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代碼
㈠ 全國行政區劃代碼怎麼排的 有什麼規則
按照國務院《行政區劃管理條例》規定,行政區劃代碼由民政部門確定、發布。該標准對我國縣以上行政區劃的代碼做了規定,用六位阿拉伯數字分層次代表我國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區(市、州、盟)、縣(區、市、旗)的名稱。
代碼從左至右的含義是:
第一、二位表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
第三、四位表示市(地區、自治州、盟及國家直轄市所屬市轄區和縣的匯總碼)。其中,01-20,51-70表示省直轄市;21-50表示地區(自治州、盟)。
第五、六位表示縣(市轄區、縣級市、旗)。01-18表示市轄區或地區(自治州、盟)轄縣級市;21-80表示縣(旗);81-99表示省直轄縣級市。
第七至九位表示鄉、鎮(街道辦事處)
為了更詳細地反映鄉鎮以下區劃情況,國家統計局補充了三位表示居委會、村委會的代碼。
(1)行政區劃代碼擴展閱讀:
縣以下行政區劃代碼編制規則:
1、為統一、規范地編制縣以下行政區劃代碼,滿足建立統計上使用的全國行政區劃代碼庫的需要,特製定本規則。
2、行政區劃編碼應做到不重、不漏,留有備用號。
3、縣以下行政區劃代碼共有12位數字,分為三段。代碼的第一段為6位數字,表示縣及縣以上的行政區劃;第二段為3位數字,表示街道、鎮和鄉;第三段為3位數字,表示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
4、行政區劃編碼中的地址名稱應採用民政部門認可的正式名稱,書寫不得使用繁體字,簡化字應按國家頒布的簡化字總表的規定書寫。
㈡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國家標准(GB/T2260)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國家標准(GB/T2260)是行政區劃代碼,也稱行政代碼。
行政區劃代碼是國家行政機關的識別符號,由9位阿拉伯數字組成,相當於機關單位的身份號碼。
按照國務院《行政區劃管理條例》規定,行政區劃代碼由民政部門確定、發布。
該標准對我國縣以上行政區劃的代碼做了規定,用六位阿拉伯數字分層次代表我國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區(市、州、盟)、縣(區、市、旗)的名稱。
(2)行政區劃代碼擴展閱讀:
1、《行政區劃管理條例》規定
第十七條行政區劃變更後,需要變更行政區劃代碼的,由民政部門於1個月內確定、公布其行政區劃代碼。
第十八條行政區劃變更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向社會公告。
第十九條國務院民政部門應當建立行政區劃管理的信息系統。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向國務院民政部門報送本行政區域行政區劃變更的信息。
2、代碼含義
代碼從左至右的含義是:
第一、二位表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
第三、四位表示市(地區、自治州、盟及國家直轄市所屬市轄區和縣的匯總碼)。其中,01-20,51-70表示省直轄市;21-50表示地區(自治州、盟)。
第五、六位表示縣(市轄區、縣級市、旗)。01-18表示市轄區或地區(自治州、盟)轄縣級市;21-80表示縣(旗);81-99表示省直轄縣級市。
第七至九位表示鄉、鎮(街道辦事處)。
㈢ 149900哪裡的行政區劃代碼
估計是山西省稅務機關讓一些特殊管理納稅人申報納稅用的,而且還要是149900下的具體數碼。
㈣ 行政區劃代碼/名稱
參照 GB/T 2260 -200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㈤ 行政區劃代碼是什麼
行政區劃代碼是國家行政機關的識別符號,一般執行兩項國家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GB/T2260-2007)和《縣以下行政區劃代碼編制規則》(GB/T10114-2003)。由9位阿拉伯數字組成,相當於機關單位的身份號碼。
根據《行政區劃管理條例》第十七條行政區劃變更後,需要變更行政區劃代碼的,由民政部門於1個月內確定、公布其行政區劃代碼。
第十八條行政區劃變更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向社會公告。
第十九條國務院民政部門應當建立行政區劃管理的信息系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向國務院民政部門報送本行政區域行政區劃變更的信息。
(5)行政區劃代碼擴展閱讀:
行政區劃代碼代碼從左至右的含義是:
1、第一、二位表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
2、第三、四位表示市(地區、自治州、盟及國家直轄市所屬市轄區和縣的匯總碼)。其中,01-20,51-70表示省直轄市;21-50表示地區(自治州、盟)。
3、第五、六位表示縣(市轄區、縣級市、旗)。01-18表示市轄區或地區(自治州、盟)轄縣級市;21-80表示縣(旗);81-99表示省直轄縣級市。
4、第七至九位表示鄉、鎮(街道辦事處)
5、為了更詳細地反映鄉鎮以下區劃情況,國家統計局補充了三位表示居委會、村委會的代5碼。
㈥ 我要全國的行政區劃代碼
截至2017年10月31日,全國的行政區劃代碼如下:
北京市(110000 BJ);天津市(120000 TJ);河北省(130000 HB);山西省(140000 SX);內蒙古自治區(150000 NM);遼寧省(210000 LN);吉林省(220000 JL);黑龍江省(230000 HL);上海市(310000 SH)
江蘇省(320000 JS);浙江省(330000 ZJ);安徽省(340000 AH);福建省(350000 FJ);江西省(360000 JX);山東省(370000 SD);河南省(410000 HA);湖北省(420000 HB);湖南省(430000 HN)
廣東省(440000 GD);廣西壯族自治區(450000 GX);海南省(460000 HI);四川省(510000 SC);貴州省(520000 GZ);雲南省(530000 YN);西藏自治區(540000 XZ);重慶市(500000 CQ)
陝西省(610000 SN);甘肅省(620000 GS);青海省(630000 QH);寧夏回族自治區(640000 NX);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50000 XJ);香港特別行政區(810000 HK);澳門特別行政區(820000 Mo);台灣省(830000 Tw)
(6)行政區劃代碼擴展閱讀:
由9位阿拉伯數字組成,相當於機關單位的身份號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發布。代碼從左至右的含義是:
1.第一,二位表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
2.第三,四位表示市(地區、自治州、盟及國家直轄市所屬市轄區和縣的匯總碼)。其中,01-20,51-70表示省直轄市;21-50表示地區(自治州、盟);
3.第五、六位表示縣(市轄區、縣級市、旗)。01-18表示市轄區或地區(自治州、盟)轄縣級市;21-80表示縣(旗);81-99表示省直轄縣級市;
4.第七至九位表示鄉、鎮(街道辦事處)。
㈦ 杭州的行政區劃代碼是多少
杭州的行政區劃代碼是330100,杭州各區縣行政區劃代碼:
上城區 330102,下城區 330103,江干區 330104,拱墅區 330105,西湖區 330106,濱江區 330108,蕭山區 330109,餘杭區 330110,富陽區 330111,臨安區 330112,桐廬縣 330122,淳安縣 330127,建德市 330182。
(7)行政區劃代碼擴展閱讀:
杭州,簡稱「杭」,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市、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國際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
杭州轄區:10個市轄區、2個縣、1個縣級市街道社區:92個街道辦事處,75個鎮,23個鄉,597個社區、807個行政村。市政府:杭州市人民政府駐江干區解放東路18號。
㈧ 戶籍所在地行政區劃代碼是什麼意思
《縣以下行政區劃代碼編制規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的補充和拓延,它規定了表示鄉、鎮(街道辦事處)一級行政區劃的三位代碼。
代碼從左至右的含義是:
第一、二位表示省級(含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
第三、四位表示地級(含省轄行政區、地級市、自治州、地區、盟及中央直轄市所屬市轄區和縣的匯總碼和省或自治區直轄縣級行政區劃匯總碼)。其中,01-20,51-70表示省直轄市;21-50表示地區(自治州、盟)。90表示省或自治區直轄縣級行政區劃匯總碼
第五、六位表示縣級(市轄區、縣級市、旗)。01-20表示市轄區或地區(自治州、盟)轄縣級市;21-70表示縣(旗);81-99表示省直轄縣級市;71-80表示工業園區或者經濟開發區。
第七至九位表示鄉、鎮(街道辦事處)。其中000-099表示街道辦事處,100-199表示鎮,200-299表示鄉,400-479表示林場、牧場、科技城、園區,480-499表示林業管理局,500-579表示農場、團,580-599表示畜牧場。
為了更詳細地反映鄉鎮以下區劃情況,國家統計局補充了三位表示居委會、村委會的代碼。
(8)行政區劃代碼擴展閱讀
當代行政區劃
新中國的行政區劃基本沿襲了民國時期的市制,包括直轄市(華北事務部直轄市)、大區直轄市、省轄市(專級市)和專轄市(縣級市)、專轄鎮(縣級鎮)、縣轄鎮(鄉級鎮)等。
至1956年撤銷大區之後,中央政府第一次全面直接管理整個國家(除台灣地區),民國時期推行的「市縣分立、省直管縣」帶來很大弊端。首先是直轄市的糧食問題,基於「地區自治」的原則,直轄市很難從一路之隔的鄰省調糧,於是乎各直轄市紛紛擴地,形成了市管縣的先例。
到八十年代,各省主要的城市地區均實行了「市管縣」,因此八二年《憲法》將中國的行政區劃描述為「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
憲法忽略了省派出機構「地區行署」和市轄區派出機構「街道辦事處」,也直接忽略了直轄市和較大的市以外其他市的市下區劃。
改革開放以後,各地逐步將地區行署改為市。
過去,由於交通不便,省直接管理縣有一定的困難,因此設置「行署」這個省政府派出機構,對縣直接管理。就是這樣,行署的個數很有限,權力也不大,對縣的管理更多的是為之協調以解決困難。
交通已經極其方便,加上通信發達,尤其是互聯網的網上處理公文的能力,省直接管理縣已經是十分方便的事了,更應該嚴格按《憲法》的規定,省直接管理縣。
過去,把由縣直接改為地級市,實際就是「省直管縣」,只是平白地增加了許多廳級幹部,而地級市為了能夠符合《憲法》,竟然不顧一切,把縣改成區,使自己成了「設區的市」,這些做法在地級市本身經濟實力不強的條件下,往往不是為縣域經濟輸血,而是搜刮縣域經濟的能力,不利於縣的發展,拉大了城鄉差距。
進行「省直管縣」的行政體制改革,如果依然把地級市看成是一級政權,不是由縣人大會議直接選舉省人大代表,而是由地級市人大會議選舉省人大代表,在省與縣之間橫插了一級政權—地級市,這從根本上講是「違憲」的,實際就是對行政體制膨脹的妥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行政區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行政區劃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