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執法華經
㈠ 孫悟空為什麼要歸依佛門他是學道的,難道這就是道學的沒落道學是本土的。佛是外來的和尚原因嗎
皈依是被迫的,不皈依則依然壓在五行山下。道學與佛學同源,非道學沒落。道學非俗人所能理解,佛學入俗,然高深佛學也非俗人所能理解。道學盡管是本土的,佛學盡管是外來的,只要出於人類,無須分別本土或國外。現實已進入世界經濟一體化時代,必然帶來思想、學術、宗教等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㈡ 請介紹佛家修心著作
佛家的修心格言(100句)
( 1 )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 2 ) 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 3 ) 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只因你執著放不下。
( 4 ) 不寬恕別人,是苦了你自己。
( 5 ) 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 6 ) 修行是點滴的工夫。
( 7 ) 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 8 ) 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人 . 因為他成就你.
( 9 )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人是例外的。
( 10 ) 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 11 ) 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 12 )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 13 ) 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 14 ) 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 15 ) 當你知道迷惑時,並不可憐, 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 16 ) 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 17 ) 當你未學佛的時候,你看什麼都不順眼。當你學佛以後,你要看什麼都很順眼。
( 18 ) 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 , 那樣子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
( 19 ) 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痴。
( 20 )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與行為。
( 21 ) 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 22 ) 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 23 ) 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 24 ) 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麼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 25 ) 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 26 ) 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 27 ) 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捨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
沒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 28 ) 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 29 ) 創造機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會的人是愚者。
( 30 ) 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 31 ) 多用心去傾聽別人怎麼說,不要急著表達你自己的看法。
( 32 ) 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葯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 33 ) 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
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 34 ) 修行要有耐性_,要能甘於淡泊,樂於寂寞。
( 35 ) 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 36 ) 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 37 ) 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於珍惜生命。
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 38 ) 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 39 ) 情執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你才能得到自在。
( 40 ) 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苟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
( 41 ) 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 42 ) 世間的人要對法律負責任。修行的人要對因果負責任。
( 43 ) 在你貧窮的時候,那你就用身體去布施,譬如說掃地、灑水、搬東西等,這也是一種布施。
( 44 ) 內心充滿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語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 45 ) 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布施。
( 46 ) 多講點笑話,以幽默的態度處事,這樣子日子會好過一點。
( 47 ) 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 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 48 ) 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 49 )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 50 )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於真才實學的。有德自然香。
( 51 ) 與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實,你不如去接受它,這個叫做認命。
( 52 ) 逆境是成長必經的過程,能勇於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的茁壯。
( 53 ) 你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
( 54 ) 能為別人設想的人,永遠不寂寞。
( 55 ) 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准確般的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 56 ) 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迴旋。
( 57 ) 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 58 ) 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葯可救。
( 59 ) 人不是壞的,只是習氣罷了,每個人都有習氣,只是深淺不同罷了。
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諒的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壞人。
( 60 ) 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何必呢?
( 61 ) 世界上沒有一個永遠不被毀謗的人,也沒有一個永遠被贊嘆的人。
當你話多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話少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沈默的時候,別人還是要批評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不被批評的。
( 62 ) 誇獎我們,贊嘆我們的,這都不是名師。會講我們,指示我們的,這才是善知識.有了他們我們才會進步。
( 63 ) 你目前所擁有的都將隨著你的死亡而成為他人的,那為何不現在就布施給真正需要的人呢 ?
( 64 ) 沈默是毀謗最好的答覆。
( 65 ) 對人恭敬,就是在庄嚴你自己。
( 66 ) 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這是永恆的至理。
( 67 ) 你認命比抱怨還要好,對於不可改變的事實,你除了認命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 68 ) 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
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
( 69 ) 如果你自己明明對,別人硬說你不對,你也要向人懺悔,修行就是修這些。
你什麼事都能忍下來,才會進步。
就是明明是你對,你也要向他人求懺悔,那就是修行了。
( 70 ) 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更多。
( 71 )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了解自己。
( 72 ) 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 73 )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 74 ) 只要面對現實,你才能超越現實。
( 75 ) 良心是每一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 76 ) 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 77 ) 學佛就是在學做人而已。
( 78 ) 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活著為了什麼?
( 79 ) 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
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
( 80 ) 勇於接受別人的批評,正好可以調整自己的缺點。
( 81 ) 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 82 ) 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
( 83 ) 學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託,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 84 ) 佛陀從不勉強別人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訴眾生,何者是善?
何者是惡?善惡還是要自己去選擇,生命還是要自己去掌握。
( 85 ) 所謂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執著心。
( 86 ) 說話不要有攻擊性_,不要有殺傷力,不誇已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 87 ) 一個常常看別人缺點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夠好,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他自己。
( 88 ) 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煩惱、憂慮、分別和執著心通通放下。
( 89 ) 如果你真的愛他,那麼你必須容忍他部份的缺點。
( 90 ) 要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你必須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會死去的觀念。
( 91 ) 了解永恆真理的人,就不會為任何的生離死別而哀傷悲泣,因為生離死別是必然的。
( 92 ) 希望你常對自己說,聞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這幸福外,再沒有別的了。
( 93 ) 我的財富並不是因為我擁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 94 ) 如果你准備結婚的話,告訴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學名言
「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對方的缺點,世界上沒有絕對幸福圓滿的婚姻,幸福只是來自於無限的容忍與互相尊重。」
( 95 ) 如果你能夠平平安安的渡過一天,那就是一種福氣了。
多少人在今天已經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多少人在今天已經成了殘廢,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家破人亡。
( 96 ) 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後的結果,才能評定。
( 97 ) 你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委曲,你應該要想,他對我這樣已經很好了,這就是修行的功夫。
( 98 ) 如果一個人沒有苦難的感受,就不容易對他人給予同情。你要學救苦救難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難。
( 99 ) 世界原本就不是屬於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屬。
( 100 ) 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周遭的世界,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
㈢ 我在讀研究生,女朋友高中學歷
愛情與學歷是兩個牛馬不相及的事情
只要溝通沒有障礙就可以
給你推薦一篇文章
佛眼看「愛情」——索達吉堪布
〄愛的謳歌
世間對愛情頗多溢美之辭,如「只羨鴛鴦不羨仙」。意思是,只羨慕像鴛鴦一樣,與愛人攜手同老,相伴終身。除此,就算是天上的神仙,超越三界的佛陀,給我,我也不羨慕。
欲界生命都耽著情愛,有一首詞說:「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這句話出自元朝詞人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公元1205年,16歲的元好問趕赴並州應試,途中遇到一個捕雁人。捕雁人告訴元好問,他今天設網捕雁,捕得一隻,另一隻脫網而飛,豈料並不飛走,而是在他上空久久盤旋,最後竟從空中直沖而下,墜地而死。
元好問聽後心緒難平,便花錢買下這兩只雁,將它們葬在汾河岸邊,壘上石頭做為記號,名「雁丘」,並作了流傳至今的《雁丘詞》。
不僅世間之人都期望值遇這樣一位知音:與他(她)生死與共。即使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一切密宗的教主、國王恩扎布德也是如此。當釋迦牟尼佛告訴恩扎布德:「國王,如果你要成佛,就要舍棄一切妙欲,勤修戒定慧三學,行持六度。」
國王回答說:「贍部花園極愜意,寧可我成為狐狸,釋迦佛位永不欲,願具妙欲共解脫。」
除了國王恩扎布德,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也扮演著一位世俗之人的角色,入於世間。
經常有一些大學老師和學生問我:「你讀過倉央嘉措的情歌嗎?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我回答:「還未出家之時,我在讀甘孜師范學校時讀過,出家以後也看過。原因是,倉央嘉措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詩學家,深諳詩學的精髓,用詞非常之美,一般人無法效仿。
我理解他的詩有內外密三層意義。從外義而言,它闡述了男女之情,但它的內義和密義,多數人卻無從了解。比如,他在一首詩中寫道:
白色的仙鶴啊
不會去遠方
有一天
它會從理塘歸來
當時,人們不知道白色仙鶴之義,以為又是一首情歌。後來才發現,第七世達賴喇嘛降生於理塘。所以,倉央嘉措在寺院時,表面上,他一直在思念遠方的情人,實際上,他的每一首詩,都隱含著對當時藏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預言,並對未來的變異作了授記。
他在一首流傳甚廣的詩中寫道: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人們可能奇怪,這樣的詩怎麼會出自一位藏傳佛教著名大德之手?事實上,他的這種特殊的顯現,對世人具有一定的意義:欲界中人,都難免對異性的貪戀,通過他的情詩,人們被引入他的世界,由此因緣,緩緩種下解脫的善根。」
綜上所述,自古以來,多少人贊美愛情!為之謳歌,為之傷懷。尤其在人們年輕時,會認為這是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事,為之深深嚮往。
〄愛的分類
愛有幾種,在一切有部的經典中,愛分為貪愛和敬愛。貪愛是以煩惱染污的心、以貪欲和渴望來愛一個人;敬愛是對佛菩薩、對法寶、四諦與解脫道的希求和渴望。
《大般涅槃經》也說:「愛有二種。一者餓鬼愛。二者法愛。真解脫者離餓鬼愛。憐愍眾生故有法愛。如是法愛即真解脫。」愛有凡夫的愛,又叫餓鬼愛,是充滿欲求、永無饜足的愛;還有一種叫法愛,法愛和敬愛相同,是清凈、沒有煩惱染污的、通往解脫的愛,它是完全的付出,沒有絲毫的佔有欲,又稱之為大愛。
古人說:「愛的感覺,是溫暖;愛的語言,是正直;愛的心地,是無私;愛的行為,是成全。」但事實上,愛,究竟是否正直無私?在經歷了從少年到老年的人生歷程後,每個人都可以捫心自問。
人與人之間所謂的愛情,歸根結底,它不是無私的,而是自私的;不是為了他人的福祉,而是為了自己的需要和快樂;它不是正直、溫暖的,而是有條件的、痛苦的;它建立在對方對我的行為上,一旦這個前提條件變化,自己的情感就隨之變化。
但人們對此視而不見,依然被世間對愛的贊美所迷,徒然追尋著永恆的愛。
按照巴利文和梵文,愛有多層涵義;在藏文中,愛和喜歡難分伯仲。因為歷史、文化和傳統的迥異,藏漢兩地對愛的觀點不同。在漢地一些電視、電影和小說中,將愛渲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認為如果沒有了愛,生命已然失去了意義;而在藏地的傳統中,對愛的概念卻非常模糊、不確定,鮮少對情愛的贊美,所以由執著產生的痛苦也較小。
從小,人們受媒體的影響,在心中種下深深的、特殊的種子。等他們長大之後,它就會發芽,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和整個人生。它就像《俱舍論》中所說的無表色——一種無形無色、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色法,唯有通過人們渴望愛的言行,才可以窺視到它在人們的心中存在。
世人真的非常可憐,所謂的愛只是一種虛妄、顛倒的幻覺,一種自心的執著。除此之外,並不存在一個真實的愛。
〄愛的作用
愛的作用,有以下兩點:
首先,它讓人痛苦。為什麼說它讓人痛苦?最初,人們彼此迷戀、貪執,這種感情一旦成熟,就會結婚成家。有人分析,「結」的右邊是「吉」,左邊是「絲」,吉祥一旦被絲纏裹,頭緒萬端,剪不斷,理還亂時,就叫「結」。「婚」是說見到女人頭就發昏,頭腦已不再清醒,不見真相。
所以,男女成婚,本是吉祥,然而,有諸多執著之絲將其捆綁,情緒和心智受其影響,失去了辨別和取捨的能力。就這樣,一天又一天混混沌沌地過著,直至吉祥和快樂一去不返。
人們最初可能不承認這個事實,他們認為,結婚是人生最快樂、美好、令人憧憬的事。我到城市坐計程車,司機看見我上車,就說:「啊,你是出家人!那你很痛苦啊,你不能結婚啊!」
我在香港遭遇過,在廣東遭遇過,在東北沈陽也經歷同樣的情景。那是1994年,有一天,我坐計程車去買葯,計程車司機一直問我:「你怎麼不痛苦,怎麼能受得了呢?!你們出家人好痛苦啊!」
買葯回來的路上,我坐上另一輛計程車,那個計程車的司機一看見我,又向我提出同樣的問題。我當時想,世間人對這件事如是執著啊!事情已經過去了十多年,但那時的景象,還在我眼前歷歷再現。
前不久,我遇見一位名人。他是一個佛教徒,各方面都很優秀,對佛理也有一定的領悟能力。但是他說,某某日是我結婚的日子,我一直盼望著這一天的到來。我很重視、很珍惜、很……
我心想,到了那天,他會不會快樂呢?但願他能快樂。由此可見,世人把男女之情當作一生中是最光榮的、最偉大的、最重要的一件事,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他們殫精竭慮。
愛的另一個作用,如佛經中所說:「增上貪欲者,不知利非利。」
貪欲熾盛之人,即使是在三寶面前發的誓願,他也會拋之腦後;世間基本的倫理道德,他也會置之不理;自己的生活規律和准則,他也會徹底改變。在愛的驅使之下,有些人如夢如醉,渾渾噩噩,不辨是非,不知方向。
不久前,我和一位校長商談,我問:「是不是有一些剛剛畢業的年輕老師,因為感情問題,對學生借機發泄,行為不太合理?」
校長說:「有、有、有啊!現在的有些年輕老師一天到晚都在打電話,有時,就像發瘋了一樣,跑到教室里,把所有學生都痛打一頓。」
學生也反映:「我們的老師這幾天不知怎麼了,心情很不好。」
我在一家醫院住院時,有一個護士心情特別惡劣。已經三天了,她的男友沒有給她來電。她每天給她男朋友打電話,但一直打不通。即使在給我們配葯時,她也在按電話號碼。我們都特別擔心,怕她配錯了葯。配完葯,她過來給我們打針,打的時候,惡狠狠地,「啪」地一下扎進去。
很多人和她一樣,生活在可怕的噩夢中,但是,他們無力自拔。他們不了解愛的本質。有些人即使理論上知道,但遇到對境時,還是難以把握自己,尤其是年輕人。也許,人到了四五十歲,才知道所謂的愛原來就是那麼一回事,並非如電影、小說中所說的那樣。
〄愛的本質
首先,愛是無常的。但我們以為它是永恆的,一旦它變化了,我們就會感受到巨大的挫敗,如同一種神聖的信念被摧毀了一樣。
世間有一句話叫:「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佛陀也說:「三界之中,獨來獨去。」三界中的生命,都是獨來獨往,隨業風飄盪。只有業力如影隨形,伴隨著我們離開此世,除此之外,我們不可能與任何人同生死、共病痛。人們雖然信誓旦旦,要白頭偕老,但實際上,他們更多的是在一起爭吵不休、感受痛苦,直到無常到來。
《紅樓夢》中,林黛玉一邊掃花,一邊唱著《葬花歌》:「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這是一首非常好的無常歌。春花初放之時雖然芬芳美麗,到了秋天卻枯葉遍地;青年時代雖然紅顏貌美,但很快就會滿面皺紋、白發蒼蒼。終有一日,會花落人亡。但人們還年輕時,似乎完全忘記了他們會死。
前一段時間,我在微博上發了一張花的圖片,說:「我的花就要開了。」另一個人跟帖說:「他的花開了,我的人死了。」
佛陀在《長阿含經》里說:「恩愛無常,會合有離。」但世人沒有無常的觀念,總覺得,你原先對我很好,為什麼現在變成了這樣?
從前你青春紅顏,為什麼現在不復是從前的模樣?
從前新車出爐價值昂貴,現在為什麼不值那麼些錢了?
佛經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佛陀在因地時,為度化眾生化現為一個嫖客。第一天,他賜予一位名妓無價之寶;第二天,他付給黃金飾品;第三天,他僅付白銀。妓女不服,狀告國王。佛陀說:
「她出賣的嬌軀,在一天天衰敗,價值當然一跌再跌。如同鮮花已經凋零,蜜蜂不再匯聚。人們的愛戀之情也是如此,哪一個人不是喜新厭舊?一切因緣所生法都是剎那生滅的本性。年少翩翩,會被衰老磨蝕,最終,壽命也會被死亡侵奪。萬法無常,那些不知生老病死之痛苦、徒然毀壞自己肉身的愚者,所迷戀的女人的身軀,無非是筋絡下一堆骨架而已。有智之人,誰不知曉貪戀女人身體的過失和愚痴?」
聽了這番話,國王贊嘆不已,妓女也從此終止了賣笑生涯。
著名搖滾樂歌星貓王說過:「我經歷過世間的一切,到最後,一切都不過是僅此而已。」
歌星李娜出家之時也說:「該嘗試的都嘗試過了,我擁有過愛情,談過戀愛,只是沒有結婚生子而已。」
的確如此,人到了四五十歲時,才可能基本了解愛的真相;六七十歲時,已經非常明白了;到了八九十歲,已經徹底洞穿了它的本性。但那時,他已將離開人世。回顧人生,想起他二三十歲時,曾經那麼癲狂、那麼愚痴,對他年輕時的心行,他可能會深深地悔恨並呵斥。
其次,愛的本質是憎恨。
佛陀在《增支部》中說過:「愛可生愛,亦可生憎。」表面上,它是一種愛,但這種愛,會產生一種深刻的仇恨。為什麼人們對所愛之人會有強烈的執著和控制欲?在他們的情感中,對所愛對境的嗔恨之心,也許遠遠超過關愛之情。如果沒有感情的糾結,他們的關系也許平和如水;一旦愛恨交加,則今天欣喜若狂,明天可能會墮入痛苦的深淵。乃至他們的關系依然持續,這樣的日子就不會終結。
愛和恨之間,相隔只有一瞬間。莎士比亞在《英雄叛國記》中說:「最親密的朋友,一瞬間就變成不共戴天的敵人。」
的確,原來海誓山盟之人,可以以愛的名義,拔刀相向、毀容、把所愛之人變成殘疾。這樣的新聞,在各個國家的媒體中都時有耳聞。所以說,愛的背後,隱藏著一種特別可怕的憎恨。
這種仇恨,不僅對所愛之人,還會對所有阻止他獲得滿足的人產生。佛經中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男孩迷戀一個女孩,被他母親知道了,不讓他去見那個姑娘。他盛怒之下,殺了母親,造下了死後無間墮入地獄的罪業。
每個人在成長之初,都會暗暗地幻想、期盼他的另一半在人生舞台上出現。可是,一旦那個人出現,充滿糾結和煩惱的生活也就從此開始。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漫長的生活中,漸漸領悟愛的真諦。
第三、愛的本質是痛苦。佛陀在《法句譬喻經》中說:「愚以貪自縛,不求度彼岸。」愚蠢之人用貪欲作繭自縛,不求真理,不求解脫的彼岸。以前,我的很多同學充滿了求知精神,後來結婚成家,除了人民幣以外,他們已別無所求。
年輕人不懂感情的痛苦本質,以為它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快樂、永恆和具有意義的,其實不然。很多人無法忍受它帶來的悲傷、沮喪和絕望,最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楞嚴經》雲:「如不斷淫,必落魔道。」如果不斷淫慾,即使修行,最終,也必定落入魔道之中,不可能解脫。所以,我們應該了解,不僅在現世,人們會感受它的痛苦,未來,它還會帶給我們生生世世的輪回之苦。
第四,它是心的幻象。當分別心的執著越來越嚴重時,本來是虛幻之法,卻被視為真實不虛;本來不美,卻視為美好;本來是遺憾和缺漏的,卻視為完美;本來無有任何意義,在我們的眼裡,卻意義非凡。
所以,它是我們心中所現的虛假、顛倒的幻象,是我們的心念一手締造的產物。所謂的感情,完全是心的一種幻化,而心的真實本性,猶如虛空一樣,遠離了一切概念。我們分別念捏造的情感,乃至整個世界,都不在心的光明本性中存在。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老密咒士與月亮童子》中,敘述了一個密咒士和月亮童子的故事。密咒士偶遇一位年輕美女,對她的貪愛之心如熊熊烈火一般燃燒。後來,美女與人私奔,他心裡的痛苦和嫉恨無以言表。此時,文殊菩薩化現為月亮童子,出現在其前,帶給他無比的蔭涼。
月亮童子讓他了解,感情是無常的,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樣,最初的甜蜜,註定會腐爛變質;任何一種情感帶來的唯一隻有痛苦,而非歡樂;並且,它只是自心的一種執著,而非真實。
〄愛的對治
佛陀在《法華經》中說:「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
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貪欲,如果滅盡了貪欲,痛苦就會煙消雲散。就像牆已經頹倒,牆上的花紋不復存在一樣。但是,要了解並運用滅除愛欲的方法,就要學習和修持前輩高僧大德甚深的教言。
很多人對感情特別耽執,實際上你所執著的,只是對方的肉身。在《毗奈耶經》、《大智度論》、《中觀寶鬘論》和《入菩薩行論》等諸多經論中,對人體的構成和心靈的顛倒執著進行了系統的分析,並提供了不凈觀等多種修法,來療愈我們的痼疾。
我去泰國時,見到泰國人對屍骨修不凈觀。剛開始時,人們不一定有明顯的感受。但如果經常對著屍骨,觀想它的構成,它慢慢腐爛,終成一具白骨的過程,漸漸地,你會意識到:噢!我對他人身體的愛欲其實是非常愚昧、盲目和不合理的,這種執著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錯誤。通過修行不凈觀,許多人生起了一切事物均為無常變化、痛苦不凈、無有真實本質的理念。
在《中觀根本慧論》等無相法門的經論中,則通過理證將一切萬法抉擇為空性,並在空性的見解中安住的方法來對治貪欲等煩惱。此時,能耽執之心和所耽執的對境都無有絲毫真實、固有、無條件的自性。至此,萬法展露出其緣起性空的本性。
尤其是在密法中,有許多殊勝的竅訣:或是觀察心的本質,了解它猶如虛空一樣,顯現的當下即是空性的真理;或是在愛欲心生起時,觀察它的本體是妙觀察智,是無有任何所依的智慧的妙用。一旦用尖銳的教言來觀察,所謂的愛就會顯露出沒有些微值得貪執的本面。
有些人過去對感情特別執著,通過學習諸法無常、痛苦、不凈、空性的真理後,行為與前判若兩人,面對對境,可以完全無動於衷。也有個別人因為前世以來,在無數時日中,在這方面的串習相當嚴重,不能立即斷除貪欲。但是,依靠上師三寶的加持,在對自心的煩惱進行觀察,對所貪的對境加以剖析之後,也能將煩惱轉為道用。
佛法中確實有許多熄滅煩惱的方法。而在其他一些宗教中,雖然也有對治煩惱的方法,比如不能偷窺異性的面容,不能接觸異性等,但基本上只是一種戒條,是暫時的自我剋制,並沒有佛教那樣完整的理論體系,也沒有從根本上顛覆的修行。
無論在任何一所大學,任何一位知識分子面前,如果要談修行境界,我有點不敢說。你有沒有見到過本尊啊?有沒有神通神變?我只有像念《心經》一樣:無眼耳鼻舌身、無神通、無神變、無……
但如果從佛教理論上和我辯論,我還是有一套的。如果有人舉手說:感情是美好的、合理的、值得執著和追求的。那我根本不怕。任何一位理論家的智慧,都無法超越佛教的真理。
我會問他,既然是正確、美好的,為什麼會讓人痛苦?只要按照大乘論典的方法一一剖析,誰都會承認:任何一個人,從上到下,從內到外,都沒有值得迷戀的地方。所謂的愛是無常的、是憎恨、是痛苦、是虛妄顛倒,不值得希求。「愛」只是一種傳統、一種習慣、一種惡業執著、一種習氣而已。
從道理上明白這一點至關重要。如果在座的佛教徒發現:「啊!佛陀所說千真萬確,只不過眾生的迷惑和實執太深重了,無始以來,人們都把愛執為實有啊。」這樣,他們就不會沉迷於它,不會追逐它。無始以來,有無數成就者斷盡了情執,獲得了自由和自在、灑脫和歡樂,抵達了心性光明的終極境界。
〄能否有愛
有些人以前世今生的因緣,此生出家為僧。比如,學院里有一個十四歲的小居士,前一段時間,她對我說:「如果不讓我出家,我天天不吃飯。我父親不同意我出家,我七天不吃飯,後來,父親實在沒辦法,就同意了。現在我到了學院,你如果不同意的話,我照樣不吃飯。」
我說:「如果你不吃飯,我就不同意;如果你吃飯,我就同意你出家。」
也許,她出家的因緣已經成熟,此時,誰也阻擋不了,也沒有必要阻擋。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如此。
既然按照佛教的見解,感情是顛倒,是一個錯誤。那居家之人是否不能擁有夫妻生活呢?也不是。首先,我們要洞察它的本質,但過正常的夫妻生活是允許的。對此,佛陀在《大寶積經》、《優婆塞戒經》,尤其是在《善生經》中,詳細宣說了妻子應該怎麼對待丈夫,丈夫應如何善待妻子的內容,前者約有十三條,後者有五條。
《華嚴經》也說:「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曾暫舍菩提之心。」作為居家之人,和妻子兒女一起時,不能舍棄為了一切眾生的究竟解脫,求證菩提之心。
所以,我們並非一概排斥,也不要求所有人都出家。而且,一個特別和合、孝順父母的佛化家庭,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大般涅槃經》說:「在家之人。有四種法。宜應修習。一者恭敬父母。盡心孝養。二者恆以善法。訓導妻子。三者愍念僮僕。知其有無。四者近善知識。遠離惡人。汝等若恆行此四法。現世為人之所愛敬。將來所生。常在善處。」
當今世界的離婚率越來越高,國家民政部在一份資料中說,1990年時,中國離婚人口約有80萬對,2010年,增至196.1萬對,二十年中,翻了兩倍之多。有的佛教徒在聽聞輪回痛苦、壽命無常等教言後,立馬與家人離婚,出家後卻又很快還俗,這樣輕率、不合理的行為,佛教決不會贊嘆和允許。
華智仁波切在《蓮苑歌舞》里寫道:金蜂的妻子死了以後,他到蓮喜尊者面前准備出家,尊者對他說:「偶爾厭離天王所幻化,君豈不知此心不久長?」
我的原則是,在家人有自己的命運。你還是過一種清凈的居家生活,一邊學佛,一邊做丈夫、妻子的善知識。
《雜阿含經》中,有一位天子問佛陀:「什麼人能做商人的善知識?什麼人能做居家的善知識?什麼人能做通財的善知識?什麼人能做後世的善知識?」
佛陀回答:「商人之導師,遊行善知識;貞祥賢良妻,居家善知識;宗親相習近,通財善知識。自所修功德,後世善知識。」
有個又學佛、又心地善良、行持善法的妻室,是讓丈夫從無始以來的輪回中得以解脫的人。所以,一個非常賢良、貞潔的妻子,是丈夫的善知識。在世間中,我們也看到一些特別美滿的佛化家庭,夫妻相敬相愛,一生行持善法,非常圓滿。
按照現代醫學和心理學的觀點,胃癌等癌症百分之五十的病因,源於我們心情焦慮、抑鬱、急躁、怨恨等緣起。所以,家人和睦、諒解、過清凈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佛教的觀點。
大城市中學佛的人很多,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即生中不一定能出家,也沒有必要出家。佛陀在眾多典籍中,為在家人宣說了不同層次的居士戒,讓他們以此方式行持善法。只要能如理如法依教奉行,通過上述修行方法斷除心中的貪欲,也會有解脫的機會。
《毗奈耶經》中說,在服喪期間,由於過於哀傷,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此時,不能開許其出家;與家人劇烈爭執之後,尤為痛苦厭世,此時,也不能同意其出家。否則,時過境遷,他會重又想起世間,想起他的家人。
由此可見,佛教並非完全提倡離欲。對大多數在家人來說,正常的夫妻生活是合情合理的。
於喇榮2011.5
㈣ 夢見如來,佛附身在我身上,我說:我是如來,讓我看到了不可思義的事。求解夢,求解
阿彌陀佛!
你能夠經受得住外界的考驗,並有足夠的勇氣和堅定的意志來使自己不被迷惑。很果斷的做出行動!符就是你久遠劫來修持的佛法。
當你遇到很棘手的問題是,會有有緣人拉你一把,是你擺脫困境。這個有緣人除了佛主外,有可能是你身邊認識的某個人。耳朵裡面流出很多的蟲子和眼睛可看到很遠的世界景象
我要是沒有猜錯的話。你今後修持精進的話,不出多少時日就會天眼通。天耳通。
好好精進的修習佛法。不要辜負佛菩薩對你的期望啊!
阿彌陀佛!
㈤ 「六根不凈,四大皆空。」是哪六根哪四大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
眼、耳、鼻、舌、身、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感觸神經,意有腦神經,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稱為六根。
四大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四大皆空是指道空、天空、地空、人空。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其實《道德經》裡面給出來標准答案。「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情執法華經擴展閱讀
「四大皆空」是指世間的森羅萬象,無論有情、無情,動物或植物,大至宇宙、人生,小至一花一草,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和合而成。
「地」大,以堅硬為性,能支持萬物,如人的毛發齒爪、皮骨筋肉、腦髓等屬於地大。「水」大,以潮濕為性,能收攝萬物,如人的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便尿等屬於水大。
「火」大,以溫暖為性,能成熟萬物,如人的體溫暖氣等屬於火大。「風」大,以流動為性,能生長萬物,如人的一呼一吸屬於風大。
譬如:一朵花的綻放,一定要有肥沃的土「地」,適宜的「水」分,溫暖如「火」的陽光,以及流動的微「風」,倘缺少一大,便無法開花結果。人所以能生存,也是假四大和合而成,若是四大不調,必定生病,甚至四大分散,便離死亡不遠了。所謂緣聚則成,緣散則滅,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皆空」,意指萬物由眾緣所生,若缺少因緣和合,則不生萬物。四大皆空,不僅在眾緣離散時才說空,當人健康的時候,花正開放的時候,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也就是宇宙萬有均無實體的真理。要說「有」,就是如實的「空性」。
㈥ 楞嚴經、華嚴經、法華經、金剛經分別在講什麼
凈空法師---佛經沒有意思,沒有意思你慢慢去學習,會看到里頭無量意思
這些法身菩薩能夠在六道、能夠在十法界現身說法,完全隨眾生的意思,眾生想佛,他現佛;眾生想菩薩,他現菩薩。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你看他多自在。雖然現身說法,他沒有起心動念,他也沒有分別執著。
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就是這種身,這是應化身。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一個字也沒說,誰要說他說法叫謗佛,為什麼?沒有起心動念說什麼法?!原來所有一切法都是感應,像我們擊鼓,我們槌下去,鼓自然就響了。它並沒有去思考一下,你敲我了,敲得多重,我要怎樣來應你,沒有,完全沒有。所以我們知道,佛菩薩如是,小乘聖者亦如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統統是眾生疑惑,眾生的見解引出自性的反應,是這么來的。
所以佛經沒有意思,這是說真話。沒有意思裡面你慢慢去學習,會看到里頭無量意思,字字句句都無量義,說不盡;每一個字都無量義,其味無窮,所以它有法味,真正讓你生歡喜心。這個歡喜心裡頭沒有情執,是法喜,跟世間人的歡喜不一樣。世間人歡喜的有情,佛法歡喜里頭充滿了智慧,所以「照窮法界」,入常寂光了。常寂光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全都在常寂光里頭,沒有離開常寂光,佛知道我們,我們不知道他,我們能信能願跟他就相應,就能感得他現身,感得阿彌陀佛幫我們一把,把我們拉出去,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超越十法界了,把我們從六道十法界拉出去。
「非下情所測」,「下」就是二乘以下的三賢二乘,他們沒法子知道,只有法身菩薩才知道,知道得不圓滿,到最後一品的習氣斷盡了,證妙覺位,他就圓滿了。證妙覺位,那就是實報庄嚴土不見了,真的像《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一真法界」是對「十法界」說的,比較說他是真的,實際呢?實際它也沒有,實際是常寂光,常寂光里頭沒有一真法界。常寂光里頭一法不立,它不是物質現象,它也不是心理現象,它也不是自然現象,它什麼都不是,你沒有辦法去說它,但是這個裡面,就像能大師說的,它具足清凈、具足不生不滅、具足無量功德智慧德相,它是永遠不動,沒有動搖的。能大師說「本無動搖」,叫自性本定。所以你要有定功,你才能夠契入境界;你沒有定功,那你完全迷失,不是在十法界,就在六道。要以甚深禪定回歸自性本定,就成佛了、就成正覺了。所以這個正覺不是普通的正覺,意思很深。
一個小廟有幾個人不識字的老實念佛人出現,這個地方沒有災難。
㈦ 各位居士,我想學習佛教知識,如何入門
阿彌陀佛!隨喜贊嘆師兄的正心正念!
師兄若是想皈依,許多寺院都可以為師兄授皈依,受皈依並不分男眾女眾,只要依一顆誠摯恭敬心,願意皈依佛、法、僧三寶,即可!皈依並非出家,所以男眾女眾皆可一起皈依!師兄可以先了解一下,附近哪裡有正法寺院,找一位戒行清凈的師父,為授皈依。許多寺院,皈依儀式有各自特定的日子,可以提前去了解一下,再做決定!
師兄說得有道理,我們皈依之前,是需要對佛法有一些了解的!對佛法深入了解之後,再行皈依,心也更誠敬,更堅定明確!
師兄,學習佛法,首先要知道佛所講的基本和核心是什麼。不論修行任何法門,這些都是基礎!其中包括:
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是非常實用的修行方法,果能依次第如理觀照,深悟其理,則看破一切虛妄顛倒,必定解脫六道!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是佛留與我們末世眾生驗證佛法與否的標准和依據。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是佛為我們總結的修行順序和次第。此八正道依次生起。我們要學習佛法,必須先有正見,有了正見,才可能有正的思維。有了正的思維才能產生正語、正業及正命。有了正命才是真正的正精進,否則,沒有正的方向,就算是再精進,也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必不能導至正念,不能得以正定!
四依止:依智不依識,識義不依言,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此四依止,如果我們能深刻體悟,如實依止,能保證我們不入邪途,不墮險坑!
可以網路視頻搜索:普願講堂
裡面有《佛陀的三法印》、《心經講解》、《如何逐漸步入佛法解脫》等系列可供師兄觀看。深入淺出,比較容易懂!
㈧ 在菏澤去哪裡請本佛教早晚課本 我的那一本結緣全部結出去了
如果對佛學有興趣看這個你會有大發現,這才是佛教終極秘密!
1.佛成佛以後,首先直接的給眾生開示了「次第一心三藏」,即《華嚴經》,准備講明「次第一心三藏」的當下開示「一心三藏」就可以圓滿。但是發現事與願違,許多人不能接受。他們有的執著苦修苦證,有的執著自然外道,有的執著求神通術。。。當時印度就有96種外道。無奈之下佛只有一步步引導,不與這些外道打成一片就意味著沒有人會聽佛的開示。2.為了破這些外道,佛講了《阿含經》,十二因緣法等進行接引,用因緣法來破自然外道法等,欲使小乘人得到他們的「果位」。這個果位即小乘人的阿羅漢,辟支佛。屬於不了義二乘人的果位。所謂不了義是指這個所證是有漏的菩提。3.佛又針對眾生不同的喜好執著,比如有的人喜歡執相修行,有的人喜歡執空修行等,都為他們講各自的經典進行進一步的引導:藏教菩薩 → 他們的發心很大,執著在事相上來行持,也就是說他們是執相修行,行有為法,比如念佛念咒,拜佛拜懺,只懂得拜有形相的佛,不懂得拜法界佛,天天有為的去行善,這叫有為法,有為法是生滅法,不能成佛。因為佛法不講善只講真。但是他們會得到很大的人天福報!但是因只有福德沒有功德(功德是必須明心見性開悟)我們修行人學佛目的不是為了得福報,那叫三世冤,第一世受苦,第二世享用自己的福報所得,第三世往下落至三惡道等,因此是白修一場不出輪回。 佛為了接引有緣眾生先入佛門再說,總比聞不到法強,因此為這部分執相才願意修行的眾生開示了《無量壽經》《地藏經》等,這是藏教菩薩所修經典。所以我們可以與古代的梁武帝比較一下,梁武帝建了四百八十座廟,度了十幾萬人出家,到最後還不得好死,達摩祖師直接告他說:「你沒有功德」。通教菩薩 → 這了接引藏教菩薩放棄有為修行更上一個層次,也為了把喜歡執空修行的人接引進佛門,佛用《金剛經》《六百部般若》來破執相修行的有為法,《金剛經》就是把有為法判為邪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講《金剛經》就是來接換《無量壽經》《地藏經》的。《金剛經》講得很清楚,「若人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怎麼了? 行邪法不能見如來。這是佛講的,所以我們念佛,拜佛,供養舍利,建寺廟有什麼用啊?!這些與成佛與你明心見性沒有關系,這些是修行而不是修心。所謂那些念佛 拜佛 供養舍利,只能做為佛法形式上的有緣輔助接引眾生的工具而已,不是成佛的方法,與成佛無關。想成佛要明理,深入經藏開了智慧才行。所以當今多少人在盲修瞎練一看便知,而且往往大家都去做的事就覺得是對的也跟風去做,不會理智的用智慧去分析,從而佔用自己大量的學法時間去跑佛事啊等,還覺得這是自己往生的資糧,這不是與佛做交易嗎?用世間人的想法與佛再做交換嗎?佛啊你看我今天放生放了多少了,念了幾千聲佛號啊,還念經咒多少遍啊,我一定能往生了,是不是佛啊?就是這種心理啊。因此造成「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個通教就是指禪宗的修行,執空修行,破一切相歸空相,連佛的三十二相他都判為無明相,這叫禪宗的無為法。他執在空相里不出來了,他卻不知道空是對有而講的,空本身也是一種相,是空相。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非有相,非空相,但他能現有相,現空相,隨緣自在變現。真心本來面目是非有為,非無為,非不有為,非不無為. 禪宗所認為的這個「無為法」,通過禪定的功夫來修成的,是不是以有為之心 修無為之法?!所以仍然判為是有為法,以有為之心修無為之法,仍然是邪法。《楞嚴經》第六卷中文殊菩薩就把月光童子還有孫陀羅難陀一些人修的禪宗判為不能成就。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在《最上乘論》中講:修此法門「恆沙莫一,億劫希成」,就是講修行這個法門能成就的人是恆河沙數的人中難有一個人有這樣的根基,這個銀河系可能還沒有恆河沙數的修行人,即使有這么一個人修行,他還是億劫希成。可見是甚難成就的法門。別教菩薩 → 因此為了破掉眾生在有相與空相兩個相上的執著,接引眾生繼續探求真理,這個時候通過《華嚴經》,《圓覺經》開示眾生從亦空亦有兩個門而入,在禪宗見空性的基礎上,從空出有,比藏教通教更加圓融。這里的破掉不是世間法里的破,世間法講破是破掉不要了,佛法里的破是在相見性而不是破相見性。明白這個道理就是破了,並不是要把它破除掉不要。《華嚴經》,《圓覺經》為代表經典,來接換《金剛經》。所以從開始講「次第一心三藏」難以被人理解到繞了一大圈,眾生撞到南牆又撞到北牆,路都行不通,這才發現原來真的不能執著於一部經,人的境界在提升,就如上台階一樣,需要一個認知過程。這樣眾生就容易放下情執心,不再抱有先入為主的老觀念,解放思想,比較開明了。就像我們要過河,只能乘船,過了河,還要船嗎?有的人就是不肯丟下船,扛著船繼續行,以至於障礙了自己前行的進程。這時再看《華嚴經》,《圓覺經》那就比以前效果要好得多了,這才理解佛之前講的那些經那些法門啊是針對當時自己的根機而講,是應機施教。並不究竟。當時自己就那樣的境界,不能接受更深的指導。圓教菩薩 → 到了法華涅盤時,佛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對弟子們說:【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又講【唯此一真實,餘二則非真】(《請見法華經原文》):唯有這部經是真的,第二部就是假的。也就是認定這部《法華經》才是我佛所要講的,前面那些經典是引導你們最終流入此《法華經》的,也就是說,《法華經》是前面藏教,通教,別教里任何一部經的接換經,這是方便說,究竟說為:《法華經》為十法界任何一個國土中佛講的無量經中任何一部的最終接換經。此經破前的小乘因緣經及不了義大乘經。其實佛在成佛後當下就可以講此《法華經》的,《法華經》即前面所提到的「一心三藏」法理。佛就為了開示眾生一心三藏法理,但是當時沒有正法氛圍,講了人家也不接受反而會破法毀謗。因而佛講了這么多經往「次第一心三藏」上引導,因「次第一心三藏」就是為了最後講清「一心三藏」的輔助跳板!所以,如果你沒有學過三藏十二部經能接受這個《法華經》的話,那就不必先前的一大圈子的彎路,可以直取佛法精髓「一心三藏」,直取家園,回歸如來藏妙真如性。其實佛在之前41年的傳法中,無時不在講《法華經》只不過那時是旁敲側擊,暗示著講,給弟子們心裡留下一個痕跡。到了法華涅盤時,佛才全面的講,正式的講,直接的講,真話真說,指出弟子們必須受持此《法華經》這樣我才與授記成佛,這時佛已不問根性,只講唯一佛乘。。《法華經》全名稱為《大乘妙法蓮華經》,佛最後七年就為了講這部《法華經》。《無量義經》為《法華經》打前陣,《涅盤經》為《法華經》收尾。《楞嚴經》原名《妙法蓮華王》,與《法華經》是同一部經,《法華經》是總講,正面直接講,《楞嚴經》是細講,是從正反兩面講,把《法華經》要講的道理全面展開著講。主經就是《法華經》《楞嚴經》兩部大經。圓教佛法是從非空非有而入,遇有說空,遇空說有,非空非有當下即空即有。圓融圓滿圓通十法界萬法為當人當下一念當下隨緣變現。此法不立修證,不立階梯,無修無證,一步登天,印光祖師遺訓說為:「法華奧典,妙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等覺菩薩就是像觀音菩薩那樣的大菩薩的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