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執法 » 西漢行政制度

西漢行政制度

發布時間: 2021-03-06 16:50:12

Ⅰ 西漢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 上有何變化

  1. 由郡縣制轉變為郡國並行制。西漢初年,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郡國兩制並行。

  2. 秦朝統一中國,廢除了西周以來的分封制,代之以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滅秦戰爭中,各種軍事力量崛起,楚霸王項羽因勢重新分封諸侯。楚漢戰爭,劉邦為籠絡將領以擊敗項羽,也分封了韓信、英布、彭越等七個諸侯王。西漢建國後,漢高祖劉邦一面採取各種辦法剪除異姓王,把七個諸侯王中的六個給滅了,但同時又新封了燕、代、趙、齊、梁、楚、淮陽、淮南、關等同姓諸侯王,出現了中央皇權下的郡、國並行制。

  3. 郡國並行制的推行,相對增大了王國行使政治經濟的自主權力,促進了地方政府恢復發展當地生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另一方面,隨著中央和王國直接統治范圍的相對縮小,有利於統治階級把握各地的風土民情,充分發揮地方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地方生產,從而推動整個西漢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郡國並行制最大的弊病就是諸侯國的獨立系統不可避免地要與中央皇權產生矛盾,並對皇權和國家統一構成威脅。

Ⅱ 西漢時期施行什麼制度

西漢諸多制度上承襲秦制,漢初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國策,社會經濟迅速恢復。

漢武帝繼位後,推行推恩令、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 對外開拓朝鮮、南據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奠定漢朝基本疆域;派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中原與西域各國的聯系。西漢自武帝之後,皆以外戚輔政。

漢昭帝繼位後,霍光輔政。漢宣帝時期,設置西域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漢元帝即位後,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西漢開始走向衰敗,又歷經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公元8年王莽廢除孺子嬰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2)西漢行政制度擴展閱讀:

西漢的政治

漢承秦制,「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到了漢惠帝、呂後時期分為左右丞相,漢文帝二年「復置一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其職權大抵如陳平所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撫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職焉。」 宰相的具體權力分為五個方面:選官權、督察百官並有一定的執法權、上計考課權、總領朝議與奏事權、封駁與諫諍權。

漢武帝時期,出於加強皇權、弱化相權的目的,設立內朝逐步對相權進行削弱,並通過頻繁更換宰相以及以細事誅殺宰相來加強皇權、樹立自身對中央政權的控制。

內朝的設立在完成上述目的之後,在漢武帝統治期間對外戰爭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內朝作為一項制度其自身的就不是完善與成熟的。

Ⅲ 漢朝的政治制度有那些

1、選舉制度:察舉制,以地方推薦為主,考試為輔,考試與推薦相輔而行。推薦過後是還要經過考試復核;復核合格後才能量才錄用。無論是特舉賢良方正,還是歲舉孝廉、茂才,均須經過中央覆試。

2、官制: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御史大夫掌監察,輔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

3、用人制度:選士制度,為糾正察舉薦人之濫,開始注重考試,而且考試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薦基礎上加強考試,這是漢代察舉制發展的新趨勢。薦舉為主,考試為輔,是兩漢察舉制的基本特點。

4、徵兵制度:男子二十三歲起至五十六歲之間,服役兩年。一年保衛京師,名為正卒;另一年戍守邊郡,叫做戍卒。正卒分為兩支,一支為南軍,守衛宮城,另一支為北軍。

5、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並可自由買賣。土地所有者須向國家耕地稅,耕地稅率為畝產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稅分為算賦和口賦。算賦是丁稅,十五至五十六歲的男女每年每人納一百二十錢。

Ⅳ 西漢實行了什麼地方行政制度產生了什麼消極結果漢武帝採取了什麼措施

郡國並行制
漢在實行郡縣制的同時,又有封國制的存在,這是同秦最大的相異之處。 西漢古錢
早在楚漢戰爭時間,劉邦為了分化項羽的陣營,壯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韓信、英布等為王,這些人因為非劉姓,故稱"異姓"。由於異姓王非劉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後數年之中,他們相繼被誅除殆盡。 與此同時,劉邦又大封他的子弟為王,稱為"同姓王",高於列侯。當時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國,他們在封國內是國君,權力很大,其政權與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級官吏,都由諸侯王自己任命。諸侯王還有一定的軍權、財權等。 史稱"郡國並行制"。

漢高祖劉邦建漢之初,中央機構繼承秦制,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則實行「郡國並行制」,即一方面設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異姓子弟為王,建立諸侯國。諸侯國後來逐漸成為割據一方的地方勢力。
文帝、景帝時,為消除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採納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把齊國分成六個小王國,把淮南國分為三個小王國,以削弱其力量;景帝採納晁錯「削藩」的建議,削減了幾個諸侯王的封區,導致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平定後,景帝下令取消了諸侯王的治民權,又減縮諸侯王的統治機構,降低王國官職的等級,使之成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級地方行政單位,基本上解決了劉邦實行諸侯王制度的弊病,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Ⅳ 西漢政治制度 西漢創立的什麼制度

西漢政治制度 西漢創立的君主制。
內朝具有根源於皇權的巨大的依附性,脫離回皇帝領導,內朝不能作為答一個獨立的權力機構存在。同時,宰相不得過問內朝事務,也使得內朝成為政權內部一個相對於外朝的獨立單位。總之,從中央集權的角度來看,內朝的設立增強了皇帝對朝政的控制權,使得專制制度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使得以宰相為首的外朝逐漸退化成為一個大政方針政策的執行機構。
除了丞相制度外,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軍事、政務和監察,與丞相統稱為「三公」。「三公」之下,設有掌管國家軍政和宮廷事務的「九卿」。地方行政機構,除沿襲秦朝的郡縣制外,漢初還分封諸侯王,形成郡國交錯的局面。郡縣官制承襲秦代,封國官職仿照中央。縣以下的基層組織仍為鄉、里。這樣就恢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套統治機構。

Ⅵ 西漢出年地方上實行怎樣的政治制度

漢在實行郡縣制的同時,又有封國制的存在,這是同秦最大的相異之處.早在楚漢戰爭時間,劉邦為了分化項羽的陣營,壯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韓信、英布等為王,這些人因為非劉姓,故稱"異姓".由於異姓王非劉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後數年之中,他們相繼被誅除殆盡.與此同時,劉邦又大封他的子弟為王,稱為"同性王",高於列侯.當時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國,他們在封國內是國君,權力很大,其政權與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級官吏,都由諸侯王自己任命.諸侯王還有一定的軍權、財權等.史稱"郡國並行制".
西漢地方行政區劃制度.西漢一代二百年間(前202~公元 8)的疆域和政區變化很大.初期的版圖小於秦代,北方的河套地區為匈奴所佔有,南方五嶺以南為趙佗所割據(見南越),東南(今福建、浙南)地區和西南(今貴州、雲南、川西南)地區也脫離了中央政權的管轄.全境只有四十餘郡,其中大部分郡屬漢高祖劉邦所建立的諸侯王國所有.
漢初諸侯王國地位遠在漢郡之上.景帝三年(前154)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以後,諸侯王國支郡逐漸被削,諸侯王特權被奪,王國地位降格,與郡同為一級行政區劃.漢王朝的地方行政區劃遂行郡(國)縣兩級制,與秦代的單一郡縣制實質上沒有什麼差別.
文景兩代相繼執行的以親制疏和眾建諸侯之策,使王國數目增多,領域縮小;景帝悉收王國支郡以屬中央,又使漢郡數目激增,至景帝中元六年(前 144),共有王國二十五(西漢一代王國最高數),漢郡四十三.但是版圖仍與漢初一樣,並未擴大.
漢武帝以後分全國為司隸部一,刺史部十三,共十四個監察區.上述一百零三郡國即依地域分屬這十四部.
漢高祖劉邦建漢之初,中央機構繼承秦制,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則實行「郡國並行制」,即一方面設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為王,建立諸侯國.諸侯國後來逐漸成為割據一方的地方勢力.文帝、景帝時,為消除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採納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把齊國分成六個小王國,把淮南國分為三個小王國,以削弱其力量;景帝採納晁錯「削藩」的建議,削減了幾個諸侯王的封區,導致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七國之亂」平定後,景帝下令取消了諸侯王的治民權,又減縮諸侯王的統治機構,降低王國官職的等級,使之成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級地方行政單位,基本上解決了劉邦實行諸侯王制度的弊病,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Ⅶ 西漢實行什麼是政治制度

三公九卿制復。

西漢今文經學制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相,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

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和太尉被稱為三公。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眾卿之意。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但秦並沒有這種制度,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漢武帝以後由於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

(7)西漢行政制度擴展閱讀

特點: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處理日常事務。大事總匯於丞相,或最後請皇帝裁決。

1、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

2、分工明確,行政效率高。

3、丞相位高權重

4、新的較完備的官僚制度。

Ⅷ 西漢實行了什麼地方行政制度

西漢在地方實行郡國並行的制度,郡國同級。
初期漢朝疆域偏小,全國只回有四十多個郡縣,初期的郡答國權力地位都十分大,而自漢景帝後,大多數諸侯國都收歸中央管轄,王國地位降格,與郡同為一級行政區劃,行政區劃遂行郡(國)縣兩級制,與秦代的郡縣制實質上沒有什麼差別,漢景帝時,郡國有二十多個,郡縣四十餘個。

Ⅸ 漢朝初期的行政制度和西周的分分制有什麼不同

漢朝承襲了秦朝「郡縣制」,這種行政區劃管理制度,與秦行政區劃不同的是,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推行封國制,封國包括王國和侯國,這種兩種並行制又稱「郡國制」,兩漢時期雖郡國並行,但仍以「郡縣制」為主。漢朝初期,劉邦面對拼湊起來的諸侯勢力和亡秦後的六國背景,首要任務是:勉力維持穩定局面,鏟除異姓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調和異姓諸侯王與郡國制的兩極偏差,劉邦與項羽相爭時,先後分封七個異姓王。稱帝後,又分封同姓子弟九王,使後來中央政府及封國之間的斗爭,延續了很長的時間。漢初恢復封建制,同時又施行郡縣制,使郡國雜處,以相牽制,對維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起到積極作用。七國之亂平定之後,封國的官吏全由中央任免,諸侯只徵收租稅,封國名存實亡。

Ⅹ 西漢時期施行什麼制度,

【整體概括】兩漢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史稱「漢承秦制」。,漢朝在廢除苛法的前提下進行革新,在監察、選官、稅收等方面有所發展,使得兩漢社會的制度比秦朝更加完備。【知識歸納】一、兩漢時期的政治制度1、監察制度——刺史制度:①實行:漢武帝時實行的監察制度,全國分為13州,每州派一名刺史進行監察,沒有固定的治所,級別不高,但巡察時代表中央,可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②職權:代表中央監察諸侯王和地方官吏③發展:東漢時監察權得到進一步加強,定期巡行郡國,檢閱刑獄,考察官吏政績,年終上奏皇帝,有固定的治所,開始掌握軍隊。東漢末年改為「州牧」,成為州的最高長官。④實質:是為了加強對地方控制的監察制度★兩漢時期監察制度的評價①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起源於西周,形成於秦朝,確立於西漢。②這對於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後代封建統治者所借鑒。(積極)③不過,封建的監察機構本身是官僚機構的組成部分,它不可能根除官僚主義的種種惡習,也不可能擺脫官僚制度弊病的制約,從而導致監察部門的腐敗,這是必然。(消極)★中國古代社會監察制度的演變秦:中央設御史大夫,地方設監御史。西漢:漢武帝設州(13州)為監察區,設刺史進行監察,級別不高,可監察諸侯以及地方高官,後刺史演變為地方軍政長官。 東漢:加強監察制度。 北宋:設通判,負責監督知州。明:地方設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監察司法;增設廠衛特務機構,監視百官與平民2、地方行政——郡國並存:實行:西漢初年王國問題形成:封國分王國和侯國,王國與割據無異;侯國相當於縣,無治民權,受郡監督;目的: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影響:後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對中央形成威脅,形成了「王國問題」解決: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注意《西漢郡國交叉局部示意圖》:此圖揭示西漢實行郡國並行制,此時的州不是地方行政區域,而是刺史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察區3、選官制度——察舉制:發展:①西漢:漢武帝時,建立一整套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包括察舉、皇帝徵召,其中察舉是兩漢最主要的選官途徑;②東漢:注重孝廉一科,先是鄉黨聲望,後是門第族望,累世公卿因此形成和發展。目的:為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統治的需要實質:是一種選官制度二、兩漢時期的經濟制度:稅收制度--編戶齊民:目的:加強對百姓的控制內容:被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自耕農、傭工和雇農等,被稱為編戶齊民,有獨立身份,隸屬地方政府,依據資產多少承擔國家賦稅、徭役、兵役等。人口稅和更賦很重實質:成為徵收賦稅的依據影響:編戶制度推行後,解決了隱蔽人口的現象,國家能夠控制賦稅的交納,促進了封建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但編戶制度實行後,人口稅加重,地主將賦稅分攤在農民身上,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西漢賦稅制度的內容①田租——土地稅。自戰國以來,均為「十稅一」。後來劉邦稱帝,減為「十五稅一」。②算賦和口賦——都是人口稅。算賦是丁稅,十五至五十六歲的男女,每人每年納一百二十錢(一算),因稱算賦。口賦是兒童稅,七至十四歲的兒童每人每年納二十錢。③更賦——代役稅。西漢規定,男子二十三歲至五十六歲之間,要服兵役兩年。此外,每人每年在本郡服役一個月,叫做更卒或卒更。不服役的,每月出錢二千,叫做踐更。每人每年還要戍邊三天,不服役的,出錢三百,叫做過更。★兩漢政治經濟制度與中央集權的關系①監察制度的完善,有利於中央控制地方進一步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②漢武帝「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決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鞏固了中央集權。③察舉制在西漢中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控制了人才的選拔,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權。④編戶齊民制度增加了國家的賦稅,鞏固了統治。★兩漢政治經濟制度特點:漢承秦制,又有所損益發展變化。「漢承秦制」的主要表現:①承襲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②承襲秦朝的監察制。漢武帝發展為刺史制度,監察郡國等地方高官。東漢時,刺史地位進一步提高,後成為地方長官,掌軍政。③承襲秦朝的郡縣制,郡守縣令的任免權歸皇帝。④承襲秦的田租、戶賦徭役、兵役制,西漢發展為編戶制度,以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和控制。【知識拓展】1、監察制度和刺史制度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它起源於西周,形成於秦,確立於西漢,東漢時有了新發展,貫穿於整個中國古代。⑴秦朝設御史台,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供內廷差遣,又握有監察行政官吏之權。⑵西漢初期,「漢承秦制」。至漢武帝時,建立了一套比秦朝更為嚴密的監察制度。主要表現在:①分全國為十三郡,置刺史巡視以監察郡縣長官;②採用「以小馭大」的原則,位卑而權重;③制定對地方監察的「六條」標准,包括違法亂紀、以權謀私、以權代法、製造冤獄、任人惟親、縱容子弟為非作歹、收受賄賂等內容。這對於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後代統治者所借鑒。⑶東漢時期,刺史監察權進一步加強,並增加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後成為州的最高長官。⑷中國封建社會各朝代,都設置了完備的監察制度。⑸封建社會的監察機構本身是官僚機構的組成部分,它不可能自外於官僚主義的種種惡習,也不可能擺脫官僚制度弊病的制約,從而導致監察部門的腐敗,這是必然的。2、西漢與秦朝相比,在哪些方面既有繼承,又有明顯發展1)在政治上,西漢繼承了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其明顯的發展表現是在專制主義方面突出皇權的至高無上,宣揚皇帝的神聖性;提倡儒家學說,實行思想上的統一,從而鞏固政治上的統一。2)在經濟上,對農民賦稅的徵收和兵役、徭役的負擔有了更嚴密的組織辦法,實行編戶制度。對農民剝削的數量比秦朝有所減輕,使西漢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3)在民族關繫上,秦朝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西漢時,中原和西域各族,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都得到加強。4)在思想文化方面,秦朝採取法家思想,焚書坑儒;西漢則吸取法家、道家的合理成分,先實行無為而治,後又改造和發揮儒家學說,強調天人合一,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3、對比秦始皇和漢武帝,他們在政治政策、民族政策和經濟政策方面有那些相同與不同之處⑴政治方面:相同點是:他們都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加強對社會的思想控制。不同點是: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重點是消弱諸侯王的勢力。秦始皇沒有。在思想控制上秦始皇採用焚書坑儒,而漢武帝則是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尊儒尚法的兩手政策。⑵民族關系方面:相同點:①他們都以戰爭方式打敗匈奴。②他們都注重對邊疆地區的開發。不同點是:漢武帝還加強了與西域地區各民族的聯系。⑶經濟方面:相同點:①他們都注重發展經濟,並注重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改革和推行全國統一的貨幣。②他們都因對外戰爭而加重對人民的剝削而造成對生產的破壞。不同的是:秦始皇的殘暴剝削不斷加重而激化了階級矛盾。而漢武帝後來有所調整、使西漢統治穩定下來 這些都是歷史里的考點,希望有用,請採納。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