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行政分級制

行政分級制

發布時間: 2020-12-11 02:19:14

Ⅰ 影響行政組織層級設置的因素

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是國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重要內容,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既是當前我國公共政策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點,也是公共政策制定者面對的一個難點。之所以說是熱點,是因為眾說紛紜,討論熱烈;之所以說是難點,是因為該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到重大的利益調整,政策制定者十分慎重,多年來一直進行的是微調而沒有根本性的變化。

一、問題的提出和界定

截至2004年底,我國地方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即23個省(含台灣,下文討論暫不包括台灣)、4個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5個民族自治區(新疆、西藏、內蒙古、寧夏、廣西)、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目前,除四個直轄市外,其他省區的政府層級設置一般為省(自治區)——地區(地級市、盟、自治州)——縣(縣級市、旗、自治縣)——鄉(鎮、辦事處)四個層次。除台灣外的27個省和自治區設有50個地區(州、盟)、283個地級市,共333個地級行政區劃,其下又設有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劃(包括縣、市轄區、自治縣、旗等),4萬多個鄉鎮級行政區劃。這是我國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的基本情況[1]。

當前,對我國現行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的非議主要是,管理層次多,管理成本較高,而管理效率則較低。例如,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司長戴均良曾撰文指出,「目前我國行政管理層次之多為世界之最,減少層次是必然趨勢。」 [2] 區劃調整主張者普遍認為,目前我國省級行政區過大,有關討論的焦點也首先體現在省級行政單位的設置上,進而擴展到整個國家的行政區劃調整和政府層級設置及其職能定位。他們在省制上的主張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四派,即廢省、聯省自治、縮省、虛省[3]。目前最為響亮的是縮省的聲音,學界人士、地方基層官員乃至國家主管部委均有人為此鼓吹。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葛劍雄教授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指出,應該考慮一項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他認為理想的途徑還是在劃小省區的前提下堅持二級制,將全國重新劃分為50個左右的省(含自治區,但名稱可改變為自治省),每省平均管轄40至50個縣,與此同時撤銷市(地)和計劃單列市。以一本《縣域論》而在學界引起很大反響的山西省太原市副市長張春根,曾鮮明地提出過「縮省-撤市-強縣」的新郡縣制主張。張春根認為,以法國、德國的情況來看(法國55萬平方公里,5780萬人口,設22個大區,96個省;德國35.7萬平方公里,8027萬人口,設16個州),中國現行的一級行政區顯然劃得過大,由於省太大,一省之內各地自然條件、人文傳統與經濟利益差別過大,在省政上各地居民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不一,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上都不利於人民自治原則的更好落實。按該措施的積極倡導者、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司長戴均良的說法,所謂「縮省」,就是把現行的省級建制規模縮小,從國內外的經驗和管理需要出發,全國省級建制可以設置50-60個。一般認為,劃小省(區)的辦法有三:一是將一個省一分為二;二是從幾個省中劃出一塊再設一個省;三是以一個特大城市為中心增設幾個重慶模式的直轄市。而在戴均良看來,第三種辦法比較好,增加機構少、震動小、比較容易為地方接受。另外,還可以擴大現有直轄市的行政區域,如北京、天津可以與河北一起統籌規劃,上海可以與江蘇、浙江一起考慮。[4]

2004年4月,曾有媒體報道,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司長戴均良在香港接受媒體專訪時透露,中國行政區劃將進行改革,總體思路可能是「縮省並縣,省縣直轄,創新市制,鄉鎮自治」這十六字訣。新的行政區劃方案會在2005年出台,屆時的規劃中,中國將有50個省、直轄市和大量新增的縣。鑒於該報道在國內外引起的混亂,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司長戴均良於2004年5月10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聲明,有媒體近日刊發報道稱中國行政區劃改革將設50個省區市,這種說法嚴重失實,報道純屬斷章取義,以訛傳訛。戴均良說,近期境內外一些新聞媒體紛紛刊載中國將要分省的有關傳聞,從中國目前國情出發,重新進行大規模分省不現實,既會影響社會穩定的大局,又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行政管理成本。他估計,近幾年這方面沒有大動作[5]。由此可見,公共政策決策層對此保持謹慎,始終未為各種調整言論所動。但無論大區劃調整與否,政府層級如何設置,進而職能分工如何定位都確是公共政策不可迴避的問題。誠如前述,諸多對現行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的詬病,也集中在由此導致的管理上的低效率。因此,本文在考察制度演進的基礎上,從管理學視角就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做簡要探討。

二、中國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的制度史演進

自從中華民族進入文明社會,夏、商、周國家建立以來,在國家疆域內的行政區劃和政府(政權)層級設置就是一個客觀存在。從歷史學的角度看,這一客觀存在的制度,始終是發展變化的,任何制度在不同歷史斷面均不相同,動輒拿一個籠統的「古代」概念說事並無意義。但我們仍然可以縱覽歷史研究的時間鏈條,通過梳理制度變遷的軌跡,歸納可以確定的制度傳統,以資今世政策決策參考。回顧我國幾千年歷史演進的脈絡,如下三個制度傳統可以確信不移。

一是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制度傳統。傳說中禹定天下為九州,實際上從夏到商,不過是以大邑為領袖的、由眾多方國組成的方國聯合體。武王伐紂,經過軍事征服和封邦建國,周王朝的勢力范圍更加擴大,號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地方區劃和管理上實行的是 「宗統與君統合」的家國同構封建制。秦滅六國,秦始皇采李斯言,在全國堅決推行了郡縣制。但由於短命的秦帝國覆滅,單一的郡縣制如同早產兒夭折於襁褓中。到漢初又實行了分封制,王國與郡縣並存,經景帝削藩,武帝時進一步集權,除京畿地區外全國地方分為13個監察區,置13州,每州設刺史,逐步演變成州——郡——縣三級地方行政管理體制。東漢後,長分裂、短統一,盡管士族閥門的勢力一直很強大,但郡縣制在幾百年博弈中一直延續到隋前,並逐步占據上風。隋唐兩朝以後,作為各朝代地方行政單位的州、府、道、路、省、使司、縣等,稱謂不盡相同,但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制度傳統定型下來。可見,我國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經歷了方國聯合體——家國同構封建制——郡縣——王國與門閥並存——單一制國家的定型的歷史邏輯脈絡。同時,考察歷史,可以發現,自東漢後,州——郡——縣三級地方行政管理體制至隋唐後更進一步穩定下來,直至清季。同樣,在縣以下,並非沒有政權組織或相當組織存在,只是基層組織非由國家任命的官僚直接管理而已。

二是上層集中的決策制度傳統。該項制度傳統是與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制度傳統緊密相關的。根據已知史料、甚至上古傳說,就不難看到夏、商、周三代中央集中議事決策的制度影子。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形態對帝制形成起到巨大的催生作用,至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官僚政治為特徵的制度傳統逐步建立起來,此後兩千年的封建帝制歷史中,皇帝越來越走向政務處理的前台,決策權高度集中在中央。統一時期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如此,分裂時期各割據政權也大都存有強烈的統一動機只是客觀力量不足而已,而在其各自政權內部朝廷和州縣的關系亦是如此。回顧制度演進,就中央和地方而言,決策權主要集中於中央,就地方各級而言,決策權集中於上級,決策權居高不下是中國政治的一大制度傳統。

三是大國中對特殊地方實行例外管理的制度傳統。中央對特殊地方實行例外管理的制度傳統,源於我國的疆土、人口、民族、宗教等自然和社會因素的客觀特殊性。自西漢武帝經營西域以來,漢宣帝設西域都護;東漢魏晉南北朝,延續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特別管理的制度,設校尉或中郎將;唐代時設羈縻府州和都護府建制。到元代,在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設置宣撫使司、宣慰使司、安撫使司等等,均統屬於中央政府宣政院,形成「土司」制度。明清兩代則實行土官和改土歸流制度,實行特別行政治理。實際上,該項制度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並未斷裂,新中國實行的民族自治地方、直轄市乃至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設立,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央對特殊地方實行例外管理的制度傳統。

考察歷史演進中形成的制度傳統,我們的一個基本的假設是,制度的自然演進是有效的。換言之,在漫長的制度演進過程中,不排除千鈞一發的事件影響制度演進的方向和程度,但長期形成的確定不移的制度傳統,是經住歷史檢驗的有效形式。有基於此,承認、尊重、延續制度傳統並進而開展制度創新,才能有助於現在從管理學的視角,科學地分析當前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的公共政策。

三、從管理學視角看當前和今後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的公共政策取向

本文所謂管理學的視角,也即「有效」的視角,就是通過組織中的人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高效率地追求高效果。從這一視角分析政府組織的公共政策取向有兩層意思,一是組織的制度設計要實現組織的預期效果,二是設計的組織制度運作要高效率。實際上前文所述關於現行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的諸多非議,焦點所在也正是何種制度安排更為有效的問題。但從總體上看,他們的共同點是減少層次,增加一級行政區的數量,認為這樣可以改進現行制度安排的效率。本文認為,前述關於行政區劃和政府層級設置的種種主張,也僅僅是某種構想,從未經過實踐的檢驗,理論上也並不符合各類組織包括政府等公共組織普遍適用的管理學原理,很難簡單地斷言這些構想的實施就一定能改進政府組織的效率。因此,本文對大規模改變省制的主張不敢苟同,對與此相乾的一些貌似新穎的主觀設想也心存疑問。實際上,基於制度史的分析,可以從管理學的若干視角切入對該問題予以探究,本文僅就以下幾點做簡要說明。

第一,影響組織結構設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簡單機械的套用管理寬度和管理層次的消長關系原理。管理寬度是組織中上級可以直接指揮的下屬的數量,管理層次則是組織中指揮鏈上科層的數量,在組織規模一定的前提下,增大管理的寬度可以減少管理的層次。這正是一些人主張減少層次、改變省制的理論基礎。原理並無錯誤,但卻不能簡單機械的套用。首先,影響組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組織的生命周期、組織規模、組織戰略、組織環境、組織技術、人員素質等等。這些都是影響組織結構設計的權變因素。例如,美國的國土規模與我國相當,但其他因素均相去甚遠,法、德等歐洲國家僅就規模而言與我國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語,毋論其他。因此組織設計各有特點,不宜簡單的同美國這樣的大國類比,也不宜同歐洲那樣的小國類比。其次,政府組織的管理寬度同樣受上述因素的影響,究竟政府各個層級上合理、有效的管理寬度多大很難確定,因此,往往可能在實踐上導致增加管理寬度卻無法減少管理層次的悖論。例如,重慶的直轄並未改變現在四川省內的政府層級設置,新四川無論人口還是面積仍然很大,仍然可以抵得上歐洲的一些國家,其現行四級層次仍很難減少為三級,悖論由此產生。依次類推,按照某些所謂方案,深圳直轄、青島直轄、大連直轄,等等,都很難減少廣東、山東和遼寧的原有區劃和層級。

第二,戰略決定結構,組織結構應與時代背景下的組織戰略內容和戰略制定實施的特點相匹配。就時代背景而言,目前的中國正處於一個迅猛的城市化過程中。盡管這一過程在不同區域和不同階段進展很不平衡,但可以確定,與農業經濟相聯系的「縣制」將越來越淡化;相反,城市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作為行政區劃單位將成為未來的主流形式和中堅力量,簡單否定「市制」是不可取的。但就我國的規模看,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全部城市是不現實的,省作為大區級行政單位,其統籌區域發展的作用仍無可替代,而省級單位過小則無法有效的發揮這種統籌領導作用,京、津、滬三個老直轄市及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存在的某些發展「瓶頸」,在一定程度上就體現出這種矛盾。我國的國家戰略和戰略制定實施特點,是同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傳統和上層集中的決策制度傳統緊密相連的,制度傳統決定了戰略及其特點,進而要求相應的組織結構。比如,戰略的制定集中於上層,實施則需要一個從上到下一直延續到最基層的網路體系,這就決定了我國政府組織的層級鏈條不可能太短,改進管理效率的關鍵不在於壓縮鏈條本身,而在於為鏈條上不同層級的組織進行科學的職能定位,高層做正確的事情,中層正確的做事情,基層把事情做正確,這才是在行政區劃調整和政府層級設置問題上制定公共政策的基點。

第三,管理是組織中人的管理,建立一套既傳承我國制度傳統又符合現代管理理念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才是推動政府再造、提高行政效率的根本,行政區劃調整和政府層級設置只有放在這個機制框架內考察才有意義。這樣一個制度體系,包括政府公務人員的職位分析、招募、甄選、錄用、工資薪酬、福利待遇、績效考核、培訓開發、晉升、退出等等,簡言之,即選、育、用、留、裁。特別是建立「裁」的機制,最難,也最為關鍵。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有效的機制,單靠縮省或者撤省等區劃調整政策,既無法減少地市這一政府層級,也無力承擔減少政府工作人員總量之重。此外,文化即人化是馬克思主義在文化問題上的基本觀點,文化也是管理中的重要因子。現行省制的文化認同感是千百年歷史延續的結果,大規模分割省制導致的文化混亂短期內將難以彌合。所謂縮省強縣論者,僅強調縣域的文化認同而忽視省域的文化認同是不妥當的。特別是在當今,市場日益擴大,人員流動頻繁,全國2000多個縣並非全部為人熟知,而省、市的身份認同感則要強烈的多,從這個意義上看,主觀臆想色彩濃厚的大規模省制區劃改變也應慎行。

基於政治制度演進的歷史考察,從現代管理學的視角看,本文的基本結論是:(1)當前,單獨的大規模行政區劃調整、特別是大規模改變省制的公共政策不可取;(2)全國范圍內的省縣直轄的體制目前缺乏現實條件,空想主義色彩過於濃厚;(3)處於城市化、工業化和信息化浪潮中的中國,一方面正經歷巨大的變革,另一方面結構性不平衡仍十分巨大,「縣——鄉體制」和「市——區」可能會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並存,但適應城市化進程的後者是趨勢所在。因此,在縣制、市制上要有所比較,既不能簡單復古到「縣」,也不能強求冒進到「市」。(4)在行政區劃調整和政府層級設置上,從基層切入,以削減鄉鎮數量和內設機構、裁減縣級行政人員編制、直接減輕群眾負擔為突破口,試點現行、總結經驗、逐步推開,符合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漸進式改革模式和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總之,實現政府再造、提高行政效率,需要在創新制度傳統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系統推進。

Ⅱ 安全生產行政責任追究制度中的分級管理是什麼意思

安全生產法規定抄的企業有違反安全生產行為的行政處罰,由負責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部門決定(縣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予以關閉的行政處罰由負責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部門(縣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報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縣政府主管部門)按照國務院規定的許可權決定;給予行政拘留的行政處罰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決定,觸犯刑法的,依法進行刑事拘留或逮捕,甚至移交公訴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
這些都是屬於分級管理的一個意思,針對同一家企業同一起行政處罰,每個單位或部門執行的工作任務不一樣。

Ⅲ 根據憲法,法律的有關規定,中國建制市的行政級別有哪四個層次

最近正在看《憲法》

第三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
(一)全國分為省、專自治區屬、直轄市;
(二)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
(三)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
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
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是不是上面再加個國務院

Ⅳ 區級行政部門制定的辦法屬於什麼層級的法律文件

你好,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區級行政部門制定的辦法屬於「其它規范性文件」,不是屬於法律法規與規章,效力層次較低且僅在當地具有效力,並不得與法律法規與規章相沖突,否則無效。

Ⅳ 為什麼要改革縣政管理的體制層級

著力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核心是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為此,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簡政放權,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社分開,切實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要嚴格遵循市場規律,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不斷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和制度,加強宏觀調控目標和政策手段機制化建設,著力提高宏觀調控和管理水平;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市場監管,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創造良好市場環境,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要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加快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
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合理的政府組織結構是行政權力高效運行的基礎。在科學劃分、合理界定政府部門職能的基礎上,明確部門責任,確保權責一致,進一步理順部門關系,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要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對職能相近、管理分散的機構進行合並;對職責交叉重復、相互扯皮、長期難以協調解決的機構進行調整;對職能范圍過寬、權力過分集中的機構進行適當分設,逐步建成科學合理、順暢高效的大部門制行政機構體系。
推進行政層級改革。科學的行政層級是行政權力順暢運行的前提。一要優化行政層級,有條件的地方繼續探索實行省直管縣(市)體制。合理確定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職責許可權,合理界定省以下不同層級地方政府職能與權責關系,健全各級政府財權與事權相匹配、權責統一的財稅體制。二要優化行政區劃設置。要適應經濟體制轉軌、政府職能轉變及城鎮化發展等對行政區劃提出的新要求,加強對行政區劃的戰略研究,通過優化行政區劃設置,合理配置行政資源。三要深化鄉鎮體制改革。要按照精簡、統一、效能原則,優化鄉鎮機構設置,建立精幹高效的鄉鎮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Ⅵ 我國城市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可以歸納為( )。A. 首長負責制 B. 縱向層級的集權制 C. 層級制與職能制相結

我國城市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可以歸納為(B)
A.首長負責制 B.縱向層級的集權制 C.層級制與職能制相結合 D.完整制與分離制相協

Ⅶ 層級制和職能制的異同

相同點:都是政府抄組織結構的基本形式,每個部門的業務性質和管轄范圍不都相同,兩者需結合使用。
不同點:層級制是縱向劃分,每個部門業務性質相同而管轄范圍不同;職能制是橫向劃分,每個部門業務性質不同而管轄范圍相同;層級制,便於事權集中,統一指揮,但各級首長管轄過多,責重事繁,難以勝任;職能制的優點在於合理分工,相互配合,使行政首長不致獨任其勞,工作效率可以提高,但職能制不能離開機關而獨立存在。

Ⅷ 中國的行政區域分為幾級

中國的行政區域分為四級,分別是省級行政區、地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和鄉級行政區。

1、省級行政區

省級行政區是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的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區域,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4種。

(1)省

中國國家地方一級行政區域,始於元朝,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

(2)自治區

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而建立的相當於省的行政區域。新中國成立後共建立了5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3)直轄市

即中央直轄市,由國務院直接管轄。是人口比較集中,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特別重要地位的大城市。至1997年3月設立重慶直轄市為止,中國共設有4個中央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4)特別行政區

為「一國兩制」的實施,憲法第三十一條專門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可以設立特別行政區。特別行政區與省、自治區、直轄市同屬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區域。至1999年12月澳門回歸為止,中國共設立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2、地級行政區

地級行政區是介於省級和縣級之間的一級地方行政區域,包括地級市、地區、自治州和盟。

(1)地級市

作為一級政權組織是中國人口比較集中,政治、經濟、文化地位比較重要的城市。地級市下分市轄區、縣、自治縣、縣級市。

(2)地區

省、自治區的派出機構,管理幾個縣、自治縣和市,不是一級地方政權。地區,1975年以前稱專區,設專員公署。始設於國民黨政府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沿用。後稱地區,設行政公署。

(3)自治州

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方為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而建立的介於省級和縣級之間的一級行政區域,設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是一級政權機構。自治州下分縣、自治縣、市。

(4)盟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地級行政區域。原是蒙古族旗的會盟組織,設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是一級政權機構。盟包括幾個縣、旗、市。

3、縣級行政區

縣級行政區是中國地方二級行政區域,是地方政權的基礎。縣級行政單位包括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林區等。

(1)市轄區

市的下一級行政區劃,設立區人民代表大會和區人民政府,為城市的基層政權組織,相當於縣。區下設街道辦事處,作為區的派出機關。

(2)縣級市

中國行政區劃之一。在中國,行政級別和市轄區、縣、自治縣等縣級行政區平級,一般由地級行政區代管。

(3)縣

作為中國基礎行政區域,始於春秋時代。秦統一六國後確立了郡縣制,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縣下轄鄉、鎮。

(4)自治縣

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級行政區域。

(5)旗·自治旗

旗是中國相當於縣一級的少數民族(主要是蒙古族)聚居的行政區域。旗原是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的民族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沿用。自治旗是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內另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區域自治的相當於自治縣的行政區域。

(6)特區

工礦企業特別集中的縣一級行政區劃。

(7)林區

縣一級行政區劃。

4、鄉級行政區

鄉級行政區是地方三級行政單位。包括鎮和鄉,1960年以前還曾設區。

(1)鎮

縣、自治縣管轄的基層行政區域。1955年國家頒布關於劃分城鎮標準的規定,設置鎮的主要條件是縣及縣級以上政權所在地,其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其中非農業居民佔50%以上。1984年制定了新的建鎮標准,放寬了條件,工商業比較集中的地區可以設鎮,並實行了鎮管村的體制。

(2)鄉(民族鄉)

鄉是中國農村的基層行政區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鄉人民政府,受縣人民政府領導。1958年農村人民公社化後,鄉政權一度由人民公社行使,鄉制撤銷。1982年1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憲法規定恢復鄉建制,設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鄉按居民居住地區設立村民委員會,作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1983年開始建鄉。民族鄉是少數民族聚居的鄉一級行政區域。

(8)行政分級制擴展閱讀

《國務院關於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

下列行政區劃的變更由國務院審批:

(一)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行政區域界線的變更,省、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地的遷移;

(二)自治州、縣、自治縣、市、市轄區的設立、撤銷、更名和隸屬關系的變更以及自治州、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駐地的遷移;

(三)自治州、自治縣的行政區域界線的變更,縣、市的行政區域界線的重大變更;

(四)凡涉及海岸線、海島、邊疆要地、重要資源地區及特殊情況地區的隸屬關系或行政區域界線的變更。

Ⅸ 為什麼要改革縣級政府管理的體制層級

改革來和完善現行鄉鎮行政管理層自級結構,不只是理論界的呼聲,也是改革鄉鎮行政體制弊端與提升縣鄉治理效能的現實需要,更是農業稅取消後國家所實行的「項目制治理」方式、新農村建設以及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戰略「倒逼」作用的結果。因而,進一步探討和研究這一問題,對於推動鄉鎮行政體制改革與提升縣鄉治理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而縣鄉層級結構的調適與改革,需要以市場化、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民市民化與農村工作新特點以及縣鄉層級結構設置和行政區劃不合理、強縣擴權和鄉( 鎮) 自治雙重訴求等的行政系統內外部環境變化為前提,以合理界定縣鄉責、權、利以及分擔行政決策風險與成本等為核心,以各地域自然與人文的現實條件和實際困難為基礎。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