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區宣傳片
1. 武陵鎮石橋小學的貼吧在哪
萬州歷史文化
夏商屬梁州地,周屬巴子國,秦屬巴郡朐忍縣。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劉備分朐忍地置羊渠縣,治城今長灘,為萬州建縣之始。蜀漢建興八年(230),省羊渠置南浦縣,治城遷至今萬州區南岸。西魏廢帝二年(553),改南浦為魚泉縣,徙治江北(今萬州區環城路)。北周時期(557-584),先改魚泉縣為安鄉縣,為信州和萬川郡治。隋初廢萬川郡,開皇十八年(598),改安鄉縣為南浦縣。大業三年(607),廢信州置巴東郡,南浦縣屬巴東郡。
唐武德二年(619)置南浦州,領南浦、武寧、梁山三縣;八年州廢,九年復置,改南浦州為浦州。貞觀八年(634)改浦州為萬州,天寶元年(742)改萬州為南浦郡,乾元元年(758)復為萬州,仍治南浦縣。宋萬州先隸川峽路,後屬夔州路,開寶三年,以梁山為軍,領南浦,武寧二縣。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省南浦縣入萬州,領武寧一縣。明洪武四年(1317),並武寧縣入萬州,六年(1373)降萬州為萬縣,屬夔州府。民國初隸川東道,後改東川道,十七年(1928)置萬縣市,二十四年(1935)設萬縣專區,治萬縣市,轄萬縣(駐沙河鎮)、開縣、城口、巫溪、雲陽、奉節、巫山、忠縣、石砫等9縣。
1950年設萬縣專區,屬川東行署區。萬縣專署駐萬縣市,轄萬縣(駐沙河鎮)、開縣、城口、巫溪、雲陽、奉節、巫山、忠縣等8縣。1952年萬縣專區屬四川省領導。原由川東行署直轄的萬縣市劃歸萬縣專署領導。轄1市、8縣。1953年萬縣市改為省轄市,委託萬縣專署代管。原大竹專區所屬梁平縣劃入萬縣專區。轄1市、9縣。1970年萬縣專區改稱萬縣地區,地區駐萬縣市。轄萬縣市及萬縣(駐沙河鎮)、開縣、城口、巫溪、巫山、奉節、雲陽、忠縣、梁平等9縣。
1992 年12月1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2]194號):撤銷萬縣地區、萬縣市、萬縣,設立萬縣市(地級),轄原萬縣地區的開縣、忠縣、梁平、雲陽、奉節、巫山、巫溪、城口8個縣,全市幅員面積為29485平方公里。萬縣市新設立3個市轄區:龍寶區、天城區、五橋區。龍寶區轄龍寶鎮、武陵鎮、19個鄉、 3個街道辦事處,區人民政府駐龍寶鎮;天城區轄天城鄉等31個鄉、3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區人民政府駐天城鄉;五橋區轄五橋鎮等5個鎮、43個鄉,區人民政府駐五橋鎮。萬縣市人民政府駐龍寶區的高筍塘。
1997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復,撤銷萬縣市及其所轄的龍寶區、天城區、五橋區,設立重慶市萬縣移民開發區和重慶市萬縣區,龍寶區、天城區、五橋區改為龍寶管理委員會、天城管理委員會、五橋管理委員會。萬縣區轄龍寶、天城、五橋三個管理委員會。萬縣移民開發區受重慶市委、市政府的委託,代管開縣、忠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
1998年5月22日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准(國函[1998]37號),將重慶市萬縣區更名為萬州區,萬縣移民開發區更名為萬州移民開發區。萬州區轄龍寶管委會、五橋管委會、天城管委會。
2000年6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撤銷重慶市萬州移民開發區,原萬州移民開發區代管的奉節縣、開縣、雲陽縣、忠縣、巫溪縣和巫山縣由重慶市直轄。龍寶管委會、五橋管委會、天城管委會更名為龍寶移民開發區、五橋移民開發區、天城移民開發區,由萬州區管轄,共32鎮、45個鄉、14個街道辦事處、1277個居委會、村委會。2004年萬州對鎮鄉(街道)區劃作了調整,由原來的92個鎮、鄉、街道減少到53個;2005年4月,重慶市委、市政府決定撤銷龍寶、天城、五橋移民開發區,由萬州區直接管理鎮鄉、街道,轄14個鄉、28個鎮、11個街道辦事處。
有萬州文化藝術一條街,你可以克看哈。。至於現在還開起滅得。。我斗不曉得了
具體位置在:新城路中段靠近上面白岩路那邊的一個巷巷頭~上面還寫了幾個類似於「文化街」之類的大字。
至於萬州民間藝術。。多賽。。。
首先斗應該是詩嘛。。。
你看流杯池。。。是李白嘛。。。啥子對影成三人。。。 =_+
太白岩也是李白噶,位於三峽,詩人的搖籃,出了個寫何其芳嘛~上回CCTV10還跑太白岩上搞了個詩歌朗誦節目。。。詩的氛圍也算是一個老~
還有斗是三峽石藝術,根雕藝術。。。
然後你想一哈你小時候吃的耍的嘛。。。
啥子腰鼓隊,車車糖吖,捏麵人啊都有嘛。。。魚泉榨菜和詩仙太白。。食品文化之類。。
我記得還有個啥子民間藝術網。。。
一、概述
這是一座美麗幽靜的山鄉小鎮,這是一座具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古鎮,這是一座歷史古跡眾多、文化氛圍濃厚的歷史文化古鎮,這就是重慶市邊貿重鎮之一的羅田鎮。它以「田園風光,自然和諧,文物古跡,魚米之鄉」的特色聞名於世。
羅田鎮位於重慶市東南部邊陲,萬州區東南部,東徑108°36′,北緯30°36′,與湖北省利川市接壤,坐落在風景秀麗的七岳山腳下,距萬州城區71公里,幅員面積81.7平方公里,轄14個村(居委會),總人口32429人。
羅田鎮邊貿活躍,是重慶市邊貿重鎮之一。位於渝鄂兩地交匯處,與湖北省利川市謀道鎮、建南鎮、百勝鄉「兩鎮一鄉」緊緊相鄰。古時周邊無場,自古商貿活躍,輻射半徑30公里,是渝鄂兩地的邊貿經濟中心,古時為川鄂兩省的必經要地,有「老318」國道之稱。古時川鄂兩地的各路商人紛至沓來,路上行人絡繹不絕,一派邊貿繁榮景象。時至今日,盛況絲毫未減,每逢趕集天,渝鄂兩地人來人往,車輛川流不息,有上萬人之多,場上現有各類商業門面100餘個,從業人員300餘人,年商品成交額在4000萬元左右,顯示出羅田強大的邊貿優勢。
羅田鎮交通便利,村村通公路,三條出境主幹線四通八達,距318國道22公里,並全面硬化。距萬石高等級公路15公里,也即將硬化,萬石高等級公路的建成通車,更是給羅田帶來便利的交通優勢,「1小時萬州、3小時重慶」快捷便利。即將建成通車的宜萬鐵路縱穿四個村(居),並建二級火車站一座與羅田古鎮緊緊相連。宜萬鐵路的修建將大大改善羅田的交通格局,也給羅田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宜萬鐵路的建成通車,羅田將伴隨火車飛馳的車輪,走出重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羅田鎮境內歷史文物古跡眾多,「普濟橋、字型檔塔、四合院、古墓群、羅漢水井」等古建築,是羅田古鎮悠久歷史文化的見證,展示了濃厚的傳統文化積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風貌。400多年的古場古鎮保存完好,渝東大小店鋪、典當行、布莊有跡可尋,從現存的街道、廟宇、作坊以及延伸南北的石板路等依稀可見當年羅田鎮的繁榮景象和獨特的人文氣息。普濟橋、古墓群、字型檔塔、金黃甲大院分別於1999年和2006年被萬州區人民政府列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濟橋、古墓群、金黃甲大院建造年代久遠,雕工精美,氣魄宏大,保存完好,重慶市內較少見,原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現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專委會主任何智亞教授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完全具備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條件。
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有集奇、幽、險於一體的紅岩石林;海拔1600米高,林業面積達2000多畝的大小二寨;碧波盪漾的楓香坪水庫;風景秀麗的百丈溝、「似桃源」等自然景觀,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
二、歷史沿革
羅田古鎮始建於明代,距今四百多年歷史。相傳明末此處有一大土包,其形圓如羅盤,四周良田環繞,又當川鄂交通要道,習稱羅針田,簡稱羅田。當地村民開始在此修房集居,清乾隆十七年增築建場,並逐漸形成規模,距今已兩百多年。清末民國初屬市廓里大十甲,1941年由馬頭鎮劃出羅田鄉,駐地羅針田。1949年12月解放後,於1950年初成立羅田鄉,同年8月劃歸第十區管轄,1951年成立羅田區管轄羅田、馬頭、中山、穀雨、大興、謀道、百勝七鄉,駐地馬頭場。1955年民主建政時撤消羅田區,建立羅田鄉改屬龍駒區,中山、穀雨劃歸走馬區管轄,大興、謀道、百勝劃歸湖北省管轄。1958年建立羅田人民公社,1966年11月更名為友誼公社,1975年恢復羅田原名。1992年10月四川省撤地設市建區時,由馬頭、羅田兩鄉合並建成羅田鎮,並隸屬於萬縣市五橋區,1998年10月馬頭鄉分設成立馬頭鄉,羅田鎮保持原名,2004年10月萬州區行政區劃調整時由羅田、馬頭、中山再次合並成立羅田鎮,並隸屬於重慶市萬州區至今。
三、歷史文化特色與自然風光
(一)古建築群歷史悠久
1、羅田古場鎮:始建於明朝後期,清代開始形成規模,是川鄂兩省間陸上交通必經之地,三條老街呈「之」字形,現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有房屋720間,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老街總長391米,寬1.8-3.5米,由1623塊條石鑲嵌而成。古時,周邊50里內無場鎮,商貿歷來活躍,有布莊、當鋪、作坊等40餘家;中場關廟是當地老百姓為祭拜關羽而建,也是人們拜神燒香祭祀的地方;「三祭店」是休閑、說理、說書的場所;場上原有「禹王宮」供奉著龍王,用於人們在天旱時求雨,「萬壽宮」每逢大年三十、初一、元霄佳節以及重大活動都有人來求拜,至今還保存完好的石公廁,四周及屋頂全部用條石鑄成,屋頂百多年來滴水不漏;供場上人畜飲用的羅漢水井,一大肚羅漢左手拿書,右手拿扇,穩坐龍腰嬉笑二百多年,一股泉水從龍口流出,過路人們都要到這里喝上一口甘甜的泉水,輕松一下心境。街道兩側房屋年代久遠,特別是永興場40-42號四合院保存較好,佔地35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小巧玲瓏的天井和獨特的門窗、回樓及排水系統,具有典型渝東古民居建築風格。走過街道,至今仍感受到羅田的古樸和豐厚的文化底蘊。
2、典型四合院古建築
(1)金黃甲大院,始建於民國26年(廳堂中樑上清楚地記載著該院建成時間),「祖遺美田園齊梓承待萬代,親修華棟宇箎 同繼千秋」的門聯首印眼簾。該建築系當年大地主向忠士、向朝士倆兄弟修建(其後人向全福,孫向峰尚健在),座南朝北,合院式布局,三院橫向合一,佔地面積2310平方米,原有56間房屋,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建築奇特,磚木結構,一樓一底,抬梁式與穿斗式梁架混合結構,青瓦硬山屋面,五開間,木樑架脊檁、梁托架等施以彩繪、雕刻,工藝精細,青石板天井180平方米;下房樓上正中設木構戲台。東房穿斗式架構,三開間,青石板天井101平方米;西房穿斗式架構,三開間,青石板天井80平方米,石水池一口;下房三院相通,一些門窗為歐式風格。在飯堂正面牆上,繪了一尾栩栩如生、活蹦亂跳的鯉魚,魚的上端是一幅喜鵲鬧梅的小圖案,畫的掛繩也歷歷在目,仿若一幅年代久遠的掛圖,但細細一瞧,確是將畫繪在了牆上。大門樓上美人椅獨具匠心,大門觀察眼,16個槍眼的設置以及院內木質建築風格令人嘆為觀止。該建築規模宏大,工藝精湛,保存完好,融合了中西方建築風格,實屬少見。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該院曾用做糧站倉庫,部分石刻、木雕毀損於文革年代。
(2)鍋圈洞大院,始建於清代,四合院布局,穿斗式結構,一樓一底,青瓦硬山屋面,門窗具有典型渝東地域特色,牆上壁畫栩栩如生,25厘米高的地樓防潮防水獨具特色,現有住戶4戶,佔地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
(3)石中壩大院建築距今有兩百多年歷史,佔地面積1100平方米,大門兩側一對石獅栩栩如生,20厘米高的地樓隔潮建築獨具特色,該院現住6戶人家,至今還部分享用古建築及雕工精湛的木椅、木床以及書桌等。後兩大院堂壩鑲嵌有明顯標志,堂屋正對面與大梯同寬,縱嵌兩條間隔2米寬石板。
3、古墓群牌坊石刻藝術
距古鎮2公里的用坪壩,與三大四合院暉映一體的古墓群牌坊石刻,以向志揚夫婦之合葬墓牌坊雕刻尤為細膩、完整,建造於光緒十一年,碑高6.5米,寬5.7米,原系三重牌坊,第一道牌坊已損毀,兩旁曾矗立望柱,四圍精雕細刻用條石圍砌,共佔地1400多平方米,現僅存兩重牌坊,牌坊雕刻有「八仙過海」、「桃園結義」「梁祝觀景」以及「賽龍舟」、「迎親嫁娶」等人物、戲曲故事畫面,雕刻非常精緻,工藝為淺浮雕、深雕、鏤空雕等,特別是原墓碑右上角有一石雕海螺,曾有人用口吹便發出「嗚嗚」之聲;各類石雕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其墓誌銘由萬州區清代翰林、書法家趙尚輔為其書寫,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水平;與之不遠的向榮讓(系向志揚之子)之墓,建造於民國五年,墓碑牌坊通高8.6米,寬7.5米,雕刻、建築大氣、美觀,更是書法、雕刻並重。「鬣聳山頭高石馬,脈環水口鎖江龍」;「功雖萬字難書寫,穴傍兩城自然佳」兩幅碑聯耀眼奪目,出自大手筆風范,氣勢磅礴,墓碑牌坊上有萬州同盟會會員劉聲元的題詞。整個墓碑正反兩面均雕刻人物、動物、植物,栩栩如生,書法結構嚴謹,蒼勁有力,不拘一格。牌坊雕刻精湛,特別是墓碑牌坊頂上雕慈祥老人及六名小孩石像,寓意深刻。碑身雕刻形態萬千,玲瓏剔透。相距不遠的向母幸君(系向榮讓之妻)之墓,顯得更為嬌小玲瓏,但卻保存最為完整。無論是墓碑石刻還是拜台,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損壞。墓碑上一左一右兩個石獅雕琢得虎虎生威,各種人物花鳥圖案也活靈活現。墓前方至今保存有一段弧形的圍台,圍台用條石砌成,上面加蓋石檐,石與石之間吻合非常緊密,即便是薄薄的刮鬍刀片也很難嵌入。象這樣清朝末和民國初建成的古墓大小共6座,墓碑牌坊至今保存比較完整,在重慶轄區也比較少見。從這些墓群我們能依稀感受到向氏家族昔日的繁華,也曾座擁糧倉、富甲一方。
4、美麗幽靜的普濟橋
普濟橋建造於道光十七年,是迄今為止重慶萬州境內發現最古老的石拱橋,距今約100多年歷史,系當時數名社會名流捐資修建。該橋為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跨百丈溝,是當時川鄂交通道上的主要橋梁。橋長24.7米,寬6.6米,拱高12.9米,跨度18.4米。橋上龍頭口含龍珠,龍尾懸於石拱正中,相傳為保護石橋所鑄,歷來發洪水均未超過此龍頭。橋上雕塑有石獅、石象等雕塑,雕工精美,栩栩如生。橋身兩側建有亭廊,一邊上刻有「德厚流光」幾個行書大字和「察地利而通南北,盡人力以濟往來」對聯,從字面上理解,是較早提出構建「和諧」的理念的例證,上還刻有「普濟橋序」和「功德碑」。一邊上供有觀世音菩薩像等,古時供人們燒香拜佛求神用。橋身兩側為十級石梯。該橋橋拱形如雞蛋,橋面正中有一塊石名叫「魯班石」,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當時的工匠師傅修該橋時,設計此橋,怎麼也立不穩,就看見橋頭有一個賣雞蛋的老太婆,把雞蛋立在地上賣,四四方方、平平穩穩,就頓悟,何不把橋拱也設計成雞蛋形。在橋面的合攏上,據說,怎麼也合不攏,修橋工費盡移山心力,打造了萬千條石不成。當時路過一打扮似叫花子的人,說他在那裡打了一塊石頭,放在一個老太婆家裡,正好可以安放於此,於是照辦,花十石米從老太婆那兒換來此石,果真「天衣無縫」。人們疑為魯班下凡,取該石為「魯班石」。
該橋於1999年被萬州區人民政府評為區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在「萬州是個好地方」公益宣傳片中就以此橋作為背景,多麼漂亮。一座古老的橋披著青苔的衣,搖曳著古藤的臂,有力的脊樑和臂膀將兩岸青山一個古鎮擁入氤氳的懷抱,石拱橋上游200米處,有兩巨石,自然形成為高3.5米,寬2.4米的石洞,走過此洞,前面豁然開朗,風景秀麗,有潺潺的流水,飛瀉而下的瀑布,相得益彰,似桃花源記中描寫的景象,詮釋為 「似桃源」。走過石橋便是古鎮,古橋、古鎮、流水渾然一體,美麗幽靜,似畫圖。
5、巍峨的字型檔塔
字型檔塔座落於古鎮上場尾端。該塔為仿木重檐閣式石塔,建造於清末年間,塔高7.5米,塔頂呈寶瓶形,塔身上刻有對聯:「昔今人敬字,教古聖文明」和「蝌蚪雲霞煥,鴻篇日月光」,其書法蒼勁有力,氣勢磅礴。相傳,修建該塔是緣於當時羅田場上羅氏家族和劉氏家族斗爭,羅氏家族相信一風水先生的話,修建一石塔鎮壓興旺的劉氏家族,現羅田劉氏家族確實後繼無人.其實,該塔是當時是作為人們燒字紙專用,當時羅田場上的文人墨客、有文化水平的知識分子寫的文章字紙都要到塔里去燒,外面不準亂燒,故有「一字值千金」之說。是古時人們尊崇文化,保護環境的具體體現。該塔於2006年被萬州區人民政府列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羅田鎮原有字型檔塔五座,而現在僅存此一座,故顯得十分珍貴。
(二)自然景觀別具一格
1、大小二寨:海拔近1600米,雄居古鎮隘口,地質險峻,僅有崎嶇的山路可攀崖而上,山裡星羅其布48個山頭,遠看象兩個寨子,因一大一小而得名。寨上古木參天,有森林面積2000多畝,各種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有水杉、針葉杉、馬尾松等高大喬木,已初步發現有野豬、野兔、猴子、斑鳩、喜鵲等物種,穿梭林間,時不時會覓見野豬、野兔的蹤跡,各種鳥兒在樹梢飛來飛去。若遇雨後天晴,那便是上寨子採摘蘑菇的最好時節,各種知名或不知名的野生菌遍布林間。當寒冬來臨,寨上銀妝素裹、白雪皚皚,賞雪變成了都市人難得一遇的休閑方式。若運氣好,還可採得成團成簇稀有的「雪菌」(系當地人稱謂,待考證)呢!寨上有充足的水源,水質異常清冽,實為一大奇跡。從寨上俯視西面,萬畝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彎彎的田坎組成一幅幅美麗的曲邊圖,夏天,恍入霧海之中,猶如人間仙境。東面寨腳下一大一小兩座水庫猶如鑲嵌在綠色地毯下的兩面鏡子,當陽光斜照,微風輕拂,水面會泛出片片銀光,彷彿自己已身居人間天堂。
2、紅岩石林:集奇、幽、險於一體,真是鬼斧神工,天造地設,極為壯觀。各種岩林千姿百態,惟妙惟肖,或像老人、或像座椅、或像羅漢抱扇、或什麼都不像,但每一處石林都各有各的特色,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3、百丈溝:長20公里,風景秀麗,有「將軍石」、「犀牛滾水」、「印盒石」等48處景點。
由於羅田海拔較高,夏天氣候涼爽,每逢盛夏時節,到羅田避暑納涼的遊客絡繹不絕。目前,萬州區水利局、龍駒經營所等單位已著手旅遊前期開發,楓香坪水庫管理所經過改造,已具備接待遊客的能力。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遠近聞名
羅田鎮自古以來文化昌盛,人才輩出,書香不絕。自宋、清年間,先後出進士21名,舉人36人。康熙年間,譚氏三候至今廣為流傳,譚丈封涪候,譚詣、譚弘分別封向化候、慕義候,猶以慕義候譚弘最為耀眼,時任川北地方總督,封地萬頃,當地至今流傳著譚候虎的人生軌跡。人們傳為佳話,據說譚候虎准備在馬頭場立皇城,當時他勢力非常大,威脅中央政權,皇上曾派馬將軍帶兵收復他,馬將軍被譚候虎一箭射下五桐橋,現該處名為將軍石,就是為了紀念馬將軍。張獻忠入蜀也曾被譚候虎打敗過。光緒年間,曾任九省提督向九九斗字不識,力大無窮,家世顯赫,如今還廣為流傳著向九九成長興衰的諸多故事。
近代名人高天柱烈士,又名高宏森,1915年出生於羅田鎮新馬村,1938年讀省萬師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回鄉任教,曾擔任小學校長、代理鄉長、中寺農會名譽會長等職務。此期間,他利用會長身份巧妙地與敵人進行斗爭,為黨和人民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1948年6月17日,因叛徒出賣,他為掩護同志被捕。1949年11月27日犧牲於重慶「中美合作社」渣滓洞集中營,時年43歲。現重慶渣滓洞還留有遺像及資料介紹。
羅田鎮至今仍保存著古樸的民風、民俗,如迎新嫁娶,紅白喜事,至今還使用歷史流傳下來的獅舞、鑼鼓、年簫等慶賀方式;人們對中秋、端午等傳統佳節,仍沿用傳統習俗進行慶賀,原汁原味,傳統氛圍十分濃厚。人們在勞作時,常常一人領唱,其他人合唱的薅草歌以及抬石頭號子、打夯號子、打鐵錘號子等,歌詞淳樸易懂,古風古韻。有人去世後,葬前每晚民間藝人到靈前高唱孝歌,以表示對死者的無限哀悼,以七律的形式,寫上厚厚的一本「家祭」,列數死者的功苦,以悲痛哀輓的聲調唱與世人,等等這些均體現出了當地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古樸民風民俗。
四、羅田鎮文物古跡保護措施
(一)領導重視,組建了專門班子
鎮政府成立了以鎮長陶榮為組長,郎邦福、程萬、魏大東為副組長,郎正清、毛文彬、黃東、張健、李伍之、鄧永志為成員的歷史文化名鎮申報工作暨文物古跡保護領導小組,理清了今後一段時期的工作思路,明確了工作目標,落實了工作責任。
(二)強化了文物保護的宣傳工作
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條例》的宣傳工作,通過發放宣傳資料、書寫宣傳標語等形式,在全鎮形成了「熱愛文物,保護古跡,推動發展」的共識。
(三)落實了保護措施
一是在各文物保護點都設置了標志,指定了專人負責日常管護;二是鎮、村、組、農戶層層簽訂了文物古跡保護責任書;三是整頓和規范了文物古跡保護區域內的搭建、堆碼、開山、取土等行為;四是實行有獎舉報制度,嚴肅查處破壞、盜賣、販賣文物的行為;五是鎮文物古跡保護小組每季度實地檢查一次,解決存在的問題;六是組織人員對散落民間的文物進行了認定、登記工作;七是把文物古跡保護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優先考慮。
五、羅田鎮文物古跡開發規劃
(一)羅田鎮文物古跡開發規劃遵循「保護古跡,挖掘資源,發展經濟」的總體思路,場鎮建設中要把文物古跡的保護放在首位,在開發現有文物古跡的同時,要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力度。
(二)在規劃上,要立足現實,分期實施,近期重點抓好市級歷史文化名鎮的申報,多方籌資,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完善一些基礎設施;遠期要從提升羅田形象,促進羅田經濟發展的高度,充分利用歷史文化名鎮這塊牌子,做大做強羅田的旅遊產業。
(三)走合作開發的路子,充分利用宜萬鐵路和萬石公路開通後帶來的便捷交通,加強與旅遊大市利川的合作,共同打造跨省「旅遊經濟圈」。
聲名遠播的昔日皇家貢米,層層疊疊、蔚為壯觀的萬畝梯田,奇幽險峻的石林群……在人們的印象中,羅田鎮詩畫般的山水田園風光,有著動人的形象標簽。
不為眾知的是,素以"文脈綿長、古跡眾多、冰川遺址"而獨具特色的羅田,還有兩塊熠熠生輝的"金字招牌"--中國綠色名鎮、重慶市級歷史文化名鎮。而這,都是萬州獨一無二的"桂冠",彰顯出羅田不一般的內涵。
雖然沒有城郊優勢,但這座邊貿古鎮憑借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旖旎的風光,在波瀾壯闊的重慶第二大城市建設進程中,抓住機遇揚長避短,以全新的發展視角,依託資源優勢亮出三張"名片"。一個魅力四射的鄉村特色文化旅遊名鎮和生態古鎮,正破殼而出驚艷四方。
一群古石雕民居蜚聲庫區
作為重慶市級歷史文化名鎮,羅田除了明清古場鎮之外,還有令人艷羨的豐富內涵。境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院落,至今仍有近10處,是萬州最大的古建築群,展現出典型的巴渝風格。流連其間,讓人恍若來到了清代或民國年間的大戶人家做客。
而這之中,尤以美輪美奐的金黃甲大院、鍋圈洞大院、石中壩大院最為有名。修建於民國26年的金黃甲大院,合院式布局,佔地2310平方米,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大院規模宏大,建築奇特,採用抬梁式與穿斗式梁架混合結構,青瓦硬山屋面,木樑架脊檁、梁托架等施以彩繪、雕刻,工藝精湛、細膩,融匯了中西方建築風格,透出古樸厚重的文化底蘊,非常罕見。
四合院布局的鍋圈洞大院,興建於更早的清代,穿斗式結構,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門窗具有典型的渝東地域特色,山牆上端彩墨壁畫清晰可見。已有200多年歷史的石中壩大院,正門兩側一對石獅栩栩如生,至今仍保存有雕工精美的木椅、木床、書案……
不僅如此,距古場鎮2公里的用坪壩,與三大"四合院"暉映一體的古墓群牌坊石刻,同樣蜚聲庫區堪稱一絕。
這里現存大小古墓12座,每座都有精美的大型石雕。其中,以清光緒年間向志揚夫婦之合葬墓牌坊雕刻尤為細膩、完整。該墓現存兩重牌坊,雕刻有"八仙過海"、"桃園結義"、"梁祝觀景"以及"賽龍舟"、"迎親嫁娶"等人物、戲曲故事畫面,非常精緻,工藝為淺浮雕、深雕、鏤空雕等。各類石雕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墓誌銘由清代翰林、書法家趙尚輔為其書寫,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水平。
其他清朝至民國初年建成的古墓牌坊,也都雕刻、書法並重,大氣美觀,各種人物花鳥活靈活現,雕刻形態萬千。
坐擁如此得天獨厚的祖宗遺產,高擎"鄉村特色文化旅遊"大旗的羅田亮出了第二張"名片"--整合資源,打造用坪古文化展示區。
"傳承、保護好文物古跡,是我們的責任。"在蔣培華看來,古宅院、古石雕極具考古、觀賞和旅遊開發價值,大有文章可做。"現在人們外出旅遊,已不滿足於單純觀賞自然風景了,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更受青睞。"而羅田就有這樣的資本,關鍵是要打造好,展示出來。
記者采訪期間,正巧碰上羅田鎮政府回購金黃甲大院。蔣培華表示,這只是行動之一。目前,已委託專業機構設計金黃甲大院、石鍾壩大院、古墓群牌坊石刻等文物古跡修繕加固方案。擬依託羅田獨有的古宅院和古石雕群,在用坪打造民俗文化古村落觀光區,展示羅田精湛的石雕技藝和獨特的大院文化,生產銷售石雕旅遊產品;展示土家獅舞、鑼鼓、薅草秧歌、抬工號子等傳統民風民俗。同時,搞一個農耕文化博物館,吸引遊客參加體驗農業活動……
2. 重慶萬州的歷史
萬州歷史悠久,歷史悠久,名人薈萃。 早在西周,其地屬秦,置巴郡。秦一統天下後,分置三十六郡,川東始置縣,以「萬川畢匯」、「萬商畢集」而得名,是長江十大港口之一。
長江三峽西段,跨大巴山、巫山、七曜山和盆東平行嶺谷區,地處三峽工程庫區腹地,舉世聞名的大、小三峽均在其中。它位於長江上游、四川盆地東隅,扼川江咽喉,東臨三峽。
水路上距重慶327公里,下距宜昌321公里,為川東水陸要沖,素有「川東門戶」之稱。遠古時代,我們的先民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大溪文化」。
這里的陽光雨露,造就了巴蔓子、嚴顏、甘寧、秦良玉等歷代忠烈戰將,哺育了劉伯承、林鐵、薛子正、彭詠梧等民族精英,養育了劉詩白、巴識途、何其芳、劉淑芳等天賦學子。
這里的名山大川,吸引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黃庭堅、諸葛亮、張飛、張獻忠、李來享等曾在 鍾鼓樓這里演出一幕幕悲壯劇。
夏商屬梁州地,周屬巴子國,秦屬巴郡朐忍縣。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劉備分朐忍地置羊渠縣,治城今長灘,為萬州建縣之始。
蜀漢建興八年(230),省羊渠置南浦縣,治城遷至今萬州區南岸。西魏廢帝二年(553),改南浦為魚泉縣,徙治江北(今萬州區環城路)。
北周時期(557-584),先改魚泉縣為安鄉縣,後又改萬川縣,與南州和萬川郡同治。隋開皇十年(598),廢萬州郡,改萬川縣為南浦縣,與南州同治。
煬帝大業三年(607),省南州、南浦縣歸屬巴東郡。唐武德二年(619)置南浦郡,領梁山、南浦、武寧3縣;武德八年改南浦郡為浦州。
貞觀八年(634)改浦州為萬州,天寶元年(742)改萬州為南浦郡,乾元元年(758)恢復萬州,仍與南浦縣同治。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省南浦縣入萬州,領武寧一縣。
明洪武四年(1317),並武寧縣入萬州,六年(1373)降萬州為萬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設萬縣專區。1917年3月,英國控制的重慶海關在萬縣城東鍾鼓樓上游錦江台處正式設立分關。
1925年7月,段祺瑞政府宣布萬縣正式開埠,從此萬縣成為四川省第二個直接報關出口的通商口岸。楊森於1928年成立萬縣市,自任市長,認為「入其國,田野不辟,教化不修,不可謂之治國。
入其市,道塗泥濘,塵穢山積,不可謂之良市」。他「仿歐美各國,移風易俗」,著力推行其「新政」,大刀闊斧開始市政建設,委任留日學生任海暹為工程師。
在老城的基礎上規劃新城,先後修整環城路、文明路、一馬路、二馬路、三馬路、西山路、果園前路、果園後路、長城路、望江路、電報路等12條泥結碎石馬路。
動工興建萬安橋、福星橋;開辟鍾鼓樓、南津街兩處新市場;興建西山公園,建成高大的西式鍾樓,為長江沿岸僅次於上海、武漢的第三大鍾樓,至今仍是萬州的標志性建築。
繼而整頓市容,規劃區域,劃定商鋪、住宅地段,修建公廁,古老的萬州面貌一新,商業日臻繁盛,一躍成為四川的三大城市之一,有「成、渝、萬」之稱。
1950年設萬縣專區,屬川東行署區。萬縣專署駐萬縣市,轄萬縣(駐沙河鎮)、開縣、城口(駐復興鎮)、巫溪、雲陽、奉節、巫山、忠縣等8縣。1952年萬縣專區屬四川省領導。
原由川東行署直轄的萬縣市劃歸萬縣專署領導。轄1市、8縣。1953年萬縣市改為省轄市,委託萬縣專署代管。原大竹專區所屬梁平縣劃入萬縣專區。轄1市、9縣。
1970年萬縣專區改稱萬縣地區,地區駐萬縣市。轄萬縣市及萬縣(駐沙河鎮)、開縣、城口(駐復興鎮)、巫溪、巫山、奉節、雲陽、忠縣、梁平等9縣。
2005年,撤銷龍寶、天城、五橋3個移民開發區,由萬州區直接管理鎮鄉、街道,轄13個鄉、28個鎮、11個街道,幅員面積3457平方千米。
2005年6月24日,萬州區人民政府駐地由太白岩街道遷至陳家壩街道(即由高筍塘82號遷至天城大道756號)2010年,重慶三峽移民搬遷安置任務已全面完成。
萬州是最大的三峽移民區,遷入移民26.3萬人,三峽庫區有1/5移民遷移到萬州。萬州因成為三峽移民的主要遷入地,規模擴大,變成重慶第二大城。
(2)萬州區宣傳片擴展閱讀:
萬州區地處四川盆地東緣,重慶市東北邊緣,面積345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0萬畝,其中田58.49 萬畝;大於25度坡地50.14 萬畝,其中旱地32.49萬畝),城市面積32.5 平方公里。
區內山丘起伏,最高點普子鄉沙坪峰,海拔1762 米,最低點黃柏鄉處長江邊,海拔106 米,西北部高升鄉鳳山材肖埡口,海拔高度為1373.3 米,境內相對高差分別為184.5 米、1266.8 米。
低山、丘陵面積約佔四分之一,低中山和山間平地面積約佔四分之一,極少平壩和台地,且零星散布。境內河流縱橫,河流、溪澗切割深,落差大,高低懸殊,呈枝狀分布,均屬長江水系。
長江自西南石柱、忠縣交界的長坪鄉石槽溪(海拔118米)入境,向東北橫貫腹地,經黃柏鄉白水灘(海拔106米)流入雲陽縣,流程80.4公里。
境內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江北的薴溪河、渡河、石橋河、汝溪河、浦里河,江南的泥溪河、五橋河、白水溪河共八條,溪溝93條,總水域面積為16.3萬畝(108.66平方千米)。
境內出露地層的地質年代多見於中生代三疊紀和侏羅紀,形成時間距今2.3~1.37億年,以侏羅紀分布最廣,三疊紀次之,局部地方有距今2.85~2.3億年的古生代二疊紀地層。
也有距今250萬年的新生代第四紀地層,境內地質構造線,屬新華夏系第三巨型隆起帶武陵山褶皺帶西緣與大巴山弧形褶皺帶控制的四川菱形構造盆地的北東三北東方向延伸出境外。
消失於七曜山背斜構造的北西側,形成向突向北西的萬縣弧形構造線。萬州區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帶,氣候四季分明,冬暖、多霧;夏熱,多伏旱;春早,氣溫回升快而不穩定。
秋長,陰雨綿綿,以及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天氣溫和,無霜期長,霜雪稀少。境內多年平均氣溫17.7 ° C ,最高年平均氣溫19.0 ℃ (1982 年),最低平均氣溫17.6 ℃(1974 年)。
多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1 ℃ (1972 年8月26日),極端最低氣溫零下3.7 ℃ (1955 年1月27日,1975 年12月15日),多年平均年日照時數1484.4小時,最高年日照時數1713小時。
最小年日照時數924小時,據境內大灘口水文站資料統計,多年平均降水1243毫米,最多年降水量為1549.6毫米(1982 年)。最低年降水量為981.9 毫米(1976年)。
3. 求重慶市萬州區西山靜園的發展史,越詳細越好!!!
不知道這個對你有幫助不
萬州西山公園鍾樓始建於1930
年,第二年竣工.共12層,高50.2米,
雄偉壯觀,為萬州標志性建築和長江
上游重要景觀,與上海海關鍾樓齊名.
鍾樓底層大廳,立有一座高約5米,
四面各寬1.3米的巨大石碑.這塊石
料采自距離鍾樓2里地的果園望馬
石,當時用在石料下墊圓木滑動的辦
法,每天六七十人連拖帶推,竟花了半
個多月時間才運攏.
隨後,萬縣晚清拔貢謝仙庄(獻
庄)應當時駐萬最高軍政長官--陸
軍二十一軍第三師師長兼萬縣市市長
王陵基的邀請,撰寫了一些格言刻在
石碑上面.這些格言很快便廣為流傳,
聞名海內.1958年,周恩來總理曾親
臨鍾樓閱覽碑文.雖然此碑於上個世
紀60年代初被毀,但一些老萬州人
至今仍念念不忘,心口相傳,用它來規
范自己的行為和教育子女,它已經是
三峽人心頭的一座人文豐碑.
"文革"後,不少市民盼望恢復此
碑,有些熱心人還不斷做著碑文的訪
求,搜集與整理工作,想弄出一個准確
的文本,供重刻此碑之用.但因為沒
有保存下此碑的照片和拓片,只能訪
求到少量手抄本或一些老人記憶的口
碑資料.老人的記憶難於完全准確,
而各個手抄本也難免有少量錯訛.因
而雖彼此大致相同,卻存在若干小的
差異,乃至有相互抵牾之處.
"文革"結束至今,萬州文史,方
志工作者根據上述資料,陸續整理發
表和出版過幾個格言碑文本,一次
雖比一次更好,但仍存在一些分歧.
中共重慶市委常委,萬州區委書記
吳政隆同志對此高度重視,要求區級
有關部門本著對歷史對人民高度負責
的精神,組織專家學者認真推敲,反復
論證,多方印證,形成共識.2008年8
月以來,區政協文聯委和區文廣新局,
區文聯先後多次邀請專家,學者及有
關人士反復討論研究,字斟句酌,集
思廣益,終於集體校訂出了一個公認
為比較准確可靠的格言碑文本,並經
市委常委,區委書記吳政隆同志親自
審定,決定在《三峽都市報》上發表.
這不僅為重刻格言碑提供了一個較
為准確的藍本,也為當前群眾性的
"讀經典","傳箴言"活動增添了新
的內容.
整理出的原格言碑碑文共961
字,28則格言,堪作踏實做人,正確處
世的道德行為規范.格言的大部分內
容,系作者披沙瀝金,從歷代經典中得
來,但絕非原文照搬,而是根據自己的
人生體驗與剖析社會百態所做的二度
創作,在內容的廣度和思想的深度上
都有所擴展與升華.更為難能可貴的
是,歷代文化經典和格言名著,於大量
精華之中,都不免有少量封建糟粕糅
雜其間,而撰刻於68年之前的此碑,
竟無半點歧視婦女,宣揚三綱五常之
類的封建糟粕和迷信色彩.在這一點
上,此碑更比歷代許多格言名著高出
一籌,足以躋身於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遺產之林.所以,它不僅僅是萬州的
經典,也是重慶市和全國的經典,是人
類社會共同的精神財富.
作者能創作出如此上乘的格言,
既與其身為拔貢,學識淵博有關,更與
其接受"五·四"新文化運動洗禮有
關.作者名謝樹璧,字仙庄(獻庄),
清光緒初年出生於萬縣三正鄉.家庭
為書香門第,本人為光緒23年(丁
酉)拔貢.他入國子監後,經朝考入一
等,即在北京任戶部七品小官,不久升
度支部主事,管鹽務.此後多年在京,
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與時俱
進,逐漸具有了反對封建主義,崇尚科
學,民主的新思想.因此,他創作的西
山格言中,才能毫無封建,迷信糟粕.
他後來厭惡軍閥混戰,辭官歸里,參與
(民國)《萬縣志》的修纂,為抒發心
中塊壘,成《蝴蝶館詩鈔》87卷,讓4
個兒子分別去學翻譯,測繪,郵電,政
法,都與其崇尚科學,民主有關.
經典是民族精神的寶藏.西山格
言與其他經典一樣,都具有穿越時空,
常讀常新,激勵人們前進的永久魅力.
當今社會,在部分人身上傳統道德有
所消減,缺失的時候,宣傳,學習西山
格言,對於警頑立廉,勸善除惡,提升
公民道德,改善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
諧,定將起到積極作用.
全碑格言以淺近的文言散文形式
寫出,兼用了較多的駢偶句式,表達自
然,而又精煉,整齊.既立意高遠,言
簡意賅,又朗朗上口,易讀易記.格言
以論述個人修養為重點,由"修身"延
及"齊家",為官"治國",正確處理人
際關系與公私關系,以實現構建和諧
美好世界的理想.
在個人修養上,格言強調吃苦耐
勞,惜時如金;立志要高遠,處世要
和平;為人要謙虛謹慎,講誠信,知
恩必報;無論行善去惡,改正錯誤,
還是習儉養廉,都要從小事做起,說
干就干,不可拖延,姑息,自欺自誤;
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生活享用
上,要薄己厚人;要自立,自強,知足
常樂.交朋友,要能識別"益友"和
"損友",做別人的"益友";要聽得
進逆耳的忠言,把謗語當作良師,借
以自警,隨時自我反省,便能少犯錯
誤.不可惡語傷人和背後譏笑別人;
開玩笑戳人家的痛處,最易招禍,尤
宜切戒.在學習上,提醒青少年,"志
趣固貴高,但心收斂氣要沉靜,專向
學問路上去,方是遠大之器,若一味
狂妄浮躁,決無成就."
在家庭關系方面,格言強調,兄
弟姐妹間要和睦相處,不可"鬩牆尋
釁,視若仇讎";作子女的則要求"能
以父母愛我之心"對待父母,或"以
自己愛子女之心"來對待父母,以盡
孝心.作父母的首要責任在於"子弟
要教他明義理,若根本不端,便為世
上添一壞人;又要使他習職業,若聽
其閑盪,便為世上添一遊民".不要
只顧積攢錢財遺留給後人,因為,
"子孫若賢,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
賢,多財則益其惡."此言很值得作
父母者深思.
碑中"做官是苦事,不是樂事;是
利人事,不是便己事;是立名事,不是
求利事.要明白這個道理才許做官",
則是每位為官者都應明白的道理和應
恪守的箴言,它最簡單直截地說清楚
了什麼是真正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
務".格言最後以"官物必易壞,官用
必多費"為例,說明許多弊端都因
"私"字而生,昭示人們應正確處理好
公與私的關系,決不可損公利私."除
得私字盡,始有好世界!"則顯示了作
者對未來世界的美好憧憬.
充滿睿智和哲理的西山格言,將
與我們溫暖相伴,成為我們的良師益
友,規范我們的言行,做我們人生旅途
上永遠的指南針!
萬州生活網提供
4. 請問萬州區分哪三區八縣
1992 年12月,四川省撤銷萬縣地區。設立地級萬縣市,下轄天城區、龍寶區、五橋區、開縣、梁平縣、忠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城口縣3區8縣。
1998年,萬縣區更名為萬州區,截至2017年底,萬州區轄12個鄉、29鎮、11街道。
分別為:
柱山鄉、九池鄉、鐵峰鄉、黃柏鄉、溪口鄉、燕山鄉、長坪鄉、梨樹鄉、普子鄉、地寶鄉、茨竹鄉、恆合土家族鄉、高峰鎮、龍沙鎮、響水鎮、武陵鎮、瀼渡鎮、甘寧鎮、天城鎮、熊家鎮、大周鎮、小周鎮、孫家鎮、高梁鎮、李河鎮、分水鎮、余家鎮、後山鎮、彈子鎮、長嶺鎮、新田鎮、走馬鎮、白土鎮、長灘鎮、白羊鎮。
太安鎮、龍駒鎮、太龍鎮、羅田鎮、新鄉鎮、郭村鎮、高筍塘街道、太白街道、牌樓街道、雙河口街道、龍都街道、周家壩街道、沙河街道、鍾鼓樓街道、百安壩街道、五橋街道、陳家壩街道。
(4)萬州區宣傳片擴展閱讀
萬州區:
重慶市轄區,位於長江上游地區、重慶東北部。
地處東經107°55′22″-108°53′25″、北緯30°24′00″-25~31°14′58″之間。東與雲陽縣、南與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和湖北利川市、西與忠縣和梁平區 、北與開州區和四川開江縣接壤,東西長97.25公里,南北寬67.25公里,面積3457平方公里,距離重慶主城九區約228公里。
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四年(1935)設萬縣專區。
1992年12月國務院下文撤銷萬縣地區建制設萬縣市(地級市)。
1997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復,撤銷萬縣市及其所轄的龍寶區、天城區、五橋區,設立重慶市萬縣移民開發區和重慶市萬縣區,龍寶區、天城區、五橋區改為龍寶管理委員會、天城管理委員會、五橋管理委員會。萬縣區轄龍寶、天城、五橋三個管理委員會。萬縣移民開發區受重慶市委、市政府的委託,代管開縣、忠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
1998年5月22日,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准,將重慶市萬縣區更名為重慶市萬州移民開發區。萬州區轄龍寶管委會、五橋管委會、天城管委會。
2000年7月1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復,撤銷重慶市萬州移民開發區,龍寶管委會、五橋管委會、天城管委會更名為龍寶移民開發區、五橋移民開發區、天城移民開發區,由萬州區管轄,共32個鎮、45個鄉、14個街道辦事處、1277個居民委員會、村。
2004年,萬州對鎮鄉(街道)區劃作了調整,由原來的92個鎮、鄉、街道減少到53個。
2005年4月,重慶市委、市政府決定撤銷龍寶、天城、五橋移民開發區,由萬州區直接管理鎮鄉、街道,轄13個鄉、28個鎮、11個街道辦事處。
5. 請問重慶市萬州區有哪些歷史文化盡量詳細點,比如巫文化、巴文化、移民文化之類的。謝謝咯
萬州歷史文化
夏商屬梁州地,周屬巴子國,秦屬巴郡朐忍縣。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劉備分朐忍地置羊渠縣,治城今長灘,為萬州建縣之始。蜀漢建興八年(230),省羊渠置南浦縣,治城遷至今萬州區南岸。西魏廢帝二年(553),改南浦為魚泉縣,徙治江北(今萬州區環城路)。北周時期(557-584),先改魚泉縣為安鄉縣,為信州和萬川郡治。隋初廢萬川郡,開皇十八年(598),改安鄉縣為南浦縣。大業三年(607),廢信州置巴東郡,南浦縣屬巴東郡。
唐武德二年(619)置南浦州,領南浦、武寧、梁山三縣;八年州廢,九年復置,改南浦州為浦州。貞觀八年(634)改浦州為萬州,天寶元年(742)改萬州為南浦郡,乾元元年(758)復為萬州,仍治南浦縣。宋萬州先隸川峽路,後屬夔州路,開寶三年,以梁山為軍,領南浦,武寧二縣。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省南浦縣入萬州,領武寧一縣。明洪武四年(1317),並武寧縣入萬州,六年(1373)降萬州為萬縣,屬夔州府。民國初隸川東道,後改東川道,十七年(1928)置萬縣市,二十四年(1935)設萬縣專區,治萬縣市,轄萬縣(駐沙河鎮)、開縣、城口、巫溪、雲陽、奉節、巫山、忠縣、石砫等9縣。
1950年設萬縣專區,屬川東行署區。萬縣專署駐萬縣市,轄萬縣(駐沙河鎮)、開縣、城口、巫溪、雲陽、奉節、巫山、忠縣等8縣。1952年萬縣專區屬四川省領導。原由川東行署直轄的萬縣市劃歸萬縣專署領導。轄1市、8縣。1953年萬縣市改為省轄市,委託萬縣專署代管。原大竹專區所屬梁平縣劃入萬縣專區。轄1市、9縣。1970年萬縣專區改稱萬縣地區,地區駐萬縣市。轄萬縣市及萬縣(駐沙河鎮)、開縣、城口、巫溪、巫山、奉節、雲陽、忠縣、梁平等9縣。
1992 年12月1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2]194號):撤銷萬縣地區、萬縣市、萬縣,設立萬縣市(地級),轄原萬縣地區的開縣、忠縣、梁平、雲陽、奉節、巫山、巫溪、城口8個縣,全市幅員面積為29485平方公里。萬縣市新設立3個市轄區:龍寶區、天城區、五橋區。龍寶區轄龍寶鎮、武陵鎮、19個鄉、 3個街道辦事處,區人民政府駐龍寶鎮;天城區轄天城鄉等31個鄉、3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區人民政府駐天城鄉;五橋區轄五橋鎮等5個鎮、43個鄉,區人民政府駐五橋鎮。萬縣市人民政府駐龍寶區的高筍塘。
1997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復,撤銷萬縣市及其所轄的龍寶區、天城區、五橋區,設立重慶市萬縣移民開發區和重慶市萬縣區,龍寶區、天城區、五橋區改為龍寶管理委員會、天城管理委員會、五橋管理委員會。萬縣區轄龍寶、天城、五橋三個管理委員會。萬縣移民開發區受重慶市委、市政府的委託,代管開縣、忠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
1998年5月22日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准(國函[1998]37號),將重慶市萬縣區更名為萬州區,萬縣移民開發區更名為萬州移民開發區。萬州區轄龍寶管委會、五橋管委會、天城管委會。
2000年6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撤銷重慶市萬州移民開發區,原萬州移民開發區代管的奉節縣、開縣、雲陽縣、忠縣、巫溪縣和巫山縣由重慶市直轄。龍寶管委會、五橋管委會、天城管委會更名為龍寶移民開發區、五橋移民開發區、天城移民開發區,由萬州區管轄,共32鎮、45個鄉、14個街道辦事處、1277個居委會、村委會。2004年萬州對鎮鄉(街道)區劃作了調整,由原來的92個鎮、鄉、街道減少到53個;2005年4月,重慶市委、市政府決定撤銷龍寶、天城、五橋移民開發區,由萬州區直接管理鎮鄉、街道,轄14個鄉、28個鎮、11個街道辦事處。
有萬州文化藝術一條街,你可以克看哈。。至於現在還開起滅得。。我斗不曉得了
具體位置在:新城路中段靠近上面白岩路那邊的一個巷巷頭~上面還寫了幾個類似於「文化街」之類的大字。
至於萬州民間藝術。。多賽。。。
首先斗應該是詩嘛。。。
你看流杯池。。。是李白嘛。。。啥子對影成三人。。。 =_+
太白岩也是李白噶,位於三峽,詩人的搖籃,出了個寫何其芳嘛~上回CCTV10還跑太白岩上搞了個詩歌朗誦節目。。。詩的氛圍也算是一個老~
還有斗是三峽石藝術,根雕藝術。。。
然後你想一哈你小時候吃的耍的嘛。。。
啥子腰鼓隊,車車糖吖,捏麵人啊都有嘛。。。魚泉榨菜和詩仙太白。。食品文化之類。。
我記得還有個啥子民間藝術網。。。
http://www.99cq.net/index/index.asp
一、概述
這是一座美麗幽靜的山鄉小鎮,這是一座具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古鎮,這是一座歷史古跡眾多、文化氛圍濃厚的歷史文化古鎮,這就是重慶市邊貿重鎮之一的羅田鎮。它以「田園風光,自然和諧,文物古跡,魚米之鄉」的特色聞名於世。
羅田鎮位於重慶市東南部邊陲,萬州區東南部,東徑108°36′,北緯30°36′,與湖北省利川市接壤,坐落在風景秀麗的七岳山腳下,距萬州城區71公里,幅員面積81.7平方公里,轄14個村(居委會),總人口32429人。
羅田鎮邊貿活躍,是重慶市邊貿重鎮之一。位於渝鄂兩地交匯處,與湖北省利川市謀道鎮、建南鎮、百勝鄉「兩鎮一鄉」緊緊相鄰。古時周邊無場,自古商貿活躍,輻射半徑30公里,是渝鄂兩地的邊貿經濟中心,古時為川鄂兩省的必經要地,有「老318」國道之稱。古時川鄂兩地的各路商人紛至沓來,路上行人絡繹不絕,一派邊貿繁榮景象。時至今日,盛況絲毫未減,每逢趕集天,渝鄂兩地人來人往,車輛川流不息,有上萬人之多,場上現有各類商業門面100餘個,從業人員300餘人,年商品成交額在4000萬元左右,顯示出羅田強大的邊貿優勢。
羅田鎮交通便利,村村通公路,三條出境主幹線四通八達,距318國道22公里,並全面硬化。距萬石高等級公路15公里,也即將硬化,萬石高等級公路的建成通車,更是給羅田帶來便利的交通優勢,「1小時萬州、3小時重慶」快捷便利。即將建成通車的宜萬鐵路縱穿四個村(居),並建二級火車站一座與羅田古鎮緊緊相連。宜萬鐵路的修建將大大改善羅田的交通格局,也給羅田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宜萬鐵路的建成通車,羅田將伴隨火車飛馳的車輪,走出重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羅田鎮境內歷史文物古跡眾多,「普濟橋、字型檔塔、四合院、古墓群、羅漢水井」等古建築,是羅田古鎮悠久歷史文化的見證,展示了濃厚的傳統文化積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風貌。400多年的古場古鎮保存完好,渝東大小店鋪、典當行、布莊有跡可尋,從現存的街道、廟宇、作坊以及延伸南北的石板路等依稀可見當年羅田鎮的繁榮景象和獨特的人文氣息。普濟橋、古墓群、字型檔塔、金黃甲大院分別於1999年和2006年被萬州區人民政府列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濟橋、古墓群、金黃甲大院建造年代久遠,雕工精美,氣魄宏大,保存完好,重慶市內較少見,原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現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專委會主任何智亞教授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完全具備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條件。
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有集奇、幽、險於一體的紅岩石林;海拔1600米高,林業面積達2000多畝的大小二寨;碧波盪漾的楓香坪水庫;風景秀麗的百丈溝、「似桃源」等自然景觀,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
二、歷史沿革
羅田古鎮始建於明代,距今四百多年歷史。相傳明末此處有一大土包,其形圓如羅盤,四周良田環繞,又當川鄂交通要道,習稱羅針田,簡稱羅田。當地村民開始在此修房集居,清乾隆十七年增築建場,並逐漸形成規模,距今已兩百多年。清末民國初屬市廓里大十甲,1941年由馬頭鎮劃出羅田鄉,駐地羅針田。1949年12月解放後,於1950年初成立羅田鄉,同年8月劃歸第十區管轄,1951年成立羅田區管轄羅田、馬頭、中山、穀雨、大興、謀道、百勝七鄉,駐地馬頭場。1955年民主建政時撤消羅田區,建立羅田鄉改屬龍駒區,中山、穀雨劃歸走馬區管轄,大興、謀道、百勝劃歸湖北省管轄。1958年建立羅田人民公社,1966年11月更名為友誼公社,1975年恢復羅田原名。1992年10月四川省撤地設市建區時,由馬頭、羅田兩鄉合並建成羅田鎮,並隸屬於萬縣市五橋區,1998年10月馬頭鄉分設成立馬頭鄉,羅田鎮保持原名,2004年10月萬州區行政區劃調整時由羅田、馬頭、中山再次合並成立羅田鎮,並隸屬於重慶市萬州區至今。
三、歷史文化特色與自然風光
(一)古建築群歷史悠久
1、羅田古場鎮:始建於明朝後期,清代開始形成規模,是川鄂兩省間陸上交通必經之地,三條老街呈「之」字形,現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有房屋720間,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老街總長391米,寬1.8-3.5米,由1623塊條石鑲嵌而成。古時,周邊50里內無場鎮,商貿歷來活躍,有布莊、當鋪、作坊等40餘家;中場關廟是當地老百姓為祭拜關羽而建,也是人們拜神燒香祭祀的地方;「三祭店」是休閑、說理、說書的場所;場上原有「禹王宮」供奉著龍王,用於人們在天旱時求雨,「萬壽宮」每逢大年三十、初一、元霄佳節以及重大活動都有人來求拜,至今還保存完好的石公廁,四周及屋頂全部用條石鑄成,屋頂百多年來滴水不漏;供場上人畜飲用的羅漢水井,一大肚羅漢左手拿書,右手拿扇,穩坐龍腰嬉笑二百多年,一股泉水從龍口流出,過路人們都要到這里喝上一口甘甜的泉水,輕松一下心境。街道兩側房屋年代久遠,特別是永興場40-42號四合院保存較好,佔地35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小巧玲瓏的天井和獨特的門窗、回樓及排水系統,具有典型渝東古民居建築風格。走過街道,至今仍感受到羅田的古樸和豐厚的文化底蘊。
2、典型四合院古建築
(1)金黃甲大院,始建於民國26年(廳堂中樑上清楚地記載著該院建成時間),「祖遺美田園齊梓承待萬代,親修華棟宇箎同繼千秋」的門聯首印眼簾。該建築系當年大地主向忠士、向朝士倆兄弟修建(其後人向全福,孫向峰尚健在),座南朝北,合院式布局,三院橫向合一,佔地面積2310平方米,原有56間房屋,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建築奇特,磚木結構,一樓一底,抬梁式與穿斗式梁架混合結構,青瓦硬山屋面,五開間,木樑架脊檁、梁托架等施以彩繪、雕刻,工藝精細,青石板天井180平方米;下房樓上正中設木構戲台。東房穿斗式架構,三開間,青石板天井101平方米;西房穿斗式架構,三開間,青石板天井80平方米,石水池一口;下房三院相通,一些門窗為歐式風格。在飯堂正面牆上,繪了一尾栩栩如生、活蹦亂跳的鯉魚,魚的上端是一幅喜鵲鬧梅的小圖案,畫的掛繩也歷歷在目,仿若一幅年代久遠的掛圖,但細細一瞧,確是將畫繪在了牆上。大門樓上美人椅獨具匠心,大門觀察眼,16個槍眼的設置以及院內木質建築風格令人嘆為觀止。該建築規模宏大,工藝精湛,保存完好,融合了中西方建築風格,實屬少見。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該院曾用做糧站倉庫,部分石刻、木雕毀損於文革年代。
(2)鍋圈洞大院,始建於清代,四合院布局,穿斗式結構,一樓一底,青瓦硬山屋面,門窗具有典型渝東地域特色,牆上壁畫栩栩如生,25厘米高的地樓防潮防水獨具特色,現有住戶4戶,佔地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
(3)石中壩大院建築距今有兩百多年歷史,佔地面積1100平方米,大門兩側一對石獅栩栩如生,20厘米高的地樓隔潮建築獨具特色,該院現住6戶人家,至今還部分享用古建築及雕工精湛的木椅、木床以及書桌等。後兩大院堂壩鑲嵌有明顯標志,堂屋正對面與大梯同寬,縱嵌兩條間隔2米寬石板。
3、古墓群牌坊石刻藝術
距古鎮2公里的用坪壩,與三大四合院暉映一體的古墓群牌坊石刻,以向志揚夫婦之合葬墓牌坊雕刻尤為細膩、完整,建造於光緒十一年,碑高6.5米,寬5.7米,原系三重牌坊,第一道牌坊已損毀,兩旁曾矗立望柱,四圍精雕細刻用條石圍砌,共佔地1400多平方米,現僅存兩重牌坊,牌坊雕刻有「八仙過海」、「桃園結義」「梁祝觀景」以及「賽龍舟」、「迎親嫁娶」等人物、戲曲故事畫面,雕刻非常精緻,工藝為淺浮雕、深雕、鏤空雕等,特別是原墓碑右上角有一石雕海螺,曾有人用口吹便發出「嗚嗚」之聲;各類石雕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其墓誌銘由萬州區清代翰林、書法家趙尚輔為其書寫,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水平;與之不遠的向榮讓(系向志揚之子)之墓,建造於民國五年,墓碑牌坊通高8.6米,寬7.5米,雕刻、建築大氣、美觀,更是書法、雕刻並重。「鬣聳山頭高石馬,脈環水口鎖江龍」;「功雖萬字難書寫,穴傍兩城自然佳」兩幅碑聯耀眼奪目,出自大手筆風范,氣勢磅礴,墓碑牌坊上有萬州同盟會會員劉聲元的題詞。整個墓碑正反兩面均雕刻人物、動物、植物,栩栩如生,書法結構嚴謹,蒼勁有力,不拘一格。牌坊雕刻精湛,特別是墓碑牌坊頂上雕慈祥老人及六名小孩石像,寓意深刻。碑身雕刻形態萬千,玲瓏剔透。相距不遠的向母幸君(系向榮讓之妻)之墓,顯得更為嬌小玲瓏,但卻保存最為完整。無論是墓碑石刻還是拜台,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損壞。墓碑上一左一右兩個石獅雕琢得虎虎生威,各種人物花鳥圖案也活靈活現。墓前方至今保存有一段弧形的圍台,圍台用條石砌成,上面加蓋石檐,石與石之間吻合非常緊密,即便是薄薄的刮鬍刀片也很難嵌入。象這樣清朝末和民國初建成的古墓大小共6座,墓碑牌坊至今保存比較完整,在重慶轄區也比較少見。從這些墓群我們能依稀感受到向氏家族昔日的繁華,也曾座擁糧倉、富甲一方。
4、美麗幽靜的普濟橋
普濟橋建造於道光十七年,是迄今為止重慶萬州境內發現最古老的石拱橋,距今約100多年歷史,系當時數名社會名流捐資修建。該橋為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跨百丈溝,是當時川鄂交通道上的主要橋梁。橋長24.7米,寬6.6米,拱高12.9米,跨度18.4米。橋上龍頭口含龍珠,龍尾懸於石拱正中,相傳為保護石橋所鑄,歷來發洪水均未超過此龍頭。橋上雕塑有石獅、石象等雕塑,雕工精美,栩栩如生。橋身兩側建有亭廊,一邊上刻有「德厚流光」幾個行書大字和「察地利而通南北,盡人力以濟往來」對聯,從字面上理解,是較早提出構建「和諧」的理念的例證,上還刻有「普濟橋序」和「功德碑」。一邊上供有觀世音菩薩像等,古時供人們燒香拜佛求神用。橋身兩側為十級石梯。該橋橋拱形如雞蛋,橋面正中有一塊石名叫「魯班石」,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當時的工匠師傅修該橋時,設計此橋,怎麼也立不穩,就看見橋頭有一個賣雞蛋的老太婆,把雞蛋立在地上賣,四四方方、平平穩穩,就頓悟,何不把橋拱也設計成雞蛋形。在橋面的合攏上,據說,怎麼也合不攏,修橋工費盡移山心力,打造了萬千條石不成。當時路過一打扮似叫花子的人,說他在那裡打了一塊石頭,放在一個老太婆家裡,正好可以安放於此,於是照辦,花十石米從老太婆那兒換來此石,果真「天衣無縫」。人們疑為魯班下凡,取該石為「魯班石」。
該橋於1999年被萬州區人民政府評為區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在「萬州是個好地方」公益宣傳片中就以此橋作為背景,多麼漂亮。一座古老的橋披著青苔的衣,搖曳著古藤的臂,有力的脊樑和臂膀將兩岸青山一個古鎮擁入氤氳的懷抱,石拱橋上游200米處,有兩巨石,自然形成為高3.5米,寬2.4米的石洞,走過此洞,前面豁然開朗,風景秀麗,有潺潺的流水,飛瀉而下的瀑布,相得益彰,似桃花源記中描寫的景象,詮釋為 「似桃源」。走過石橋便是古鎮,古橋、古鎮、流水渾然一體,美麗幽靜,似畫圖。
5、巍峨的字型檔塔
字型檔塔座落於古鎮上場尾端。該塔為仿木重檐閣式石塔,建造於清末年間,塔高7.5米,塔頂呈寶瓶形,塔身上刻有對聯:「昔今人敬字,教古聖文明」和「蝌蚪雲霞煥,鴻篇日月光」,其書法蒼勁有力,氣勢磅礴。相傳,修建該塔是緣於當時羅田場上羅氏家族和劉氏家族斗爭,羅氏家族相信一風水先生的話,修建一石塔鎮壓興旺的劉氏家族,現羅田劉氏家族確實後繼無人.其實,該塔是當時是作為人們燒字紙專用,當時羅田場上的文人墨客、有文化水平的知識分子寫的文章字紙都要到塔里去燒,外面不準亂燒,故有「一字值千金」之說。是古時人們尊崇文化,保護環境的具體體現。該塔於2006年被萬州區人民政府列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羅田鎮原有字型檔塔五座,而現在僅存此一座,故顯得十分珍貴。
(二)自然景觀別具一格
1、大小二寨:海拔近1600米,雄居古鎮隘口,地質險峻,僅有崎嶇的山路可攀崖而上,山裡星羅其布48個山頭,遠看象兩個寨子,因一大一小而得名。寨上古木參天,有森林面積2000多畝,各種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有水杉、針葉杉、馬尾松等高大喬木,已初步發現有野豬、野兔、猴子、斑鳩、喜鵲等物種,穿梭林間,時不時會覓見野豬、野兔的蹤跡,各種鳥兒在樹梢飛來飛去。若遇雨後天晴,那便是上寨子採摘蘑菇的最好時節,各種知名或不知名的野生菌遍布林間。當寒冬來臨,寨上銀妝素裹、白雪皚皚,賞雪變成了都市人難得一遇的休閑方式。若運氣好,還可採得成團成簇稀有的「雪菌」(系當地人稱謂,待考證)呢!寨上有充足的水源,水質異常清冽,實為一大奇跡。從寨上俯視西面,萬畝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彎彎的田坎組成一幅幅美麗的曲邊圖,夏天,恍入霧海之中,猶如人間仙境。東面寨腳下一大一小兩座水庫猶如鑲嵌在綠色地毯下的兩面鏡子,當陽光斜照,微風輕拂,水面會泛出片片銀光,彷彿自己已身居人間天堂。
2、紅岩石林:集奇、幽、險於一體,真是鬼斧神工,天造地設,極為壯觀。各種岩林千姿百態,惟妙惟肖,或像老人、或像座椅、或像羅漢抱扇、或什麼都不像,但每一處石林都各有各的特色,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3、百丈溝:長20公里,風景秀麗,有「將軍石」、「犀牛滾水」、「印盒石」等48處景點。
由於羅田海拔較高,夏天氣候涼爽,每逢盛夏時節,到羅田避暑納涼的遊客絡繹不絕。目前,萬州區水利局、龍駒經營所等單位已著手旅遊前期開發,楓香坪水庫管理所經過改造,已具備接待遊客的能力。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遠近聞名
羅田鎮自古以來文化昌盛,人才輩出,書香不絕。自宋、清年間,先後出進士21名,舉人36人。康熙年間,譚氏三候至今廣為流傳,譚丈封涪候,譚詣、譚弘分別封向化候、慕義候,猶以慕義候譚弘最為耀眼,時任川北地方總督,封地萬頃,當地至今流傳著譚候虎的人生軌跡。人們傳為佳話,據說譚候虎准備在馬頭場立皇城,當時他勢力非常大,威脅中央政權,皇上曾派馬將軍帶兵收復他,馬將軍被譚候虎一箭射下五桐橋,現該處名為將軍石,就是為了紀念馬將軍。張獻忠入蜀也曾被譚候虎打敗過。光緒年間,曾任九省提督向九九斗字不識,力大無窮,家世顯赫,如今還廣為流傳著向九九成長興衰的諸多故事。
近代名人高天柱烈士,又名高宏森,1915年出生於羅田鎮新馬村,1938年讀省萬師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回鄉任教,曾擔任小學校長、代理鄉長、中寺農會名譽會長等職務。此期間,他利用會長身份巧妙地與敵人進行斗爭,為黨和人民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1948年6月17日,因叛徒出賣,他為掩護同志被捕。1949年11月27日犧牲於重慶「中美合作社」渣滓洞集中營,時年43歲。現重慶渣滓洞還留有遺像及資料介紹。
羅田鎮至今仍保存著古樸的民風、民俗,如迎新嫁娶,紅白喜事,至今還使用歷史流傳下來的獅舞、鑼鼓、年簫等慶賀方式;人們對中秋、端午等傳統佳節,仍沿用傳統習俗進行慶賀,原汁原味,傳統氛圍十分濃厚。人們在勞作時,常常一人領唱,其他人合唱的薅草歌以及抬石頭號子、打夯號子、打鐵錘號子等,歌詞淳樸易懂,古風古韻。有人去世後,葬前每晚民間藝人到靈前高唱孝歌,以表示對死者的無限哀悼,以七律的形式,寫上厚厚的一本「家祭」,列數死者的功苦,以悲痛哀輓的聲調唱與世人,等等這些均體現出了當地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古樸民風民俗。
四、羅田鎮文物古跡保護措施
(一)領導重視,組建了專門班子
鎮政府成立了以鎮長陶榮為組長,郎邦福、程萬、魏大東為副組長,郎正清、毛文彬、黃東、張健、李伍之、鄧永志為成員的歷史文化名鎮申報工作暨文物古跡保護領導小組,理清了今後一段時期的工作思路,明確了工作目標,落實了工作責任。
(二)強化了文物保護的宣傳工作
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條例》的宣傳工作,通過發放宣傳資料、書寫宣傳標語等形式,在全鎮形成了「熱愛文物,保護古跡,推動發展」的共識。
(三)落實了保護措施
一是在各文物保護點都設置了標志,指定了專人負責日常管護;二是鎮、村、組、農戶層層簽訂了文物古跡保護責任書;三是整頓和規范了文物古跡保護區域內的搭建、堆碼、開山、取土等行為;四是實行有獎舉報制度,嚴肅查處破壞、盜賣、販賣文物的行為;五是鎮文物古跡保護小組每季度實地檢查一次,解決存在的問題;六是組織人員對散落民間的文物進行了認定、登記工作;七是把文物古跡保護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優先考慮。
五、羅田鎮文物古跡開發規劃
(一)羅田鎮文物古跡開發規劃遵循「保護古跡,挖掘資源,發展經濟」的總體思路,場鎮建設中要把文物古跡的保護放在首位,在開發現有文物古跡的同時,要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力度。
(二)在規劃上,要立足現實,分期實施,近期重點抓好市級歷史文化名鎮的申報,多方籌資,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完善一些基礎設施;遠期要從提升羅田形象,促進羅田經濟發展的高度,充分利用歷史文化名鎮這塊牌子,做大做強羅田的旅遊產業。
(三)走合作開發的路子,充分利用宜萬鐵路和萬石公路開通後帶來的便捷交通,加強與旅遊大市利川的合作,共同打造跨省「旅遊經濟圈」。
聲名遠播的昔日皇家貢米,層層疊疊、蔚為壯觀的萬畝梯田,奇幽險峻的石林群……在人們的印象中,羅田鎮詩畫般的山水田園風光,有著動人的形象標簽。
不為眾知的是,素以"文脈綿長、古跡眾多、冰川遺址"而獨具特色的羅田,還有兩塊熠熠生輝的"金字招牌"--中國綠色名鎮、重慶市級歷史文化名鎮。而這,都是萬州獨一無二的"桂冠",彰顯出羅田不一般的內涵。
雖然沒有城郊優勢,但這座邊貿古鎮憑借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旖旎的風光,在波瀾壯闊的重慶第二大城市建設進程中,抓住機遇揚長避短,以全新的發展視角,依託資源優勢亮出三張"名片"。一個魅力四射的鄉村特色文化旅遊名鎮和生態古鎮,正破殼而出驚艷四方。
一群古石雕民居蜚聲庫區
作為重慶市級歷史文化名鎮,羅田除了明清古場鎮之外,還有令人艷羨的豐富內涵。境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院落,至今仍有近10處,是萬州最大的古建築群,展現出典型的巴渝風格。流連其間,讓人恍若來到了清代或民國年間的大戶人家做客。
而這之中,尤以美輪美奐的金黃甲大院、鍋圈洞大院、石中壩大院最為有名。修建於民國26年的金黃甲大院,合院式布局,佔地2310平方米,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大院規模宏大,建築奇特,採用抬梁式與穿斗式梁架混合結構,青瓦硬山屋面,木樑架脊檁、梁托架等施以彩繪、雕刻,工藝精湛、細膩,融匯了中西方建築風格,透出古樸厚重的文化底蘊,非常罕見。
四合院布局的鍋圈洞大院,興建於更早的清代,穿斗式結構,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門窗具有典型的渝東地域特色,山牆上端彩墨壁畫清晰可見。已有200多年歷史的石中壩大院,正門兩側一對石獅栩栩如生,至今仍保存有雕工精美的木椅、木床、書案……
不僅如此,距古場鎮2公里的用坪壩,與三大"四合院"暉映一體的古墓群牌坊石刻,同樣蜚聲庫區堪稱一絕。
這里現存大小古墓12座,每座都有精美的大型石雕。其中,以清光緒年間向志揚夫婦之合葬墓牌坊雕刻尤為細膩、完整。該墓現存兩重牌坊,雕刻有"八仙過海"、"桃園結義"、"梁祝觀景"以及"賽龍舟"、"迎親嫁娶"等人物、戲曲故事畫面,非常精緻,工藝為淺浮雕、深雕、鏤空雕等。各類石雕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墓誌銘由清代翰林、書法家趙尚輔為其書寫,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水平。
其他清朝至民國初年建成的古墓牌坊,也都雕刻、書法並重,大氣美觀,各種人物花鳥活靈活現,雕刻形態萬千。
坐擁如此得天獨厚的祖宗遺產,高擎"鄉村特色文化旅遊"大旗的羅田亮出了第二張"名片"--整合資源,打造用坪古文化展示區。
"傳承、保護好文物古跡,是我們的責任。"在蔣培華看來,古宅院、古石雕極具考古、觀賞和旅遊開發價值,大有文章可做。"現在人們外出旅遊,已不滿足於單純觀賞自然風景了,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更受青睞。"而羅田就有這樣的資本,關鍵是要打造好,展示出來。
記者采訪期間,正巧碰上羅田鎮政府回購金黃甲大院。蔣培華表示,這只是行動之一。目前,已委託專業機構設計金黃甲大院、石鍾壩大院、古墓群牌坊石刻等文物古跡修繕加固方案。擬依託羅田獨有的古宅院和古石雕群,在用坪打造民俗文化古村落觀光區,展示羅田精湛的石雕技藝和獨特的大院文化,生產銷售石雕旅遊產品;展示土家獅舞、鑼鼓、薅草秧歌、抬工號子等傳統民風民俗。同時,搞一個農耕文化博物館,吸引遊客參加體驗農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