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宣傳部長
『壹』 宋利為什麼罵南紅河州委宣傳部部長伍皓
宋利事發牽出長治市原市長張保。一審法院審理查明,2010年到2012年,宋利在張保的幫助下,以承辦「攀岩節」和建設長治文化創意傳媒產業園區為名,從省屬國有控股企業三元煤業有限總公司套取資金9731.39萬元;宋名下擁有北京、廈門、香港、新加坡房產多套,合計4396.26萬元。
2015年3月4日,山西省陽泉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長治市原市委副書記、市長張保因濫用職權罪、受賄罪一審獲刑13年。
出生於1976年1月的宋利是山西太原人,父親退休前是山西某報業集團的一中層後勤幹部。
宋利事發前的身份是《人民代表報》副總編、人民代表網總裁、黎源之聲網路傳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黎源之聲」)董事長。
法院審理查明,2008年初,宋利認識了時任長治市市長的張保,後二人很快發展為情人關系(張保在一審中對此予以否認)。
2010年年初,宋利向張保提出想承辦長治太行山大峽谷國際攀岩節暨系列文化商旅活動(以下簡稱「攀岩節」),張保表示同意。時任長治市副市長李國隆在證詞中稱:「2010年4月在太原,張保將宋利介紹給我,讓宋承辦攀岩節活動意向,回長治後就這樣敲定了。」
2010年5月19日,攀岩節籌委會(甲方)主任李國隆代表籌委會與人民代表網(乙方)總裁宋利簽訂合同。該合同約定,2010年攀岩節由人民代表網承辦。合同第二條第32項規定:「甲方授權乙方負責全額收取贊助商的贊助費用,該費用打入籌委會賬戶,乙方有權取用攀岩節的各項費用。」
2010年9月攀岩節舉辦前,人民代表網承辦了招商晚會,張保等領導出席並講話,他強調攀岩節是一項重要活動,要求企業各界大力支持,企業也紛紛贊助。在收取贊助費過程中,市縣兩級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收贊助款的工作。向該市31家企業收取贊助共計2918萬元,贊助費用由長治市政府收取後打入該市財政局專項賬戶。2010年攀岩節從該賬戶支出1721萬元,剩餘1196.61萬元。
山西《新晉商》雜志發行部主任閻廷御告訴記者:「那年攀岩節,承辦方給每位嘉賓發了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還有老外參加,場面很大。」
法院審理查明,為了實現更大收益,2011年,宋利起草了由乙方(人民代表網)承辦2011年長治攀岩節的協議。協議中規定:「甲方(長治市人民政府)授權乙方開設招商指定賬戶,不由乙方具體承辦活動的開支由甲方或具體承辦單位負責。甲方不收取和分享活動盈利,也不承擔虧損。本次活動招商所得各項收入和支出由乙方全部負責,賽事結束後由甲方負責審計。在本協議簽訂15日內甲方將2010年攀岩節剩餘資金轉入本次活動招商專用賬戶,作為本次活動經費。
而該協議簽訂之前,宋利向張保提出1196.61萬元歸她所有。張保於是安排長治市政府秘書長於川盡快落實與宋利簽訂協議之事,並要求將1196.61萬元的剩餘款項轉給宋利。時任該攀岩節籌委會主任的長治市常務副市長董岩認為雙方責、權、利不平等,與另一副市長李國隆一起,始終拒絕與宋簽訂協議。
最後,張保違規代表該市政府和宋利簽了承辦協議。黎源之聲的流水顯示:2011年4月份,1196.61萬元剩餘資金分兩筆轉入由宋利為法人的黎源之聲(由人民代表網改制)賬戶(這其中有1000萬轉入黎源之聲在長治市的另一賬戶,繳納了下文的長治文化園區土地出讓金),致使公款脫離政府監管。張保違反規定處理公務,宋利使用大量虛假票據虛列攀岩節支出該款項中的550.44萬元據為己有,給國家造成550.44萬元的經濟損失。
長治文化創意傳媒產業園區(以下簡稱「長治文化園區」)由三元煤業和黎源之聲共同成立的黎源傳媒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黎源傳媒」)負責建設,位於長治市郊區馬廠鎮韓村,緊鄰漳澤水庫。該園區還被列入山西省「十二五規劃項目」,當時設想是能涵蓋文化產品交易、影視拍攝、文化會展、教育培訓、生態休閑等多個領域。
法院審理查明,2010年8月,宋利向張保提出要承攬長治文化園區建設工程,張保支持,並多次參加人民代表網組織的論證及考察活動。2011年1月,宋利代表該網與長治市政府簽訂了《長治文化創意傳媒產業園區合作協議書》。協議規定,長治市政府在長治郊區規劃可用於文化創意產業的土地作為文化產業園的開發用地,該項目由黎源之聲規劃和籌集資金。
2011年3月,以黎源之聲為發起人,宋利利用虛假出資方式注冊了黎源之聲全資子公司黎源傳媒,注冊資金5000萬元。
宋利通過編造虛假論證會、考察會、項目推薦會等資料;私刻上海新族公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族公司」)印章,通過網路購買新族公司假發票6950萬元,偽造長治市商業銀行業務委託書4500萬元,虛列長治文化園區前期運作費用1.46億元,專門誇大該公司的經營能力,從而贏取三元煤業對該項目的認可。
在長治文化園區建設上,宋利看中長治市郊區馬廠鎮下韓村與上韓村的184畝土地,而該地早在2009年便被三元煤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三元煤業」)選定為公司培訓基地建設用地,並於當年12月12日支付長治市財政局土地出讓金2081.12萬元。
法院審理查明,2011年7月1日,宋利用長治市政府轉賬到黎源之聲賬戶的攀岩節經費1000萬元,繳納了該園區的建設用地土地出讓金。因為沒有後續的開發資金,宋找到張保,希望張能幫助其促成與三元煤業(長治市政府佔8.1%的股份)的合作。張保向三元煤業黨委書記方誌有提出三元煤業和黎源傳媒合作的要求。迫於政府壓力,方誌有同意合作,後經三元煤業黨政聯席會議決定對黎源傳媒控股,參與長治文化園區建設。
據方誌有證言:2011年7月中旬的一天,張保打來電話———「黎源傳媒是省人大下屬單位,長治文化園區在辦理手續過程中,才知這塊地是你們的,且在2009年交了土地出讓金。我當時也沒有搞清楚,就讓他們搞園區的。鑒於這情況,他們實力也有限,你們是省屬企業,也有實力,就和他們合作吧!」對此,方誌有說,他滿肚子的氣,但說不出,只好請示山西省煤炭運銷公司(以下簡稱「山西煤運」)董事長劉建中。劉告訴方:「與地方政府要搞好關系,我們雖然是省屬企業,但離不開地方的支持。」
於是,經張保「勸說」後,黎源傳媒與三元煤業僅用半個月的時間,便完成70%的股權轉讓。
法院審理查明,2011年7月18日,黎源傳媒向三元煤業簽下承諾書,將其70%的股份轉讓給三元煤業;同日,三元煤業向國土部門遞交了黎源傳媒控股合作承諾函。7月19日,上韓村184畝土地公開拍賣,黎源傳媒競拍取得土地使用權。
當月,三元煤業在沒有完成股份收購的情況下,即為黎源傳媒墊付1800萬元的國土出讓金。8月1日,三元煤業議定出資3500萬元收購黎源傳媒70%的股份,並於8月2日簽訂了協議。8月4日,三元煤業把入股黎源傳媒一事上報山西煤運。8月5日,三元煤業將3500萬元打到黎源之聲在太原的工商銀行賬戶,並將法人代表由宋利變更為方誌有,宋利繼續擔任總經理職務。此間會計事務所對黎源傳媒進行評估,但走了形式。
法院查明,2011年12月11日,黎源之聲與三元煤業商定對黎源傳媒增資擴股,由5000萬元增加到1.5億元,新增注冊資本1億元,其中三元煤業出7000萬元,黎源之聲出3000萬元。宋麗再次拆借3000萬元以虛假出資的方式通過驗資。增資擴股完成後,宋與三元煤業協商,以歸還股東在黎源之聲前期墊付的資金為由,將1億元增資進行了分配。黎源之聲得到4931萬元,三元煤業得到4327萬元(為黎源傳媒墊付的土地出讓金)。
2012年3月,宋利以雙方合作出現分歧為由,提出讓三元煤業對黎源傳媒全部控股。2012年5月,三元煤業黨政聯席會議決定同意收購黎源之聲30%的股份,股權轉讓價以山西通城資產評估值的30%計算為4300萬元,並簽訂了轉讓協議。
法院審理查明,2012年6月15日,三元煤業上報山西煤運,同年6月19日,黎源傳媒更名為山西三元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由方誌有變為閻文晏。9月26日,山西煤運批復為同意。但30%的退股費用三元煤業不願意出。張保再次出馬,他與方誌有在某大廈吃了頓飯。當日,4300萬元便支付給了黎源之聲。至此,黎源之聲取得轉股權費用款合計12731.39萬元(第一次3500萬元,第二次4931.39萬元,第三次4300萬元)。宋利利用大量的虛假票據列組織策劃費6950餘萬元,設計費684萬元,造成三元煤業損失7634.09萬元。
這樣,黎源之聲在未出資黎源傳媒的情況下,取得轉股權、費用款共計12731.39萬元,歸還3000萬元的借款後,取得資金共計9731.39萬元。
上述股權交易,離不開張保利用職權多次干預三元煤業,並幫忙催促
『貳』 姓氏周的來歷
姓氏起源
一、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
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二、出自姬姓。
其始祖為周文王。黃帝的兒子後稷,姓姬。後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
三、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為周的。
如唐玄宗時,有姬氏因避帝名諱,故而改姓周。元時,有蘇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納的,後梁時賜姓周。北魏時有鮮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時,代北復姓賀魯氏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漢字單姓周氏。
四、源於少數民族。
1、南北朝時,北魏獻帝的第二個哥哥,原姓普,後改姓周。
2、唐朝上元年間,少數民族有「暨佐時」(音譯)三字姓的,改為周氏
3、代北(今山西省東北部)的復姓「賀魯」氏,改為周氏,賀魯氏是由「夷」(少數民族)變為周姓。
資料擴展:
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周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於姬姓,台灣土著族、瑤族、東鄉族、彝族、布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壯族、羌族、朝鮮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據當代周姓的人口已達2544萬,為全國第九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2.02%。
從明朝600年中周姓人口由210萬激增到近2500多萬,增長了近12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
周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在這1000年中周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ㄏ」形態勢。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湖南、湖北、江蘇四省,大約占周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於山東、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廣東和貴州,這七省的周姓又集中了33%。
四川居住了周姓總人口的15.3%,為周姓第一大省,占省總人口的3.4%。全國形成了沿長江的高比率周姓區域。
『叄』 歷屆山東省委書記名單
1、1949.03 - 1954.08康 生
康生(1898年-1975年12月16日),原名張宗可,字少卿,曾用名趙溶、張溶、張耘 ,乳名張旺,筆名魯赤水,山東諸城縣大台庄人(1946年立膠南縣後始劃歸之)。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
康生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他長期領導秘密戰線工作;1966年後與林彪、江青等相互勾結,是發動文革的主要成員之一,1975年12月16日在北京病逝。1980年,中共中央鑒於他犯下的嚴重罪行,決定開除其黨籍,撤銷其《悼詞》,並公布其罪行
2、1955.01 - 1960.10舒 同
舒同(1905年11月25日~1998年5月27日),男,字文藻,又名宜祿。東鄉人(今江西撫州市東鄉區)。書法大師。原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陝西省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任主席,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舒同1905年12月14日(農歷11月25日)出生在東鄉縣孝岡鎮(今江西撫州市東鄉區孝崗鎮),1998年5月27日在北京病逝。
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1920年6月在家鄉與進步同學成立「金蘭同學社」,傳播新思想、新文化。
1921年8月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師范學校(撫州),與李井泉等發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積極研讀和宣傳馬克思主義。
1925年發表《中華民國之真面目》,揭露了北洋軍閥政府所謂「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的虛偽性,表現出為國為民追求真理、伸張正義的革命精神。
3、1960.10 - 1961.04曾希聖
曾希聖(1904~1968年) ,曾名曾勉,革命家、政治家,先後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副參謀長、山東野戰軍第7師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東局國民黨統治區工作部部長,第二野戰軍副參謀長兼豫西軍區司令員。中共皖北區委書記兼第三野戰軍皖北軍區司令員、政委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皖北區委書記,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第一書記,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二書記,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
4、1961.04 - 文革譚啟龍
譚啟龍(1913年1月-2003年1月22日),男,漢族,江西永新人,出生於江西省永新縣 ,曾用名胡志萍。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四川省委原第一書記 。
2003年1月22日,譚啟龍同志因病在濟南逝世,享年90歲
5、1971.04 - 1974.11楊得志
楊得志(1911年1月3日—1994年10月25日),原名楊敬堂,男,籍貫湖南省醴陵南陽橋(今屬株洲)三望沖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畢業於抗日軍政大學和南京軍事學院。
楊得志於1928年參加工農革命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革命生涯中,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一師班長、排長、連長,第四十五師管理科科長、九十三團團長,紅一軍團第一師一團團長、副師長,第二師師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隊長,員,晉察冀軍區第一、第二縱隊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司令員,第十九兵團司令員等職。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楊得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第十九兵團司令員兼陝西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戰役系主任,濟南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司令員,昆明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3歲。
6、1974.11 - 1982.12白如冰
白如冰,陝西清澗高傑村鄉袁家溝村人。原名白樹勛,化名高超。1925年參加革命工作,高中文化。192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6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曾任政務院中央手工業管理局局長,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主任,山東省省長,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兼山東省革命委員會主任,山東省政協主席,第二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七、八大代表,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黨的十二大、十三大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7、1982.12 - 1985.06蘇毅然
蘇毅然,四川蒼溪人。1937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後,歷任安徽省公安廳廳長、政法辦公室主任,中共安徽省委候補書記,安徽省副省長兼省計委主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處書記,山東省副省長,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兼紀委第一書記,山東省省長,中共山東省顧委主任。是黨的十大代表,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
8、1985.06 - 1988.12梁步庭
梁步庭,男,漢族,1921年11月出生於山東省微山縣,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青海省委原第一書記、中共山東省委原書記,原中共山東省委顧問委員會主任。
2017年6月17日,在山東省第十一次黨代表大會上選舉為山東省出席黨的十九大代表。
9、1988.12 - 1994.11姜春雲
姜春雲,1930年4月生,山東萊西人。194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7月參加工作,大專文化,著名生態學家。
曾任國務院副總理,第十五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0、1994.11 - 1997.04趙志浩
1931年11月生,山東黃縣(今龍口)人。大專學歷。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3月參加工作。
994年10月-1995年2月省委書記,省長、省政府黨組書記,省人民武裝委員會主任,省國防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1995年2月-1996年3月省委書記兼省委黨校校長、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
1996年3月-1997年4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黨委組書記,省委黨校校長,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省國防動員委員會第一主任,中國孔子基金會會長。
1997年4月-2002年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
2003年辭去山東省九屆人大常委會主任職務。
是十四屆中央委員。中共十三,十四、十五大代表,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11、1997.04 - 2002.11吳官正
吳官正,男,漢族,1938年8月生,江西余幹人,1962年3月入黨,1968年4月參加工作,清華大學動力系熱工測量及自動控制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工程師。
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12、2002.11 - 2007.03張高麗
張高麗,男,漢族,1946年11月生,福建晉江人,1970年8月參加工作,197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廈門大學經濟系計劃統計專業畢業,大學學歷。曾任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黨組副書記。
13、2007.03 - 2008.03李建國
李建國,男,漢族,1946年4月生,山東鄄城人,1969年9月參加工作,197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山東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大學學歷。
曾任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黨組副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
14、2008.03 - 2017.03姜異康
姜異康,男,漢族,1953年1月生,山東招遠人。1969年12月參加工作,1970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南工業大學管理工程碩士。
曾任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5、2017.03 - 至今劉家義
家義,男,漢族,1956年8月出生,重慶開縣人,西南財經大學財政系財政學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經濟學博士,高級審計師。197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2月參加工作。[1]
現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山東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2020年5月31日下午,省委書記劉家義到煙台市就水利工程建設進行調研。他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水利工程建設和防災減災工作重要論述,按照「根治水患、防治乾旱」的要求,大力興修水利,補齊水利工程短板,切實把這項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辦實辦好。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山東黨政領導人物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