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行政區命名

行政區命名

發布時間: 2021-03-08 00:41:34

❶ 歷代地方行政區劃名稱和內容

行政區劃是指管理國家事務的地區范圍。中國歷史上朝代更迭,每朝的疆域大小、政府機構和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思想各有不同,所以,諸多原因就勢必影響到歷代行政區劃的制定。了解中國歷代的行政區劃,對我們學習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和閱讀古籍,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們這里要概說的歷代行政區劃,僅限於歷代中原王朝的,不包括當時與中原王朝共存的邊疆民族政權的行政區劃制度。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到1949年,約有兩千一百多年時間,在此段時期內,中國歷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區劃制度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稱州郡時代,經秦、漢、魏、晉、南北朝,約800年。

第二階段稱道路時代,經隋、唐、五代、宋、遼、金朝,約700年。

第三階段稱行省時代,經元、明、清朝和民國時期,約700。

一、州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尚書》、《周禮》、《呂氏春秋》等書上都有關於九州的記載。傳說堯時禹平洪水,分天下為九州,即:冀州、兗(yǎn)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到禹掌權時,天下分為十二州,冀州分為並州和幽州,青州分出營州。但九州只是先秦地理學家心目中的理想的地理區劃,而不是實際存在過的行政區劃。

實際的州的行政區劃開始於西漢。

漢武帝時,全國一百多個郡國分為十三個刺史部。漢武帝用前人想像的十一個州名來作為十一部的名稱,河套地區和嶺南地區命名為朔方、交趾,當時人習慣稱一部為一州。西漢的州只是監察區,還不是真正的行政區域。真正的行政區域還只是郡、縣兩級,郡太守直接與中央政權聯系,不必通過州一級。

東漢末年,州由監察區變為行政區,成為郡以上的一級政區,到三國時就固定下來了。這種制度後來延續了四百年左右的時間。

三國魏有十二州,吳有四州,而蜀只有一州。

西晉初年全國分為十九個州,末年贈至二十一個州。

南北朝時,州的范圍逐漸縮小,南北方合計有五、六十個州。至南北朝末期,州已經增加到三百多個,其中相當一部分州已經有名無實了。

唐初將郡改稱為州,全國共有三百幾十個州,是行政區。

宋元時的州與唐時基本一致。

明清時改州為府,所以有「兗州府」、「揚州府」等名稱。

二、郡

秦朝的行政區分郡、縣兩級,以郡統縣,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至秦末增加到四十個。一個郡管理十幾個到二、三十個縣。

漢朝有一百零五個郡,那時的郡比現在的省級政區要小,今天的一省大致相當於漢朝十二、三個郡,與今天的地區市相當。當時的郡大小差距很大,落後的地方郡大,發達的地方郡小。會稽郡包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等地。

隋朝取消了郡。

唐朝州郡迭改,都是行政區域。

宋廢郡。

三、國

國是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一級行政區。國的區域大致與郡相等,所以「郡國」常連稱。國的官吏由朝廷直接委派,在行政區劃制度上與郡沒有什麼差別,但是,與郡不同的是,國的賦稅收入不歸朝廷,而歸諸侯王享受。

四、道

唐朝貞觀元年分全國為十個道,是監察區,相當於漢代的州。十個道是: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至開元年間,在前十道中又劃分出五個道,成為十五個道。安史之亂後,道成了州以上的一級行政單位,形成了道、州、縣三級行政制。

元明清三朝都有道的設置,但不是一級地方行政區劃,而是省的派出機構。當時有的道的地位也比較重要,如清朝管理蘇州、松江、太倉兩府一州的蘇松太道,因道員駐上海,所以又稱上海道。鴉片戰爭後,因上海租界的關系,所有外交事宜都由上海道管。

民國初年北洋時代在省縣之間還保留了道,地位也相當重要。

五、路

宋朝時的路最初是為徵收賦稅轉運漕糧而分的區域,後來逐漸成為帶有行政區劃和軍區的性質。北宋初,宋太祖、太宗厲行中央集權政策,所有的州都直屬中央,在州上設置了路,分全國為十五路,後變為十八路、二十三路。路的性質是介於行政區和監察區之間的一種區劃。宋朝的路和今天的省大致相似,如廣西路、湖北路、陝西路等,與今天的省名也大致相當。

六、省

省本來是官署的名稱。西漢稱宮禁之中為「省中」,魏晉以後把設於宮禁近處的尚書、門下、中書等中央政府機構都稱為省,這是省的原義。魏晉時出現了行省的的前身,名為行台、大行台或行台省。所謂台省是指設在京都城內的中央政府,一旦發生了重大事件,需要由掌握中央政權的要臣率領部分中央政府人員離開首都到外地去處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或幾個出行在外的台省,因而便以行台或行台省為名。

行省制始於元朝,它的全稱叫某某等處行中書省,簡稱某某行省或某某省。元代以中書省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後來行省成為正式的行政區域名稱,簡稱為省。元朝初年,省都還不是正式的、經常性的地方行政區劃,而只是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臨時機構,當行中書省久駐一地之後,就不可避免地要在軍國大事之外,干預到地方政務,行省由此就成了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區劃,「省」便從中央政府變成了地方政府的稱呼。元朝中葉以後,全國分為一個中書省直轄區和十個行中書省。

七、府

依唐代制度,大州稱為府。唐時,一些有特殊地位的州被改稱為府,如長安所在的雍州改稱京兆府,東都洛陽所在的洛州改稱為河南府,北都晉陽所在的並州改稱為太原府。唐末增至十來個府。

北宋重要的州都升為府,至末年已有三十幾個府了。

南宋和金對峙時期,雙方共有五十多個府。

清宣統末年開始廢府,到民國初年,就把全國的府都廢掉了。

八、軍

軍是宋代的行政區域,一個軍相當於一個州或府,直轄於路。如宋代的南安府即清代的南安府。

九、縣

縣是地方基層行政區域。秦漢的縣屬於郡,後代的縣屬於州或府。

十、專署

國民黨政府廢除道,實行省縣兩級制,後在各省設行政督察專員,建立專署,作為省的派出機構,一個專署管十幾個縣。

關於古籍中常見的歷史地名:

古代文人對地名喜歡用古名、別名,對行政區劃和地方官也喜歡用古稱,所以在讀古書時接觸到歷史地名時,應引起注意。

1、地名用古名:

南京 金陵

揚州 廣陵

紹興 會稽

2、地名用別名:

泉州 溫陵

無錫 梁溪

松江 雲間

3、官名用古名:

知州、知府 太守

道員 觀察

知縣 大令

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宋代有州無郡,一州的長官叫知州,全名是知某州軍州事。太守,即郡太守,是前代郡的行政長官的稱號。

❷ 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名稱,位置,省會和簡稱

北京市 京 北京 天津市 津 天津 上海市 滬 上海 重慶市 渝 重慶 河北省 冀 石家莊

河南省 豫 鄭州 湖北省 鄂 武漢 湖南省 湘 長沙 江蘇省 蘇 南京 江西省 贛 南昌

遼寧省 遼 沈陽 吉林省 吉 長春 黑龍江省 黑 哈爾濱 陝西省 陝/秦 西安 山西省 晉 太原

山東省 魯 濟南 四川省 川/蜀 成都 青海省 青 西寧 安徽省 皖 合肥 海南省 瓊 海口

廣東省 粵 廣州 貴州省 貴/黔 貴陽 浙江省 浙 杭州 福建省 閩 福州 台灣省 台 台北

甘肅省 甘/隴 蘭州 雲南省 雲/滇 昆明 西藏自治區 藏 拉薩 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 銀川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 南寧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 烏魯木齊 內蒙古自治區 [蒙] 內蒙古 呼和浩特

香港特別行政區 港 香港 澳門特別行政區 澳 澳門。

❸ 中國所有省份名稱,簡稱及行政中心

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

陝西省(陝或秦)行政中心:西安

北京市(京)行政中心:北京

天津市(津)行政中心:天津

河北省(冀)行政中心:石家莊

山西省(晉)行政中心:太原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行政中心:呼和浩特

遼寧省(遼)行政中心:沈陽

吉林省(吉)行政中心:長春

黑龍江省(黑)行政中心:哈爾濱

上海市(滬)行政中心:上海

江蘇省(蘇)行政中心:南京

浙江省(浙)行政中心:杭州

安徽省(皖)行政中心:合肥

福建省(閩)行政中心:福州

江西省(贛)行政中心:南昌

山東省(魯)行政中心:濟南

河南省(豫)行政中心:鄭州

湖北省(鄂)行政中心:武漢

湖南省(湘)行政中心:長沙

廣東省(粵)行政中心:廣州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行政中心:南寧

海南省(瓊)行政中心:海口

重慶市(渝)行政中心:重慶

四川省(川或蜀)行政中心:成都

貴州省(貴或黔)行政中心:貴陽

雲南省(雲或滇)行政中心:昆明

西藏自治區(藏)行政中心:拉薩

甘肅省(甘或隴)行政中心:蘭州

青海省(青)行政中心:西寧

寧夏回族自治區:(寧)行政中心:銀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行政中心:烏魯木齊

香港特別行政區:(港)行政中心:香港

台灣省(台)行政中心:台北

(3)行政區命名擴展閱讀:

中國省份行政規劃分布:

1、華東地區(包括山東、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

2、華南地區(包括廣東、廣西、海南);

3、華中地區(包括河南、湖南、湖北);

4、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

5、西北地區(包括寧夏、青海、陝西、甘肅、新疆);

6、西南地區(包括四川、貴州、雲南、重慶、西藏);

7、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

8、港澳台地區(包括香港、澳門、台灣)。

❹ 中國行政區劃的名稱及其由來、位置簡單點兒最好

一、四個直轄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據可查的第一個名稱為「薊」,是春秋戰國時燕國的都城。遼金是將北京作為陪都,稱為燕京。金滅遼後,遷都於此,稱中都。元代改稱大都。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於此,改稱「北京」。名稱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設為直轄市。
取全稱中的「京」字作為簡稱。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稱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稱「直沽寨」。元代設津海鎮,這是天津建城的開始。明永樂2年(1404年)築城設衛,始稱天津衛,取「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1949年設為直轄市。
取全稱中的「津」字作為簡稱。
3、上海(滬)
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4、重慶(渝)
重慶古稱「巴」。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重慶之名始於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後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1997年,重慶設為直轄市。
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渝」。

二、五個自治區
1、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
蒙古原為部落名,始見於唐代記載。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國。元滅後,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內、外蒙古之稱。晚清以後,泛指大漠以南、長城以北、東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魯特所以盟旗為內蒙古。
取全稱中「內蒙古」三字作為簡稱。
2、維吾爾自治區(新)
轄區古稱西域。西漢設西域都護府。東漢魏晉改都護為長史。唐代設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17世紀中葉以後,清朝平定了准噶爾部叛亂,在天山南北設伊犁將軍。清光緒10年(1884年),改為新疆省,意為「故土新歸」。1955年,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取全稱中的「新」字作為簡稱。
3、西藏自治區(藏)
元時稱西藏地區為「烏思藏」。「烏思」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聖潔」的意思。明代設立兩個都指揮使司。清代稱西藏東部為「康」(喀木),中部為「衛」,西部日喀則一帶為「藏」(包括阿里),因其在中國西部,故稱西藏。1965年設立西藏自治區。
取全稱中的「藏」字作為簡稱。另一說認為簡稱源於故稱「烏思藏」。
4、寧夏回族自治區(寧)
公元5世紀處,匈奴貴族赫連勃勃自以為是夏後氏後裔,故將建立的割據政權定國號為「夏」。宋代,黨項族拓拔氏首領李元昊稱帝,定都興慶府(今銀川),立國號「夏」,創立文字,建西夏王朝。13世紀,元滅西夏,取「平定西夏永遠安寧」之意,在這里設寧夏行省,始有寧夏之名。1958年設寧夏回族自治區。
取全稱中的「寧」字作為簡稱。
5、廣西壯族自治區(桂)
宋設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廣西」一名產生。元設廣西兩江道。明設廣西省。1958年設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
因自宋至清,廣西的行政中心在桂州(或桂林府),故廣西簡稱「桂」。另一說認為廣西秦時曾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而歷史上廣西2/3地域屬桂林郡,故廣西簡稱「桂」。

三、兩個特別行政區
1、香港特別行政區(港)
宋代以前,這里是海上漁民捕魚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後,島上有個小村,叫「香港村「,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取全稱中的「港」字作為簡稱。
2、澳門特別行政區(澳)
名字最早記錄於明朝史書,叫做「蚝鏡」(濠鏡),意為海灣如明鏡,盛產「蚝」。後又稱做「澳」,即船隻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稱「蚝鏡澳」,因隸屬廣東香山,亦稱「香山澳」。「門」字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說是本地內港的媽祖廟,隔海同灣仔的銀坑相望,形成的海峽象門;另一說是本地南面的氹仔、小橫琴、路環、大橫琴四島離立對峙,海水貫流其中呈十字門狀;再一說是本地南台山(媽閣廟山)和北台山(蓮峰山)相封成門。總之,既是澳,又是門,故曰澳門。1999年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取全稱中的「澳」字作為簡稱。

四、23個省
1、黑龍江省(黑)
1671年為抵禦沙俄東侵,清政府在黑龍江沿岸修築黑龍江城(黑河舊城),設置黑龍江將軍,管轄黑龍江流域。1907年改為黑龍江省。
取全稱中的「黑」字作為簡稱。一說簡稱源於河流黑龍江。
2、吉林省(吉)
吉林一名源於「吉林烏拉」,滿語意為「沿松花江的城市」。1673年建城。1676年置吉林將軍。1907年將其轄區改稱吉林省。
取全稱中的「吉」字作為簡稱。
3、遼寧省(遼)
秦漢魏晉時代,在遼河以東設遼東郡,以西設遼西郡。北宋時,在今河北、遼寧一帶,契丹族建立遼國。遼金時代設置遼陽府。元設遼陽行省。明設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因遼河流域為清朝發源地,取「奉天承運」之意,改為奉天省。1929年,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改稱遼寧省。
取全稱中的「遼」字作為簡稱。一說因境內有遼河,故簡稱「遼」。
4、河北省(冀)
戰國時,黃河以北的齊國土地稱為河北。漢設河北縣。唐設河北道。轄區與今有出入。1928年設河北省。
轄區相當於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貢》中的冀州,故簡稱「冀」。
5、山西省(晉)
戰國至秦漢時,崤山、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稱為山西。元時,稱太行山以西為山西,設河東山西道宣慰司,這是山西作為政區名稱的開始。明處設山西省。
轄區為春秋時晉國地,故簡稱「晉」。
6、青海省(青)
因境內有青海湖,故得名青海省。據《水經注》記載,早在公元前5世紀時,這里就稱青海了,也有寫作西海的。唐以後多以青海為正名。1928年設青海省。
取全稱中的「青」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因境內有青海湖故簡稱「青」。
7、山東省(魯)
戰國至秦漢時,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地區稱為山東。金時,在開封以東地區設山東東路、山東西路,這是山東作為政區名稱的開始。清初設山東省。
轄區為春秋時魯國地,故簡稱「魯」。
8、河南省(豫)古稱
古稱黃河以南地區為河南。漢設豫州部。唐置河南道。宋置河南路。元置河南江北行省。明初設河南省。
轄區相當於《禹貢》中的豫州,故簡稱「豫」。
9、江蘇省(蘇)
清康熙6年(1667年)設江蘇省,取兩江總督駐所江寧(今南京市)和巡撫駐所蘇州(今蘇州市)兩府首字組成江蘇省。
取全稱中的「蘇」字作為簡稱。
10、安徽省(皖)
1667年,取當時的政治中心安慶(今安慶市)和經濟都會徽州(今歙縣)二府首字組成安徽省。
安慶府是春秋時皖國故地,別稱為皖,故安徽簡稱「皖」。一說認為因境內最早的名山天桂山古稱皖公山,故簡稱「皖」。
11、浙江省(浙)
浙江即江流盤回曲折之意。戰國時浙江指今天的富春江、錢塘江和新安江。東漢將浙江分為浙東、浙西兩個地區。唐以後這兩個地區轉化為政區名稱。明初設浙江省。
取全稱中的「浙」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因富春江、錢塘江和新安江古稱浙江,故簡稱「浙」。
12、福建省(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此設閩中郡。漢時稱福建為閩越國。唐開元年間設福建節度使,管轄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是前兩州的名字組成的。元設福建行省。明設福建省至今。轄區古為閩越族聚居地,故簡稱「閩」。一說因境內有閩江,故簡稱「閩」。
13、江西省(贛)
唐代設江南西道,簡稱江西道,江西由此得名。宋設江南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後皆設江西省。
因贛江縱貫全省,故簡稱「贛」。
14、湖南省(湘)
唐代在洞庭湖以南,包括湘姿二水流域設湖南節度使,始出現湖南一名。宋置荊湖南路,簡稱湖南路。元明兩代設湖南道。清代設置湖南省。
因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
15、湖北省(鄂)
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荊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設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一名產生。元明兩代設湖北道。清代設置湖北省。
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為隋以後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簡稱「鄂」。
16、廣東省(粵)
宋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由此出現廣東一名。元設廣東道。明設廣東省。
轄區漢初為南粵之地,故簡稱「粵」。
17、台灣省(台)
台灣一名源於西拉雅族的台窩灣支族。台灣在秦漢時稱「東鯷」。三國時稱「東夷」。元時稱「瑠求」。明萬曆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灣一名。清光緒11年(1885年)設台灣省。
取全稱中的「台」字作為簡稱。
18、海南省(瓊)
因其位於南中國海域,境內最大島嶼又稱海南島,故名海南省。1988年建省。
因秦以後稱這一帶為瓊台、瓊州或瓊崖,故簡稱「瓊」。
19、甘肅省(甘或隴)
甘肅一名始於11世紀西夏王朝設置的十二監軍之一,治所在甘州(今張掖縣),轄甘州、肅州(今酒泉)二州,取二州首字組成甘肅。元設甘肅行省,明代並入陝西省,清代恢復省治。
取全稱中的「甘」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西夏時行政中心在甘州,故簡稱「甘」。
由於甘、陝兩省間有隴山,甘肅古時別稱隴西,故又簡稱「隴」。
20、陝西省(陝或秦)
陝西一名,源於周代周、召二公「分陝而治」,今陝縣張汴塬一帶古稱陝塬,當時的陝西就是陝塬以西的涇渭平原。唐安史之亂後設陝西節度使,陝西始轉化為政區名稱。宋設陝西路。元設陝西行省。清設陝西省。
取全稱中的「陝」字作為簡稱。
又因轄區春秋時為秦國地,故又簡稱「秦」。
21、四川省(川或蜀)
轄區秦時設蜀郡。漢設益州部。唐設劍南道,又分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兩節度使。宋設西川路和峽路,後將西川、峽二路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產生。元時合並四路,設為四川行省。自此,四川省治沿用至今。
取全稱中的「川」字作為簡稱。
又因轄區西部古為蜀國地,故又簡稱「蜀」。
22、貴州省(貴或黔)
宋代以前設矩州,因當地語音「貴」「矩」難分,故也寫做貴州,元初正式命名為貴州。明設貴州布政使司。清設貴州省。
取全稱中的「貴」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因境內有貴山,故簡稱「貴」。
轄區東北部秦時屬黔中郡,唐屬黔中道,故又簡稱「黔」。一說認為境內有黔靈山、黔靈河,故簡稱「黔」。
23、雲南省(雲或滇)
因在雲嶺以南,故名雲南。西漢時設雲南縣。三國蜀漢時設雲南郡。元設雲南行省。明設雲南布政使司。清設雲南省。
取全稱中的「雲」字作為簡稱。
又因行政中心昆明一帶,屬戰國時滇國地,故又簡稱「滇」。一說因境內有滇池,故簡稱「滇」。
綜上所述,省級行政區名稱的命名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一、地理位置命名:如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湖北、湖南、西藏、海南、陝西、雲南、江西、廣東、廣西等。
二、古代官府名稱或轄區名稱命名:如安徽、甘肅、江蘇、福建、四川等。
三、賦予一定紀念意義的命名:如重慶、天津、新疆、寧夏、遼寧等。
四、以境內中心城鎮命名:如吉林、上海、北京等。
五、以境內河湖名稱命名:如浙江、青海、黑龍江等。
六、與民族名稱相關的命名:如內蒙古、台灣等。
七、其他:如貴州、香港、澳門等。

簡稱的命名,大致可歸納為:
一、以歷史名稱命名:如滬、渝、桂、冀、晉、魯、豫、鄂、粵、瓊、秦、蜀等。
二、以境內河湖山脈名稱命名:如贛、湘、貴、浙、隴等。
三、以全稱中的一或多個字代替。
四、綜合上述幾類情況命名:如閩、皖、黔、滇、黑、遼、青、藏、甘等。

❺ 求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

東北三省:
黑龍江省,黑,哈爾濱
吉林省,吉,長春
遼寧省,遼,沈陽

北部邊專疆一治:
內蒙屬古自治區,內蒙古,呼和浩特

西北三省二區:
陝西省,陝或秦,西安
甘肅省,甘或隴,蘭州
青海省,青,西寧
寧夏回族自治區,寧,銀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烏魯木齊

西南三省一區一市:
四川省,川或蜀,成都
雲南省,雲或滇,昆明
貴州省,貴或黔,貴陽
西藏自治區,藏,拉薩
重慶市,渝,重慶

南部沿海四省一區:
福建省,閩,福州
廣東省,粵,廣州
海南省,瓊,海口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南寧

黃河中下游四省二市:
山東省,魯,濟南
山西省,晉,太原
河北省,冀,石家莊
河南省,豫,鄭州
北京市,京,北京
天津市,津,天津

長江中下游六省一市:
江蘇省,蘇,蘇州
浙江省,浙,杭州
安徽省,皖,合肥
江西省,贛,南昌
湖北省,鄂,武漢
湖南省,湘,長沙
上海市,滬,上海

兩個特別行政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港,香港
澳門特別行政區,澳,澳門

。。累死偶了,好麻煩嘞。。希望對你有幫助。

❻ 中國行政區劃名稱都有哪些

省:河北省 山西省 遼寧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江蘇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內 江西省 山東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廣東省 海南容省 四川省 貴州省 雲南省 陝西省 甘肅省 青海省 台灣省

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直轄市:北京市 天津市 上海市 重慶市

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

❼ 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域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怎麼記

一、 歌訣記憶

三海陝藏慶新甘(海南、上海、青海、陝西、西藏、重慶、新疆、甘肅),

四江雲貴福吉安(黑龍江、浙江、江蘇、江西、雲南、貴州、福建、吉林、安徽)。

山寧湖廣河成對(山東、山西、寧夏、遼寧、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河南、河北),

川內港澳台京天(四川、內蒙古、香港、澳門、台灣、北京、天津)。

二、地理方位記憶

北部邊疆內蒙古,東北三省黑吉遼,西南雲貴西四重,西北陝甘寧青新,

南部兩廣港澳福海台,黃河兩河兩山與京津(指黃河中下游地區),

長江兩湖三江與安上(指長江中下游地區)。

三、 按簡稱記憶

(1)京津滬渝直轄市,蒙寧新藏桂自治,一國兩制台港澳,東北三省黑吉遼,冀魯晉歸華北,蘇浙皖贛在華東,湘鄂豫歸華中,華南還有粵閩瓊川,滇黔歸西南,西北還有陝甘青。

(2)直轄市特別行政區:京津滬,渝港澳。自治區:藏蒙新貴寧。

二十三省:黑吉遼、冀魯豫、蘇浙皖、鄂湘贛、川滇黔,粵閩瓊、晉陝甘、青與台、台待歸。

四、周恩來總理為了全國人民快速記住中國的30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而編制了膾炙人口的一首七言詩。

兩湖兩廣兩河山,(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河南、河北、山東、山西)

澳港西台貴雲川。(澳門、香港、西藏、台灣、貴州、雲南、四川)

四市二寧甘青陝,(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寧夏、遼寧、甘肅、青海、陝西)

海內五江福吉安!(海南、內蒙古、江蘇、江西、浙江、黑龍江、新疆、福建、吉林、安徽)

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全稱、簡稱以及行政中心的名稱如下:

北京市-京-北京、天津市-津-天津、上海市-滬-上海、重慶市-渝-重慶、河北省-冀-石家莊、南省-豫-鄭州、湖北省-鄂-武漢、湖南省-湘-長沙、江蘇省-蘇-南京、江西省-贛-南昌、遼寧省-遼-沈陽、-吉林省-吉-長春;

黑龍江省-黑-哈爾濱、陝西省-陝/秦-西安、山西省-晉-太原、山東省-魯-濟南、四川省-川/蜀-成都、青海省-青-西寧、安徽省-皖-合肥、海南省-瓊-海口、廣東省-粵-廣州、貴州省-貴/黔-貴陽、浙江省-浙-杭州、福建省-閩-福州、台灣省-台-台北;

甘肅省-甘/隴-蘭州、-雲南省-雲/滇-昆明、西/藏自治區-藏-拉/薩、--寧夏回族自治區-寧-銀川、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南寧、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烏魯木齊、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呼和浩特、香港特別行政區-港-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澳-澳門

❽ 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名稱

直轄市、特別行政區:京津滬,渝港澳。
自治區:藏蒙新貴寧。
二十三省:黑吉遼、冀魯豫、蘇浙皖、鄂湘贛、川滇黔,粵閩瓊、晉陝甘、青與台、台待歸。

中國省級行政單位是指中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域,其中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以及2個特別行政區。

省自治區有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山東省、河南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台灣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

四個直轄市分別為:

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簡稱京。位於華北平原西北端。初稱薊,春秋戰國時為燕都,遼時為陪都,稱燕京,金、元、明、清至民國初為都城,先後有中都、大都、北平、北京等稱號。1928年始設市。現轄16區、2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1.68萬平方公里。

上海

上海簡稱滬。地處中國東部海岸中段、長江入海口處。古為海邊漁村,春秋為吳國地,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封邑,宋設鎮,始稱上海,1927年設市。現為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轄18區、1縣。全市面積5800平方公里。2002年末戶籍人口1334.7萬人。

天津

天津簡稱津。位於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在此匯合流入渤海。金元時代稱直沽,為漕運要地,後設海津鎮,明初取天子津渡之意始稱天津並設衛,清為天津府治,1928年始設市。現轄15區3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1.1萬多平方公里。

重慶

重慶簡稱渝。位於西南地區東部,長江上游。春秋戰國時為巴國地。隋唐屬渝州。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民黨政府陪都。1997年,以原四川省重慶、萬縣、涪陵3個地級市和黔江地區行政區域設中央直轄市重慶市。下轄15區、4縣級市、17縣、4自治縣。全市面積8.23萬平方公里。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