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高教法規論文

高教法規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10 18:37:27

① 急!!需要3000字的教育法規的論文!!!!急急急

呵呵,我可以幫你寫這方面的論文,字數絕對夠,要是方便的話,我們可以談一下細節

② 關於高等教育改革路徑的論文

摘 要:供給主體多元化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標。政府應從過去的單一供給主體轉為供給主體之一,與其他供給主體平等競爭。此外,政府作為供給主體,不僅要進一步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更應從制度和方法上對高等教育供給整體進行管理和監督,使其能夠滿足社會有效需求,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高等教育改革;公共產品理論;改革路徑選擇;供給主體多元化 公共產品理論作為一種系統的理論,最初出現於19世紀80年代。它是為適應國家干預經濟的需要而確立的,從理論上說明了政府行為是與市場經濟活動融為一體的。所謂公共產品,是指在消費上不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產品和服務。薩謬爾森對公共產品的經典定義是:每個人對這種產品的消費,都不會導致其他人對該產品消費的減少。 高等教育,無疑是國家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天之驕子,也是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希望之源。然而,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和深化,許多問題也使得我們困惑不已,如擴招後教育教學質量的滑波問題、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等。面對社會的質疑,高等教育改革何去何從,業已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高等教育作為一種適度規模下的公共物品(也有人稱為准公共物品或者俱樂部公共物品),政府有義務、有責任利用看得見的手去介入、影響和校正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路線和目標,使其向著有利於社會進步、國家強盛的方向發展。 一、基於公共產品供給理論下的高等教育特徵分析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取得了不少進展,特別是高校擴招以來,大大增加了人們享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有利於社會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了整個國家的進步和發展。 1.高等教育的公共特質。不同教育性質的確認,一直是學者關注的熱點問題。如厲以寧從供給主體和教育經費承擔方式來看,認為我國現行教育產品有以下五種類型:具有純公共產品性質的教育(如義務教育)、基本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教育(如政府投資提供的各類學校教育等)、具有混合公共產品性質的教育(如某個組織為自己的成員設立的學校或培訓班等)、基本具有私人產品性質的教育和具有純私人產品性質的教育。王善邁從教育屬於非營利的公共部門出發,認為教育提供的是公共產品或混合公共產品,而不是私人產品;義務教育屬於公共產品,非義務教育屬於混合公共產品。勞凱生則認為,從教育非壟斷性質、公共產品與市場的關系、產品的競爭性和可分性程度來看,教育這種公共產品可以進一步轉化為私人產品或准私人產品。 高等教育屬性的確認可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政府是高等教育唯一的供給主體,且完全承擔教育經費,此時的高等教育屬於純公共產品的范疇;第二階段,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高等教育供給主體和經費承擔方式的變化,使得高等教育的性質也相應改變,具有混合公共產品的特點,我們可稱之為准公共產品。 所謂准公共產品,是指不嚴格遵守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和服務,即高等教育在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但是卻可以輕易地做到排他。例如,高校向學生收取一定的費用,來為特定的群體提供產品和服務。這些產品和服務在一定的規模下(學生數量)具有良好的外部效應,但是超過一定規模後,必將發生擁擠效應,從而影響其他消費者的消費數量和質量。因此,我們又可以稱之為俱樂部產品。 高等教育作為一種純公共產品和准公共產品,具有公平性和正的外部效應。所謂公平性是指作為一種教育機構,它是面向社會全體成員的,每一個人均能夠享受這種產品和服務。如早期的高等教育,通過公平競爭(高考)被擇優錄取的考生能夠免費獲得這種教育的權利;當前的高等教育同樣需要通過公平競爭(高考),才能夠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只不過教育經費不再由國家承擔。正的外部效應是指個人獲得高等教育之後,不僅個人受益,而且具有明顯的社會效益。如從知識傳遞的貢獻來說,它對於提升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弘揚本民族文化、傳播人類科技和文化知識、提高大眾的民主意識等起著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高等教育的公共產品屬性如表1所示。 2.高等教育的經濟特質。高等教育產品和服務的消費會產生巨大的效益。首先,個人精神層次的提升(精神收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進步(社會收益)等等,這些無形的收益是無法具體測量和估算的。另外,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高等教育也具有相當的經濟特質,具體表現為: (1)新的增長點。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拉動消費、擴大內需的手段乏力,什麼才能夠成為我們社會新的增長點?顯然,高等教育無疑處於聲名顯赫的位置。這在世界經濟和教育發展史上是罕見的,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創新。多項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家庭儲蓄的首選目標是用於子女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投資,正是這一具體國情強化和放大了高等教育的經濟特質。 對此亞洲開發銀行的湯敏博士早在1999年2月19日《經濟學消息報》中就提出,若三年內使我國高校的招生量增加一倍,且新增學生一律實行全額自費,學費每年1萬元,其他費用每年4—5千元,則屆時高校每年可多收學費200億,其在校消費約為40億。再考慮這筆錢所帶動的間接消費,用我國的投資乘數來計算,這240億可拉動近1000億左右的投資與最終消費。在筆者看來,此觀點可信度多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確實能在短期內大大拉動國內消費需求,刺激短期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居民具有對高等教育經費的支付意願和能力,這就使得高等教育成為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點有了可能。 (2)產業化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勢頭迅猛,特別是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高校擴招重大決策後,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據教育部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底,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1%,在校生數211210萬人,居世界首位。 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是馬丁·特羅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創立的,他分別將15%和50%作為大眾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的劃分標准,即將毛入學率低於 15%的高等教育稱為精英教育,在15—50%范圍之內稱為大眾化高等教育,而在50%以上稱為普及化高等教育。我國巨大的高等教育需求和相關數據表明,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已到來,為此很多學者提出了高等教育產業化發展的口號。 所謂教育產業化,是指運用現代產業發展機制和管理方式推進高等教育辦學主體多元化、辦學方向社會化和辦學投入產出效益化的過程。盡管教育產業化問題見仁見智,爭論很大,但事實上,當前在我國還是有具體表現的——主要就是利用社會閑散資本興建並經營大學城、職業院校、二級學院以及民辦高校等,並允許營利的一系列行為。 二、政府在高等教育改革進程中的責任 作為高等教育供給主體之一,政府不僅需要在財政投入、制度和管理水平上努力提高,還需要強化市場意識,並在宏觀上對高等教育領域進行全面的規范和引導。 1.加強高等教育財政投入,構建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大財政投入,優化配置,整合各種教育資源,搭建強有力的高等教育平台,能夠發揮顯著的引領作用,從而有效地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穩定發展。以「211工程」和「985工程」為例,政府集中資源對部分基礎好、水平高的高校進行重點建設,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模式的成功嘗試。這兩大工程很好地實現了通過重點建設進而推動整體發展的戰略構想,較大程度改善了高校的辦學條件,提高了高校培養高層次創新性人才和進行高科技開發的能力,一批重點學科已成為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主要基地。 2.不斷調整知識結構和教育模式,滿足社會有效需求。高等教育作為專業教育,直接為社會輸送各類高層次人才和服務,因此必須與市場保持緊密的聯系。而我國傳統高等教育存在的與市場需求聯系不緊密、辦學模式封閉滯後等弊端,導致其不能及時准確地反映經濟發展態勢,無法滿足社會有效需求的變化。因此,政府必須洞悉當前社會的需求發展態勢,審時度勢,不斷對高等教育的知識結構和教育模式進行調整,從而引導高等教育保持正確的前進路線。 3.建立現代產權理念,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從產權理論的角度來看,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是我國高等教育取得快速發展的前提。政府和高校的關系並非不可變化,應該看到,由傳統政府控制型向政府管理型轉變應是高等教育改革目標之一。因此,建立現代產權理念,實現高校所有權和辦學權的分離,使高校成為具有經營自主權的產權清晰的市場經濟主體,既是重構政府和高校關系的契機所在,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 4,建立嚴格的准入、核查和激勵制度。隨著高等教育領域向社會(私人)資本開放,使得某些院校的辦學規模、質量等指標沒有一個嚴格而統一的標准。更有甚者,僅僅把高等教育當成自己的搖錢樹,只重視自己的經濟效益,一切向錢看,最終會導致我,國高等教育體系遭到社會的質疑,從而失去公信力。因此,政府首先應設立一定的門檻,並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及配套措施,對高等教育供給主體進行資格審查,並在其提供高等教育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實行有效監督。其次應對其提供的高等教育產品進行全面評估和核查,保證質量,提高消費主體的競爭力。第三,建立合情合理的激勵制度,通過諸如財政補貼、稅收減免或者其他市場化手段對提供優質高等教育服務和產品的供給主體予以獎勵。 三、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困境分析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現為供給和需求的發展不平衡,單一的供給無法滿足日益多樣化、多層次的社會需求。高等教育資源的這種短缺具體表現在其供給數量的匱乏和供給質量的缺陷兩個方面。 1.人口基數過大。隨著知識經濟的深入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日顯旺盛。盡管近幾年來,高等教育獲得了快速壯大和發展,但相對於我國過大的人口基數,仍然顯得有些供給不足。筆者參閱教育部相關數據,總結了我國2003。2006年的高考招生數據,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雖然2003—2006年高校招生名額增加了150萬人,但是隨著報考基數的增加,高考毛錄取率卻下降了6個百分點,因而2006年就有 420萬人得不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可以預見在未來五年之內,毛錄取比例在達到人口峰值之前還有可能下降,還會有更多人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因此,筆者認為,龐大的人口基數是造成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嚴重供給不足的主要原因之—。 2.低質供給和知識結構的錯位。高等教育供給不足不僅包括數量上的供不應求,還包括質量上的低質供給以及知識結構上的錯位,導致該資源供給無效或者低效,進一步加深了其供給不足的程度。 首先,由於消費高等教育資源的絕對數量不斷增加,從而使得擁擠效應的發生率大大提高,出現了規模低效的現象,使得教育資源的消費質量大打折扣,主要表現在教師總量不足、組織管理水平落後、教學事故發生率(諸如曠課等)提高等方面。據有關部門對99所高校外語教師情況調查,周課時一般為14節以上,其中20 —29節的占教師總數的32%,30節以上的佔5.4%。而據研究外語教師周課時在8節左右最為適宜。班級教學規模膨脹過快,合班上課,一兩百人上大課現象增多,教師組織教學難度加大,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3.高投入和低產出的矛盾。2006年8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開展了一項由8777人參與的調查,結果顯示,34.7%的受訪者在談到自己的大學生活時,都覺得「後悔」。高等教育的消費不僅具有抽象的精神收益,還有看得見的經濟收益,因此我們就無法逃避對其投入產出進行比較分析,也就是說要看高等教育的回報率是否大於(或等於)預期。許多教育經濟學家在一般教育投資和高等教育投資等方面作過深入的研究,也給出了不同的估算值。表3是關於不同收入國家對於不同類型的教育投資社會回報率及個人回報率的估算。 從表3可以看到,高等教育投資的回報率,無論對社會還是個人,都是非常高的。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不同國家高等教育投資的回報率隨著其收入高低呈遞減趨勢,也就是說,收入高的國家,高等教育的回報率比低收入國家普遍要低。這說明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的收入越高,高等教育的回報率將逐漸減低。換句話說,假定投入(不計機會成本投入)一定,拋開其他諸如知識結構、專業設置不合理等不利影響,當前中國對高等教育投資的產出是低於其預期水平的。 四、我國高等教育供給主體多元化的改革路徑選擇 由於高等教育的公共產品特性,供給高等教育的產品和服務成為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特別是我國傳統的計劃指派特點以及人們對政府的強烈信任,更使得政府當仁不讓地成為高等教育供給的核心力量。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政府供給並不等於政府生產。政府供給。可以通過政府直接生產和委託社會(私人)部門生產兩種方式來提供高等教育產品和服務。 1.政府直接生產。所謂政府直接生產,是指政府建立高等教育機構對高等教育產品和服務進行直接生產。根據我國歷史現狀,政府對高等教育的供給可以劃分為兩種形態:

③ 大一法律法規論文2000字

公民法律素養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准之一。我國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如何,將直接影響當前和未來一個階段我們的法制建設,影響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所謂素養,是指人們在經常修習和日常生活中所獲得知識的內化和融合,它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處事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具備一定的知識並不等於具有相應的素養。只有通過內化和融合,並真正對思想意識、思維方式、處事原則、行為習慣等產生影響,才能上升為某種素養。重視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推進法制建設」。通過大學法律教育,使大學生擁有較高的法律素養和較強的法治文明意識,這對於提高全體國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對於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動我國法制進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必須看到法律教育內化為法律素養的諸多制約因素一是功利性極強的就業至上評價體系。高校擴招後,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加,一些高校為給非法律專業學生擠出更多時間應付各種有利於就業的資格證考試,主動降低包括法律在內的其他軟素質課程的教學與考查標准,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法律素養的提高;對於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律教育,由於將主要精力放在法律條文的解讀和案例分析上,忽視對個人法律素養起綜合性、潛質性作用的哲學、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等課程和知識的學習,相當一部分法律專業的學生雖然十分熟悉各種法律條文和案例,但法律素養不高。二是泡沫化明顯的法律專業重復建設。近年來,受高校擴招、合並和人才市場需求拉動等多方面影響,法學教育泡沫化傾向相當明顯,不少院校匆忙建立的法律系,師資力量薄弱。一些所謂的法學專家從未參加過法律實踐,對現實法制缺乏感性認識。這些學校本來法學淵源不深,加上法學教師素質不全面,無法引導學生將所學法學知識內化為深厚的法學素養。三是現實社會尚不健全的法制環境。由於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主法制建設尚待進一步健全,法律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嚴肅性較差,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和特權觀念還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存在。大學生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成型成熟期,對外界信息吸收能力強、反應周期短,嚴肅性較差的現實社會法制環境對他們還相當薄弱的法律素養的消解作用也十分明顯。

基於此,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的主要途徑是:

首先,高校法律教育要回歸重在素養的本位。即教育和人事部門必須努力破除就業至上的評價體制,要科學定位就業與學業、知識與素養的關系,重建就業與學業並重、學業優先,知識與素養並舉、素養優先的評價體系。高校不可隨波逐流,應堅持獨立的學術精神和辦學理念,消除學術泡沫,始終將素質教育擺在首位,高度重視包括法律在內的各種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在法律教育內容的安排上,要更加註重與哲學、史學及其他人文和自然學科知識的融合,更加註重從人類社會文明發展規律的層面來解讀法治文明和法的精神,將法律至上等法的原則融化在大學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中,內化為一種素養。

其次,法律文明要對行為習慣起到培育作用。知識內化為素養要經歷一個不斷積累、逐漸形成行為習慣,由自在轉變為自覺的過程。因此,提高法律素養要重視法律文明建設,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注意借鑒世界先進的法治文明成果和優良的法的傳統,努力營造有益的法治文明氛圍,促進法律知識與法治文明的相互滲透與融合,促使當代大學生養成包含法律素養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再次,法律環境要形成無所不在的外部約束。法律素養的形成並不是封閉的、單向的,而是開放的、互動式的。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形成與整個社會的法律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關聯。為此,一要努力優化法律環境,有法必依,切實維護法律尊嚴;二要十分注重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運行,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不屈服於特權,努力消除司法腐敗。以此,讓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法律許可權內自由自在、超越法律必受制裁的外部約束。

④ 關於《高教法規》的論文

給查資料、寫來論文的朋友推薦一個源有用的網站
2007-06-18 11:03

我在「網路知道」中經常回答網友的問題時,發現「論文」標題里的網友經常為寫論文,查不到相關權威資料而煩惱。確實,現在網上有海量的信息及免費的資料,甚至免費論文也有很多,但查找困難,而且即便是找到了,也無法確定其權威性,沒法相信和採用。

所以我就結合經驗,給大家推薦了一個在此方面做的很不錯的網站——中國知網,大家反應效果不錯,大部分網友都將我的推薦回答標為「最佳答案」。所以在此,再次向
閱讀全文>>
類別:如何寫論文報告 | 評論(21) | 瀏覽(4485)

http://hi..com/%CE%C5%BF%A4/blog/item/8d49fc6e2e7d56d880cb4a3c.html

⑤ 有關中國高等教育形勢的論文

論高等學校辦學類型及其分類 2009-02-06
摘要:實行分類辦學,促進高校多樣化發展,不僅是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社會進步的內在要求。當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向前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進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呈現出多樣化、層次化、個性化發展趨勢,面對新的發展趨勢,如何科學合理地對高校進行分類,從而既有利於構建中國高等教育的合理的體系結構,又有利於發揮高等學校的辦學積極性,直接關繫到大學的科學定位和發展方向,關繫到政府管理政策和大學評價標準的制定,關繫到國家對教育資源公平合理的分配,關繫到中國多層次、多類型、多樣化高等教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對我國各級各類高校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這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高等學校;辦學;分類;發展

一、高等學校分類辦學的意義

長期以來,在高等教育結構與體系研究中,高校分類辦學既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又是關繫到中國高等教育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由於分類標准不同,對高校劃分的結果也就完全不一樣。根據專業的總體性質與結構,高校一般可分為綜合類院校、理工類院校、師范類院校、單科類(農、醫、林、水)院校;根據組織的基本職能與特徵,高校一般可分為研究型院校、教學研究型院校、教學型院校和高職高專學校;根據辦學質量與社會聲譽,高校一般可分為國際一流、國內一流、省內一流、同類一流等院校。高校辦學如何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學分類是關鍵。
自1999年我國高校連續擴招以來,在校學生人數激增,新升格的高校越來越多,盲目追求高層次、追求「綜合化」以及新一輪的辦學「大而全」的浪潮正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熱點。因此,如何盡快建立起中國高等學校的類型和層次劃分標准,引導我國不同類型和層次的高等學校準確和合理定位,切實做到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並在自己的類型和層次上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如何通過政策架構和制度設計,構建起結構優化、層次清晰、分工明確、相互銜接的高等教育系統,形成精英型大學和大眾型高校合理分工、共同發展的格局,有效扭轉目前我國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分類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顯、目標趨同、盲目升格、模式單一的不良局面;如何實現中國高等教育結構整體上的優化,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資源的利用率,發揮高等教育系統的整體功能,從而既有利於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願望,又有利於創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使我國高等教育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豐富多樣的人才資源,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都是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進一步深化改革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這也是近年來我國高校分類和定位問題越來越受到高等教育理論界與實際工作者密切關注的原因所在。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創建一流大學」、「大學教育國際化」等口號提得越來越響,可謂是耳熟能詳,然而何謂一流的大學?在強調大學國際化的同時,如何看待大學的民族化與地方化?我國的大學改革能否照搬歐美國家的大學發展模式?如何正確處理大學與政府、市場三者之間的關系,確立大學科學的治理結構,推動大學制度創新?上述這些問題,分明地凸顯出來,成為高教界甚至整個社會普遍關注的重要議題。因此,對高校進行科學分類,確立高校在整個社會系統和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准確位置,對於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

二、高等學校分類辦學的原則

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文化發展多元化、信息技術網路化發展趨勢的不斷增強,伴隨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建設的全面推進,我國高等教育迅速得到發展。2005年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高等教育大眾化不斷向前發展。然而,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與西方國家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有所不同。歐美等國家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是一個自發的進程,政府的干預較少,它是通過市場的作用,發展新型的高等教育機構、擴展傳統精英大學的路徑得以實現的。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是在政府的計劃、調控、管理之下推進的,依託的是擴大不同水平大學招生的規模和廣泛興辦高職高專、獨立學院、民辦高校等各級各類高等院校。因而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過程,始終伴隨其政策的選擇與政策的貫徹執行,諸如規模與速度的調控政策、教育資金的投入政策、資源的開發與配置政策、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政策,等等。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歷史進程中,如果我國的大學無視自身的職能與條件,統統追求「一流」與「卓越」,謀求「國際化」和「一體化」,不切實際地盲目攀比,既會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又可能導致大學喪失自身特色和優勢,在盲目追求單一性高層次目標的過程中喪失自我。事實上,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層次、多方位、多樣化的。我們知道,辦學規模與辦學特色並非總是呈正相關的,好的大學不止有一種模式,既有牛津、劍橋模式,也有加州理工學院、巴黎師范學院、梨花女子大學模式,唯有實行分類辦學,促進多樣化發展,高校最終才能辦出特色和水平,從而樹立自身良好的社會形象,提升學校的軟實力,增強核心競爭力。

高等學校實行分類辦學,促進多樣化發展,不僅是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社會進步的內在要求。那麼,高校分類辦學的指導思想是什麼,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呢?我們以為,高等學校辦學分類,必須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必須以科學的教育發展觀統領高校發展全局。在高校辦學分類過程中,我們應當明確的是,作為類型劃分,必須符合劃分的邏輯規則;作為事業規劃,必須具有可行性並為人們所認同。伴隨高等學校內涵的更新和外延的擴展,高等學校的分類既要表現多樣性,又要提煉出統一性;既要符合高等學校成長的內在邏輯,又要能反映社會對高等教育的動態需要;既要符合高等學校的戰略發展要求,又要有適應政府管理、社會評價的可操作性;既不能忽略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高等教育歷史,又要滿足國際統計數據的可比性。總之,高等學校的分類與定位,是一項極其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三、高等學校分類辦學的方法

目前,關於高等學校分類的方法,有美國卡內基高等教育機構分類標准、日本的高等教育機構分類方法、《中國大學評價》大學分類方法和《國際教育評價標准分類法》等,這些分類各有特點,有的突出了學科優勢,有的體現了科研水平上的層次差異,由於分類的角度不同,因而分類的標准也就不止一個。從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來看,高等學校的分類發展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自身提出的內在要求,而且是對高等學校管理者提出的挑戰和必須做出的理性選擇。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就比較明確地提出「制訂高等學校分類標准和相應的政策措施,使各種類型的學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層次上辦出特色。」1998年通過的《高等教育法》,從法律上建立了包括高等教育類型、學業標准、修業年限、就學條件、實施原則在內的一系列重要制度,規范了高等學校的設立條件與程序,確定了高等學校內部組織機構的職責和相互關系等。1995年,國家教委開始在高等學校實施「211工程」,1999年教育部制訂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創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從實踐上為不同類型大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然而,不論是《高等教育法》,還是其他教育政策法規,都沒有明確我國大學的分類,該怎麼分類,按什麼標准分類,是由實踐來自然劃分,還是由政策明確規定?甚至是由政府強制制定?建國後院系調整,我國大量增設獨立的單科學院,把高等學校分為三大類:綜合性大學與多科性大學、單科性獨立學院和應用性專科學校。這種方法目前已不能正確反映改革和調整合並後大學和學院的特色及內涵。「211工程」把高等學校分成了重點扶持和非重點對象。實施「985」計劃後,又提出了研究型大學的概念。一般來說,進入「211工程」的學校大都是綜合性大學,但是它不一定都是研究型大學。除了研究型大學外,其他上百所高等學校還應該有各種不同的類型,比如說教學型、教學研究型、高職高專等。此外,高等學校的類型還應該與它們的層次聯系起來,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
世界各國高等學校大都也是按不同類型發展的,他們的類型結構有共同性,也各有其特殊性。如美國大學明確地分為五大類: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綜合大學、文理學院、兩年制學院、專業學校和其他專門機構。日本的高等學校分四類:大學、短期大學、高等專科學校、專修學校。一般來說,各國學校類型結構反映了各國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特徵。世界各國高等學校的分類可以為我們所借鑒,但我國的大學發展分類,必須反映大學職能的本職特徵,遵從高等教育規律。要從經濟和社會發展入手,適應社會和國民全面發展的需要,依法分類;要依據學校的教育教學規律和教育內部規律,科學分類;要尊重大學的歷史傳統,發揮自身優勢,突出個性特色,自主分類。在大學分類定位過程中,要充分體現時代性,具有前瞻性,注重現實性。因此,組織研究和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高等學校分類標准,是目前我們所面臨的一項緊要而迫切的工作。分類辦學,科學定位,多樣化發展,這是我國高等學校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傅林,胡顯章.以科學發展觀指導高等學校的分類與定位〔J〕.中國高教研究,2004 ,(12).
〔2〕曹賽先.大學分類中的幾對矛盾〔J〕.中國高等教育,2004,(02).

⑥ 學前教育政策與法規小論文怎麼寫

學前教育學方面的論文,建議看下輕風論文網,我之前就是找他們幫忙寫的,非常專業,很快就搞好了
如果要自己寫的話,也可以找他們的老師幫忙指點下
最好寫一些啟蒙理論方面的,比較好

⑦ 教育政策與法規論文3000字

教育政策與法規論文3000字
這個我就可以完成的哦

⑧ 教育政策法規 論文

免費教育政策的利弊分析及對策
http://www.luenwen.com/article/sort09/sort079/info-26993.html
我國遠程高等教育政策體系框架初探
http://www.luenwen.com/article/sort09/sort076/info-24757.html
更多
的教育政策法規論文
http://www.luenwen.com/search.asp?m=1&s=0&word=%BD%CC%D3%FD%D5%FE%B2%DF&x=28&y=23

⑨ 求《高等教育政策法規》、《高校教師學術道德修養》 青年教師論文 2802461929拜託啦!

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預測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學術論文也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上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討論或學術刊物上發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學術論文就是用系統的、專門的知識來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或研究成果的學理性文章,具有學術性、科學性、創造性、學理性。按寫作目的,學術論文可分為交流性論文和考核性論文。

學術論文是對某個科學領域中的學術問題進行研究後表述科學研究成果的理論文章。
學術論文的寫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個人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標志。在學術論文撰寫中,選題與選材是頭等重要的問題。一篇學術論文的價值關鍵並不只在寫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於你選擇了什麼課題,並在這個特定主題下選擇了什麼典型材料來表述研究成果。科學研究的實踐證明,只有選擇了有意義的課題,才有可能收到較好的研究成果,寫出較有價值的學術論文。所以學術論文的選題和選材,是研究工作開展前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備工作。
學術論文,就是用系統的、專門的知識來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或研究成果的學理性文章。具有學術性、科學性、創造性、學理性。
基本類別
按研究的學科,可將學術論文分為自然科學論文和社會科學論文。每類又可按各自的門類分下去。如社會科學論文,又可細分為文學、歷史、哲學、教育、政治等學科論文。
按研究的內容,可將學術論文分為理論研究論文和應用研究論文。理論研究,重在對各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應用研究,側重於如何將各學科的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術和生產技術,直接服務於社會。
按寫作目的,可將學術論文分為交流性論文和考核性論文。交流性論文,目的只在於專業工作者進行學術探討,發表各家之言,以顯示各們學科發展的新態勢;考核性論文,目的在於檢驗學術水平,成為有關專業人員升遷晉級的重要依據。

國家標准

技術報告
科學技術報告是描述一項科學技術研究的結果或進展或一項技術研製試驗和評價的結果;或是論述某項科學技術問題的現狀和發展的文件。
科學技術報告是為了呈送科學技術工作主管機構或科學基金會等組織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學技術報告中一般應該提供系統的或按工作進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兩方面的結果和經驗,以便有關人員和讀者判斷和評價,以及對報告中的結論和建議提出修正意見。
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是表明作者從事科學研究取得創造性的結果或有了新的見解,並以此為內容撰寫而成、作為提出申請授予相應的學位時評審用的學術論文。
學士論文應能表明作者確已較好地掌握了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並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