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我國行政組織改革

我國行政組織改革

發布時間: 2020-12-09 00:59:21

⑴ 簡述我國行政組織機構改革的基本原則。

一、職能目標原抄則襲。行政組織機構的設置是為了實現政府的各項職能,改革行政組織機構也必須以此為原則,科學界定政府職能;
二、完整統一原則。政府各部門、各層次及其內設機構之間互為條件、互相配合,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三、精幹高效原則。無論行政組織機構的設置或改革都必須考慮行政組織的經濟性和有效性,這也是行政組織機構改革的目標;
四、適應發展原則。改革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加以考量,以此制定出適應當下實際情況、順應將來發展的行政組織機構改革體系和布局規劃。
你可以圍繞每條原則再加以擴充,以上四條原則是根據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學本科教材羅列,可以放心參考。本人覺得加一條法治原則也不為過,法治不僅是依法治國、依法行政,更貫穿於國家、公民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⑵ 論述我國行政組織的改革

解放以來我國行政組織的改革
第一次是從1958年下放企業開始,到1959年底較大幅度地精簡了版機構,國務院從81個部權門減為60個部門。第二次是「文革」期間,政府工作處於癱瘓狀態,國務院減到32個部門,給政府管理尤其是經濟建設造成極大危害。「文革」後,各項工作恢復正常,機構逐步增加,1981年國務院達到100個部門,這是政府機構一次較大膨脹。第三次是1982年的機構改革,國務院精簡到63個部門。
三次機構改革不成功的原因:
(1)機構改革未觸動舊體制和舊的經濟管理模式。
(2)機構改革沒有同幹部管理制度的改革相結合。
(3)機構設置和調整缺乏科學性,存在較大的主觀隨意性,缺乏科學規范和法律依據。

⑶ 我國行政機構為什麼要進行大部制改革

按照部門的職能大小和機構的數量多少不同,政府機構設置一般有「小部制」與「大部制」兩種類型。小部制的特徵是「窄職能、多機構」,部門管轄范圍小、機構數量大、專業分工細、職能交叉多。我國目前實行的即是這種小部門體制。大部制是一種政府政務綜合管理組織體制,其特徵是「大職能、寬領域、少機構」,政府部門的管理范圍廣,職能綜合性強,部門扯皮少。按照黨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顯現的現實意義。
1.有利於減少職能交叉,完善行政運行機制
我國目前政府組織機構設置存在的突出問題是部門過多、職能交叉、權責脫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務院部門之間有80多項職責交叉,例如,建設部門與發展改革部門、交通部門、水利部門、鐵道部門、國土資源部門等24個部門存在職責交叉;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管理涉及14個部委(局);勞務輸出也存在多頭對外的問題;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勞動保障、人事、教育部門職能交叉;在信息產業管理方面,信息產業部、國信辦、廣電總局等部門職能交叉;在城市供水、地下水管理方面,水利、建設、國土資源等部門職能交叉,等等。這種較為典型的「小部制」,既造成部門之間的職責交叉、推諉扯皮,又導致職能分散、政出多門,削弱了政府的決策職能,也不利於集中統一管理。職能交叉還損害了國家整體利益的實現,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統籌發展。實行「大部制」,能適應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由傳統的以職能為中心的職能導向型政府轉向建設以流程為中心的流程導向型政府,有利於整合政府資源,再造工作流程,確保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為公眾提供便利和高質量的公共服務,最終「整合不同的體制,提供無縫隙的服務」。
2.有利於落實「問責制」,建設責任政府
部門過多必然造成職能分散、政出多門,既不利於集中統一管理和加強政府應有權威,又不利於落實「問責制」和建設責任政府。多個部門負責同一項工作的做法,貌似加強領導,實則減輕了部門應承擔的責任,同時,還導致部門利益的滋生,使國家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合法化甚至個人化。大部制強調的是部門職能的有機統一和綜合管理,能夠較好地協調職能機構統一和專業分工的關系,對於協調部門關系、強化政府權威和落實責任追究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鑒於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職能的有效劃分和呼應,如果國務院將部門數量控制在20個以內,則地方各級政府就基本上能夠做到與中央一樣合理設置部門,有利於政令上通下達,便於管理的銜接和延續。
3.有利於行政體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
大部制將是未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和亮點,應當將大部制改革放到整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全局來定位和設計,綜合考慮政府改革的系統配套問題,將組織重建、體制變革、機制創新、職能轉變、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創新以及相互關系的調整有機結合起來,以全方位推進我國政府組織變革。因此,要從整體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現政府治理創新和現代化的高度,充分認識推進大部門的重大意義,將其作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關鍵環節,按照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加強領導、科學規劃、周密設計、統籌協調、穩步推行。

⑷ 結合實際,我國行政組織績效如何改進

我國行政組織績效改進的方法:

1、加強績效管理立法工作。

2、明確行政組織績效管理的定位和價值取向。

3、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績效評估體制。

4、引入公民參與機制。

5、積極利用現代管理方法和技術,提高行政組織績效。

績效管理是現代行政組織管理的重要議題,建立高績效的行政組織是當前各國行政組織改革和創新的目標模式之一。但是,由於各種主觀條件的限制,行政組織績效管理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誤區,行政組織績效的改進還存在諸多的障礙,主要有目標性質的障礙、行政文化的障礙、行政制度供給不足的障礙。

(4)我國行政組織改革擴展閱讀:

績效評估對績效管理具有基礎性作用。績效評估是績效管理的中心環節,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同時,績效評估凸顯績效管理的價值取向。績效評估是行政組織內部管理的重要機制。績效評估為行政組織提供了控制機制。績效評估為行政組織管理提供了監督機制。績效評估為行政組織管理提供了激勵機制。績效計劃要說明機構的目標。即機構及其項目存在的意義、項目所要完成的任務極其時間要求,說明機構長期發展方向及機構管理者的近期行動。

⑸ 我國教育行政組織改革具有什麼意義

教育行政管來理中重視教育行政組源織的結構,是行政組織的結構模式對行政組織的效能發揮具有重要作用所決定的,其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合理的教育行政組織結構有助於信息的上傳下達:
教育行政組織是依據憲法和法律規定建立的,中央到地方,上下溝通的密切配合的層級式組織體系。因此,只有合理的行政組織結構才會使信息順利地上傳下達,以便及時地處理和解決各種問題,提高管理效率。
二、合理的教育行政組織結構有助於人員的管理和資源的配置:
教育行政設置科學合理、權職明確,才可能合理地配置人員,進行人員管理以及相應的資源配置,從而避免人員過多、效率低下的情況。
因此,合理的教育行政組織結構對於教育行政管理是至關重要的,是開展各項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礎和保障。

⑹ 運用行政組織的相關理論分析我國當前進行大部制改革的原因

2008年3月11日,備受社會關注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終於浮出水面。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涉及調整變動的機構共15個,新組建部委5個,減少正部級機構4個。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成為中國人政治生活中的熱點議題,也成為推動中國民主政治進步的里程碑。那麼,如何認識大部制的內涵?怎樣審視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究竟為我們帶來了什麼?它又如何影響著普通百姓的生活?這一連串的問題給我們帶來了諸多思考。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大明確指出了未來5年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設服務型政府。大部制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一環。所謂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門設置中,將那些職能相近、業務范圍雷同的事項相對集中,由一個部門進行統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多頭管理,從而達到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大部制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普遍採用的一種政府管理模式。
從國內來看,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成果豐碩。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市場經濟體系日益完善。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客觀上要求政府退出微觀經濟領域,轉換其「全能型」、「管制型」角色。因為,在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的今天,只有順利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才能要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而大部制正是適應轉變政府職能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需要而進行的有益嘗試。縱觀我國政府的歷次機構改革,都未在操作層面上嘗試過大部制實踐,自然沒有現成的路子可循。因此,如何確保大部制改革的成功及其高效運轉,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實踐難點。
相比之下,西方發達國家的大部製做法倒是值得我們借鑒。
在西方世界,英國是最早開始嘗試大部制改革的國家。英國政府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探索將一些職能相近的部門先後進行合並、重組。在60年代其先後組建合並了三個主要的大部(衛生和社會保障部、外交和聯邦事務部及國防部);70年代,貿易工業部和環境事務部這兩個大部又應運而生。後來由於職能演化及能源危機,能源部從貿易工業部脫離。幾年後,國家因面臨公共財政危機、行政效率低下等困境,貿易工業部、環境事務部不得不被拆分。而到了1983年,英國政府又把貿易部和工業部重新整合在一起。美國出於國防安全考慮,9.11事件後成立了特大型的國土安全部,該部包括了12個機構和17萬名工作人員。而瑞典當局則集勞工保護、貿易運輸、工業發展規劃等多項職責集貿易工業部於一身。
由此看來,大部制改革不僅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全世界公共管理領域不斷推進的制度式變革。
此外,推行大部制改革也是克服行政組織機構弊端的必然選擇。
眾所周知,理論界熟知的理性官僚制是各國行政機關所秉持的重要理念。而如何克服官僚制設計層面的固有缺陷,則一直是理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學者彼得斯曾經指出,發展中國家和體制轉軌國家「在追求政府部門最大經濟利益的同時,必須重視建立一個可被預測的,屬於全民的,正直的韋伯式的官僚政府。」帕金森定律揭示,行政職能部門有一種自我膨脹的內在傾向,不斷的增長機構和人員是它的生存本能。公共選擇學派則認為,官僚制行政部門膨脹動機遵循這樣的公式,即「部門自身規模越大=預算越多=權力越大」。他們指出,政府官員的眼裡,追求的是效用函數的最大化,其中包括選票、薪金、所在機構的規模、榮譽、額外所得、權力和地位等。近年來各國接連曝光的某些貪腐大案,就是官僚體制下權力尋租、濫用的集中體現。
同時,也可以從系統論的角度分析大部制。我們知道,系統是一個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諸要素構成的有機統一整體。系統的發展取決於各要素的作用及相互之間的協調匹配。系統論的方法要求我們立足整體、統觀全局,著重從系統與要素、結構與功能、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中綜合地考察對象,從而達到功能優化。政府機構本身也是一個自組織、自適應的有機系統,只有保證政府系統內部各要素的協調和匹配,才能發揮政府自身的自組織、自適應功能,進而實現系統的協同效應。作為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 政府承載著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功能,唯有確保其系統內部行政理念、人員配置、制度安排等諸要素的協調匹配,才能全面提升政府的履職能力。因此,在推行大部制改革的進程中,只有優化人員配置、合理界定功能,完善制度設計,才能合理地集中和整合公共資源,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此舉不僅是改進政府治理的需要,也是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必然。回顧歷次機構改革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制度設計層面仍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所以,在大部制推進的過程中,制度設計者必須對政府機構進行全面系統的規劃和調整,並充分吸取社會方方面面的意見和建議,將政府機構改革置於社會大背景下統籌考慮、穩步推進,只有如此才能實現公共治理效益的最大化而,日臻成熟的大部制改革,無疑是實現上述目標的一個理想選擇。

以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整體謀劃大部制改革的總體方略,確保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公平正義和科學高效,是體制改革的主題。因此,在推進大部制改革的過程中,必須統籌考慮、科學規劃大部制的總體方案,找准關鍵環節,完善各項機制、加強機構立法,為大部制改革走上科學規范的發展軌道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統籌考慮、科學規劃大部制制改革的總體方案
按照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要求,全面、綜合、科學地規劃當期及今後一個時期的大部制制改革的總體方案。所謂總體方案,既是時間概念,又是空間概念,既是領域概念,又是層級概念,應該把總體方案理解為著眼於從表層到深層,從職能到體制,從當前到未來,經過多年和多方面的努力,逐步構建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進一步來講,就是要合理界定大部制改革的具體目標。即構建政府誠信體系、完善政府服務體系;規范權力運行機制、強化監督制約機制;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合理劃分職能結構。只有通過科學合理地規劃大部制改革的藍圖,才能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找准重點、突破難點,有的放矢地推進大部制改革
政府職能轉變是行政管理體制的根本目的。只有依託政府職責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才能實現政府職能轉變。當前,政府職責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存在諸多漏洞。這就需要理論界和管理層深入基層,了解行政管理體制的現狀,全方位、多角度地收集整理資料,傾聽基層幹部和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全面把握當前政府職責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重點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為研究大部制改革提供實證素材。大部制改革的難點,是利益機制的調整。不可否認,我國存在著利益分割、各自為政的行政管理格局。在中央層面,各部委的三定方案是部門履職的依據,固有的「權力觀」已深入其觀念之中。如果在政府履職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部門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則必將影響行政效能,損害公共利益。因此,在推進大部制改革的進程中,必須將利益機制分析工具引入行政管理體制研究,在取締部門利益的基礎上,構建中央和地方的和諧的政府利益機制,包括充分調動利益動力機制、利益協調機制、利益救濟機制。在推進大部制改革的進程中,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部門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分散管理的問題。長期存在的部門權責不清和多頭管理問題,已經造成了國家經濟社會戰略管理的困難,導致宏觀調控的效果滯後與失靈,影響了國家整體利益的實現,致使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和嚴重的資源浪費等等問題。只有按照科學合理的職能配置原則,才能構建科學、公正、高效的政府體制。
(三)完善機制、加強立法,推動大部制改革走上科學規范的發展軌道
根據已經公布的機構改革方案的總體要求,進一步調整各級政府機構職能,合理劃分政府權責體系;健全公共服機制,明確界定各級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責,確定部門工作內容;深化公共財政預算改革,調整、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健全強化預算約束,規范支出行為,加強預算監控機制,建立健全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公共財政服務體制;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強化對公務員的崗位培訓,提高公務員素質,提升公務員的履職能力。
歷次機構改革的一個最大弊端,就是忽視組織法的作用,最終致使機構改革功虧一簣。因此,機構法制建設勢在必行。在大部制改革的過程中,尤其要重視法律的規范作用。當前,要進一步修訂完善《國務院組織法》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抓緊制定《行政組織基本法》。使行政主體制度、行政組織形態、行政組織程序、違法責任追究等基本問題法規化,保證大部制改革走上科學規范的發展軌道。

大部制制改革是一項涉及部門多、利益均衡難的復雜工程,需要做很多耐心細致的工作,絕不能有急躁冒進的心態,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積極穩妥、循序漸進,我們正處於改革的攻堅階段,各種深層次的矛盾凸顯,各種利益的較量激烈,所以對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不能低估。當前,我們尤其要注意一下問題:
(一)實現決策、執行、監督權的適度分離與有效運作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這種改革思路意味著要重構政府內部的權力架構和運轉機制。目前,我國實行的是議行合一的政治體制,按照憲法規定,政府受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大)的監督和制約。政府習慣性的做法是履行執行職能,大部分政府機構在決策、監督方面沒有經驗可循,這也是推行大部制改革的障礙性因素之一。如何在推行大部制的過程中,劃分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權力的邊界如何劃分?機構如何設置?眾多的問題也是困擾理論界和決策當局的疑團。以前的政府機構改革,從未嘗試過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所以推進策略和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此,可參照西方國家的做法,把國務院組成部門設置成制定政策、專司決策的機構,把直屬機構定位為執行和服務機構,把辦事和議事協調機關設定為監督機關;也可考慮在大部門的內部,細化機構功能,將部門的決策權集中在一個司局,成立政策法規司,將執行事務從部門內適當分離出來,設立專司執行的執行局,實現決策權與執行權的相互監督與制約。決策與執行分開後,部長對相對獨立的政策司和執行局的管理,要建立在設定績效指標、確定預算規模、簽訂服務合同的基礎之上,對他們的工作任務提出更高的預期目標。
(二)克服大部制推進過程中的潛層次問題
我國長期以來習慣於歸口管理的模式,國家機關的公務員也適應了聽指揮、分任務的「上下協調聯動」的工作方法。國務院機構調整後,一些國家層級的部門將被撤並。地方的對口部門仍會在短時期內存在,舊體制下的地方部門可能會對上級新部門的工作產生抵觸情緒,思想深處會產生「犯上意識」。這就要求各級政府機關要注重對其工作人員的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摒棄狹隘的老部門情結,樹立大局意識。其次,大部制改革後,各部長的管理許可權將會增加,其全局駕馭能力也是對其本人能力的全新考驗。在這種制度設計下,部門首長就必須提高掌控全局的能力,善於運用各種領導藝術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再次,要注意盲目合並機構帶來的問題。尤其在地方層面,切忌定指標、求急求塊,把沒有成熟的部門捆綁在一起,搞「拉郎配」。因為,不顧實際,盲目合並,勢必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其結果,要麼再次拆分、要麼降低公共治理效能,損害政府公信力。所以,為更好地推進大部制改革,地方政府可先行試點,待經驗成熟後,再逐步推廣。
(三)繼續深化對大部制改革的理論研究
我國以往的機構改革往往是迫於形勢壓力,臨時應對,「應急式」地提出改革方案,由於理論准備不足,最終導致改革的科學性、前瞻性不夠。換言之,理論滯後於實踐的問題正日益成為制約我國政府改革的突出問題。在當前形勢下,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推行大部制,應當著重對我國政府的歷次改革進行理性反思,從價值選擇的角度探討政府改革與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制度創新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關系;要加強政府治理與改革的學術研究,特別是要加強公共組織理論的研究;適應全球化和世界性政府治理與改革的發展趨勢,通過國際比較研究,積極借鑒他人經驗;注重調查研究,通過實證分析,總結出國內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經驗教訓,提煉出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成果,以理論創新促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
總之,大部制體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絕非一蹴而就之事。這就需要我們理性分析,客觀看待,善於發現問題和總結不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其實證研究的價值,也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⑺ 當前我國行政組織發展的指導原則有哪些

一、抄職能目標原則。行政組織機構襲的設置是為了實現政府的各項職能,改革行政組織機構也必須以此為原則,科學界定政府職能;
二、完整統一原則。政府各部門、各層次及其內設機構之間互為條件、互相配合,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三、精幹高效原則。無論行政組織機構的設置或改革都必須考慮行政組織的經濟性和有效性,這也是行政組織機構改革的目標;
四、適應發展原則。改革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加以考量,以此制定出適應當下實際情況、順應將來發展的行政組織機構改革體系和布局規劃。

⑻ 結合行政組織的相關知識,分析我國鄉鎮行政組織機構改革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機構

行政組織體制,指的是一個國家的行政組織系統內有關上下左右各種機構內的地位、許可權、領容導關系和組織程序的法律制度。它側重於對行政組織現象進行宏觀的研究。不同的行政權力的分配形式及其歸屬常與一定的組織體制相聯系。以行政權力的歸屬為核心的行政組織體制,根據不同劃分標准,常有以下劃分方式:① 集權制和分權制。② 首長制和委員會制。③ 層級制與職能制。 我國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領導體制實行的是民主制的中央集權制,在各級行政機關和政府工作部門內部均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

⑼ 行政組織結構指什麼對我國教育行政組織改革具有什麼意義

教育行政管理中重視教育行政組織的結構,是行政組織的結構模式對行政組織的內效能容發揮具有重要作用所決定的,其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合理的教育行政組織結構有助於信息的上傳下達:
教育行政組織是依據憲法和法律規定建立的,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上下溝通的密切配合的層級式組織體系。因此,只有合理的行政組織結構才會使信息順利地上傳下達,以便及時地處理和解決各種問題,提高管理效率。
二、合理的教育行政組織結構有助於人員的管理和資源的配置:
教育行政機構設置科學合理、權職明確,才可能合理地配置人員,進行人員管理以及相應的資源配置,從而避免人員過多、效率低下的情況。
因此,合理的教育行政組織結構對於教育行政管理是至關重要的,是開展各項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礎和保障。

⑽ 我國行政機構改革包括哪些內容

我國行政機構改革的總目標
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的國家行政幹部隊伍,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水平。
我國行政機構改革的具體目標
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
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調整政府組織結構,實行精兵簡政
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調整政府部門的職責許可權,明確劃分部門之間的職能分工
按照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強行政法制建設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