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牧童
① 呂岩——《牧童》詩意
詩意:在綠草如茵的廣闊原野上,牧童悠閑地放著牛,在徐徐的晚風中,吹了一陣笛子。到黃昏,回到家裡吃飽了晚飯,連蓑衣都沒脫,就悠然自得地躺下來,有滋有味地觀賞那高空的明月。
全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
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詩人的視野里的;寫出了農家田園生活的恬靜,也體現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勞,是一首贊美勞動的短曲。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讀者的心靈感到安寧。
(1)舉報牧童擴展閱讀
《牧童》是唐朝詩人呂岩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靜與閑適。表達了詩人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
1、創作背景
鍾傅原本是一個書生,因李憲推薦做了蘭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順,多次被降職。鍾傅在鎮守平涼(今甘肅省平涼縣)的時候,曾經與一位道士閑游,看見一個牧童牽著一頭大黃牛來到院子里。道人說此牧童會作詩,鍾傅不信。牧童應道人之請,即興作下此詩。
2、文學賞析
首句「草鋪橫野六七里「描述了視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一個「鋪」字,表現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
第二句「笛弄晚風三四聲。」描述了聽覺上的感受,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笛聲的悠揚悅耳,反映出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松閑適的心境。
未見牧童,先聞其聲,具有無限美好的想像空間。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第三句「歸來飽飯黃昏後」,詩人筆鋒一轉,開始直接描寫牧童,牧童吃飽了飯,已經是黃昏之後了。
末句「不脫蓑衣卧月明」描寫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詩人沒有描寫牧童躺下做什麼,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賞月色。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② 村晚什麼意思
《村晚》是南宋詩人雷震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全詩的字面意思: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里的版水呢權,幾乎溢出了塘岸。遠遠的青山,銜著彤紅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閃動著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往家裡走去;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聲腔。
全詩如下: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簡析:這首詩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騎牛晚歸圖,真正達到了「詩中有畫」的境界。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在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樣(是落山後),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他拿著短笛隨意的吹奏。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
③ 看到小牧童指出大畫家的錯誤,圍觀的人會說i
藝術不能脫離生活,可以高於生活,但是必須來源於生活。
④ 朱自清的《春》原文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
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
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4)舉報牧童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該文創作時間大約在1933年間。此時作者朱自清剛剛結束歐洲漫遊回國,與陳竹隱女士締結美滿姻緣,而後喜得貴子,同時出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人生可謂好事連連,春風得意。
二、寫作特色
朱自清的散文《春》充滿了敘不完的詩情、看不盡的畫意。他將人格美的「情」與自然美的「景」水乳交融在一起,創造了情與景會、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朱白清在這篇僅僅30個句子的簡短散文中。運用了二十多處修辭手法。作品是以「春」貫穿全篇,由盼春、繪春、頌春三個部分組成,逐層深入、環環相扣。而作者正是以修辭格來作為《春》的「顏料」,淋漓盡致地描繪出那幅五彩繽紛的早春圖。
結尾三個比喻句組成了「排比」修辭格。作者用三個形象化的比喻,漸次排比,謳歌春天,使作品氣勢迭起,也使整幅春景圖更加豐潤。
作者還要以此印證:春天是新鮮、美麗、歡快、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作品以這三個比喻句收束全文,言簡意賅,節奏明快,生動活潑,表現力極強。
《春》鮮明地表現出田園牧歌式的清新格調和歡快情緒。它是一曲贊歌,唱出了春的美妙旋律。
三、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於北平,年僅50歲。
朱自清散文的主題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覽勝記游;其三,書懷抒情;其四,感悟覺世;其五,指摘時弊。
⑤ 《所見》中作者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所見
【清】
袁
枚
牧童⑴騎黃牛,
歌聲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鳴⑹蟬,
忽然閉口立。
【注釋】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鳴:叫。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題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詩人。著有《小倉山房文集》與《隨園詩話》等。「所見」,即詩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畫面。
【朗誦指導】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賞析】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
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裡,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理解!
⑥ 關於牧童的古詩
村晚
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來橫牛背,短笛無專腔信口吹。
清明屬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牧童
唐·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錦纏道
·春遊
宋·宋祁
燕子呢喃,景色乍長春晝。
睹園林、萬花如綉。
海棠經雨胭脂透。
柳展宮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攜手。
醉醺醺、尚尋芳酒。
問牧童、遙指孤村道:
「杏花深處,那裡人家有。」
老翁
宋·何應龍
八十昂藏一老翁,得錢長是醉春風。
杏花村酒家家好,莫向橋邊問牧童。
⑦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文件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裡面的一是什麼意思
⑧ 牧堅持蓑笠後面一句是什麼
牧豎持蓑笠,逢人氣傲然。
出自唐代崔道融的《牧豎》
牧豎持蓑笠,逢人氣傲然專。
卧牛吹短笛,耕卻傍屬溪田。
譯文
牧童身穿蓑衣頭戴斗笠,碰見人故意裝得很神氣。
放牧時卧在牛背上吹短笛,牛耕田時就在溪邊田頭玩耍。
注釋
牧豎:牧童
持:穿戴
傲然:神氣的樣子
作者簡介
崔道融(880年前—907年),唐代詩人,自號東甌散人。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乾寧二年(895年)前後,任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縣令,早年曾游歷陝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後入朝為右補闕,不久因避戰亂入閩。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於永嘉山齋集詩500首,輯為《申唐詩》3卷。另有《東浮集》9卷,當為入閩後所作。與司空圖、方干為詩友。《全唐詩》錄存其詩近八十首。
⑨ 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感人故事
珠海市動物保護協會首次組織會員在情侶路攜寵物狗聯歡,將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動人畫面公之於眾。面對眼前這些歡快的「小身影」,旁觀者很難將它們同流浪、虐待、屠戮聯系起來。現在「重獲新生」後,它們成了主人的無價之寶。
作為珠海目前惟一一家旨在善待動物、關愛生命的民間社團掌門人,昔日貓王,會長吳俊對協會成立感觸頗深。
900多名志同道合者
經過2年多的籌備,今年4月,吳俊拿到了動物保護協會的注冊登記證。「受『非典』影響,很多無辜動物被主人拋棄,流離失所,甚至慘死街頭,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但我們不能無動於衷。」就在協會成立伊始,各種條件還不完備的情況下,首批會員主動領養了一批街頭「野族」。
從「禁狗」大討論,到降低養狗門檻,直至協會最終成立,2002年至今的兩年裡,吳俊和會員們的道路走得並不平坦。為了爭取更多人的支持,他們走上街頭,拉人緣,結果竟發現了900多名志同道合者。大家普遍認為,飼養寵物應該科學對待,加強管理,不該一棍子打死,說禁就禁。吳俊喜憂參半,一邊奔走於政府職能部門辦理建會事宜,一邊聯系有條件的機構籌劃配套設施。
從寵物協會到小動物協會,再到現在的動物保護協會,吳俊和會員們思量再三,考慮到珠海市目前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動物收容、寄養機構,相關管理上無法配套的情況,他們最終決定發動社會力量,宣傳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思想,關愛生命。
有人戲稱她家是動物園
不到半年,協會成員已將近200人,采訪中很多會員說,讓他們和協會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不僅僅是一份責任,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捨得奉獻的精神,一種觸發後自己感動的東西。
說起自己愛貓,吳俊會心一笑,他談到了自己收養的第一隻貓。10多年前,吳俊回家途中無意發現路口有幾個頑童踢「皮球」,湊近一看「皮球」原來是只幾個月大的小貓,因為肚裡有蟲,膨脹,人為摧殘後小貓已經奄奄一息。老吳隨後將貓帶回了家,一邊喂葯祛蟲,一邊細心喂養,慢慢地,貓恢復了健康。久而久之,老吳夫妻二人與貓結下了不解之緣,最多時家裡竟養了40隻,其中一隻「壽星」整整跟了老吳19年。
「這種付出是值得的,你病了它們會圍在你身邊,你有煩惱它們也會為你傷神,慢慢地,你會發現,它們跟你心有靈犀。」
一位周女士非典時期收養了一隻金巴狗,現在小傢伙已成為了圈子裡的明星,不僅狗緣好,人緣也好,對主人更是體貼入微,同最初流浪街頭,斑禿、驚恐的情景截然不同。「同其它狗相比,它不夠好看,也不夠機靈,但卻是我最喜歡的,因為我付出了,同時也得到了回報。」
「這些小動物沒有太多的要求,它們的感情很簡單,但同樣需要關懷。」協會秘書長勞女士說。這是位頗有愛心的女子,協會籌建期間,曾從商販手中解救過不少動物,其中包括兩只待宰山羊和一頭毛驢。
「當時沒地方安置,只能把它們放在房間里『放養』。」勞女士家住5樓,有人戲稱她家是動物園,她一笑作罷,依舊「我行我素」。「這些動物在我家呆了整整一年,這一年以來,它們吃喝拉撒全得靠人,時間長了,慢慢習慣後,我發現它們有許多逗趣的地方,甚至還會撒嬌。當然前提是必須有人疼愛它們。」然而好景不長,因年底氣溫驟降,毛驢沒有撐過那年冬天,腹瀉死掉了。勞女士傷心不已,隨後將山羊送到了農村。現在協會成了她新的感情寄託,不少小動物正亟待救助。
人和動物如何和諧共存?
據了解,截至2002年,珠海寵物數量就已經超過2萬只,隨著寵物數量的不斷激增,都市裡人和動物如何和諧共存一時間成為話題。
19日晚的聯歡活動中,記者發現了一個小細節——所有參加活動的會員都自備了塑料袋、鏟子等工具,一旦發現有寵物隨地「打游擊」,便及時清理。
會長吳俊告訴記者,目前協會正同有關方面就開辦動物收容、寄養,建立配套的動物醫院等方面進行磋商,現已達成初步意向。屆時,不僅寵物可以享受更加人性化的對待,其它野生動物也會得到庇護
這只小河馬名叫「歐文」,剛滿周歲,體重300公斤。在去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大海嘯中,它從薩巴基河中被巨大的洪水沖到了印度洋里,最後又被沖上了岸。肯亞野生動植物保護人員發現了它,並將它送到蒙巴薩港一家動物保護機構。在那兒,「歐文」竟然把一隻名叫「莫茲」的百年大雄龜當成了自己的親人,而那隻老龜也樂於認下這個「兒子」。
肯亞拉法基公園負責人、生態學家鮑拉·卡胡姆布教授說:「這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它們建立了很好的關系,如今它們朝夕相處,形影不離,一起游泳,一起吃東西,一起睡覺。」而且如果有人試圖接近老烏龜,小河馬就會立即變得警覺起來,就像保護自己的親生父親一樣,對冒犯者顯示出它的強烈不滿。
據悉,河馬屬於社會性動物,小河馬出生後至少需要和媽媽生活4年時間。只有一歲的小河馬「歐文」失去媽媽後,對母愛有著強烈的願望,這都容易理解,問題是,河馬與烏龜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動物,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它們將異類認作親人呢?
日前,武當網網站工作人員在武當山采風時,看到一隻飛鼠與一道人相伴相隨,親密無間。飛鼠攀附在道士身上,隨心所欲地上躥下跳,道人走到哪裡它就跟到哪裡。如有遊人圍上來,它就朝道人懷里鑽,尋求「避難」。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引來許多遊客駐足觀看。
「飛鼠」是鼯鼠俗稱,它體長3尺左右,長有毛茸茸的長尾巴,前後肢之間有似羽的皮膜相連。藉助皮膜,能從高處向低處滑翔,人們誤認為它能飛,因此得名「飛鼠」。飛鼠晝伏夜出,靠食植物果子、樹葉嫩芽為生。
據武當史料和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飛鼠是武當山珍貴動物之一,生活在懸崖絕壁上。它的糞便是名貴中
⑩ 《牧童》的故事
《牧童》是唐朝詩人呂岩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這首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靜與閑適。表達了詩人內心世界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嚮往。
原文: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譯文:
遼闊的草原像被鋪在地上一樣,四處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晚霞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10)舉報牧童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鍾傅原本是一個書生,因李憲推薦做了蘭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順,多次被降職。鍾傅在鎮守平涼的時候,曾經與一位道士閑游,看見一個牧童牽著一頭大黃牛來到院子里。道人說此牧童會作詩,鍾傅不信。牧童應道人之請,即興作下此詩。
詩詞賞析
這首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
「草鋪橫野六七里「描述了視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一個「鋪」字,表現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
「笛弄晚風三四聲。」描述了聽覺上的感受,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笛聲的悠揚悅耳,反映出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松閑適的心境。
未見牧童,先聞其聲,具有無限美好的想像空間。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歸來飽飯黃昏後」,詩人筆鋒一轉,開始直接描寫牧童,牧童吃飽了飯,已經是黃昏之後了。
「不脫蓑衣卧月明」描寫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詩人沒有描寫牧童躺下做什麼,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賞月色。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該詩反映了詩人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詩中盡道牧童生活的閑逸與舒適。此詩委婉勸說鍾傅趁早離開那爾虞我詐、角名競利的官場,回歸田園,過牧童那樣無欲無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