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審批歷史1

審批歷史1

發布時間: 2020-12-09 17:31:44

『壹』 中國歷史進程要事有哪些簡單點,比如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x年x月x日什麼什麼事

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

『貳』 歷史上1石是多少

不同的時代都不同
在宋代,一石=97KG
在唐朝,一石=53KG
在清代,一石=28KG
在秦代,一石=109KG

升是體積單位,1升水的質量是1KG,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密度,所以質量不同中國歷朝俸祿
一、秦漢
漢承秦制,西漢時從萬石至斗食佐史,共22級(一說21級),採取的是給谷制。祿秩與實物發放數的對應關系是(下注部分官職俸祿前後有變動,不一一註明,僅作參考):
1)萬石:三公等(名錄不抄了,下同),月谷350斛(註:1斛=1石=10斗),一年4200石;
2)中二千石:九卿等,月谷180斛,一年2160石;
3)真二千石:諸侯相等,月谷150斛,一年1800石;
4)二千石:郡太守等,月谷120斛,一年1440石;
5)比二千石:光祿大夫等,月谷100斛,一年1200石;
6)千石:丞相長史等,月谷90斛,一年1080石;
7) 比千石:太中大夫等,月谷80斛,一年960石;
8)八百石:漢成帝時除,就六百石;
9)比八百石:諫大夫,俸祿不詳,後除;
10)六百石:州刺史等,月谷70斛,一年840石;
11) 比六百石:博士等,月谷60斛,一年720石;
12)五百石:縣長,漢成帝時除。
13)四百石:大縣縣丞、縣尉,月谷50斛,一年600石;
14)比四百石:五官侍郎等,月谷45斛,一年540石;
15)三百石:次縣長,月谷40,一年480石;
16)比三百石:五官郎中等,月谷37斛,一年444石;
17)二百石:縣丞、縣尉等,月谷30斛,一年360石;
18)比二百石:月谷27斛,一年324石;
19)百石:御史屬等,月谷16斛,一年192石;
20)比百石:不詳,後除;
21)斗食:月谷11斛,一說每日1斗2升;
22)佐史:月谷8斛,另一說佐史也並入斗食中。

二、魏晉南北朝
曹魏時發放粟米為俸祿。至西晉實行占田制,按官品各地分別授予職田和谷帛,授田標准為:一品50頃(每頃100畝),二品45頃,以下每品遞減5頃,至九品10頃,各食其租。此外,《晉書》中記載祿秩有
1)諸公及開府位從公者,品秩第一,食奉日五斛。太康二年,又給絹,春百匹,秋絹二百匹,綿二
百斤。元康元年,給菜田十頃,田騶十人,立夏後不及田者,食奉一年。
2)特進品秩第二,食奉日四斛。太康二年,始賜春服絹五十匹,秋絹百五十匹,綿一百五十斤。元康元年,給菜田八頃,田騶八人,立夏後不及田者,食奉一年。
3)光祿大夫與卿同秩中二千石,食奉日三斛。太康二年,始給春賜絹五十匹,秋絹百匹,綿百斤。惠帝元康元年,始給菜田六頃,田騶六人。
2 中國歷朝俸祿
4)尚書令,秩千石,食奉月五十斛。太康二年,始給賜絹,春三十匹,秋七十匹。綿七十斤。元康元年,始給菜田六頃,田騶六人,立夏後不及田者,食奉一年。
5)左右尚書僕射,食奉月四十五斛。
南朝宋、齊大致與晉略同。梁天監時,定一品秩萬石,二、三品秩中二千石,四、五品秩二千石。但
所給錢谷卻任意。陳時稍斂。
北魏初期官吏無俸祿,任其搜刮。至孝文帝改革,始行俸祿,從每戶征調帛3匹、谷2石9斗作為百官
俸祿,地方長官按戶給俸,多少不一。實行均田制後,地方守宰授給公田食租,刺史15頃,太守10頃,縣令、郡丞6頃。
北齊按官品給俸祿,計量單位改為布帛的匹,一品歲秩900匹,從一品800匹,以下以百匹等差,至從三品400匹;四品240匹,以下以40匹等差,至從五品120匹;六品100匹,以下以20匹等差,至從七品40匹,再往下以4匹等差,到從九品24匹為止。另外事繁者可增加1/4的俸祿,閑者將減少1/4。給付方式:一分為帛,一分為粟、一分為錢。地方長吏各分上中下三等九級(按戶口多少):州刺史從300匹至800匹不等,郡太守從220匹至500匹不等,縣令從50匹至150匹不等。
北周復古於周禮,改品為命,祿秩上從下士(正一命、一命)每年125石,歷經中士(正二命、二命)、上士(正三命、三命)、下大夫(正四命、四命)、中大夫(正五命、五命)、上大夫(正六命、六命),每級加倍,至上大夫為4000石。再往上則卿(正七命、七命)6000石、孤(正八命、八命)7000石、公(正九命、九命)萬石。

三、隋唐
隋制以粟為祿,京官:正一品900石,以下以100石為差,至正四品300石;以下按50石為差,至正六品100石;以下以10石為差,至從八品50石,於春秋二季發放。食封者及不管事者、九品官皆不給俸祿。
外官俸祿為:大州620石,以下按40石為差,九等至下下為300石;大郡340石,以下按30石為差,九等至下下為100石;大縣140石,以下按10石為差,九等至下下為60石。後來公卿以下又各給職田,一品5頃,
以下按50畝為差,至九品為1頃。
唐時俸祿分土地、實物和貨幣三種。其中土地分永業田和職分田。永業田按爵、勛、品級授給,不收回,可傳子孫,親王10000畝,正一品6000畝,從一品與郡王5000畝,正二品與國公4000畝,從二品與郡公3500畝,縣公與正三品2500畝,從三品2000畝,正四品與侯1400畝,從四品與伯1000畝,正五品與子800畝,從五品與男500畝,六、七品250畝,八、九品200畝。(以上均為職事官,勛官為60-3000畝不等。)職分田則為在職時可享用其租,作為俸祿一部分,按品級給,一品12頃(1200畝),二品10頃,三品9頃,四品7頃,五品6頃,六品4頃,七品3頃50畝,8品2頃50畝,9品2頃。實物方式的俸祿為唐初所定:
京官正一品700石,從一品600石,正二品500石,從二品460石,正三品400石,從三品360石,正四品300石,從四品260石,正五品200石,從五品160石,正六品100石,從六品90石,正七品80石,從七品70石,正八品67石,從八品62石,正九品57石,從九品52石。中間經過變化,到開元年間合為貨幣形式,按月發放,各品級給付額度是:
一品月俸料8000,食料1800,雜用費1200,防閤20000,總共每月錢31000;
二品月俸料6000,食料1500,雜用費1000,防閤15500,總共每月錢24000;
三品月俸料5000,食料1100,雜用費900,防閤10000,總共每月錢17000;
四品月俸料3500,食料700,雜用費700,防閤6667,總共每月錢11567;
五品月俸料3000,食料600,雜用費600,防閤5000,總共每月錢9200;
六品月俸料2000,食料400,雜用費400,庶仆2500,總共每月錢5300;
七品月俸料1750,食料350,雜用費350,庶仆1600,總共每月錢4050;
八品月俸料1350,食料300,雜用費300,庶仆600,總共每月錢2550;
九品月俸料1050,食料250,雜用費200,庶仆400,總共每月錢1900。

四、宋金
宋代俸祿包括正俸(錢)、祿粟(米)、職錢、公用錢、職田、茶湯錢、給卷(差旅費)、廚料、薪炭等許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名目,大多均以錢支付。還有謙人(僕役)、衣料(官員使喚之僕役,每人每年糧食折錢3000文,綢絹每匹折錢一貫,布每匹350文,綿每兩40文等)等等,不一一列舉。此外朝廷還時常給予賞賜。宋初基本沿襲後周之制,採用俸戶制。太宗初年廢俸戶制,本官月俸給1/3錢,2/3實物。初期俸祿較低,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首次大幅度加薪,仁宗嘉佑年間正式制定\"祿令\",如規定宰相、樞密使月俸料300貫,春、冬衣服各賜綾20匹、絹30匹、冬棉100兩,每月祿粟各100石,謙人衣糧各70人,每月薪(柴草)1200束,每年炭1600秤,鹽7石等。元豐改制,調整了官階與俸祿,又有增加。南宋初,財政困窘,俸給和米麥均減半支給。宋朝的俸祿制度非常復雜,如仁宗年間定41等,每等內依官職不同又多少有差,詳參見以下的《宋史 職官志》(略)。

金朝俸祿包括錢粟、口糧及絹棉三類,據《金史 百官志》所載各品級俸祿為:
正一品:錢粟220-300貫石,曲米麥各35-50稱石,春衣羅秋衣綾各35-50匹,春秋絹各120-200匹,綿600-1000兩。
從一品:錢粟180-200貫石,曲米麥各25-30稱石,春秋衣羅綾各25-30匹,絹各90-100匹,綿400-500兩。
正二品:錢粟150貫石。曲米麥各22稱石,春羅秋綾各22匹,絹各80匹,綿350兩。
從二品:錢粟120-140貫石,曲米麥各18-20稱石,春羅秋綾各18-20匹,絹各70-75匹,綿250-300兩。
正三品:京官錢粟70貫石,曲米麥各16稱石,春羅秋綾各12匹,絹55匹,綿200兩;外官錢粟70-100貫石,曲米麥各12-15稱石,絹各30-40匹,綿140-200兩,公田25-30頃。
從三品:京官錢粟60貫石,曲米麥各14稱石,春秋衣羅綾各10匹,絹各50匹,綿180兩;外官錢粟60貫石,曲米麥各10稱石,絹各25匹,綿120兩,公田21頃。
正四品:京官錢粟45貫石,曲米麥各8-12稱石,春秋衣羅綾各8匹,絹各20-40匹,綿150兩;外官錢粟45-50貫石,絹各20-22匹,綿70-80兩,職田15-17頃。
從四品:京官錢粟40貫石,曲麥米各10稱石,春秋羅綾各6匹,絹各30匹,綿130兩;外官錢粟40貫石,曲米麥各7稱石,絹各18匹,綿六10兩,公田14頃。(猛安僅有錢粟48貫石,余皆無)。
正五品:錢粟35貫石,曲米麥各8稱石,春秋衣羅綾各5匹,絹各25匹,綿100兩;外官錢粟30-35貫石,曲米麥各6稱石,絹各16-17匹,綿50-55兩,職田10-13頃。
從五品:錢粟30貫石,曲米麥6稱石,春秋羅綾各5匹,絹各20匹,綿80兩;外官錢粟25貫石,曲米麥各4稱石,絹各10匹,綿四10兩,公田7頃。(謀克,錢粟二十貫石,余皆無。)
正六品:錢粟25貫石,麥5石,絹各17匹,綿70兩;外官錢粟20貫石,曲米麥3稱石,絹各8匹,綿30兩,公田6頃。
從六品:錢粟22貫石,麥5石,春秋絹各15匹,綿60兩;外官同正七品。
正七品:錢粟22貫石,麥4石,衣絹各12匹,綿55兩;外官錢粟18貫石,曲米麥各1-2稱石,春秋衣絹各6-7匹,綿25-30兩。
從七品:錢粟17貫石,麥四石,衣絹各10匹,綿50兩;外官錢粟17-18貫石,麥4石(或曲米麥各1-2稱石),衣絹各6-10匹,綿20-50兩。有的有職田4頃。
正八品:朝官錢粟15貫石,麥3石,衣絹各8匹,綿45兩;外官錢粟12-15貫石,曲米麥各1稱石,衣絹各2-6匹,綿8-20兩,職田2-4頃。
從八品:朝官錢粟13貫石,麥3石,衣絹各7匹,綿40兩;外官錢粟13貫石,麥2-3石,衣絹各5-7匹,綿15-40,職田三頃。
正九品:朝官錢粟12貫石,麥2石,衣絹各6匹,綿35兩;外官錢粟11-13貫石,麥1-2石,衣絹2-6匹,綿8-35兩。
從九品:朝官錢粟10貫石,麥2石,衣絹各5匹,綿30兩;外官錢粟10-12貫石,麥1石,衣絹各2-3匹,綿1兩,職田2頃。三品以上官司知法,錢粟一十貫石,麥一石,衣絹各三匹,綿6-10兩

『叄』 誰能簡述一下中國歷史的進程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 一、原始社會(約170萬年前到約公元前21世紀)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70-2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萬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0.5-0.7萬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0.4-0.5萬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堯、舜、禹時期 二、 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傳予啟,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三、 封建社會(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32年 張衡發明地動儀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國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避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台灣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東晉滅吳 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四、 近代史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五、 現代史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6年 四五運動,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 改革開放 1992年 鄧小平講話,加快改革開放 1997年 香港回歸 1999年 澳門回歸 你要簡述,就是把五個大點拿出來,就是中國的歷史簡單進程。

『肆』 中國歷史的第一部版權法頒布時間

英文中的right一詞,在中文中有版權和著作權兩種不同用法。版權起初所側重保護的是圖書的「復制權」,保護的是印刷出版者,而英國的《安娜法》(1710年)則標志著版權概念的近代化,即轉向主要保護作者;著作權則顧名思義是將重點放在作者和著作權人的權利保護上,包括作者和著作權人的財產權和人身權/精神權。從清末我國第一部保護著作權的《大清著作權律》,到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1990),都採用大陸法體系的著作權這個說法。然而現在負責著作權事宜的卻是國家版權局。同時,國內討論著作權法的學術著作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仍然採取版權法這一說法,如鄭思成的《版權法》(1997)。不難看出,二者之間現在只是在用法上有些差異,內涵上卻無甚差別。

關於作者權(author』s right),吳漢東(1998a:11)指出,大陸法系國家從作者的本位立場出發,將立法的重心置於個人精神利益保護的支點上。為了區別於普通法(COMMON LAW)上的「版權」觀念,他們創制了「作者權」的用語(英文 「author』s right」,法文 「droit de auteur」,德文 「urhebrrecht」,西班牙文 「derecho de auto」,義大利文 「diretto d』autore」 等都是「作者權」的語義表述),強調對作者個人權利的保護,而不是對出版者權利的保護;強調法律不僅應保護作者的財產權利,而且更應保護作者的人身權利。

作者身份(authorship)一詞,我們在引言中已經介紹過了,在此不再贅述。總之,這幾個概念各自表述了不同的內容,但是彼此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的。明確這幾個概念的內涵和關系,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展開下面的討論。

『伍』 高一歷史必修一

高一歷史第一單元測試題

諸誠四中 王承先

一、選擇題

1.關於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確的是( )

A體現了奴隸主與奴隸的階級關系 B體現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等級關系

C體現了中央政府與地方的行政關系 D體現了官僚機構與人民的壓迫關系

2.漢初封國制和西周前期分封制的主要區別體現在( )

A基礎 B形式 C對像 D作用

3.秦廢除了分封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而西漢初又出現郡國並存的局面,這反映了( )

A歷史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B事物發展的漸進性

C封建主義還不夠強大 D新事物的發展都要經歷一些曲折

4.分封制在周初鞏固了周朝統治,擴展了西周疆域;在後期卻造成了分裂割據,瓦解了周朝的統治。造成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的根本原因是( )

A生產力水平的顯著提高 B生產關系的發展

C諸侯地位的變化 D井田制的興衰

5.秦朝鞏固國家統一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

A三公九卿制 B郡縣制度 C監察制度 D統一貨幣

6.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為了監察( )

①丞相 ②民眾 ③諸侯王 ④地方高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東漢初年加強中央集權的主要特點是( )

A削弱地方豪強勢力 B優待開國武將

C擴大尚書台權力 D規定皇權至高無上

8.東漢末年與東漢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變化是( )

A由封國、郡縣並存演變為郡縣制

B由州、郡、,縣三級制演變為郡縣兩級制

C由郡縣兩級制演變為州、郡、縣三級制 D由郡縣制演變為州縣制

9.唐時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時有七八個宰相議政。統治者這樣做主要目的是( )

A完善中央集權 B分散相權,加強皇權

C減少決策失誤 D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10.「丞相」職位長期沿用主要是適應( )

A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B發展農工商業生產的需要

C加強民族交流和對外交往的需要 D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

11.明太祖廢除丞相,主要是由於( ) 。

A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 B過去的丞相大多子庸無能,敗壞風氣

C發展農工商業生產的需要 D丞相的權力過於集中,經常威脅君權

12.開創郡縣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 )

A秦朝和唐朝 B秦朝和隋朝 C秦朝和元朝 D唐朝和元朝

13.元朝時期,中央政府對遼闊的地域實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措施是( )

A實行行省制度 B實行冊封制度

C實行三省六部制 C設置理藩院

14.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設轉運使、通判的實質是( )

A削奪朝中大將的兵權 B防止「陳橋兵變」重演

C加強了皇權 D防止了分裂割據

15.北宋政府設置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遏制地方官吏貪污腐化 B消除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

C確保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 D籌集用於議和的「歲幣」

16.以下關於明朝「廢行省,設三司」的措施的評價正確的是( )

A通過分散地方的權力來加強中央的權力

B是我國古代行政區劃制度劃時代的變革

C有利於加強明朝邊境地區的軍事防禦力量

D政府各部門互相牽制,客觀上減輕了對人民的 壓迫

17.閱讀下面的一幅歷史地圖。此圖所反映的歷史內容是( )

A西漢時期監察區的劃分 B漢初的郡縣制與封國制並存的形勢

C西周初年分封諸侯的情況 D唐朝時在邊境設置軍鎮的情況

18.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主要是由於( )

A唐末以來地方勢力過於強大 B採納了宰相趙普的建議

C皇帝的絕對權威必須維護 D國家面臨周邊少數民族的壓力

19.宋太祖採取多種措施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其核心是圍繞( )

A削弱中央大將和丞相的權力 B解除地方割據的經濟基礎

C解決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 D削弱地方軍隊的實力

20.地方勢力威脅中央政權的危險基本解除始於( )

A隋唐時期 B北宋時期 C元朝時期 D清朝時期

清朝是我國專制主義制度達到頂峰的時期,請回答21~22題。

21.清朝前期,中央機構發生過多次重大變化,最主要的變化是( )

A國初定製,設議政王大臣數員……如坐朝儀

B「率循祖制,咸復舊章」,廢內閣,恢復內三院

C選調翰林等官人南書房當值,「非崇班貴值,上所親信者不得入」

D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乾後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於內閣而於軍機處

22.清朝軍機大臣的基本職責是( )

A決定軍國大事 B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C掌管國家政令的草擬 D筆錄、傳達皇帝的旨意

二、非選擇題

2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

門下省 尚書省 中書省

┌—┬——┬——┴—┬——┬——┐

工 刑 兵 禮 戶 吏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材料二 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 ——朱熹《朱子語類》卷128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於中書省,今冀、晉、魯、內蒙及河南的黃河以北地區稱「腹里」,由中書省直轄。中書省也稱都省,為全國行政中樞。總領各行省,又兼轄腹里。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制,凡有重大軍事,則遣中書省官員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書省建制,故稱「行中書省」。《元史·地理志》中載:「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

材料四 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始設軍需房於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後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於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於是承旨、出政皆在於此矣。—趙翼《蘑曝雜記》

請回答:

(1)材料—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麼作用?三省中門下省的職能是什麼?

(2)材料二中北宋「盡奪藩鎮之權」中「兵也收了,財也收了」的具體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對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設置的中書省與唐朝的中書省有何不同?元朝為什麼實行行省制?

(4)材料四中軍機處的主要職能和作用是什麼?軍機處的設置反映了什麼時代特徵?

2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國朝仍前明之制,以內閣為政府,大學士為宰執。—葉鳳毛《內閣小志·自序》

材料二 國初設內三院外,其軍國政事,皆交議政諸王大臣,半皆貴胄世爵,不諳世務。憲廟(指雍正帝)設立軍機大臣,擇閣臣及六部卿貳熟諳政體者,兼攝其事。

—《嘯亭雜錄·軍機大臣》

材料三 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諭;「國初以來,設立議政王大臣。彼時因有議政處,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辦理。自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之後,皆系軍機大臣每日召對,承旨遵辦,而滿洲大學士、尚書向例俱兼虛銜,並無應辦之事,殊屬有名無實。朕向來辦事祗(恭敬)崇實政,所有議政空銜,著不必兼充,嗣後該部亦毋庸奏請。」 —《樞垣記略》卷—

材料四 軍機處本內閣之分局。國初承前明舊制,機務出納悉關內閣,其軍事付議政王大臣奏議。康熙中,諭旨或命南書房翰林院撰擬。是時南書房為最親切之地。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俸直(官吏值勤)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於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後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於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於是承旨、出政皆在於此矣。 ——趙翼《蘑曝雜記》卷·

材料五 嘉慶四年正月初八日諭;「各部院文武/臣亦不得將所奏之事預先告知軍機大臣。即如各部院衙門奏章呈遞後,朕可即行召見,面為商酌,各交該衙門辦理,不關軍機大臣之事也。」 —《樞垣記略》卷一

請回答:

(1)清初主要有哪些中央政治機構?最主要的決策機構是什麼?

(2)議政王大臣會議被撤消的原因是什麼?

(3)依據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帝為加強皇權所採取的措施。

25.《新唐書》記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唐朝、北宋、明朝統治者為防範相權過重的威脅,分別採取了哪些措施?其方式和結果如何?

答案:一、⒈B ⒉D ⒊D ⒋A ⒌B ⒍B ⒎C ⒏C ⒐B⒑A 11.D ⒓C ⒔A ⒕C ⒖B ⒗A ⒘B ⒙A⒚C ⒛B 21.D 22.D

二、23.⑴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權制度。門下省掌管國家政令的審批

⑵措施:派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從地方軍隊中挑選強壯士兵,編入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據取得成功,但導致地方軍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進攻的失敗。

⑶唐朝的中書省是中央機構之一,掌管國家政令的草擬;元朝設置的中書省是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元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實行行省制是為了對全國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統治。

⑷職能是迅速將筆錄的皇帝旨意傳達給中央各部門和地方大臣去執行。作用是使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反映了明清時戎封建制度的漸趨衰落。

24.⑴主要機構有:內閣、六部、內三院、南書房、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最主要的決策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

⑵議政王大臣「不諳世務」,辦事能力低下;軍機處的設置使議政王大臣會議無政可議,成為空銜;根本原因是皇權受到由「貴胄世爵」組成的議政王大臣的限制。

⑶康熙帝設南書房以分散內閣權力。雍正帝增設軍機處以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實權。乾隆帝取消議政王大臣會議機構。嘉慶削弱軍機大臣的「承旨、出政」權力,下令各部院文武官員的奏摺不預先告知軍機大臣,直接承奏皇帝。

25.⑴措施:①唐朝採取三省的分工和以品級較低的官員任三省長官的辦法。②北宋採取在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設樞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行政權、軍權和財權。③明太祖則廢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權分屬六部,使用權其直接對皇帝負責。⑵方式:分割和削弱相權,加強君權。⑶結果:使相權和皇權合一,逐步消除了相權對皇權的威脅。

『陸』 世界歷史以1為尾數的年份重要事件

181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1821拿破崙逝世
1861美國南北戰爭
1871巴黎公社版
1941莫斯科保衛戰70周年權
1941珍珠港事變70周年
1961古巴建國50周年
1971基辛格訪華
1991蘇聯解體
2001美國911事件

『柒』 第一次改革的歷史習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

第一來次改革的歷史習分為三源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擴展:
改革開放的三個階段:
1、1978年到1984年:

改革開放第一階段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2、1984到1989年:

第二階段主要是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3、1989年到1991年:

改革開放第三階段進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
供參考。

『捌』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

《春秋》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春秋》,即《春秋經》,又內稱《麟經》或容《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玖』 公務員調轉審批表上政治歷史上審查情況一欄怎麼填寫

在公務員調轉審批表上「政治歷史上審查情況」一欄,不是讓個人填寫的,必須由回有關組織答經過審查後由組織指定的人員填寫。
所謂政治歷史審查情況,就是審查該公務員在政治上是不是政治立場堅定,在一些大的運動和問題上有沒有在政治立場上不堅定的大問題。歷史上是不是有沒有污點,比如被刑事處罰、受到紀律處分等。

『拾』 歷史上的10月1號都發生了哪些大事

1927年10月1日 蘇聯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1930年10月1日 中國收回威海衛租界 1931年10月1日 我國收回英租界威海衛 1931年10月1日 日本人在東北拼湊偽政權 1938年10月1日 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開拍 1940年10月1日 八路軍暫停「百團大戰」 1945年10月1日 陳公博被押解離日返國 1948年10月1日 東北野戰軍炮兵司令朱瑞犧牲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國慶閱兵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954年10月1日 新中國第二次閱兵式在北京舉行 1955年10月1日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 1955年10月1日 新中國第三次閱兵式在北京舉行 1959年10月1日 新中國第四次閱兵式在北京舉行 1960年10月1日 奈及利亞獨立 1960年10月1日 中緬邊界條約簽訂 1964年10月1日 日本新干線通車 1971年10月1日 美國迪斯尼樂園開放 1982年10月1日 科爾出任西德總理 1984年10月1日 新中國第五次閱兵式在北京舉行 1985年10月1日 以色列飛機空襲巴解總部 1991年10月1日 沙烏地阿拉伯放映第一部電影 1992年10月1日 倫敦發表第一張染色體圖 1994年10月1日 我國首家專利市場成立 1996年10月1日 巴以和談獲得突破 1997年10月1日 哈馬斯創始人亞辛獲釋 1998年10月1日 中國火車再提速 1999年10月1日 國慶五十周年 首都舉行盛大閱兵式 2000年10月1日 中華世紀壇正式開放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