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分析
Ⅰ 行政案例分析
美國著名的行政學家西蒙認為:管理就是決策。
美國學者馬文曾對高層管理者進行調查,對他們提出三個問題:「你每天花時間最多在哪些方面?」你認為每天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你在履行你的職責時,感到最困難的是什麼?」結果,90%以上的回答:決策。
據有關統計,由於「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決策失誤造成的經濟損失五千億元以上,相當於1980年全國國營企業固定資產的總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都作出了及時正確的決策,全面開創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使國家開始走上繁榮、富強、民主、文明的道路。
案例思考:
1,根據所學行政學的有關知識、評析西蒙的觀點。 •
2.馬文的調查結果說明了什麼問題? ,
3,最後兩段材料說明了什麼問題?
4.您認為如何實現行政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點擊查看答案)
1.答案要點:西蒙的觀點「管理就是決策」,雖然有點言過其實,但是他主要是從強調決策在管理過程的地位和作用這一角度來講的,也是不無道理的。因為決策是行動的先導,行政管理中遇到的各種需要採取行動加以解決的問題,都首先依賴於行政決策。行政決策貫穿於行政管理的各個方面和行政管理的整個過程,任何行政管理活動都離不開行政決策。當然,行政決策不是行政管的僅有內容。
2.答案要點:馬文的調查結果說明了行政決策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行政決策是行政管理過程的首要環節和各項管理職能的基礎,是行政領導者的基本職能和重要技能。
3.答案要點:最後兩段材料說明了決策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政府工作的成敗。
4.答案要點:實現行政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必須做到:
(1)建立民主的、健全的行政決策體制;
(2)運用行政決策的科學方法和現代技術;
(3)遵循現代行政決策的基本原則;
(4)行政決策民主化、法制化、加強監督等
Ⅱ 行政案例分析4
1、本案的復議機關為甲市煙草專賣局,因為煙草專賣屬垂直管理單位。
2、不合法。因為申請復議後應該等結果,對復議結果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Ⅲ 企業行政宏觀環境分析
企業的宏觀環境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即企業的政治環境、法律環境、經濟環境、科技環境和文化環境。
一、企業政治環境分析
政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現象,要考察企業面臨的宏觀環境,政治因素及 其運行狀況是企業宏觀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因為政治給企業帶來的影響異常巨大和明顯,同時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其他社會因素也都會因為 政治條件及狀況的不同而對企業發生不同的影響。因此,政治是決定、制約 和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極其重要因素。
企業的政治環境是指制約和影響企業的各種政治要素及其運行所形成的 環境系統。政治環境對企業的影響有以下四種情況:
(一)政權更迭時期
這一時期包括革命或戰爭時期和政權建立初期,政治活動的核心是爭奪 國家政權、維護和初步鞏固國家主權,這時企業要絕對服從政治,企業幾乎沒有自主經營權,是企業發展中的特殊時期。
(二)改革時期
這是指處於統治地位的階級集團在不改變社會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對其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某些方面的自我改造和完善,這一時期的政治環境無論從范圍上、程度上都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較大,往往使企業處於十分復雜 的境地,從而使企業行為呈現出短期化的現象。
(三)穩定時期
這一時期政治要素穩定,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政治的職能表現 為對經濟的管理和協調,企業地位穩定,這是企業政治環境最為理想的時期。
(四)內亂時期
這一時期是指已經奪取政權的階級由於缺乏經驗,導致國家大政方針失 誤,或受國內外敵對分子煽動,從而造成社會混亂狀態,這種政治環境會使企業發展畸形,或基本陷於停頓。
政治環境對企業影響的共同特點是:
1. 直接性。即國家政治環境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經營狀況。
2. 難於預測性。對於企業來講,難以預測國家政治環境的變化趨勢。
3. 不可逆轉性。即政治環境因素一旦涉及到企業,就會使企業發生十分迅速和明顯的變化,而這一變化是企業駕馭不了的。
企業政治環境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五方面內容:
(一)政治制度
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以人民民主專政為實質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二)政黨和政黨制度
政黨和政黨制度是影響國家政治環境的主要圍素,也是影響企業政治環 境的重要因素。
我國是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
(三)政治性團體
如社會主義國家工會、青年團、婦聯等,這些政治性團體對國家政治決
策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有時也會使企業政治環境發生重大變化。
(四)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
這是在一定階段內指導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全局方向性、原則性的 戰略策略規范,因此企業必須遵循這些方針政策,它對企業活動往往具有控制和調節的作用。
(五)政治氣氛
所謂政治氣氛一是指階級、政黨政治主張的矛盾和力量對比在政權上的 反映所形成的國家政治局勢;二是指基層組織和群眾的政治情緒,如政治傾向、政治熱情及政治思想等。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方針政策構成了我國企業政治環境的基本要素, 政治體制改革和不同時期的具體方針政策則為企業政治環境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發展前景,這些都將對企業的領導制度、生產經營和管理產生深遠的影 響和制約作用,正確充分地利用,適應企業所面臨的政治環境,無疑是使企 業生存和健康發展,實現其經營戰略的重要前提條件。
二、企業法律環境分析
企業的法律環境是指與企業相關的社會法制系統及其運行狀態。我國社 會主義法律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制定或認可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和執法原則,這是我國法制的根本性質。我國企業面 對社會主義法制環境,它規范、制約、引導企業,要求企業從成立之日起其 一切生產、經營、管理、分配、交換以及改組、合並、擴充或破產行為都必須符合人民群眾和全社會的根本利益,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 於開展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競爭。
企業的法律環境包括多種環境因素,但主要的有三種要素:
(一)我國的法律規范
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 行為規則。法律規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同企業及其活動相關的法律規范體系是由不同效力等級的一系列法律所組成,主要有憲法,基本法律、行政法 規、地方性法規等,其中與企業相關的法律規范構成企業法律環境中最基本 的內容。
(二)國家司法、執法機關
這是指國家設立的法律監督、法律審判和法律執行機關,主要有法院、 檢察院、公安機關及各種行政執法機關。與企業關系較密切的行政執法機關有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稅務機關、物價機關、計量管理機關、技術質量監督 機關、專利機關、環境保護管理機關、政府審計機關等。此外,還有一些臨 時性行政執法機關,如各級政府的財政、稅收、物價檢查組織等。
(三)企業的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是法律觀、法律感和法律思想的總稱,是指企業對法律制度的 認識和評價。因為任何企業都要同與其生產經營活動相關的企事業單位發生經濟、技術、貿易關系,這些關系都具有社會經濟法律關系的性質。企業的 法律意識,最終都會物化為一定性質的法律行為,並造成一定的行為後果, 從而構成每個企業不得不面對現實的法律環境。
綜上所述,法律規范是企業法律環境賴以存在的基礎,國家司法、執法 機關及其活動是企業法律環境健康生長的保證,企業的法律意識是企業參與法律環境和感受法律環境的重要媒介。
法律環境對企業的影響方式受法的強制性特徵所決定,對企業的影響方 式具有剛性約束的特徵。針對經濟法律規范所調整的不同的經濟法律關系,其剛性又有程度上的差異,不同的法律形式對它的調整對象採取不同的調整 手段和作用方式。
法律環境狀況對企業發展方向的影響:法律環境自身所表現的不同情況 不僅為企業提供完全不同的生存和發展條件,而且具有環境導向性能,可以引導或迫使企業走上方向完全不同的道路。良好的法律環境對企業成長、發 育有著積極促進的作用;不健康的法律環境不利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三、企業經濟環境分析
所謂經濟環境是指構成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經濟狀況及國家經濟政 策,社會經濟狀況包括經濟要素的性質、水平、結構、變動趨勢等多方面的內容,涉及國家、社會、市場及自然等多個領域。國家經濟政策是國家履行 經濟管理職能,調控宏觀經濟水平、結構,實施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指導方 針,對企業經濟環境有著重要影響。
企業經濟環境是一個多元動態系統,主要由社會經濟結構、經濟發展水 平、經濟體制和宏觀經濟政策等四個要素構成。社會經濟結構又稱國民經濟結構,這是指國民經濟中不同經濟成份、不同產業部門以及社會再生產各個 方面在組成國民經濟整體時相互質的適應性、量的比例性及排列關聯的狀 況。
一般而言,社會經濟結構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即產業結構、分配 結構、交換結構、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其中最重要的是產業結構問題。實踐證明,社會經濟結構上如果出現問題,立即會導致相當范圍與數量的企業 不能正常生產經營,甚至造成國民經濟的危機。企業關注社會經濟結構的變 化動向,及時妥善地調整企業的經營活動,主動適應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就能保證企業的安全與健康,有時還能把握時機,開拓創新,推動企業的發展。
經濟發展水平是指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所達到的水準。反 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常用的主要指標有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人均國民收入、經濟發展速度、經濟增長速度等。對企業而言,從這些指標中 可以認識國家經濟全局發展狀況,利用全國、各省市和企業自身的數據對比, 加之時間序列(各年度數據)的比較,可以從中認識宏觀經濟形勢和企業工 作環境的發展變化,對企業是有幫助的。
經濟體制是指國家組織經濟的形式。經濟體制規定了國家與企業、企業 與企業、企業與各經濟部門的關系,並通過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調控或影響社會經濟流動的范圍、內容和方式等。正因為如此,經濟體制對企業的 生存與發展的形式、內容、途徑都提出了系統的基本規則與條件。在經濟體 制改革過程中企業應加強和重視對新經濟體制實質、形式及運行規律等方面的了解,把握、建立起新的體制意識,改變企業行為的方式與方法,這對企 業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經濟政策是國家、政黨制定的一定時期國家經濟發展目標實現的戰略與 策略,它包括綜合性的全國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國民收入分配政策、
價格政策、物資流通政策、金融貨幣政策、勞動工資政策、對外貿易政策等。 宏觀經濟政策是國家根據一定時期經濟須域中普遍的問題提出的針對性政策,它規定企業活動的范圍、原則,引導和規范企業經營的方向,協調企業 之間、經濟部門之間、局部與全局之間的關系,保證社會經濟正常運轉,實 現國民經濟發展的目標與任務。
綜上所述,這四個要素組成了企業的經濟環境,它們是相互結合地整體 地影響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企業在宏觀經濟環境中應當加強經濟環境意識。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是多樣、復雜、快節奏的,以致許 多企業經營者被迅速變幻的微觀環境因素所纏繞,「埋頭拉車而不抬頭看 路」,忽略了對宏觀經濟環境的觀察、了解和思索,而宏觀經濟環境往往是通過微觀經濟環境具體地對企業發生作用,因此導致企業對它的感覺和認知 在時間和空間上存在一定距離,由此帶來的結果,當宏觀經濟環境發生的變 化已逐步被企業經營者覺察時,早已錯過良機,甚至某種經濟形勢早已「兵臨城下」,使企業被動應付,險象環生,困窘不堪。形勢突變,如江河決堤、 一瀉千里,傾刻吞沒企業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困此企業的宏觀經濟環境意識要特別強,這樣才能使企業在經濟環境乃至整個社會環境中的生存發展得到 有力的保證。
四、企業科技環境分析
企業的科技環境是指企業所處的社會環境中的科技要素及與該要素直接 相關的各種社會現象的集合。粗略劃分企業的科技環境,大體包括四個基本要素:社會科技水平,社會科技力量,國家科技體制,國家科技政策和科技 立法。
社會科技水平是構成科技環境的首要因素,它包括科技研究的領域、科 技研究成果門類分布及先進程度和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三個方面。社會科技力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科技研究與開發的實力。科技體制是一個國家社 會科技系統的結構、運行方式及其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關系狀態的總稱, 主要包括科技事業與科技人員的社會地位、科技機構的設置原則和運行方式、科技管理制度、科技成果推廣渠道等。國家的科技政策和科技立法是國 家憑借行政權力和立法權力,對科技事業履行管理、指導職能的途徑。以上 四個基本要素都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等多方面產生影響。
我國科學技術在近十年來獲得了飛速發展,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 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及海洋開發技術等許多部門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科學技術的發展,促使我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生產力的迅猛發展, 推動著我國電子工業等一批新興工業的發展,也促使我國產業結構向高級化 方向發展。新產品及新技術的不斷涌現給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也給某些企業帶來了威脅,一項新技術的出現有時會形成一個新工業部門,但同時也 會摧毀另一個技術落後的工業部門。
當前由於需求及技術壽命周期的縮短,當企業經營活動還處於持續成長 階段時,企業經營者就必須研究怎樣為企業增添新的經營活動領域,還要考慮如何從不能繼續滿足企業增長目標的經營領域中撤退,這是企業的重要經 營戰略問題。需求及技術壽命周期從一個階段發展到另一階段時,企業就必 須謀劃適應新技術階段的戰略,即當技術發展處於萌芽階段和加速成長階段,企業可以把精力集中於國內市場,企業將獲得較大的成功。但當國內技 術成長速度較慢而國外需求仍處於萌芽期或加速成長期時,企業就可以轉而 採用國際經營戰略。當技術發生轉化更新時,企業也必須及時在產品上進行調整。因此企業必須預測技術的發展及轉化更新的趨勢、預測技術環境的發 展變化,並根據這些變化不斷進行產品結構的調整,重視新技術及新產品的 開發工作,才能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五、企業社會環境分析
企業的社會環境包括我國社會階層的形成和變動、人口的地區性流動、 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社會中權力結構、人們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的改變等,這些方面必然都要反映到企業中來,嚴重影響到社會對企業產品及勞務的需 求,也改變著企業的戰略決策。
我國企業的社會環境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人口問題
我國目前人口有11億多,經計算機模擬計算,到2000年我國總人口將 達到13億多。我國勞動就業壓力將長期存在,隨人口增長,耕地減少,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將向非農產業轉移。
(二)我國人力資源開發面臨著繁重的任務
1993年統計我國文盲半文盲數為1.8億,佔全國15歲以上人口的22%, 按寬口徑估算,我國知識分子約為2000萬人,占總人口的2%—2.5%,主 要是教育投資不足,使企業職工素質受到影響。
(三)對企業產品及服務的新需求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都發生 了較大變化,對企業的產品及服務都提出了多樣化的要求,同時我國許多大城市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由此也引起對企業產品及服務的新的需求。
六、全業文化環境分析
中華民族文化是我國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構成了企業的文化環 境。然而文化環境對企業行為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並沒有被社會所認識。在企業成長過程中,文化對企業產生的許多影響都被埋入企業行為動機的原 始部位,即處於行為動機的意識層面之下,這正是文化作用往往被人們忽視 的原因。事實上,企業的文化環境始終以一種不可抗逆的方式影響著企業,因此研究企業經營戰略,決不能忽視文化環境對企業的影響。作為企業經營 管理者,只有深刻認識文化的內容和實質,全面了解企業所處的文化環境, 才能真正把握企業經營戰略與文化環境的內在聯系,在更深層次上掌握企業行為的規律性。
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哲學、宗教、語言與文字、文學藝術等,它們共同 構築成文化系統,是企業文化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哲學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整個文化中起著主導作用。我國的傳統哲學 基本上由宇宙論、本體論、知識論、歷史哲學及人生論(道德哲學)五個方面構成,它常以各種微妙的方式滲透到文化的各個方面,發揮著強大的影響。
宗教作為文化的一個側面,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傳統思想文化有著千絲
萬縷的聯系,在我國文化中,宗教所佔的地位並不像西方那樣顯著,宗教情 緒也不像西方那樣強烈,但其影響卻是不可忽視的,它對人們心理、風俗習慣、哲學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乃至醫葯衛生、政治經濟生活等都會產 生深刻的影響。
語言文字是一種傳遞信息、觀念和規范的基本文化手段。語言文字是一 個民族得以發展和流傳的直接載體。我國語言以漢語為主,文字仍保持方塊字形的非拼音文字,這些都反映了我國文化的基本特徵。
文學藝術往往是整體文化形象具體的表現,是社會現實生活的反映,它 對企業職工的心理、人生觀、價值觀、性格、道德及審美觀點的影響及導向是不容忽視的。
要充分認識文化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反映存 在又反作用於存在。文化對於人們認識經濟發展規律、調整人們的經濟活動、加速或延緩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一般來講,文化發達、水平高,有利於經 濟發展,文化落後、水平低,不利於經濟發展。文化與工業發展之間有不可 分割的關系,工業落後,文化也必然落後,反過來也同樣如此。工業與文化相互影響,螺旋式發展,因此根本不存在純粹的經濟行為。例如鋼鐵本身似 乎和文化沒有什麼聯系,但它可以生產成汽車、輪船和樓房,這已經是完全 文化的產物。企業為了佔領市場、贏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必須注重研究文化環境,因為文化的影響遍及企業整個生產經營活動,包括產品、定價、促銷、 分銷渠道、包裝、款式、服務等,企業一切生產經營活動都受到環境文化價 值觀的檢驗,有的產品就受到歡迎,有的產品則遭到抵制或排斥。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能否適應當地文化,決定著企業經營活動的成效。因此,成功的企 業不僅要了解環境中有關文化的具體知識,而且必須對文化有非常敏感的感 受力,能夠體會到文化環境中人們的價值觀念、人生意義等比較抽象的文化理念。這樣才能客觀地觀察、評價和理解企業所處的文化環境,並以此作為 制訂經營戰略的重要依據。
Ⅳ 行政指導的具體分析
行政指導不具有約束性,行政命令一旦做出行政機關就受其約束,且行政命令如果造成行政相對人利益受損還應當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
Ⅳ 行政案例分析
--------------------------------------------------------------------------------
1. 郝某經所在區工商局批准開辦了一家文化用品商店,一日郝某所在地工商所人員康某來到郝某的店裡,要拿幾本書回去看,郝某不讓。康某說:"有人舉報你的店裡賣淫穢書籍,要對你罰款,你現在交罰款。"郝某說:"我的店從來沒有賣過那種東西,不信你可以查。"康某說:"我不用查,你如果不交罰款,我就封你的店。"郝某無奈當即交了1000元罰款(註:康某的罰款行為,不是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以工商所名義作出的)。郝某對此向有關機關申請復議,康某又與復議人員趙某串通捏造郝某賣淫穢書籍事實,復議機關維持原來的罰款決定,又作出吊銷郝某營業執照的決定。郝某到處無人幫助解決,兩個月後,復議機關認為此案證據不足,經調查確認處罰決定是錯誤的,隨即作出撤銷吊銷營業執照決定和罰款決定,並對趙某與康某給予了行政處分。郝某對此先向賠償義務機關申請賠償,但郝某對賠償義務機關決定給予賠償的數額不服,遂向本區人民法院作出申請國家賠償決定。
區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在審理中,經人民法院調解,雙方達成如下協議:①由賠償義務機關報賠償返還1000元罰款;②賠償吊銷營業執照期間租房、水電等必要的開支2500元;③按正常營業收入的30%賠償因吊銷營業執照期間不能經營所造成的損失1500元。
現問:
(1) 郝某對1000元的罰款不服申請復議的機關是哪個機關?
(2) 設郝某突然死亡,可由誰來申請行政復議?
(3) 復議機關向郝霜收取復議費用200元,有無法律依據?為什麼?
(4) 本安中郝某所受到的損害,應以誰為賠償義務機關?
(5) 人民法院對案件的處理方式與結果是否正確?
(6) 康某與趙某對郝的損害應承擔什麼責任?
答案:
(1) 市工商局為復議機關。
(2) 郝某的近親屬可提起復議申請。
(3) 於法無據。因為行政復議機關受理行政復議,不得向復議申請人收取任何費用。
(4) 應以區工商局與市工商局為賠償義務機關。
(5) 處理方式正確,但處理結果的第三項內容存有錯誤。
(6) 區、市工商局可分別向康某、趙某追償。
法理詳解:
(1) 對郝某進行1000元的罰款是康某作出的,康某是工商所的工作人員,工商所是區工商局的派出機構,但在此行為上法律、法規和規章沒有規定工商所可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因此,這一行為,是基於區工商局的委託,即康某的罰款行為應視為受區工商局的委託而為的。《行政復議法》第15條規定:"對行政工作部門依法設立的派出機構依照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以自己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設立該派出機構的部門或者該部門的本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本案工商所不屬於此種情形,根據有關規定,對受委託組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復議,由委託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為復議機關。區工商局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是市工商局。因此,對1000元罰款行為不服的復議機關應是市工商局。
(2) 依《行政復議法》第10條第2款,有權申請行政復議的公民死亡的,其近新屬可提起復議申請。
(3) 《行政復議法》第39條規定;"行政復議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申請,不得向申主人收取任何費用。行政復議活動所需經費,應當列入本機關的行政經費,由本級財政予以保障。"
(4) 郝某所受的損害,應以區工商局與市工商局為賠償義務機關。上一問題中已明確,康某所實施的罰款行為,屬於受區工商局的委託而為,因此本案中區工商局的具體行政行為與市工商局的復議行為都是錯誤的,而且復議機關的決定又加重了對郝某的損害。《國家賠償法》第8條規定:"經復議機關復議的,最初造成侵權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但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加重損害的,復議機關對加重的部分履行賠償義務。"因此,對罰款所造成的損害,區工商局為賠償義務機關,對吊銷營業執照所造成的損害,市工商局為賠償義務機關。
Ⅵ 分析古代地方行政體制的利弊和特點!急
1、皇帝制度的特徵:皇權獨尊、皇帝至上、皇位世襲
2、中國古代政治定律
回顧前節內容:郡縣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打開秦王朝政治組織圖,引導學生回答皇帝在金字塔中的地位,從而引導出中國古代政治定律:君主主宰國家政治而沒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對他有所制約。
3、官僚體制的基本原則
皇帝制度的特點,決定了官僚體制的變化原則:維護皇權、服務於皇帝。
二、君權和相權
1漢代:「中朝」與「外朝」、
(1)漢初,任命功臣為相,丞相作為皇帝的高級助手,丞相掌握行政實權;
(2)漢武帝時,頻繁任相,設立「中朝」(中朝的概念:由隨侍皇帝左右的、出身低微的、皇帝親自任命和直接指揮的近臣親信和將領組成,是決策機構)對抗「外朝」(外朝:丞相、御史大夫為首的朝廷官僚組)形成「中外朝」漢武帝故意提拔布衣親信組成「中朝」,並有中朝對國家政事先做出決策,將原屬丞相的決策權分割給了中朝,「中朝」擁有決策權,「外朝」變為執行機構。由此達到了削弱相權、強化軍權的作用。
概括漢朝政治特徵:漢武帝用內朝官來壓抑外朝官以侵奪相權,是漢代中央政治制度發展的一個突出特徵。
2、唐朝時期的相權:三省六部制
出示三省六部制示意圖,解釋三省的職責,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
決策、執行,以前都是丞相的職責。唐朝將其分開,同時增加了審核部門,即門下省,進一步分化相權。將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相互配合,首長均為丞相。同時,唐朝還設置政事堂,參政議政。各省長官和被冠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頭銜的官員,即可進入政事堂議事。凡進入參政堂議政的都是丞相。這些被冠以頭銜的官員,由於本官品位都不高,因而進退較易,在使用上顯得便利。這既有利於發揮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帝的權力。
3、宋朝:「二府」
統治者鑒於唐朝後期割據混亂局面教訓,不斷削弱和分割相權,以進一步加強皇權。三省六部有名無實,設中書門下、參知政事。宋朝從三大方面來削弱相權:設副宰相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分割宰相的財政權。
引導學生總結君權和相權互動的趨勢: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這對矛盾中,君權始終處於主導地位,而相權卻處在不斷被削弱的過程中。
三、中國監察體制的變化
引導學生回顧秦時期的監察部門:御史大夫。
西漢:刺史,十三州,六百石制約二千石,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體現,有利於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州從臨時性轉變地方行政單位。東漢末年,地方三級行政機構:州-郡-縣。
東漢-元,御史台;明,都察院。
皇帝設置監察機構的目的:官員之間相互監督,以便於皇帝對官僚機構的控制。但是皇權卻沒有人監督和控制,因此,專制制度的存在勢必影響監察的效能。
結合當代中國領導人加強自我監督,真正推行依法治國。
四、選官制度的變化
過渡:皇帝要維護專制政權,必須要不斷輸入新鮮血液,為其服務。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建立了哪些變化?
世官制度、察舉制度、科舉制度。
1、世官制
以天子-三公九卿-郡縣制立體圖,說明世官制度的運行情況。世官制不等於分封制:一無土地,二官職不能世襲。
分析世官制的弊端:政權為世家大族控制,底層優秀人才無法進入政權參政。
2、察舉制
察舉製作為選官制度,即選官要先經官吏察訪,然後推薦給中央予以任用,舉薦的標準是看德行和才能。
(1)漢武帝徵召
解決世官制的弊端,向底層徵召優秀人才。張謇的故事。
徵召的弊端,插入東漢時期民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清素清白濁如泥,高門良將怯如雞。說明徵召制度到了後期,弊端叢生,徵召權利被世家大族控制,形成了士族。寒族人士很難躋身上層,不利於統治。
(2)曹魏九品中正制
建立上中下三等九品制度。考核有了一定的參考標准。如,才學、相貌等等。比徵召制要公正客觀一些。但後期還是顯露出一系列弊端。
3、科舉制度
科舉制是考試選官的制度。這一制度產生於隋,確立於唐,發展於宋,成熟、衰亡於明清。與察舉制相比,科舉制是一種更完備、更合理的選官制度。科舉制通過考試擇優錄取,顯然要把察舉制時代僅憑現任官僚的主觀印象取官要合理得多。
科舉制的優點,考試一視同仁,官僚子弟和平民子弟站在了一條起跑線上,給底層民眾參政提供了機會,打破了貴族壟斷官場的情形,擴大了統治基礎。同時也有利於中央集權。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有一定合理性,保證有相當文化素養的士人從政,為行政效率提高創造了條件,有益於社會形成重學風的風尚。
擴大了統治基礎。
分析科舉制的弊端:科舉考試的內容多不出儒學經典範圍,特別是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和創造精神的人。
五、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秦地方行政區劃:郡、縣(道);西漢初郡國並行制;東漢地方行政區劃:州、郡、縣;
唐地方行政區劃:道、州、縣;
宋地方行政區劃:路、州、縣;
元代:行省制度。
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或簡稱為省。
行省即中書省派到地方的臨時機構。出示元朝地圖,地域遼闊,如果都到首都匯報工作,非常的不方便,因此設立行省。
行省官員原本代表中央到地方執行政務,因此可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是它和中書省不同,重大民政事務權、軍政要務權、賦稅權被剝奪,官員定期到中央覲見,匯報工作。後來它從臨時暫住轉變為地方行政機構。
行省制度創立的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介紹明清的地方行政區劃:明地方行政區劃:省、府、縣;清地方行政區劃:省、道、府、縣。
中央對地方管理的方式:設立監察機構進行監督;省官互遷制度。
總結地方行政區劃變遷過程,引導學生概括變遷的目的:一、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二、保證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中央集權。
Ⅶ 具體行政行為的分析
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分析,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具體行政行為,它的要素,特徵。對行政主體的某一行為,要分析是否為具體行政行為,就要根據主體,客體,內容,行為對象等一一分析,最後得出結論。下面是關於具體行政行為的闡述。
具體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或者個人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行使行政職權,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特定的具體事項,作出的有關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單方行為。簡而言之,即指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對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作出的有關其權利義務的單方行為。要素具體行政行為有四個要素:1.是行政機關實施的行為,這是主體要素。不是行政機關實施的行為,一般不是行政行為。但是,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或者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實施的行為,也可能是行政行為。2.是行使行政權力所為的單方行為,這是成立要素。即該行為無需對方同意,僅行政機關單方即可決定,且決定後即發生法律效力,對方負有服從的義務,如果不服從,該行為可以強制執行或者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如稅務機關決定某企業應納所得稅稅額,納稅人應當執行,如果不執行,稅務機關有權從其銀行賬戶中劃撥。如果納稅人不服,也必須首先按決定納稅,然後申訴或起訴。3.是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出的,這是對象要素。「特定」是指某公民或某組織。如甲打乙造成輕微傷害,行政機關為保護乙的權利而拘留了甲,該行為是對甲、乙作出的,甲、乙即為特定的公民。4.是作出有關特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的行為,這是內容要素。如專利局將某項發明的專利證書授予了甲企業,該企業即獲得了該項發明的專利權。特徵1.具體行政行為是法律行為。 2.具體行政行為是對特定人與特定事項的處理。第一是就特定事項對特定人的處理。第二是就特定事項對可以確定的一群人的處理。第三是就特定事項對不特定人的處理。3.具體行政行為是單方行政職權行為。4.具體行政行為是外部性處理。表現形式具體行政行為的表現形式包括:行政命令、行政徵收、行政許可、行政確認、行政監督檢查、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給付、行政獎勵、行政裁決、行政合同、行政指導、行政賠償等。
Ⅷ 行政案例分析
(1)楊某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他可通過申請行政復議(二個月內市交通局、市工商局、縣行政復議委員會均可行政復議),或三個月內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
2)楊某的合法權益是受到侵犯。縣交通局以楊某的行為違反了交通管理法規的規定為由已對其處以罰款1000元,而縣工商局又對楊某作出了罰款1000元,屬重復處罰,違反了「一事不再罰」的原則。縣工商局對楊某吊銷其營業執照的處罰決定,是合法的,不在「一事不再罰」的范圍。