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論語行政

論語行政

發布時間: 2020-12-09 11:59:39

① 結合論語關於行政問題的論述,論述論語道德在我國的政治地位


有道德始有國家

有道德始成世界


孫中
山先生一言道破了道德的深刻價值

中華民族的道
德文化源遠流長

發端於先秦時期

經過兩漢經


魏晉玄學

隋唐佛學

宋明理學等不同思潮

從而得到不斷的豐富發展

形成了以儒家道德文化
為主體

以墨家

道家

法家

佛家以及其他學派
道德文化為補充的道德文化體系

要加強思想政治
教育

不斷豐富和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就需
要不斷地從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道德中
汲取價值和道德資源

重新喚起人們關於民族精


國家意識

道德價值的記憶

為民族的進一步
發展提供凝聚力

本文以儒家道德經典

論語

中孔子的

義利觀

為例

簡要論述其對思想政
治教育的現代價值


、《
論語

中孔子

義利觀

的基本內涵
1.
孔子提出了

君子義以為上



論語
·





孔子認為

義是人立身的根本



喻於




喻於利

作為君子和小人的區分標准

並且提出君子要以義為重

道德價值高於物質利


人的精神需要遠比物質需要有意義

孔子認為
義具有不為功利價值決定的獨立的價值

這也是孔
子及其弟子將

行義

視作不計成敗得失的行為
的緣故

在他們看來

只要是義之所在

他們就一
定會去做

孔子也因此被隱士們譏笑為

知其不
可而為之者




憲問


2.
主張重義輕利

見利思義

以義限利

孔子
認為

君子在面對



的時候

能夠首先權衡這
種利本身以及求利的方式是否合乎




如果符
合禮義

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取得

如果不符合


不會去獲取

他所承認的僅僅是

以道得之

的利
義之利

孔子的利是建立在重義基礎之上的

如果
離開道義的限制和規范

重利就會走上不歸路


就不是孔子所言的利
。《
論語
·
里仁



富與貴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處也

貧與賤

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去之

不去也



論語
·
述而



不義而富且貴

於我如浮雲


這些都
將孔子重義輕利的思想展現得淋漓盡致

3.
強調道德價值

孔子強調道德價值

但不
排斥利

沒有以義來否定利

主張取之有道



以生利


肯定人們求利的合法性

雖然

子罕言



但是孔子說


禮以行義

義以生利

利以
平民

政之大節也




左傳


認識到利益是使
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

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他自己坦率地說


富而可求也

雖執鞭之事


亦為之




論語
·
述而


可見

求利是人的感
情慾求

也是人的天性使然

因此

對於人們正當
的求利應予以承認

肯定

另外

孔子在鼓勵人們
6
1
1
·
哲學經緯
·
追求正當利益的同時

也告誡人們不應被利益蒙蔽
雙眼

單純地無限度地追求個人利益

他在



·
里仁

中言道


放於利而行

多怨


即單
純地為追求利而行動

則會招來許多人的怨恨


、《
論語


義利觀

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現
代價值
1.
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第一

價值觀
教育

價值觀是指人們對實際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主
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

主體的價值創造活動及其結
果的性質和意義在頭腦中的反映

以及由此而形成
的比較確定的心理和行為取向或心理和行為定勢

人們的一切社會行為和活動方式

都受到價值觀的
規范和調節

人們的一切認識和實踐活動都是在價
值觀的指導下完成的

價值觀一旦形成

就具有相
對的穩定性

義利觀教育是價值觀教育的基本內容

而價值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
部分

因此

孔子的義利觀思想對現代思想政治教
育提供了價值觀教育的素材

對人們形成正確的價
值觀導向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主要表現在

一是有
利於修身自律

崇德重義

孔子義利觀主要是針對
個人的修養提出的


重義輕利

是對君子德性提
出的基本要求

因此

從這個角度來說

孔子在對
個人價值觀的養成上主張道德的至高無上

人們應
該重視個人品德的修養

而不是專注於個人的私利

這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觀導向有一定的指導
意義

在市場經濟時代的背景下

思想政治教育應
更好地引導人們追求個人德性的養成

注重個人品
德的修養

二是孔子義利觀對個人如何正確對待



有良好的導向作用

孔子義利觀雖然重道德
而少言利

但在如何對待



的問題上也有自己
合理的尺度

他認為

每個人都渴望生活富足


得舒適

肯定了人們追求物質利益是正常的

合理


只是滿足個人物質利益的手段

方式和途徑必
須是合乎道德規范的

思想政治教育在進行義利觀
教育時

必須灌輸這一關鍵原則

要把合理

合法
的追求個人利益與道德規范相結合

使利成為有義
之利

三是孔子義利觀有利於樹立集體主義和愛國
主義的意識

孔子的

重義輕利


實質上是重整
體利益

其所謂的整體利益不僅僅是指當時封建統
治階級的

少數人的利益

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國
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

這就要求我們樹立集體主
義和愛國主義的意識

在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和國
家利益的關繫上

側重於集體和國家的整體利益

不要對個人的得失斤斤計較

努力為國家的興旺發
達和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個人應有的貢獻

第二

道德觀教育

孔子義利觀中所指的義是
指與



相通的行為指向和行為方式

即行為
的適宜或應當

泛指道德准則或道義要求

亦指道
義所





















一般是指物質利益或物質功利

其中包括
公利和私利

但在更多的情況下主要是指私利


子主張私利服從公利

即個人的利益服從國家的利


但不否定個人在合乎道德的條件下追求個人的
私利

一是要把權利與義務結合起來

把國家和人
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的合法利益
的社會主義義利觀是不謀而合的

社會主義義利觀
是社會主義道德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用社會主義道
德觀教育廣大幹部和群眾

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
基本內容之一

因此

孔子義利觀作為社會主義義
利觀的理論來源

對加強社會主義道德觀教育


於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二是與
我們今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公德所倡導的個人利
益服從集體利益是一致的

當前

在義利觀教育方
面出現了一些與傳統

見利思義



以義制利

思想相悖的公德缺失表現

如集體意識淡薄

當集
體利益與自身利益發生沖突時

更多地考慮的是自
身的利益等

這與我們的社會主義利益觀和道德觀
是不相容的

這些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加強道德觀
教育

重塑社會主義的公德

2.
有利於思想政治教育者師德的培養

思想
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

是有目的


意識地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員

組織和機構


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具有精神屬性

即作為主體的思
想政治教育者是有精神生活和從事精神生活的


好的師德是對於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質和品德的基本
要求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得以順利開展和卓有
成效的保證
。《
論語

中孔子義利觀對思想政治教
育者的師德也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這表現在以下兩
個方面

第一

孔子個人生平就體現了一種


義大利

的精神

孔子是一個把自己一生奉獻給
教育的師者

他不願苟安偷生

逍遙自在

也不願
篡權奪利

爭霸天下

更不願同流合污

坐享富


任教四十餘年

孜孜不倦

這對思想政治教育
者如何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啟發性


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

是精神文明
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
基本保證

有重要的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

思想政
治教育者要高度地審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


認識到其工作性質的崇高性和無私性

從事思
7
1
1
·
哲學經緯
·
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種神聖的使命

准備為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奉獻自己的一生

第二

孔子師德的義利價值取向

充分地體現


安貧樂教

的精神

孔子說


士而懷居


足以為士矣



論語
·
憲問



他對只關心個人物
質利益的人持

不義

的否定態度

就孔子的學識
和地位完全可以過著富足華麗的生活

但他一生清


樂於從教

這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從事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如何處理個人物質利益和事業理
想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

其影響具有潛在性

所產生的效果不一定會

立竿
見影


往往具有不顯著性和後顯性

加之

在現實
中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有待遇不高

物質利益不
能得到極大滿足的抱怨情緒等

這需要思想政治教
育者認真的審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廣泛和深遠影


樹立孔子

安貧樂教

的師德觀

不計較個人
的小利和得失

專注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道德經典


論語

中孔子的義利觀來看

後世儒家
以及近現代人們對孔子的義利觀的理解發生了偏


孟子





























調










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主張

存天理


人慾




重義輕利

發展到極端

自改革開放搞活的政策實施以來

我國確立了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思想

把精神文明建設放
置於物質文明建設的基礎之上




的價值意義
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普遍注意

然而

一些人開始在
義與利的天平上失衡

走向了

重利去義

的極


唯利是圖

見利忘義的種種丑惡現象頻頻出


嚴重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秩序

使得社會風氣敗


傳統美德喪失

傳統的道德思想在其傳播和繼承的過程中


然其主幹的思想得到保留和傳承

但由於受不同思
想文化的碰撞

出現不同思潮的交鋒

加上後世思
想家對這些傳統道德思想的多種理解和解釋

難免
發生偏差

出現誇大或縮小的現象

甚至走向某種
極端化

我們應該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傳統道德經


合理地看待其對於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就是要取其精華

繼承其合理的正確的精神實質和
道德教化

棄其糟粕

摒棄其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
和不利於現代社會進步的因素

我們還要挖掘傳統
道德的本原的內涵和實質

辯證地看待後世對傳統
道德的發展和延伸

使傳統道德文化與現代社會更
好地融合。

② 中國的別稱。

1、九州

相傳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陽、豫、梁、雍。《淮南子地形》又載:古代中國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泛指中國。

2、赤縣神州

《史記 孟子荀子列傳》戰國鄒衍言:「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詩北山傳》:「中國名曰赤縣。赤縣內,自有九州。」《穀梁恆五年傳》又載:「九州之內,名曰赤縣。」神州,《中華大字典》:「神州,中國之別稱。」始於戰國後。

3、海內

《辭源》「四海」條註:古人以為中國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作海內,外國叫海外。

4、華夏

《史記 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左定十年傳》:「夷不亂華。」夏原為國號,華原為國名。後稱華夏為中國。

5、中夏

《後漢書》:「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6、函夏

《漢書》:「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晉朝張景陽《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謐寧。」

7、九牧

《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據《漢書?郊祀志》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8、九區

晉朝陸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九區克咸,燕歌以詠。」

9、九域

《漢書》:「《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據宋朝《九域圖》、《九域志》,皆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

10、八州

《漢書 許皇後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11、Seres(絲國)

「絲綢之路」為世界所聞名,正因為我國就是世界上唯一能夠織造輕柔美麗絲綢的國家,通過海陸絲綢之路,向世界各國出口大量絲綢。

所以在古代,西方亞細亞及希臘、羅馬等諸國對我國的稱呼為:Seres(絲國)

12、Sinian(震旦)

「震旦」,是古印度對中國稱呼,指中國本部及與中國相鄰接之部分地方。

在大唐西域記卷五(大五一·八九四下):「王曰:『大唐國在何方?經途所亘,去斯遠近?』對曰:『當此東北數萬余里,印度所謂摩訶至那國是也。』」

震旦還曾被認為是一種鴉雀,是中國特有的鳥,所以稱中國為震旦」。

③ 幫忙翻譯《論語》堯曰: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其中權量是指度量衡器還是行政的標准

權量,就是指衡量尺這些量器,權,就是衡稱,量就是斗、合、升、斛這些量器專,法度,就是現在所屬謂的法律制度,廢官就是被廢置了的官事:如有官員無職權、或有職位而無人,還有就是被廢棄的官府。謹慎的統一規范度量衡等器具,審查修訂各項法律制度,重新修建起各項被廢置了的官事,使四方的政事得以通行。

④ 中國簡介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多個,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我國同14國接壤,與8國海上相鄰。省級行政區劃為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首都北京。

中國古代史,始於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於1840年的鴉片戰爭前,是中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的時間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這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近代史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有步驟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並開展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

(4)論語行政擴展閱讀: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於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元謀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⑤ "國"字的由來


(1) (會意。從「囗」(wéi),表示疆域。從或(即「國」)。「或」亦兼表字音。本義:邦國)

(2) 周代,天子統治的是「天下」,略等於現在說的「全國」 [state]
國,邦也。——《說文》
以佐王治邦國。——《周禮·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國。」
方千里曰國畿,詛祝以敘國之信用,以資邦國之劑信。——《周禮·大司馬》。注:「國謂王之國;邦國,謂諸侯國也。」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左傳·隱公元年》
丘也聞有國有邦者。——《論語·微子》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左傳·庄公十年》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漢·賈誼《新書·過秦論上》

(3) 又如:齊國;晉國;鄭國

(4) 國都,一國最高政權機關所在地。又稱國城,國邑 [capital]
國中九經九緯。——《考工記·匠人》。注:「城內也。」
三曰國禁。——《周禮·士師》。注:「城中也。」
在國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謂都邑也。」
土國地漕。——《詩·邶風·擊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傳·隱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戰國策·齊策》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饞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陽樓記》

(5) 又如:國中(王城之內;國內);國人(國都中的人);國遷(國都遷徙);國陰(都城北郊);國郊(國都周圍地名);國禁(古代國都中的禁令);國邑(城邑);國刑(城中施行的刑罰)

(6) 國家 [country;state;nation]
聊以行國。——《詩·魏風·園有桃》
國無有殘。——《詩·大雅·民勞》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宋·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國人皆以諸先烈之犧牲精神為國奮斗。——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國紀(舊指國家禮制與法令);國帑(國庫中的錢幣);國祿(國家的俸祿);國課(國稅;國家稅收);國器(可主持國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feud]
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史記·留侯之家》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齊策》

(9) 又如:國租(封地的田賦)

(10) 帝王 [emperor's]。如:國孝(為皇帝、後妃或皇帝父母服喪);國丈(帝王的岳父);國太(帝王之母的俗稱);國姻(帝王的姻親)

(11) 部落 [tribe]
[韓]凡七十八國。伯濟是其一國焉。大者萬余戶,小者數千家,各在山海間。——《後漢書》

(12) 地方 [place]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晉·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詩·魏風·碩鼠》

(13) 家鄉 [hometown]
[侃]欲遜位歸國,佐吏等苦留之。——《晉書》

⑥ 《論語》中的讀書名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它,不是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6)論語行政擴展閱讀:

《論語》中的成語

一言以蔽之

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述而不作

出自《論語•述而》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⑦ 解釋:左聯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現代文藝團體。簡稱「左聯」。1928至1929年間的革命迴文學論爭,傳播了馬克思主答義文藝理論,提高了革命作家的思想理論水平。通過論爭,各方的觀點逐漸接近,提倡和發展普羅(英語proletariate音譯「普羅利塔利亞」的簡稱,意為 「無產階級」)文學成為他們的共同要求,資產階級文藝家對於革命文學的攻擊,從另一個方面促使革命作家認識到必須聯合起來才能有力地進行文藝思想斗爭;蘇聯的「拉普」(全稱「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日本的「納普」(全稱「全日本無產者藝術聯盟」)和「革命文學國際局」先後成立,也對中國革命作家的聯合起了推動作用。革命文藝運動的發展及其由於論爭而暴露出來的弱點,引起中國共產黨中央的重視,加強了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幫助革命作家成立聯合的團體。

馮乃超、華漢(陽翰笙)、龔冰廬、孟超、莞爾、邱韻鐸、沈端先(夏衍)、潘漢年、王堯山、周全平、洪靈菲、戴平萬、錢杏邨(阿英)、魯迅、畫室(馮雪峰)、黃素、鄭伯奇、田漢、蔣光慈、郁達夫、陶晶孫、李初梨、彭康、徐殷夫、朱鏡我、柔石、林伯修(杜國庠)、王一榴、沈葉沉、馮憲章、許幸之等都是左聯作家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