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建制
『壹』 中國行政區域劃分的什麼建制
省-縣之間管理層的設置是歷史的產物,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
我國縣以上的行政區劃建制,自秦實行郡縣制以來,最為穩定的是縣建制,從創立以來延續至今,自未廢止。
縣之上的建制則變化較大,不同的歷史朝代有所區別。從管理的層次看,有二級制、三級制和四級制,其中三級制(包括實三級和虛三級)的時間最長。
二級制時間不長,只有秦和漢前期為郡縣二級制,共計不過兩百年的歷史。
秦時,疆域面積不大,實行郡縣二級制,全國設了40多個郡,1000左右個縣,平均一個郡轄二十幾個縣。
西漢立國之初也實行郡(國)縣二級制,郡縣數量與秦時相近。但隨著疆域的擴大和人口的增多,郡的數量越設越多,到公元前104年全國設有郡96個,中央政權直接領導如此多的一級政區難度加大了,於是在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郡之上設13州刺使部。
州刺使部剛設時為中央派出機構,行使職能類如監察區,但隨著職權的擴大和機構人員的增多逐步演變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區劃建制,地方行政區劃由二級制變成了三級制。
自此以後,雖然各級行政區劃建制的通名有所不同,但三國、兩晉、南北朝、唐宋明各朝均為三級制,總計時間在一千五百年以上。
實實在在的四級制則只有百餘年的時間,只有元朝是實實在在的四級制,即省——路——府(州)——縣。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中央為了有效地統治地方,在原來宋代一級政區——「路」之上設立行省,簡稱為省,形成四級制。
清朝是虛四級、實三級制,即省——道——府(州、廳)——縣,道是省的派出機構。
1913年後裁撤府州廳,由省轄道、道管縣,全國共設97個道。
1928年後廢除道制,在省-縣之間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作為省的派出機構指導、監督幾個縣的工作,設立虛三級制。
1949年後,恢復虛四級、實三級制,在省(自治區)與縣中間繼續設立一個管理層,包括作為一級行政區劃建制的自治州和省轄設區的市及作為省派出機構的專區,即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市(自治州)——縣——鄉(鎮),因為地市一級不能算完全意義的行政單位。
現在據說又要調整行政區劃了,將建立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市(自治州)——縣虛三級、實兩級制,相應地取消鄉(鎮)的行政級別。
『貳』 什麼叫地方行政建制
隴南地方行政機構設置較早,歷代變更頻繁,有時郡、縣僑置重迭,有時衛、所、州、縣交錯並存。元明清時,又設置有不少土司,與州縣分治。加之因戰禍、災情,政局變動,人口遷徙等各種原因,州縣時設時並,治所頻頻遷移,所以行政建置沿革錯綜復雜。
秦代即有地方行政建置。見之於史料的有西(治今禮縣紅河鄉附近)、武都(治今西和縣洛峪)、下辨(治今成縣廣化村)、故道(治今兩當縣楊店)4縣。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置武都郡,郡治武都道,轄9縣:武都、上祿(治今西和縣上六巷)、故道、河池(治今徽縣伏鎮)、平洛(治今康縣平樂)、沮(治今陝西略陽縣東)、嘉陵(治今禮縣雷壩附近)、循成(治今成縣鐔河附近)、下辨。境內之西縣、氐道(治今天水市秦城區平南、大門一帶),羌道(治今武都縣西)屬隴西郡,陰平(治今文縣西)屬廣漢郡。
東漢時,武都郡治移至下辨,轄7縣:武都道、下辨、上祿、河池、故道、沮、羌道。西縣改屬漢陽郡,氐道仍屬隴西郡,於陰平置廣漢屬國,別領三城:陰平道、甸氐道(今四川南坪)、剛氐道(今四川平武)。
三國時,魏、蜀爭相掠奪隴南人口。曹操先後掠奪、遷移隴南人口30多萬入居關中,僑置武都郡於扶風郡美陽,又移至興平縣小槐里。諸葛亮亦遷移西縣人口1000餘家還居漢中。後又有武都王苻健率眾入蜀,蜀將張尉往迎,安置於昭化之白水,而隴南為蜀所有,武都、陰平2郡仍存,屬益州。所以,三國時,魏蜀各有一武都郡,魏之武都郡在關中小槐里,蜀之武都郡治下辨。另外,又於今禮縣東北置祁山縣,亦屬武都郡。
西晉武都、陰平2郡均屬秦州。武都郡5縣:下辨、河池、武都、故道;陰平郡2縣:陰平、平武。十六國時郡縣大部屬仇池楊氏;晉人流寓梁、益2州者,乃於梁、益2州分設南、北陰平郡。與氐族仇池政權先後還有宕昌、武都、武興、陰平幾個地方政權,地方行政機構比較混亂。
北魏攻滅後仇池政權之後,於正始元年(504年)置南秦州於洛峪,領先後所置6郡18縣:天水郡治水南,領3縣:水南、平泉、平原;漢陽郡治蘭倉,領2縣:谷泉、蘭倉;武都郡治石門,領4縣;石門、白水、東平、孔堤;武階郡治赤萬,領3縣:北部、南五部、赤萬;修城郡治廣長,領4縣:平洛、柏樹,下辨、廣長;仇池郡治洛峪城,領2縣:階陵、倉泉。此時郡縣重迭錯綜,大部分縣城所在地今不可考。據《魏書·地形志》,有兩個武都郡,兩個天水郡,兩個漢陽郡,兩個仇池郡,其中一個武都郡屬歧州,一個天水郡屬秦州,一個漢陽郡屬秦州,一個仇池郡屬東益州。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武都郡治移至今武都縣城關仙陵山(即舊城山),從此武都郡治始由西漢水流域南移白龍江流域。
正始三年(506年),北魏攻滅武興國,改武興為鎮,再改為東益州,治武興(今陝西略陽),領武興、仇池、盤頭、廣長、廣業、梓潼、洛叢7郡,其具體治所今難確指。
大統四年(538年),西魏以宕昌王定為南洮州刺史、要安藩王。後改南洮州為岷州,治溢樂(今岷縣城關),此為岷州之始。北周於公元566年滅宕昌國後置宕州,設宕州總管府,轄2郡:宕昌郡治陽宕(後改名良恭,今宕昌南陽),領良恭、和戎2縣,甘松郡治懷道(今舟曲縣峰迭附近),領懷道1縣。
公元553年,改南秦州為成州。公元558年,北周於葭蘆郡置文州,領蘆北、陰平二郡。
隋初,隴南沒漢陽、宕昌、武都、河池,順政,臨洮6郡。漢陽郡即西魏之成州,領3縣:上祿、潭水、長道,後又有同谷縣。宕昌郡領3縣,良恭,和戎,懷道。武都郡領7縣:將利、建威、復津、盤堤、長松、曲水,正西。河池郡領4縣:梁泉、兩當、河池、黃花。順政郡即興州,領4縣:順政、鳴水,長舉、修城。臨洮郡即岷州,領11縣,僅和政縣屬今隴南地區。公元618年,分武都郡之長松、曲水、正西3縣建陰平郡。
唐初,隴南武都、漢陽、河池、陰平、宕昌,臨洮6郡屬隴右道。武都郡或改為武州,轄將利、建威、復津、盤堤4縣。漢陽郡或改為成州,轄長道、上祿,同谷3縣,又有漢源縣。河池郡或改為鳳州,轄梁泉、兩當、河池、黃花4縣。陰平郡或改為文州,轄長松、曲水2縣。宕昌郡或改為宕州,轄良恭、懷道2縣。臨洮郡或改為岷州,轄溢樂、理川(今宕昌理川)、和政3縣。順政郡屬山南道,或改為興州,轄順政、長舉、鳴水3縣。「安史之亂」後,隴南地區淪入吐蕃。近百年後,鳳、成、階、文、興等州先後收復,改隸山南道,而岷、宕等州直至北宋熙寧時復歸中央政權管轄,得以重建地方行政機構。
五代50多年中,文、成、階、鳳逐漸從吐蕃勢力下收復,其間郡縣時廢時存,變動不定。
宋代,隴南有5州,秦鳳路4州:成州轄同谷,粟亭2縣;鳳州轄梁泉、河池,兩當3縣;階州轄復津、將利2縣;岷州轄理川、長道、大潭3縣。利州路1州,即文州,只轄有曲水縣。南宋初,金人盡據秦州、鞏州及岷州以北,宋金以今宕昌、禮縣一線至大散關為界,岷州及理川基本為金所有,宋遷岷州於白石鎮(今西和城關)。公元1144年,宋金議和,金人以岷字犯金太祖完顏旻諱,乃改岷州為和州;又以淮西原有和州,故加西字為西和州,以別於淮西之和州。
元時,隴南州縣屬鞏昌總帥府的有:西和州、徽州(領兩當縣)、階州、成州。元初成州領天水、同谷2縣,後皆並入成州。公元1242年,田世顯以成都府歸附元,遷於成州栗亭,行栗亭管民事司,不隸成州。
明代州、縣、衛、所並存,軍籍、民藉相錯,時分時合,變動頻仍。階州領文縣,徽州領兩當縣,降成州、西和州為縣,皆隸鞏昌縣。
清代行政機構較為穩定。清初,設洮岷協,置副將1人,駐岷州,後改為洮岷兵備道。公元1763年又改為分巡鞏秦階道,仍駐岷州,兼管茶馬。公元1863年,林之望任鞏秦階道,因回民起義,戰事頻繁,將鞏秦階道道署山岷州移置秦州。公元1729年,升秦、階2州為直隸州,降微州為縣,微,兩、禮三縣屬秦州。岷州、西和仍屑鞏昌府。階州領文,成2縣及西固州同(今舟曲),白馬關州判(今康縣雲台)。部分土司先後改土歸流,部分土司仍保留,但主要事務歸州縣受理。雍正間,岷州千戶土司趙廷賢、黑峪寺僧綱司黃登住堅錯,文縣馬、王二百戶等先後歸流。岷州百戶宕昌馬國棟、麻黿(今宕昌大舍)趙名俊、閭井後汝元等則延續至清末,始終管理原土民事務。
『叄』 行政村建制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經省市級國家機關批准設置的村,稱為建制村。通過國家行政程序才能得到確定,是建制村的根本特徵。
農村社會基層管理單位依照法律規定是行政村。行政村是國家為實現其意志而設立的,既是農村的基層管理單位,又是農村群眾自治組織的區域依託。一個行政村通常由幾個自然村組成。
需要說明的是,政府工作報告里的「建制村」的含義應該與「行政村」意思是一樣的。
『肆』 請問一下,什麼是行政建制的概念
城市為中國的行政建制,州是美國的行政建制
『伍』 什麼是行署建制
地區行政公署的簡稱。以前的區委書記相當於現在的市委書記。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地級市逐漸增多,地區行政公署數量急劇減少。目前僅內蒙古、西藏、新疆、黑龍江、青海三區三省下仍有設置。行政公署設專員或副專員,領導行署工作。
級別相當於地級市。
『陸』 《學記》提出了從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學,什麼叫行政建制建學
省,市,縣,鎮屬於行政建制,比如某縣按規定在下屬每個鎮建立一個中學,幾個小學。
『柒』 什麼是建制市和建制縣
我國的建制市是行政區劃概念,與嚴格意義上的城市並不完全一致。在2003年底我國的660座建制市中,既有市轄區總人口 (按國家統計局最新分組(非國家標准)定義,市轄區總人口為戶籍人口加一個月以上暫住人口,縣級市人口指城關鎮人口。)1000 萬以上的巨型城市,500~1000萬人口的超大型城市、200~5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和100~200萬人口的大城市,也有50~10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和5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市,更有數萬人甚至不足萬人的微型城市,其實這些微型城市只能稱之為小城鎮。對差別如此之大的660座建制市簡單進行總體評價,可比性較小。 按國家統計局原規定,中小城市是指市區非農業人口在50萬以下的建制市,中小城市的主體是縣級建制市。而縣級建制市多從縣級建制而來。一些有條件的縣不久將來也有可能撤縣建市,成為新的小城市。考慮到統計資料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評價對象界定為縣級市、縣以及市轄縣級區,簡稱為中小城市。
中小城市是我國城市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003年在我國建制市中,中小城市佔建制市總數的8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城市發展迅猛,數量增長速度快於大城市。按原分組標准計算,全國大城市1980年為45個, 2000年達93個,增長了1.07倍;中等城市由70個增加到218個,增長了2.11倍;小城市 ( 不含鎮 ) 由108個增加到352個,增長了2.26倍。隨著我國城市化的推進,一批有條件的中等城市將成長為大城市,一批有條件的小城市將成為中等城市或大城市,同樣,更多有條件的城鎮將成為中小城市。現在一批中小城市創造的GDP 已達數百億、創造的財政稅收已達數十億元。中小城市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的作用將日益突出。
建制市的三種情況
1、中央直轄市
北京、上海、重慶、天津(市長是省部級幹部)
2、省轄市
1)、副省級城市(10多個,比如長春,市長是副省級幹部) 2)、較大的市(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也不多,如包頭,市長是廳局級幹部。特殊的是市人大可以制定地方法規,地方法規效力同於省人大制定的地方法規。) 3)、經濟特區(五個,如深圳,市長是廳局級幹部。特區人大可制定適應特區的法規,不受廣東省人大約束,全國人大授權高於省人大。) 4)、地級市(市長是廳局級幹部,一般都是設區的市,但有兩個例外,東莞和三亞,二者不設區、縣,直轄鄉鎮街道辦事處) 5)、縣級市(市長是縣處級幹部,一般都由地級市代管,如湖南津市,常德市代管) PS:以上五類有重疊
3、縣轄市
解放前解放區設置縣轄市
建制縣是個稱法,縣是個行政名詞,在我國按地域、人口等劃分為地方管理板塊,並定有級別,行政上一級管一級,現形成的行政管理體系為中央、省、市(地)縣(也有縣級市)、鄉鎮之級,這就是一個建制。那麼,建制縣即縣級建制。
『捌』 建制、體制、編制怎麼區分
建制:國家機構或團體內的編制和系統。
行政建制是指行使國家權力的機構、單位或者依照行政管理的群眾組織、社會團體等的劃分等級的制度
行政建制的主體 政府,原則 行政建制,前身 郡縣制
『玖』 什麼叫中國地方行政建制
地方行政建制就是地方的行政區域劃分,比如中國有2100多個縣級建制
這應該是一種行政制度上的規定
『拾』 建制和建置有什麼區別
建制 :國家機構或團體內的編制和系統
建置: 亦作「 建寘 」。
1.扶植。《左傳·昭公七年》:「吾子取 州 ,是免敝邑於戾,而建寘 豐氏 也。」
(2).建立;設置。《漢書·武五子傳贊》:「後遂命將出征,略取 河南 ,建置 朔方 。」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夫樹猶親戚,土猶士民,建置不久,則輕下慢上。」 唐 柳宗元 《四門助教廳壁記》:「參明堂之政,原大教之極,其建置之道弘也。」 清 江上蹇叟 《通番之始》:「若其地理之分合,建置之沿革,則均不詳也。」 郭沫若 《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古時所謂『國』本是等於部落的意思,所謂『封建藩衛』也不過是建置大小不等的各種殖民部落而已。」
(3).建造;興建。 唐 李翱 《與本使請停率修寺觀錢狀》:「若將興之,是 苻融 、 梁武 皆為 仲尼 、 周公 也;若將廢之,閣下又何患其尚寡,而復率其屬合力建置之也?」 宋 范仲淹 《代胡侍郎奏表》:「前知州 李詔 在任日,重修宣聖廟,建置學舍數十廈。」
(4).猶建樹。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三:「 宋 端平 間, 真西山 參大政,未及有所建置而薨。」
(5).設施。 明 唐順之 《提督軍務兼巡撫謝表》:「事體一同所職,而建置各有攸司。」 馮自由 《中國教育會與愛國學社》:「然敝會同志無權無勢,一切建置皆白地起造,無有憑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