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宣傳投訴 » 錦屏宣傳冊

錦屏宣傳冊

發布時間: 2021-02-09 11:51:11

1. 貴州天柱縣的歷史

天柱縣-縣城歷史 天柱縣地圖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縣,後改名,1961年復置。縣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天柱縣縣總面積2201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326個行政村(居委會),總人口41萬餘人,以侗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佔98.3%,是貴州省少數民族比例最多的縣份之一。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天柱千戶所,屬湖廣靖州衛;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縣,析會同、綏寧二縣地益之,屬湖廣布政司靖州;崇禎十年(1637年)遷治龍塘,改龍塘縣,不久回治天柱,仍復天柱縣名。清雍正五年天柱縣改隸貴州,屬黎平府;十二年(1639年)改隸鎮遠府。
天柱縣民國二年(1913年)天柱屬黔東道;十二年(1923年)直屬於貴州省;二十四年(1935年)屬第十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1936年)改屬第七行政督察區。1950年屬鎮遠專區,1956年劃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銷天柱縣並入錦屏縣,1961年恢復天柱縣。天柱人傑地靈,蘊藏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乾隆欽點翰林宋仁溥,侗族農民起義領袖姜應芳均被載入史冊,北伐名將王天培、抗日名將吳紹周名垂青史。1949年以後,天柱更是英才輩出,涌現出了張作為、滕樹嵩、粟周熊、潘年英、楊長槐、楊抱林、楊念一、楊紹櫚等蜚聲文壇的作家、畫家、音樂家。 天柱縣-人口概述 天柱縣 天柱縣轄10個鎮、6個鄉。315個村民委員會,11個居民委員會。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天柱縣總人口34830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風城鎮52194、邦洞鎮37512、坪地鎮18081、蘭田鎮26614 瓮洞鎮18013、高釀鎮27487、石洞鎮25464、遠口鎮23944、坌處鎮13902、白市鎮30607、社學鄉19478、渡馬鄉16904、注溪鄉5008、地湖鄉3899、竹林鄉13395、江東鄉15800。
2003年,天柱縣轄10個鎮、6個鄉,315個村委會、11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40.9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87萬人;以侗、苗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40.2萬人,佔98.2%。人口出生率10.99‰,自然增長率5.88‰,計劃生育率93.88%。天柱縣-經濟發展 天柱縣2002年,天柱縣國內生產總值5.55億元,比上年增長4.8%。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分別為3.42億元、0.72億元和1.4億元,增長.1.20%、9.76%和11.37%。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82億元,比上年增長1.10%。糧食總產量12.30萬噸,油菜籽產量3680噸、烤煙產量254噸,肉類總產量1.50萬噸。除糧食因災減產4.40%外,其餘均有不同程度增產。年末大牲畜存欄8.74萬頭,生豬存欄21.96萬頭。積極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天然林更新、退耕還林都有新進展。工業總產值1.37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6075萬元,比上年增長13.6%。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原煤10.0萬噸、重晶石7.91萬噸、水泥3.24萬噸、發電量2220萬千瓦時。財政總收入4372.8萬元,比上年增長7.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795 萬元,增長3.10%;財政支出1.52億元,增長18.2%。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6.06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95億元。 固定資產投資4970萬元。招商引資項目25個,協議資金1.68億元,實際到位資金4095.5萬元。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有新突破,天柱縣公路通車里程502千米,其中干線公路149千米,新修和改造公路52千米。興建了一批通村公路,已有224個村修通了公路,占天柱縣總村數的71.1%。水電建設成效顯著。積極爭取到山區農業綜合開發、國土整治、第四批農村電氣縣等一批重點項目,地方電網和國家電網實現完成了第一期農村電網改造。天柱縣有218個村實現了城鄉同網,占總村數的69.2%。通信發展突飛猛進,固定電話裝機2.1萬門,農村有75%的村通了電話;移動通信網已形成,行動電話用戶1.3萬戶。開通了電視電話會議系統和寬頻網際網路。城鎮供水、綠化、市場、電力、通信以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都有所改善,縣城建成區面積拓寬4.4平方千米。天柱縣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6億元,比上年增長4.7%。社會保障事業穩步發展,最低生活保障投入215萬元,受保人員達4.2萬人次;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金投入305萬元,受保人員1300人。農民人均純收入1416元,比上年增長5.4%。基礎教育質量提高。適齡兒童入學率99.4%,初中階段凈入學率由上年的77%提高到84%。小學和初中在校學生年輟學率分別比上年下降0.33和0.09個百分點。高考再創佳績,有827人被大專院校錄取,重點院校上線人數突破100人大關。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工作,有5個鄉鎮被州政府評選為科技進步先進鄉鎮。天柱縣有衛生醫療機構24個,衛生技術人員810人,病床位447張,93.3%的村建立了衛生室,農村衛生保健工作得到了加強;有文化服務設施21個,有114支業余文藝隊伍,群眾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2002年4月,天柱縣被省人民政府授予貴州省文化先進縣稱號。有線電視節目增加到了6套,廣播和電視覆蓋率分別為83%和88%。2002年,天柱縣圍繞富民強縣建市的目標,以財源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實施科教興縣、開放帶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工業化和市場化,實現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特色經濟、發展小城鎮、扶貧開發、非公有制經濟等方面新的突破,發展以開發水資源為主的能源工業、以加工重晶石為主的礦產品加工業、以人工種草為主的畜牧業、以臍橙和油茶為主的林果業、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鄉鎮工業,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天柱縣-行政區劃 天柱縣轄10個鎮、6個鄉:
鳳城鎮、邦洞鎮、坪地鎮、蘭田鎮、瓮洞鎮、高釀鎮、石洞鎮、遠口鎮、坌處鎮、白市鎮、社學鄉、渡馬鄉、注溪鄉、地湖鄉、竹林鄉、江東鄉。天柱縣行政區劃 天柱縣-歷史名人 王天培 王天培:
王天培(1888年-1927年),男,原名王倫忠,號植之,貴州天柱執營人。其父王大瀛曾任清朝"綠營兵"都司。王天培少年時代進私熟讀《五經》。清末廢科舉,始進天柱縣官立小學就讀,繼進貴陽陸軍小學堂學習。1909年入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堂。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擔任宣傳工作。1912年進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深造。1914年畢業分回貴州,歷任黔軍見習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等職。
詳細參見:王天培楊長槐:
楊長槐筆名乎石,貴州天柱人,1938年生,1963年於貴州大學藝術系美術專業畢業,師從貴州老一輩畫家宋吟可、孟光濤、王漁父等,工作後在貴州美協長期從事山水畫創作和美術組織工作。其作品主要以貴州山川風物為題材,其代表作有《一江春水來》、《醉玉滿春》、《侗鄉煙雲》等。
詳細參見:楊長槐

吳紹周:
吳紹周吳紹周(1902年-1966年)國民黨軍第十二兵團副司令兼八十五軍軍長。派名吳見 登,字子斌,苗族,光緒二十八(1902年)二月生於天柱縣瓮洞鎮客寨村。
詳細參見:吳紹周 姜應芳:
姜應芳(1833年-1862年)侗族農民起義軍首領。道光十三年(1833年)五月端陽出生在天柱縣邦洞鎮坌溪寨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嫉惡如仇,具有俠義肝膽。在反抗清朝封建統治的過程中,他英勇善戰,沖鋒陷陣,威震敵膽。道光二十年(1840年)其父姜老毛被地主胡興發勾結縣官潘光泰以拖欠「皇糧」為由,被囚死於獄中。
詳細參見:姜應芳天柱縣-文化概況 天柱縣天柱屬北部侗族方言區,繁衍於此的北部侗苗人民一直傳承著重教興學的傳統,因而文化教育較為發達,素有「文化縣」之稱。在歷史文化、名勝古跡中,這里擁有黔湘北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古建築——家祠。這些家祠主要分布於清水江下游的天柱縣境內。天柱家祠文化極其深厚,建築典型、歷史悠久,頗具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其中遠口吳氏總祠、白市楊氏先祠,建築規模宏偉,牆上雕畫藝術精湛;坌處三門塘劉氏宗祠更是異彩紛呈,成為民族文化之迷。充滿神奇色彩的清水江下游家祠群,已成為天柱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和魅力獨特的風景線。天柱縣家祠已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7座。天柱縣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0處。三門塘民族文化村、遠口吳氏總祠、王天培將軍故居正在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柱民族民間文化豐富多彩。「侗家人人會唱歌」,侗族民歌源遠流長。無論逢年過節、喜訂豐收、婚喪嫁娶、宗教禮儀,都要以唱歌來慶祝。侗族民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北部地區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邊歌、好事歌、伴嫁歌等。玩山、趕歌場是侗族青年男女主要娛樂和建立婚姻家庭的主要途徑。竹林的阿婆坳、坌處的平芒、三門塘至今仍保持趕歌場的傳統。其景況熱鬧非凡,真如是「歌的海洋」。
天柱縣文化單位有縣文化廣電視局為行政管理部門。其系統的下屬單位有:文化館、文工隊、圖書館、文物管理所、電影公司、新華書店、文化廣播電視科稽查隊、廣播電視站。投資400餘萬元的縣宣傳文化中心正在建設之中。各鄉鎮都有文化服中心。天柱縣有村級文藝(腰鼓)隊187支。天柱縣城鄉群眾文化活動頻繁開展。呈現出異常火爆的場面。二00二年四月,天柱縣被貴州省人民政府授予「文化先進縣」稱號。

2. 張文俊的藝術年表

1918年11月15日(約農歷年10、5)生於山東臨沂傅家莊,家有土地幾十畝多,由祖父張德順勞動管理,父親懷琪經商,開雜貨小店,我童年生活多隨父親,少在家中跟母親一起生活,有時跟外婆一起生活,她是一位非常善良的老人,針線活很好,也常幫人裁衣,我的大舅幫父親做生意,另一位長工葉老井。
1925年(8歲)開始讀私塾,由本庄陳文堂教師教四書五經,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讀起,以後讀大學,中庸,上下孟子論語,千家詩,書經,禮記,等。我的父親特別重視我學寫字,要求寫對聯不要求人,所以我從十歲就開始過年寫對聯,在私塾讀書每天寫小字,大字,約四年。為我寫字打下了基礎。
1929-1933年讀初小(從四年紀學起)高小(在朱陳庄讀畢業後到臨沂考取縣師范講習所二年)。
1934-1936年在臨沂讀師范講習所,繼續學習顏字,柳字,由於受同學高立明的影響,開始接受進步思想,開始讀魯迅的文章。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對我追求進步思想影響很深。
1936-1937年,36年暑期我考取了山東省臨沂第三鄉村師范學校。我的書法,國畫成績是優秀的。
1937年秋,在山東省立第三鄉村師范讀書。讀進步書。於11月28日,因當時濟南論陷,我隨親戚韓汝鈞離家去徐州。參加第五戰區抗敵青年團。1937年12月由徐州隨軍至河南潢川,在第五戰區、戰敵青年軍團受訓後,3月至8月在河南息縣從事抗日宣傳活動。
1938年8月因病離開軍團去湖北均縣湖北中學讀書,10月隨校到四川梓潼國立六中一分校讀書。1938年5月參加民族解放先鋒隊。
193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1月因組織參加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學藉。流浪至成都。
1940年失業、失學,後在成都南區貧兒寄託所教書。
1941年8月由中共地下黨介紹在四川洪雅中山鄉小學教書。
1942年1月15日在洪雅被捕,至44年夏先後被囚禁於成都、重慶歇馬場五雲山集中營。
1944年秋,考入重慶國立藝專,學習中國畫,先後師從李可染、鄭午昌、潘韶 、諸樂三老師。1946年隨校遷至杭州,47年秋畢業。在校組織領導學生運動、帶領同學參加慶祝舊政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大會,被特務破壞,發生震驚中外的校口場事件。參加重慶各界慶祝舊政協成功大會籌委會。
1947年8月起,先後在杭州、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進步美術組織,今藝社新民主主義藝術同盟。1948年3月去南京,在郵匯子弟學校教書,和朱克可在地下黨領導下負責美術工作,迎接南京解放。
1949年4月23日成立南京文工團任美工組組長。同年6月去北京參加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由李可染引見拜望齊白石先生。
1949年10月至1950年調南京軍管會文化處秘書處任處長,又任市文聯聯絡部總幹事任、美術供應社副主任。《人民美術》第四期發表(南京市第二屆美展)一文。
1951年,任市文聯秘書處副處長。
1953年任江蘇省美術工場場長,江蘇省文化局美術創作組副組長,江蘇省美術工作室副主任。同年加入中國美協會員。
1954年,國畫《江南水鄉》獲美展三等獎,同年赴京籌備全國工藝美術出國展,10月去安徽梅山水庫寫生。發表《對江蘇當前美術創作的一些看法》。十月和胡毓容結婚。第六期《美術》發表《無錫慧山泥人藝術的改造問題 》。
1955年,發表作品《吳錫吳橋》(新華日報)和《人民喜歡的年畫》一文,與魏紫熙等人合作發表插圖16幅。
1956年,任江蘇省文化局藝術處副處長,負責籌建省國畫院、省美術館、省美協、書協(省書法印章研究會)。同年發表《梅山水庫清基圖》和《繼承和發揚國畫優秀傳統》一文。
1957年,在單位參加反右運動,發表《造型藝術的典範》一文。
1958年,作品《梅山水庫》入選莫斯科國際造型藝術展,得到好評,並收入《十年中國繪畫選集》,由中國美術館收藏,王朝聞撰文評價《梅山水庫》為中國畫的新聲,與錢松岩等人為人民大會堂合作國畫《太湖新貌》,與傅抱石先生赴京舉辦江蘇國畫展。全蘇美協主席謝格拉西莫夫撰文評價中國畫家作品有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蔣兆和、李可染、張文俊等六人。
1959年,作品《東山運果》選入中國畫刊,發表《美術創作經驗談》論文,《錦屏磷礦》入選江蘇畫院畫集,《三門峽》入選山東畫集。《中國文學》英文版發表《梅山水庫》。與錢松岩等人連運港寫生。文匯報發表《略談國畫表現生活 》和《國畫集體創作問題 》文章。
1960年,在江蘇吳江桃園公社參加整社一年,於中國畫新觀察發表《九龍橋》、《三門峽》和文章評《待細把江山國畫》。(在河北美術)
1961年,作品《揚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畫片,光明日報發表《評山水畫蓮花峰》(錢松岩)一文,同年秋在黃山寫生20天,同年陪石魯、何海霞等陝西畫家訪問蘇州寫生。與錢松岩、亞明等人黃山寫生。與錢松岩合作《江上曙色》、《洞庭春曉 》等國畫。
1962年,任江蘇美協副秘書長、省文聯委員,人民日報發表《天都雨後》,與傅抱石等人合作,《化工城》參加全國美展。同年隨江蘇畫家寫生團(錢松喦、林散之等)訪問青島和李苦禪、於希寧等人談藝作畫。
1963年,美術發表《洞庭春曉》、上海美術出版社畫片《春耕圖》。同年10月與張晉先生去三峽,峨眉山寫生,為時約四個月。
1964年,《柳影漁歌》等編入現代山水畫集,江蘇美術館收藏《鐵礦山下》。4月10日至15日與陳大羽、張晉、宋文治在江蘇省美術館合辦作品觀摩展,110件。
1965年9月下旬,與傅抱石先生、錢松岩先生、宋文治先生去上海為虹橋機場作畫准備,後因傅先生去世,未果。11月陪錢松喦去井岡山、瑞金、廬山等地寫生。
1966至1973年,文化大革命,在五·七幹校勞動。期間創作系列國畫小品三峽四十餘幅。73年返寧,在家創作並臨摹宋元名畫。
1977年,調南京藝術學院任教。
1978年,任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副主任。暑期去淮安瞻仰周總理故居,收集創作材料。創作《周總理故居》
1979年春,帶學生徐建明、張興來等去連雲港寫生。作品《周總理故居》參加省美展,被吉林博物館收藏,同期創作《鍾山雄姿》、《山高水長》等。
1980年秋,帶研究生董欣賓去華山、三門峽、葛州壩等地寫生,同年在南藝、南博辦畫展,劉海粟為畫展題詞:吐故納新,蟬蛻龍變。5月應文化部之邀去北京作畫,創作國畫《海上升明月》。同年任江蘇省美協副主席,香港文匯報發表《劉海粟較量劉海粟》一文。7-8月陪劉海粟去蘇州、黃山寫生。
1981年,帶研究生去雁盪山寫生。《海上升明月》參加中國研究院畫展、《山高水長》參加全國美展。同年被聘為南通書法國畫研究院顧問。
1982年,去廣西藝術學院講學,並帶學生李懷林在廣西寫生。《芙蓉聳翠》參加廣州國畫展,《鍾山雄姿》被江蘇省美術館收藏,同年還任少兒書畫會顧問。
1983年10月,帶學生朱峰、嚴南麟去四川寫生,發表《夔門天下雄》等作品,及《工藝美術是人民的美術》一文。
1984年6月,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作品共有120幅,《江山旭日》被評為六屆全國美展優秀獎,由中國美術館收藏。馬鴻增(美術評論家、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撰文評論。
1985年,帶學生鄭佰勁去新疆寫生,應新疆教育學院邀請,前往講學一個月。出版《張文俊畫選集》,發表《談山水畫寫生取形》一文。任江蘇省農民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山東省臨沂畫院、四川嘉州畫院名譽院長。
1986年發表《塞里木湖》等作品,同年晉升為教授。李可染、楊建候、華夏撰文評論,任南藝研究生答辯委員、臨沂市經濟顧問。
1987年,發表《岱宗瑞雪》等作品,發表《中國現代繪畫史筆談》,應邀聘為河北省高級藝術專業職務評委。
1988年,帶研究生李小山去東北、浙江等地寫生,同年4月去浙美參加校慶,11月參加全國第五屆文代會。
1989年,帶學生陳士桂去泰山寫生,應聘為南師大研究生答辯委員,安徽師大研究生答辯委員。
1990年,帶學生去蘇州、無錫寫生,任金陵印社顧問,寫出《憶可染師》一書。《江山旭日》等五幅作品入選《當代中國畫名家選》大型畫集。
1991年,有兩幅作品參加賑災義賣。
1992年,在江蘇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作品120幅,香港收藏天地、美術雜志發表作品多幅,丁濤撰文評介。為毛主席誕辰一百周年創作《山高水長》,毛主席紀念堂收藏。
1993年秋天,去蘇州舉辦個人畫展。參加省文代會,被選為名譽委員,省美協顧問,為中南海創作《峽江秋色》、《海上生明月》等作品,為軍事博物館創作《飛流石上鳴》。10月帶學生去四川九寨溝寫生,返寧創作巨幅《諾日朗瀑布》等作品,對畫水有新的提高。同年被選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大辭典》。
1994年,被選為江蘇省文德中國山水畫研究會會長。3月遷居江心州,開始創作丈二大畫。科學大眾發表多幅作品。任江蘇省美術館藝術顧問、江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1995年,在江心州創作丈二大畫《黃河》等18幅作品,為電影《南京大屠殺》義賣,作品《雪霽》獲日本國際美術特等獎,人民日報發錶王朝聞致張文俊的信,肯定文德山水畫研究會宗旨。
1996年,現代書畫報發表作品7幅,作品《新安江水電站》參加嘉德秋季拍賣會,《東海揚波》入選中學教材。
1997年,創作冊頁小畫,江蘇美術出版社發表作品多幅,《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收入《夔門天下雄》、《山高水長》,馬鴻增撰文評論。同年12月愛人胡毓蓉逝世。
1998年,創作細筆大鏡片20多幅,任現代書畫報、淮陰師范藝術顧問,李可染基金會委員。作品《大寧河》在加拿大展出,江蘇畫刊和現代經濟報發表多幅作品和專訪,為抗洪救災義賣,在南藝學報發表《回憶黃賓虹》一文,周韶華、周積寅均撰文評論。入選《中國現代書畫家大辭典》,李小山發表《老師教我》一文。
1999年,《水鄉曲》入選江蘇美術五十年畫冊,《梅山水庫》入選南京美術五十年畫集,並刊登專訪,《夔門天下雄》入選《中國當代美術》,簡介入國際互聯網,作品《澳門風景》被印刷成明信片。發表《關於山水畫如何學習傳統,深入生活及創作問題探索》長篇論文。春季創作大鏡片山水80餘幅,5月至10月創作丈二大畫及丈二對開、六尺大畫約10餘幅。出席澳門九九回歸中國名家書畫展,並接受新華社、中央電視台采訪,澳門日報發表《井岡山飛流》,《山高水長》等作品入選《人民畫報》畫集,入選英國《劍橋世界名人大辭典》。
2000年1月,任澳門書畫研究院榮譽院長。
2000年 9月5日--12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張文俊山水畫展》參展作品80件,參加開幕式的有原中共中央常委、全國人大委員長喬石、原中宣部副部長賀敬之、中組部常務副部長王照華,安徽省原省長,全國扶貧基金會會長王郁昭,中國美協秘書長,黨組書記李中貴,中國美術館長,中國美協副主席楊力舟,副館長王安,中國畫研究院長劉勃舒,北京畫院長王明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原副院長阿老,《美術》原主編華夏,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社長程大利,湖北省文聯主席周韶華,中國美協藝會秘書長孫克,比利時駐華使館文化參贊,炎黃藝術館副館長李松,人民日報美術組長邵劍武,中央工藝美院教授田自秉,劉力上,何燕明,李可染藝術基金會鄒佩珠,嘉德國際藝術品拍賣公司以及美術界數百人。畫展期間舉行了座談會,肯定了作品的創作,認為作品「得山川之靈氣、唱魂魄之贊歌」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文藝報用一整版的篇幅報導座談會的發言。同時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8開精裝本《張文俊山水畫集》。此畫展中央電視台、 工人日報、中國文化報、現代書畫家報、文藝報等均有報導。以下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春山欣欣、千峰崢嶸 2001.10.30 中國美術館收藏 編號 013234;鍾山雄姿2001.10.30 中國美術館收藏 編號013235;夔門天下雄 2001.10.30 中國美術館收藏 編號013233。
2000年12月至2001年3月因心臟病住院。
2001年創作大小作品100餘幅,其中不乏得意之作。
2002年5月帶研究生孫濤去長江三峽及小三峽寫生。同月被聘為徐州老年書畫院名譽院長、南京徐悲鴻畫院名譽院長。
2002年6月帶研究生孫濤去廣東韶關丹霞山寫生,陳履生在《羊城晚報》撰文介紹。
2002年7月在《美術》雜志上發表《我與江蘇省國畫院》一文,網際網路、南藝學報皆進行了轉載。
2002年8月去雲南麗江虎跳峽、玉龍雪山、昆明石林寫生。
2002年9月畫大小鏡片20張。劉曦林撰文評價:張文俊先生為金陵畫派最後一位代表人物。
2002年10月26日至31日在溧陽參加《常州天目湖書畫研究院》成立大會,應聘為名譽院長。
2003年4月19日張文俊教授畫展在常州隆重開幕,同時由澳門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發行(張文俊溧陽風光作品集),常州市領導及南藝院長,書記等出席畫展。《芙蓉聳翠》被收藏 ,南藝發去賀信:常州市文化局、常州劉海粟美術館欣悉我院著名畫家張文俊教授畫展在常州隆重開幕,南京藝術學院謹向畫展及張文俊先生個人表示衷心的祝賀! 張文俊教授長期致力於山水畫創作是金陵畫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多年來在傳統的山水畫創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我們對張文俊教授取得的傑出成到由衷的欽佩。我們深信,在畫展主辦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張文俊畫展一定會取得圓滿成功。
2003年5月被聘為中國畫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顧問。
2003年8月22日上海美術館畫展《雨後秋泉石上嗚》被上海美術館收藏 編號006105。
2003年10月帶學生殷南柱去梅山水庫、沂蒙山寫生。
2004年4月23日在香港舉辦個人畫展,香港媒體廣泛進行了報導。
2004年5月8日--10日在廣西桂林寫生,並與陽太陽先生會面。
2006年11月3日南京晨報專訪張文俊
2008年4月27日在家人和學生的陪同下以九十高年齡登上山東省泰山頂。

3. 王順友簡介

王順友1965年10月出生於中國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2005年被評選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20年來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萬公里、相當於走了21趟二萬五千里長征、繞地球赤道6圈。每年投遞報紙8000多份、雜志700多份、函件1500多份、包裹600多件;投遞准確率達到100%
中文名
王順友
國 籍
中國
民 族
苗族
出生地
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
出生日期
1965年(乙巳年)10月
職 業
郵政局投遞員
信 仰
共產主義
主要成就
20年來每年投遞報紙8000多份
投遞准確率達到100%
跋涉26萬公里相當繞地球6圈。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目錄
1人物經歷
2個人語錄
3主要榮譽
4外界評價
5相關新聞

1人物經歷編輯
一個人、一匹馬、一條路、和一顆溫暖的心。
在綿延數百公里的木里縣雪域高原上,一個人牽著一匹馬馱著郵包默默行走的場景,成為了當地老百姓心中最溫暖的形象。
馬班郵路線路圖
20年,他一個人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按班准時地把一封封信件、一本本雜志、一張張報紙准確無誤地送到每個用戶手中;
20年,他一路奔波不喊累不叫苦,戰勝孤獨和寂寞,將黨和政府的溫暖、時代發展的聲音和外面世界的變遷不斷地傳送到雪域高原的村村寨寨,把黨和各族群眾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這個人,就是木里藏族自治縣郵政局的一個普通的苗族鄉郵員;一個20年來每年都有330天以上獨自行走在馬班郵路上的郵遞員;一個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萬公里、相當於走了21趟二萬五千里長征、繞地球赤道6圈的共產黨員———王順友。
再大的苦也要忍,不能給黨丟臉
鄉郵員是我的本職工作,再大的苦也要忍,不能給黨丟臉
1984年,年僅19歲的苗族小夥子王順友從當鄉郵員的老父親手裡接過了馬韁繩,子承父業,成為了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一名普通的馬班郵路鄉郵員。當時,老父親拍拍兒子的肩膀鄭重地說:「送信就是為黨做事,為黨做事的人要吃得起苦。」王順友把這句話牢牢地記在心裡,走上了馬班郵路的漫漫征途。
四川木里藏族自治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這里高山綿延起伏,全縣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大山有20多座,平均海拔3100米,生活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王順友負責的郵路從木里縣城經白碉鄉、三桷椏鄉和倮波鄉至卡拉鄉,往返里程584公里。1999年,王順友開始負責縣城至白碉鄉、三桷椏鄉、倮波鄉三個鄉郵件的投遞工作,這條郵路往返360公里,他每月兩個郵班,一個郵班來回14天,他每月有28天要徒步跋涉在這蒼茫大山中的郵路上。
馬班郵路
從海拔近5000米到近1000米,氣溫從攝氏零下十幾度到近攝氏四十度,依次經過察爾瓦山、雅礱江河谷、座窩山、矮子溝、雞毛店山、山王廟峰、刀子山等大大小小的山峰溝谷,穿過四片野獸出沒的原始森林。必經之地察爾瓦山,氣候異常惡劣,一年中有6個月冰雪覆蓋,氣溫達到零下十幾度。而一旦走到海拔1000多米的雅礱江河谷時,氣溫又高達40多度,酷熱難耐。從白碉鄉到倮波鄉,還要經過當地老百姓都談之色變的「九十九道拐」。這里,拐連拐,彎連彎,山狹路窄,抬頭是懸崖峭壁,低頭是波濤洶涌的雅礱江,稍有不慎,就會連人帶馬摔下懸崖掉進滔滔江水中。 這就是王順友走了20年的郵路! 在這條路上,沒人能和王順友比速度,他頑強無比。
2002年12月,日本NHK電視台專程來到木里,對王順友負責的郵路進行跟蹤拍攝。攝制組用4天的時間只走了80多公里,最後實在走不動了,只好坐車返回木里,然後轉西昌、過冕寧,再經甘孜州九龍縣到達倮波鄉,這一圈,他們繞了六、七百公里才進行完郵路終點的拍攝工作。出發前,他們和王順友打賭說:看誰先到達倮波鄉。然而,令日本攝制組萬萬沒想到的是,當他們坐車到達倮波鄉時,王順友已牽著那頭白騾子等他們半天了。日本記者被王順友征服了,他們伸出大拇指說,王順友,好樣的,你是真正的男子漢!
王順友和鄉親們
在這條路上,沒人能替他分擔這近乎殘酷的艱苦,他一肩挑、一人扛。當萬家燈火、家人團聚的時候,王順友只能一個人蜷縮在山洞、牛棚、樹林里或露天雪地上,只有騾馬與他相伴。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餓了就啃幾口青稞面,渴了只能喝幾口山泉水或吃幾塊冰。到了雨季,他幾乎沒穿過一件乾衣服。由於常年野外風餐露宿,喝酒驅寒,王順友的身體一堆毛病,胃病常年伴隨他,他的心臟、肝臟、關節也經常受到病痛的折磨。他,臉色黝黑,眼窩深陷,皺紋有如刀割,爬滿了消瘦的臉龐,人看上去似乎50有餘。
在這條路上,更沒人比他樂觀,他苦中作樂,以苦為樂。王順友是苗族,唱山歌是他從小到大的愛好。大山深處,常常走上一兩天都見不到一個人,孤單寂寞時,他就亮開嗓子縱情地高唱山歌:「月亮出來照山坡,照見山坡白石頭。要學石頭千年在,不學半路丟草鞋……」
面對這絕無僅有的困苦,這個外表矮小、乾瘦、背駝的「男子漢」以頑強的意志戰勝了孤獨寂寞和艱難險阻,每年投遞報紙8400多份、雜志330多份、函件840多份、包裹600多件,為大山深處各族群眾架起了一座「綠色橋梁」。正如他自己所說:「搞好本職工作是我的責任,再大的苦也要忍了,不能給黨丟臉。」
送信就是為黨做事,為黨做事的人要像個英雄
郵路上高山氣候惡劣,空氣稀薄,道路險惡,行走困難,經常還會遇到冰雹、飛石和野獸的襲擊,一個人行走異常危險。當地人走這條山路都是和馬幫結伴而行,只有王順友總是獨自一人風雪無阻地行走在這條路上,露宿在荒山野嶺,熟識的村民送他一個外號「王大膽」。 「王大膽」的膽量已經被考驗了無數次。
2000年7月,王順友翻過察爾瓦山,途經樹珠林場時,從樹林中突然跳出兩個搶匪,距他只有兩丈遠,惡狠狠地大聲沖他叫喊:「把錢和東西全部交出來!」 面對匪徒,王順友沒有膽怯,他以更高的聲音正義凜然地喊道:「我是鄉郵員,是給大家送報紙信件的!要錢沒有,要命一條!」說話之間,王順友靠向自己的馬,從背簍中拔出了刀子,欲與匪徒搏鬥。兩個匪徒見王順友一身正氣沒有一絲膽怯,穿著郵政標志服,又帶著刀,不知如何是好。趁匪徒愣神的工夫,王順友急中生智,縱身上馬從匪徒身邊沖了過去。
接觸王順友的人常說他有一種「英雄情結」,王順友愛看電影,特別愛看關於英雄的電影,最佩服《英雄兒女》中的王成。他說:「王成和我一個姓,他不怕死,為了黨,命都敢丟。我要是生在戰爭年代,我一定會去當兵,為人民沖鋒陷陣。現在沒有打仗的機會了,把信送好就是為黨做事。人總有一死,如果為工作而死,值得。」
送郵路上,險象環生。
1988年7月的一天,王順友送倮波鄉的郵件來到雅礱江邊,他把溜索捆在腰上向雅礱江對岸滑過去。不料,快到對岸時,溜索上的繩子突然裂斷,王順友從兩米多高的空中摔在河灘上,郵件包從背上彈落在滔滔的雅礱江中順江漂去。王順友「呼」地一下從河灘上爬起來,抓起一根樹枝跳進湍急奔流的江中打撈郵件,幾經搏鬥,王順友硬是從洶涌的江水中把郵件包搶了上來。此時,王順友累得癱倒在河灘上。可他只休息了一會兒,便又背上郵件向倮波鄉艱難地走去。
馬班郵路
新華社四川頻道木里6月30日電(記者侯大偉) 「哎……我從北京趕回來喲,鄉里鄉親等著我噢;牽著馬兒就上路喲,送去黨的好聲音噢喂!」6月30日上午10點27分,王順友吼著從北京回來後自編的山歌,牽著棗紅馬,馱著兩大袋郵件、報紙重返馬班郵路,繼續他20年來一個人、一匹馬、一條路的艱苦而平凡的鄉郵工作。
新時期共產黨員先進典型、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馬班郵路鄉郵員王順友,為了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為了傳遞人民群眾的信件,在大山裡默默行走了20年。他的感人事跡被報道後,引起全國廣大讀者、觀眾的強烈震撼和反響。受各地邀請,王順友從5月23日起一直在外參加各種活動,其間還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6月29日下午17時多才回到木里。在王順友離開木里的這段時間,縣郵政局臨時聘請了一個當地老鄉為他代班。
王順友對記者說:「受到那麼多人的關注,得到這么高的榮譽,都是源自於黨的培養、源自於我對這份工作的盡心盡責,我不能驕傲、不能停下來,我要更好地去走好馬班郵路,所以我准備明天就上路。」
為做好第二天上路的准備工作,29日下午剛回到木里,王順友就匆匆趕到縣郵政局分發郵件、辦理手續,一直忙到晚上19時過。30日一大早,縣郵政局用郵車將王順友和郵件送到十多公里外大山裡的家中。縣城不能養馬,這兒才是王順友馬班郵路出發始點。
9點17分,縣郵政局郵車郵件一到,王順友和家人即備馬上鞍、准備行囊。除了兩捆郵包,王順友的行囊很簡單:一袋干糧、一袋飼料、一頂帳篷、一壺白酒。王順友說:「路上太孤獨了,沒有酒走不下來。」
在家人的幫忙下,王順友的行囊很快就上馬捆紮完畢。輪到捆紮郵包的時候,王順友堅決不要其他人動手幫忙,他自己將兩大包郵件抱上馬後,捆了扎、扎了解、解了又捆,來來回回折騰了幾次,最後王順友雙手拉著馬背上的包裹,使勁地搖,直到確信郵包不會滑落才罷休。妻子韓薩倚在牆角默默地看著他,直到王順友牽著馬走出家門,也沒有說一句話,依依不捨之情令人動容。女兒則在屋裡忙前忙後准備午飯。
20多年鄉郵工作,這樣的「出發」早已成為王順友一家生活的習慣,沒有囑咐、沒有叮嚀,甚至連招呼一下都沒有,王順友牽著馬、唱著山歌就上了屋後的山。三個小時之後,他將到達第一個送信點--樹珠村,在那裡王順友將吃上這次行程的第一頓飯。
走在馬班郵路上的王順友
……我從北京趕回來喲,鄉里鄉親等著我噢;牽著馬兒就上路喲,送去黨的好聲音噢喂「哎!」 王順友背影在大山中慢慢隱去,而他的歌聲還飄盪在幽靜的山谷中。
木里藏族自治縣位於四川省西南部,緊連青藏高原。這里群山環抱,地廣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只有9個人。全縣29個鄉鎮有28個鄉鎮不通公路,不通電話,以馬馱人送為手段的郵路,是當地鄉政府和百姓與外界保持聯系的唯一途徑。全縣除縣城外,15條郵路全部是馬班郵路,而且絕大部分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以共產黨員王順友為代表的馬班郵遞員幾十年如一日,冒著生命危險跋涉在人跡罕至的高寒深山,為各族群眾送信送報,確保全縣所有鄉鎮通郵,受到當地各族群眾高度贊譽。
2005年1月6日,王順友送完倮波鄉的郵件准備返回白碉鄉時再次遇險。當時,他剛要上橫跨雅礱江的吊橋時,吊橋的一根鋼繩突然斷了,整座吊橋翻了個180度,正走在橋上的一個馬夫由於手快,伸手抓住了另一根鋼繩,慢慢地爬回了岸邊。另一個馬夫和9匹騾馬則全部墜入江中,瞬間就淹沒在湍急的江水中,緊隨其後的王順友嚇出了一身冷汗。看到當時場景的人在為王順友感到慶幸的同時都問他:「你害怕嗎?」王順友說:「哪個不害怕喲,但是人總有一死,如果是為工作而死,值得!」
正是憑著這種極端負責的工作態度,20年來,王順友沒有延誤過一個班期,沒有丟失過一個郵件,沒有丟失過一份報刊,投遞准確率達到100%,為中國郵政的普遍服務作出了最好的詮釋。[1]

2個人語錄編輯
「鄉郵員是我的本職工作,再大的苦也要忍,不能給黨丟臉。」
「送信就是為黨做事,為黨做事的人要吃得起苦。」
「我是鄉郵員,是給大家送報紙信件的!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哪個不害怕(死)喲,但是人總有一死,如果是為工作而死,值得!」
「我要繼續走好郵路 走到走不動為止。」

3主要榮譽編輯

2005年10月19號,在萬國郵政聯盟總部的會議上,131年的慣例被中國人打破,王順友成為自1874年萬國郵政成立以來第一個被邀請的最基層、最普通的郵政員。
2001年被四川省郵政局評為四川省郵政勞動模範;2001年5月1日,成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05年4月,中共四川省委授予王順友同志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國家郵政局授予王順友同志全國郵政勞動模範稱號;2005年5月1日,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王順友同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感動中國2005年十大人物王順友
王順友曾於2005年被評選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頒獎詞:他朴實得像一塊石頭,一個人,一匹馬,一段世界郵政史上的傳奇。他過灘涉水,越嶺翻山,用一個人的長征傳郵萬里,用20年的跋涉飛雪傳心,路的盡頭還有路,山的那邊還是山,近鄰尚得百里遠,世上最親郵遞員!事跡:孤獨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投遞員王順友的一種生活常態。每送一次郵件需要半個月,在這段時間里自己跟自己的歌聲打交道,跟身邊陪伴他的馬打交道,這種「孤獨」,是讓人尊敬的。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4外界評價編輯
以王順友、全二平為代表的一批郵政人紮根基層、服務民眾的事跡廣為傳頌,提升了郵政的企業形象,成為郵政
關注民生的代言人。郵政的現狀、改革與發展引發了社會更多的關注,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這個行業,交流成為一種常態,互動成為一種可能。 郵政部門要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融入地方經濟發展。這其中,特別需要關注影響民生的政策、方針、制度的出台,揚長避短,量身定做郵政新業務,做到有的
胡總書記親切接見王順友等勞動模範
放矢,要經常進行換位思考,多站在對方的角度確定郵政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確定產品結構。事實證明,凡是受到廣大人民群眾肯定和歡迎,能夠促進社會建設、和諧發展,關注民生,社會效益顯著的郵政產品與服務都能夠得到政府力推,從而形成良性互動。要充分利用好各級黨委、政府的優惠、特殊政策,借梯上樓,舉一反三。郵政企業必須處理好自身「小環境」和社會「大環境」唇齒相依的和諧關系,而服務「民生」正是合適的切入點,能在最基本方面達成共識。只有加快發展,營造自身「小環境」,融入地方社會「大環境」,促進企業「內外和諧」,才能帶動郵政企業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實現又好又快,並最終朝著和諧、穩定、可持續方向發展。[2]

5相關新聞編輯
獲贈奧運水晶門票
魏牛庚、王順友 、董紅、張雷、吳鵬等32位代表「工、農、商、學、兵」各行各業的傑出工作者來到活動現場,
他們的事跡分別以展版和多媒體等形式出現在大家面前,一個個感人肺腑的事例、一段段形象生動的畫面,深情回顧勞模們的工作業績,深刻詮釋中國平凡而偉大的勞動者對北京奧運的支持與企盼,讓與會人士充分了解和感受到奧運是人民的奧運。 中國人保集團總裁吳焰將寫有「中國心·人民情」的奧運水晶門票送到勞模代表 「馬班郵路」投遞員王順友手中,屆時32位全國勞模將盛邀出席並親臨觀看北京奧運會,為奧運加油。作為人民的「信使」,勞模將會把「我參與、我奉獻、我快樂」保障奧運的精神從工作一線的勞動者中傳遞到北京奧運,再將奧運精神成果帶回到人民群眾去。[1]
四川西昌交通專用公路開工 馬班郵路將消失
「希望馬班郵路將來能過汽車,但願馬班郵路早日消失!」2012年初,在出席四川省兩會時省人大代表、涼山州木里縣郵電局的郵遞員王順友曾說過這樣的話。
僅三個月時間不到,這位全國勞動模範的願望就有望成為現實:2012年4月8日,隨著雅礱江中游卡拉和楊房溝水電站交通專用公路在西昌正式開工,著名馬班郵遞員王順友常年奔波的馬道上將建起一條全長91.3公里的三級公路,公路也將成為木里縣對外聯系的黃金通道。
「卡拉和楊房溝水電站交通專用公路的開工建設,標志著雅礱江中游兩座百萬千瓦級電站建設步伐的加快,同時也標志著雅礱江中游水電開發利用的加速。」據二灘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陳雲華介紹,總投資約300億元的卡拉、楊房溝水電站位於四川省涼山州木里藏族自治縣境內,是雅礱江中遊河段梯級開發的兩座骨幹電站。兩座電站總裝機250萬千瓦,其中卡拉電站裝機100萬千瓦,楊房溝電站裝機150萬千瓦,電站年發電量達110億千瓦時,「卡拉和楊房溝電站壩址地處高山峽谷,遠離現有的交通網路,交通極為不便。此次卡拉和楊房溝水電站交通專用公路的開工,將突破兩座大型電站乃至中遊河段各梯級電站早日開工建設的瓶頸難題。」
記者獲悉,工程建設總投資43.35億元的交通專用公路全長91.3公里,設計為國家三級公路。專用公路從錦屏一級水電站沿江而上,終點至木里縣麥地龍鄉的楊房溝水電站壩址。整個項目施工工期約三年零四個月,其中包含多個超長隧洞。木里縣長宋平表示,交通專用公路建成後將成為木里縣建設通村公路網的交通支幹,極大地改變木里縣現有29個鄉鎮70%不同公路的局面,惠及涼山州木里藏族自治縣30%的人口,當地六個鄉近三萬名藏族群眾將從此有了一條從大山裡走出來的致富路。
《香巴拉信使》謳歌王順友
以全國勞動模範、2005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獲獎者、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郵政局「馬班郵路」鄉郵員王順友為原型、俞鍾導演的電影《香巴拉信使》於5月31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盛大的首映式,來自郵政系統、宣傳部、廣電總局的眾多領導和王順友本人出席。主演邱林和網路紅人「天仙妹妹」爾瑪依娜在電影中譜寫了一段新時期的「郵緣」——鄉村郵遞員和百姓之間深厚的緣分。
王順友的事跡在兩年前的6月2日被全國媒體集體報道,感動了無數人。他參加工作20年,克服地形、天氣等種種困難,一個人,一匹馬,一條路,往返跋涉26萬多公里,相當於走了21個二萬五千里長征,把郵政服務延伸到一個個偏僻鄉村。20年當中,他沒有誤過一次班期,沒有丟失過一封郵件,投遞准確率達到百分之百。在遇到劫匪,洪水侵襲的時候,他總是想方設法保護郵件,卻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把這樣一個典型人物的事跡改編成電影,素材不可勝數,但羅列起來卻未必能傳達打動人心的力量,反而會讓人容易產生枯燥說教的感覺。《香巴拉信使》卻是集中「筆墨」用一個曲折的故事反應先進人物的思想境界。
主人公王大河是木里縣的鄉郵員,一次領導讓他給一個名叫王雨生的孩子送去大學錄取通知書,並要求王大河把他帶到縣里參加歡送會。但在大山聳立、路途崎嶇、少數民族聚居的大山中,尋找這么一個只知道漢族名字的孩子絕非易事。王大河歷盡波折找到王雨生後,卻發現他不是男孩,而是一位本名翔秋的女孩。翔秋以為自己錄取無望,即將被包辦嫁人……王大河又說服所有人,將翔秋帶到縣城。可是路上,翔秋漸漸體力不支,王大河被自己的馬踢傷,馬又跌落懸崖……當翔秋終於可以踏上大學之路的時候,王大河卻躺在了病床上。
為了體現電影人物的本色,本片沒有啟用一位專業演員。飾演王大河的正是在張藝謀電影《千里走單騎》中扮演導游邱林的邱林,而飾演翔秋的則是在網路上人氣超高的天仙妹妹爾瑪依娜。
邱林此次雖然不是演自己,但對於主人公的生活環境卻非常熟悉。他說自己也有徒步跨越大山的經歷,但相比王順友20多年如一日的跋涉,他還是覺得太累了,太可怕了。
爾瑪依娜在電影中雖然是出演一個剛剛高中畢業的小女孩,可是不少片斷連造型都和她平時出現在媒體面前時一模一樣,基本上也算是本色演出。
至於導演俞鍾,他執導的《我的兄弟姐妹》曾經賺足了無數觀眾的眼淚,堪稱一部非常成功的商業片。這次他接拍這樣一部看起來頗有政治任務色彩的電影,讓人有點琢磨不透。不過,無論是故事的駕馭,還是演員的選取,我們還是能看到俞鍾身上體現出來的很強的商業性。而假如能把一部思想性極強的電影拍成在商業上也取得成功的電影,不消說,更是極難做到的事。《香巴拉信使》起碼初步具備了這樣的潛質。
詞條圖冊

4. 侗族人為什麼沒有自己的文字

當下,有一些人在宣傳,推廣侗文,有些媒體卻常這樣介紹侗族「侗族,雖然有其優美而古老的文化,卻一直沒有自己的文字」。許多人便會心生疑問,侗族到底有沒有自己的文字。我的回答是「侗族一直以來都沒有自己的文字,以往都是用漢字來記錄某些事情,直到1958年才有了侗文」,這個侗文是用拉丁字母創制的,屬於表音文字。
傳統的中國人是不喜歡拼音文字的,而且有的人認為侗文是政府強加給我們的,並不是侗族人自己創造的,所以情感上不能接受,心裡也不認同。就算這是侗文,也沒有什麼作用了。
本人在2014年以前也從未聽說過侗文,一直以為侗族沒有文字。為什麼侗族沒有文字呢?這個問題不難回答,世界上還有大多數的民族沒有與其語言相對應的文字。因為沒有文字記錄,就沒有文獻資料,就沒有民族語文課,使用人數少,交流不頻繁,又受強勢的外來語言文化沖擊,所以瀕危的語言越來越多,失去了民族語言這個文化載體,這個民族也差不多就終結了。
正是出於此番考慮,我心生疑問,侗族為什麼不能有自己的文字呢?以前沒有,現在也不可以有嗎?物各爭存,宜者自立,由是而立者強,強者昌,不立者弱,弱者滅亡。所以侗族要想生存,就必須有文字了。侗族要創造什麼樣的文字呢?
我在讀初二的時候就有創造侗文的想法,侗語和漢語一樣都是音節語言,語音是以音節為最小單位的,一個音節表示一個詞,所以也應該創造方塊字。我造了幾天,就造出十餘個「侗字」,為什麼這么少?因為方塊字都快被漢字用完了,國安字型檔里有91251個漢字,要想創造和漢字不一樣的方塊表意字是何等的困難。所以我打消了造方塊字的念頭,改去造拼音文字,不論是什麼語言,它的語音都是由音素構成的,也就是說都可以「拼」出來,我花了幾個月把我的家鄉話語音體系搞懂了,就造了一套表音文字。現在用拼音文字是不二選擇,可以在手機,電腦上輸入,方便傳播學習。如果還硬生生地去臆造上千個方塊侗字,顯然是不可能的了,電腦上不能輸入,只會增加識記難度。
後來我遇上了侗文,1958年創造的那個侗文,真是相遇恨晚,學習了侗文,我收獲很大,改變了我對侗語的狹隘認識,了解了各地侗語方言。毅然決然的走上了推廣侗文,探索侗族語文的道路。有的人問我學侗文有什麼用,為什麼要學習侗語侗文?作為一個侗族人,傳承與發展自己的民族語言,竟然還要被問為什麼,難倒當今社會的價值觀念已扭曲淪落到如此不堪的境界嗎?
強擰的瓜不甜,但是解渴。侗文雖然是專家們創造出來的,可它的出現,是載入史冊的,標志著侗族文化發展向前邁進了關鍵的一步。侗族有了文字,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便有了堅實的基礎。因為侗語可以有文字記錄了,就有了開設侗族語文課的條件,民族語言得以發展,文化方能延續。
侗族是有文字的,作為一個侗族人,學習侗語侗文,傳承民族語言文化是不需要問「為什麼」的。
2015.12.26 李茂福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