環境監測站的報告,淮河水質明顯好轉,治理淮河水污染的第一戰役初戰告捷。
⑹ 污水治理有什麼意義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在不斷推進,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漸提高,而隨著城市的飛速發展,城市污水量也逐漸增加,
嚴重污染了城市環境,所以如何做好城市污水治理成為城市發展中迫切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本文主要對城市污水治理的方法進行了分析,正確的水處理方式是哪些。
近幾十年,我國實現了經濟飛越式發展,在很多行業都是國際領先水平。雖然我國有豐富的淡水資源,但非常大的人口基數導致人均佔有淡水量非常少,更關鍵的是大家對於節約用水沒有很強的意識,導致我國水資源短缺現象雪上加霜,嚴重影響約束了部分城市人民日常生活質量和城市發展。
此外,大量的污水排放沒有統一的規范管理,致使很多污水流入城市的眾多角落,使城市環境受到嚴重污染,破壞市容市貌。另外,做好治理城市環境工程污水的工作對環境的保護也有著很積極作用,同時對城市穩定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所以污水治理是必要的工作。
⑺ 河流的治理措施:
1、灘地的保留和利用
灘地是山溪性河道的特有產物。一般河道灘地較開闊,洪水期水流漫灘,利於行洪滯洪,應保留其功能,並充分開發利用。流經城區的河道,在維持灘地行洪功能的同時,利用灘地設置綠化地、公園、交通輔道和運動場所,開發其休閑、親水功能,成為市民娛樂、健身、遊玩的好地方。
整治中,順應河勢,因河制宜,保留河灘和彎道,恢復河道的天然形態,減少河床的坡降,降低洪水位,減少洪峰壓力,同時可降低防洪堤的高度。另外,彎曲的水流更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為各種牛物創造了適宜的生存環境。
2、採用生物固堤,減少堤防硬化
對於鄉村田間河道,除個別沖刷嚴重河岸需築堤護坡外,應盡量維持原有的自然面貌,保持天然狀態下的岸灘、江心洲、岸線等自然形態,維持河道兩岸的行洪灘地,保留原有的濕地生態環境,減少由於工程對自然面貌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在堤防建設中,可採用大塊鵝卵石堆砌、干砌塊石等護岸方式,使河岸趨於自然形態。個別受沖河岸堤防內側可採用種植水杉等根系為直根的樹種或草坪護坡等植物護堤措施。
3、生物群落多樣性恢復
恢復生物群落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其對象包括水生生物和陸生生物的恢復。按照河流生態系統整體恢復的理念確定生物群落恢復任務,難點在於如何選擇指示物種。具有操作性的方法是把重點恢復瀕危、珍稀和特有生物物種以及保護和恢復重要生物資源。此外,還應加強土著物種的保護,防止生物入侵。
4、河流污染治理
截污分流。截污是治理城市河流污染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過建設雨、污水管網,將原本直接排入城市河流的污水收集至城市污水處理廠或者人工濕地,經處理達標後再排放,從而削減了排入河流的污染物總量。截污分流法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城市河流水污染的問題,但實施難度較大,涉及到水利、市政、道路等多個部門,因此一般需要通過行政手段輔助。
(7)水治理擴展閱讀:
河道治理的重要性:
為充分發揮水利工程設施在國民經濟持續發展中的基礎作用,減少洪災損失,促進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實現,對農村河道進行整治已勢在必行。
通過河道整治使其城鎮、基礎設施等防洪標准有較大提高,區域內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防洪安全保障問題得到初步解決,為新農村建設、群眾安居樂業、社會繁榮穩定提供良好的基礎,促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共建人水和諧的社會環境。
為了實現江我國水系規劃總體目標,保障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盡快確定河網水系整治及防洪排澇規劃,全面提升片區河網水系面貌及防洪排澇能力,創建現代化的水利設施和管理體制,從而為加快推進我國的水系建設提供有力保障,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
⑻ 治理水資源
水資源治理就是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經濟、技術和教育等手段,對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進行調節的各種行為。在水資源日益短缺的今天,水資源治理的目的是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使其發揮最大的社會、環境、經濟效益。
1 我國農業水資源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 1 缺乏有效的治理機制,導致水資源短缺與水資源浪費共存
現行的水資源治理機制,是一種非高效利用水資源的機制,由此造成水資源短缺與水資源浪費共存尷尬局面。眾所周知,我國的農業水資源嚴重短缺,但與此形成明顯對照的是水資源浪費極其驚人。我國主要灌區的渠系利用系數只有0. 4~0. 6 ,即約有一半的水被浪費。例如,我國北方旱區水資源極其緊張,浪費卻相當嚴重,海河流域渠系利用系數約為0. 45 ,引黃灌區下游輸水損失達30 %~50 % ,河西走廊一些渠道,水量損失竟高達60 %~80 %。
1. 2 現行體制和政策難以形成有效的節水機制
現行的水資源治理體制存在的弊端,導致治理單位失去節水的積極性,如灌區沒有法律地位,缺乏經營治理自主權。灌區處於兩難境地,具有「事業單位,企業治理」的說法,實際上,作為事業單位,沒有人事部門下達的行政編制,財政部門不安排事業經費;同時又要求它實行企業辦法治理,它既沒有法律地位,又受多種限制,不能像企業那樣追求利潤。現行的政策不利於節水。目前的灌區收入主要依靠水費,在固定的價格條件下,水費的多寡取決於供水量的多少。一些灌區為了獲得較多的收益,甚至鼓勵多用水,有些灌區雖然節約了水,但被無償地調給其它部門,無利可圖,嚴重地影響了節水積極性,不利於節水機制的形成。
1. 3 過度超采,生態環境惡化
由於對地下水嚴重超采,導致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甚至惡化。如在井罐區出現大面積地下漏斗區,全國出現56 個漏斗區,總面積達8. 2 ×104km2 ,漏斗的出現,引起地面沉降或裂縫,甚至導致海水入侵。例如,全國已發現地面塌陷700 點多處,秦皇島市已經形成32. 4km2 的海水入侵區;黃河流域由於過量不合理使用,多年來不斷斷流,已經對相關地區產生重大生態環境影響。
1. 4 水利工程治理單位收不抵支,舉步維艱
由於水價太低,全國平均水費為運行成本的50 %左右,導致經營單位虧損嚴重,生存處於困境,甚至難以維持生存。
1. 5 水資源「農轉非」現象嚴重
「農轉非」是指農業水資源通過不同的途徑改作它用。我國水資源「農轉非」現象更加普遍,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趨勢更加明顯,制約農業的發展。1949 年我國農業用水量約為1001 ×108m3 ,佔全國總用水量1031 ×108m3的97. 1 % ,到1998 年,該比例下降到74. 65 % ,與此同時,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比例由2. 9 %上升到24. 6 %。
2 我國水資源治理未來將出現的趨勢
2. 1 由供水治理向需水治理轉變
傳統的水資源治理可以統稱為供水治理,其主要的特徵是根據工農業用水需求,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來實現水資源供需平衡,它為緩解甚至徹底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且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某些地區仍將發揮重要的作用。隨著水利工程不斷興建,工程難度愈來愈大,成本也不斷增加,而且隨著徑流開發加大,帶來了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水資源供需矛盾也不斷加劇,完全依靠增加工程解決水資源問題已經成為不可能,運用綜合手段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成為一種必然。供水治理的最大缺陷是忽略了用水者節水的可能性,它將水資源供需矛盾的解決寄託在水源供給上,其結果是水資源浪費的增加和低效。必須改變供水治理為需水治理。所謂的水資源需水治理就是綜合運用行政的、法律的和經濟的手段來規范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的人類行為,從而實現對有限水資源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它強調把水資源作為一種稀缺的經濟資源,對水資源的優化利用應著眼於現存的水資源供給,而不是自發的向新的供水能力投資以滿足未來的水的需求。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農業水資源供給量不可能增加,我們必須依靠現在的4000 ×108m3左右水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水治理是實現這一目標的要害所在。
2. 2 由單項治理向綜合治理轉變
水資源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眾多方面,如農業、水利、科技、氣象、城建、環保、宣傳、計劃和行政部門等等。在以往的水資源治理中,各個部門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缺乏系統地考慮問題,其最終的結果是有利則爭,無利則推,使水資源開發利用短期化,持續發展思想很難貫穿到實際工作中去。未來的水資源治理,是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治理水資源,是將水資源放在社會經濟環境等大環境中去開發利用,所以,其治理是綜合治理,如地上、地下、降水、污水、中水綜合治理等,並且與經濟結構、社會發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
對於農業而言,為了實現水資源的綜合治理,首先設立綜合協調機構,從組織上為部門的聯合創造條件,如國務院成立全國節水農業工作領導小組,宏觀指導全國節水農業工作開展;其次,制訂多部門參與的可行的節水農業規劃,節水農業發展必須有一個切實可行的節水農業發展規劃,並且將此規劃作為有關部門工作重要組成部分。為此,首先應該下大力氣完善規劃基礎工作,明確節水農業技術體系,制定科學的節水農業規劃,為多部門聯合提供實現的基礎。第三,充分重視發揮地方部門的聯合效益,地方是節水的真正主力,只有充分發揮地方各部門積極性,才能事半功倍。如山東桓台縣是老井灌區,縣委組織水利、農業、氣象、財務和宣傳部門參與,目前成為全國第一個節水噸糧縣。
2. 3 由行政區劃治理向流域治理轉變
按流域(地區、灌區) 統一開發利用和治理水資源,是我國水資源治理的一個方向,其最大的特點是打破單純的行政區劃治理,走向以流域為單元的綜合統一治理軌道。水資源按流域形成自然體系,只有按流域統一治理方可做到保護與合理配置相結合,使上下游依靠水資源的各經濟部門得到均衡發展。對於農業水資源而言,具體內容是以流域為單元,對地表水地下水聯合運用,優化調度,合理利用。灌區應以開發利用淺層地下水為基礎,以地表水作補充,以淺層水的地層空間作為調節大氣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地表水的地下水庫,以調控地下水埋深達到適宜動態為指標,最大限度地把天然降雨轉化為可持續利用的水資源,綜合治理旱澇鹽鹼,獲取最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2. 4 由計劃模式向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模式轉變
由於我們熟悉上的偏差和制度的制約,水資源治理一直是按照計劃經濟模式設計和運行,其結果是政府管得太多,市場作用沒有得到發揮。隨著市場經濟逐步建立,水資源治理機制必然向市場機制轉變,由於水資源市場的非凡性,決定了不可能完全由市場來調解水資源,所以,未來的水資源治理模式必然向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模式轉變。最近水利部部長在中國水利年會上作了「水權與水市場- 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經濟手段」的報告,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2. 5 用戶參與水資源治理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公眾參與水資源治理在未來水資源治理中佔有重要地位。農業用水效率,離不開用戶的參與,一切技術和措施最終通過用戶的實踐來實現,用戶是節水提高效率的主體,其行為和素質在某種程度上決定節水效率的提高,所以用戶參與水資源治理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在我國已經出現了用戶參與水資源治理模式,如江蘇、山東、安徽、河南和河北部分地區建立了農戶參與治理的一種新型的經濟自立灌排區。試區成立了由各級地方行政、水行政、節水專管單位負責人和用戶組成節水治理委員會,一切重大決策通過該委員會決定,或者成立用戶自己選舉具有法人地位的自我治理組織用水者協會,有關節水工作由灌區和協會共同協商解決,其效果比較明顯。
⑼ 淺談如何加強水環境污染的治理
1、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制定跨區域的水污染防治計劃
我國水資源分散,一條河流會橫跨多個省、市、縣等區域,任一區域的污染都會導致其下游區域的污染,這樣區域間的污水治理的缺位導致水污染的治理和管理難度加大,因此要建立和完善流域水環境管理,首先要實行流域的水資源環境規劃管理;其次要運用市場經濟手段,解決跨界水污染。進一步完善相關水環境管制的法製法規,對水資源進行統一的管理,並加大節水、環保方面的宣傳,加強水憂患意識和節水意識教育。
2、大力推進循環用水,開發新水源。
循環用水是根據不同的用水對象對水質不同要求,根據優質優用的原則,然後對其排水不經處理或適當處理。再用於水質要求低的用戶,通過增加水的使用次數減少新鮮水的使用量。從現階段來看,我國自來水價偏低,從市內河道里取水進入自來水廠進行凈化的自來水與從外省市經長途調來的水從價格上區別不大,人們對節約用水的意識淡薄。特別是我國北方城市的淡水資源更為匱乏,但國家為了保障人們生活穩定,政府有關部門每年向自來水費中投人大量的補貼,淡水資源的真正價值未能在水價中准確體現出來。物以稀為貴,只有徹底將自來水價格推向市場,才能體現出淡水資源的真正價值來,才能刺激消費者水的憂患意識和節約用水的實際行動。我國的工農業和生活用水的節約潛力不小,需要抓好節水工作,減少浪費,達到降低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用水量。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對於緩解山東華北地區嚴重缺水有重要作用。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凈化海水等可緩解日益緊張的用水壓力,但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時要充分考慮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3、調整產業結構,建立城市污水處理系統
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是有限的,合理的工業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自然能力,變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起到發展經濟,控制污染的作用。關、停、並、轉那些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價高的企業。也要對耗水大的農業結構進行調整,特別是乾旱、半乾旱地區要走節水農業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了控制水污染的發展,工業企業還必須積極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必須單獨處理或預處理。隨著工業布局、城市布局的調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網的建設與完善,可逐步實現城市污水的集中處理,使城市污水處理與工業永治理結合起來。
我國的水環境的持續惡化嚴重製約了經濟發展,實現合理的有效的水循環是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協調的有效途徑,是控制水污染、恢復良好水環境、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正確道路。
⑽ 如何治理中國水污染
1、減少耗水量:當前我國的水資源的利用,一方面感到水資源緊張,另一方面浪費又很嚴重。同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許多單位產品耗水量要高得多。耗水量大,不僅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而且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通過企業的技術改造,推行清潔生產,降低單位產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等,都是在實踐中被證明了是行之有效的。
2、建立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為了控制水污染的發展,工業企業還必須積極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排放必須單獨處理或預處理。隨著工業布局、城市布局的調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網的建設與完善,可逐步實現城市污水的集中處理,使城市污水處理與工業廢水治理結合起來。
3、產業結構調整: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是有限的,合理的工業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自然能力,變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起到發展經濟,控制污染的作用。關、停、並、轉那些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價高的企業。也要對耗水大的農業結構進行調整,特別是乾旱、半乾旱地區要減少水稻種植面積,走節水農業與可持續發展之路。
4、控制農業面源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包括農村生活源、農業面源、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的污染。要解決面源污染比工業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難度更大,需要通過綜合防治和開展生態農業示範工程等措施進行控制。
5、開發新水源:我國的工農業和生活用水的節約潛力不小,需要抓好節水工作,減少浪費,達到降低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用水量。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對於緩解山東華北地區嚴重缺水有重要作用。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凈化海水等可緩解日益緊張的用水壓力,但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時要充分考慮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6、加強水資源的規劃管理:水資源規劃是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工農業發展規劃的主要組成部分,應與其他規劃同時進行。 合理開發還必須根據水的供需狀況,實行定額用水,並將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資源統一開發利用,防止地表水源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切實做到合理開發、綜合利用、積極保護、科學管理。 利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作用,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化,促進污水管理及其資源化。為了有效地控制水污染,在管理上應從濃度管理逐步過渡到總量控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