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宣傳投訴 » 禪修宣傳

禪修宣傳

發布時間: 2020-12-19 22:38:19

1. 佛教問題:哪些書是佛教修禪定專業書籍

從中國論述,是智者大師的《童蒙止觀》和《摩訶止觀》,

如果是印度和西內域的論述及經典,在阿含經中容就有很多介紹,專門的經典主要有後漢所譯,宣傳大乘禪觀方法的《般舟三昧經》,雜揉大小乘禪觀方法的後秦鳩摩羅什所譯《坐禪三昧經》、《禪秘要法經》。

2. 內觀禪修是真的嗎 有人知道嗎謝謝

我想問下內觀禪修分階段嗎?如果有是哪幾個層次?內觀禪和四念處有啥關系嗎?還有有的回說要注意腹部有答的說注意呼吸,到底是什麼情況呢,?還有我理解不了「知息長,知息短!」「覺知」用通俗,簡單明白的話給我講下吧··,因為我在試著看看,可老捉摸不到,體會不了,還希望能說說!!具體方法又如何去修呢?

3. 如何通過修禪定修出神通或者其他方法!要真實有效的,試過有用之後。追加1000分!分不是問題。只要

三明六通是眾生本有的,不必求,清凈心現前自然得到。有求的念頭心就不清內凈,即得神通容也不大。而且修行人倘執重此事,即成法門之害,恐為捏怪者的籍口,後患甚多。得之之後,也不必宣傳,輕則賣弄生害,重則著魔發狂。

4. 少林寺釋延奧,成禪定道,明心見性,真有還是宣傳口號,讓人疑惑

你好:耶穌愛你!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靠著得救,只有耶穌能救我專們,使我們有永生的屬盼望——天堂 ,免受地獄之苦——火煳。其它的都是假神、偶像,它把人帶向滅亡之路地獄。

【約3章】16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5. 來個少年禪修班怎麼樣

~~~你就問一句怎麼樣,我們哪知道怎麼樣啊?

你的定位是什麼(人群,價格,位置),怎麼宣傳,同行情況
誰管理,誰教?

6. 愛心公益活動有哪些

公益活動的包括社區服務,環境保護,知識傳播,公共福利,幫助他人,社會援助,社會治安,緊急援助,青年服務,慈善等等。例如:

1、體育贊助

贊助體育活動,往往是社會組織公益活動的重要選擇。常見的有贊助某一項體育運動、贊助某一次體育比賽和贊助體育設施的購置等多種方式;

2、文化贊助

組織進行文化生活方面的贊大型文藝公益活動助,不僅可以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豐富公眾的生活內容,而且可以培養與公眾的良好感情,大大提高組織的知名度。這類贊助方式有:

一是對文化活動的贊助,如對大型聯歡晚會、文藝演出、電視節目的製作和電影的拍攝等贊助;

二是對文化事業的贊助,如對科學與藝術研究、圖書的出版和文化藝術團體等贊助。

(6)禪修宣傳擴展閱讀:

一、公益目的

組織開展公益活動的目的,有兩方面:

1、顯示愛心,為本組織樹立起關心社會公益事業、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良好形象;

2、一次比商業廣告更具說服力的宣傳機會,有利於提高組織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二、公益作用

組織開展公益活動,體現了組織助人為樂的高貴品質和關心公益事業、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能夠給公眾留下可以信任的美好印象,從而贏得公眾的贊美和良好的聲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公益活動

7. 禪修和靈修有區別嗎

我感覺上面幾個答案似乎都還有一些需要探討。
一般來說,這兩個不能去區別與否。本來這都是名相,不能從這些名字來區別。現在很多禪修營或班什麼的,都是一些可能有些有什麼感應啊,見光啊,什麼的來說的。我個人認為這種修法,可能不一定是最究竟的。雖然,我沒參加過這類班,本身來說,不能從外面去主觀判斷這類是否真的好或不好。不過,我覺得,在禪修方面,這個佛法里講得最徹底。如果按照佛法里來講,這些至少從那些禪修營或禪修班什麼的廣告或宣傳語來說,都是不究竟的,甚至可能是個魔境。從感情來說,大家可能更希望我們中國道家的禪修會更究竟。但,如果從究竟來說,我們就不能這樣分評論。既然是說究竟,那一定要解決根本之法才是最究竟的:即能解決一切煩惱,即能開智慧。所以,不要就認為哪個派是最究竟,這樣來說,是說不清楚。因為大家都認為自己現在修的是最好的。如果不是,肯定大家都不會一直修到現在。從外表來說,所有的禪修和靈修的宣傳都一定說自己的才能幫助解決煩惱和痛苦。所以一下想區分出來是不容易的。不過,如果一定有強烈想找一條解脫之路的話,確實可以這樣:從禪修和靈修的名字的產生來說。到底為何人家喜歡用禪修和靈修來命名?因為這個名字在中國是從佛教里才最先出現。但是,也不是佛教最先有這個詞,禪修這個詞是佛教從婆羅門教里拿來的。解釋方法也部分借鑒了婆羅門教的方法。但正因為佛陀修行了婆羅門的這些方法,並且達到最高層次,但最終還是沒有解決他的問題,所以才繼續修煉,最終突破了這些方法,才最後解脫,並開始教大家這些方法。而道教雖然也用這些方法,並且是性命雙修。但其實對我們來說,大家更希望修身,能真正達到性命雙修的,非常少。但事實是,修身養性,至少目的應該直接取修心性。心性修好了,身體修持只是一個附加的產品。這個從很多身體生病的人,直接從修心做,都能達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從修身開始,則很多粘附在身體上,反而影響進一步的修持。很多人會說,身體不好,怎麼修心?如果有這個擔心,就更能說明為何要修心開始了。因為,不管身體是好還是不好,大家如果在關注身體的時候,自己那個關注就是念頭。你難道說那個念頭是身體的一部分?自己每個一念頭的產生,都是妄念。這個如果不知道來去,哪來的修身與修心的區別?所以不管先修身再修心,或者性命雙修,這個本來就是偽命題。修行,就只有修心這個概念。
大家都不要有什麼自家不自家,地球就是我們的家,跳出去了,宇宙就是我們的家。要不被煩惱所困,得智慧真明了,最好可以考慮被模仿的對像,為何大家都拿這個對像來說?
現在社會還不斷地自己創造很多新名詞,包括靈修什麼的,這個是不是真的究竟?大家可以考慮一下。創造這些詞的人,他們是不是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只是有一些感應或者神通什麼的,就以為自己已經見法了,開智慧了?那可能什麼都不是。這就象,如果有一個世界,那裡的人眼睛的眼皮粘住了,所以什麼都看不見,然後突然有一個人眼皮被什麼東西切開了,能看見東西了,大家都把這個人當做神了?那是不是那個人就真的是神了?顯然不是!如果因為自己有了一雙眼睛,而把自己當做是神的人,顯然已經中邪了,自己產生了自己是神的幻覺。那隻是因為別人沒辦法看見,而不是自己增加了什麼。並且很明顯,這個人除了好象能看見一些別人看不見的東西外,什麼也沒比別人強多少。甚至,因為自己產生的神的幻覺,而反而失去了一些不需要眼睛也能知道的東西,這個就是為何一些盲人往往的能聽到我們這些有眼睛的人不能聽見的東西。所以誰是神?
因此不要別這些東西迷惑,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在真正修正法了。我所說的,可能更多人會困惑,這個不奇怪的,因為我們本來一直就迷惑,只是自己以為自己知道而已。一切唯心造,也許對大家來說,不是一開始就去禪修或靈修,而是去分別為何自己能從這些里找到自己的答案。而不是聽別人說那個就是答案,到頭來還是一直迷惑。可能給我們指路的人,本來他們就不知道答案。佛陀是不是真正智者?我們沒辦法直接問他找我們要的答案,但他說的一些經書,卻已經足夠指導我們找到答案的方法。但,那隻是方法,要得到並享用,只有自己,沒任何人可以幫助到。就象餓了要吃飯,只能自飽,不能幫吃。

8. 佛教如何與時代接軌

佛教中利他的精神是每一個時代都需要的 所以 佛教與任何時代都接軌
科學在一步步證明佛陀所說過的話

9. 佛教在中國的重要意義.

略談佛教在道德建設中的作用

凈慧02/11/4

改革開放的二十年,也是加快法制建設的二十—年。經過這二十多年的努力,「依法治國」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人們的法制觀念有增強。但同時人們也逐漸地發現,法律的作用固然非常重大,但是它並不萬能的。法律通過強制性的手段,可以保證社會的表面秩序,但是無法保證社會人心的內在秩序和凝聚力。比如,它無法解決道德水平下降的問題,無法解決人心渙散的問題,無法解決人的價值信仰危機問題。

江總書記提出的「以德治國」思想,正好彌補了「依法治國」的不足。道德的本質是自律。它基於個體對某種超越於一已之利害的普遍性的社會行為價值理念的自覺和認同,並以此作為調控行為的標准。它要調節的是義與利、部分與整體、個體與國家等多方面的關系,它既是個體行為的心理尺度,同時也是個體價值追求的目標。它不僅具有防非止惡的作用,同時它還具有引導人心、安頓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它能夠為社會提供真正的最深刻的穩定——人心的穩定和人心的凝聚。

加入世貿組織之後,我國經濟將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被納入世界經濟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將不可避免地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受到其它國家、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影響。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過程當中,如何保證我們國家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不被全盤西化,從而保持中華民族的個性和尊嚴?這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以德治國」的思想正是為適應這一挑戰而提出來的。

把德作為一種治國方針提出來,在解放後似乎還是第一次。應該說這一提法體現了第三代領導人的高瞻遠矚。「以德治國」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讓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只有同心同德了,社會才能長治久安,國家的凝聚力才能增強,防止西化的安全系數才會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講,繼承和發揚以「德化」為核心的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提高我們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談到綜合國力的競爭,人們往往只看到經濟、科技和國防等方面的力量。實際上,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綜合國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體現為對內的凝聚力、對外的攝受力、革故鼎新的創造力、不屈不撓的意志力和樂觀向上、自強不息的精進精神。因此綜合國力的較量同時也就是民族精神力量之間的較量。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既有強大的適應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同時又體現了人類文明向上向善發展的總趨勢,不僅對內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同時對外也有一種強大的攝受力。可以想像,高度發達的經濟、科技和國防力量,一旦與具有這種品質的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它所產生的綜合力量是無法用數字計算的。

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的一個沒有被中斷過的古老文明;中華民族在歷史上之所以具有那麼強大的凝聚力,這與我們祖先創造出了世界其它民族罕能相比的優秀的「德」文化有相當的關系。因此,落實「以德治國」思想,其中有一個很主要的內容就是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文化。如果我們真正地繼承了這份文化遺產,在全世界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中,我們的民族將持久地佔有精神上的優勢,我們就不用擔心被「全盤西化」。

從這樣一個高度來理解江總書記提出的「以德治國」思想,我們就會發現,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以德治國」的方針具有非常深遠的戰略意義。

「以德治國」決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也決不僅僅是一種政府行為。它需要調動全社會的教化力量,如各個學校、各個宣傳媒體、各個文化團體等等,來共同參與。它是一場持久的全民化的教育活動,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偉大復興運動(因為,五四運動以來,我們與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在這里,我們各宗教團體也應當自覺地發掘本宗教的教義、教規、教儀中所蘊含的道德教化資源,來為這一活動服務。這既宗教的本分事,也是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一種具體表現。

作者: 弟惠普 2006-2-27 19:32 回復此發言

--------------------------------------------------------------------------------

2 略談佛教在道德建設中的作用

記得1999年春天,我在接受「海峽之聲」記者采訪的時候,曾經提山了一個觀點——「宗教是人類良心的保證」。後來在教內外的其它場合,我又多次重復了這個觀點。這個觀點得到了教內外不少朋友的認同。在幫助政府施行道德教化方面,宗教是非常有潛力可挖的。在這里,我想簡單地就佛教在當前道德建設中的作用談談自己的看法。

大體說來,道德建設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要為道德確立堅固的基礎:二是要揭示出普遍性的道德原則;三是要提高公眾的道德自覺意識。關於這三個方面,佛教都有自己非常圓滿、非常獨到的解答,這些解答對我們今天的道德建設來說,是非常有借鑒意義的。

佛教的經典非常多,義理也非常淵深,不過從大的方面來講,不外乎是教人「信仰佛法僧(三寶)、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嗔痴(三毒)、清凈身口意(三業)」。這四句話比較全面地概括出了佛教關於人生修養的基本思想;信仰佛法僧是道德修養的基本保證,勤修戒定慧是道德修養的基本方法,息滅貪嗔痴是道德修養的基本內容,清凈身口意是道德修養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這當中既有豐富的道德哲學內容,同時又有非常明確而具體的道德修養方法、修養內容、修養目標以及修養的入手處,可操作性極強,完全不同於一般的道德說教。

下面,我想相應地也從三個方面對佛教的道德思想作一點說明。

一、關於道德的哲學基礎

在道德建設中,最困難的是如何建立起堅固的道德價值體系。這當中有兩個難點:—是道德的基礎是什麼。問答這個問題,既要避免落入斷見,又要避免落入常見。斷見否定了道德基礎的客觀性,常見否定了道德主體的意志自由。這兩者都會導致道德價值體系的崩潰。二是如何把社會對個體的道德要求同個體對幸福和自由解脫的追求統一起來。回答這個問題,既要避免只顧及社會對個體的道德要求,漠視個體的幸福和解脫,又要避免不顧社會要求、片面追求個人幸福和自由的做法。前者會導致空洞的道德說教,對公眾缺乏感染力利親和力,後者會導致極端的個人主義,為社會所不齒。換句話來說,作為道德基礎的東西,必須有充足的理由,把道德解釋為既是社會對個體的外在要求,同時又是個體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內在需要;既是個體獲得現世利的必然選擇,同時又是獲得後世利的充要條件。唯有如此,道德才有持久的教化力。否則,它很難經受人們日益深重的功利主義思想的詰難:「我為什麼要講道德?」「道德值幾個錢?」「講道德能給我帶來什麼好處?」

那麼,佛教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佛教的道德觀足以對三世因果規律的自覺為基礎的。因果和覺性(也就是佛性)是道德的兩大基石。三世因果規律是宇宙人生的根本**,人的一切善惡行為都逃不出因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人好都是為自己好,壞都是為自己壞,善都是為自己善,惡都是為自己惡,他人代替不得半分。這是其一。另外一方面,沒有人會喜歡煩惱和痛苦的,人人都希望幸福和解脫,人人都具有厭苦求樂的本能和以及對自己行為的反省能力,這可以說是人的最原始的覺性。因為有了這個覺性,於是人就有了貪嗔痴等不好的心態,同樣也因為有了這個覺性,人才有解脫的可能。厭苦求樂作為願望是一回事,能不能實際地離苦得樂又是另外一回事。這里的關鍵在於,人是否能通過自己的反省認識到了宇宙人生的根本規律,也就是三世因果規律。當一個人對三世因果規律有了覺悟並且信受的時候,那麼他就從根本上擺脫了斷見和常見的束縛,不會再陷入虛無主義和縱欲主義的泥沼,他的厭苦求樂的覺性就會驅動他邁向真正的幸福和解脫。相反當一個人不信解三世因果規律、逆因果規律而行的時候,那麼他的厭苦求樂的本能不僅不能給他帶來快樂,反而會使他在痛苦中越陷越深。佛教認為,這正是道德的最好也是最真實、最親切的生長點。

佛陀在世的時候,為廣大在家和出家的弟子們制定了很多的道德戒條(如五戒十善)和具體的修養方法(如四攝、六度、四無量心)。這些道德戒條和修養方法都是佛陀為了幫助弟子們獲得真正的幸福和解脫,根據自己對三世因果規律的覺悟以及對人性的洞察而制訂出來的。這些道德戒條的基礎沒有任何形而上學的色彩;它不需要藉助任何外在超自然的權威命令或者假設,它就植根在我們每個人生命的深處;它是可以實證的。雖然道德存在的形式往往表現為社會對個體的普遍要求,但是,它存在的充足理由卻不是由別外社會給定的,而是完全基於個體對因果規律的自覺。對因果規律的自覺使人們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正因為我希望幸福和解脫,所以我必須遵守道德規范;我之所以要遵守道德規范,恰恰是因為我想獲得真正的幸福和解脫。在這里,道德真正實現了它自律的本性。

作者: 弟惠普 2006-2-27 19:32 回復此發言

--------------------------------------------------------------------------------

3 略談佛教在道德建設中的作用

由於道德不再是純粹的外在的社會要求,它同時也是個體獲得幸福和自由的自覺選擇,因此,當個體依道德行事的時候,自然也就是心甘情願,沒有任何外在強制性,這時的道德行為本身同時就是個體向幸福和自由的邁進,乃至當下就是對生命的受用。正因為如此,這樣的道德才有很強的說服力,非常易於為人所接受。它沒有任何高調子,它充分理解人的我執(自私)的本性,它只不過是非常智慧地利用了這一本性而已。世間有很多的道德理論,之所以不能長期地對人發揮作用,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有一個因素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那就是該道德理論本身還不堅固,還不圓滿,大多數還停留在「你應該如何如何」的說教方面,至於「為什麼應該如此這般」則很少作充分地說明。即使說明了,也不能令人真正地從內心裡信服。

二、關於道德的基本原則

佛教的道德理論雖然是建立在對三世因果規律的自覺上面,但是佛陀在教化大眾的時候,並不僅止於純粹地宣講抽象的因果道理,他還根據眾生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把因果的道理直接轉化為在現實生活中可具體操作的道德戒條。這些道德戒條決不是憑空虛擬的,它包含了佛陀對三世因果規律的透徹把握,同時又是完全針對大眾的煩惱習氣而來的,並且以引導大眾最終離苦得樂為終極目的。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佛門中的道德戒條,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佛制戒律就是為了引導我們認識因果,順應因果,作因果的主人,邁向生命的圓滿,而並不是要故意束縛我們。

佛門里的戒條有很多,且層次不同。但總的說來,可分成「性戒」和「遮戒」兩大類,或者分成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大類。性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完全是屬於道德修養方面的,攝律儀戒中也有一部分是屬道德范疇,這些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的道德建設來說是很有借鑒意義的。佛制戒律雖有在家出家之分,但是也有共通的部分——就是五戒十善。這五戒十善,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它基本上囊括了現行世間道德的全部內容。

五戒的內容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灑。十善的內容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再加上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不嗔、不痴。不殺生就是要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不偷盜就是要尊重他人的財產所有權,包括不貪國家財產。不妄語就是要不騙人,不造假貨坑人。不飲酒的本義就是不吸飲能麻醉神經、使人喪失理智的物品,包括不吸毒、不販毒。不邪淫就是要不包二奶,不當第三者,不涉足淫亂的場所。這幾條,每一條都跟我們的現實非常合拍,都具有極強針對性,都是我們的政府一再宣講的。不綺語就是不說無意義的話,不吹牛,不嘩眾取寵。不惡口就是不罵人。不兩舌就是不挑撥離間,不搬弄是非,不破壞團結。這三條也是我們全社會所認同的。不貪、不嗔、不痴這三條的要求更高一些,是對我們精神世界的凈化,它是道德修養最關鍵、是根本的地方。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是對我們身業方面的要求。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這四條是對我們口業方面的要求。不貪、不嗔、不痴這最後三條是對我們意業方面的要求。

佛陀所制訂的這十善原則,非常有概括性,非常有針對性,它把我們的身口意三個方面的內容全都包含進去了。如果大家都能認同這十善,盡量按這十善去做,殺人越貨的就少了,偷盜搶劫的就少了,包二奶當第三者的就少了,吸毒販毒的就少了,吵架斗毆的就少了,制假售假的就少了,貪污腐敗的少了,如此一來,我們的社會風氣一定會發生根本性的好轉。

中國信教的人數,我想不會很少。我們先不談一般的公眾,我們先把自己的信眾教化好。如果我們所有信教的人都能力行十善,然後這些信教的人再去影響周圍的朋友、同事,可想而知,它對社會所產生的凈化力量將是不可思議的。南北朝時期的何尚之曾經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矣。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厚矣。傳此諷訓以遍宇內.編戶千萬,則仁人百萬矣。」

作者: 弟惠普 2006-2-27 19:32 回復此發言

--------------------------------------------------------------------------------

4 略談佛教在道德建設中的作用

這段話很鼓舞人心.值此「以德治國」大好形式之際,我們宗教界的朋友,應當秉持愛國愛教的旗幟,加強對國家和民族的使命感,樹立信心,當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只要大家堅持下去,我想,要不了十年,我們國家的社會風氣會有一個質的好轉。

三、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方法

建立了完整的道德理論和系統的道德戒條之後,要把這些理論和戒條直接變成公眾的道德行為,還需要一個環節。那就是公眾對道德的自覺和自律能力。道德自覺決不是一種先天的品質,它是通過後天的學習和修養逐漸形成的。那種認為只要一宣傳,公眾的道德水平馬上就會提高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在這個方面,佛教的做法是很值得我們借鑒的。佛教不僅有完善的道德理論和系統的道德戒條,它還有一整套關於道德修養的具體方法。這些具體方法就體現「三學」當中。

三學是戒學、定學、慧學。這里的戒學就是我們所說的道德修養。三學是互相含攝的,一中有三,三中有一,舉一全收。所以佛教里把它們稱之為「三學增上」。要持戒,當然離不開覺照,這里的覺照就屬於慧學;也離不開對善法的抉擇和專一,這里的專一就是定學。人有很多不好的習氣,一時很難扭轉過來,要持好戒很不容易,必須具有對外能戰勝善惡諸境界的誘惑、對內能主宰自己各種情緒和心念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非藉助定和慧的力量不可。從這個角度來講,修定和修慧同時也就是在修戒。另外,慧學中有很多的具體觀法,如慈觀、悲觀、喜觀、舍觀,等等,它們本身就是道德的修養。

佛教關於這方面的內容非常豐富,講一輩子都講不完。總之,佛教認為,不僅持戒是道德修養,修定和修慧同時也是道德修養。慧力和定力的提高,同時就是道德的自覺和自律力量的提高。道德的本質——自律,既是戒(遠離惡法,持行善法),又是定(安住善法,心不動搖),又是慧(念念觀照,處處自覺),是戒定慧的統一。離開了定和慧的修養,持戒將會成為一句空話。世間有很多人不是不懂道德,但是遇到善惡境界的時候,因為缺少定力和慧力,往往把持不住自己,跟著外境轉了,結果踐踏了道德。所以,要把道德修養落到實處,非常有必要吸收佛教中的定學和慧學,這樣道德才有保障。以往的道德宣傳,之所以不能持久,沒有明顯的效果,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定和慧的修養作基礎,流於空洞,不能落在實處。

以上我從三個方面簡要地構勒了一下佛教的道德體系,希望它能夠對眼前的道德建設有一點啟發。

10. 怎麼修道

人往往將修道看作是神秘莫測、高不可攀的東西,而且總愛將之跟煉丹、辟穀、入定之類聯系起來。其實,說難,修道也許是世上最難的事;說易,也可說是世上最易的事。說它難,是因為它簡單得令人難以置信,結果連什麼是道都搞不清,又談得上如何去修呢?此外,由於後天俗念繁雜,即便明道,如無良師益友的指點相助,單*自己個人的力量是難以戰勝自我的。因此,芸芸眾生,得道成佛的為數畢竟極少。說它易,是因為修道不象研究一門學問或掌握一種技術,需要用盡心機,苦心鑽研,刻苦習練,不斷積累;相反,它只要求你離俗去濁,放下自我,拋掉後天俗念。只要不是捨不得,扔掉還不容易嗎? 修道首先得明道。什麼是道?自從老子說了「道可道,非常道」,道一直成為一種撲朔迷離、捉摸不定的東西。其實,簡單地說,道即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宇宙萬物變遷化生的樞機。人作為宇宙之一分子,自然也源於道,即人的本性本來就合乎道。那麼,人為什麼還要修道呢?原來人是真性與假體的統一體。由於我們肉身存在世俗中,便隨之產生了七情六慾,由於有了七情六慾,我們便有了種種業障,而這種種業障如一層層灰塵將我們的本性掩埋起來,使我們離道越來越遠。符合本性的道心是和諧 統一的,如如不動的,無私無我的,而由執著、依從肉身而產生的妄心則是騷動不安的,自我中心的,貪得無厭的,兩者的方向正好相反。真性要求我們無私奉獻,而妄心慫恿我們自私索取。這兩種相反的力量一直在我們身上較量著、爭斗著,不斷地撕裂著我們,破壞了我們內在的安寧統一,因而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煩惱。因此,要解除痛苦煩惱,唯一的辦法就是舍妄住真,使真假合一,而決不能認仆為主,一切聽憑貪欲行事,因為貪欲是盲目的,不計後果的,永遠難以滿足的。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人越是無私,其痛苦煩惱也就越少;越是自私,其痛苦煩惱必定越多。至此,我們明白了,人為何還要修道?是因為道心與凡心相背的緣故,修道即是使凡心與道心相合。 首先得明白,就本性而言,所有的眾生都是平等一致、不分你我的,因此,利他與利己,害人與害己永遠是一致的。有人也許會說,既然利他與利己是一致的,那麼,我可以通過利己而利他,自私又有什麼可以責備的呢?這里牽涉到一個出發點的問題。當我們說利他與利己是一致的時候,我們是指只要做好利他,自己也在其中了,也就是說要以利他作為自己行為的出發點。而要做到這一點,自己首先必須變得無私無我,一個人能做到無私無我,即與道合一了,也就得到了永恆的自由與幸福。利他與利己就這樣統一起來了。相反,如以利己作為行為的出發點,就產生了人我對立的局面。他也許會有一些利他的舉動,但他的利他是有條件的――以利己為前提,由於有我,便有了得失之心,得時盡管能快意一時,失時難免怏怏不樂,而且,由於產生了人我對立的局面,損人與利己又會掛起鉤來,終於走向了另一條定律:損人與害己一致,即損人必然導致害己。因此,合道的行為必定是利他的行為,不合道的行為一定是害己的行為。這個道理搞明白了,道該怎麼修也就解決了。 從形式上說,修道可分為禪修與活煉。禪修是指靜態的、有一定姿勢與時間限制的修煉,如站樁、打坐之類。活煉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修煉,或叫歷境修煉,它將修煉與日常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無固定的姿勢與時間限制。歷來修道者或強調禪修,或力倡活煉。其實二者不可偏廢,而是相互為用的。禪修有助於認妄識真,明心見性。初修者都有這個體會,平時倒不覺得有什麼雜念,一靜坐反倒覺得妄念紛飛。其實,這妄念不是靜坐帶來的,而是本來就在,只是平時習以為常,沒有覺察罷了。這種現象是由於真性被掩埋,因而使妄心缺乏參照物的緣故,這就叫無明。譬如一間沒有光線的房子,盡管塵土飛揚,我們還是視而不見,待射進一縷陽光,纖塵頓時畢現。因此,靜坐中覺得妄念紛飛,恰恰證明你的真性之光已開始顯現。關鍵在於如何對付妄念。有的修道者把妄念看作是修道的大敵,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對妄念不是惱羞成怒,便是恨之入骨。於是想方設法,或數息、或意守、或導引,企圖將妄念滅掉。可妄念偏偏有個怪癖:你越跟它過不去,它也越跟你過不去;你越想除它,它來得越勤;你越想離開它,它偏愛追著你不放。殊不知,妄念是除不掉的,也是不可除的。這是由於沒有悟到「妄心、真心因心而生」的緣故。「因心而生」的「心」是指凡心,凡心存而道心隱,道心顯而凡心去。我們只能以先天道心破後天凡心,而不能以後天凡心獲先天道心。無論真妄,皆由後天分別之心所生,只有徹底破解凡心,做到勿妄勿真,先天道心才能顯現。不認識這一點,練功中就會出現以妄逐妄,愈逐愈妄的現象。因此,一切以妄逐妄的修煉法都不屬於正修。 那麼,如何有效地破解凡心呢?一般地說,練功中妄念最難打消的,往往是自己最貪著、最不願捨去的東西,單*禪修,往往收效不大,這就用得著活煉了,即通過禪修,明白了自身的不足與缺陷,然後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有針對性地加以修煉、彌補。財、色、名、利、味如五種狂風,它們強勁地、一刻不停地掀起我們的妄心之波。你如果敢於迎風習練,不為所動,那在避風禪修時就更影響不了你,妄念也就不止自息了。 從某種角度上說,活煉比禪修更重要、更有意義。從修煉時間上講,禪修一小時是一小時,幾天是幾天,是有限制的,而活煉則無論坐住卧行,擔水劈柴,吃飯拉屎,時時刻刻皆可修煉。從功用來說,執著禪修的往往只求自了,而只求自了,結果是自了不了的。活煉卻能隨時發揮大道無私、利益有情的功用,在度人中度了自己。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