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宣傳框
❶ 國學宣傳語
弘揚民族精神,誦讀國學經典。
國學通天下,漢語傳五洲。
❷ 國學經典誦讀 宣傳標語
誦國學經典 品盛世文明
❸ 關於國學的宣傳
一個民族如果抄沒有自己的科技,可能襲會亡國;但是,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而亡種比亡國更可怕。對中華民族來說,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成為中華民族的身份證和象徵,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是中國人之為中國人而不是美國人、日本人的惟一標志。
❹ 關於國學的幼兒園宣傳語
我們有著最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如今卻漸漸被遺忘,為了激起烙印在我們血液里的中華文化的印記,為了在孩子前行的未來有最強的後盾,我們需要從孩子抓起,給與他們最純正的熏陶,讓他們的成長更加滿溢書香!
❺ 我想開個國學館,但是不知道寫什麼廣告語,幫忙想一個,謝謝
習聖賢智慧,讀國學經典;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華夏文明;
大成國學院的標語借鑒:弘揚傳統文化,推動國學發展,傳承中華文明,實現民族復興。
傳華夏文明,揚民族精神,兼智慧共贏,創國風盛世。
❻ 倡導國學的廣告語或標語有哪些
1.讀書修身,讀書養性。
2.誦讀,為人生打下高雅的底色。
3.最是書香能致遠。
4.誦國學經典品盛世文明
5.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
6.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
7.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8.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9.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
10.感受文字之美,盡享讀書之樂。
11.讀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12.經典潤心靈,書香溢校園。
13.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
14.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
15.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❼ 以宣傳閱讀和國學經典的作文
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漫長的歲月為她積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字骨,畫魂,音容,文氣,詩節,鐫刻下了五千年歷史的興頹變遷,凝煉成了經久不衰的傳統文化,鑄就了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
五術六藝,諸子百家,楚辭漢賦,唐詩宋詞,這些用智慧凝成的思緒,用哲理匯成的情思,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國學的深刻與博大,體會到了傳統文化的深邃的美.它教會我們如何處事,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吾靜而思之,有此心得:凡欲成大事,立偉業者,其身須自強,其德須淳厚,以此為本,蓄以時日,加以磨煉,方可達一代英傑之境界.在竟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謀求發展,在社會佔有一席之地,我們所需要的不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嗎?
《史記》是國學經典中一塊璀璨的奇葩.它記錄的是歷史,卻又不單單是歷史.它折射出的是一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韌氣節.司馬遷,這個在風雨中煢煢子立的長者,正是因為他的忍辱負重,他的堅強執著,才有了這部號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煌煌巨著.他用不屈的精神鑄就的傲骨,使歷史的長鍾渾厚有音.
歲月的梭子已在歷史的詩篇中悄然劃過,一個又一個偉大的詩人,智者已離我們遠去,但是消逝的是他們的軀體,不滅的是他們的靈魂.他們為我們留下了一篇又一篇發人深思的文章,留下一部又一部震憾思想,沖擊心靈的文學著作.時代的鍾聲已在21世紀的今天深沉敲響.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作為一名正中學子,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些國學經典,應該如何利用前人留下的這筆寶貴財富?
毫無疑問,應該學習,繼承,發揚!
清晨醒來,手捧《歸去來兮辭》,站在校園的柳樹下,讓自己的精神伴隨著清爽的晨風,放飛到靜謐,溫馨的心靈田園,讓自己的思想沉澱在熙熙攘攘的世俗中,收獲一份世外的寧靜.
華燈初上,呷一口清茶,指尖輕輕滑過泛黃的《詩經》;無論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繾綣,還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這豪邁,都是國學經典帶給我們的美的感受與體驗.這便是文學的魅力,這便是國學經典的魅力,洗滌人的心靈,充實人的思想!
國學經典就是如此的具有張力.詩行意味著寬度,詩人意味著高度,一代又一代孜孜不倦的讀者構成了長度,不朽的國學靈魂讓三維空間充滿了文學的智慧與靈性.汗青似乎依舊淡淡滲出,優美的重章疊句,用思緒凝成的經典卻跨越數十個世紀抵達心魂.日益發展的信息網路只不過縮短了物質的距離,而國學經典卻打通了連接古典與現代的時光隧道,使我們的心靈有一個埠,能與千年前的先哲和智者對話,與千年前的智慧和思想產生共鳴.所以,請不要閑置這個寶貴的埠,拂去積滿的灰塵,去細細品味這古老卻不陳舊,遙遠卻依舊教育世人的國學經典吧!
讓我們從日常做起,誦讀國學經典,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用我們的言行守候國學這片泛土,用我們不斷的繼承和發揚,使民族的精魂萬古長青!
❽ 關於國學漢服文化的宣傳條幅,條幅內容
不要理會樓上那些,做好自己就行。。。有句挺有名的: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華夏由來)
❾ 現在國學宣傳有必要嗎為什麼
沒必要,那些東西思想品德課里都有,誰說沒有誰肯定沒聽課。而跟風宣傳國學,會把裡面過時的不好的也宣傳。
❿ 「國學究竟是什麼」宣傳片
"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周禮·春官宗伯·樂師》言:"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禮記·學記》又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國學"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國家一級的學校,與漢代的太學相當,此後朝代更替,"國學"的性質和作用也有所變化。
國學大師-李-冠-論曾講過國學的變遷:唐代貞元中,李勃隱居讀書於廬山白鹿洞,至南唐時,在其遺址建學館,以授生徒,號為"廬山國學"(亦稱"白鹿洞國學"、"廬山國子監"、"廬山書堂"等),首次使用了"國學"這一概念。到宋代,又改稱"白鹿洞書院",為藏書與講學之所。宋代書院興盛,涌現出白鹿、石鼓(一說嵩陽)、睢陽和嶽麓四大書院。由此來看,"廬山國學"實際上是一所既藏書又講學的"學館",亦即後來的"書院"。
從宋代四大書院的實際情況來看,"國學"這一概念的使用,與"國醫"是一樣的。"國醫"即國家的醫學,"國學"自然亦即國家的學術了。在還沒有"西醫"、"外學"、"西學"等概念的境域下,這本來是個很好理解和接受的概念,只是當"西醫"、"外學"、"西學"出現後,才容易產生歧義而引起爭論了。
但是,真正把"國學"同諸多"外學"相提並論,即作為一門統攬中國學術的概念提出來,則是在西學東漸、我國社會和學術文化處於空前轉型的二十世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