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態治理
❶ 如何做好河道生態治理及環境修復工作
1 概述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河道的開發力度日益變大,對水資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關於河流管理的問題面臨著諸多的挑戰。人們在開發過程中,既要發揮河流發電、航運、水利、澆灌、旅遊等傳統功能,又要保證河流系統的生態平衡,保持自然環境和經濟效益相互平衡的目標要求,既要做到合理地利用河道資源,又要做到對河道資源的充分保護。以往的護坡工程由於要滿足人們的發展需求,更要兼顧工程的安全性能,所以常常採用硬質的不透水的結構材料作為設計主材料,這種方式對河道的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的重視力度遠遠不夠,所以河道的渠道化問題對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來說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由此可見,對河道治理和生態的修復是保證河道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基於以上觀點,文章以河道健康發展的觀念為基點,對河道的治理及生態修復問題進行了分析。
2 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
2.1 河道的現狀
最近幾年,我國在河道管理方面採取了很多措施,但是河道生態環境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嚴重的水體污染、水資源的緊缺、偶爾發生的洪澇災害等都嚴重影響著經濟的發展。雖然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成就的背後也存在著改變原來河流生態系統的問題。河水逐漸乾涸、日益被破壞的水生態環境、持續降低的河流功能、不斷加重的水污染就是其表現所在。由以上現象可以看出,為了社會的正常發展以及國際社會對環境保護問題的日益重視,河道的治理和水資源生態環境的修復工作已刻不容緩。
河道的自然環境的好壞對生態系統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自然的結構形態對自然界的生物孕育和成長都是有著十分有利的影響。由於河道自身具備自我修復的能力,過多的人力干預,如進行人為的河道改造和修復,反而可能起到不利的作用。所以過多的人為改造勢必會造成水質、河水流量等方面的改變,從而引起河道的生態平衡被打破,導致對河流依附性很強的生物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而被迫遷徙、死亡甚至滅絕。
在對河道進行治理的過程中,勢必會改變河道原本的形態,如經常應用於河道治理方面的河流截斷、挖深、束窄、加寬、彎曲、拉直等手段都會在一定程度上使河道的整體面積和硬化范圍縮小,同時造成河床的不透水體積增加,導致城市的供水不足,這會嚴重影響城市的自來水供應,導致居民生產生活用水不足。自然河道多為蜿蜒盤旋類型,可以起到儲蓄調洪的作用,減小洪水的沖擊力度,但是現代河道由於人為的改造,對河道進行了鋼筋水洗修築,導致河道水流流動性的嚴重減弱,水體不能進行自由交換,嚴重地增加了洪澇災害的發生率,同時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對城市的防洪防澇系統造成重大影響。
自然河流的周邊多伴有大量的植被,在對河道進行治理的過程中,勢必會對河道周圍的植被環境造成破壞,河流沿岸的自然風光也會大打折扣,這對以河流文化為主題的城市旅遊業有著毀滅性的打擊,同時也對城市的經濟造成不利影響,如果這一問題在治理過程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視,不能有效地控制河流周圍環境的保存率,將會造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城市的發展。
2.2 河道治理的原則
河道是水資源的重要載體。河道的治理要滿足生物多樣性的需求,為兩棲以及水生動植物提供有利的生存環境,這樣既保護了河道的水生態環境,又會對河流的自凈能力有利。從經濟、社會、生態、人文等多方面考慮河道的整體治理,不僅要滿足人類生存的條件,也要具備修復自然河道的功能。
2.2.1 平原河道治理原則。在平原河道的治理過程中,要做到既能達到河道體系的防護標准,又能保證河道的自然恢復能力不被破壞。因此,在治理過程中要根據正常行洪、岸坡穩定、材質自然、成本經濟、表面異質以及內外透水性等多原則進行治理,既能保證河流的自然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也能滿足人類的需求。這樣不僅對自然河道水流的流速、流量、環境外觀以及沖淤平衡的影響達到最小,也使得河流周圍動植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得到最大保護。
2.2.2 山區河道治理原則。治理山區河道,要對整個山區河道進行細致的勘察,做到對河流上下游以及整個流域之間相互關系的統籌把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綜合的治理,一定要做到遵循自然規律,充分發揮天然河道的功能。因此,在實際治理過程中,要保護水土資源,對流域內的水土採取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措施,盡量減少泥沙進入河流。同時,在河道治理過程中,在河道的上游修築一定的大壩,以阻擋泥沙的流入,在下游疏導河道,保持河道的暢通無阻。對河道周圍的生態平衡問題要嚴格遵循自然規律,盡量不要使河道的自然特性發生改變,以起到保護天然河道的作用。
2.3 污染源處理及水質改善
河道的水質改善措施是整個河流生態系統修復的重要環節,在進行水質改善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相關的制度,嚴格控制生產和生活污水進入河流,以此來保證河流水質改善的成功進行,保證取得良好的成效。
對水質污染嚴重的河道必須進行源頭治理,控制點、面源污染,通過清除河道淤泥,保持水面潔凈,對進入河流的污染物進行有效控制,採取雨污分流排水的方法,來達到減少河流污染的目的。要對各個河段進行實時的監測,嚴格控制必須排出的污水的流量。如有必要,要執行更為嚴格的排放標准,即對河流採取深度處理的措施。如可能排入有毒物質,且此物質易積累,則要採取果斷措施,防止有毒物質進入河道。在治理過程中,根據河道的自凈特點,制定合理的排污計劃,包括排污口位置和排污時間等內容,並按照現場的實際情況,對水體的環境容量進行合理利用,從而逐步改善河道水質。
2.4 河道生態修復的方法探究
為了保護河道的自然環境不被破壞,根據河道治理的原則,對河道生態環境的修復提出幾點可供參考的意見,以達到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的目的。對一些廢舊的攔河堰、攔河壩進行拆除處理,通過緩坡或者低坡的手段,使跌水得到改造,以此來控制河床的變化,達到使河道供水連續性得到恢復的目的;向河道內投入沙包或者大石,人為製造河流內部的溝壑和淺灘,使得河流的多向性流動得到恢復;對河水的流動空間進行改造,盡量增加其流動空間,從而使得河道的防洪防澇能力得到提升。
3 結語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是孕育人類文明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河流作為水的重要載體,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人類為了得到高速的發展而忽視了河道這一重要資源,對河道的生態環境造成了許多破壞,從而導致河道問題反過來制約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意識到對河道的治理和對河道生態環境修復的重要性,然而對河道的治理和生態修復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們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不斷深入探索更為有效的新措施,努力開創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齊頭並進、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❷ 黑臭河道生態治理,有什麼方法
治理方法:
城市河流作為城市的命脈,不僅有水體循環、水土保持、貯水調洪、水質涵養等功能,而且還能調節溫濕度、改善城市小氣候,健康的城市水體環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我國許多城市河流水質污染和生態退化問題十分突出,甚至出現了季節性和常年性水體黑臭現象。因此,解決城市河流的污染、恢復河流的生態和社會功能問題仍然是許多城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關鍵任務之一。以下為黑臭水體治理方法:
1.物理方法:
①引水換水 用「以清釋污」方法對污染水體進行稀釋,可以使水體黑臭關鍵性水質指標總磷和有機物污染指標、高錳酸鹽指數濃度等有所下降。但對於蓄水量較大的水域,補水量太小起不到凈化效果,而提高補水量又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浪費,費用高昂。所以「引水釋污」只是起到一個「治標不治本」暫緩效果,對於富營養化嚴重的湖泊,採用「引水釋污」不是一個長久之計。
②底泥疏浚 「清淤挖泥」可減少積存湖內的大量有機碳、氮、磷等營養物質,增大湖的蓄水量,是減少內源性污染、減輕水體黑臭的有效途徑和措施。但是大規模清淤,可能會破壞湖泊原有的生物種群結構和生境,削弱其自凈功能,對生態修復帶來負面影響。
2.曝氣復氧法:
曝氣復氧對消除水體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國內一些實驗室試驗及河流曝氣中試所證實。其原理是進入水體的溶解氧與黑臭物質(H2S,FeS等還原物質)之間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對於長期處於缺氧狀態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態系統恢復到正常狀態一般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水體曝氣復氧有助於加快這一過程。由於河道曝氣復氧具有效果好、投資與運行費用相對較低的特點,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法國及中等發達國家與地區如韓國、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經常採用的方法。對於污染情況嚴重,污染長期排入的水體需配合生物方法及生態措施,因此,可做為輔助生物—生態修復的方法之一。
❸ 河道整治的治理措施
1. 山溪性河道治理
(1)灘地的保留和利用
灘地是山溪性河道的特有產物。一般河道灘地較開闊,洪水期水流漫灘,利於行洪滯洪,應保留其功能,並充分開發利用。流經城區的河道,在維持灘地行洪功能的同時,利用灘地設置綠化地、公園、交通輔道和運動場所,開發其休閑、親水功能,成為市民娛樂、健身、遊玩的好地方。整治中,順應河勢,因河制宜,保留河灘和彎道,恢復河道的天然形態,減少河床的坡降,降低洪水位,減少洪峰壓力,同時可降低防洪堤的高度。另外,彎曲的水流更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為各種牛物創造了適宜的生存環境。
(2)復式 斷面的設計
山溪性河道一般河灘開闊,河道斷面設計可採用復式斷面形式。枯水期流量小,水流歸槽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許洪水漫灘,過水斷面大,洪水位低,一般不需修建高大的防洪堤。枯水期根據河灘的寬度和地形、地勢,結合當地實際充分開發河灘的功能:如灘地較寬闊,一般可開發高爾夫球場、足球場等大型或綜合運動場;河灘相對較窄的可修建小型野外活動場所、河濱公園或輔助道路等。河灘的合理開發利用,既能充分發揮河灘的功能,又不因圍灘而抬高洪水位,加重兩岸的防洪壓力。
(3)防沖不防淹的矮胖型堤壩設計
山溪性河流具有河床坡降陡、洪水暴漲暴落的特點,高水位歷時短,流量集中,流速大,對沿河堤壩、農田沖刷嚴重:通過規劃,採用防沖不防淹的矮胖堤型設 計,保護區下游堤段開口.還河流以空間,給洪水以出路,允許低頻率洪水漫壩過水,確保堤壩沖而不垮,農田沖而不毀。以防洪為主要功能的農村河道,堤防基礎沖刷嚴重,可採用松木樁基礎,投資省、整體性好、抗沖能力強,以提高堤防的整體性和穩定性。
(4)採用生物固堤,減少堤防硬化
對於鄉村田間河道,除個別沖刷嚴重河岸需築堤護坡外,應盡量維持原有的自然面貌,保持天然狀態下的岸灘、江心洲、岸線等自然形態,維持河道兩岸的行洪灘地,保留原有的濕地生態環境,減少由於工程對自然面貌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在堤防建設中,可採用大塊鵝卵石堆砌、干砌塊石等護岸方式,使河岸趨於自然形態。個別受沖河岸堤防內側可採用種植水杉等根系為直根的樹種或草坪護坡等植物護堤措施。
❹ 河道生態治理的概念
1、生態護坡的概念
生態護坡所涉及的范圍很廣泛 .目前國內外對其還沒沒有明確的定義,絕大多數人認為岸坡上種植植物就是生態護坡,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筆者認 為生態不僅僅包括植物,它應是一個系統
的含義。生 態河道護坡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含義: 首先是護坡。特別是水位變動區的水土保持,其次是生態 ,這二者的高度統一才是真正的生態邊坡。 其具體內涵為 :
1) 首先在滿足行洪排澇要求的基礎上,保證岸坡 的穩定,防止水土流失 :
2) 生態護坡是開放式的系統,它是與周圍生態系統密切聯系的,不斷與周圍生態系統進行物質交換 ;
3) 生態護坡是動態平衡的系統,系統內的生物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食物鏈,它們互為食物。保持著系統的動態平衡 ;
4) 生態護坡是動力式 的系統。它與水流之間是相互作用的 ,水流對岸坡有沖刷作用,岸坡對水流有阻礙作用,岸坡生態系統是地表水與地下水交換的媒介 ;
5) 生態護坡是整個生態系統(包括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它與其他生態系統之間是相互協調、協同發展的,它的生態功能好壞直接影響其他生態子系統功能的發揮,甚至還會破壞其他生態系統 ;
6) 生態護坡 是可持續發展的系統
2、生態護坡設計原則
生態護坡 系統將植物生長基質 固定在袋體內,同時利用植物根 系的「 錨 固」 作用而使護坡更穩定和具有抗沖刷能力 ,同時生態護坡還具有造價低 、能美化環境的獨特效果 , 在 國外
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國內也有一些應用。生態護坡設計的基本原則為 :
1) 生態邊坡必須能夠營造一個適合陸生植物、水陸兩生植物、水生動植物生長的生命環境 ;
2) 生態護坡應滿足渠道功能和堤 防的穩定要求 , 並降低工程造價 :
3) 盡量減少剛性結構 , 增強護坡在視覺中「 軟效果 」,美化工程環境 :
4) 進行水文分析 , 確定水位變幅范圍, 結合植物調查結果 , 選擇合適的植物 :
5) 盡量採用 自然的材料 , 避免二次環境污染 :
6) 布置時考慮人們的親水要求 。
3、護坡栽種植物的選擇
在栽種植物以前,應首先進行上程區域的植被調查,然後根據植被調查結果,充分考慮到栽種植物與周邊環境的協調 、景觀 、安全性 、地域適應性及生 態平衡的問題,並按以下條件進行
嚴格的選擇:
1) 適合氣候 、氣象條件的樹種 ;
2) 土壤要求低 ;
3) 原有品種 ;
4) 抗病蟲害能力強 , 對周圍環境的危害性小 ;
5) 壽命或者效果發揮時間長 ;
6) 具有能夠美化環景的效果 ;
7) 容易維護管理 ;
8) 具有市場性。
❺ 生態治理河道的原理,基本思路
1、河道生態治理應在河道截污工程基本完成,無明顯污染源直排入河,已消除黑臭的情況下進行。
2、河道生態治理一般應在區域生態、水質、底質等歷史及現狀資料收集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診斷現狀河道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生態治理措施。
3、河道生態治理應從適宜生物棲息的角度出發,全面考慮工程對水文、水深、流速、底質、河道形態、斷面形式及材料等多方面生境因子的影響,構建適宜生物棲息及繁殖的生境條件。
4、河道生態治理應盡量保留河道天然的形態及斷面,控制截彎取直,河道斷面寬度及形式應避免均一化、單一化。
5、護岸應根據河道功能需要剛柔結合,因地制宜,護岸材料在滿足強度要求的情況下,應選取具有較好透水性、有利於水體交換,適宜動植物生長的生態親和性較佳材料,優先選取當地天然材料。
6、河道生態綠化在滿足河道生態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應盡量保留、利用河道兩側現有植被,合理配置不同習性的植物,營造植物群落結構及生態景觀多樣的植物帶;植物宜選擇鄉土種。
7、河道生態治理應對治理效果進行跟蹤、評估,提出改進建議和措施。
❻ 生態河道治理
邦源環保就是做這個生態河道治理的,如果你有什麼問都歡迎來咨詢,因為你這個打開不知道具體想問哪方面,故不能幫你徹底解決問題。
❼ 世界河道治理經歷了哪些階段,我國河流生態治理現狀如何
因人們需求和社會經濟環境不同,我國的河道治理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依附自然被動階段,該階段基本是在原有自然條件下進行,河流防洪效益不高;與河爭地的階段,該階段是在國民經濟增長的同時修建了提水灌溉、河道治理、堤防建設等工程,但治理方法落後、單一、不科學;經濟治河階段,主要是利用有限的資金進行河道整治以保護耕地、道路設施和排放污廢水;和諧治理階段,在我國沿海地區和中心城市首先在經濟建設的同時,考慮到提高生活品質和創造優美環境,河道治理工程保持了河道的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然而坦白說,我國河道治理理念仍相對滯後,導致了我國的河道系統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防洪能力下降、堤防功能單一、基流減少、水質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等。可見,生態水利建設迫在眉睫。
❽ 整治河道有幾種方法
河道湖泊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承載著各自然要素間的能量流、物質流和信息流,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功能。河道的生態功能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①通道功能,與交通干線等人工廊道相類似,河道起到不同板塊間運輸和連接通道的作用。②生境功能,即棲息地作用,為各類水生、陸生和兩棲類動、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棲息、繁衍和避難的場所。③「源」的功能,能夠提供水源,生命的根本。④「匯」的功能,吸收、聚集和積累了大量的物質。
一旦外界對於河道湖泊水體的干擾超過了河流自身的環境恢復功能之後,河流就會出現水質變差、顏色變暗、溶解氧下降等問題,使河道湖泊生態系統發生破壞,從而使食物鏈上與之密切聯系的其他水陸兩棲及陸地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脅,進而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
水體的生態平衡是其他生態平衡的重要保障。所以要恢復生態系統整體的平衡,就要認真考慮平衡的基礎條件——河道湖泊水體的生態平衡。城市內河特別是中心區域城區河道是人類活動與自然過程共同作用最為強烈的地帶之一。「渠化」和「硬化」等工程手段及污水直排到水體,造成了自然生態破壞、環境質量惡化、服務功能下降等不良後果。具體表現在:①減少了河道植物成分,降低了水體的環境承載力和自凈能力;②河道形狀「直線化」、「平面化」嚴重,減少了生境的空間異質性,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③河道的三面硬質襯砌阻斷了水陸間物質、能量交換,破壞了生境條件和生態系統完整性,嚴重時導致河道所在的局部生態系統癱瘓;④景觀協調性差,不能滿足現代人類期望親近自然的要求。因此,城市河道湖泊生態修復已經成為我國中長期城市環境治理中的重點任務之一。
❾ 生態河道治理的介紹
生態河道治理是指在河道陸域控制線內,在滿足防洪、排澇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通過人工修復措施促進河道水生態系統恢復,構建健康、完整、穩定的河道水生態系統的活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