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宣傳投訴 » 宣傳知青畫

宣傳知青畫

發布時間: 2020-12-03 19:04:49

⑴ 贊美"知青"的句子有哪些

  1. 每當聽到「映山紅」這首歌時,我就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上山下鄉的坎坷經歷,那段歲月讓我流連忘返,魂牽夢縈。

  2. 那是上世紀70年代初的一個冬天,我們乘坐著火車賓士在廣袤無垠的東北大地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那天,天上飄著潔白的雪花,銀裝素裹、婀娜多姿、美麗而壯觀。靜靜的大地盡情地沐浴著上天賜給它的甘露。


  3. 離村子還有五六里的路程,遠遠地就能聽到大喇叭播放「映山紅」的歌聲。歌聲嘹亮悅耳,耐人尋味。

  4. 我們來到了住地,看到簡陋而破舊的房子,四面透風,周圍一片凄涼。黑夜裡刮著大風,把外面的大樹和野草颳得「嗚嗚」作響,偶爾,遠處傳來狼的叫聲。


  5. 通過勞動鍛煉,我初步掌握了基本農活,工作表現積極肯干。干農活之餘,我們搞起了夜校和圖書室,並且自己動手製作了籃球架和乒乓球案子,後來又成立了一個文藝宣傳隊,豐富了文化生活。

  6. 由於我表現優秀,公社大隊幹部找我談話,讓我到落後生產隊擔任生產隊長。我二話沒說欣然答應了,然而沒有想到在那浩劫的年代裡,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7. 在召開全體社員大會上,當宣布我擔任生產隊長時,在場百十號社員全部「呼」地一下站了起來,揮舞著拳頭大喊:「我們貧下中農不歡迎你們,滾出去!」當時這么大的陣勢可把我們嚇壞了,特別是女青年嚇得直哭,會議不歡而散。

  8. 有容乃大,無欲則剛。我們懷著無所畏懼的心態面對一切,通過談心使動搖的青年們留了下來,恢復了生產,整修了房屋,制定了規章制度。對個別破壞生產的人實行了強制措施,使生產隊的生產生活有了質的變化。第一年,我們獲得了大豐收。在此基礎上,我們一鼓作氣有了兩台大馬車,又成立了施工隊,開始了新的創業。看到這些成果,我感慨萬千,長長舒了一口氣。抬頭眺望著遠方,看到地還是那麼寬,天還是那麼藍,山峰還是那麼巍峨秀麗,我們勝利了。

  9. 幾十年過去了,當我又一次來到這片土地的時候,舊貌換新顏,但這片泥土的芳香沒有變,鄉愁沒有變,鄉音沒有變,還是那麼清澈淳樸。我彷彿又看到了戰天斗地的場面,彷彿又聽到了昔日的歌聲「映山紅」。

  10.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輕在還不懂得如何生活的時候,
    已經開始需要料理自己。
    把自己料理得有條有理的,是「知青」。
    把自己搞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的,也是「知青」。

  11.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輕在還不懂得種地是咋回事的時候,
    已經扛起農具下了地。
    可以和老農賽一賽的,是「知青」。
    真他娘的不象樣、不趕趟的,也是「知青」。

  12.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輕在還不懂得起碼的建築常識的時候,
    已經脫坯、打壘、蓋上了房。
    把房子蓋成了的,是「知青」。
    把房子整塌了的,也是「知青」。

  13.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輕在還不懂得騾子與馬的區別的時候,
    已經喂豬、養兔、甩著鞭兒趕羊上山岡。
    把牲口伺候得膘肥體壯的,是「知青」。
    把牲口喂死了、整垮了的,也是「知青」。

  14.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輕在還不懂得「順山倒」號子的時候,
    已經掄起大斧伐木進山林。
    輸送出大批木材的,是「知青」。
    缺了胳膊少了腿的,也是「知青」。

  15.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輕在還不懂得大火厲害的時候,
    已經頂著大風沖火海。
    烈火中玩命地挽救別人生命和集體財產的,是「知青」。
    燒成木炭、毀容傷殘的,也是「知青」。

  16.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輕在還不懂得世故人情的時候,
    已經憑著樸素情感當起了「愣頭青」。
    敢愛敢恨、勇敢無畏的,是「知青」。
    被人利用、好心辦壞事的,也是「知青」。

  17.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輕在還不懂得戒條森嚴的時候,
    已經投入了稚嫩而熱烈的初戀。
    情深意長、花好月圓的,是「知青」。
    一意孤行、欠下孽債的,也是「知青」。

  18.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輕在還不懂得思念之情常常要壓抑的時候,
    已經開始自己折磨自己。
    立志「不混出個人樣不回家」的,是「知青」。
    逃票扒車、忍飢挨凍、背個處分也要回去看娘親的,還是「知青」。

⑵ 知青上山下鄉的宣傳語

廣闊天地煉紅心。
毛主席語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收貧下中農再教育內,很有必要。」容
建設鋼鐵邊防。(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六個師信箱的打頭字。例如,2師15團,就是設字208信箱。)
屯墾戍邊,保家衛國。
紮根邊疆幹革命。
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⑶ 贊美知青的句子

本來算不上是一道難題,可是,問一百個「知青」,竟然會有八十八種不同的回答。
這就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輕在還不懂得如何生活的時候,已經開始需要料理自己。
把自己料理得有條有理的,是「知青」。
把自己搞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輕在還不懂得種地是咋回事的時候,已經扛起農具下了地。
可以和老農賽一賽的,是「知青」。
真他娘的不象樣、不趕趟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輕在還不懂得起碼的建築常識的時候,已經脫坯、打壘、蓋上了房。
把房子蓋成了的,是「知青」。
把房子整塌了的,也是「知青」。
來源:哞哞游戲賺錢網,歡迎分享本文!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輕在還不懂得騾子與馬的區別的時候,已經喂豬、養兔、甩著鞭兒趕羊上山岡。
把牲口伺候得膘肥體壯的,是「知青」。
把牲口喂死了、整垮了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輕在還不懂得「順山倒」號子的時候,已經掄起大斧伐木進山林。
輸送出大批木材的,是「知青」。
缺了胳膊少了腿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輕在還不懂得大火厲害的時候,已經頂著大風沖火海。
烈火中玩命地挽救別人生命和集體財產的,是「知青」。
燒成木炭、毀容傷殘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輕在還不懂得世故人情的時候,已經憑著樸素情感當起了「愣頭青」。
敢愛敢恨、勇敢無畏的,是「知青」。
被人利用、好心辦壞事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輕在還不懂得戒條森嚴的時候,已經投入了稚嫩而熱烈的初戀。
情深意長、花好月圓的,是「知青」。
一意孤行、欠下孽債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輕在還不懂得思念之情常常要壓抑的時候,已經開始自己折磨自己。
立志「不混出個人樣不回家」的,是「知青」。
逃票扒車、忍飢挨凍、背個處分也要回去看娘親的,還是「知青」。

⑷ 現代畫家中有原來老知青嗎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⑸ 老知青餃子館壁畫創作者是誰畫的

1.王夫人「笑」,是因為她已知道鳳姐是有意捉弄劉姥姥,但是自己作為一家實際內掌事的,不好明容著說,所以才「笑著指鳳姐」,鳳姐和鴛鴦兩人要維持好飯局的秩序,而且這個玩笑是她們故意布置的,自然不會失儀。

2.劉姥姥二進大觀園,表面上看是鄉下人不懂大戶人家事,其實是裝傻賣乖,很會討眾人的歡心,聰明得很。

眾人的「笑」之所以有如此區別,原因在於:
(1)湘雲生性豪爽,又敏於詩詞,所以首先忍不住,一口飯都噴了出來。
(2)黛玉多病且嬌嫩,所以當她領悟過來,自然是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噯喲。
(3)寶玉在府中最受寵愛,要星星不敢給月亮,所以就趁機撒嬌,滾到賈母懷里,賈母當仁不讓地笑的摟著寶玉叫「心肝」。
(4)王夫人知是鳳姐搞鬼,不好明說,所以用手指著鳳姐兒,只說不出話來。
(5)薛姨媽是成年長者,但也撐不住,口裡茶噴了探春一裙子,這是失態。
(6)探春素來是有才無權之人,藉此一笑,自然是找著懦弱的二姐撐著了,所以手裡的飯碗都合在迎春身上。
(7)惜春年紀最小,所以就離了坐位,拉著他奶母叫揉一揉腸子。
(8)鳳姐鴛鴦二人是始作俑者,自然沒笑,控制著飯

⑹ 知識分子上山下鄉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么做,知青是什麼意思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廣義泛指有知識的青年,一般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特定歷史時期的稱謂,指從1950年代開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為止自願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做農民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在中國知識青年指從1950年開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自願或被迫從城市下放到農村或兵團務農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解決城市中的就業問題,從50年代中開始就組織將城市中的年輕人移居到農村,尤其是邊遠的農村地區建立農場。早在1953年《人民日報》就發表社論《組織高校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勞動》。1955年毛澤東提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成為後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口號。從這一年開始共青團開始組織農場,鼓勵和組織年輕人參加墾荒運動。當時,美術家朱宣咸1958年創作的作品《知識青年出工去》,就非常典型生動地記錄了北大荒農墾在那個特定時代知識青年的畫面。1962年開始有人提出要將上山下鄉運動全國化地組織起來,1964年,中共中央為此特別設立了一個領導小組。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為止許多中學畢業生既無法進入大學,又無法被安排工作,此外66至68年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使得中共領導機構意識到他們需要尋找一個辦法將這批年輕人安置下來,以免情況失去控制。1968年12月22日毛澤東授意《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裡吃閑飯》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澤東「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許多年輕人因此下鄉去農村。全國也開
那個年代的宣傳畫
始有組織地將中學畢業生分配到農村去。從1971年開始,知識青年在農村的許多問題開始不斷暴露出來,同時中共開始在城市中將部分工作分配給下放的知識青年。不過這樣回到城市中的知識青年大多數是通過關系得到回城的機會的。到1976年連毛澤東也感覺到知識青年問題的嚴重性並決定對這個問題重新做考慮。但到這時為止每年依然有上百萬知識青年被分配上山下鄉。毛澤東的逝世使知識青年問題暫時被擱置。
1977年高考被恢復,大多數在農村的知識青年想方設法要回到故鄉去。1978年冬在雲南的知識青年以請願和罷工的形式來將他們的要求表達出來,再次使的中央感覺到問題的急迫性。1980年5月8日,當時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鄉,10月1日中央基本上決定過去下鄉的知識青年可以回故鄉城市。
從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的總數的估計在約1200萬至1800萬之間。

⑺ 在微博上看到說『布面油畫《青春之歌》,後名《我的前夫》。據說初展時很多知青在這幅畫前泣不成聲』。

圖中的女孩是下鄉知青,不得不嫁給當地的農民。
她胸前別著毛主席像章,手裡拿內著《毛主席語錄容》,年代應該是在1967年至1971年之間。
下鄉知青嫁給當地農民,大致上有這樣幾種可能:
1、她的父母在城裡被批判、被關押、甚至在文革中死亡,她隻身下鄉,舉目無親。在極度貧困的鄉下,生活難以為繼,不得不嫁給當地農民,求得生路。
2、她虔誠地信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信念,以嫁給農民表示自己真的「與工農相結合」。
3、為了使她一起下鄉的親友,如兄弟姐妹,獲得返城的機會,犧牲自己,嫁給當地的權勢人物。
或者是上述原因兼而有之。
這是系列畫作之一。後面的畫作中,她坐在灶坑前,借著灶火的亮光看書,灶台上有嬰兒奶瓶。可以想像,她在生下孩子之後,抓住文革後高考的機會,離開了農村,且結束了這段婚姻。
那時,在農村插隊的下鄉女知青,有不少人嫁給了當地農民。雖然不能說都是悲劇,但至少可以說是一個獨特的歷史現象。
我本人也是下鄉知青,但由於是去邊疆的農場下鄉,生活經歷與插隊知青的差異很大。以上解釋未必准確,僅供參考。

⑻ 著名知青畫家有哪幾位

知青名人國畫家翁振新
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的,祖籍乃廣東台山市三合鎮良村,不僅是一名造詣非凡的藝術家,文藝評論家,還是一位出色的學者。
呂俊傑,1955年生於天津,現天津「津門沽上」書畫院院長。
旅美油畫家李斌
劉柏榮是文革知青美術畫家中最早出名的,他在1969年創作的《胸懷朝陽何所懼,敢將青春獻人民》(它在出版時還有一個副標題--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上海市黃山茶林場十一位知識青年學習),被廣泛地印成招貼和放大成宣傳畫,並參加了1972年的全國美展。

幾位著名的知青畫家

劉柏榮是文革知青美術畫家中最早出名的,他在1969年創作的《胸懷朝陽何所懼,敢將青春獻人民》(它在出版時還有一個副標題--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上海市黃山茶林場十一位知識青年學習),被廣泛地印成招貼和放大成宣傳畫,並參加了1972年的全國美展。當然,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幅畫顯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盡管他在作畫時參考了這些烈士生身的不少照片,(1)但畫面上出現的形象,卻非常概念,像是一個家庭中的兄弟姐妹。這主要是造型能力的局限,因為他當時畢竟只有17歲,也沒有經過美術學院的專門訓練。他在兩年後與陳亦遜合作的版畫《一家親》仍然暴露出了這方面的缺點(這時他已成為部隊的一名專業美術人員),這幅畫也參加了1972年的那屆全國美展,並被選入畫冊,但人物的造型與木刻的技法,是無法與這一榮譽相匹配的。直到1973年創作的《堅持不懈》,他的造型能力才出現了可喜進步,形象刻畫得很生動,也非常符合對象的身份。畫面的布局和虛實處理不落俗套,筆墨也顯得十分帥氣,沒有絲毫拖泥帶水的地方,即使是當時的科班出身的那些畫家,也未必有這樣的水平。這幅畫參加了1973年的全國連環畫、中國畫展覽會,其中的四個頭像,被選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印的《工農兵形象選》第二冊,翌年還被人民美術出版社印成大型的獨幅畫頁。(2)這使他名聲大振。劉柏榮出生於1952年,是一位上海知青。1968年12月,他到江西農村插隊落戶,在那裡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他在1972年的《一定要把立足點移過來》的文章中這樣寫道,他從小就愛畫畫,但只是出於個人的興趣,沒有認識到畫畫應該為工農兵服務。他初到江西農村,覺得那裡的人很臟,環境也沒有想像中的美好。繁重的勞動使他渾身筋骨疼痛,自然也就失去了畫畫的興致。這時,貧下中農看出了他的思想問題,用各種方式幫他提高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的覺悟。通過艱苦的勞動磨練,他終於在農民前面感到了羞愧:盡管他們的手是黑的,腳上有牛屎,還是比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都干凈。(3)於是他決心改造自己的世界觀,與農民一起勞動,揀最苦最臟的活干。漸漸地,他碰到了牛糞也不覺得臭。這種思想和感情上的變化,激起了他的藝術興趣。在畫畫的過程中,他甚至還得到了貧下中農的熱情幫助和具體批評,使他懂得了應該畫什麼,應該怎樣畫。對於這些話的真實性,我們很難推測,因為當時報刊上的這類文章幾乎都是這樣寫的。1969年,《解放日報》報道了上海市黃山茶林場的11名上海知識青年為搶救國家財產,在與洪水的搏鬥中犧牲的消息,劉柏榮和一位青年工人業余畫家合作了《黃山青松映丹心》的組畫。隨後,他又在此基礎上創作了水粉畫《胸懷朝陽何所懼,敢將青春獻人民》,並被印成招貼畫,(4)後來他又畫成了油畫(參加1972年全國美展),並作了一些改動。如,在水粉畫上,最前側的那位女知青,手上拿著紅寶書《毛主席語錄》,而在油畫上則被改成了緊握的拳頭;揮手高呼的男知青形象,也由側面改成了正面;構圖也作了調整,上下兩邊都裁去一截,顯得更加緊湊。對於這幅畫的創作過程,劉柏榮在《一定要畫好我們時代的英雄形象》中作了詳細的介紹,其中對於洪水與英雄之間關系的論述,非常富有辨證色彩:

洪水雖然惡浪滔滔,奔騰洶涌,但在我們的英雄面前它是失敗者,英雄戰勝了敵人,這是事物的本質。所以畫洪水是為了表現英雄,是為了刻畫和烘托英雄的形象和精神氣質服務的。洪水處理得好不好,表現得恰不恰當,對主題的表現及塑造完美的英雄形象是很有關系的。洪水表現得過分,英雄人物就不可能在畫面上突出出來,這將影響以及損害英雄形象;相反不表現洪水的特點,把洪水畫得平平淡淡,或者不重視其表現,同樣英雄形象得不到較好的體現。(5)
對中國來說,1969年是一個洪水年。我們只要看一下當時的各類畫報,就能發現有相當的篇幅是用來描寫抗洪英雄的。就是在中共中央的機關刊物《紅旗》的第12期上,也發表了抗洪英雄金訓華的日記和評論員的文章《革命青年的榜樣》,同時還刊登了上海畫家徐純中(當時署名為逸中)創作的水粉畫《毛主席的紅衛兵--向革命青年的榜樣金訓華同志學習》。金訓華原是上海市吳凇第二中學的1968年高中畢業生。1969年5月,到黑龍江省遜克縣遜河公社雙河大隊插隊落戶。同年8月15日,他為搶救被洪水沖走的電線桿,不幸犧牲。據說,當時有人勸他水流太急,下去危險,但他卻毅然跳進河裡,並回答說: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徐純中是上海市西中學高中畢業生,上山下鄉運動開始後,他被送往上海崇明農場插隊。金訓華事跡發表後,《解放日報》美術組,急召陳逸飛、徐純中等人,連夜在報社趕制金訓華事跡的一整版繪畫作品。徐純中當場構思創作了《毛主席的紅衛兵--向革命青年的榜樣金訓華同志學習》,在完稿過程中,又得到了陳逸飛的修改潤色。(6)此畫在《解放日報》畫刊發表後,即被當時的中央領導看中,並經重畫,作為美術界的樣板畫之一,刊登在《紅旗》雜志上。這幅畫的構圖和人物的處理,雖然與劉柏榮的那幅《胸懷朝陽何所懼,敢將青春獻人民》有些不同,但畫面的氣氛卻極其相似,幾乎讓人感到出自同一人的手筆。就連他們的創作體會,也像是經過討論才撰寫的。(7)當然,《毛主席的紅衛兵--向革命青年的榜樣金訓華同志學習》在傳播上更具效力,它不僅被大量地印成招貼畫和郵票,而且被大規模地用油畫復制在全國各地的宣傳牌上。這兩幅反映知青的畫,在文革前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當然是社會影響力而不是藝術影響力。在1976年的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中,它們作為反映階級斗爭和塑造無產階級英雄形象的典型,再次得到了輿論的肯定。

何紹教以油畫《學耕》而為美術界知曉。他是浙江省參加1972年全國美展僅有的三幅油畫中最年輕的作者,當時只有25歲。他於1969年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在浙江省建德縣的一個貧瘠的農村插隊落戶。他在中學期間就對繪畫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但是,他的所有專業知識,也只是在文革開始兩年的大量繪制領袖像和宣傳畫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1971年的春天,他接到當地縣里有關部門下達的創作任務、來到毛澤東曾經為之題詞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千娥公社體驗生活。然而,他對這種表現鋼鐵女子的題材取法興趣,在朋友們的鼓勵下,他還是決定描繪自己熟悉的知青生活。建德縣的山區婦女素以吃苦耐勞著稱,她們不但擔負著全部家務的料理,還在農忙時下田幫著男人收割、插秧。然而,耕田這種強體力活,卻是很少有婦女參加的,而那些好強要勝的女知青,倒也時有想學耕田的情況,但大都是偶一為之,並不是將其作為一項長期的勞作內容。何紹教在發現了這種既能體現婦女能頂半邊天、又能反映知識青年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題材後,便畫了一幅油畫小稿,並獲得了組織者們的好評。他們將他推薦到省一級參加全國美展的重點加工班。他與來自全國各地的上百名畫家一起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並對其他人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見。當時的一些具有相當創作經驗的畫家都建議,把畫面上的牛改成拉機,表現農業的機械化,以符合毛澤東的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的精神。但何紹教卻堅持了自己初稿的意圖。據他後來回憶說,他當時想法很簡單,覺得從畫面的形式上來考慮,很難安排一個用拖拉機來學耕田的場景。況且,這在他所熟悉的生活中也實在沒有見到。他所在的那個公社,經濟水平十分低下,一個大隊(也就是現在的一個村)也只有他自己有一隻掛表,而老百姓的作息隨日出日落而定,過著典型的農耕生活。而整整的一個公社,大概也只有一台拖拉機。顯然,若將耕牛改成拖拉機,就會讓人覺得很不真實。他的這幅作品奇跡般地被文革中的第一次全國美展選中,使他十分高興。這不僅使他獲得了藝術上的榮譽,也為他的知青生活帶來了轉機。這幅畫被作為知青美術創作的典型,多次刊登在各種報紙和雜志上。

沈嘉蔚以油畫《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而著名。這幅作品在1974年的全國美展中得到廣泛的好評。據不少當事人說,江青參觀展覽時,在這幅畫前滯留片刻,陪同人員向她介紹說,作者是一位下鄉知青,江青便說了一句他們不容易。於是,這幅畫就和其他十幾幅吸引過江青滯留的作品一樣,在國內被大量印刷發行,估計《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僅人民美術出版社和遼寧美術出版社出版的4開和對開的獨幅畫就有幾十萬張,全國的報刊也相繼登載。

《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描繪的是北方的兩位年輕的軍人,他們迎著初升的太陽,在哨樓上遠眺。畫面的色彩非常明快,人物的動作有點舞台化,畫家巧妙地利用了哨樓高聳的特點,將視線放在畫面的底邊,使軍人的形象顯得更加高大。這種風格正是來自畫面上那兩位戰士正鎖眉警惕著的前方--蘇修。對沈嘉蔚這樣一位知青畫家來說,《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使他經歷了一次較為完整的現實主義創作過程。這一題材是他自己選定的。他先後兩次去邊防哨所體驗生活和寫生,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畫草圖,三個月時間的製作。畫面上的軍人形象,都是他直接從生活中寫生來的,下了不少的功夫,那位正在樓梯上行走的軍官形象清秀剛毅。但送到北京後,有關領導看了似乎不太滿意,並指定改畫組的同志進行修改,將其畫得紅光滿面。改動雖然很精心,但對於作者本人來說,已讓他感到傷心。只有在當年的《黑龍江文藝》的封面上,我們還能看到原作的面目。

沈嘉蔚也是一位浙江籍的知青,生於1948年,是1966年的應屆高中畢業生。他於1970年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並在42團政治部的宣傳股任美工。與他一起成為後來黑龍江知名知青畫家的還有陳宜民、李斌、劉宇廉。陳宜民他們都是來自上海,是區少年宮的美術組成員,並有一定的創作業績。

1969年底,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的趙曉沫、李建國、尤勁東、趙雁潮、陳新民等20多名學生,自願要求去生產建設兵團,支持邊疆建設。他們雖然只受過一年的專業訓練,但見識頗廣、才華橫溢,給業余出身的知青畫家以極大的影響。

兵團文化部任命原轉業軍人郝伯義負責美術創作。他當時30出頭,極富組織熱情,為了更好地完成上級交待的創作任務,他組織起了學習班,並親自動手製作了學習班所需的桌、椅、床等。沈嘉蔚在20多年後的回憶中這樣寫道:郝是兵團美術創作的靈魂人物,沒有他也就沒有這一個小文藝復興的出現。(11)郝主張學習班的創作以群體的面貌出現,並將60年代紅極一時的北大荒版畫的整套技法全部傳授給學習班的版畫組成員。他們各自構思草圖,然後集體進行修改,讓能力較強的改稿,定稿後指定一人刻印。當1972年恢復公開署後,最後的完成者便可署上自己的名字。

⑼ 專門畫下鄉知青性愛的畫家叫什麼名字

你可以搜索
沈嘉蔚
這位北大荒知青畫家

⑽ 咨詢知青畫家何冬靈的個人情況

但是總是想分手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