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宣傳投訴 » 環保宣傳論文

環保宣傳論文

發布時間: 2020-12-18 00:39:08

A. 關於環境保護的論文 3000字左右

收稿日期: 2006 - 07 - 01
論工業革命以來生態環境危機的
客觀必然性及其根治途徑
畢學雲,張智婷,郝明亮,李吉利,李瑞平
(河北小五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北蔚縣075700)
摘要:在簡要介紹全球生態環境危機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工業革命以來生態環境危機產生的客觀必然性,認為西
方式社會文化的主導、人口壓力、對生態基本規律的認識不足、傳統生存方式的缺陷、技術的濫用和自由經濟制度的弊端是
主要原因,提出根治生態環境危機的根本出路在於控制人口增長、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實施可持續生產和可持續消費。
關鍵詞:工業革命;生態環境危機;客觀必然性;根治途徑
中圖分類號: X171. 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2 - 3356 (2006) 05 - 0048 - 03
1 全球生態環境危機現狀
18世紀中葉以蒸汽機的發明所引發的工業革命,使
人類的生產水平和物質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極大提高。但
與此同時,工業革命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和環境問題,
引發了人類史上空前的生態環境危機,對當代人類的生
存與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這些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危機
主要表現為水(藍色)危機、糧食(綠色)危機、人口危機、
荒漠化、物種危機、生態死亡、臭氧層危機、大氣污染、極
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彈(人種危機) 、全球變
暖,等等。
聯合國發布的《千年生態環境評估報告》指出,過去
50a中,由於人口急劇增長,人類過度開發和使用地球資
源,一些生態系統所遭受的破壞已經無法得到逆轉。報
告說,地球自然資源每年提供價值15萬億英鎊的物產,
如新鮮的水、清潔的空氣和魚等,但是人類活動破壞大約
2 /3提供上述資源的生態環境,包括濕地、森林、菜地、河
流和海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動物
瀕臨滅絕; 24個生態系統中的15個正在持續惡化。大約
60%的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服務行業,如飲用水供應、漁
業、區域性氣候調節以及自然災害和病蟲害控制等,無法
進行可持續性生產,前景每況愈下。
報告認為,全球生態環境惡化危及人類健康與長久
發展。如果目前情況繼續惡化下去,生態環境就有可能
發生突然變化,將導致水資源質量發生突變,新的疾病蔓
延,沿海地球海洋生物死亡,以及地球氣候出現異常變
化。
2 生態環境危機的客觀必然性
今天當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危機將人類推到生死存亡
關頭之時,只有對造成生態環境危機的原因進行深刻的
反思,方能探尋到解決環境危機的出路。關於環境危機
的主要原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
見智。據巴里·康門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歸納,主
要有這幾種見解: ①「富裕說」,認為富裕社會的廢棄物
太多,還不如雖貧窮但與環境相和諧的窮人社會。②「進
取意識說」,認為問題的原因在於人類的內在進取意識,
認為人類是地球上最殘忍的物種。③「人口說」,認為環
境危機是人口太多的緣故。④「教育說」,認為人類所受
的教育使人日益變得非人,變成不懂得為什麼要愛自然。
⑤「宗教說」,認為原因在於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
的是服務於人類的信條。⑥「需求說」,認為污染的原因
不在工業界而在公眾過旺的物質需求。⑦「技術說」,認
為原因在於以盈利為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術發展。
⑧「利潤說」,認為原因在於毀壞環境比保護環境更容易
獲得利潤。⑨「政客說」,認為由於制定和執行環境政策
的政府機關被親工業界的政客所把持,使得那些機關癱
瘓無力。⑩「社會制度說」,認為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的社
會制度。
上述各說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夠全面、深
刻,不能切中生態環境危機根源的要害。筆者認為,造成
生態環境危機主要有如下這些原因:
2. 1 西方式社會文化的主導
工業革命導致的環境危機、生態沖突這些問題跟西
方式的社會文化理念有密切的關聯。西方文化有3個顯
著特徵:強調競爭與征服;漠視和諧,不僅僅漠視跟自然
的和諧,還漠視跟其它社會、其它文化的和諧;無限制地
利用物質,認為資源永遠無限。工業文明開採挖掘出地
底深處的幾百種礦產資源,將其轉化為人類可支配使用
的財富,支撐了人口新一輪的膨脹。其主要特徵是:以毀
壞自然的方式征服和利用自然;個人自由與財富消費至
上;解除宗教和倫理對人的控制等等,這些要素構成了傳
·48·
第5期 河北林業科技 2006年1 0月
統工業文明的主流意識形態。整個二十世紀,人類消耗
了1420億t石油、2650億t煤、380億t鐵、7. 6億t鋁、4. 8
億t銅。佔世界人口15%的工業發達國家,消費了世界
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氣、50%以上的重要礦產
資源,全球各國各民族間出現嚴重的不平衡。目前,全球
石油剩餘可采儲量僅為1400多億噸,按目前產量,靜態保
障年限僅40a;天然氣的剩餘可采儲量為150億立方米,
靜態保障年限僅為60a。與此同時,地球環境遭到嚴重污
染,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森林銳減、物種毀滅、氣候變
暖、荒漠擴大、災害頻發,一場全面的危機擺在人類面前。
2. 2 人口壓力
如前所述,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個最大的生
態系統,它有著自己的負載閾限。而處在生物圈中食物
鏈最高位的人口的迅速增長,使生物圈的負載能力已達
到了極限,難以為繼。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認為,如果
聽其自然,人口增長會呈現幾何圖式(2、4、8、16⋯⋯) ,而
人類所需食物的增長最多是算術方式(1、2、3、4⋯⋯) ,最
後的結局當然十分悲慘。據悉,世界人口在有公元紀元
以來的第一個1000a里,只有3億人。而在第二個1000a
里,就猛增至約60億人。在這第二個1000a里,世界人口
有過兩次大的增長。第一次發生在工業革命期間, 從
1750年到1900年的150a間,世界人口從原來的8億增至
17億。這期間的人口增長主要發生在西方工業化國家。
1950年以後,世界人口進入第二次高速增長期。從1950
年到1981年,世界人口從25億猛增至50億。31a里人口
就猛增了1倍。在此期間,人口增長主要發生在發展中
國家,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率大大高於發達國家。更有
甚者,在發展中國家,人口的增長與貧困的擴大是同步
的。
2. 3 對生態基本規律的認識不足
人類社會的發展,一時一刻也離不開地球的自然環
境。然而,人類在改造自然環境的進程中,只知道一味地
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奪,卻沒有認識到地球承載人類生存
的能力,取決於它能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人類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改變「自然生態系統」的過
程,這個系統的發展既有利於人類的一面,也存在著不利
的一面,即過度耗竭自然資源和破壞自然生態系統,最終
將導致人類的不可持續發展。
人類造成的生態環境退化有三個途徑: ①非生物資
源的消耗(地球上不可更新資源是有限的,是可耗竭的) 。
②向環境的排放(污染和廢物排放往往超出環境的自凈
能力) 。③生物量的損失(可更新資源的使用速度大於更
新速度) 。
因此,可以說,是人類活動產生的總壓力超過了地球
的環境承載能力的可能性,才造成了環境危機。關於這
一點,恩格斯早在一百年前的《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就曾
尖銳地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
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
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
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
由此可見,正是人類對生態基本規律的認識不足,對
生態資源肆無忌憚地無度揮霍,才導致生態環境的日益
惡化,從而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態性災難。因此,
人類只有善待自然,按照生態基本規律辦事,運用使發展
更少地依賴地球有限的資源,更多地與地球承載能力達
到有機協調的方式來發展經濟,才有可能躲過大自然對
人類新一輪更大范圍的懲罰。
2. 4 傳統生存方式的缺陷
我們知道,人類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形成了從自然
界索取衣、食、居住等方面的物質和能量的生存方式,使
之能夠世世代代地生存繁衍下去。但是,人類在和環境
進行了長期的抗爭和苦鬥,極大地發展了自己,增強了改
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之後,又逐步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
耗為手段,以高速度、高發展為途徑,以高消費、高享受為
目的的生存方式。這種生存方式的後果是對環境的高污
染和高破壞,是以犧牲環境來求取發展的。在今天當環
境危機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制約經濟發展和影響社會穩
定的直接因素,在震驚世界的公害事件頻發不斷,生態資
源遭到嚴重破壞的形勢下,人類才對這種傳統生存方式
的缺陷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在1989年12月22日第44
屆聯合國大會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的決議(聯大第44 /
228號)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全球環境不斷惡化的主要
原因是無法長久維持的生產和消費形態,特別是工業國
家的生產和消費形態。」
當前,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遵循著
以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為特徵的生存方式。高物質消費生
活方式驅動著高資源消耗的生產,而高資源消耗的生產
又導致了地球環境狀況的惡化。環境危機的出現無不與
這種浪費型、破壞型的傳統生存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
人類現在每1年燃燒的礦物燃料就要自然界用100萬年
的時間才能形成。
對這種傳統的高消耗生產方式和高消費生活方式,
有識之士稱其為「發展的失敗」。具體地說,即正是傳統
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思維方式等幾乎所有方面組成了
威脅生態環境的社會慣性力量。因此,僅僅從其中一個
方面入手,或是以為更新的技術本身就會解決這樣的問
題,或是寄希望於一套全新的發展戰略,肯定是要失敗
的。事實上,許多生物學家、生態學家、技術專家,當然還
有各方面的社會科學家都明確認識到,如果不對人類迄
今所處的生存方式,或者說對整個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
思,人類斷難改弦更張。
2. 5 技術的濫用
如所周知,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給人類物質生活
·49·
第5期 河北林業科技 2006年1 0月
帶來空前繁榮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
正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才使人類具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它使人類能更大規模地采礦、辦工業,從而向自然界索取
更多的物質和能量,並同時向環境排出日益增多的廢棄
物。尤其是化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能合成許多自然界
根本沒有的化學品,在排入環境後長期在食物鏈中循環,
危害人體健康。
可見,由於人類濫用科學技術向大自然貪婪地索取
和掠奪,最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但是,科學技術是
一把雙刃劍,它既有為害人類的一面,又有造福人類的另
一面。人類只有正確使用科學技術,將其運用於環境保
護方面,大力發展節能技術、生態農業技術、以及其他一
系列技術,實行封閉的工業生態循環,採取清潔生產方
式,實現廢物的無害化、資源化,把對環境的負荷減少到
最低限度,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實現人類社會
的永續發展。
2. 6 自由經濟制度的弊端
自由經濟制度要求整個社會關系商品化,要求按照
等價交換的原則自由買賣、自由競爭、自由貿易、自由經
營。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其保障和鼓勵,甚至放縱私人自
由地無限制地從事各種創造財富的活動。然而,這些活
動大多是以瘋狂掠奪自然資源和嚴重污染環境為代價來
獲取其高額利潤的。在這種制度下,人人只圖急功近利,
不顧長遠後果。而正是這種對利潤的貪婪導致了對大自
然的嚴重破壞。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無內在目標和固定方
向,僅僅服從於供需力量的調節。在這種經濟體制下,某
些人類的共有物(即共有資源) ,如空氣、水等人類生存所
必需的物質基礎,往往被少數人或集團用做換取個人或
集團利益的犧牲品。
對此,美國著名學者巴里·康門勒(Barry Commoner)
教授曾指出:在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下,資金趨向於流向能
在最短時間內產生最大收益的生產項目及其所屬的企
業。在這種體制下,投資實際上由公司決定。而公司作
出選擇的依據是收回投資和創造利潤的周期的長短。它
們當然選擇周期短的。不幸的是,有利於環境的,同時從
長遠看經濟效率更高的項目往往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資,
而且資金和利潤的回收周期長,因此不可能在自由市場
經濟體制下為投資者們所喜歡。因為自由市場經濟體制
下的資金分配不可能自發地照顧環境質量所代表的社會
效益。這就需要政府以「有形之手」加強對自由經濟活動
的干預、控制和調節,以克服自由經濟「無形之手」所無法
觸及的個人權利的濫用和資源浪費之流弊,防止共有物
悲劇的發生。
3 生態環境危機的根治途徑
環境問題是在發展中產生的。導致生態環境退化的
根源在於不可持續的生產與消費方式。發達國家在發展
中,不顧自然生態系統的承受力,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
然資源和能源,向環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導致環境
問題的加劇和環境問題的全球化。目前,世界上少數地
區的消費極高,但大部分人類的基本消費需求尚未得到
滿足。正是工業化國家的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加
劇了環境退化和世界一些地區的貧困。
作者認為,要從根本上鏟除生態環境危機產生的根
源,需從控制人口增長、開發可再生能源、實施可持續生
產和可持續消費等4個方面入手。
3. 1 控制人口增長
根據世界人口學家估計,目前全球正以每年1 億人
的速度在增長,到2030年,人口將可能達到100億。地球
資源在開發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顯得趕不上人口增長的
速度。而正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長給生態環境,尤其對
土地、水、物種等造成巨大的壓力,並造成了森林的銳減,
土壤的退化,生態的惡化,資源的浪費,物種的減少等一
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因此,為了保護地球資源和生態環
境,控制人口增長已成為人類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務。
3. 2 開發可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
能等,其最大的特點是具有自我恢復能力,人們在使用過
程中,再生能源可以從自然界中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取
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幾乎是零污染,對生態環境的破
壞微乎其微。因此,大力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緩解煤、
石油、天然氣開采壓力,減輕生態環境破壞的一條重要途
徑。
3. 3 可持續生產
可持續生產是指滿足消費者對產品需求而不危及子
孫後代對資源和能源需求的生產。實行可持續生產的主
要途徑是在工業發展中推行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指利
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和管理方法,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
率,降低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物量生產
經營活動。按照聯合中巴黎工業與環境活動中心的定
義,清潔生產是:「將綜合預防的環境策略,持續應用於生
產過程和產品中,以便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
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達到清潔生產的主要途徑
是: ①調整產品結構,用無污染、少污染的產品代替毒性
大、污染重的產品。②調整原料結構,用無污染、少污染
的能源和原材料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
③調整企業技術結構,用消耗少、效益高、無污染、少污染
的技術、工藝和設備替代消耗高、效益低、污染產生大、污
染重的技術、工藝和設備。④設計物料閉路循環,開展
「三廢」綜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實現物
料最大限度的廠內循環。⑤強化企業工業生產管理,減
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⑥對少量的、必須排放的污
染物,採用低費用、高效能的凈化處理設備,進行最終的
處理、處置。⑦建立無廢工業區。
(下轉第54頁)
·50·
第5期 河北林業科技 2006年1 0月
小區,開展規范的濕地和鳥類保護工作,試驗性建設濕地
恢復工程。
(4)建立濕地公園。在北戴河濕地等近城市區和南
戴河、黃金海岸等旅遊區的濕地,規劃建設具有保護和開
發相協調的示範性特色濕地公園,同時發揮濕地的生態
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
(5)探討建立並逐步健全濕地保護社區參與機制。
在參照國內外其它地區社區參與濕地保護成功經驗的基
礎上,探討性建立符合秦皇島沿海濕地保護實際的社區
參與機制,使沿海濕地的保護和濕地所在縣、鄉、村社區
經濟利益協調發展,讓群眾從保護濕地中得到實惠,從而
更加積極主動參與保護行動。
參考文獻
[ 1 ]國家林業局《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 濕地公約履約指南
[M ].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1.
[ 2 ]國家林業局,等. 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M ]. 北京: 中國林
業出版社, 2000.
(上接第50頁)
3. 4 建立可持續的消費模式
《21世紀議程》提出,世界所有國家均應全力促進可
持續消費模式,發達國家應率先達成可持續消費模式,發
展中國家應在其發展過程中謀求可持續消費模式,避免
工業化國家的那種過分危害環境、無效率和浪費的消費
模式,工業化國家要提供更多的技術和其他援助。
政府和商業界對改變消費模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
用。具體手段有:運用經濟刺激,改變消費行為;調整價
格結構,使價格能夠反映出環境的價值;取消對不可持續
消費模式的保護性補貼;提高消費者的環境保護的經驗
和意識等等。
80年代以來,世界上出現了以環境標志(綠色標志)
制度為核心的綠色消費浪潮,對轉變不可持續消費模式
產生了推動作用。環境標志(綠色標志)是某一個國家依
據環境標准,規定產品從生產到使用全過程必須符合環
境保護的要求,對符合或者達到這一要求的產品頒發證
書或標志。如果商品上印製了特定的環境標志,就表明
該商品的生產、使用及處置全過程都符合環境保護的要
求,不危害人體健康,對環境無害或少害,有利於資源再
生和回收利用。
參考文獻
[ 1 ] [美]D. 米都斯,等. 增長的極限[M ].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 2 ] 王進.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M ].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9.
[ 3 ] 陳鴻清. 發展新思路[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00.
[4 ] 王樣榮. 生態與環境[M ].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0.
[ 5 ] [德]狄特富爾特,等. 人與自然[M ]. 三聯書店, 1993.
[ 6 ] 戴星翼. 走向綠色的發展[M ].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8.
(上接第51頁)
吸入鼻腔才有效, 45日齡時進行第二次新城疫II系疫苗
免疫, 15日齡時翼內皮下刺種雞痘疫苗。在免疫各種疫
苗前後3天內飼料中不加抗菌素葯物。
3. 8 消毒
室內和所用設備都要定時進行消毒。
3. 8. 1 地面消毒 用1%新潔爾滅或4%來蘇兒水進行
噴灑消毒,每周進行1次。
3. 8. 2 空間消毒 在育雛前20天用熏蒸法進行消毒。每
立方米空間用42ml福爾馬林溶液倒入盛有21g高錳酸鉀的
容器中,熏蒸後密閉24~48h,然後通風換氣放出甲醛氣體。
3. 8. 3 設備消毒 我們用的溫度計、濕度計、飲水器、食
槽等設備,都要用新潔爾滅或生石灰粉等葯品沖洗,然後
用凈水洗凈,在陽光下曬干,即達到消毒效果。
4 小結
通過對褐馬雞雛雞的研究飼養,除獲得了適合雛雞生長
的基本因子的理論數據外,還得出了幾點經驗,總結如下:
4. 1 行為習性
雛雞剛能站穩行走就表現出好動、好鬥的習性,特別
愛啄抱窩雞的冠和眼, 3日齡時行走奔跑速度加快,爬坡
能力增強,在野外不易抓到。雛雞從9日齡時開始有沙
浴現象,兩周後夜間飛到架上休息,每天的上午8: 00 ~
10: 00時,下午的5: 00~7: 00時,是其活動和取食最旺盛
的時候,中午11: 00~14: 00時不愛動,也不肯取食,但這
個時間飲水較多。
4. 2 健康標志
雛雞早晨糞便的顏色、形狀基本能代表其是否健壯,
如果呈圓柱狀、條狀、棕綠色、表面有白色的尿酸鹽沉著,
說明雞健康;如果鹽成份增加,呈白色糊狀或石灰漿樣的
稀糞,多感染了痢疾;如果是黃白色、黃綠色並附有粘液、
血液等惡臭稀便,說明感染傷寒等急性病。
雞群中的啄羽、啄肛、啄趾及其它異食現象和有無軟
腿,能幫助判斷日糧中營養是否充足和平衡,以便及時調
節各種營養元素。
4. 3 生長情況
從雞群中選即將進入亞成體的5隻雞分別在6周齡、
7周齡、8周齡、9周齡測量其6個相關指標,通過計算、比
較得出:雛雞在即將進入亞成體時,也就是49日齡以後,
生長速度最快。
·54·
第5期 河北林業科技 2006年1 0月

B. 環保小論文

加強中學環境化學教學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論文

2005-10-15 13:56:02 來源:文領網 作者:網友供稿 字體[大 中 小]

摘要 科學技術的進步,將促進社會各項生產事業的發展,使人民生活更加豐富、更為方便,由此也帶來各種公害以及破壞自然環境的隱患.只有當人們,尤其是作為跨世紀勞動者的中學生普遍樹立起環境意識之時,才能形成社會力量,來共同保護人類自身的生活環境.
關鍵詞 中學化學教學,環境化學,環保意識
中圖分類號 G633.8
人類以其科學技術改造自然,推動社會進步,但同時卻給自身帶來環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屢屢發生的公害事件終於使人們承認了這一事實,並發現化學品造成的環境污染最為嚴重.治理已發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計還在防患於未然,要使人們在建設的同時考慮到環境的影響,樹立「環境意識」.可見,在中學向學生介紹有關環境化學與防止環境污染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強中學生環境化學教育的重要性
我國屬於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在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我國廣大農村這塊凈土帶來了新的環境污染和勞動保護問題.「八五」期間報道,當時我國大氣污染程度已相當於世界發達國家50~60年代污染最嚴重時期,每年的排塵量為2300萬噸,年排放SO2量達14610萬噸.到本世紀末,燃燒煤和機動車輛排放出的廢氣將對大氣造成更為嚴重的污染.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若不加強環境管理,讓不斷增加的工業「三廢」繼續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就會給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後果.所以對全民族進行環境、生態知識的宣傳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務必從中學教育抓起.

2結合化學教學對學生開展環境化學教育
2.1通過課堂教育把環境保護作為小公民自覺行動

環境化學重要內容之一,是研究化學污染物在環境中的變化規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學等方法去研究環境中化學污染物的來源、遷移、轉化過程中的化學行為,以及反應機制、積累和歸宿等.由於我國公民環境意識較差,這和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是不相適應的.要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使保護環境成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首先就要從學生做起,從課堂做起.當學生在做製取Cl2,NO2,H2S等有毒氣體實驗時,應強調學生注意對製取氣體裝置氣密性的檢查、化學葯品用量的適當(盡量採用微量,只要達到實驗效果明顯即可)、以及設計吸收尾氣的裝置等.實驗完畢,還應將廢液集中倒入廢液缸中,可回收的盡量回收,以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2.2通過實驗開展環境化學知識教育

中學教育目的之一,就是為社會造就合格的後備勞動者.中學化學教育對環境科學的學習將起著啟蒙作用,應很好地利用這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實驗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環保知識.中學實驗室的污染源多,國家提出居民區大氣中的有毒物質有21種,中學化學實驗室里就有14種.例如,製取溴苯實驗過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氣,它既污染了教室環境又嚴重地影響了師生的身體健康.針對這一問題,利用所學知識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找出原因是製取溴苯的裝置不夠嚴密,因此在反應過程中逸出的Br2通過長玻璃管時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體,因而會從導管口逸出.要避免實驗中Br2的逸出,就應設法改進實驗裝置,使整個涉及Br2的反應過程在一個密閉系統內進行,即將反應安排在「Y」形管內進行.在反應裝置和HBr氣體的吸收裝置間串聯一個洗氣瓶,內裝四氯化碳以吸收氣體中的Br2.

3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環保知識的認識
3.1從人類與大自然的協調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新的《化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十分注意聯系實際,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以及這些知識和技能在工農業生產、第三產業、科學技術和日常生活的應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聯系實際的教學內容應有所增加,可以充實包括環境保護、新內容、新能源、海洋、衛生保艦食品等方面內容,但應限於有關的化學基礎知識范圍之內」.可見,環境化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原理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並應著重於理論聯系實際和基礎知識面的擴展上.要以地球化學知識為基儲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為線索,講授空氣、水體、土壤、森林、植物與人類的關系,展示好的生態小環境和污染嚴重區的對比,簡明介紹當今世界關注的環境問題,以講座、競賽等形式讓學生提高認識,使學生深切地感到環境化學就在自己身邊.

3.2針對溫室效應引導學生分析此類生態問題

運用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引導分析「溫室效應」,使他們了解到由於大氣層CO2濃度逐年上升,太陽能輻射的一部分——地球紅外輻射熱不能透過大氣層,因而造成「溫室效應」,使地球表面升溫、冰川溶化,直接影響著現代文明社會發展的情況.以提高對控制「溫室效應」等生態問題的認識.還應讓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得出人類必須控制戰爭和固體廢物燃燒、大力發展森林等結論,以利於生態環境的改善.

3.3結合現有法律法規的宣傳加深學生對環保意義的認識

組織學生參加環保法律法規的宣傳,利用3月12日植樹節、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紀念日,取得當地環保、水保、森保等部門的支持,讓學生們在宣傳中了解我國有關這方面的規定和常識,以提高學生在環境管理環境文化方面的認識.

3.4結合第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節假日、夏令營,組織學生對當地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區、水土保護區和環境污染區等進行實地考查,使他們認識到人與氣溫、氣候、空氣、穀物增產、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環境保護等都存在著密切關系.通過現場對比,豐富學生環境方面的知識,結合已學的知識,開展有關環境污染與保護知識的問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物質是什麼?防治途徑如何?等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為今後工作奠定良好的環保基礎.

4通過學生向社會宣傳環保知識促進全民環保意識的提高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據報道1993年全年生產和使用化學農葯達25萬噸,農村改革後,單純依賴使用化學農葯的單元從過去60萬個生產隊,擴大分散到億萬農戶,直接接觸農葯的約有2~3億人,每年全國因農葯中毒傷亡人數超過10萬人.由於缺乏生態、環境意識與農葯常識,環境科學教育又未跟上,因而全國各地濫用劇毒化學農葯的現象相當普遍.這不僅危及億萬農民的生命安全,也禍及全社會幾億個普通家庭.通過學生向親人、朋友及社會各界宣傳環保知識,不僅可促進當地環保工作的開展,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而且還可推動無公害生物農葯的研究和使用.

C. 勞駕給我一篇關於環境保護方面的論文

淺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如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一個難題,工業革命在推動人類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問題。如大氣、水、海洋污染、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物種的大量滅絕,資源耗竭、溫室效應等等。談到這里,我又勾起了童年的記憶:兒時的家鄉鬱郁蔥蔥的楊樹林一片一片,林間清澈的泉水靜靜流淌著,林周的田野上,雜草叢生,鮮花錦簇,蝴蝶紛飛,鳥兒雀躍。而今天卻是一片荒蕪,風沙肆虐。過去我們對生態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才釀下今天這罪惡的苦果。年輕的我們經受過了生態惡化帶來的災難,改善生態,扭轉生態惡化的重任已落到我們的肩上。

在新形勢下,改革的春風已吹遍大江南北,經濟的發展日新月異。經濟發展的同時,怎樣保護環境,使二者能和諧共存呢?從金光集團談起吧!談到金光集團APP,我感慨萬千。金光集團APP紙業的發展時時處處貫穿著環保的理念。

APP中國秉承「植樹造林,造福社會;制漿造紙,造福人類」的原則。高度重視企業與環境的持續發展關系,致力於環境保護,形成林、漿、紙一體化永續經營。在「實業報國」理念的驅動下,金光集團在興建現代化紙廠同時,投巨資營造的桉樹為主的速生豐產林基地,且將荒山、荒地、棄耕地等沒有生態價值的灌木林重新造林,綠化了荒山,保持水土,改善了土壤。APP也十分重視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天然林區的保護,真正做到了生態營林,環保制漿,綠色造紙。截止2006年6月,APP在中國廣西、廣東、海南、雲南等8個省及自治區營林454萬余畝,使8個省區鄉鎮、村莊帶來了綠的生機,其造紙不伐一根天然林木。眾所周知,我國是耗紙大國,APP紙業改變了過去進口紙的傳統觀念,在滿足人民生活用紙的同時,重視環保建設,具備完整的「三廢」處理設施,其排放的廢水能夠養魚,就足以證明這點。在今天,APP在發展中,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我們知道環保也是新農村中建設中重要的一部分。通過營林,在農民合作,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營林的積極性。在各縣、村大面積生態營林,使過去的窮山重現綠意。APP在生態營林同時,通過捐資助學、修路架橋、提供就業等等,為貧困地區打開了致富之路。這樣既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又做到了環境的保護。金光集團APP對環境的保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植樹造林不僅綠化荒山,改善人民生活。而且大大減輕了「溫室效應」。APP紙業植樹造林真正做到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共存。

一個人的價值,不是因為你想做什麼,而是你能夠做什麼。我是從山村裡走出的孩子,目睹家鄉這幾年的變化,選擇林學,從事林業工作,是我無悔的選擇。我在金光集團APP的日子,讓我長了見識,開拓了視野,受益匪淺。在這里,我認真學習每一天的課程,就像在學校里學習一樣。這里有造林方面的專家,也有開拓青年思想的導師,我不斷學習、思考,我更堅定對林業工作的信心。植樹造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林業這行是環保的行業,其工作經常與自然打交道,吃苦是必然的。但我想只要自己喜歡,那麼再苦也是快樂的。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恢復生態環境應以人為本,需要全社會提高環保意識。環境改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節約能源,恢復植被,涵養水源,防風固沙,減少污染,減輕「溫室效應」是刻不容緩的任務。能夠學林業,干林業這一行,我很光榮!

人生總是充滿了坎坷,面對今天的就業形勢,學林的人也不一定能走上林業的工作崗位。但我想這並不是重要的,只要有一顆熱心,用自己的行動,盡最大努力去支持環保事業,只要付出了汗水,就能收獲希望。人生如戲,兒時的我對海南島充滿著無數的遐想,今天終於夢想成真了,看到了大海,椰林,一切是那麼美好。明白這些後,我會有一個良好的心態,積極准備迎接社會的考驗,相信苦心人,天不負。只要盡力,就是成功的。

人與自然是生命的共同體,每一株小樹都是一條生命,都在默默地為改善生態環境做出貢獻。大自然選擇了我們,我們不能與之對抗。因為歷史的教訓告誡了我們:人類的生活離不開自然,我們要愛惜它、保護它。

朋友們,我們肩負環保的重擔。在今天的大好形勢下,我們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培養吃苦耐勞,樂於敬業的情操,以良好的心態,腳踏實地,為環境保護、經濟繁榮發展做貢獻吧!

淺談生態環境保護與圍場旅遊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來的,指的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依此定義,世界旅遊組織提出的可持續旅遊是:「旅遊資源和吸引物的開發、使用,不以犧牲我們子孫後代對其利用為代價」,要求旅遊設施的規劃、開發和運營,都應以環境、社會、文化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標准,在確保從旅遊中獲得收益的同時,旅遊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結構不會由於遊客的到來而受到破壞。換句話說,為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處理好旅遊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是關鍵。這也是環境與發展領域的一個前沿問題。
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位於河北省最北部,地處內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過渡地帶,是陰山山脈、大興安嶺山脈的尾部向西南延伸和燕山山脈余脈的結合部,是遼河、灤河的主要發源地。在西北地區有一道自西南向東北蜿延的塞罕壩,壩上高原地勢開闊,丘陵起伏,氣候寒冷,水草豐盛;壩下地區層巒疊嶂,溝谷縱橫。全縣地域遼闊,地形條件復雜,東西差和南北跨度大,森林覆蓋率46.01%,草地覆蓋率18.91%,動植物資源豐富,形成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獨特的自然景觀,建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和2個省級森林公園,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類型齊全,構成了絢麗多彩的自然世界,被譽為「京津綠色屏障」,為生態旅遊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作為一個民族自治縣,圍場是清代有名的皇家獵苑,中國具有眾多珍貴的歷史遺跡、人文景觀和特有的風俗民情,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但是,這一切都必須以藍天、碧水和青山為依託,都離不開環境保護的保障。
二、旅遊業的健康發展,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時,也推動了景區生態環境的保護。
首先,旅遊業的發展向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得到精心保護、處在良性循環狀態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才能更好地激發人們的旅遊願望並轉化為現實的旅遊需求,由此必然加大旅遊區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力度。同時,旅遊收入又可以為環境建設提供必要的資金,從而為區域環境的改善注入新的動力。二是通過發展旅遊,可以把一些對自然資源的直接開發轉換成間接利用,減少資源直接開發造成的生態破壞,促進了當地環境質量的改善。特別是壩上地區,實行禁牧、減牧、育林養草和實施重點生態建設工程以後,旅遊業代替畜牧業正在成為當地的重要產業。三是通過旅遊,可以把人們帶進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寓教於樂,讓人們在欣賞秀美山川和綺麗景色的同時,充分認識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及緊迫性,增強人們保護自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三、旅遊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存在著矛盾對立的關系。
一是不合理的開發建設。現代的旅遊景點景觀,己經不是以完全原始的形態使消費者無償地直接享用了,它要經過旅遊企業一定程序的開發與建設,將眾多的潛在資源變成經濟資源,從而使自然資源變成商品,或是使已經商品化的天然資源更易於交易,再通過商品的形式以經營的方式與消費者相交換。這種以破壞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所進行的掠奪式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的破壞和影響。有些旅遊開發規劃是由投資者自己制定的,他們往往從本部門或區域的經濟利益出發,以能夠獲取批准權為出發點,以能夠獲取經濟效益為最高目標,而沒有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起來通盤規劃,肆意地破壞旅遊景區的自然環境。於是,旅遊景區內:想側耳聆聽無奈噪音越來越雜,想抬頭望天無奈大廈越蓋越高,想舉目遠眺無奈賓館越建越多……一系列的開發建設嚴重地破壞了自然景區的和諧和美觀,遊人慾至此修身養性,擺脫掉日常工作所帶來的煩躁和緊張,但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卻常常使他們苦不堪言。究其實質而言,開發的本身就意味著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它們都是以環境的損壞為代價的。所以,我們必須把開發性的破壞減少到最低限度才能保護可貴的旅遊資源;二是旅遊者本身對環境的污染。主要表現為在旅遊熱點季節,大量遊客湧入造成的擁擠和混亂。某些素質低下的遊客有意無意的破壞行為造成的環境惡化。此外,大量遊客的踐踏使土質發生變化,眾多的人口停留使當地的能源消耗失去常態以及旅遊者和旅遊交通工具帶來的水環境污染、大氣污染、雜訊污染和視覺污染等等,都使旅遊區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和污染。
四、建立旅遊與環境的良性互動關系,實現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是促進旅遊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礎。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旅遊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中,應當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是以保護優先,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加強旅遊區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提高旅遊管理和環境管理的能力。
二是合理規劃,綜合決策,協調發展。在發展旅遊,開發利用旅遊資源時,應統籌考慮全縣人口、社會、經濟、環境和資源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充分考慮環境與資源對旅遊業發展的承載能力,防止因短期行為而過度開發資源,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為此,應制訂包含環境保護在內的旅遊可持續發展規劃,使旅遊設施的布局和旅客流量的設計建立在環境和資源可承受的能力之內;加強旅遊景點建設的環境評價論證,促進人工設施與自然環境、區內環境與周邊環境的和諧統一;在旅遊開發的決策過程中,應保證相關各政府部門、社會各界和公眾特別是當地居民有正常的參與渠道。與此同時,在制訂區域環境保護規劃時,應把旅遊區作為重點保護對象,充分考慮旅遊區的特殊功能,保證旅遊區的環境質量;應採取法律、行政和經濟等強有力手段,消除外部因素對旅遊區環境與資源的污染和破壞,從而保障旅遊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旅遊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關系全縣社會經濟發展和子孫後代福祉的大事。《國家環境保護「十五」計劃》提出的旅遊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是:積極推進風景名勝區及各類旅遊景點水、氣、垃圾和雜訊污染防治,保護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生態環境;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管理體系,創建風景名勝示範區;合理控制旅遊規模,嚴格旅遊設施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今後一個時期全縣旅遊生態環境保護要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1、進一步抓緊旅遊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標准、政策和制度的建設,規范旅遊開發行為。在進一步完善《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旅遊景區景點環境保護暫行辦法》的基礎上,加強法制建設,促進旅遊資源開發有序進行,是搞好旅遊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和保證。
2、抓好旅遊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准確把握旅遊資源開發的合理度。對旅遊區的生態環境保護進行規劃,是確保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旅遊區總體規劃的重要內容。
3、加強旅遊區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堅決制止新的生態環境破壞。要加大現有法律、法規、制度的執行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努力防止和減少旅遊區新的人為生態環境破壞。
4、開展典型示範,引導生態旅遊健康發展。近幾年,全國涌現出一大批旅遊開發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都相當不錯的典型。要吸取他們的成功經驗,探索、總結各種典型模式,推動圍場旅遊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5、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廣大公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與素質。全縣旅遊經營管理單位、從業人員和遊客是實施可持續旅遊的主體,其環境意識與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繫到可持續旅遊的成效。因此要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並不斷提升旅遊區宣傳教育的科學性、趣味性、參與性,在潛移默化中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入耳入腦。
6、加強部門的聯系與合作,共同推進旅遊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旅遊生態環境保護涉及多方面、多領域,需要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調與合作。環境保護部門要聯合旅遊、建設、林業、文物以及國土資源、水利、農業等部門,爭取計劃、財政等綜合部門的支持,共同推進旅遊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
7、建立環境與旅遊發展綜合決策機制,促進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是一個投資大、周期長、短期內難以見效的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建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把旅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考核幹部政績的一項重要內容嚴格考核,同時逐步建立公眾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參與監督機制,提高環境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當前圍場正處於建設發展加速期,縣委、縣政府確定了「農業立縣、工業強縣、旅遊興縣、開放活縣、民營富縣」 的發展戰略,旅遊業成為全縣一大特色產業,發展思路越來越清晰,發展舉措越來越有力,發展後勁越來越充足。我們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因此,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是保證旅遊這一特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D. 環保小論文 500字以上

環境是大自然賜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珍惜它們。植物是大自然的天然屏障;動物是人類的朋友;臭氧層是大地的保護傘;淡水是我們的生命之泉。不過人們總是把環保掛在嘴邊,而沒有採取保護行動,人們要知道:環保重在實際啊!
綠色是時尚的代名詞,綠色是樹之名,綠色是小溪的歡歌,綠色是花兒的枝葉,綠色象徵著生機。
一棵樹每天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它的有害氣體,放出同樣多的氧氣,可供一個工廠的人一天的呼吸。而花草可吸取噪音,如果栽一片花草坪的話,那就可以大大降低噪音的污染了。由此可見,植物對人類是多麼重要。但是,人們怎麼報答它的?濫砍濫伐。知道嗎?中國森林面積只有15.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也只有16.5%。地球森林覆蓋率已經下降了20%—30%,如果再不加以節制,人類將失去這個朋友,那時,人們醒悟會不會太遲了?
動物,人類的夥伴,為什麼動物瀕臨滅絕?因為偷獵。樹木,動物的家園,失去家園,動物何處容身?濕地,在中國已經遭到破壞,盲目地圍墾、掠奪開發、污染加劇、過度利用等因素,全國三分之一的天然濕地面臨被改變、喪失的危險。導致生態環境失去平衡。工廠大量地排出廢氣、廢水、廢物,使環境質量惡化。地球資源本來可以再生,可人類卻濫用化學品,致使本來再生的資源不能再生。關心地球就是關心我們的家園,保護資源就是保護我們生存發展的基礎。地球只有一個,她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美麗家園。
保護我們周圍的環境,建立「綠色環保」少年崗,植樹造林,控制土地沙漠化,擴大綠地面積。善待地球,保護地球,保護資源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同時也為我們子孫後代留下美好的家園。只有每個人都齊心協力,齊抓共管,才能使明天的家園,變得更加美麗。

E. 關於環保的文章

現在,人抄們的保護環境的意識不是襲很強。要知道我們現在的環境污染已經嚴重了,如果到那個時候,後果不堪設想!
到那個時候,到處可見塑料袋、飲料瓶、廢紙、污水,全是一股臭味。森林被砍伐了,鳥兒的家沒了。牛馬羊成群,綠草沒了,綠山變成了「火山」。廢品站沒了,改造成了高樓大廈。汽車多了,天空烏雲密布,不下雨了,沙漠多了,人們居住的地方少了……
我們要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不能只是嘴上功夫,要有實際行動。首先要自覺,自己要先養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看見垃圾就要撿起來,扔到垃圾桶里;然後要讓家長養成此習慣;最後,要呼籲身邊所有人要保護環境。
除了不亂扔垃圾之外,植樹造林也是關鍵所在。要組織班級同學,參加植樹活動。呼籲身邊的人們不要砍伐樹木,愛護身邊的每一棵小樹苗,讓它茁壯成長,成長為一棵鬱郁蔥蔥的大樹。
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請把河裡的污水救上岸吧!

F. 關於保護環境的論文

,荒漠化是當今全球最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之一。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尤其是我國北方的沙漠化(沙質荒漠化)以其面積廣大和發展迅速而引人關注。根據北方自然環境背景、人類活動與社會經濟特點及其相互作用,通過近
20
年沙漠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我們將沙漠化的概念總結為:沙漠化是在乾旱、半乾旱及部分半濕潤地區由於人類不合理經濟活動與自然資源環境不相協調所產生的以風沙活動為主要標志的土地退化。我國北方沙漠化的發生發展伴隨著人類的文明歷史,而且尤以近一個世紀以來的發展速度為最快。沙漠化過程使土壤的風蝕—風積作用加劇,破壞了土壤的理化性質,降低乃至喪失了土地生產潛力,並使自然環境趨於惡化,給國民經濟造成巨大損失,也嚴重影響廣大農牧區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環境。為此,深入開展人為作用,特別是土地利用在沙漠化過程中作用的研究,對於闡明沙漠化形成機制,豐富沙漠化研究的理論和制定防治沙漠化的政策及措施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環保是當今世界的一大話題,也是各國政府共同關心並竭力處理的一件大事。這不僅是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更是為了我們以及我們的後代。
隨著經濟的日趨繁榮,科學的快速發展,城市工業化,污染問題也隨之而來,大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這些無不危害著我們的生活;森林遭破壞、樹木被砍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這種種都是因為人類不注意環境保護。
因此,我以環保為主題進行研究,提倡「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任」。
對人類威脅較大的氣體,世界每年的排放量達6億多噸......;估計到下個世紀中葉,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臨著沙漠化的危險,每年有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脅著60多個國家......看見這一組組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朋友,你有何感想?
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不是嗎?從古猿的出現到現在人類高度發達的文明時代,人類從未停止過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應",這更滋長了人類的貪欲。他們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樹木,建立化工廠,排污排廢......。於是,曾經山青水秀,一片蔚藍的地球母親望去已是滿目瘡痍,污煙瘴氣。這怎不叫人寒心呢?

G. 關於環境保護的論文

我是學環境工程的,我經常在環保資料網里找資料,你也可以試一試啊
希望對你有幫助

H. 環境保護論文5000字的

論文關鍵詞:公民環境權利;環境保護;法律確認

論文摘要:公民環境權利是環境保護的基礎,同時也是環境保護的目的和手段。公民環境權利問題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理論關注,而且不少國家的法律做出積極回應。倚重行政環境權力而輕視公民環境權利是我國現行環境保護法律體制的基本特點,這很不利於我國的環境保護。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應當確立公民在環境保護中的主體地位,並且具體確認公民的環境權利。法律確認公民環境權利應當兩條進路並行:與環境保護的公權力結合和與傳統私權利融合。

公民的環境權利(或稱為公民環境權)是指公民擁有享有良好環境的權利,通常包括環境使用權、知情權、參與權和請求權。它區別於: (1)公民、集體或國家對環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權;(2)國家在環境保護過程中擁有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權力;(3)私法上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所有權、人身權和相鄰權;(4)傳統人權理論中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在當今國際社會,公民的環境權利作為一項新興的基本人權而受到廣泛關注。本文試圖說明,我國現行環境保護法律體制存在倚重行政環境權力而輕視公民環境權利的弊端;為實現我國環境的有效保護,我國法律應當具體確認公民的環境權利;法律確認進路應兩路並行:與環境保護的公權力結合和與傳統私權利融合。

1環境保護中公民環境權利問題的提出

立法出於技術考慮,並不必然在法律規則中既對要素(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後果)做出規定又對所要保護的權利內容進行宣稱。如我國《民法通則》(文中涉及的法律法規均為簡稱)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二款規定,「損壞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的,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該規則就並未對國家、集體和公民享有財產權及其內容進行表述。一般地,這樣簡潔的表述在司法實踐中並不會產生理解上的困難,因為這樣的表述不言自明或者是在另外的法律條文中對所要保護的權利及其內容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在這些法律規則的背後,存在著一張清晰的權利譜系。然而在權利規定比較模糊的時候,法律規則實現對權利的保護則無疑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我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我國從1978年首次在憲法中規定「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以來,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形成了包括憲法、環境保護基本法、環境資源法、環境保護專項法、環境保護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性規章、環境標准、國際環境保護公約以及刑法、民法相關規定在內的龐大灼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並從「國家保護環境」出發,衍生出了與環境保護相關的一系列行政權力和義務。在我國實行的是各級政府對當地環境質量負責,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監督管理,各有關部門依照法律規定實施監督管理的環境管理體制。環境保護方式呈現出了以政府管制為主的特徵。在政府管制的模式下,政府對於環境保護享有廣泛的權力,宏觀上包括制定和完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及政策,引導經濟結構調整,制定環境保護的規劃、目標和計劃,制定環境保護的標准並監督執行,進行跨行業、跨部門、跨區域的協調等。微觀領域包括環境行政許可權,環境行政處罰權等等。政府通過行使環境權力,對環境違法主體科以相應義務,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此外,國家公權力還通過刑事手段介人環境保護,我國97刑法第六章第六節「破壞環境資源罪」的規定就是重要的體現。

在政府控制的模式下,相對於國家的環境權力而言,我國公民環境權利的規定則顯得薄弱並且模糊不清。政府權力介人環保領域,並沒有明確以保護環境權利為目的。如《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業化建設的發展」(第1條)。這里的「保護環境」和「保護環境權利」雖然密切相關但是並不相同,前者從實用主義出發,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而後者以價值目標為導向,事實上是環境保護的基礎,也是目的和手段。我國從憲法到具體的行政法規,沒有專門對環境實體權利做出明確的規定,因此有學者認為我國對於公民環境實體權利的規定是「隱形規定」。對於程序性權利,除了受到環境侵害的訴權以外,我國《環境保護法》還規定有檢舉控告權,《環境影響評價法》和《水污染防治法》規定在一定條件下享有知情權和建議權④,但都並不完善。此外,盡管有一些權利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並在實踐中發揮著保護環境的作用,如所有權、人身權及相鄰權等的正面規定,但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環境權利,因為其主旨並不是保護環境法益。傳統民事權利制度對於環境保護力不從心,盡管現代民法理論中的財產權、人格權及侵權理論都在發展,但它們離環境保護的要求相去甚遠。如北京市某建築工程公司在施工中因產生大量雜訊、震動和粉塵,嚴重影響了周邊四戶村民的正常生活,四戶村民向北京市某區人民法院提起了民事訴訟,請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害,但某區人民法院經審理後,以「不屬民事審判范圍」為由,駁回了原告要求被告「停止侵害」的訴訟請求。

2公民環境權利對於環境保護的意義

環境權利為人類一直自然地享有,並不隨著法律的改變而改變,因此也可稱為一項自然權利或基本人權,其正當性是不證自明的。隨著工業革命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人類開發利用環境的財產權與享有良好環境的權利產生沖突,才引起了現代意義上公民環境權利的關注和討論。即便是在這種沖突中,公民環境權利的正當性也是不容質疑的,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確定這種沖突中各種權利的位階關系和如何協調沖突。美國當代著名學者彼得·S}溫茨( PeterS. Wenz) 教授在《環境正義論》一書中寫到,「倘若發生沖突,財產權至少在某些時候應該做出讓步」,「人權如此重要,不能為了更小的目標而妥協。例如,人們不應該為了他能夠擁有更廉價的電力而遭受癌症的痛苦」。

就公民環境權利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來說,公民環境權利是環境保護的基礎,同時也是目的和手段。政府權力對環境保護的廣泛介人,有著深刻的合理性,環境外部的不經濟性⑤和為避免環境的公地悲劇⑥都需要政府權力的介人才能予以克服。在憲政國家,環境保護的行政權力固然來源於憲法的授權,但最終來源於民眾的授權。可以說,權力都是直接或間接源於公民權利。英國早期啟蒙思想家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在論及國家的起源時認為,人類是為了避免「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的自然狀態才「把大家所有的權力和力量付託給某一個人或一個能通過多數的意見把大家的意見轉化為一個意志的多人組成的集體」,這個個人或集體就是主權者,即霍布斯所說的「利維坦」。繼後的英國政治思想家約翰·洛克 (John Locke) 同樣認為,「開始組織並實際組成政治社會的,不過是一些能夠服從大多數而進行結合並組成這種社會的自由人的同意。這樣,而且只有這樣,才會或才能創立世界上任何合法的政府」。這些思想後來為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所採納,《獨立宣言》宣稱「我們認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們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統治者的同意而產生的」。時至今日,各國憲法基本都確立了「主權在民」,這是各國政府及公權力存在的合法性依據。我國憲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因此,在權利與權力的關繫上,權利是權力的來源和基礎,權力為保護權利而存在。環境保護的行政權力,同樣地來源於公民所具有的環境權利,公民環境權利是環境權力存在的正當性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講,公民環境權利為政府參與環境保護提供合法性的基礎,環境保護應以保護公民環境權利為目的。

公民環境權利不僅為政府參與環境保護提供合法性的基礎,也是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合法性基礎。近年來,我國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遞增,人民群眾改善環境的迫切性與環境治理長期性的矛盾突出,環境問題已成為引發社會矛盾的「焦點」問題。這種非制度化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屬於公眾參與的非常態,由於非常態的公眾參與表現為組織的非程序性,動機的多層次性,性質的復雜性,行為的非理性以及後果的消極性,對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發展有諸多的消極影響。公民有了法律上確認的環境權利,就可以依據環境保護的權利實施相關行為,可以要求義務主體為或不為一定的環境行為,在受到侵害時可以獲得法律上的救濟,同時也明確了公眾環境保護行為正當性的邊界。因此,公民環境權利的確立對於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公民環境權利不僅是主體參與環境保護的合法性基礎,而且在實際運行中起著對公權力的制約作用。在公共選擇理論看來,政府在提供大多數 (包括清潔環境在內的)共用品和服務方面是低效的,表現為浪費、冗員和低生產率,在行政權力介人市場的時候,可能還存在權力尋租的問題。政府低效的原因在於,政府是有自身利益的社會主體。在公共選擇中,實際上並不存在「根據公共利益進行選擇」的過程,而只存在各種特殊利益之間的「締約」過程,社會上並不存在所謂的政府所追求的公共利益。從公共選擇理論上講,權力需要制約。從政治文明的發展來看,權力的制約問題可分為三個階段,即以權力制約權利階段、以權力制約權力階段和以權利制約權力階段。以權利制約權力,是指公民用自己的法律權利制約政府權力,以防止政府權力的變異和濫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環境保護是利益沖突比較集中的領域,政府可能會為了地方經濟發展而不顧環境保護,也可能會為利益集團的利益而犧牲環境利益,加上政府行為的低效性,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以權利制約權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3域外公民環境權利考察

公民環境權利主要是由各類國際會議和文獻倡導的。1970年國際社會科學評議會在東京發表的《東京宣言》提出,「我們請求:把每個人享有其健康和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環境的權利和當代傳給後代的遺產應是一種有富自然美的自然資源的權利,作為一項基本人權,在法律體系中確定下來」。1972年6月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該宣言表達了這樣一種信念:人類有在一種能夠過尊嚴和福利的生活的環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1973年在維也納歐洲環境部長會議上制定的《歐洲自然資源人權草案》中,環境權被認為是新的人權並將其作為《世界人權宣言》的補充。1986年作為地區性人權文件的《人類與人民權利非洲憲章》第24條規定,所有人民應該享有能夠適合他們發展的一般的令人滿意的環境權利。1987年2月國際環境法專家組擬訂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法律原則建議》指出:全人類對能滿足其健康和福利的環境擁有基本的權利。1989年《哥斯大黎加促進和平與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責任宣言》在序言中寫到:認識到國際社會確認人類有在保障尊嚴和福利的環境中生活的基本權利。1991年《關於國際環境法的海牙建議》確立了這樣一個原則:國家應該承認對於確保健康、安全和可持續生存與精神福利的個體與集體的基本環境人權。1992年《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宣稱,人類享有以與自然相和諧的方式過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的權利。1995年國際自然保護同盟起草的《環境與發展國際公約草案》第十二條規定:締約方努力逐漸全部實現任何人對環境的權利以及為了其健康、福利和尊嚴的足夠的發展水平。

在全球化的對環境權的呼籲中,部分國家以憲法的形式確立了公民的環境權利。如1980年《智利共和國憲法》第3章第19條規定:「所有的人都有權生活在一個無污染的環境中」。1980年《秘魯政治憲法》第2章第123條規定:「公民有保護環境的義務,有生活在一個有利於健康、生態平衡、生命繁衍的環境的權利」。1987年《菲律賓憲法》規定:

「國家保障和促進人民根據自然規律及和諧的要求,享有平衡的健康的環境的權利」。1993年《俄羅斯聯邦憲法》第42條規定:「每個人都有享受良好的環境和獲得關於環境狀況的信息的權利,都有要求因生態破壞導致其健康或財產受到損失而要求賠償的權利」。1993年《哈薩克共和國憲法》第12條規定:「共和國公民有享受有益於生活和健康的環境的權利」。據統計,全球有四十多個國家即全球五分之一的國家通過的憲法或法律中都規定了環境權。其中,20世紀70年代以後通過的憲法和憲法修正案都沒有忽視這一權利。

除了憲法的規定外,部分國家還在環境保護的法律或法規中確立了公民環境權。如1979年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規定:「國會認為,每個人都應當享受健康的環境,同時每個人也有責任參與對環境的改善和保護」。1998年《法國環境法典》規定:「有關的法律和法規明確規定每位公民均有權擁有一個有益於健康的良好環境,並且由他們確保城市和鄉村地區之間的平衡與協調發展」。2002年《俄羅斯聯邦環境保護法》第11條第1款規定:「每個公民都有享受良好環境的權利,有保護環境免受經濟活動和其他活動、自然的和生產性的緊急狀態引起的不良影響的權利,有獲得可靠的環境狀況信息和得到環境損害賠償的權利」。

綜觀國外公民環境權利的文獻,我們可以發現:(1)非官方領域對於公民權利的呼籲或宣稱對於公民環境權利在法律上的確立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這既反映了現代工業社會環境問題的嚴峻態勢,也反映出了公眾對於環境保護所蘊含著的巨大熱情和力量。(2)公民環境權利是一項基本權利,這一過去自然就獲得和享有的利益在受到侵害過後,開始尋求法律的保護,在傳統的人權內容不能涵蓋環境權利內容的情況下,不少國家直接將公民的環境權利明確寫人了憲法當中,豐富了基本權利的內容。公民環境權利也主要是被規范在憲法當中,是作為一項基礎性權利而存在的。(3)環境權的表述上各個界定並不相同,反映出了內涵的豐富性,但其權利主體上並不包括國家,權利內容並不包括主體對環境的開發和利用。因為國家對於環境保護具有的是權力和職責,與環境權利相去甚遠,而對環境的開發和利用屬於傳統財產權規定的范圍,環境權利是與環境保護的需要相聯系的。

4我國公民環境權利的法律確認進路

環境權利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這一權利在現實地受到威脅和侵害的時候,需要法律的確認和保護。我國面臨的環境保護的形勢是嚴峻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許多城市空氣污染嚴重,酸雨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危害開始顯現,土壤污染面積擴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劇,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存在隱患。生態破壞嚴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廣,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劇,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20多年來集中出現,呈現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的特點」。環境保護面臨的嚴峻形勢與制度層面公民環境權利的缺失有關,公民環境權利是環境保護的基礎、目的和手段。在相對單一的環境行政管制方式下,公民的環境權利訴求未能充分實現,環境保護組織不發達,司法權力保護環境的成效不明顯 (環境公益訴訟難以得到支持)。因此,我國確立公民環境權利,既是正本清源明確環境保護的真諦,也是環境保護的現實需求。

公民環境權利的確認是一項系統工程,要達到有效調動社會力量以及司法權力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切實實現公民環境權利的有效保護,我們認為,在憲法確認以公民享有良好環境為內容的公民環境權後,可沿著兩條進路對公民環境權利進行細化。一是與環境保護的公權力相結合,在以權力保護環境的立法中注人公民環境權利的內容。這些權利主要包括:(1)環境知情權。即公民對環境狀況、國家的環境管理狀況以及自身的環境狀況等有關信息獲得的權利。(2)環境參與權。即公民擁有參與國家環境管理的預測和決策過程,組成環保的團體,實施公益性環境保護行為等權利。(3)環境行政請求權。即公民的環境權益受到侵害後可以向環境行政部門請求保護的權利。對公民環境權利進行細化的另一進路是與傳統私權相融合,將公民環境權利在私法上進行規定。這一類公民環境權利主要包括:清潔空氣權、清潔水權、清潔產品權、環境審美權、環境文化權、戶外休閑權、避免雜訊污染權等。

法律確認公民環境權利的兩條進路並不意味著公民環境權的性質具有公私兩重屬性。公民的環境權利與環境保護的公權力相結合,即便是在保護公共環境利益的情況下,也並不意味著公民的環境權利具有公權力的性質。在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框架內,公權力不能放棄,也不能通過協議而變更,而私權則可由作為權利主體的個人自行處分。公民環境權是法律確認並授予公民對自身的環境利益進行判斷和做出處分的權利,因此本質上屬於私權。同時由於環境具有的公共物品屬性,公民的環境權又區別於傳統個體意義上的私權,具有公益性,因此公民環境權是一種具有特殊性質的私權—公益性的私權。正是公民環境權的這一特有屬性,使得傳統的私法救濟和單純依賴公權力的介人都不能實現有效的保護。法律既需要承認其公益性,也需要承認其私權性質,這正是我們主張法律通過與環境保護的公權力相結合和與傳統私權利相融合這兩條進路來確認公民環境權利的根據所在。

法律確認公民環境權利的兩條進路對於環境保護分別具有內在的推動機理。第一,公民環境權利與環境保護的公權力結合的進路,能夠通過公民環境權利與環境行政權力的互動實現環境保護。首先,環境知情權、環境參與權、環境行政請求權制約了政府環境權力的行使,能夠有效地防治個別政府官員在行使環境權力過程中的尋租和暗箱操作,使得政府在環境保護過程中不能背離公民的環境利益。其次,這些權利還能引起權力對權力的制約,公民的環境知情權、環境參與權、環境行政請求權在受到侵害的時候,可以通過行政訴訟的方式尋求救濟,從而通過司法權實現對環境行政權力的制約。再次,要實現對環境更為有效的保護,權力對權利的制約是必須的。公民環境權利是法律授予公民對自身的環境利益進行判斷並做出處分的權利,但由於環境公共物品的屬性,公民個人可能會為了個人的利益而濫用權利,從而犧牲公共的環境利益。此時,政府環境權力就能夠對公民環境權利進行干預或制約。如此,公民環境權利與政府環境權力的雙向制約與互動,推動著環境保護在法制軌道上良性推進,從而實現對於環境的有力保護。第二,公民環境權利與傳統私權相融合的進路,能夠通過充分發揮公民的主動性實現環境保護。雖然傳統私法的財產權、人身權以及相鄰權的規定對於環境保護的作用仍不能忽視(特別是在對這些權利的侵害發生現實的損害時,對這些權利的救濟能簡潔地起到環境保護的作用),但是,清潔空氣權、清潔水權、環境審美權等公民環境權利的明確賦予,是直接針對公民的環境利益而做出的。相對於傳統私權而言,這不但大大豐富了公民私權的內容,而且大大提高了環境保護的標准,可以有效彌補傳統私法對於環境保護的不足。公民在私法上有了明確的環境權利,就能更加關注自身的環境利益和對於環境利益的自覺維護。公民環境權利作為一種私權的發達,進而能促進民間環保組織的繁榮,使社會力量能有序地參與到環境保護過程之中,從而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的社會氛圍。此外,對於那些破壞環境利益的行為,公民或環保組織能有效地通過民事訴訟的方式,就先,更為充分地調動司法力量進行遏制,這不但能實現對公民環境權利的維護,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能實現對整個社會的環境保護。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