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特點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特點

發布時間: 2020-12-07 12:49:01

① 哪幾項屬於深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原則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遵循五條基本原則:

1、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必須堅持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治國家相協調;

3、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立足國情與借鑒國外經驗的關系;

4、必須堅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鼓勵地方結合實際改革創新;

5、必須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做到長遠目標與階段性目標相結合、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立足基本國情,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相適應,與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協調的行政管理體制,是我國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質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把發展好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基本要求是,到2020年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

②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具體改革些什麼

一、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不斷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經過多年努力,政府職能轉變邁出重要步伐,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得到加強;政府組織機構逐步優化,公務員隊伍結構明顯改善;科學民主決策水平不斷提高,依法行政穩步推進,行政監督進一步強化;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深入開展。從總體上看,我國的行政管理體制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歷史起點,改革開放進入關鍵時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現行行政管理體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方面。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對微觀經濟運行干預過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仍比較薄弱;部門職責交叉、權責脫節和效率不高的問題仍比較突出;政府機構設置不盡合理,行政運行和管理制度不夠健全;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制約機制還不完善,濫用職權、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等現象仍然存在。這些問題直接影響政府全面正確履行職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客觀規律的必然要求,貫穿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必須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消除體制性障礙,切實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

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的要求,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做到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體制保障。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堅持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治國家相協調;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立足國情與借鑒國外經驗的關系;必須堅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鼓勵地方結合實際改革創新;必須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做到長遠目標與階段性目標相結合、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通過改革,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今後5年,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加強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設,為實現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三、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轉移出去,把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切實管好,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公民和社會組織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產品。

要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改善經濟調節,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並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調節經濟活動,增強宏觀調控的科學性、預見性和有效性,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嚴格市場監管,推進公平準入,規范市場執法,加強對涉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領域的監管。加強社會管理,強化政府促進就業和調節收入分配職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維護社會穩定。更加註重公共服務,著力促進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各級政府要按照加快職能轉變的要求,結合實際,突出管理和服務重點。中央政府要加強經濟社會事務的宏觀管理,進一步減少和下放具體管理事項,把更多的精力轉到制定戰略規劃、政策法規和標准規范上,維護國家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和市場統一。地方政府要確保中央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加強對本地區經濟社會事務的統籌協調,強化執行和執法監管職責,做好面向基層和群眾的服務與管理,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安定,促進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按照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科學配置各級政府的財力,增強地方特別是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

合理界定政府部門職能,明確部門責任,確保權責一致。理順部門職責分工,堅持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確需多個部門管理的事項,要明確牽頭部門,分清主次責任。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

四、推進政府機構改革

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要求,緊緊圍繞職能轉變和理順職責關系,進一步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規范機構設置,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完善行政運行機制。

深化國務院機構改革。合理配置宏觀調控部門的職能,做好發展規劃和計劃、財稅政策、貨幣政策的統籌協調,形成科學權威高效的宏觀調控體系。整合完善行業管理體制,注重發揮行業管理部門在制定和組織實施產業政策、行業規劃、國家標准等方面的作用。完善能源資源和環境管理體制,促進可持續發展。理順市場監管體制,整合執法監管力量,解決多頭執法、重復執法問題。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建設,健全管理體制,強化服務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進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根據各層級政府的職責重點,合理調整地方政府機構設置。在中央確定的限額內,需要統一設置的機構應當上下對口,其他機構因地制宜設置。調整和完善垂直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和明確權責關系。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加強基層政權建設。

精簡和規范各類議事協調機構及其辦事機構,不再保留的,任務交由職能部門承擔。今後要嚴格控制議事協調機構設置,涉及跨部門的事項,由主辦部門牽頭協調。確需設立的,要嚴格按規定程序審批,一般不設實體性辦事機構。

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按照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和管辦分離的原則,對現有事業單位分三類進行改革。主要承擔行政職能的,逐步轉為行政機構或將行政職能劃歸行政機構;主要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逐步轉為企業;主要從事公益服務的,強化公益屬性,整合資源,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強政府監管。推進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相關財政政策。

認真執行政府組織法律法規和機構編制管理規定,嚴格控制編制,嚴禁超編進人,對違反規定的限期予以糾正。建立健全機構編制管理與財政預算、組織人事管理的配合制約機制,加強對機構編制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加快推進機構編制管理的法制化進程。

五、加強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設

遵守憲法和法律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原則。必須嚴格依法行政,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健全監督機制,強化責任追究,切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

加快建設法治政府。規范行政決策行為,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工作。健全行政執法體制和程序。完善行政復議、行政賠償和行政補償制度。

推行政府績效管理和行政問責制度。建立科學合理的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機制。健全以行政首長為重點的行政問責制度,明確問責范圍,規范問責程序,加大責任追究力度,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

健全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制度。各級政府要自覺接受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自覺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加強政府層級監督,充分發揮監察、審計等專門監督的作用。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接受司法機關實施的監督。高度重視新聞輿論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完善政務公開制度,及時發布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完善公務員管理配套制度和措施,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強化對公務員的教育、管理和監督。加強政風建設和廉政建設,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扎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

六、做好改革的組織實施工作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各地區各部門要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狠抓落實。

要認真組織實施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抓緊制定地方政府機構改革、議事協調機構改革、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指導意見和方案,制定和完善國務院部門「三定」規定,及時修訂相關法律法規。

要嚴肅紀律,嚴禁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干預下級機構設置和編制配備,嚴禁突擊提拔幹部,嚴防國有資產流失。重視研究和解決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正確引導輿論,確保改革順利推進。

③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有哪些作用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行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依法規范中央和地方的職能和許可權,正確處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關系。

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繼續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科學規范部門職能,合理設置機構,優化人員結構,實現機構和編制的法定化,切實解決層次過多、職能交叉、機構臃腫、權責脫節和多重多頭執法等問題。按照政事分開原則,改革事業單位管理體制。

④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是什麼

1.此類問題在各個地方一般根據地方政府需要提法都不同,例如:有些地方是「建設服務型政府」,有些地方則是「轉變政府職能」。
2.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⑤ 簡述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行政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過程及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後進行了五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1982年改革,根據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進行,在大幅精簡機構的同時,重點解決了領導體制和實際存在的領導幹部終身制問題。

1988年改革,根據黨的十三大精神進行,在精簡行政機構和人員的同時,提出了轉變政府職能問題。

1993年改革,根據黨的十四大精神進行,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行政管理體制,轉變政府職能,在黨政機關普遍進行「三定」工作,建立推行公務員制度,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

1998年改革,根據黨的十五大精神進行,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明確把政府職能界定為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政企分開有了新的突破,黨政機關與所辦的經濟實體和管理的直屬企業脫鉤;中央各部門的部分審批權和具體事務性工作下放給地方政府,國務院機構和人員大幅減少。

2003年改革,根據黨的十六大精神進行,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調整政府機構設置,理順部門職能分工,減少行政審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努力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此外,2004年各級政府還以實施行政許可法為契機,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加大了清理行政審批項目、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力度,並取得了明顯的進展。2005年4月頒布的公務員法,也對規范行政管理主體、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五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一是政府機構數量有所減少。就國務院機構(包括職能部門、直屬機構、辦事機構、直屬事業單位和特設機構)而言,1982年改革之前最多的時候為100個, 1988年改革後為86個,目前已減少為66個;二是機構設置趨於合理。現有的政府部門大多都是按照市場經濟要求設置的,計劃經濟時期按照產品行業設置的工業部門大多被撤消或者合並;政府職能發生轉變,已將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明確為政府主要職能;三是行政管理方式也發生變化。由過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發展到現在主要依靠經濟和法律手段;四是依法行政和建設法治政府取得進展。行政許可法的實施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國務院分三批取消和調整審批項目1806項,占改革前行政審批項目總數的50.1%,行政效率明顯提高。近年來,各地開始對鄉鎮機構進行改革,在實踐中積累了有關經驗。

經過20多年的改革,政府職能得到轉變,政企分開不斷推進,機構和人員得到精簡,幹部隊伍結構得到優化。應該說,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基本上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也符合我國國情。在改革過程中,我們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從中也得到一些啟示。

第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有利於堅持黨的領導,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有利於保證政府充分發揮在改革發展穩定中的作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各項改革工作的連接點和交匯點,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必然觸及深層次問題和矛盾,觸及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和利益格局的調整。以往歷次改革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並取得成果,關鍵在於堅持了黨的領導,各項改革措施都是按照中央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採取的,而且注重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保證了政府在改革發展穩定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必須立足於我國實際,認識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和面臨的實際問題與矛盾,認識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特點,學習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和做法,強調為我所用,不能照抄照搬。

第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縱觀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歷程,可以發現,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任務往往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提出的,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和主要動力。例如,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曾經按行業設立了多個部委,僅是機械工業部就曾設過七個,導致了多個中直企業或部屬企業的產生,形成了嚴重的「條塊分割」問題。為了適應經濟改革的需要,對有關經濟行業管理部門進行了調整,以更好地解決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之間的矛盾。

第三,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單兵突進。行政管理體制關繫到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行政管理體制與政治、經濟、社會之間存在復雜而又密切的關系,因此,不僅要調整好行政機關內部職能,還需統籌公共部門和事業單位的改革,處理好政企關系、政事關系,同時更要重視政府職能准確定位和切實轉變的問題。

第四,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需要科學化、法治化。由於改革大多都是政府自身由上而下進行的,政府既是改革的執行者和推動者,又是改革的直接對象,角色沖突也在一定意義上阻礙改革的深入。特別是改革涉及到權力與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增加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難度。加之改革的政策性較強,因而需要科學論證,提高法治化程度。

(二)當前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需進一步研究解決的問題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問題只能逐步解決;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也會產生許多新的問題,需要通過進一步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來解決。因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階段性與連續性相統一的進程,需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一是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經過歷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政府職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尚未完全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一方面,經濟職能尚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管了很多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審批事項仍然過多。在行政許可法實施後,雖然清理減少了很多行政審批事項,但由於行政管理的某種慣性,加之多年形成的部門和行業利益,不必要的行政審批和變相的行政審批仍大量存在,應當退出的領域還未完全退出。在一些地方和部門,政府仍然在資源配置領域發揮主要作用,加之生產要素市場發育不充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還難以充分發揮。

另一方面,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還需進一步加強。經濟快速增長與社會的深刻變化,造成了社會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長。特別是當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社會矛盾多發之時,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就顯得更為重要。如果職能轉變不到位,就難以解決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許多新問題,因此,切實轉變職能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

二是行政機構設置不合理,層級過多,部門之間職責不清,協調不力。1988年以後的幾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精簡機構、下放權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機構設置、職權劃分、運行方式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從機構設置上看,各級政府設置部門往往延續了「上下對口」的習慣做法,職能部門在服從本級政府的同時還要接受上級部門的指導,造成各級政府部門重復設置、機構臃腫。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就很典型,縣鄉政府為了完成上級政府制定的各項「達標」任務,不得不設立機構和增加人員,在編制不足的情況下,又設置了許多臨時機構,安排了一些臨時人員,造成機構與人員超編。在缺乏有效管理和約束的情況下,鄉鎮機構和人員不斷增加,維持運轉的費用和人員工資也隨之增加,造成鄉級財政支出的不斷擴大和鄉鎮財政負債率的不斷提高。

從層級關系來看,歷次機構改革都是從組織設置的橫向劃分方面著手,從規模上控制政府機構的膨脹與人員的增加,但在縱向分層的問題上甚少涉及。按照憲法第30條的規定,除較大市和自治州外,地方行政層級一般為省、縣、鄉三級。但隨著行政公署(地區)改市的增加,有些地方出現了市轄縣、市轄市等情形,地方行政層級實際上成為四級。層級過多容易導致機構臃腫,信息不暢,效率低下,行政成本過高。

從機構職責看,由於政府內部職能劃分不清,有關職責許可權劃分的規定缺乏法律效力,加之部門起草立法的影響,導致對有些行政事務多頭管理、重復交叉執法,權力與利益掛鉤,甚至不同部門權力交叉或者重疊,發生矛盾後難以協調;或者互相推諉扯皮,造成「管理真空」,權力與責任脫鉤。

三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還需進一步理順。在某些方面,既存在中央權威和統一性不夠,中央宏觀政策在有些地方實施受阻,地方保護主義比較嚴重的問題,也存在向地方下放權力不夠,發揮地方自主性和積極性不夠的問題;各級政府的事權、財權和責任仍然存在不匹配的問題;運用法律手段調整中央與地方關系還不夠,制度化規范化水平較低,難以保證必要的穩定性和可預見性。

四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行政法制建設不相適應。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運用行政手段管理經濟社會事務,導致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過程和結果缺乏法律保障。例如,機構改革減而復增,陷入「精簡——膨脹」循環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法律規范和保障。從世界各國解決機構編制膨脹的主要手段來看,一個是財政手段,另一個是法律手段,但主要是法律手段,而且財政手段最終也是要通過法律才能起到硬約束作用。除憲法的概括性規定外,目前我國既沒有上升為法律的統一行政組織和編製法,也缺乏各個部門的行政組織和編製法,更沒有推進改革的相關法律。現有的個別法規和政策性文件,如國務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地方人民政府組織法等,對組織機構、職能、編制、許可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財政保障機制等也沒有明確的規定,缺乏詳細的責任條款。彈性過大的條文表述和國家法律、法規與地方法規之間的不協調,也增加了實施中的矛盾。

(三)進一步改革行政管理體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強調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繼續完善行政管理體制,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這充分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完善經濟法律制度,是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客觀要求。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基本治國方略已載入我國憲法。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就是要用法律手段推動改革進程,用法律形式固定改革成果,最終為建立現代行政管理體制提供法制保障。

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完善經濟法律制度,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協調重大利益關繫上,放到社會再分配上,放到著力解決社會公平上。落實科學發展觀,就需要完善相關保障機制,轉變政府職能,合理設置行政機構,理順中央與地方關系,建立起一套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政績考核標准和執法責任制等制度,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完善經濟法律制度,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政府嚴格依法行政,通過公開、透明、公平的方式,提供各種公共產品和服務,就能更好地促進公平正義;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就能更好地實現社會和諧、社會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政府部門嚴格依法行政,做到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就能更好地化解各類社會沖突和糾紛,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完善經濟法律制度,是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的需要。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全球化既是各國產業和生產力的競爭,也是各國政府提供製度、環境、公共產品和服務等行政能力的競爭。哪個國家提供更好的投資環境和制度安排、更穩定可預見的法律環境,哪個國家就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也對政府履行保障國家安全和參與國際公共事務等職能,提出了新的課題。此外,減輕政府財政壓力,適應行政管理社會化的發展趨勢,也迫切需要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完善經濟法律制度。

⑥ 為什麼說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環節

行政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也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
具體:
1、進一步明確職能轉變的目標和方向。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姬儲灌肥弒堵鬼瑟邯雞強政府的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2、明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要緊緊圍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要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的問題。
3、進一步明確政府的職責和作用。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4、進一步明確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的內在要求。要健全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為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手段的宏觀調控體系,推進宏觀調控目標制定和政策手段應用的機制化。
5、進一步明確優化政府組織結構的主要任務。轉變政府職能必須深化機構改革,提出要深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同時強調,要嚴格績效管理,突出責任落實,確保權責一致。這有利於加快建立職責清晰、運轉高效、管理科學的現代政府組織體系,為轉變政府職能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⑦ 什麼是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政府職能轉變抄,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襲一定時期內,根據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其應擔負的職責和所發揮的功能、作用的范圍、內容、方式的轉移與變化。政府職能轉變的必然性,是由影響政府職能的諸多因素所決定的。包括管理職權、職責的改變(對哪些事物負有管理權責,管什麼,管多寬,管到什麼程度),管理角色(主角、配角等)的轉換,管理手段、方法、及其模式的轉變等。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後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革。

⑧ 當前我國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是

當前我國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是:
一、著力轉變政府職能。
二、優化政府組織結構。
三、強化責任,加強監督。

⑨ 為什麼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環節。隨著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對其他改革的牽製作用日益明顯地體現出來,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已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政企不分、政資不分的問題不解決,政府與企業的行政關系、資產紐帶直接存在,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就不可能完全建立,企業也難以成為真正的能動性市場主體;行政性壟斷及地區性封鎖不打破,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化市場體系就不可能最終形成;不理順龐雜、錯位的政府職能,不改變以行政手段為主的管理經濟的方式,就不可能建立靈敏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也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盡管這些年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已有一定程度的進展,但相對說仍處於滯後狀態,改革的任務非常艱巨。
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環節。對外開放的廣度、深度、質量與水平都與行政管理體制狀況直接相關。對外開放帶來的挑戰,首當其沖的是對政府管理規則和管理能力的挑戰。抓住機遇,應對與化解風險,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迫切要求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使政府管理的內容、方式及相關制度與國際通行做法相銜接。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統籌好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增強在不斷擴大開放條件下促進發展的能力。
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也是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根本手段。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一直存在著投資盲目擴張、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社會事業發展不充分等突出矛盾和問題,直接影響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進步。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之所以會長期存在且不斷發展,根本原因在於體制機制不順,特別是政府行政管理體制不順。主要是政府機構設置不合理、政事企不分、政績考核體系不科學、公務員選拔任用制度不合理,等等。未來一個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影響經濟社會順利發展的矛盾與問題仍然嚴重存在並且有加劇之勢。要遏制並最終解決這些根本性問題,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建立起惠及十幾億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加快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⑩ 行政體系改革中行政管理方式的要求包括哪些

行政體系改革中行政管理方式的要求有如下三個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制定出一個好的總體改革方案。制定一個行政體制改革的總體規劃,要明確未來中國行政管理體制的組織結構,政務部門、社會事務部門、經濟事務管理的總體數量,決策部門、執行部門、監管部門的法律關系等。如果不能對這些關系政府管理組織架構、規則、程序、運行機制等重要問題做出總體規劃,就很難使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第二:要大部制改革要能夠取得成功。實行大部制管理模式,是當代發達國家普遍的做法,我國政府管理走大部制管理的道路是完全正確的選擇。這中間,首要的,依然是統一規劃,認真研究我們政府組成部門的數量,實行大部制管理的領域,決策、執行、監督權力結構的配置以及政府的運行方式等。在這個基礎上選擇那些問題突出、社會影響大、又急需實行大部制管理的領域率先推行,這樣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第三:要在權力的約束和制約方面取得突破。就目前政府權力運行的突出問題而言,行政體制改革要解決三個關鍵問題:

一是如何從政府權力的組織結構上,真正建立起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權力結構,實現決策、執行、監督既相互協調又相互制約的目標,這就意味著我們似乎要改變傳統的一些思維,要在政府權力的組織架構上有比較大的結構性調整,並使其逐步走向法定化。

二是如何有效地制約和約束部門利益,解決目前包括事業單位在內的公共部門普遍利益泛化的問題,從長遠來看,如果我們的政府部門不能從根本上克服與民爭利的問題,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平、公正的問題,以及規范政府行為的問題,就不能說我們已經找到了對公權力的有效制約的途徑問題。

三是在行政體制改革中,建立權力制約機制,必須有政治體制層面改革的配合,如果沒有更重要政治層面改革的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是很難孤軍深入的,光靠行政體制改革解決對政府權力的有效制約可能也是比較困難的。

(10)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特點擴展閱讀:

行政體制是國家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政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提出了明確的任務,這不僅有利於鞏固已有機構改革成果,進一步實現行政體制改革的提質增效,而且必將提升政府工作績效,贏得人民的滿意和信任。

行政體制改革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提高政府管理科學化水平,方便群眾辦事,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質量。如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促進政務服務的均等化、規范化、高效化,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完善行政信息公開制度,加快建設透明政府。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