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宣傳
A. 有哪些形式多樣話的防震減災宣傳活動
用黑白顏色畫的比較好,不要畫太喜悅的 我這邊有關於防震減災的資料 防震減災就是防禦和減輕地震災害。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 地震,俗稱地動。它像平常的刮風下雨一樣,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即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層的振動。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發生地震大約500萬次。其中,絕大多數地震很小,不用靈敏儀器便覺察不到,約佔地震總數的99%,其餘的1%,約5萬次,才會被人們感覺出來。一般情況下,5級以上地震就能夠造成破壞,習慣上稱為破壞性地震,平均每年發生約1000次;7級以上強震平均每年18次;8級以上大震每年發生1-2次。 地震有前兆嗎 地震和風雨等自然現象一樣,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預測預報的。當地殼的應力應變在逐漸積累、加強的過程中,就會引起震源及其附近物質發生物理、化學等一系列異常變化。我們稱這些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聯的異常變化現象為地震前兆。 一般我們將地震儀器觀測到的地球物理場、化學場和微小地形變異常稱為微觀前兆,而將動植物和自然界所表現出的異常,稱為宏觀異常。 震前動物異常 地震前動物比人先知先覺的科學道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是震前動物的異常現象在我國古代地震資料中早有記載。據不完全統計,在震前有異常的動物就有幾十種,空中飛的,地下跑的,水中游的無處不在。 我國地震區群眾根據地震前動物異常反應編寫了預報地震的歌謠: 震前動物有預兆,群測群防很重要。 牛羊騾馬不進圈,豬不吃食狗亂咬。 鴨不下水岸上鬧,雞飛樹上高聲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貓銜著小貓跑。 兔子豎耳蹦又撞,魚朝水面亂跳躍。 蜜蜂群遷鬧轟轟,鴿子驚飛不回巢。 家家戶戶都觀察,綜合異常作預報。 總之,震前動物異常比較普遍,表現行為有:煩躁、驚慌、不安、活動反常、不吃食、不進圈,有的萎蘼不振表情傻呆。動物異常出現的時間多集中在震前幾分鍾至兩三天,以震前一天反應居多,震中區最為集中。 4.動物出現異常到發震時間有多長?一般來說,地震的震級越大,越接近臨震,動物異常的種類及數量就越多,反應程度也就越強烈。其發震時間為: (1)牛、馬、羊、豬震前幾小時至一天。 (2)老鼠?震前一至五天,甚至半個月。 (3)雞?震前一至兩天。 (4)狗?震前半小時至兩天。 (5)蛇?震前二至三天,冬眠早出洞。 (6)鴿子?震前幾小時甚至一天。 (7)魚類?震前幾小時至十天。 震前植物異常 震前植物異常現象與氣溫、地溫變化有一定的關系。表現為在冬季果樹開花、重果,竹子開花,竹筍發芽,樹乾裂縫,提前發芽長葉。在夏季,如成熟南瓜重新開花,含羞草、榕花樹葉子開合時間反常等。 震前氣象異常 臨震的氣象異常種類繁多,形式多變,主要包括震前風、霜、雲、雨、雹、雪、聲、光、電、氣壓、地溫、氣溫、旱澇、日月光象等等,是非常豐富的。震前出現蘭、白閃光,紅綠光 防震減災宣傳 帶,火球,片狀光,帶狀光,柱狀光,球狀光,星殞如雨,大風大雨,灰塵遮天蔽日,怪風大作,陰雨連綿,雷電不止,冰雹大雪,變化驟然,悶熱燥熱、氣溫異常、氣溫嚴寒、氣壓突降、黑氣如霧、月色塵晦,灰塵滿天,霧氣騰騰,地裂氣升,臭氣難聞等現象十分普遍。這些異常現象一般在震前幾秒鍾、幾分鍾至幾天多為出現。發現這種異常,應立即採取措施做好防震准備,並及時報告有關部門。 震前地下水異常 地震發生在地下,地下水埋藏於地層之中,地震前應力的變化引起地下水位的上升、下降,井水翻花、冒泡、打漩、發渾、發響、變溫、變味、浮油花或引起化學成份的變化等,都是地下水震前的異常現象。 井水是個寶,前兆來得早。 無雨泉水渾,天旱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氣泡。 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 天變雨要到,水變地要鬧。 建立預報網,異常快報告。 這是我國震區群眾對歷次震前地下水變化規律的經驗總結。 怎樣利用地下水預報地震? 地下水在震前幾年就有趨勢性的變化,臨震前幾天至幾小時發生突然變化,速度加快,幅度加大。在空間上,震前由外圍逐漸向震中集中,而震後由震中向外圍擴散。我們掌握了這些一般的異常變化現象,採用最簡單的辦法,每天定時對井水進行觀測,抓住明顯的、特殊的變化,就能為地震預報提供一個可靠的依據。 地震監測預報 我國有哪些地震監測方法 地震孕育過程中常常出現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地質學、大地測量學、氣象學及生物學等學科領域中的各種異常現象。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來,我國有70多次中強以上地震前記錄到1000餘條前兆異常。由於地震孕育和發生過程是極其復雜的,因此,地震前兆也是豐富多樣的。經過整理和研究,可將這些異常歸為10大類:地震學前兆、地殼形變、地磁、地電、重力、水文、地球化學、地下流體(水、汽、氣、油)動態,應力應變、氣象異常、宏觀前兆現象等。 以上前兆,地震工作者都進行了科學的監測。只有綜合分析、研究這些前兆,才能捕捉到地震前兆信息。 是誰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 觀測和記錄地震的儀器叫「地震儀」。公元132年7月(東漢漢順帝陽嘉元年)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觀測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開創了人類使用儀器觀測地震的新紀元。張衡被譽為地震儀之父。 何謂地震預報 地震預報的三要素是什麼?地震預報是對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以及地震影響烈度和破壞易損程度的預測。通常,地震預報的三要素主要是指發震時間、地點和震級。 地震預報包括哪些類型 (1)地震長期預報,是指對未來10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的預報; (2)地震中期預報,是指對未來一二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的預報; (3)地震短期預報,是指對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人類為了減輕地震災害,制定了一系列對付地震的戰略戰術,以獲取一定的社會經濟效益,這就是地震對策。簡言之,就是對付地震的辦法和措施,也就是地震來了怎麼辦。 地震對策的主要內容是:地震監測、地震預報、工程抗震、社會防災、震後救災、恢復重建、平息恐慌等。 地震應急和救助常識 平時的准備工作 做好平時的准備工作,是將災害損失減少至最低程度的基本條件。 (1)家庭的安全措施 ·對大衣櫃、餐具櫃櫥、電冰箱等做好固定、防止傾倒的措施。 ·在餐具櫃櫥、窗戶等的玻璃上粘上透明薄膜或膠布,以防止玻璃破碎時四處飛濺。 ·為防止因地震的晃動造成櫃櫥門敞開,裡面的物品掉出來,在櫃櫥、壁櫥的門上安裝合頁加以固定。 ·不要將電視機、花瓶等放置在較高的地方。 ·為防止散亂在地面上的玻璃碎片傷人,平時備好較厚實的拖鞋。 ·注意傢具的擺放,確保安全的空間。 ·充分注意煤油取暖等用火器具及危險品的管理和保管。 ·加固水泥預制板牆,使其堅固不易倒塌。 ·將滅火器、消防水桶經常放置在離火源較近的地方。 ·做好建築物檢修、加固工作(尤其是地基柱子、屋頂瓦等)。 (2)緊急備用品的准備 ·飲用水; ·食品、嬰兒奶粉; ·急救醫葯品; ·攜帶型收音機、手電筒、干電池; ·現金、貴重品; ·內衣褲、毛巾、手紙等。 (3)每月召開一次家庭防災會議 ·家裡安全的地方在哪裡? ·避難場所、避難道路的確認; ·學習應急處置救護的知識; ·家庭成員的分工; ·滅火器具放置場所的確認; ·萬一情況下,家人的聯絡方法和匯合場所; ·用火器具等的檢查; ·緊急用攜帶袋子的檢查、放置場所的確認。 (4)建立平時鄰里互助的協作制度 發生大地震後,會在很大區域內造成嚴重災害,在這種情況下,消防車、救護車不可能隨時到達,所以,有必要從平時起通過街道等組織當地居民進行交流,建立起應對有關地震、火災和救助傷員等互助協作體制。 ·平時鄰里之間應建立協作制度; ·積極參加市民防災組織; ·積極參加防災訓練。 以下是如何避震 抓住時機,科學避震 地震發生時應沉著應震,立即採取行動避震。假如你的行為鎮定自若,就會獲得安全,躲過災難,否則,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大震的預警現象、預警時間和避震空間的存在是人們震時能夠自救求生的客觀基礎,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識,事先有了一定準備,震時又能利用預警現象,抓住預警時機,選擇正確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間,就有生存的希望。 預警現象:預警現象主要包括地面的顫動、建築物的晃動、強烈而怪異的地聲、明亮而恐怖的地光等。 預警時間:可以逃生的時間。從感覺到地動到房屋倒塌,有大約十幾秒的時間,只要你事先有準備,就可能利用這寶貴的十幾秒鍾逃離險境,轉危為安。 避震空間:廢墟中可以藏身的空間。不要以為房屋倒塌就是死路一條,室內有傢俱、物品等的支撐,廢墟中總會留下一定的生存空間。 地震應急時應注意什麼 (1)震時是跑還是躲? 我國大多數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這是因為震時預警現象很短,由於劇烈地動,人們行動往往無法自主;但若住在平房,發現預警現象較早,則應力爭跑出室外到開闊、安全的地方避震。所謂就近避震,是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對策。 (2)身體應採取什麼姿勢? 「伏而待定」,即蹲下、坐下或趴下,盡量蜷曲身體,使身體重心降低,同時,雙手要牢牢抓住身邊的牢固物體,以防摔倒或因身體失控移位,暴露在物體外而受傷。 (3)怎樣保護身體重要部位? 保護頭頸部:低頭,用手護住頭部或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書包、被褥、沙發墊等頂在頭上。 保護眼睛:低頭、閉眼,以防異物侵入。 保護口、鼻:有可能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塵、毒氣吸入。 4.大震後,餘震還會不會造成建築物的破壞?許多建築物受到主震沖擊以後,雖然還未破壞,但已變得不太牢固,這時如果再來一些較強餘震,盡管其震級小於主震,但所造成的破壞可能比主震還大。 不同環境下緊急避震的要點 (1)在家中怎樣避震 ·特別提醒: --千萬不能滯留在床上; --千萬不能站在房間中央; 這都是身體最暴露、最不安全的地方! ·住樓的朋友,較安全的躲避地方有: --牢固的桌下或床下; --低矮、牢固的傢俱邊; --開間小、有支撐的房間,如衛生間; --內承重牆牆角; --震前准備的避震空間。 ·震時不應採取的行為: --千萬不能跳樓; --不要到陽台上去; --不要到樓梯去; --不要去乘電梯;如果震時在電梯里應盡快離開;若門打不開要抱頭蹲下,抓牢牆上的扶手。 --不要到處亂跑,特別不要到樓道人員擁擠的地方去。 ·住平房的朋友: 如果室外場地開闊,發現預警現象早,可盡快跑出室外避震。 ·室內避震較安全的地點: --炕沿下; --震前准備的避震空間。 ·震時不應採取的行為: --不要躲在屋頂大梁下; --不要躲在窗戶邊; --不要靠近不結實的牆體; --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傷或摔傷。 (2)在學校怎樣避震 ·特別提醒: --一切行動聽老師的指揮; --同學之間要互相照顧,特別對年小體弱、有殘疾的同學要多關照。 ·正在上課時: --要在老師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 --震時千萬不要慌亂擁擠外逃,待地震過去後再由老師帶領,有組織地疏散; --如果教室是樓房,不要跳樓,不要擁向樓梯等等。 ·在操場或室外時: --若在開闊地方,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 --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 --不要亂跑、亂擠,待地震過後再按老師指揮行動。 (3)在公共場所怎樣避震 ·特別提醒: --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 --千萬不要慌亂擁擠、擁向出口,要避開人流; --如不得已被擠入人流,要防止摔倒;把雙手交叉在胸前保護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壓力;隨人流而動,避免被擠到牆壁處或柵欄處; --解開衣領,保持呼吸暢通。 ·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 --就地蹲在排椅下,用手或其他東西保護頭部; --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 --待地震過去後,聽從服務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在商場、書店、展覽館、地鐵等處: --選擇結實的櫃台、商品(如低矮傢俱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 --避開玻璃的門窗、櫥窗和玻璃櫃台; --避開高大不穩和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 --避開吊燈、廣告牌等高聳懸掛物。 ·在行駛的公共電、汽車內; --抓牢扶手,低頭,以免摔倒或碰傷;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以防發生事故時受傷; --地震過去後再下車。 (4)在戶外怎樣避震 ·特別提醒: --迅速離開各種高大危險物; --就近選擇開闊地避震; --不要隨便返回室內。 ·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和構築物: --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建築; --過街橋、立交橋上下; --高煙囪、水塔等。 ·注意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 --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 --廣告牌、吊車等。 ·注重避開其他危險場所: --危舊房屋、危牆; --女兒牆、高門臉、雨篷下; --磚瓦、木料等物的堆放處。 (5)在野外怎樣避震 ·特別提醒: 假如,地震時你正在郊外旅遊;或者,你家住農村,正在野外遊玩、拾柴或放牛,這時你該怎麼辦呢? --迅速離開山邊、水邊等危險場地; --選擇開闊、穩定地方就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 --避風,背朝風向,以免吸進有毒氣體(如果附近有化工廠等)。 ·避開以下水邊的危險環境: --河邊、湖邊、海邊,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上游水庫坍塌而漲水,或出現海嘯; --水壩、堤壩上,以防垮壩或洪水; --橋面或橋下,以防橋梁坍塌或遭遇洪水。 ·避開以下山邊的危險環境: --山腳下、陡崖邊,以防山崩、滾石、泥石流; --陡峭的山坡、山崖上,以防地裂,滑坡等。 ·避開其他危險場所: --變壓器、高壓線下,以防觸電; --生產危險品的工廠或危險倉庫,以防發生意外事故時受到傷害。 (6)震時遇到特殊危險怎麼辦? ·在室內: --遇到火災。千萬別亂跑,更不要到擁擠的地方去,趴在地上,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後向安全地方轉移;注意要匍匐前進,逆風而進; --燃氣泄漏。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千萬不要使用明火;震後設法轉移。 ·在室外: --如果江河湖海漲水,要向高處跑;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於滾石前進的方向跑,切不可順著滾石向山下跑;也可躲在結實的障礙物下,或蹲在地溝、坎下,要特別保護好頭部; --遇到化工廠等著火,並有毒氣泄漏,不要朝順風方向跑,要盡快繞到工廠的上風方向去;盡量用濕毛巾捂住口、鼻。 6.地震時生產崗位的應急處置對策為避免地震產生次生災害和保證要害系統工作的連續性,地震突然發生時,一切在崗人員要有不怕犧牲的精神,沉著冷靜,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果斷措施: (1)緊急拉下電閘,切斷電源; (2)一切高溫高壓裝置立即停止加溫加壓,採取降壓排氣措施; (3)撲滅爐火,關閉燃料爐門; (4)將易起化學反應的物質互相隔離; (5)迅速關閉存放毒氣、細菌的容器或閥門,防止泄露; (6)操作機器者要做好安全停車事宜; (7)正在行駛中的火車、汽車等應迅速緊急剎車; (8)對於一些不能中斷的生產和科研部門,在崗人員應堅守崗位,隨時處理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地震是可以預防的 目前,我國對於地震的預防大體上分為預測和預防兩個方面。預測是通過觀測儀器所記錄到的數據進行分析預報,從而達到減輕震災的目的。另一條途徑就是預防,因為人和財產的傷亡損失主要是在建築物內造成的,所以,加強房屋抗震的工作十分重要。 加強房屋的抗震工作,在基本建設的投資上可能增加一些,但從長遠的觀點看還是有利的,特別是某些大城市、大工礦、交通干線、電力樞紐、國際工程等政治、經濟中心,在確定地震危險區之後,更應該嚴格按照防震抗震設計的要求進行建設,做到有備無患。 與地震相關的數字 世界地震之最 ·最大的地震是智利的8.9級地震,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 ·最深的地震1934年6月29日,發生於印尼蘇拉威西島以東,震級6.9級,震源深度720公里。 ·地震基本烈度最高的國家是日本,全國的地震烈度都在九度以上。 ·地震最少的大國是巴西。 ·各國學者公認的對人類有實際意義的預報是1975年中國對海城7.2級地震的預報。 ·造成經濟損失最大的地震是1995年1月17日發生在日本阪神的7.2級地震,損失1000億美元。 ·世界上最早觀測記錄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科學家張衡發明的,記錄了公元132年發生在隴西的一次地震。 我國地震之最 ·烈度最高的地震是1920年12月16日發生在寧夏海原的8.5級地震,震中烈度12度。 ·我國最大的地震為1920年發生在寧夏海原和1950年發生在西藏察隅的兩次特大地震,震級均為8.5級。 ·死亡最多的地震是1556年1月23日發生在陝西華縣的8級地震。死亡人數「其奏報有名者83萬有餘,不知名者復不數計」。 ·破壞和損失最大的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發生在唐山的7.8級地震,直接經濟損失96億元人民幣。 ·我國發生地震最多的省份是台灣省。 ·我國是板塊內部發生地震最多的國家。死亡人數佔全世界因地震而死亡人數的60%。 ·我國自建的第一個地震台是北京鷲峰地震台,於1930年開始記錄。 ·我國震源最深的地震是1969年4月10日發生在吉林省琿春的地震,深度達555公里。 與地震相關的數字 ·我國歷史上發生8級以上地震共計17次。 ·我國共劃分為23個地震帶。 ·世界上有兩個特大的地震帶,即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全世界99%的地震發生在這兩個地震帶上。 ·我國有300多個城市,其中一半位於基本烈度七度和七度以上地區。20個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有70%位於烈度七度和七度以上地區。 ·世界上死亡5萬人以上的地震共發生17次,其中有7次發生在我國。一次性死亡20萬人以上的地震共發生4次,全都在中國,一次在寧夏,還有一次在四川。
B. 求地震知識宣傳標語,急!!!
2、加強地來震安全,共建自美好家園
3、安全防震,幸福安康!
4、人人是防震主人,天天是防震之時!
5、地震天災不可怕,抗震設防是關鍵!
6、依法防震減災是全社會的共同義務
7、盡管無法阻止地震發生,但可盡量減輕震災損失!
8、震前動物有前兆,發現異常要報告!
9、堅持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防震減災工作方針
10、防震減災,功在當代,利澤千秋!
11、加強地震應急演練,提高抗震救災能力!
12、掌握地震自救常識,保護生命財產安全!
13、建房要抗震,依法保平安!
14、貫徹落實防震減災法律法規,依法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15、依法保護地震監測設施,保障監測預報順利進行!
16、增強防震減災意識,提高防震減災能力
17、普及防震減災知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18、以人為本,科學減災,不斷增強地震災害的綜合防禦能力
19、依法行政,強化管理,切實加強建設工程的抗震減災意識
20、居安思危群測群防, 未雨綢繆抗震設防!
C. 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有什麼重要意義
一、提高公眾防震減災意識的重要性
社會越發達,經濟越發展,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越顯得重要。人類的繁榮與災害共存,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災害帶來的損失增長同步。多次的地震災害可以充分證明,災害造成的損失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
二、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和普及教育的必要性。
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方針是「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預防為主,就是要把地震事件發生之後一時的、被動的、消極的救災活動,轉變為地震事件發生之前長期的、主動的、積極的、全社會參與的防禦行為。而地震事件發生之前長期的、主動的、積極的、全社會參與的防禦行為的養成則是依靠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的形成和提高,這就需要大量的、深入的、持久的、廣泛的防震減災的宣傳和防震減災知識的普及教育。我們說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三、提高公眾防震減災意識的社會意義
1、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能增強公眾對地震災害的心理承受能力。防震減災宣傳工作的著眼點,一是穩定,二是安全。地震可能沒發生,但穩定問題是照樣會碰到的,在很多地方都會碰到這個問題,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讓公眾有防震減災知識,知道有關地震預報的法規規定,具備一定的應急對策,有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增強地震災害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在發生震時不會心慌意亂,盡快做出反應,從而減輕損失,把社會穩定下來。
2、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創建生存和安全的空間環境。從生存和安全的角度看,防震減災知識是人類最重要的基礎知識。人類文明要發展,生活要改善,首先要保證生存安全和財產安全,而防震減災知識就是給人們提供保護生存安全和財產安全的各種方法和手段。
3、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能夠增強抗震救災的能力。
4、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可以增強短期、臨震預報的監測能力。掌握了地震科普知識的廣大群眾,可以通過感官直接得知某些短期、臨震宏觀前兆現象,並將其及時地報告給有關地震部門加以匯總,連同其他前兆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就有可能為臨震預報的決斷提供有價值的根據。這里有兩點值得充分考慮:①宏觀前兆是沿活動構造帶的某些「敏感點」出露,分布極不均勻,是一種自然分布,靠有限的、不均勻的觀測點不能奏效,只有靠隨機分布的群眾才有可能捕捉到有價值的宏觀前兆:②短期宏觀前兆信息傳遞必須迅速及時才有效果,海城地震、松潘地震前一至三個月內短臨宏觀前兆大量出現,震前幾天內有異常高峰,然而唐山地震之前幾小時至一二天內才出現豐富的宏觀前兆。這種復雜情況提醒人們,要立足於象唐山地震前那種極短極突然的宏觀前兆的捕捉,才不會坐失良機。寧可不震,不可不防,地震科普知識宣傳要常抓不懈,警鍾常鳴。
6、提高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增強社會公眾對地震謠言的識別能力和免疫力。防震減災科普知識的宣傳,平時也有利於社會穩定,防止地震謠傳。受歷次地震災害影響而產生的恐震心理,使人們缺乏分辨能力,對地震謠傳易篤信不疑,上當受騙。
7、通過地震科普知識宣傳,有利於地震科學的發展。地震知識在不同層次科技人員中普及後,可以開拓專業人員的思想,擴大視野,陶冶情操;特別是廣大人民群眾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他們在實踐中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通過宣傳媒介傳遞到專業人員手中,對地震科學有很強的補充作用,同時廣大群眾是信息反饋的良好傳媒。做好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可以激勵中小學生及社會上有志之士投身於地震科學的行列中來,使致力於人類公益事業的地震隊伍興旺發達,後繼有人。
D. 從哪些方面宣傳預防自然災害
1、科學預防地震,遠離災害傷痛。
2、參與防震減災,構建和諧社會。
3、邊坡隱患險於明火,防治避讓勝於救災。
4、災難可以預防,生命不可逆轉。
5、防震為先,內化於心;減震為本,外踐於行。
6、防震減災踐於行,和諧幸福見於心。
7、監測避讓,群測群防。
8、未雨綢繆防災害,國安家寧人開顏。
9、防治地質災害,建設美好家園。
10、災難需要永記,防患始於未燃。
11、房前屋後,高陡邊坡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易發區。
12、樹立防震減災意識,普及防震減災知識。
13、莫道防災要花錢,減少損失加倍還。
14、勿忘防災促發展,銘記減災構和諧。
15、防治地質災害人人有責。
16、知險之心長有,防災之事首行,心中不忘災禍,重在排除隱情。
17、防震減災人人抓,幸福社會千萬家。
18、科學防震減少損失,輕視防震罪責難逃。
19、用法律落實防震措施,強責任提升減震效能。
20、居安當思危,防災人為先。
21、防震減災年年講,強國富民常常安。
22、學好防震救災知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23、山谷易發泥石流,高陡邊坡易滑坡。
24、災難面前人人平等,注重預防人人有責。
25、防震從源頭抓起,減震重過程式控制制。
26、群策群力防震減災,同心同德利國惠民。
27、天災無情,不防不行。
28、防震減災重如山,全民攜手保平安。
E. 防災減災宣傳講稿
一、提高對防災減災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研究探索防災減災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僅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
近年來,防災減災工作已逐步成為衡量政府文明和企業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曾指出:高度重視和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工作,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省委、省政府也歷來高度重視企業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工作。始終把安全生產作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重要工作抓緊抓好。而做好企業的防災減災工作,則是做好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基礎和重要保障。
過去的2008年,從世界范圍看,可謂多災多難。
1、全球自然災害損失
2008年全球自然災害損失達2000億美元,08年是自然災害最具有毀滅性的一年,全球死亡人數達22萬以上,損失數額達2000億美元(合1405億歐元),2007年為820億美元。
亞洲是付出人類生命最慘痛的,今年5月初緬甸的熱帶風暴「納爾吉斯」造成近85000人死亡,其中54000人失蹤,但總損失金額只為40億美元。而中國5月份在四川地區發生的大地震造成死亡人數70000,物質損失達850億美元。
2、中國自然災害損失
我國08年因自然災害造成損失同比增473.3%。民政部發布的2008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08年我國各類自然災害造成88928人死亡和失蹤,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3547.5億元,比2007年增加473.3%。
3、山東省自然災害損失
據省民政廳發布的2008年山東省自然災害情況統計顯示,08年我省各類自然災害受災人口1215.53萬人,因災死亡10人,失蹤5人,轉移安置9.28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014.03千公頃,成災面積 664.21千公頃,絕收面積86.61千公頃;倒塌房屋1.08 萬間,損壞房屋3.33萬;直接經濟損失52.69億元,其中農業直接經濟損失46.21億元。
以上事例表明,災害所引發的各種突發性事件的不斷增加,對政府處置突發性事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有效防禦並減輕災害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目標,提高企業的防災減災能力,努力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和影響,強調企業的安全效益,強化政府和企業處置緊急突發性事件的能力和救災實效,已經成為企業發展過程中必須認真面對的重要問題。特別是在建設「平安山東」過程中,加強研究探索防災減災工作的新方法、新理論、新思路,不僅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
二、加強企業防災減災工作的幾點認識
近年來,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企業防災減災工作,始終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工作方針,各企業也分別結合自身特點,制定防災減災規劃和開展災害區劃研究,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
(一)編制應急預案是做好企業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各類事故應急救援的實踐反復證明了應急預案的重要作用。應當說,通過制定應急預案,能夠讓我們發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生產工藝上存在的缺陷,能夠加強對重大危險源的監控、對存在隱患的排查和對內管理的改進。從我本人多年從事地震工作的理解,無論什麼災害,有備才能無患。有的同志講,「預案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預案是萬萬不能的」。「最好的預案,也比沒有預案好」這句話都形象的說明了預案的重要性。
另外,預案制定後也不要束之高閣,還要加強對預案的演練,開展經常性的演練活動,並根據演練和應急實踐,及時修訂預案,增強預案的可操作性和分工、流程的合理性。
(二)建立災害事故預警體系是做好企業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氣象、地震部門都在開展這方面的工作,應該是效益巨大。從實踐上來看,實時監測生產流程和技術設備的運轉情況,一旦出現預警信號,能夠立即處置進入應急狀態,可以避免和減少重大災害事故的發生。也就是說,災害預警體系是不可少的。
(三)加強宣傳教育與技能培訓是減少災害的重要途徑。在企業迅速成長的過程中,風險也在迅速增長。做好企業的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工作,必須注重培養提高職工的綜合素質,這樣就可以減少甚至避免人為因素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災害損失。此外還應當加強預案的宣傳和應急救援教育,面向全社會,大力普及事故災難預防、避險、報警、自救、互救知識。大力培育企業安全文化,增強職工安全意識,充分發揮工會和職工在安全生產方面的監督作用。
(四)建立健全企業災害保險和風險控制、風險轉移機制是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措施。隨著企業規模的逐步擴大,生產的風險也在增大。建立穩定的、現代化的安全生產運行機制,除採取有效的防災減災措施外,還應著力加強建立健全企業災害保險和風險控制、風險轉移機制,創造安全生產環境,煥發廣大職工勞動熱情,進一步加大對防災減災工作的投入,確保企業安全高效運行。
只有戰勝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災害,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減輕災害,就是發展!「減負等與加正」。
給你整理了好長時間,滿意請加分。
F. 地震拉動演練宣傳橫幅標語
加強地震安全,共建美好家園
地震天災不可怕,抗震設防是關鍵!
依法防震減災是全社會的共同義務
盡管無法阻止地震發生,但可盡量減輕震災損失!
震前動物有前兆,發現異常要報告!
堅持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防震減災工作方針
防震減災,功在當代,利澤千秋!
加強地震應急演練,提高抗震救災能力!
掌握地震自救常識,保護生命財產安全!
建房要抗震,依法保平安!
貫徹落實防震減災法律法規,依法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15、依法保護地震監測設施,保障監測預報順利進行!
增強防震減災意識,提高防震減災能力
普及防震減災知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以人為本,科學減災,不斷增強地震災害的綜合防禦能力
依法行政,強化管理,切實加強建設工程的抗震減災意識
居安思危群測群防, 未雨綢繆抗震設防!
G. 如何做好我市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
第一,市委領導重視並掛帥,保障資金足夠
第二,將防震減災教育宣傳工作作為幹部考核指標細化到各有關單位
第三,組建一支減災防震教育宣傳隊伍,經過培訓有能力承擔社區培訓的任務
第四,通過社會購買,社工一線服務,自下而上動員社區居民參與
第五,加強社區為本的減災預案編制,通過實踐演練增強社區應急能力
以上幾點供參考
H. 黑龍江省防震減災宣傳教育中心這個單位好嗎
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落實國務院及江蘇省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的指示精神,貫徹市委、市政府關於防震減災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統一領導、組織、協調全市防震減災工作。
二、研究、審議防震減災工作重大措施,協調各轄市(區)、各部門之間涉及防震減災工作的重大事項。
三、指導、檢查、督促各轄市(區)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的工作。
四、通報重要震情和防震減災工作情況。
市防震減災聯席會議的工作制度如下:
一、會議制度
(一)會議的召開。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原則上每年召開一次全體成員會議,也可根據工作需要,臨時召開全體成員會議或專題辦公會議。必要時可安排聯席會議成員單位以外的部門和單位負責同志列席會議。全體成員會議由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主任召集。專題辦公會議由主任或副主任召集。會議的內容和出席人員由主任、副主任確定。
(二)會議議題的產生。市政府交給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協調落實的重要任務;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主任、副主任決定提交聯席會議討論研究的重要問題;各成員單位提出並報請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主任批准,提交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協商解決的重要事項。
(三)會議的籌備。由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提出建議方案,報請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主任批准後,組織各有關成員單位分工落實,並做好協調等工作。
(四)會議文件的印發。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負責起草會議紀要,制訂會議文件,報請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主任審定後印發。主任、副主任在全體成員會議和專題辦公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及防震減災的工作情況等,需在《市防震減災聯席會議情況通報》上印發的,分別報請主任或副主任同意後,由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簽發。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印章由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主任負責審批使用,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印章,由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負責審批使用。
二、信息交流制度
各轄市(區)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應及時向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報告以下情況: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工作情況;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確定任務的貫徹落實情況;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典型經驗;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有關重要信息和對策建議。市防震減災聯席會議辦公室也應及時了解各成員單位及各地開展防震減災工作情況,並編製成情況通報,發各成員單位。聯席辦徵得主任同意可定期組織有關成員單位對防震減災工作中的典型事例和經驗進行觀摩。
三、督促檢查制度
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形成的決議或確定的事項,由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確定的有關部門負責落實,並由市防震減災聯席會議辦公室負責檢查、督促。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將有計劃地組織有關部門檢查各轄市(區)防震減災聯席會議的工作情況,督促檢查聯席會議確定的工作任務的落實情況。
在本地區出現地震災情時,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即自動轉為市抗震救災指揮部,參加聯席會議的部門即轉為抗震救災指揮部成員單位,承擔指揮部所賦予的職責。
I. 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需要什麼器材
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需要的器材包括:
第一類,宣傳器材,包括展示櫃、宣傳欄、音響、電子顯示屏幕、喊話器等等;
第二類,教育器材,包括白板、課桌椅、話筒、投影等等;
第三類,演練器材,包括滅火器、火盆、電子點火器、頭盔、口罩、護目鏡、擔架、醫療箱、沙袋、鐵楸等等;
第四類,辦公器材,包括電腦、列印機、辦公桌椅、文件櫃等等;
第五類,展示器材,包括各種科普道具(如地震體驗台、建築防震積木體驗台、各類建築防震展示櫃等等)等等。
還是要看您的定位和要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