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宣傳語
Ⅰ 松滋的民俗習慣
松滋的民俗習慣如下:
1、春節,春節俗稱過年,一、為一年內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自農歷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元宵節,歷時二十三天,活動繁多,熱鬧非凡。
2、送灶神:臘月二十三,相傳為司命菩薩(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善惡之日,各家各戶點鍋燈,焚香拜,祈求灶神奏善事、驅火災,同時送平時家中奉祀諸神。送神之後,諸神不在家,百無禁忌,開始忙年。但家中如有喪事,當年不送神。
3、過小年,臘月二十四,合家小宴,祭奠祖先,谷稱過小年。民間各種游樂活動多從此日開始,俗曰「鬧春」。又,相傳此日高客子(老鼠)過年(亦有說過喜會),不宜吵鬧,應早睡,保持安靜。否則,「你吵它一天,它吵你一年。」,忙年,臘月三十前,「家家戶戶過年忙」,熬糖、打豆腐、打粑粑、打年貨、貼春聯、貼門神、貼年畫、打掃衛生。打掃衛生一般在臘月二十八,俗語曰:「二十八,洗邋遢。」。
4、團年:臘月三十為大年,在外行人皆趕回家中團年,俗稱「鴉鵲老鴉都有個三十初一」。團年多在上午,亦有天亮前或晚上團年的。團年前,先用豬頭、豬尾、大蒜敬菩薩,燒香鳴炮,然後閉門敬祀祖先,再合家入席團年。席上唯團年魚不能食用,留至來年吃,表示「年年有餘」。吃團年飯的時間較平時吃飯的時間長,即使先吃完,也不能隨便下席。吃完團年飯後,開門納財,俗稱「開財門」。傍晚時分,上祖墳送燈亮。
5、相傳除夕夜晚,各路神仙下界巡視,清點人丁。為讓神仙知道人丁興旺,各家各戶用在樹蔸生旺火,合家通宵敘談,即使小孩要睡,也要睡在渣窩(灶前放柴草的地方里,灶神會奉告各路神仙,此家人不缺人頭)里。俗語曰:「三十的火,十五的燈」,「你守菩薩爹爹一夜,菩薩爹爹守你一年。」。
6、出行,正月初一拂曉,合家穿上新衣,洗凈手臉,然後大開正門,選准方位祭拜天地,用柴蔸燃放鞭炮。出行畢,帶柴(財)蔸進屋,緊閉大門,俗稱「緊財門」。進屋後,媳婦給公婆篩糖茶或蛋茶,長輩接受晚輩禮拜,亦給年幼兒孫「壓歲錢」。80的代,城鎮多零點出行,中央電視台午夜鍾聲響後,鞭炮煙花齊放,一片歡騰。
7、拜年,初一不出門,在家拜父母,但若有親友先年仙逝,初一要前往拜祭,俗稱「拜新年」。初二拜丈人。初三以後親友鄰里互拜,直到正月十五,俗稱曰:「有心拜年,十五不遲。」此間,獅子、龍燈、三棒鼓、道情、說鼓、地花鼓、竹馬等沿門鬧春。
8、送年,正月十五,過年結束,城鄉皆舞龍玩獅慶賀,家家戶戶吃元宵、點夜燈,又稱元宵節或燈節。解放後,農村僅點夜燈,顯得較平淡。城鎮較為熱鬧,煙花鞭炮,舞龍玩獅,張燈結綵,盛於解放前。
Ⅱ 松滋跳獅子喊的彩詞是什麼
金毛獅下仙山,踏八寶、吐祥雲,到寶號,賀新春,跳得是喜氣洋洋
恭賀你某專某某,大商號、有百貨、有綢緞屬,貨物齊、顧客廣,南來北往
做生意講信譽,不短尺,不少樣,不剋扣,貨真楷,無欺價,四海名揚;
先生們笑臉迎,顧客喜,到年終,算紅賬,獲大利,過秤稱,黃金萬兩
Ⅲ 誰能給我想個關於松滋杜家雞的廣告語
松滋杜家雞,邇立
本事梁無名,給力
Ⅳ 松滋縣的風俗民情
民間藝術:宿松處於吳楚文化交匯地帶,鍾靈毓秀,是我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發祥地;黃梅戲以其動人婉轉的甜潤唱腔,清新濃郁的鄉土氣息,倍受人們喜愛,歷經千年風雨,芳香依舊沁人心脾;構成黃梅戲唱腔和劇種基礎的「斷絲弦鑼鼓」( 以打擊樂為主、間以絲竹音樂伴奏的民間器樂形式,曲牌有30餘首,分為打擊樂和絲竹樂間奏的斷絲弦曲牌、鑼鼓曲牌、弦樂曲牌三類)和「文南詞」( 一種類似歌舞演唱的形式,多為2~4人演出,其典型代表作為1950年代初期佐壩區虞松巒村文南詞劇團排演的《浪子拋球》)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兩朵民間藝術奇葩,至今廣為流傳。鼓書是流行於全縣廣大地區的一種單人表演的表演形式,表演者左手持檀板(牙子),右手輕巧鼓錘敲擊一用數根近米長的竹桿做成的鼓架支撐的一面小扁鼓,說書人在表演過程中,有四句頭或二句頭的清唱,有或長或短的說白段落,說唱中的開頭、中間、末尾均夾以節奏很強的鼓板打擊聲。燈班·燈會·燈展:民間春節燈班在全縣較為活躍,燈班的「大件」是龍燈,一般還有舞獅、綵船、挑花籃等,燈班中夾以各色方圓、大小不等的花燈,還有鑼鼓班子和吹奏「的號」者。許嶺、下倉的燈會,佐壩的龍舟會,曉星、趙嶺的獅舞,百餘年來深受縣內外群眾歡迎。民間工藝:根雕是上世紀90年代在我縣興起的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造型藝術,宿松從事根雕創作作品較多且有一定造諧者有周青、洪水先等人;周青,安徽省農民書畫研究會會員,現有根雕作品300餘件,其根雕《芭蕾》1977年獲解放軍某部建軍50周年美展一等獎,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根藝美術家」稱號。木雕工藝在宿松由來已久,早期作品多為佛像和花板;許嶺鎮高家的木雕佛像曾銷往外省外縣,小孤山啟秀寺有一幀觀音菩薩像是其作品。花板雕刻是宿松頗有歷史淵源的工藝製作,其作品用於床、櫃、建築飾品或構件,縣內陳漢、涼亭、二郎、隘口、北浴等地均有從事花板雕刻的藝人。紙扎工藝在宿松有相當長的歷史,民間扎制花燈、龍燈、祭品等藝匠較多,特別是扎制的祭祀工藝品,如亭台屋宇、花鳥人物,栩栩如生。石雕石刻藝術源遠流長,石雕作品有獅、龍、鳳等,石刻作品以碑刻居多,不僅運用陰陽刻技法雕刻文字,有的還刻有各種圖案,如龍鳳花鳥,人物走獸;程嶺鄉王惠文石雕石刻技藝水平較高,宿松小孤山、太白書台、彭澤龍宮洞等處都有其作品。盆景製作上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喜愛盆景並親手製作者漸多,作品有山石盆景、植物盆景、珊瑚盆景、木雕盆景、山石、植物盆景等。竹編工藝上世紀80年代興起,工藝竹編有花缽套、果盤、食品盒、竹製工藝涼席等。剪紙在宿松民間較為時尚,有綉花鞋、窗花等。民俗鄉風:語言,本縣語言比較復雜,與地理位置有直接關聯;宿松話可能受到古文字聲韻的影響,學詩韻,呼平仄,較易入門,但由於尾音重,學普通話、拼音字母和外語,發音較難准確。如把「來」叫「雷」,「吃晚飯」叫「過夜」,「吸煙」叫「吃煙」,「妻子」叫「堂客」等。居住,建國前,在封建宗族制度影響下,農村崇尚家族群居即同姓同族的人員聚居在一個村落,房屋連在一起,一進多重,暗巷穿通,中有祖堂和大門,宅戶相望,門窗相對。建國後,經土地改革,廣大人民的居住條件逐步改善,通戶減少,獨戶增多,一般都是「明三暗五」。近年來,許多村落建起了康居新村,與城裡在居住條件上的差異進一步縮小。衣飾,本縣人民在衣飾方面,素有愛美儉朴的傳統,青春少女,尤愛打扮,入學青年,甚講整潔,新婚夫婦,必穿華麗。舊時的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已很難看出痕跡。飲食,本縣居民,向有「一日三餐」、「 一稀兩干」或「兩稀一干」習慣。惟逢年過節、婚喪賀吊諸喜事,則盛辦酒席,分海參席、香藎席、木耳席之類,酒菜甚豐,而且席位排次較嚴,禮節頗多,有里俗遺風。節日還沿襲舊的飲食傳統,元宵吃湯圓,三月三吃避疫耙,端午吃粽子、飲雄黃酒,中秋吃月餅、糍粑、咬菱角,重陽吃螃蟹、飲菊花酒,臘月初八吃臘八粥,春節除買魚肉外,還講究做印子粑。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交流活動頻繁開展,飲食漸有南北風味。婚姻,婚姻制度在建國前多為封建習俗,婚姻過程一般經過托媒說合、父母同意定婚、親家過門、女婿上門、行報日禮、迎親禮、抬嫁妝、新郎新娘拜堂、合巹交杯、謝媒、酬謝賓客、三朝回門等儀式。而新娘坐轎上門,行前要哭嫁,放鞭炮,吹喇叭,敲鑼鼓,熱熱鬧鬧送走。至門前,新婿要迎接,擇福壽兼備之婦女二人為「牽娘」,扶新婦下轎。新婦以紅帕蒙首,同新郎一起,先入堂拜祖先、天地,夫婦交拜,再入洞房,由新郎揭開紅帕,夫妻並坐喝好順茶,行合巹禮,晚上還撒帳,鬧新房。次日謁舅姑,新婦同舅姑共餐。三日入廚作羹湯,夫妻結伴回娘家探親,當天返回。民國期間,城鎮大戶人家亦有仿西式結婚者,其禮節大有改進。建國後,男女婚姻獲得自由,婚禮一般從簡,但也要經過雙方戀愛、上門定親、節日互相往來、正式迎親結婚、回門探親等過程。農村婚禮較隆重,舊習較多,定婚前要托媒介紹,定婚後,一年三節要向女家送厚禮,定婚時要加送衣服貴重禮物,結婚時要加送邊豬壇酒。現在推行文明新風,移風易俗,許多婚禮習俗並沒有那麼繁瑣的細節。喪禮,舊時陋習,頗尚迷信,凡老父老母死後,一律要舉行喪葬禮儀,以盡子女孝意。窮人家辦喪事一切從簡,豪富人家則大肆鋪張,從服喪到殯葬,一般要經過如下禮節:斷氣時要抬上門板,燒送路錢;遺體洗澡,穿衣下塌後,在送進棺材;訃告親友,設置靈堂,子女輪流守孝;至親穿白色孝服,婦女系白裙,親友穿白蓋頭,穿半截白鞋;三日內接受親友來吊,入殯封棺;來吊者送軸、輓聯和錢,有的加送三牲,均要焚香跪拜,孝子在帷內跪拜回禮,放鞭炮,奏哀樂助哀;靈柩停放期間,請道士做齋、和尚念經,有管燈、做七、收斂、破獄之類迷信項目,目的是為死者超度靈魂,入地獄免罪;出殯前做堂祭,禮生呼禮,哭訴祭文,孝子腰系草繩,腳穿麻鞋,手執孝棒,頭披白布蓋頭,隨禮生環堂祭奠三次,反復上香叩首,哭泣至哀;出殯時鳴鑼開道,燃放鞭炮,沿途丟紙錢;入葬前要請風水先生擇地,定出墓葬的方向和時日,提前掘穴,按時營葬。建國後,這些舊俗和迷信活動基本制止。節日,節日在民間流行的較多,幾乎月月都有,以農歷節候而定。正月初一為元旦,又名春節,早起開門,放鞭炮,出天方,拜家長,互相祝福。飯後,鄰里造拜,名曰賀年,親友開始往來。是日,不灑掃庭廚,取蓄藏也,見面均講「恭喜發財」。初七為人日,傍晚鳴鞭炮,如除夕,祝人類長壽。十五為元宵節,盛行玩龍燈和花燈。二月十五為花朝節。三月清明日為清明節,祭祀、緬懷祖先、先烈。四月初八為浴佛節,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六月初六為天中節,七月初七為七巧節、十五為中元節,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十月十五為小陽春,臘月初八為臘八節、二十三日送灶神、二十四日過小年、臘月最後一天為除日。建國後,一部分仍保留下來,賦予其新的內容和意義,另外還增加了許多公歷上的重要節日,如三·八、五·一、五·四、六·一、八·一、十·一等,可謂新舊兼顧,推陳出新。
Ⅳ 松滋市危水導游詞
東有平川,華實沃野;西立奇峰,跌宕起伏;南接武陵,林木蔥蘢;北望長江,礦藏富饒;中抱湖島,叢綠擁翠。山泉溶洞,瑰麗幽深。大壩巍峨,蔭庇湘鄂。洈河穿鎮入洞庭,洛河、界溪河似玉帶南北飄舞。枝柳鐵路縱貫南北,新楊公路橫跨東西,西界公路直通湖南。位居三峽、張家界、荊州旅遊「金三角」中心的洈水,正在走出山閨,笑迎天下賓朋。
洈水是一部耐讀的經典。從石器時代走來的洈水先民,在此挽草為際,篳路藍縷,生生不息。自西漢起,洈水已具雛形。至晉代,因鎮內靈鷲寺香火興旺而得「楚南名剎」時,洈水成為交通要塞、商埠雲聚之地。到南宋時,集鎮已具一定規模。清道光、咸豐年間,達到鼎盛。民國時期,仍為松滋之冠。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洈水水庫和亞洲第一人工土壩的建成,使洈河 「野馬」成了「良駒」。從此,洈水山更青,水更綠,景更美,民更富,鎮更靚。
洈水是一方「清凈」的去處。千年古鎮歷史,蘊藏著豐厚的特色文化。鎮內施家墳、高檯子原始社會文化遺址,考古發掘的石針、石斧,陶、瓷碎片和碳化了的稻穀,令人憑吊遠古。戰國墓葬群出土的寶劍寒光閃閃,你不得不折服先人的睿智。站在靈鷲寺六重殿宇的舊址,虔誠者依稀可聞悠悠鍾聲。因紀念唐朝開國元勛程咬金平叛安民有功而建的靈隱寺,雖遠無昔日的輝煌,至今仍香煙裊裊。吟聽晨鍾暮磬,當地老者還在戲說著吳三桂與陳圓圓曾在寺內古樟樹下的悲喜人生。鎮西的老槐樹依然枝丫虯勁,張學良將軍題匾的「清凈唯一」的清真寺,剛剛修葺一新。200多年來,這里一直是湘北、鄂西南穆斯林覲祭活動的中心。1500多回民與漢族、土家族兄弟姐妹和諧相處,每到夜幕降臨,南音楚楚,巴舞翩翩,民風相融共存,美麗的傳說與多彩的文化,陶冶純凈了一代代的洈水人的心靈。你若厭煩塵囂,不妨先在農家飯庄品嘗絕對的綠色無污染食品。最好是帶著三分醉意,500多座湖心島隨你選擇,有別墅,可野營。遠山潑墨作底,近島月下成畫。數漁火點點,聽山歌飛揚,邀明月相伴。一覺醒來,再盪一葉小舟,或登山攀岩鑽洞,綠色氧吧保你心曠神怡……
Ⅵ 我在松滋菜市場開了一家鹵菜店,我想開張那天請兩個人做宣傳廣告
請人做宣傳來是沒有必要的。自像是一個鹵菜店的話,消費范圍最多三公里左右,建議主做線下宣傳,像是可以製作一些傳單,找幾個人在人多的地方發一下,還有就是開業的優惠活動一定要有!要是有條件的話,可以上一些團購網站,也是不錯的!
Ⅶ 松滋有哪些習俗
一、春節
春節俗稱過年,一、為一年內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自農歷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元宵節,歷時二十三天,活動繁多,熱鬧非凡。
(1)送灶神:臘月二十三,相傳為司命菩薩(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善惡之日,各家各戶點鍋燈,焚香拜,祈求灶神奏善事、驅火災,同時送平時家中奉祀諸神。送神之後,諸神不在家,百無禁忌,開始忙年。但家中如有喪事,當年不送神。
(2)過小年,臘月二十四,合家小宴,祭奠祖先,谷稱過小年。民間各種游樂活動多從此日開始,俗曰「鬧春」。
(3)忙年:臘月三十前,「家家戶戶過年忙」,熬糖、打豆腐、打粑粑、打年貨、貼春聯、貼門神、貼年畫、打掃衛生。打掃衛生一般在臘月二十八,俗語曰:「二十八,洗邋遢。」
(4)團年:臘月三十為大年,在外行人皆趕回家中團年,俗稱「鴉鵲老鴉都有個三十初一」。團年多在上午,亦有天亮前或晚上團年的。團年前,先用豬頭、豬尾、大蒜敬菩薩,燒香鳴炮,然後閉門敬祀祖先,再合家入席團年。席上唯團年魚不能食用,留至來年吃,表示「年年有餘」。吃團年飯的時間較平時吃飯的時間長,即使先吃完,也不能隨便下席。吃完團年飯後,開門納財,俗稱「開財門」。傍晚時分,上祖墳送燈亮。
(5)守歲:相傳除夕夜晚,各路神仙下界巡視,清點人丁。為讓神仙知道人丁興旺,各家各戶用在樹蔸生旺火,合家通宵敘談,即使小孩要睡,也要睡在渣窩(灶前放柴草的地方里,灶神會奉告各路神仙,此家人不缺人頭)里。俗語曰:「三十的火,十五的燈」,「你守菩薩爹爹一夜,菩薩爹爹守你一年。」
(6)出行:正月初一拂曉,合家穿上新衣,洗凈手臉,然後大開正門,選准方位祭拜天地,用柴蔸燃放鞭炮。出行畢,帶柴(財)蔸進屋,緊閉大門,俗稱「緊財門」。進屋後,媳婦給公婆篩糖茶或蛋茶,長輩接受晚輩禮拜,亦給年幼兒孫「壓歲錢」。
(7)拜年:初一不出門,在家拜父母,但若有親友先年仙逝,初一要前往拜祭,俗稱「拜新年」。初二拜丈人。初三以後親友鄰里互拜,直到正月十五,俗稱曰:「有心拜年,十五不遲。」此間,獅子、龍燈、三棒鼓、道情、說鼓、地花鼓、竹馬等沿門鬧春。 (8)送年:正月十五,過年結束,城鄉皆舞龍玩獅慶賀,家家戶戶吃元宵、點夜燈,又稱元宵節或燈節。解放後,農村僅點夜燈,顯得較平淡。城鎮較為熱鬧,煙花鞭炮,舞龍玩獅,張燈結綵,盛於解放前。
二:婚嫁「六禮」
婚嫁「六禮」,在松滋境內大致流傳了2000餘年,其主要內容為「納采」(即男方派人送禮到女家,表示願和女家結親)、「問名、問八字」(即男方修書與女家,詢問女方生辰年月)、「納言」(男方將探詢的情況,卜問於祖先祖神)、「納證」(男方遣人帶彩禮去女家訂立婚約)、「擇期」(男方確定婚期,將日期寫在貼子上,備上禮物通知女方)、「迎親」(結婚之日,男方到女家,女方父親在門外迎接,帶女婿到祠堂拜祭祖先,車或花轎停在大門外,女方來到車(轎)跟前,男方作長揖(或跪),請女方與之同歸)。
松滋人婚嫁禮俗的儀式或婚嫁儀式,自發八字起,中間經過行茶過禮、團年報期、求喜縫衣直至完婚回門,大致計有38項(或38禮),即:發八字、過禮、開盒、求喜、報期、娶親、陪十姊妹、開臉、哭嫁、辭堂、發親、升號匾、攔車馬、治煞、迎嫁妝、拜堂、喝交杯茶、喝交杯酒、入洞房、鋪床、坐床、陪新郎、陪新娘、陪上親、接風、給新姑打洗臉水、給上客打水、給上客裝煙、給上客篩茶、陪媒人、謝媒、交鑰匙、開箱、穿鞋、叫多謝、下廚、鬧房、回門。每項禮儀,至今均有傳唱之歌謠為證。 隨著社會風尚的演變和民族的融合,有些禮俗業經革新、簡化,然主要禮儀仍沿習下來,為今人所用。在這些儀式中,有幾項不為今人多見,但趣味橫生。 群藝館專家告訴記者,比如「娶親發家」,大婚之日,男家派花轎或車,赴女家迎親。轎至,女方關上大門攔轎,若女方遲遲不發親,男方以鼓樂鞭炮相摧,男方講禮若不周,女方即發難,故有「抬頭嫁姑娘,低頭娶媳婦」之說。新娘上轎,須換上男家的衣飾,有「離家不穿娘家衣,上轎不踏娘家地」之說。有的地方尚有「壓轎」之俗。花轎離男家不遠時,又須鞭炮鼓樂相迎,稍有不周,有返轎或罵媒人之情況。遇有過橋、過渡、過街,轎夫以「罷轎」相戲於新娘,並討要「利市」(即紅包)。現今多由小轎車接送,禮儀從簡。 婚嫁禮儀體現真善美 松滋人婚嫁禮俗,來源於生活,體現了生活中的真、善、美。 群藝館專家告訴記者,婚嫁禮俗所述情況是土家人真實的生活和在實踐中顯現的生動形象。婚嫁過程中的交往,婚嫁之中所表現出的歡歌笑語及人們流露出來的喜悅心情,充分展示了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出發點是以善為前提,目的是為了實現幸福美滿的生活,實現和諧。由此可以說它是一種美好民俗禮儀,是一種有積極意義的生活現象,體現了真善美的統一,具有國民性,對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同時,傳承了人類文明。
三:端午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Ⅷ 松滋城市形象宣傳語用哪個
一、春節
春節俗稱過年,一、為一年內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自農歷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元宵節,歷時二十三天,活動繁多,熱鬧非凡。
(1)送灶神:臘月二十三,相傳為司命菩薩(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善惡之日,各家各戶點鍋燈,焚香拜,祈求灶神奏善事、驅火災,同時送平時家中奉祀諸神。送神之後,諸神不在家,百無禁忌,開始忙年。但家中如有喪事,當年不送神。
(2)過小年,臘月二十四,合家小宴,祭奠祖先,谷稱過小年。民間各種游樂活動多從此日開始,俗曰「鬧春」。
(3)忙年:臘月三十前,「家家戶戶過年忙」,熬糖、打豆腐、打粑粑、打年貨、貼春聯、貼門神、貼年畫、打掃衛生。打掃衛生一般在臘月二十八,俗語曰:「二十八,洗邋遢。」
(4)團年:臘月三十為大年,在外行人皆趕回家中團年,俗稱「鴉鵲老鴉都有個三十初一」。團年多在上午,亦有天亮前或晚上團年的。團年前,先用豬頭、豬尾、大蒜敬菩薩,燒香鳴炮,然後閉門敬祀祖先,再合家入席團年。席上唯團年魚不能食用,留至來年吃,表示「年年有餘」。吃團年飯的時間較平時吃飯的時間長,即使先吃完,也不能隨便下席。吃完團年飯後,開門納財,俗稱「開財門」。傍晚時分,上祖墳送燈亮。
(5)守歲:相傳除夕夜晚,各路神仙下界巡視,清點人丁。為讓神仙知道人丁興旺,各家各戶用在樹蔸生旺火,合家通宵敘談,即使小孩要睡,也要睡在渣窩(灶前放柴草的地方里,灶神會奉告各路神仙,此家人不缺人頭)里。俗語曰:「三十的火,十五的燈」,「你守菩薩爹爹一夜,菩薩爹爹守你一年。」
(6)出行:正月初一拂曉,合家穿上新衣,洗凈手臉,然後大開正門,選准方位祭拜天地,用柴蔸燃放鞭炮。出行畢,帶柴(財)蔸進屋,緊閉大門,俗稱「緊財門」。進屋後,媳婦給公婆篩糖茶或蛋茶,長輩接受晚輩禮拜,亦給年幼兒孫「壓歲錢」。
(7)拜年:初一不出門,在家拜父母,但若有親友先年仙逝,初一要前往拜祭,俗稱「拜新年」。初二拜丈人。初三以後親友鄰里互拜,直到正月十五,俗稱曰:「有心拜年,十五不遲。」此間,獅子、龍燈、三棒鼓、道情、說鼓、地花鼓、竹馬等沿門鬧春。 (8)送年:正月十五,過年結束,城鄉皆舞龍玩獅慶賀,家家戶戶吃元宵、點夜燈,又稱元宵節或燈節。解放後,農村僅點夜燈,顯得較平淡。城鎮較為熱鬧,煙花鞭炮,舞龍玩獅,張燈結綵,盛於解放前。
二:婚嫁「六禮」
婚嫁「六禮」,在松滋境內大致流傳了2000餘年,其主要內容為「納采」(即男方派人送禮到女家,表示願和女家結親)、「問名、問八字」(即男方修書與女家,詢問女方生辰年月)、「納言」(男方將探詢的情況,卜問於祖先祖神)、「納證」(男方遣人帶彩禮去女家訂立婚約)、「擇期」(男方確定婚期,將日期寫在貼子上,備上禮物通知女方)、「迎親」(結婚之日,男方到女家,女方父親在門外迎接,帶女婿到祠堂拜祭祖先,車或花轎停在大門外,女方來到車(轎)跟前,男方作長揖(或跪),請女方與之同歸)。
松滋人婚嫁禮俗的儀式或婚嫁儀式,自發八字起,中間經過行茶過禮、團年報期、求喜縫衣直至完婚回門,大致計有38項(或38禮),即:發八字、過禮、開盒、求喜、報期、娶親、陪十姊妹、開臉、哭嫁、辭堂、發親、升號匾、攔車馬、治煞、迎嫁妝、拜堂、喝交杯茶、喝交杯酒、入洞房、鋪床、坐床、陪新郎、陪新娘、陪上親、接風、給新姑打洗臉水、給上客打水、給上客裝煙、給上客篩茶、陪媒人、謝媒、交鑰匙、開箱、穿鞋、叫多謝、下廚、鬧房、回門。每項禮儀,至今均有傳唱之歌謠為證。 隨著社會風尚的演變和民族的融合,有些禮俗業經革新、簡化,然主要禮儀仍沿習下來,為今人所用。在這些儀式中,有幾項不為今人多見,但趣味橫生。 群藝館專家告訴記者,比如「娶親發家」,大婚之日,男家派花轎或車,赴女家迎親。轎至,女方關上大門攔轎,若女方遲遲不發親,男方以鼓樂鞭炮相摧,男方講禮若不周,女方即發難,故有「抬頭嫁姑娘,低頭娶媳婦」之說。新娘上轎,須換上男家的衣飾,有「離家不穿娘家衣,上轎不踏娘家地」之說。有的地方尚有「壓轎」之俗。花轎離男家不遠時,又須鞭炮鼓樂相迎,稍有不周,有返轎或罵媒人之情況。遇有過橋、過渡、過街,轎夫以「罷轎」相戲於新娘,並討要「利市」(即紅包)。現今多由小轎車接送,禮儀從簡。 婚嫁禮儀體現真善美 松滋人婚嫁禮俗,來源於生活,體現了生活中的真、善、美。 群藝館專家告訴記者,婚嫁禮俗所述情況是土家人真實的生活和在實踐中顯現的生動形象。婚嫁過程中的交往,婚嫁之中所表現出的歡歌笑語及人們流露出來的喜悅心情,充分展示了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出發點是以善為前提,目的是為了實現幸福美滿的生活,實現和諧。由此可以說它是一種美好民俗禮儀,是一種有積極意義的生活現象,體現了真善美的統一,具有國民性,對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同時,傳承了人類文明。
三:端午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Ⅸ 寫響水澗風景的廣告語
洈水湖是在洈水流域中游建壩攔洪,以灌溉為主,兼有旅遊、防洪、養殖、航運、發電等有綜合效益的人工水庫,庫區跨湘鄂兩省。秀麗的水庫,宜人的氣候,多姿的島嶼和變化莫測的水道,使洈水庫成為集娛樂、度假和療養為一體多功能的旅遊勝地。
洈水湖、宣傳語:
1、覓山水洞林泉美,唯松滋洈水。
2、靈秀湖北,神奇洈水。
3、盈盈洈水綠,亭亭青山秀。
4、靈秀洈水,旅遊天堂。
5、洈水湖邊笑迎嘉賓,神龍山恭請好漢。
6、泛舟洈水湖,碧波盪清福。
7、洈水,山美,水美,人美,心更美。
8、天上有瑤池,荊州有洈水,人間美景在洈水。
9、千湖清萬湖秀,不如荊州的洈水美。
洈水風景區位於荊州地區的松滋市西南部,地處長江三峽、古城荊州、湖南張家界三個旅遊區的中心部位,景區由洈水淡水湖、洈水國家森林公園和以新神洞為代表的環湖溶洞群等三大景區組成,融山水、林、島、泉、洞於一體。
洈水風景區以其奇山、秀水孕育了聞名遐邇的環湖溶洞群。新神洞、古神洞、薛家洞、響水洞、仙女洞、顏將軍洞等,形態各異,景象萬千,集峻、怪、雄、奇、幽、曠於一體而舉世矚目。湛藍的湖水,多姿的溪澗,變幻的煙雲,奇妙的山谷,宜人的氣候,眾多的島嶼,星羅棋布的港汊,淳樸的田園風光,宛若一座天然的水上連宮,構成一幅巨大的立體畫卷,成為娛樂、度假、療養等多功能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