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鄉村整治規劃

鄉村整治規劃

發布時間: 2020-11-21 12:44:37

① 如何改善村莊人居環境

面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是近年來江蘇省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頭戲."十一五"期間,江蘇省約1萬個規劃保留村莊人居環境得到初步整治,占規劃保留村莊總數的25%,整治工作進展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為了使村莊人居環境得到改善,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江蘇省各級環保部門正不斷創新工作體制和機制. 江蘇的主要經驗和做法是什麼? 江蘇省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主要經驗和做法有: 統籌推進城鄉環保規劃編制,力爭環保規劃不留縫隙.以重點流域治理規劃為帶動,對太湖流域,淮河流域等重點控制單元內的城鎮,鄉村污染治理進行統籌規劃,加強對點源,面源的綜合整治.編制全省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劃分12類,472塊,約佔全省國土面積22%的具有重要生態功能價值的保護地進行重點保護,並與主體功能區劃工作進行銜接,大區域,大尺度地維護城鄉生態安全. 統籌推進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爭環保建設布局不留空白.2005年7月,江蘇省啟動了以"六清六建"(即清理垃圾,建立垃圾管理制度,清理糞便,建立人畜糞便管理制度,清理秸稈,建立秸稈綜合利用制度,清理河道,建立水面管護制度,清理工業污染源,建立穩定達標排放制度,清理亂搭亂建,建立村容村貌管理制度)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統籌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全省6000多個行政村不同程度地開展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太湖流域實現城鄉供水安全保障系統,蘇南地區所有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垃圾收運體系實現全覆蓋.縣鄉河道清淤,衛生戶廁改造,"一池三改",規模化畜禽糞便處置,農村造林綠化等工作都取得了明顯成效. 統籌推進城鄉生態示範創建,力爭環保基本公共服務不留缺失."十一五"期間,江蘇省加快生態市,縣建設步伐,在縣域,市域范圍內開展城鄉生態環保一體化建設.目前,全省已形成"蘇南全面開花,蘇中重點突破,蘇北大力推進"的創建格局.此外,根據國家生態示範建設的總體要求,大力探索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推動已創建成為國家生態縣(市,區)的地區不斷深化創建工作,開展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將生態環保作為加快經濟發展轉型的切入點,持續帶動新農村建設,充分擴大環保公共服務的惠及面. 統籌推進城鄉環保政策對接,力爭環境管理不留空檔.一是加強地方立法工作.研究推進農業生態保護,土壤污染防治,畜禽污染防治,秸稈綜合利用等法規規章制定.二是加強鎮村環保機構隊伍建設.落實鄉鎮環保職責,推廣鄉鎮環保分局,監察所和村環保監督員的設立.三是加強財政支持引導."十一五"期間,僅省級財政環保投入各類資金達到60億元,其中太湖治理專項資金每年達到20億元,太湖流域地區市縣財政新增財力10%~20%都要用於水污染治理.同時,各地加大對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以獎代補"力度,給予行政事業費減半,稅費優惠等政策支持.四是加強資源整合.針對農村環保涉及面廣,資源分散的狀況,從2006年起,省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用於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示範村建設,帶動其他涉農資金有效投入,至今共建成800多個省級示範村. 農村環保工作有哪些薄弱環節? 雖然近年來江蘇全省上下圍繞農村環境保護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於認識的,歷史的,經濟的及社會的原因,江蘇的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仍然是薄弱環節.目前,全省的村莊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七大問題: 一是對農村環境保護重視不夠.相對於城市污染的治理和環境保護,各級政府多年來對農村環境污染的危害及治理的緊迫性認識不足,對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研究不多,農村環境保護地位低,基礎差,難推進,少數地區基本處於空白狀態.二是農村環境保護監管機制不適應.當前的環境管理體系是建立在城市和工業污染防治基礎上的,不能適應農村環境保護的現實需求.三是農村環境法律法規和制度不健全.農村環保工作起步晚,基礎弱,針對農村環境問題如畜禽養殖污染防治,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立法尚處於空白,現行法律中的一些相關規定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四是農村環境監管力量薄弱.縣以上環保部門的工作重點更多地放在工業和城市污染防治上,許多縣環保局沒有單獨設立負責農村環保的職能科室,多數沒有專門人員負責.五是農村環保投入嚴重不足.各級政府在城市環保和工業污染防治方面投入較大,但在農村環保方面投入十分有限.六是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嚴重缺乏.七是農村環保科技支撐薄弱.農村環境保.....

② 人居環境治理是什麼

(一)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統籌考慮生活垃圾和農業生產廢棄物利用、處理,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實際、方式多樣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有條件的地區要推行適合農村特點的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方式。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重點整治垃圾山、垃圾圍村、垃圾圍壩、工業污染「上山下鄉」。
(二)開展廁所糞污治理。合理選擇改廁模式,推進廁所革命。東部地區、中西部城市近郊區以及其他環境容量較小地區村莊,加快推進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同步實施廁所糞污治理。其他地區要按照群眾接受、經濟適用、維護方便、不污染公共水體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衛生廁所。引導農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人口規模較大村莊配套建設公共廁所。加強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銜接。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將廁所糞污、畜禽養殖廢棄物一並處理並資源化利用。
(三)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據農村不同區位條件、村莊人口聚集程度、污水產生規模,因地制宜採用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和處理工藝。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積極推廣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高效率的污水處理技術,鼓勵採用生態處理工藝。加強生活污水源頭減量和尾水回收利用。以房前屋後河塘溝渠為重點實施清淤疏浚,採取綜合措施恢復水生態,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長制、湖長制管理。
(四)提升村容村貌。加快推進通村組道路、入戶道路建設,基本解決村內道路泥濘、村民出行不便等問題。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因地制宜選擇路面材料。整治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消除私搭亂建、亂堆亂放。大力提升農村建築風貌,突出鄉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點。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弘揚傳統農耕文化,提升田園風光品質。推進村莊綠化,充分利用閑置土地組織開展植樹造林、濕地恢復等活動,建設綠色生態村莊。完善村莊公共照明設施。深入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推進衛生縣城、衛生鄉鎮等衛生創建工作。
(五)加強村莊規劃管理。全面完成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或修編,與縣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整治規劃、村土地利用規劃、農村社區建設規劃等充分銜接,鼓勵推行多規合一。推進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實施,做到農房建設有規劃管理、行政村有村莊整治安排、生產生活空間合理分離,優化村莊功能布局,實現村莊規劃管理基本覆蓋。推行政府組織領導、村委會發揮主體作用、技術單位指導的村莊規劃編制機制。村莊規劃的主要內容應納入村規民約。加強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建立健全違法用地和建設查處機制。
(六)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明確地方黨委和政府以及有關部門、運行管理單位責任,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標准、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村莊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鼓勵專業化、市場化建設和運行管護,有條件的地區推行城鄉垃圾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統一管理。推行環境治理依效付費制度,健全服務績效評價考核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立垃圾污水處理農戶付費制度,完善財政補貼和農戶付費合理分擔機制。支持村級組織和農村「工匠」帶頭人等承接村內環境整治、村內道路、植樹造林等小型涉農工程項目。組織開展專業化培訓,把當地村民培養成為村內公益性基礎設施運行維護的重要力量。簡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項目審批和招投標程序,降低建設成本,確保工程質量。

③ 傳統計劃經濟時期鄉村社區治理的基本策略有哪些

讓我來告訴你:
中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比較與分析

作者:何海兵 來源:《珠海潮》2005年第1期

治理是研究社會關系的新理念,強調通過合作、協商的方式實施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彌補國家和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處。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後,「單位人」逐漸轉變為「社會人」,社會中出現了自由流動的資源和自由活動的空間,一批社會中介組織、民間團體應運而生,導致原有的城市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單位體制和街居體制相繼失效或失靈。將治理理論應用於我國城市基層社會的重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探討了社區治理的概念、內涵和特徵,介紹了我國社區建設中出現的三種典型的治理模式,分析了它們的共同特徵、各自特色、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並提出了我國社區治理的最終方向和階段性過程目標。
「治理」一詞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全世界政治、經濟及社會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主要目的是為了彌補國家和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處。在最具權威的全球治理委員會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或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並且採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這既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制度和規則,也包括各種人們同意或以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個特徵:治理不是一整套規則,也不是一種活動,而是一個過程;治理過程的基礎不是控制,而是協調;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門,也包括私人部門;治理不是一種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續的互動[1]。與此巧合的是,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啟動了社區建設的步伐,主要的背景是在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不能再象計劃經濟體制下完全靠行政權力壟斷所有的資源,社會上已經出現了大量的自由流動資源和自由活動空間[2],個人從單位體制中解放了出來,而原有的主要管理「社會閑散人員」的街道和居委會體制在新形勢、新問題面前出現了很多不適應症狀,與此同時,社區中也逐漸產生了一些社會中介組織、民間團體等,居民也越來越重視自己所居住的社區,開始參與一些社區公共事務。將「治理」概念應用於社區建設的過程中,對我國社區的長遠發展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社區治理的基本理念
社區是指一定數量居民組成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體。社區治理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由與社區自治組織、非營利非組織、轄區單位以及社區居民共同管理社區公共事務、推進社區持續發展的活動。與我國過去的基層社會管理相比,社區治理的特徵在於:
1、就主體而言,由單一化轉變為多元化。我國過去在對基層社會的管理中,管理主體單一化,只能是。而在社區治理中,主體的多元化是必然要求,除了國家()主體之外,還有居民、社區自治組織、非營利非組織、轄區單位等。因此,社區的公共事務需要多元主體的參與和決策,與社區之間要形成積極而有成效的合作信任關系,以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3]為目標,達至社區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就過程而言,從強調行政控制到強調居民參與。我國過去的基層社會管理,不論是單位體制,還是街居體制,行政功能都非常突出,命令式的上下級科層色彩濃厚。與單位之間、單位與職工之間都是服從與被服從的行政命令關系。市區、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之間的互動關系也都按照行政命令模式運行。而社區治理則強調居民參與,要求社區發展的各項規劃、社區建設的實施以及社區事務的處理等都必須體現社區居民的廣泛參與,與居民的要求相適應。居民不再依附於單位或街居組織,更不受它們的庇護,而是彼此形成平等互惠的關系。
3、就結構而言,由垂直科層結構轉變為橫向網路互動結構。我國過去的街居體制結構是從上級到街道辦事處到居委會再到居民,單位體制結構是從上級單位到下級單位再到居民,只有垂直的關系,沒有橫向的聯系。而在社區治理結構中,社區主體多元化,街道與居委會之間、居民與之間的關系由單向運行轉變為雙向互動;大量社區中介組織的培育和發展,在居民和之間又是一道溝通和聯系的橋梁,從而將社區中行政力量、自治力量和社會力量構築成橫向的網狀結構 [4]。
二、社區治理的實踐模式
自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國大中城市掀起了社區建設的熱潮,民政部首先選擇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陽、武漢、青島等城市設立了26個「全國社區建設實驗區」。通過幾年的實踐總結和經驗概括,形成了幾種代表性的城市社區治理模式,本文重點介紹上海模式、沈陽模式和江漢模式的主要特徵。
1、上海模式。上海在實行「兩級、三級管理」改革的過程中,將社區定位於街道範圍,構築了領導系統、執行系統和支持系統相結合的街道社區管理體制。具體而言:
(1)社區管理領導系統:由街道辦事處和城區管理委員會構成。在「兩級

④ 一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宣傳材料

|廣濟村委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宣傳材料
[ 錄入者:jcdj | 時間:2008-04-21 17:02:45 | 作者: | 來源: | 瀏覽:293次 ]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深刻分析當前國內形勢,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確定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我們黨歷來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採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農業結構調整向縱深推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得到加強,農村呈現良好的發展局面。我國開始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的歷史階段。
一、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必須堅持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二、新農村建設的全新表述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在於「五句話、二十個字」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生產發展:就是要打牢物質基礎,既要有較快的增長速度,更要注重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大力推進現代化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深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農業標准化,健全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合理利用資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農田水利建設。
生活寬裕:就是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著力點。
堅持以人為本,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採取綜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廣泛開辟增收渠道。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擴大養殖、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和綠色食品的生產。積極開拓農民外部增收潛力,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積極發展鄉鎮企業、農村個體私營等非公經濟,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引導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切實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使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率持續達到5%以上。
鄉風文明:就是要在農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風貌,培養較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加大農民培訓力度,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開展健康的文化體育活動;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建立健全農村養老、醫療、低保等社會保障體系;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制定鄉規民約,破除陳規陋習,依法管理宗教活動。
村容整潔:就是要改善農村人民環境,使農村的發展得到合理規劃。
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村道路、安全飲水、農村能源、改廚改廁等設施的投入,完善電力、廣播、通訊、電訊、電力等配套設施建設。使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供水系統快捷衛生,電力設施安全齊備;加強農村環境建設,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溝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加強危舊房屋更新改造,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美的生活環境;搞好鄉村建設規劃,因地制宜地建設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情的民居民宅,美觀實用,節約土地。
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強和完善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
發展和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堅持群眾路線,學會與群眾商量辦事,不斷增強做好新時期農村工作的本領;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搞好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逐步建立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機制,教育引導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不斷增強集體經濟服務功能,積極發展「民管、民辦、民受益」的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加強農村法制建設,加大法制宣傳和教育力度,依法辦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
三、新農村建設的「四位一體」
新農村建設的「新」在於「四位一體」全面推進的全新思路。新農村建設不是簡單的修路、建房,而是按照統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這一主線,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全面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發展,努力建設繁榮、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新農村。在具體思路上,不僅注重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改善村容村貌,更注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不僅重視在經濟上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更重視在政治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不僅強調立足於促進農業和農村自身的改革與發展,更重視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農村;不僅立足於解決當前的突出問題,更注重謀劃長遠,提出了保障新農村建設持續進行的政策框架。
四、我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圍繞「繁榮農村、富裕農民、提高農村綜合文明程度」這個目標,以發展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工業與農業、城鎮與農村、城鎮居民與農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結合現代新昆明南城、西城建設,突出統籌城鎮和鄉村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和社會事業發展等重點,推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重點,著力推進我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
五、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基本原則
以發展為中心的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調整農村生產關系,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不斷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尊重農民意願的原則。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
統籌協調的原則。以科學發展觀統籌區域經濟、社會環境及城鎮和鄉村發展整體性,妥善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堅持生產與生活條件同步改善,建設與管理同步推進。
科學規劃的原則。要尊重農村建設的規律,統籌兼顧合理布局,揚長避短、突出特色,搞好總體規劃和具體布置,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
從實際出發的原則。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協商,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分類指導原則。要根據鄉(鎮)、村的資源、區位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採取多種方式,探索實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多種建設方式。
發展各方面積極性的原則。黨委和政府要加強領導,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切實加強農村公共事務管理和服務,要把廣大農民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依靠農民辛勤勞動、上級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六、我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目標
經過十年的努力,2015年,基本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農村經濟穩步健康發展,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良,農村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全面發展,村容村貌整潔,農民素質及農村綜合文明程度顯著提高,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水平邁上一個新台階,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5年翻一翻,達到6456元,與現代新昆明建設同步,使廣大農民實實在在享受到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實惠,廣大農村初步呈現環境優美、和諧安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貌。
七、我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任務
堅持以產業化發展為支撐,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目的,以深化農村配套改革、完善政策體系為保障,以農民為主體,以調動農民積極性為根本,以建立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制為動力,努力形成資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鄉發展格局。針對我縣各鄉(鎮)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實際,以昆陽、晉城、新街、二街、上蒜、寶峰等中心鎮為重點,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扎實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思路,著力推進「三個集中」,即:工業向園區集中,耕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向集鎮集中,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以建設小康、文明、生態、和諧村為載體,著力培育產業、發展經濟,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努力使產業發展形成新格局、農民生活有新提高、公共服務形成新體系、鄉村面貌呈現新變化、鄉風民俗形成新風尚、民主管理形成新機制。
「十一五」期間,在做好規劃,統籌開展城鄉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力就業和社會保障、社會事業等關乎農村發展的基礎性建設的同時,確定35個村重點推進。2010年,按照城鎮發展規劃,使昆陽、晉城周邊農村融入城鎮,成為城鎮社區;25%的村發展成為符合現代新農村的要求的小康示範村;大多數村有實質性進展,取得明顯成效,農民純收入顯著提高。2006年,按照典型示範、逐步推開、每年集中扶持一批的工作思路和「有特色,有普遍性意義,農民有要求,有增長」的試點要求,按區域(城鎮、壩區、山區、半山區),分層次(條件好、條件一般、條件較差),積極與市級對接,重點選擇10個村,圍繞提高農民收入、村莊規劃、環境整潔、人蓄飲水、「一池三改」、鄉風文明等農民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問題,開展新農村建設綜合試點工作,取得經驗後在全縣推開。
八、生態環境建設的「一池三改」
加大扶持力度,以建設生態村模式為重點,以戶為基礎,村為載體,著力實施生態家園富民工程,扎實推進「一池三改」(沼氣池、改灶、改圈、改廁),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加快推進農村沼氣、省柴節能灶、秸桿汽化等農村能源建設,推動家居生活清潔化,庭院經濟高效化,農業生產無害化。自2007年起,與新農村規劃建設相銜接,在上級補助的同時,縣財政對「一池三改」的農戶每戶再補助500元。
九、村莊整治的「四清四化」
加快村容整治步伐,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現象。從今年起,按照整潔、衛生、文明的要求,廣泛開展村莊環境整治「四清四化」活動。(「四清」即:清理土堆、石堆、柴草堆,做到堆放有序;清理雜草、糞便、垃圾,做到定點存放、定期處理;清理亂挖亂圍,平整地面、拓寬公共空間;清理人畜居舍混建,實行有效分離。「四化」即:修整村街巷道,清除亂搭亂建,做到村莊整潔,道路硬化;改水、改廁、整治臭水溝、死水塘,做到環境凈化;在村莊四旁、主要街道兩側和空地栽樹種花,進行綠化;鼓勵有條件的村莊安裝路燈,實現村莊亮化)。力爭到2010年,全縣大多數村莊較好地改變「臟、亂、差」現象。
十、廣濟村建設重點及建設項目
(一)主要內容:
1、在增加農民收入,培育產業方面:
①引進2--3個蔬菜新品種,進行推廣種植,增收效益明顯;
②建一個5畝蔬菜育苗基地,並實施規范化管理示範;
③成立廣濟村蔬菜種植協會;
④協助當地5個冷庫進行技改和達標,鞏固和發展蔬菜基地建設;
⑤進行廣濟村產業結構規劃。
2、在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①拆除小廁所485個,修無公害公廁10個;
②修建新村至老村長220米,寬8米主的幹道一條;
③支砌通過村中富有塘主要排洪溝道,長600米,寬2米,並且溝兩邊布置綠化帶;
④支砌村邊公路(昆洛路)旁溝,長150米寬1米1條;
3、加快公其事業方面:
①建村文化娛樂場所一個,700 m²;
②全面排查一次五保戶,特困戶,確保救濟。
4、在村莊改造和環境整治方面:
①廣泛開展「四清四化」村莊環境整治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②協調縣規劃局對村莊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完善32畝新村建設土地手續;
③粉刷村莊外牆,共計 間。
5、在農民基本素質方面:
①組建優良蔬菜科技示範60戶,輻射帶動農戶600戶;
②示範戶先進實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100%,建立入戶欄案和入戶掛牌數到位率達100%;
③舉辦各類適用技術培訓20期,培訓1000人次;
④進行建設1700平方米科普活動中心,擴建科普活動室60平方米,新建科普宣傳欄120平方米。
6、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方面:
①加強村民自治組織建設,建立健全:「兩公開、四民主」機制;
②繼續創建「五個好」村黨支部,深入實施「雲嶺先峰」工程。

對不起,改造前的沒有,多了發不出去!

⑤ 新時期黨中央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指示

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速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農村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國情,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 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 件。「十一五」時期,必須抓住機遇,加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局面,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十一五」時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 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的關鍵時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取得突破進展的關鍵時期,也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十一五」時期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當前,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
(3)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 務,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劃 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依靠農民辛勤勞動、國家扶持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變化和建設社 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 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2006年,國家財政 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並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要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提高耕地佔用稅稅率,新增稅收應主要用於「三農」。抓緊制定將土地出讓金一部分收入用於農業土地 開發的管理和監督辦法,依法嚴格收繳土地出讓金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部分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安排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都要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建設標准農田。進一步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金融機構要不斷改善服務,加強對「三農」 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實行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種形式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征地、戶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農業建設編輯
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5)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國家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繼續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 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節約資源和防治污染技術的研發、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國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加強種質資源和知識產權保護。要加快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加強氣象為農業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大力推進 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6)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促進入市農產品質量等級化、包裝規格化。鼓勵商貿企業、郵政系統和其他各類投資主體通過新建、兼並、聯合、加盟等方式,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 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改善農村市場環境。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連鎖化「農家店」。培育和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快農業標准化工作,健全 檢驗檢測體系,強化農業生產資料和飼料質量管理,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供銷合作社要創新服務方式,廣泛開展聯合、合作經營,加快現代經營網路建設,為農產品流通和農民生產生活資料供應提供服務。2006年要完善全國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網路,實現省際互通。
(7)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穩定的 重要基礎。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持續增加種糧收益,不斷提高生產能力,適度利用國際市場,積極保持供求平衡。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和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快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糧 食產業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不斷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和生產效益。堅持和完善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加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調控,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繼續執行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政策,增加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縣的獎勵資金。
(8)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農 業結構。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繼續實施種子工程。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安排專項投入支持標准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試點。要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 突發疫情應急機制,加快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穩定基層獸醫隊伍。積極發展水產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繼續做好漁民轉產轉業工作。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擴大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產品對外貿易磋商,提高我國農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
(9)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著力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 范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各級財政要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支持龍頭企業發展,並可通過龍頭企業資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發展大宗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訂單農業」。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辦法,切實解決龍頭企業收購農產品資金不足的問題。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值稅改革試點。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快立法進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 展的信貸、財稅和登記等制度。
(10)加快發展循環農業。要大力開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重點推廣廢棄 物綜合利用技術、相關產業鏈接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制定相應的財稅鼓勵政策,組織實施生物質工程,推廣秸稈氣化、固化成型、發電、養畜等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質產業。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葯、節種的節約型農業,鼓勵生產和使用節電、節油農業機械和農產品加工設備, 努力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促進增收編輯
三、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l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積極 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推進「一村一品」,實現增值增效。要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加農民的務工收入。鼓勵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發展,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服務業。著力發展縣城和在建制的重點鎮,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外來 人口較多的城鎮要從實際出發,完善社會管理職能。要著眼興縣富民,著力培育產業支撐,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引導企業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務,增強縣級管理能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12)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務工農民流動和進城就業 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路,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法律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建立工資保障金等制度,切實解決務工農民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加強務工農民的職業安全衛生保護。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依法將 務工農民全部納入工傷保險范圍,探索適合務工農民特點的大病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辦法。認真解決務工農民的子女上學問題。
(13)穩定、完善、強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要加強國家對農業和農民的支 持保護體系。對農民實行的「三減免、三補貼」和退耕還林補貼等政策,深受歡迎,效果明顯,要繼續穩定、完善和強化。2006年,糧食主產區要將種糧直接補 貼的資金規模提高到糧食風險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區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適應農業生產和市場變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對種糧農民的支持保護制度。
(14)加強扶貧開發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加大力度改善 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抓好貧困地區勞動力的轉移培訓,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貧困地區調整結構,拓寬貧困農戶增收渠道。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扶貧。繼續增加扶貧投入,完善管理機制,提高使用效益。繼續動員中央和國家機關、沿海發達地區和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事業。切實做好貧困缺糧地區的糧食 供應工作。

農村建設編輯
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
(15)大力加強農田水利、耕地質量和生態建設。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快發展節水灌溉,繼續把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作為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加大大型排澇泵站技術改造力度,配套建設田間工程。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實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負責,逐步擴大中央和省級小型農田水利補助專項資金規模。切實抓好以小型灌區節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為重點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繼續搞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中小河流治理。要大力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實施新一輪沃土工程,科學施用化肥,引 導增施有機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測土配方施肥補貼,繼續實施保護性耕作示範工程和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試點。農業綜合開發要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改造中低產田和中型灌區節水改造。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繼續推進生態建設,切實搞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穩定完善政策,培育後續產業,鞏 固生態建設成果。繼續推進退牧還草、山區綜合開發。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做好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加強荒漠化治理,積極實施石漠化地區和東北黑土區等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程。建立和完善水電、采礦等企業的環境恢復治理責任機制,從水電、礦產等資源的開發收益中,安排 一定的資金用於企業所在地環境的恢復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16)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要著力加強農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在鞏固人 畜飲水解困成果基礎上,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優先解決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蟲病區的飲水安全問題。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集中式供水,提倡飲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質供水。要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在適宜地區積極推廣沼氣、秸稈氣化、小水電、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清潔能源技術。從2006年起, 大幅度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有條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戶用沼氣,支持養殖場建設大中型沼氣。以沼氣池建設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盡快完成農村電網改造的續建配套工程。加強小水電開發規劃和管理,擴大小水電代燃料試點規模。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實現全國所有鄉鎮通油(水 泥)路,東、中部地區所有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區基本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公路。要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強化面向農村的廣播電視電信等信息服務,重點抓好「金農」工程和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工程。引導農民自願出資出勞,開展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可採取以獎代補、項目補助等辦法給予支持。按照建管並重的原則,逐步把農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礎設施的管護納入國家支持范圍。
(17)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 農民迫切要求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村莊規劃工作,安排資金支持編制村莊規劃和開展村莊治理試點;可從各地實際出發制定村莊建設和人居環境治理的指導性目錄,重點解決農民在飲水、行路、用電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難,凡符合目錄的項目,可給予資金、實物等方面的引導和扶持。加強宅基地規 劃和管理,大力節約村莊建設用地,向農民免費提供經濟安全適用、節地節能節材的住宅設計圖樣。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搞好農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注重村莊安全建設,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災害對村莊的危害,加強農村消防工作。村莊治理要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 色,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本著節約原則,充分立足現有基礎進行房屋和設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農民負擔,扎實穩步地推進村莊治理。

社會事業編輯
五、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培養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
(18)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著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2006年對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對其中的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2007年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這一政策。繼續實施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工程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逐步提高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的保障水平。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的力度,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大力度監管和規范農村學校收費,進一步減輕農民的教育負擔。
(19)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 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繼續支持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務農技能,促進科學種田。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實施規模,提高補助標准,增強農民轉產轉崗就業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各級財政要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納入預算,不斷增 加投入。整合農村各種教育資源,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
(20)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從2006 年起,中央和地方財政較大幅度提高補助標准,到2008年在全國農村基本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各級政府要不斷增加投入,加強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 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有條件的地方,可對鄉村醫生實行補助制度。建立與農民收入水平相適應的農村葯品供應和監管體系,規范農村醫療服務。加大農村地方病、傳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增加農村衛生人才培養的經費預算,組織城鎮醫療機構和人員對口支持農村,鼓勵 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加強農村計劃生育服務設施建設,繼續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
(21)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各級財政要增加對農村文化發展的投入,加強縣文化館、圖 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發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文體活動,保護和發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農村文化生活的載體和手段,引導文化工作者深入鄉村,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農村業余文化隊伍,鼓勵農民興辦文化產業。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抵制腐朽落後文化。
(22)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投入。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探索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落實軍烈屬優撫政策。積極擴大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制度試點和西部地區計劃生育「少生快富」扶貧工程實施范圍。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3)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 心的時代精神,激發農民群眾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傳統美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深入開展農村形勢和政策教育,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創建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 易俗,破除陋習,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

農村改革編輯
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健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體制保障
(24)進一步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2006年,在全國范圍取消農業稅。通過試點、總結經驗,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創新鄉鎮事業站所運行機制,精簡機構和人員,5年內鄉鎮機構編制 只減不增。妥善安置分流人員,確保社會穩定。要按照強化公共服務、嚴格依法辦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認真解決機構和人員臃腫的問題,切實加強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加快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級政府責任明確、財政分級投入、經費穩定增長、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中央和 省級政府要更多地承擔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深化農村學校人事和財務等制度改革。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快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和「鄉財縣管鄉用」財 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各地要對鄉村債務進行清理核實,2006年選擇部分縣(市)開展化解鄉村債務試點工作,妥善處理歷年農業稅尾欠,完善涉農稅收優惠方式,確保農民直接受益。深化國有農場稅費改革,將農業職工土地承包費中類似農村「鄉鎮五項統籌」的費用全部減除,農場由此減少的收入由中央和省級財政給予 適當補助。國有農場要逐步剝離辦社會的職能,轉變經營機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發揮示範作用。
(25)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鞏固和發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成果,進一步完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縣域內各金融機構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將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當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管理辦法。擴大郵政儲蓄資金的自主運用范圍,引導郵政儲蓄資金返還農村。調整農業發展銀行職能定位,拓寬業務范圍和資金來源。國家開發銀行要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資源開 發。繼續發揮農業銀行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在保證資本金充足、嚴格金融監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機制的前提下,鼓勵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的社區金融機構,允許私有資本、外資等參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業法人或社團法人發起的小額貸款組織,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管理辦法。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組 織。規范民間借貸。穩步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加快發展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農業保險。各地可通過建立擔保基金或擔保機構等辦法,解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抵押擔保難問題,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給予適當扶持。
(26)統籌推進農村其他改革。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 營體制,健全在依法、自願、有償基礎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促進林業健康發展。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建立產銷區穩定的購銷關系,加強國家對糧食市場的宏觀調控。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縮小征地范圍、完善補償 辦法、拓展安置途徑、規范征地程序的要求,進一步探索改革經驗。完善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加強對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培訓,拓寬就業安置渠道,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

政治建設編輯
七、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完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鄉村治理機制
(27)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 的領導核心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要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在全國農村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引導廣大農村黨員學習貫徹黨章,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宗旨。要結合農村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正面教育,解決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解決影響改革發 展穩定的主要問題,解決群眾最關心的重點問題,務求取得實效。加強農村基層組織的陣地建設,繼續搞好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論、法律法規和實用技術培訓力度,引導農村基層幹部發揚求真務實、踏實苦乾的工作作風,廣泛聯系群眾,增強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能力。關心和愛護農村基層幹部,繼續開展農 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加強基層黨風廉政建設,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充分發揮農村共青團和婦聯組織的作用。
(28)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進一 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完善村民「一事一議」制度,健全農民自主籌資籌勞的機制和辦法,引導 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活動,推動農村基層志願服務活動。加強農村法制建設,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提高農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妥善處理農村各種社會矛盾,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打擊「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建設平安鄉村,創造 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
(29)培育農村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在繼續增強農村集體組織經濟實力和服務功能、 發揮國家基層經濟技術服務部門作用的同時,要鼓勵、引導和支持農村發展各種新型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動農產品行業協會發展,引導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加強行業自律,搞好信息服務,維護成員權益。鼓勵發展農村法律、財務等中介組織,為農民發展生產經營和維護合法權益提供有效服務。

⑥ 如何加快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的美麗鄉村建設,提高生態建設水平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的概念,其意義非同尋常、極為深遠。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基本單元,要建設美麗中國,首要任務是全面提升農村生態環境,努力把農村打造成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底蘊深厚、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並積極推動社會物質財富與生態財富共同增長、社會環境質量與農民生活質量同步提高。
一、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優化農村空間布局
規劃是龍頭、是發展的大綱。要高起點編制鎮村布局、生產力布局、水資源、土地利用、農民集中居住區等規劃,科學確定城鎮規劃區、工業生產區、農業發展區、農民居住區和生態保護區,統籌安排城鄉建設、基本農田、產業集聚、生活居住、生態保護等空間布局。
一是推進農村工業向園區集中,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要堅持與工業產業規劃、本地資源利用和產業優勢相結合的原則,高起點、高標准抓好園區規劃,加快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完善交通、供水、供電、通訊等配套設施,積極鼓勵村集體在工業園區內建造標准廠房,吸引農村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以工業園區集聚建設為抓手,加快發展產業集群,帶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
二是推動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促進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步伐,推動農地連片集中,根據農業產業布局規劃,整合項目資金,結合土地復墾整理、農田水利建設、農業資源開發,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的田園化格局。
三是引導農民向社區集中,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加強農民集中居住區的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吸引農民向設施配套、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的新型社區集中,促進人口集聚、要素集約,讓農民享受到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
二、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提升農業生態環境
要把農業產業生態化、發展清潔化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根本舉措,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嚴格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農業生態環境。
一是控「源」。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擴種綠肥與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實施農葯化肥減量工程,著力提高化肥農葯利用率。推進農村面源氮磷生態攔截系統工程建設。加快建立農葯集中配送體系,實行農葯統一配送、統一標識、統一價格及統一差率,杜絕高毒高殘留和假冒偽劣農葯流入市場,從源頭上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二是治「污」。按照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要求,以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為切入點,推廣種養相結合、循環利用的生態健康種養生產方式。科學合理地制定養殖業發展規劃,推進規模化養殖場建設,推廣發酵床生態養殖,建立持續、高效、生態平衡的規模化畜禽養殖生產體系。採取粉碎還田、漚肥還田、過腹還田等省工、省時、實用的秸稈還田技術和方法,大力推廣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增加土壤肥力,積極開展秸稈飼料、秸稈發電、秸稈造紙、秸稈沼氣、秸稈食用菌等多渠道綜合利用秸稈試點示範與推廣,提高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率。加快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在規劃布點村莊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
三是活「水」。水是生態之基,貫徹落實「人水和諧」理念,建立農村河道定期輪浚機制,實施拆壩建橋,打通斷頭河浜,改造束水河段和束水建築物,暢通水系,加快河道輪浚和水系調整步伐,提高河道自然功能。理順和完善管理體制,加強河道長效管理,提升長效管理水平,實現「清水暢流」。
四是植「綠」。大力推廣應用鄉土樹種、珍貴樹種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為綠化重點,做到見縫插綠、應栽盡栽,加快構建「綠色通道、綠色水廊、綠色基地、綠色村莊」,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村莊綠化格局,構築綠色生態屏障。
三、創新農庄建設舉措,塑造中國美麗鄉村
環境就是資源,生態就是資本。要堅持把建設美麗鄉村與發展農村旅遊業有機結合,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在塑造美麗鄉村的過程中,要注重把保護鄉村鄉野農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純朴之美作為第一追求,創新思路和舉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優勢,力求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重點要做好以下五篇文章:
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利用山區生態資源優勢,靠山生財、靠山致富,發展種植業、林業、畜牧業,開發山區休閑旅遊農業,建成一批以山村體驗、民俗風情、自然景觀為特色的山村休閑旅遊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遊點。
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將漁業生產與綠色生態、休閑觀光、娛樂餐飲、度假購物結合起來,發展賽龍舟民俗水上運動、休閑垂釣中心、水上餐船等休閑鄉村旅遊項目。注重開發濕地資源,走濕地生態旅遊發展之路,打造高質量濕地旅遊產品,讓遊客在觀賞到「孤鶩與落霞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原生態美景的同時,了解自然生物知識,增加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使生態旅遊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以充分發揮。
三是做好「民居」文章。要注重傳承和提升傳統民居建築特色,打造各地建築風格各異、造型絢麗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體現濃郁的地域特徵和民族文化。要加大古建築保護修繕力度,讓古建築融入「美麗鄉村」,並挖掘其背後的商業價值,整合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旅遊特色線路,結合農村生態環境及生活文化,發展如介紹民風民俗、品嘗農家菜、體驗農家生活等具鄉土味的觀光特色旅遊。
四是做好「花果」文章。充分利用大自然賦予的豐富的花卉、林果資源,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已有的基礎上,引入創意農業,對花卉、林果進行資源整合、規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四季花園,形成奼紫嫣紅、碩果累累的獨特鄉村美景。通過發展花卉和蔬果採摘體驗項目,讓遊人漫步其中觀花品果,享受從中的美感和樂趣。
五是做好「農耕」文章。依託豐富的農耕文化資源,著力挖掘至今稀存於世的農耕器具、戲曲、民歌(山歌)、耕作傳統、民俗風情及各類祭祀活動等資源,發展農耕文化旅遊產業,讓遊客親身體驗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車灌農田、製作農家酒、腌制農家菜、住農家屋、吃農家菜、干農家活等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鄉村生活。
四、准確把握推進要素,加快美麗鄉村建設
建設美麗鄉村、把農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家園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鄉經濟社會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讓全體農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
科學合理的規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前提。建設美麗鄉村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要高度重視規劃的引領作用,加強統籌推進。結合地理地貌、自然資源、文化積淀、民俗習慣、產業結構、自身特色等,因村制宜開展研究策劃,做好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既要注重與周邊環境的協調配套,又要塑造村莊自身的特點、特色,還要傳承歷史民俗文化,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充分彰顯農耕文化、秀美特色,讓「農村更像農村」,避免「千村一面」。
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農村生態環境好與否直接關繫到美麗鄉村的建設程度,因此要把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抓緊抓實抓好。首先,要以推進「三個集中」為抓手,不斷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其次,要組織實施村莊環境整治工程,加大對自然村莊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再次,要積極發展規模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有機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保證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創新舉措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只有堅持創新舉措,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增強內生動力,才能確保美麗鄉村建設順利有序推進。一是創新組織管理體系。美麗鄉村建設面廣量大、內涵豐富,涉及到各級各部門,必須要建立健全組織協調機制、分工合作機制,加強部門溝通、上下溝通,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創新建設投入機制。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投入量大,必須要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美麗鄉村建設投入機制。三是創新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加快土地規范有序流轉的步伐,實現土地連片集中。四是創新經營體制機制。通過大力發展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勞務合作、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特別是要創新發展合作農場,鼓勵其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建立健全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讓更多的農民分享建設成果,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合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⑦ 土地綜合整治怎麼和農村社區建設聯系起來

你好!可以參考下這篇小論文。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也是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重頭戲。各地黨委政府對此非常重視,正在積極穩妥推進,成績可圈可點。此項工作涉及面廣、情況復雜、工作難度大,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應該與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同步開展。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要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規劃充分銜接。筆者經常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蓋新房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加之我國建設新農村的需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應運而生,是符合我國廣大農民願望的。但是好事如何落到實處,這就需要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相銜接。新型社區建設以後,老的存檔如何處理?新型社區要佔地,用地手續如何報批?新型社區不能再攤大餅式的發展了,而是應該集約節約用地,同時要考慮學校、文化廣場、醫療室等各項公用事業的集中合理擺放,因而新型社區建設時一項與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相輔相成的大工程,需要集中全社會的力量統籌各方面的關系全力辦好。避免新型農村社區違規違章強佔耕地、亂建房屋,避免重復建房,減少將來拆遷阻力。

科學規劃,看得見山水。新型社區建設不能盲目上馬,更不能搞行政命令,更不要不顧農村實際一刀切。一定要先編制總體設計,編制出具體的實施方案。制定新型社區規劃應該尊重農村實際,做到科學規范、布局合理。盡量留住原有的池塘、樹木,不要盲目地推平或砍伐。不要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模式,而是要因地制宜地發展,社區要適合農村,適合農民居住特點,保留村莊特色和原生態的地貌特點。要完善公廁及垃圾收集、處理等基礎設施,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的農村清潔隊伍,負責社區的日常清掃和垃圾的定時清運,並加強對廢品收購站的管理,使農村生態環境得以徹底改善,打造環境整潔、配套設施齊全、風景優美、舒適宜居的新型社區。

因地制宜,留得住鄉愁。新型社區規劃分區,應盡可能安排同宗同族鄰居,同一村的村民也要盡可能集中在一起。因為長期在一起生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誼。他們住在一起,相互知根知底,便於協調各種事務。這種割不斷、舍不掉的親情鄉愁,更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只有留住鄉親鄉愁,新型社區才能建成牢固的精神家園,不僅新在村容村貌上,而且也有和諧的基礎在社區住戶之間,更利於以後社區的管理和發展。

⑧ 什麼是農村六大員

農村「六大員」是指:村級農民技術員(包含種植業技術員、林業技術員、水利技術員、漁業技術員、動物防疫員、農機技術員);村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協管員;村級計劃生育管理員;村級國土資源和規劃建設、環保協管員;鄉村醫生;村級文化協管員等。

(8)鄉村整治規劃擴展閱讀:

一、村級農民技術員的主要職責

1、積極宣傳黨和政府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傳播農業科技知識,圍繞發展主導產業和特色農產品,帶領村民學科技、講科技、用科技,為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做貢獻。

2、積極協助區、鄉(鎮)農業科技推廣部門做好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工作。

3、積極參與區、鄉(鎮)種養加各行業專業合作組織的活動,引導本村種養殖能手或種養專業大戶組建村級專業技術協會,在農業科技成果試驗、示範和推廣中發揮示範帶頭作用。

4、負責做好本村農業、林業、漁業、水利等方面常規技術的指導工作,協助搞好村級水利設施管護、生態防護林建設、淺海灘塗養殖生產等管理工作,協助做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各項服務工作。

5、負責指導本村的動物疫情防控和農業病蟲害防治工作。負責本村農情、病蟲害動態和動物疫情以及農產品生產信息等有關農情信息的採集和上報。

6、協助有關部門做好其他農情信息的調查和統計工作。

二、村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協管員主要職責

1、協助村「兩委」抓好本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社會穩定和平安創建工作。

2、負責排查調處本村群眾矛盾糾紛並受理投訴工作。

3、負責排查、報告全村的治安穩定信息和群眾的意見、建議。

4、組織村民進行治安巡邏,開展群防群治工作。

5、配合鄉(鎮)、村組織開展法律法規、政策宣傳和交通、消防以及安全生產知識宣傳。

6、協助做好流動人口、刑釋解教人員、社會閑散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

7、完成上級綜治委(辦)交辦的任務。

三、村級計劃生育管理員主要職責

1、在村「兩委」的領導下,負責本村計劃生育日常工作。當好村「兩委」計劃生育工作的參謀,協助村「兩委」主幹開好每月的計生工作例會,及時向村主要負責人匯報計劃生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2、填好每月的人口和計劃生育信息報告單。

3、接受上級計劃生育行政部門的指導和業務工作培訓,掌握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避孕節育和生殖保健基礎知識,努力提高人口和計劃生育的宣傳、咨詢和交流能力。

4、按照鄉級計生辦的要求,積極開展人口和計劃生育基礎知識、生殖保健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定期張貼計劃生育牆報,出計劃生育宣傳欄、黑板報,發放計劃生育宣傳品等。

5、管理好村計劃生育服務室,做好避孕葯具領取、保管、發放、登記和隨訪等工作,協助鄉服務所做好術後隨訪,協助村委會做好公共衛生工作。

6、經常與中心戶長(協會小組長)聯系、溝通、交流,了解本村計劃生育宣傳、信息、服務和獎懲等情況,做好計劃生育重點戶的宣傳訪視工作。

7、做好本村人口和計劃生育文書、信息統計等資料的整理、歸檔和保管工作。

四、村級國土資源和規劃建設環保協管員主要職責

1、宣傳土地、礦產、地質災害防治、村莊規劃建設、風景名勝區管理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以及基本知識;

2、協助做好對基本農田、耕地的管理,積極勸阻並及時向國土資源所和村鎮建設站報告違法佔用耕地或其它土地、違法建設、非法采礦、破壞風景名勝資源等行為。

3、協助做好所轄村日常用地和建設的檢查、監督、調處等工作。

4、協助做好個人建房、用地、規劃、農村土地登記發證、征地拆遷等與國土資源管理及村鎮建設相關的工作。

5、及時報告地質災害險情,並協助做好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預報和組織避讓等工作。

6、及時報告村鎮建設工程安全隱患。

7、及時反映所轄村內群眾、法人和其他組織對國土資源管理、村鎮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五、村級公共衛生員主要職責

1、嚴格遵守《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和醫療衛生服務規范,接受衛生行政部門的監督管理和鄉(鎮)衛生院的指導。

2、宣傳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和法規,協助村委會制定和實施初級衛生保健計劃;協助村委會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和「小康村」、「文明村」、「衛生村」的建設。

3、開展健康教育,宣傳計生衛生防病知識,促進農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群眾自我保健的意識和能力。

4、實施或協助鄉(鎮)衛生院開展預防接種工作。執行傳染病報告和防控,參與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處置;協助有關部門開展食品衛生、公共場所衛生、飲用水衛生、勞動衛生和學校衛生等工作。

5、承擔婦幼保健工作,及早發現孕婦,動員孕婦或追蹤高危孕產婦到鄉(鎮)以上醫療保健機構產前檢查與住院分娩;做好產後訪視和母乳喂養隨訪,指導產褥期保健、新生兒保健;協助做好計劃生育工作。

6、進行一般常見病初級診治與轉診工作,積極提供上門巡診服務;指導殘疾人康復;鼓勵應用中醫葯診療技術為農村居民服務。

7、協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開展。

8、負責有關疾病控制、衛生監督、婦幼保健等相關數據的收集、統計、填報。

9、做好區衛生行政部門和鄉(鎮)衛生院下達的各項工作。

六、村級林業技術員的主要職責

1、宣傳貫徹林業法律法規和林業方針、政策;傳播林業科技知識,圍繞發展主導產業和特色林產品,帶領村民學科技、講科技、用科技,調整林業產業結構,提高經營效益,為增加村民林業收入做貢獻。

2、積極協助區林業局、鄉鎮林業科技推廣部門做好林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工作。

3、積極參與區林業局、鄉鎮林業行業技術合作組織的活動,引導本村林業生產經營大戶組建專業技術協會,在林業科技試驗、示範和推廣中發揮帶動作用。

4、負責做好本村林業生產經營常規性技術的指導工作,協助村委會搞好村級林業「三防」體系建設,配合林業主管部門開展森林資源調查、造林檢查驗收、伐區規劃設計,參與伐區作業質量監督和伐區驗收工作。

5、負責指導本村的森林資源培育、森林防火管理、森林病蟲害防治等工作,並做好信息的收集及時上報林業站。

6、完成林業部門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7、在鄉(鎮)林業站、村委會的指導、監督與管理下開展工作。

七、村級動物防疫員主要職責

1.認真學習、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福建省動物防疫和動物產品安全管理辦法》等有關動物防疫法律法規。推廣養殖新技術,宣傳科學的防疫知識。

2.負責本行政村的動物防疫工作,春秋兩季按規定對畜禽開展集中免疫,平時做好新進欄畜禽的補免工作,畜禽免疫後加掛畜禽標識,並做好免疫檔案,報鄉鎮畜牧獸醫部門備案。

3.負責做好動物疫情報告工作。發現不明原因畜禽死亡要按規定及時報告當地鄉鎮畜牧獸醫站,並採取臨時措施進行控制。在發生動物疫情時應積極主動配合動物防疫部門對疫情的控制和撲滅工作。

4.負責本村的畜禽生產統計工作,掌握轄區內畜禽存欄的動態,並及時上報有關統計報表。

5.負責指導農戶做好日常消毒工作。

6.完成區、鄉鎮畜牧獸醫部門布置的其他工作。

八、村級文化協管員主要職責:

1、根據本村的實際情況,提出村級文化建設規劃及意見,並組織實施。

2、主動運用本村的文化設施及文藝手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傳遞經濟科技信息,為群眾致富、促進當地經濟建設服務。

3、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體育、節慶民俗及電影、錄像放映等活動。

4、管好圖書閱覽室,開展群眾讀書活動,協調選送文藝愛好者參加各類文化藝術講習班(講座),輔導和培訓群眾文藝骨幹。

5、注意發現當地的文化遺產資源,配合上級有關部門積極做好文化遺產的宣傳和保護工作。

6、配合當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做好當地的文化市場管理。

7、在村「兩委」的支持下,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和利用自身的優勢,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促進農村文化經濟的發展。

九、村級農民水利技術員主要職責

1、大力宣傳貫徹執行黨和政府在農村的各項水利方針和政策,努力發動群眾管好用好水利工程。

2、按照水利工程管理規范要求,負責做好本村水利方面常規技術的指導工作,制定日常的管理規則和操作規程。

3、搞好村級水利設施(重點為水庫攔河壩、渠道、飲水工程)維護管理工作,保持工程設備完好,做好工程檢查、觀測和資料的整理編寫工作,掌握工程動態,定期申請對工程進行安全鑒定。

4掌握氣象預報和水文預報,並根據雨情、水情、工程安全狀態及上游有關情況,及時做好報汛、調度運用和防汛抗旱工作。

5、實行計劃用水、節約用水。根據水源、輸水能力、灌溉面積等情況和用水戶的申請,編制灌區年度供配水計劃,提交區代表大會、灌區管理委員會或者村用水協會審查同意後,按計劃供水。按規定計收並管好用好水費。

6、搞好工程綠化和水土保持工作;積極開展綜合經營,提高工程經濟效益。

7、開展科學實驗和技術革新,充分發揮工程設備潛力,逐步實現工程管理現代化。



⑨ 針對當前農村環境的現狀,你有什麼好的治理辦法

針對當前農村環境的現狀,好的治理辦法主要有:
(一)加快結構調整發展農業生產
是農業大市,農業結構調整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我們要繼續推進「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高產、優質和生態農業,建設一批特色突出的優質農產品專業區、產業帶和生產基地,培育開發、引進一批優質糧棉油和名特優瓜菜新品種,搞好示範推廣,增強品牌意識,加快品牌認證工作,注重品牌效益,重點發展大蒜、圓蔥、食用菌、中葯材等特色基地;發展比較優勢突出的魯西黃牛飼養、微山湖漁湖產品等特色產業,培育兗州綠源公司,梁山科隆公司、山東臻嘉食品公司等市場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把特色產品調強,把產品質量調高,把優勢產業做大,把銷售市場拓寬,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使林牧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加快15個農業科技示範園建設,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搞好骨幹河道治理、病險水庫加固、節水示範項目、河道攔蓄工程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生產大發展。
(二)加大農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既要大力挖掘農業和農村內部的增收潛力,又要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落實好中央糧食、良種、農機「三補貼」政策,2005年財政用於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資金達到2.4億元,比上年增長45%。尤其是要管好用好每年4000萬元的農業產業化項目貸款貼息資金,採取「以獎代補」、「先建後補」等方式進行扶持,大力興辦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項目,使60%的農戶和農產品基地納入產業化經營體系,建立比較穩定的產銷關系。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和空間。加強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引導,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工程」,力爭每年培訓農民80萬人次,逐步提高農村勞動力工作技能,大幅度增加勞務費收入,保證農民收入有較快增長,生活更加寬裕。
(三)抓好精神文明構建和諧鄉村
積極開展文明鄉村創建活動,健全完善村規民約,營造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和諧相處的社會環境,加強「八榮八恥」教育,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引導和教育農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崇尚科學、移風易俗,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積極開展「文明一條街」、「文明小康村」、「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到2010年全市80%的村莊基本達到文明村莊標准。
(四)發展公共事業促進村容整潔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搞好總體規劃和具體部署,堅持規劃先行,抓好試點示範,有步驟、有計劃、有重點地逐步推進。城鄉一體化並非是城鄉一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不僅僅是建設新村莊。要按照城鎮建設理念,對照小康村標准,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根據城郊型、富裕型、路帶型、工礦型等不同類型,加強分類指導,推進合村並點,結合壓煤村莊搬遷,建設多層住宅,完善基礎設施,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全面實施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和「一池三改」,搞好水電路醫學等設施建設,改善農村整體面貌和生產生活條件。
(五)深化農村改革實現管理民主
加強村級班子建設,規范村民自治和村務公開制度。著重解決好違背農民意願擅自調整土地、違規亂圈濫佔耕地、低價反租農民承包地高價轉包等損害農民利益的問題,研究探索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長效機制;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積極推進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探索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長效機制。全面取消農業稅,繼續實施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建立完善農村養老和社會救濟制度,使廣大農民安居樂業,共享發展成果。

⑩ 我是農村的 現在在整治違章搭建 唯獨的就是搭建在自家旁副舍用房 我怎麼樣申請保留這間副舍房

長期以來,農村集體所有土地房屋拆遷的法律是缺位的,沒有統一的拆遷補償標准,由各地各自製定拆遷安置補償政策。各地的補償流程、標准不盡相同,但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卻是相通的,也就是「違章建築不予補償的原則」。但對於什麼是違章建築,各地拆遷文件一般都沒有規定,在拆遷實踐中,國土部門或者拆遷部門掌握了違章建築的解釋的話語權,由於法律的缺位以及工程緊迫等因素,違章建築不可避免出現任意解釋的現象,一些本是合法的建築由於種種原因無審批手續而被認定為是違章建築,同時還存在擴大解釋的現象,如臨時建築被認定為違章建築。認定標準的不明確以及認定主體的混亂是導致拆遷糾紛引起的社會矛盾居高不下的一個主要原因。 一、 認定的標准。 「違章建築」一詞是個經常被提起的詞語,但何為違章建築,卻很難說清,沒有規 范的法律文件進行闡述和定義。 「違章建築」一詞最早出現是在1980年4月的國務院《批准中央氣象局關於保護氣象台站觀測環境的通知》中明確:「凡事先未徵得氣象部門同意,在氣象台站附近進行建設而造成觀測環境破壞的,應按違章建築處理,情節嚴重者應追究責任,嚴肅處理。」 1981年8月國務院在《批轉水利部、國家城市建設總局關於城市防洪問題的報告的通知》:「必須嚴格禁止填堵行洪河道,強占江河灘地進行違章建築。」但這兩個文件都只是一個通知的方式,沒有對「違章建築」的概念進行闡述。「違章建築」出現在行政法規是1984年,國務院於1984年1月頒布並施行的《城市規劃條例》第五十條規定:「城市規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違反本條例的組織和個人,可以分別給予以下行政處罰:(一)對違反本條例規定侵佔土地的,應當責令其退出違章佔用的土地,或者吊銷其用地許可證,並可給予警告或者罰款。(二)對違反本條例規定進行建設的,責令停止違章建設行為,吊銷其建設許可證,或者責令其拆除違章的建築物、構築物,並可給予警告或者罰款。」第五十一條又規定:「當事人對城市規劃主管部門給予的責令退出違章佔地、拆除違章建築物、吊銷許可證和罰款的處罰決定不服,可以在收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起訴又不履行的,由城市規劃主管部門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此處的違章建築的概念僅限於違反該規劃法律的行為,而非對違章建築的概念進行定義,當然這個規劃指的是城市規劃,而不是城鄉規劃,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城鄉二元結構,農村的規劃、治理缺位,沒有鄉村規劃法律法規。1982年2月13日國務院頒布了《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但這個條例是個粗放式條例,只有25條,盡管其中涉及到建房審批,但其出發點是從土地,而非房屋,在條例的第二十條,也涉及到未經審批建房的處罰情形,但其中僅規定要將土地歸還,但沒有涉及到地上的房屋如何處分。當然最重要的問題,盡管有這樣的條例,實際並沒有真正建立起農村建房審批制度, 當時的農村建房都是在解決自住,根本就沒有審批,條例從頒布到廢止的時間,很短,只有四年的時間,基本上沒有實施。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廢止了《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在該法的第四十五條規定「農村居民未經批准或者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者沒收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顯而易見,這條適用的非法佔用土地建設住宅這種情形,而並非涉及建房的審批,對建房如何審批,仍然沒有規定。筆者在辦理寧波地區的拆遷案件中發現,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農村建房根本不存在審批,真正的建房審批,城市規劃區范圍的農村是在九十年代初、中期,而在城市規劃范圍外的農村則更晚一些,而在我國的中西部地區,農村建房審批則更晚,甚至有很多農村,直至今天,建房仍無需審批,除非該區域即將列入徵收。既然不存在審批,沒有公權利的介入,就不應該存在所謂的「違章」,在2008年1月1日之前,我國的規劃法律主要還是圍繞城市規劃進行的,直至2008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正式頒布實施,在這部法律中有專門的條款涉及對未經審批的建築進行處罰的規定,但這里的未經審批的建築是違法建築的概念,違反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而不再是所謂的「違章建築」。 從以上法律法規的演變可以看出,就農村集體所有土地房屋而言,違章建築不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在法律上並無明確的概念,同時也可以反映出我國農村房屋建設審批、土地規劃的缺位,既然如此,不能僅僅以未經審批為理由而認定為 「違章建築「。 在目前的集體所有土地房屋拆遷文件,對於違章建築的認定,一般沿用的時間節點是1982年2月13日國務院頒布的《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即1982年2月13日之前建造的房屋,無需審批手續,而1982年2月13日之後的房屋,如果沒有審批手續,則認定為違章建築。很明顯,這樣嚴苛的規定,與《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這個粗放式的法規的內容不相符,而且也沒有考慮到《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基本沒有實施的法律應用實際,與實踐脫鉤,對於被拆遷人是欠公平的。還有些地方,沿用的是1986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也就是1986年之前無需審批手續均為合法建築,1986年之後,無審批手續,則認定為違章建築。這個規定也與1986版《土地管理法》的規定相去甚遠,該法僅僅規定了建房中的土地審批,而沒有涉及房屋的建造審批,很顯然,如果是原有宅基地上興建房屋,則不適用該法律,這種將1986年作為一個統一的時間節點,有擴大化解釋之嫌疑。這兩個時間節點的規定,很顯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規定相違背,《物權法》第三十條規定「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這個法條明確規定發生效力的時間應該自事實行為成就時,而不是審批時,更不是某部法律或者行政法規頒布時,只要在房屋建造這個事實行為發生時,建造行為本身是合法的,那麼無論當時是否審批,都應該認定為是合法建築。 由此可見,違章建築的認定標准存在比較大的問題,標准比較混亂,有擴大化解釋之嫌疑,同時違章建築是一個不嚴肅、不明確的概念,應該以更加准確的違法建築的概念取代。國家應該統一制定違法建築認定標准,應該從兩個層面進行考量,一、是否依法申辦了用地和建房審批手續,二、建築物是否違反城鄉整體規劃,而且最終的考量標准應是是否違反城鄉整體規劃,對於沒有申辦用地和建房審批手續,但不違反城鄉整體規劃,應該允許補辦相應的審批手續,而對於違反城鄉整體規劃但是可以通過修正的方式適應整體規劃,應該建立修正制度,允許修正後補辦手續,經過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可認定為合法建築,當然這個修正並不是無限期的,可以設定一定的修正期,在修正期內,可以進行確權為合法建築,修正期之外,則不予確認,這樣既維護了整體規劃,又盡可能減小房屋所有權人的損失。 二、 認定的主體。 認定的主體,解決的是由哪個政府部門進行認定,正是由於法律法規的缺位,導致在 實踐中,不同地區認定的主體五花八門,有國土、建設、城管、公安、鄉鎮政府,甚至筆者還見過某地財政局對當地的一處房屋認定為違章建築進行處罰,在同一地區,有時也出現多頭認定的問題。在集體所有土地房屋拆遷的過程中,在被拆遷人無法提供建房審批手續且無法達成拆遷安置補償協議時,經常會出現由國土或拆遷部門直接認定為違章建築,不經拆遷補償程序,也不經司法強拆,而直接由拆遷部門以違章建築不予補償的原則而直接拆除,這樣的情況很容易導致矛盾和糾紛的擴大化。而無論國土還是拆遷部門的認定,均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法律依據不足,國土部門是土地管理部門,其無權審查規劃,如果僅僅依據土地管理法進行強拆顯然依據不足,而拆遷部門是政府經辦拆遷事務的事業單位,很顯然其無權對房屋性質進行認定。二、身份沖突,集體所有土地房屋拆遷中,國土、拆遷部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拆遷補償方案由國土部門審核,拆遷聽證、拆遷評估機構的選定、拆遷公告的發布都是由國土部門作出,而拆遷部門是拆遷補償方案的擬定人,是拆遷人、拆遷安置補償協議的當事人。國土、拆遷部門是拆遷活動的「運動員」,如果由這兩個部門來認定,有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之嫌疑,出現身份沖突,其認定結果很難讓人信服。 筆者認為:合法的並且適當的認定主體應該是規劃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明確規定,違法建築的認定部門是規劃部門,而且違法建築審查的兩個兩個考量標准:是否依法申辦了申辦建築用地規劃許可、建設工程許可手續以及否違反城鄉整體規劃,均是規劃部門的職權,也是規劃部門的專業,而且規劃部門在拆遷安置補償中身份超然,只有這樣才能做出合法的、專業的、具備可信度的認定。 違法建築的認定是個系統復雜的工程,不僅要考慮以上所提及的認定的標准和認定的主體,還要規定認定程序、權力的救濟,還要輔之完善農村房屋建房審批程序以及房屋權證的監管,首先加強立法,填補法律上缺位,其次要強化執法的專業和素養,還要強化私有物權保護意識,唯有這樣才能解決目前違章建築認定困境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