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政策
⑴ 政策執行的特點有哪些
政策執行的含義
政策執行就是指政策方案被採納以後,政策執行者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運用各種政策資源,經解釋、實施、服務和宣傳等行動方式將政策觀念形態的內容轉化為現實效果,從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標得以實現的過程。
兩大學派的觀點:
行為學派關注政策作為行動指南的導向性作用,強調政策執行得關鍵問題在於政策執行機關如何採取政策行動。
組織理論學派則強調政策執行組織機構的作用,認為任何政策都是通過一定的組織得以實施的。
⑵ 簡述公共政策有效執行的條件
公共政策執行是指公共政策主體將公共政策付諸實施的實踐過程。公共政策執行是整個公共政策過程的關鍵環節,也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社會實踐活動。
公共政策執行應堅持下列原則:
(1)嚴肅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公共政策是具有權威性和合法性的行為規范,其貫徹執行必須保持必要的嚴肅性,政策執行者必須堅持原則立場,不打折扣地實現政策所確定為目標。與此同時,公共政策的執行還必須堅持靈活性原則,政策執行者要善於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政策,不能夠太死板。
(2)實事求是與創造性相結合。執行公共政策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要從政策過程的客觀規律出發,正確處理好公共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和步驟之間的關系;要從政策執行所面臨的具體環境條件出發,量力而行。與此同時,政策執行者要不斷突破舊秩序、舊思維、舊觀念,以創造性的方法去理解政策、執行政策。
(3)注重整體性原則。政策執行者必須具有系統觀念和整體觀念,把政策及其執行過程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注重發揮政策的整體效應和協調效應。
(4)強制執行和宣傳教育相結合。公共政策的執行一方面要加強宣傳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強強制性,這樣才能確保政策的有效執行。
⑶ 簡述公共政策執行在政策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策方案一旦經合法化過程並公布之後,便進入政策執行階段。政策執行是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後,將政策所規定的內容變為現實的過程,是為實現政策目標而重新調整行為模式的動態過程。 政策執行是政策過程的中介環節,是將政策目標(理想)轉化為政策現實的唯一途徑,是檢驗政策正確與否的唯一標准。政策執行的有效與否事關政策的成敗。因此,政策執行是整個政策過程的又一個重要階段。政策執行在政策活動及其生命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與作用。
⑷ 行政政策執行的方式包括
行政政策執行的方式包括:
1.政策執行
2.行政措施
3.行政命令
4.行政處罰
行政政策也叫公共政策或國家政策,他是政策體系中的一部分。其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行政政策是指一切國家權威機關為管理社會公共事務制定的基本規定和指導原則;狹義的行政政策則特指由政府機關制定的,用以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行為准則。
行政政策作為國家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依據和手段, 作為規范人們社會行為的准則和模式, 從不同角度理解, 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的特徵:
1 . 政治性與社會性的統一:行政政策, 就是國家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政策, 因此, 由於國家管理職能的雙重性, 決定了行政政策既有政治性, 又有社會性。
2 . 穩定性與變動性的統一:行政政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這是因為從行政政策的產生來看, 行政政策作為上層建築的一部分, 它反映社會的經濟基礎, 根源於社會的主要矛盾。
3 . 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行政政策的原則性體現在: 在行政政策的制定上, 行政政策毫不動搖地體現階級、國家的指揮意志和政治傾向, 毫不動搖地為本階級的利益服務。
4 . 導向性和時效性的統一:有一些行政政策就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因此, 它往往是國家最高決策者或最高決策集團如何管理社會公共事物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意向, 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 往往決定著整個國家和地區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的發展方向和進程, 起著指揮棒似的導向作用。行政政策的時效性是指一切行政政策都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 針對一定的問題或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而制定的。
⑸ 公共政策的執行有哪些手段
1 、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組織的權威,採用行政命令、指示、規定及規章制度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統、行政層次和行政區劃來實施政策的方法。它具有權威性、強制性、對象的有限性和時效性的特點。 2 、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通過各種法律、法令、法規、司法、仲裁工作,特別是通過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來調整政策執行活動中各種關系的方法。它具有權威性、強制性、穩定性、規范性的特點。 3 、經濟手段 經濟手段是指根據客觀經濟規律和物質利益原則,利用各種經濟杠桿,調節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各種不同經濟利益之間的關系,以促進政策順利實施的方法。經濟手段運用價格、工資、利潤、利息、稅收、資金、罰款以及經濟責任、經濟合同等,來組織、調節與影響政策執行者和政策對象活動。經濟手段有三個特性:第一,間接性;第二,有償性;第三,關聯性。 4 、思想引導手段 思想引導手段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管理方法,它通過運用各種方法做人的思想工作,引導政策執行者和政策對象自覺自願地去貫徹執行政策,而不從事與政策相悖的活動。常用的思想引導手段有:製造輿論 –––– 在政策執行過程中要大力宣傳,使政策內容深入人心;說服教育 –––– 對少數不按政策執行或抵觸的對象採取個別談心方法,做深入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以大話唬人;協商對話 –––– 在政策執行中,決策者和執行者應就政策深層次問題征詢群眾意見,與群眾展開對話協商;批評與表揚 –––– 對政策執行得好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揚和鼓勵,對執行不力、敷衍塞責者和違抗政策者給予批評和懲罰,以達到弘揚正氣、壓抑邪氣的目的。
⑹ 如何執行一帶一路政策
一、中國實行一帶一路的原因:
區域合作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發展戰略對接互聯互通項目將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
中國深度融入世界當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中國將一以貫之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二、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無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應對危機、加快調整,許多沿線國家同我國有著共同利益。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是我國同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歐洲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帶一路」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獲得了廣泛認同。
三、一路一帶的影響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負著三大使命:
1、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系,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2、實現全球化再平衡。
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辟,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
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3、開創地區新型合作。
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比如,「經濟帶」概念就是對地區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其中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等,以經濟增長極輻射周邊,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
「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不同於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經濟區」與「經濟聯盟」,同以上兩者相比,經濟帶具有靈活性高、適用性廣以及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本著自願參與,協同推進的原則,發揚古絲綢之路兼容並包的精神。
⑺ 舉例說明政策執行手段的有效執行
在工作中,原則性應該是核心,是靈魂;而靈活性是方法,是手段,是形式。我們應當先講原則性,再講靈活性,要在靈活性中貫徹原則性,體現原則性。應當是大原則,小靈活,內原則,外靈活;在原則性與靈活性相沖突時,要毫不動搖地選擇原則性。
講原則,才能做到內心有方圓,處事不凌亂;講靈活,才能游刃有餘,得心應手。把靈活性與原則性結合起來,做到既講原則,又在貫徹原則的前提下講究靈活性,這才是工作中的最佳境界。
(7)執行政策擴展閱讀:
公共政策執行機制不健全:
政策傳播機制——政策宣傳不到位,公眾不了解、不認同甚至不信任政策及其執行者,更難配合政策的執行。而執行者在這種情況下,利用信息不對稱的便利,則可以對上下隱瞞信息,使得信息容易失真。
政策執行監督機制——政策執行需要跟蹤評估與監督,以診斷和把握政策偏差的信息進行糾正或補救。而首先是具體的政策執行責任人員往往不明確,也缺乏明確的監督政策執行的責任機關,媒體和社會公眾因為缺乏法律保障以及存在行政干預的情況。
所以對執行者的監督無力,執行者存在有採取機會主義的激勵。而且,政策執行過程沒有程序上的嚴格監督,政策執行效果沒有明確的考核以及由此產生的獎罰機制。此外,政策執行主體單一,缺少公共(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大眾)參與,專業分工細密。
沒有參與的情況下,一是會讓機關人員有能夠化公共資源為個人資本的可能性。各執行主體之間往往也沒有溝通,職能交叉重疊錯位,從而導致出現利則爭之、責則推之的現象。
⑻ 影響政策有效執行的因素有哪些
(1)政策問題的特性
政策問題的性質、政策對象行為的多樣性、政策對象人數及其行為需要調適量,都直接影響到政策的有效執行。分析這一問題有助於政策執行人員根據不同問題採取不同的措施,做到有的放矢。
①政策執行的有效與否,首先是和所要解決的政策問題的類型和性質密切相關的。越復雜的問題,執行的難度越大。政策執行中所觸動的權力關系越多,涉及的機構和人員越多,政策目標越宏大,要調整的利益關系幅度越大,規范的技術操作等級越高,政策執行的難度也就越大。一般來說,全面性的政策要比局部性的政策執行難度大;高層級的政策要比低層級的政策執行難度大。而在同一層級,同屬於局部性的政策,也可因業務內容的簡單與復雜程度的不同,在政策執行的難度上有很大差別。
②政策所要規范的目標團體的行為的種類越多,就越難以制定清楚明確的規則,用以約束政策對象的行為。在種類繁多的情況下,難以制定正確、統一的規則和標准,作為監督檢查的依據,其執行的成效必然會大打折扣。
③政策問題所涉及的目標團體人數的多少,也影響著政策執行的效果。一般來說,政策涉及的人數越少、越明確,政策執行就越容易,越有效;反之,政策執行就越困難,越無效。
④政策問題需要目標團體行為調適量的大小,也影響到政策執行的效果。人們因歷史傳統的熏陶,而養成一套行為定向及模式,常習慣於某種成規,傾向於保守持續的狀況。要想全面改變這種思想行為,十分困難。因此,為了實現政策目標,目標團體行為所須調適量越小越好,這樣不至於造成人員的抵制,有利於政策的有效執行。
(2)政策本身的因素
在公共管理領域,許多政策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執行中困難重重,在很大程度上與政策本身的缺陷有關。因此,分析政策本身是如何影響政策執行的,有助於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政策,使政策得以有效執行。
①政策的正確性。政策的正確性是政策有效執行的根本前提。正確的政策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夠促進社會發展,給人民帶來利益,能被執行者所認同,被政策對象所擁護,因而能得到有效的執行。反之,政策執行必然會在政策執行者、政策對象的消極應付和抵制中擱置。政策的正確性,首先要求內容的正確、方向的正確;其次要求政策制定具有科學的理論基礎,嚴密的邏輯關系,科學的規劃程序。
②政策的具體明確性。政策目標的具體明確性是政策執行有效的關鍵所在,是政策執行者行動的依據,也是對政策執行進行評估和控制的基礎。一項政策要能夠順利執行,從操作和技術上來說,它必須具體明確,即政策方案和目標具體明確,政策措施和行動步驟明確。同時,政策的具體明確性還要求政策目標是切合實際並可以達到的,是可以進行比較和衡量的,政策目標的完成必須是政策執行者職權范圍內的事;政策方案應該指出所期待的結果,並要明確規定完成的期限。在實際政策執行中,模稜兩可、含糊不清的政策自然令人無法執行,也容易引起政策界限不清和導致政策隨意變通。
③政策資源的充足性。無論政策制定得多麼具體明確,如果負責執行政策的機構和人員缺乏必要的、充足的用於政策執行的資源,那麼,執行的結果也不能達到預期的政策目標。因此,政策方案要涉及政策資源的具體規定。一般來說,政策資源主要有經費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和權威資源。
(3)政策以外的因素
影響政策執行的因素,除了政策問題的特性、政策本身以外,還有目標團體、政策執行人員、執行機構間的溝通與協調等因素。
①目標團體對政策執行的影響。目標團體是指政策直接作用、影響的對象。政策能否達到預期目的,不是政策制定者一廂情願的事情,也不是政策執行者能夠完全決定的事情,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目標團體的態度。目標團體順從、接受政策,政策執行就會成功;目標團體不順從,拒不接受政策,政策執行就會失敗;目標團體只部分接受,也會加大政策執行的難度。可見,目標團體對政策順從和接受的程度是影響政策能否有效執行的關鍵性因素之一。
②執行人員的素質和工作態度。任何一項政策最終都要靠執行者來實施。執行者對政策的認同、對政策執行行為的投入、創新精神、對工作的負責、較高的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是政策得以有效執行的重要條件所在。現實中的政策變形走樣,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政策執行者的素質不高和思想觀念上的錯誤所導致的。政策執行者缺乏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對某項政策理解不透,把握不準其精神實質,就導致政策在傳達、宣傳、執行中的失真、失當、失誤。特別是在社會轉型時期,政策執行者拜金主義、功利主義、本位主義思想嚴重,對國家政策的執行常打折扣,甚至搞出各種各樣的「對策」,阻礙政策的順利實施。當政策執行者兼政策對象和執行者的雙重角色時,為了局部或個人利益,會鑽政策空子,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對上面政策或是硬頂,或是軟拖,或執行起來馬馬虎虎。另外,政策執行者的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直接影響到政策任務的完成。如果執行者尤其是領導者沒有對政策實質的把握能力,就很難爭取到政策執行所需的種種資源,不能做好政策實施的宣傳指導工作和制定正確的實施方案,不能溝通和協調各種關系,從而難以有效地執行政策。可見,提高政策執行者的素養是至關重要的。
③執行機構組織間的溝通與協調。
a.溝通是政策執行過程中各級組織人員進行信息交流、傳遞的過程,是對於政策目標及其相關問題獲得統一認識的方法和程序。有效的溝通是政策執行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這是因為:
從縱向溝通來看,上級機構的政策標准本身是無生命的,它必須通過有效的溝通渠道傳播給執行者。而執行者對政策的支持程度也取決於上級機構對政策的解釋和執行者對政策的了解,而且上級機構對執行情況的了解電只有通過溝通渠道方可獲得。
從橫向溝通來看,由於一項政策的實施常常涉及眾多機構和執行人員的分工合作,而在他們的分工合作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分歧、誤會、隔閡以至矛盾沖突,這就需要通過有效的溝通,相互交換意見、看法,以彌合意見分歧,消除誤會和隔閡,化解矛盾沖突,進行彼此之間的了解與合作,提高政策執行的效率。
從執行者與目標團體之間的關系來看,目標團體對政策接受與否以及接受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之間的溝通。目標團體不可能自發地接受政策。執行者不僅要通過溝通渠道將政策指令傳遞給目標團體,而且更重要的是執行者應該通過溝通渠道向目標團體說明政策所具有的意義與制定政策的理論依據與時代背景,以及推行政策所要達到的目的,讓他們理解和掌握政策,從而積極主動地接受和執行政策。
b.協調是管理組織為了順利實現政策目標,而謀求自身統一和諧、謀求自身各相關要素匹配調劑、協作分工的一種行為方式。協調也是保證政策有效執行的條件之一。政策協調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執行機構內部的協調,即每個層級執行領導者對所屬部門之間以及工作人員間所作的協調;執行機構之間的協調,包括上下級執行機構之間的協調和平級執行機構之間的協調;執行機構與其他機構之間的協調。
④政策環境。任何一項政策的執行都要受所處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制約。適宜的環境有助於政策的有效進行,不適宜的環境妨礙政策的順利實施。影響政策執行的環境因素主要有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及心理環境等方面。
⑼ 中國政策執行的模式是什麼
中國政策執行模式的三個典型特徵:
1、層級加壓+重點主抓型」體制架構
2、自上而下的政策執行過程;
3、「恰當的政策+高層的決心」構成政策執行到底的充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