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團結的宣傳標語
㈠ 為我省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寫兩條宣傳標語
下面有幾條希望能幫助到你:
高舉團結旗幟
共建和諧疏勒
加強民族團結
促進經濟發展
共同團結奮斗
共同繁榮發展
加強民族團結
發展上杭經濟
團結一心,攜手共進
狠抓民族團結
猛促經濟發展團結穩定是福,分裂動亂是禍!
㈡ 大學生維護國家安全的主要義務有哪些
大學生作為中國公民,應該履行一名中國公民應該履行的義務。
中國公民應履行的義務:
1、維護國家統一和各民族團結的義務;
2、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
3、遵守憲法和法律的義務;
4、依法服兵役的義務;
5、依法納稅的義務。
(2)民族團結的宣傳標語擴展閱讀:
大學生是青年中的優秀分子,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強弱,關系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前途。《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使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列入教育發展重要戰略。明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時代內涵,研究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機制,進而提出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思路對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認知。所謂大學生社會責任認知,是指大學生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和理解,即明確自己在社會中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以及應該怎樣履行責任。只有深刻認識和正確理解社會責任,才能形成社會責任認同,增強履行社會責任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也是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認知的主陣地、主渠道。
應積極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大學生頭腦,幫助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堅持史論結合、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大學生聯系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聯系自己身邊的深刻變化,深入體會個人在社會發展中的責任和使命。
創新教學形式和手段,針對當代大學生的接受習慣和興趣特點製作多媒體課件,實現抽象概念具體化、理論闡述形象化;結合大學生的利益訴求和身心特點,解決大學生在成長中面臨的困惑和問題,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理想、找准人生定位。
增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認同。人們對社會責任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是不夠的,只有將理性認知轉化為情感認同,才會進一步激發履行社會責任的動力。
大學生的社會責任認同,是指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對社會責任所產生的內心情感體驗,主要表現為對負責任行為產生敬仰喜好之情,對不負責行為產生厭惡憎恨之感。增進大學生社會責任認同不僅是一個思想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
社會實踐是開展大學生社會責任情感教育的重要載體,對於促進大學生認識世界、了解國情、增長才幹、奉獻社會、鍛煉能力、提升品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當前的一些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呈現形式化、表面化、單一化的傾向,組織不夠科學和規范,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育人功能。
增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認同,應著力在搞好社會實踐活動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社會調查、志願者服務、大學生公益活動等平台,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通過社會實踐這個「第二課堂」進一步了解我國國情,不斷增進對祖國和人民的責任與感情。
引導大學生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大學生對社會責任的履行,即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面對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時所表現出來的負責任的態度和行動,是大學生社會責任認知、認同的外在表現。
榜樣示範是引導大學生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方法,可以推動大學生從被動履行社會責任轉為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同時控制、矯正、終止不負責任的行為。
在選擇榜樣時,應立足大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行為特點,努力做到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特別是把握好三個方面:
一是權威性,即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較高的綜合素質;
二是吸引力,即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貢獻和感人事跡;
三是貼近性,即與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密切聯系,容易讓大學生產生共鳴,從而自覺學習和仿效。高校在開展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時,不僅應充分發揮「感動中國」人物、「全國優秀大學生」、「全國見義勇為道德模範」等「外部榜樣」的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