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秦朝行政制度

秦朝行政制度

發布時間: 2021-03-13 14:32:31

㈠ 秦朝在地方上實行什麼行政制度有何深遠影響

郡縣制
1、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2、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與完善

㈡ 秦朝中央的行政制度是什麼

(1)三公九卿制(1分)丞相負責行政,太尉負責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3分) (2)中外朝(內朝、外朝)(1分) (3)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同為宰相,互相牽制監督,分工合作,對皇帝負責。(4分) (4)兩個矛盾:中央和地方;君權和相權。(2分) 措施:元朝實行行省制,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奠定了後世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礎;明朝廢除丞相制度,設內閣,高度集中了皇權。(2分) (5)康熙時期設立南書房,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2分)

㈢ 秦朝的地方行政機構有哪些

秦朝的地方行政機構有:秦朝的郡設郡守(主持民政)、郡尉(主持軍事)、郡監(主持監察事務),郡守下設郡丞,作為郡守的副職。閩中郡由君長管理。 少數民族地區設道。

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廢諸侯,立郡縣,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其後南並五嶺以南之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北取陰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後陸續分析出東海、恆山、濟北、膠東、河內和衡山等郡。京畿地方為一特殊區域,由內史統之,故稱內史,其區域相當一郡,皆直轄於中央政府。

郡縣的設置,早在春秋時代便已開始。秦國自商鞅變法時,擴大推行郡縣制度,凡侵略所得的土地,大者置郡,小者置縣,及至消滅六國,六國的城邑土地皆置為郡縣。郡下分設若干縣,縣有大小,大縣置縣令,小縣置縣長,縣令、縣長之下有縣丞、縣尉。縣令、縣長、縣丞掌管行政,縣尉掌管軍事。

(3)秦朝行政制度擴展閱讀:

秦朝為了鞏固遼闊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與改革。政治制度建立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取代過去不同諸侯豪門的爵位制度。法律基本延續秦國法律,增加了皇帝握有生殺大權,丞相僅僅是輔佐。

防務方面,興建長城以鞏固北方,毀六國長城與城墩等防禦工事,沒收天下百姓武器鑄成十二金人,先後五次東巡以安定關東各地區。

交通方面,興建馳道與靈渠等交通要道以便軍隊前往各地平亂,也有利各地區運輸物資。經濟方面,秦朝延續商鞅變法的政策,推行重農輕商,鼓勵農民增產糧食,甚至有機會獲爵位。

㈣ 秦朝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是什麼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是社會歷史發展必然結果,這是因為一、中央集權制度是秦朝總結了西周分封制的弊端和失敗的教訓而建立的;二、這一套制度的形成是以秦國原有的的制度為基礎,又吸收了關東六國制度中的一些有用成分而建立起來的;三、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社發展的結果,主要是自春秋以來產生並發展的土地私有制的結果。這也標志著我國封建社會初期階段即封建領主制階段的結束和封建社會的發展階段即封地主階段的開始。秦在滅六國之後,把這一制度進行了整理改進,使之系統化,完善化,並行之於全國。這一制度的特點是:
一、皇帝至高無上,秦始皇在滅六國之前,稱為「秦王」。「王」在西周、春秋和戰國前期,是天子的稱號,表示天下歸心之意。戰國中期以後,周天子的權利日益衰弱,威信已無。各國諸侯相繼稱王,爭奪天下。
秦王政統一中國之後,他的統治區已不止秦國而是兼有原來的關東六國。他認為:「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於是,在朝廷上開始了「議帝號」之事。丞相王綰和廷尉李斯等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還不統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又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因此,建議秦王政稱「泰皇」。秦王政卻決定將「三皇」與「五帝」的名號合一,稱為「皇帝」。
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從中央的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都按照皇帝的意志辦事,軍權也集中到皇帝的手中。
二、三公九卿制,秦朝的中央機構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有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等。
三、郡縣制,其實,縣制管理早在秦朝之前的諸侯國就已經出現萌芽,秦朝又把它進一步發展成郡縣制,即在地方上徹底廢除「封諸侯,建藩衛」制度,全面實行郡縣制。

㈤ 秦朝的中央行政制度有那些

秦朝中央行政制度 秦代中央分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官。

㈥ 秦朝在地方上實行什麼行政制度

郡縣制。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綰請封諸皇子為燕、齊、楚王,得到群臣的贊同。 廷尉李斯力排眾議,主張廢除分封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縣制度。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餘郡。皇室任免郡縣的主要官吏,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

㈦ 秦朝中央行政制度是什麼

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是奉常、廷尉、太僕、郎中令、衛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請注意這里九卿的名稱是秦制九卿之名。至漢代以後,三公和九卿的稱呼有時有所變化。

㈧ 簡述秦朝到宋朝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

秦朝到宋朝的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

創立──秦朝:
①內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縣制、頒秦律、焚書坑儒等。
②特點: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
③意義:客觀上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的需要,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鞏固──西漢:
①內容:推行郡縣封國並行制,導致王國勢力膨脹。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解除王國的威脅;思想上實行「大一統」(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②特點:重新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統治;將儒家思想改造為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需要的指導思想

完善──隋唐:
①內容:隋首創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唐朝繼承並完備;創立和完善科舉制。
②特點: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機構的權力。三省的長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來的丞相職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又把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權力分給六部,防止專權。科舉制使官員選拔規范化、制度化,其機構運轉更加靈活。

加強──北宋:
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組建禁軍並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點是削弱地方權力和剝奪大將的兵權,財權、行政權和兵權收歸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發展趨勢:
(1)不斷改革中央行政機構,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2)不斷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3)加強對人們的思想控制;
(4)加強對官員的選拔與監督。

中央集權:
指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央集權指全國各種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執行中央的政令。

㈨ 秦朝的實行了哪些制度

秦朝在確立「皇帝」尊號的同時,為了有效地加強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行,總結了戰國以來各國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一套適應封建統一國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機構和嚴密的郡縣行政。

在中央機構中,實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廷尉、治粟內史、奉常、典客、郎中令、少府、衛尉、太僕、宗正。「三公」中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事務,太尉協助皇帝掌管全國軍隊,御史大夫掌圖籍章奏及監察百官。「三公」之間互不統屬,直接隸屬於皇帝,便於皇權集中。「三公」之下的「九卿」中,廷尉掌司法,治粟內史掌財政,奉常掌祭祀,典客掌外交關系,郎中令掌皇帝侍從,少府掌皇室收入,衛尉掌宮廷警衛,太僕掌宮廷車馬,宗正掌皇族事務。無論「三公」還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調動,一律不得世襲。

中央政府機構之下,秦朝全面推行郡縣制度。這是秦始皇採納李斯建議而廢除封國建藩傳統做法的一個創舉。這項制度符合專制皇權和天下統一的要求,形成廣大有序的封建統治網路。郡設郡守、郡尉、郡監,其組織機構與中央政府略同。郡以下設縣,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滿萬戶的設縣長。令長為一縣之首,掌全縣政務,受郡守節制。下設尉、丞,尉掌全縣軍事和治安,丞為令、長的副手,掌全縣司法。偏遠地區則設道,由嗇父掌事。縣以下則設鄉、里和亭。鄉設鄉官,如三老、嗇夫和游徼,分掌教化、稅收和治安。鄉以下為里,里設里正或里典,負責行政事務和組織生產。此外還有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亭,亭設亭長。秦初始將全國分為36郡,後隨邊境的不斷開發增至40郡。

通過層層政府的有效轄制,秦朝將天下權力匯集中央。這無疑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為中央集權統治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過於周密苛細的管理制度,也嚴重地束縛了各地的活躍因素。尤其是秦朝的嚴刑酷法、橫征暴斂,不僅沒有使秦始皇達到傳位永世的預想,而且在他死後不久天下就分崩離析、改朝換代了。

秦始皇在政治上強化中央集權,在經濟上也採取相應的嚴厲措施。首先,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財政大權,丞相參與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並貫徹實行皇帝的命令,各郡縣則負責治內的徵收租稅和征發勞役。每年各級政府都要上報國家財政情況,經核實後評定政績優劣給予獎罰。據《睡虎地秦墓竹簡》所載,縣級首長必須及時檢查縣屬官員的財物與賬目,如有虧損必須賠償,另外還要供應來縣辦事的中央官員的口糧。可以說,郡縣實際任務就是為皇帝搜刮百姓脂膏,還要鎮壓他們的不滿和反對。秦代嚴密的財政分工,嚴厲的財政立法,嚴格的財政監督,嚴明的財政獎懲,繼續承襲著戰爭年代秦國的財政體系而發展,但顯然有些方面已經不能適應和平建設時期大一統帝國的要求。更為可悲的是,秦代統治者不但沒能進行政策的及時調整,而且其種種暴虐行徑使財政機構不能正常行使職能,甚至使生產管理系統處於癱瘓狀態,後果當然不可料想。

其次,制訂土地政策,確認土地私有。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頒布「使黔首自實田」的法令,令全國民眾向國家呈報佔有耕地的實數,國家據此進行土地登記並徵收田租。這項政策意味著私有土地受到封建政權的保護,標志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這不僅是秦國土地制度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且是對各國土地制度發展現狀的概括和總結。《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琅玡刻石曰「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說明皇帝即國家對全國土地擁有最高所有權。而「使黔首自實田」,又說明皇權已承認全國臣民擁有土地的世代繼承和支配權。由此形成我國封建社會土地佔有的兩極結構,它既不是完整的國有制,也不是完整的私有制,而是國有與私有的綜合體,這就使土地所有權具有不定性和流動性。土地所有權被國家和私人雙方分割,表面上看全體社會成員有了人身自由,實際上民眾還要依附土地提供賦役。「人跡所至,無不臣者」,足見封建土地制度是鞏固封建統治的有效手段和經濟基礎。

再次,為了加強對天下臣民的控制,維護封建政權的長治久安,秦始皇實行遷徙豪富與移民實邊的運動,直接調配全國人口。就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當年,「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把天下豪民置於首府直轄之下,不但消除了動亂的隱患,同時加強了關中地區的經濟優勢。可見這種「強干弱枝」之術,實是強化了中央對四方的多重控制。隨著邊疆地區的不斷擴展,秦始皇又更大規模地進行移民實邊活動。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徙黔首三萬戶琅玡台下」。三十三年(前214),任蒙恬北逐匈奴,沿黃河一帶設置44縣,「徙謫實之」。在南部則略取「桂林、象郡、南海,以逋遣戍」。這些措施有利於鞏固、開發邊疆,也促進了各個民族的交流與融合。但由於遷富豪、罪民活動過急過猛,完全依靠封建政治強制推行,沒有顧及到遷徙者的經濟利益,故使天下動搖,民怨沸騰,陳勝、吳廣起義便由此而發。

又次,面臨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各自為政的混亂局勢,秦王朝為便利各個地區之間的經濟交流,使國家的財政職能正常運轉,於是下令統一全國的經濟計量。六國貨幣被廢止,代之以在秦幣基礎上進行了加工的貨幣,使天下通行。《史記·平準書》載:「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近年來,考古發掘出土的秦代「半兩」錢較多,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及刑徒墓中,就出土「半兩」錢600餘枚,皆為方孔圓錢。統一幣制後,克服了貨幣形狀、輕重不同的弊端,解決了使用、換算上的困難,有利於商品交換和財政秩序,同時也促進了經濟領域的行為規范。而秦之半兩圓錢的式樣,因其形體美觀,使用方便,成為漢代及後世銅錢的濫觴。秦始皇還鑒於戰國時代各國實行的度量衡制差別較大,於是下令廢止各國混亂的計量,以商鞅變法時期的度量衡制為標准,頒行全國。如傳世的商鞅方升上刻詔書,為統一度量衡的標准量器。秦朝還製造了許多新的標准器具,刻上詔書銘文發至全國各地,今陝西、甘肅、山西、河北、河南、內蒙古、遼寧、吉林、山東、江蘇等地均有發現。可見秦代推行統一度量衡的工作確實雷厲風行,此舉無疑是加強中央集權對全國經濟控制的重要手段、貨幣的規范化和衡器的統一化,有利於促進社會經濟整體化,當然更有利於促進國民的共識和國家的發展。

與政治、經濟的要求相適應,秦朝確立了軍權高度集中、軍隊高度統一的軍事領導體制。皇帝既是國家首腦,也是全軍統帥。所有將官由他親自任命,所有軍隊也由他全面掌握。同時嚴格執行璽、符、節制度,即蓋有皇帝御璽的軍令才有效,持有完合的虎符方能調兵,打著朝廷頒給的旌節行軍才能無阻。三者缺一不可,否則不能生效,以此保證軍權不失。

太尉秉皇帝之命統領全國軍隊,但他也只有帶兵權,沒有調兵權和發兵權。遇戰事由皇帝直接任命領軍作戰的大將,戰事畢即回朝交解兵權。秦朝除統軍屯守邊塞的大將外,軍事將領均不專兵,以免他們擁兵自重。通過這種高度極權化的軍事領導體制,使全國軍事力量都受皇帝控制。這種兵制為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繼承發展,成為維護極尊皇權和天下安定的威懾手段。

秦朝兵役制度規定,凡成年男子都有當兵的義務。男子17歲均須到當地政府登記注冊,注冊之後就要開始服兵役或徭役。一般先在本郡服兵役一年,接受訓練執行任務。然後再按征調次序,到京師或邊疆服兵役一年。除此之外,每個適齡男子,每年還需在本郡縣服役一個月,主要擔負修築城垣、道路、宮苑以及物資的運輸等。服役期限則按軍功授爵制度,依爵位大小決定免役的早晚。這種普遍徵兵制度對後世影響很大,但具體實施中往往根據皇帝意願執行。

秦軍分中央直屬部隊和地方郡縣部隊兩大部分。中央直屬部隊又包括皇帝侍衛部隊、京師衛戍部隊和邊疆戍守部隊,地方郡縣部隊主要接受軍事訓練和負責地方治安,也是中央直屬部隊的補充和後備。秦軍的編成以陸軍為主,陸軍又分車兵、步兵和騎兵3個兵種。秦時車兵在戰爭中仍擔負著重要任務,進攻時沖鋒陷陣,打亂敵軍隊形;防禦時,布成陣壘,阻滯敵軍沖擊。步兵為秦軍主要兵種,選勇敢健壯者經正規訓練而成。秦軍步兵依武器裝備,分輕裝步兵和重裝步兵。輕裝步兵不穿鎧甲,持弓、弩等兵器,戰時居前排,放箭殺傷遠距離之敵;重裝步兵身著鎧甲,戰時先居輕裝步兵之後,待接近敵人時,以戈、矛、鉞、殳等長兵器與敵人拼殺。這種兵力的分設組合,是我國軍制史上的一大進步。秦軍騎兵主要配合車兵、步兵協同作戰,尚不能獨立完成作戰任務。秦軍作戰時採用車、步、騎諸兵種混合編隊,彌補各兵種所短,發揮各兵種所長,是當時較為先進的陣法。

秦軍的武器裝備也很精良。戰國時出現的弩機此時更為完善,矛、劍的尺度也加長。將士身穿的甲衣已由金屬葉片製成,並依不同兵種有不同的形式。秦軍作戰能力明顯提高,無疑成為封建集權國家的堅強支柱。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