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民風民俗的宣傳語
㈠ 描寫民風民俗的俗語有哪些
1.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滿家轉
2.穿在蘇州,玩在杭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
3.東北有三寶版:人參,貂皮,烏拉權草
4.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清徐的葡萄甜殷殷
5.雁門關外有人家,早穿皮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
6.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
7.三月三,薺菜花開賽牡丹!
㈡ 關於民風民俗的古詩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 【朝代】唐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話翻譯: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2、《元日》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白話翻譯: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
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3、念奴嬌·中秋
【作者】蘇軾【朝代】宋
譯文對照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懷邀月,對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
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白話翻譯:
置身高樓,憑高看去,長空萬里無雲,顯得更為遼闊無邊。月亮的光輝從天上照射下來,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宮的瓊樓玉宇上,仙女們乘鸞鳳自由自在地來來往往,我嚮往月宮中的清凈自由,秀麗的江山像圖畫般的美麗,看過去在朦朧的月色里,樹影婆娑。
我喝醉了一邊拍手打拍子一邊發狂般地歌唱,邀月賞心,鄰對影子,伴著明月成了知心朋友。在如此颯風微露里徘徊弄舞,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於是便想著乘著這風就能完全地離去,又何必騎著大鵬鳥的羽翼。在明凈的月宮里,把橫笛吹得響徹雲霄.
4、生查子·元夕
【作者】歐陽修【朝代】宋
譯文對照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白話翻譯:去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花市燈光像白天一樣雪亮。
月兒升起在柳樹梢頭,他約我黃昏以後同敘衷腸。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月光與燈光同去年一樣。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淚珠兒不覺濕透衣裳。
5、《上元竹枝詞》
【作者】符曾【朝代】清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白話翻譯:
香甜的桂花餡料里裹著核桃仁,用井水來淘洗像珍珠一樣的江米。
聽說馬思遠家的滴粉湯圓做得好,趁著試燈的光亮在風里賣元宵。
㈢ 關於民風民俗的好詞
清明節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重陽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秋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端午日賜衣(杜甫)
官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
香羅疊雪輕。
元宵節
十五夜觀燈(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七夕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春節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歡天喜地、合家團圓、張燈結綵、歡聚一堂、普天同慶、喜氣洋洋,火樹銀花、車水馬龍
過幾日便是中秋了。今晚,月光如銀,我獨坐於陽台牽牛花花架下,一盞清茗,一冊薄詞。清輝似水,在我的衣衫上靜靜流瀉……
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喜慶團圓節日,人們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走親訪友,互致祝福,回顧過去,展望未來,老老少少,團團圓圓,全家幸福,和諧美滿,該是多麼愉快的節日呀!清明節,我們可以踏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寄託我們對已逝親人的哀思。端午節,是專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這一天,我們可以劃龍舟、吃粽子……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中秋節是繼春節之後的又一舉家團圓的節日,我們可以再一次全家團圓在花前月下,賞桂花,吃月餅,品美酒,話別離,孝敬長輩,關愛晚輩,其樂融融……
節日像一個巨大的聚焦鏡,把平日的歡樂濃縮了起來,把人們的心態凸現了出來。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天女散花
絢爛奪目
火樹銀花不夜天 色彩交錯,生動美麗;
坎,那煙花,漫天幸福的爆炸,看她的眼睛捨不得眨倒印著黃花.
又點燃了「滿天星」,只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一顆顆「小導彈」向空中飛去。「哇!好美啊!」大家一齊喊。原來,「小導彈」一下子炸開,頓時,天空開放出一朵朵美麗的菊花,把夜空裝點得無比美麗。不一會兒,火光熄滅了,天空中落下一顆顆星星一樣的火星,原來,這就是它叫「滿天星」的原因呀!
只聽乒乓一聲巨響,打破了原來寧靜。一枚枚「小火箭」向天空噴去。頓時,天空中開放出一朵朵不同顏色的五彩「花兒」,有紅、黃、藍、綠幾種顏色。一顆顆火星從天而降,我和妹妹高興得又跳又叫:「真美!真美!」
煙花是絢麗的,但它不是文靜的,當它沖出匣子的那一刻,它就是一個詭秘的魔術師,把匣子里的化學成分變成美麗的炮竹,讓人們看到它的美,看到它的絢麗。
同時,它也想吸引很多人,讓大家都來看看它多麼的自信,多麼的快樂,多麼的美麗!
婀娜多姿、美奐美侖、美不勝收、眉目傳神、韻味十足、神形兼備、舞姿妙曼、衣袂飄飄、身段優美、舞姿柔美
她的舞姿輕盈時如春燕展翅,歡快時似鼓點跳動,顯得瀟灑、優美、舒展。
姑娘們唱起悅耳的民歌,手拉手地跳著,一會兒合成小圓圈,就像含苞欲放的花蕾;一會兒擴成大圓圈,又像是怒放的鮮花。
兩個舞伴中輪流有一人打著拍手,一起一伏,好像海面上翻動的浪花
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等,喜慶的秧歌扭起來,扭出滿腔的幸福,我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㈣ 關於民風民俗的常用諺語
1、有錢沒錢,團聚過年
2、大寒小寒,殺豬過年
3、走親走親,越走越親,不走版不親
4、傻子過年看人家
5、打一千權,罵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
6、大嫂,大嫂你別攙,過了臘八就是年
7、好受不如躺著,好吃莫過餃子
8、初一餃子初二面, 初三合子往家轉, 初四烙餅炒雞蛋。 初五、初六捏面團, 初七、初八炸年糕, 初九、初十白米飯, 十一、十二八寶粥, 十三、十四竄湯丸, 正月十五元霄圓
9、不看僧面看佛面
10、冬吃蘿卜(方言讀)夏吃薑,賽過醫生開葯方
11、清明過三日,帶魚孬收拾
12、清明過十日,帶魚死直直
(4)關於民風民俗的宣傳語擴展閱讀來源:
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
中國的民風民俗有:春節、鬧元宵、除夕、二月二龍抬頭、中秋節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風民俗
㈤ 關於民風民俗的優美句子
「壓歲錢」的傳說
除夕之夜,每個孩子都能夠得到壓歲錢。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專於漢代,又叫壓勝屬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錢幣正面一般鑄有「萬歲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話和龍鳳、龜蛇、雙魚等吉祥圖案。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故事。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裡出來,專門摸睡熟的小孩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後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後也就變成痴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傷害孩子,整夜點燈不睡,就叫「守祟」。
據說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愛。在年三十晚上,為防止「祟」來侵擾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後,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在枕邊。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過,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頭,突然孩子枕邊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著逃跑了。於是這件事傳揚開來,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夜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祟就不敢再來侵擾了。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與「歲」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為「壓歲錢」了。
㈥ 關於民風民俗的名言警句
民風民俗的名言警句:
1、作者:林徽因。 出處:窗子以外。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剎的名勝,又可以知道點內地純朴的人情風俗。
2、作者:巴爾扎克。出處:歐葉妮·葛朗台。
金錢控製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風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管什麼義與不義,只要能夠達到塵世的天堂,享盡繁華之福,化心肝為鐵石,胼手胝足地去爭取暫時的財富,這是今日最普遍的到處都揭櫫著思想,甚至法律上也這樣寫著。
3、作者:錢鍾書。出處:人·獸·鬼。
咱們國家、人民、風俗、心理不是據說都和西洋相反么?咱們是東方民族,他們偏要算西方民族;咱們是中國人,他們老做外國人;咱們招手,手指向下,他們招手,硬把手指朝上,咱們敬禮時屈膝。
4、作者:汪曾祺。出處:受戒。
白眼珠鴨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渾身上下,頭是頭,腳是腳。頭發滑溜溜的,衣服格掙掙的。--這里的風俗,十五六歲的姑娘就都梳上頭了。這兩上丫頭,這一頭的好頭發!通紅的發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個去趕集,一集的人都朝她們望。
5、作者:伊坂幸太郎。出處:一首朋克救地球。
保有跨越世代的傳統風俗絕對不是壞事,現今的日本幾乎沒有代代相傳的思想,人們毫不珍惜思想與常識,用過即丟,也沒察覺到累積智慧與知識的重要性。
(6)關於民風民俗的宣傳語擴展閱讀:
1、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
2、民風民俗鍾的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最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㈦ 形容民風民俗的成語
1、抱素懷朴
成語解釋:素、朴:指事物的自然狀態。借指民風淳厚,人心安定。
出自:《樂府詩集-郊廟歌辭-漢郊祀歌》:「易亂除邪,革正異俗,兆民反本,抱素懷朴。」
翻譯:更改混亂和不正的民風,將不正當的民俗更改,百姓在國家安定興盛時,保持淳樸的本質而安居樂業的景況。
2、關西出將,關東出相
成語解釋:關:函谷關。函谷關以東的地區,民風好文,多出宰相;函谷關以西的地區,民風好武,多出將帥。
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虞詡傳》:諺曰:關西出將,關東出相。
翻譯:有諺語這樣說:「函谷關以西出武將,函谷關以東出丞相。」
3、民淳俗厚
成語解釋:民風質朴敦厚。
出自:明-宋濂《敦睦堂記》:「海東之邑,聞有民淳俗厚如鄒、魯者。」
翻譯:在東邊大海的小城裡,聽說民風質朴敦厚如同山東省鄒縣、魯縣一樣。
4、百里異習
成語解釋:異:不一樣;習:風俗習慣。相隔百里遠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風俗習慣。
出自:晏子《晏子春秋-問上》:「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
翻譯:相隔百里遠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千里而殊俗:指風俗不同的遠方。
5、化民成俗
成語解釋:化:教育,感化;俗:風俗習慣。教育感化民眾,使之形成良好文明的風俗習慣。
出自:《禮記-學記》:「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翻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風俗習慣,一定要從教育入手。
㈧ 收集有關民風民俗的詞句段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歷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准備辭舊迎新。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鍾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春節習俗——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查看歷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著掛燈結綵,張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喜歡在過年時,多討些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這其中有許多舊習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使用掃帚將會把運氣掃走,掃去財運,新的一年會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為使此俗流行,還定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新年也不可罵孩子,說話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飯碗,大家也絕不罵他,反而說他「歲歲平安」,因「碎」「歲」諧音沖一沖不祥的氣氛。新年裡,大人最怕小孩子說溜了嘴,開年講些不太吉利的話,除了橫關照豎關照,有的地方還用塊紅布或草紙向孩子們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當作屁股,即使說出不吉利的話來,也等於放屁。還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於枕邊,叫做「壓歲果子」。橘子、荔枝諧音「吉利」,以求來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區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偷財神爺像,而且偷到後要把它藏在褲襠里,以取「財神入庫(褲)」這句成語的意思。在這些異想天開的趣俗之中,埋藏著歷代多少勞苦百姓獻媚命運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貼福字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節習俗——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凶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古人把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嘩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
春節習俗——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盛放飛帖之用。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因為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裡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這個節日就叫元宵節。
元宵節,中國人有賞燈和吃元宵的習俗。俗話說「正月十五鬧花燈」,因此,元宵節也叫燈節。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到現在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元宵節這天,到處張燈結綵,熱鬧非常。夜晚一到,人們就成群結隊地去觀賞花燈。五光十色的宮燈、壁燈、人物燈、花卉燈、走馬燈、動物燈、玩具燈……匯成一片燈海。有的花燈上還寫有謎語,引得觀燈人爭先恐後地去猜。
元宵節吃元宵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這種食品了。元宵是一種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圓球,裡麵包著用糖和各種果仁做成的餡,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因為這種食品是在元宵節這天吃,後來人們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國人希望諸事圓滿,在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團圓、和睦、幸福、圓圓滿滿。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在農歷三月(公歷4月5日左右),此時正是春光明媚,空氣潔凈的季節,因此,這個節日叫做「清明節」。
清明節人們有掃墓祭祖和踏青插柳的習俗。
中國人有敬老的傳統美德,對去世的先人更是緬懷和崇敬。因此,每到清明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去祭掃祖先的墳墓。人們為墳墓除去雜草,添加新土,在墳前點上香,擺上食物和紙錢,表示對祖先的思念和敬意。這叫上墳,也叫掃墓。
清明時節,山野小草發芽,河邊柳樹長葉,到處一片新綠,正是戶外遊玩的好時候。古人有到郊外散步的習俗,這叫「踏青」;還要折根柳枝戴在頭上,叫「插柳」。據說插柳可以驅除鬼怪和災難,所以,人們紛紛插戴柳枝,祈求平安幸福。
現在,殯葬方式有了很大改變。實行火葬,廢止土葬後,田野里的墳墓越來越少了。但是,清明節祭祖踏青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每到這一天,人們還是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懷念自己的祖先,也會到郊外呼吸新鮮空氣,觀賞藍天、綠樹、小草和鮮花。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端午節,也叫「五月節」。過端午節時,人們要吃粽子,賽龍舟。據說,舉行這些活動,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中,秦國最強,總想吞並其他六國,稱霸天下。屈原是楚國的大夫,很有才能。他主張改革楚國政治,聯合各國,共同抵抗秦國。但是,屈原的主張遭到了壞人的反對。楚王聽信了這些壞人的話,不但不採納屈原的主張,還把他趕出了楚國的國都。屈原離開國都後,仍然關心祖國的命運。後來,他聽到楚國被秦國打敗的消息,非常悲痛,感到自己已經沒有力量拯救祖國,就跳進汨羅江自殺了。這一天正是公元前278年農歷的五月初五。
人們聽到屈原跳江的消息後,都劃著船趕來打撈他的屍體,但始終沒有找到。為了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百姓們就把食物仍進江中喂魚。以後,每年五月初五人們都要這樣做。久而久之,人們又改為用蘆葦的葉子把糯米包成粽子仍進江里。於是。就形成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
按照中國的歷法,農歷七八九三個月是秋季。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八月十五又是八月中間的一天,所以這個節日叫「中秋節」。中秋節這天,中國人有賞月和吃月餅的習俗。
秋季,天氣晴朗、涼爽,天上很少出現浮雲,夜空中的月亮也顯得特別明亮。八月十五的晚上,是月圓之夜,成了人們賞月的最好時光。人們把圓月看作團圓美滿的象徵,所以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按照傳統習慣,中國人在賞月時,還要擺出瓜果和月餅等食物,一邊賞月一邊吃。因為月餅是圓的,象徵著團圓,有的地方也叫它「團圓餅」。中國月餅的品種很多,各地的製法也不相同。月餅餡有甜的、鹹的、葷的、素的,月餅上面還各種花紋和字樣,真是又好看、又好吃。
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這是一個很古老的節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在中國數字中,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二、四、六、八為陰數。因此,九月初九被稱作重陽或重九。中國古代,重陽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活動,如: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等。
登高是重陽節的主要習俗。古人認為,九九重陽,登高可以避禍免災。後來,重陽節登高爬山,逐漸演變成了人們放鬆心情、鍛煉身體的體育和旅遊活動。
插茱萸和賞菊也是重陽節的傳統習俗。茱萸是一種植物,果實可以吃,莖、葉都是葯材。菊花在九月盛開,有「長壽花」的美稱。為了避免瘟疫,驅除惡氣,重陽節這天,人們就把茱萸和菊花插戴在身上,還要觀賞菊花,飲菊花茶和菊花酒。
重陽糕是一種用面做的食品,可以加棗、銀杏、松子、杏仁做成甜的,也可以加肉做成鹹的,講究的還要做成九層,再在上面做兩只小羊,以諧「重陽(羊)」之音。
現在過重陽節,已經見不到插茱萸等風俗了,但是很多人仍然會在這一天登高賞菊,觀賞秋天的美景。近年來,這個古老的節日又增加了新的內容,成為一年一度的「敬老節」。每當佳節來臨,人們都要舉辦各種敬老活動,祝願老年人步步登高,健康長壽。
㈨ 關於民風民俗的諺語
民風民俗:
1.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滿家轉。
2. 生在蘇州,穿在杭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
3. 講土特產: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
4.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清徐的葡萄甜殷殷。
5. 寧夏紅有黑白「三寶」黑(發菜,紅(枸杞) 白(二毛皮) 。
6. 講自然風光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7. 九寨溝的水,張家界的山。
8. 十里溫塘河,九曲十八彎。
9. 不到長城非好漢。
10.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11.二十三灶王爺上天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糊窗戶,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白面發, 二十九貼道友(春聯),三十合家歡樂吃餃子。」
12.臘月二十三吃著年糕就數落: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窟窿堵,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白面發, 二十九貼倒有, 三十晚上坐一宿。 初一的餃子, 初二的面, 初三的盒子往家轉, 那年味多濃啊 !
13. 二十三,灶王爺上了天, 二十四,寫大字, 二十五擂大鼓,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蒙香斗, 三十晚上坐一宿, 大年初一街上走。
14.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糊窗戶,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首,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